附錄一 | 【更新南區場次訊息】114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就學協助機制工作坊(北、南區場次) |
2025-06-26 |
主冊計畫 | 【重要通知】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簡報審查會議注意事項 |
2025-01-21 |
主冊計畫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技專校院主冊計畫及主冊專章(資安強化)第一階段(112至113年)成果報告暨第二階段(114至116年)計畫書學校說明會 |
2024-10-11 |
附錄一 | 【技專校院】高教深耕計畫就學協助機制(附錄一)114年度修正計畫書及113年度成果報告下載及上傳 |
2025-01-20 |
更多消息》
【亮點1、馬偕護理奪冠之光】護理科學生於113年參加第54屆勞動部全國技能競賽健康照護類分區賽獲前三名及佳作,全國賽獲佳作。【亮點2、智創餐妝技藝爭鋒 】餐管科學生參加2024第十屆Thailand Ultimate Chef Challenge (TUCC) 泰國極限廚師挑戰賽1銅3佳作、2024健行好棒盃1金1佳作。妝管科學生參加美妝核心素養能力與彩妝造型師,以業師協同教學,輔導共5位同學參加國際競賽取得冠軍。【亮點3、教學績優實踐卓越】護理科楊嘉玲老師再於112年榮獲教育部績優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並受邀為112年教學實踐論壇之與談人(110-112年連續3年獲獎);視光科林佩儒老師再於112年獲選績優教學實踐研究計畫(111-112年連續2年獲獎)。【亮點4、國際移動拓展視野】113年護理科學生18人至日本青森中央學院大學海外選習,學習日本在長期照護及社區護理和助產學方面的專業,以及學生9人至澳洲黃金海岸大學交流深入了解當地先進的護理教育體系、醫院病房、安寧照護及喘息服務等。【亮點5、馬偕傳愛實踐四方】各科系共同持續投入社區服務並攜手公益,國內包含台北市、新北市、花蓮、台東、蘭嶼,國際志工觸及柬埔寨、斯里蘭卡、蒙古等國,無論幼齡、學齡、青少年、長者、安寧病者或弱勢團體,皆是本校師生的服務對象,貫徹馬偕「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無私奉獻精神。本校除持續維持教學卓越、競賽亮眼的優質教學成果外,113年延續主冊四大面向中,秉持本校馬偕博士傳愛精神,成就「善盡社會責任」之亮點特色。
本校積極推動影視與表演藝術相關的職能導向孵化平台,成果豐碩,具體成效如下:首先,校內成立多個劇組與企劃編劇工作室,如飆戲社劇組、影視系劇組及畢業製作劇組,統籌舉辦112學年度冏冏影展,製作12部短片,總點閱超過6,000次,並完成多部原創與改編劇本如《關係與關係的距離》等。校方更成功爭取與八大電視、禾作社劇團及星驊娛樂等業界合作,將專業資源引入課程,強化學生實務與原創能力。在表演方面,學生與當代音樂劇團體合作演出《Day Light》全本音樂劇,並參與商演《月亮不見了》及親子劇劇本編劇,提升專業實戰經驗。同時,與各地舞蹈機構合作,包括HRC舞蹈教室,讓學生有實際舞台表演機會。學校更設計「街舞進擊計畫」與「Funkdation Locking Crew By Crew Battle Show」等課程,強調創意與技術並進。此外,積極安排學生參與大型藝術活動與業界實習,包括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兩廳院「百年之囚」演出、民視實習等,並促成學生提早進入劇團實習,如鞋子兒童劇團與全民大劇團。學生亦參與水源村劇團《穿越時空的反毒旅行者》校園巡演。在整體造型與行銷領域,學生創建造型平台,並與品牌kai beauty合作參與快閃與平面活動。最後,各系跨領域合作舉辦畢業展演,學生從企劃、舞蹈編排到造型、導播與後製皆親力親為,展現完整學習成果與團隊合作能力。
全面提升EMI課程、華外語能力、高度產業鏈結就業力及提升高教公共性等方面持續精進,進一步結合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利用科技創新教學,結合IR評估結果,朝著順應國家人才發展所需、學生學習需求及與產業對接進行。EMI課程引領學生跨越國際界線 112年度,本校各院、系所中心共開設了120門EMI課程,總修課人次達4,264人。本校各院、系所中心積極開設EMI課程,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和選擇,同時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並增強了他們的學科知識和英語能力。透過對EMI課程的問卷調查,學生修習EMI課程滿意度達4.29分(滿分為5分),顯示出學生對於課程內容和教學品質的認可。其中,43.2%學生出於興趣和自我提升的動機選修EMI課程,這表明EMI課程對於激發學生的學術興趣和個人成長至關重要,對學生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發展產生正面的影響。同時,49.1%的學生修習EMI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凸顯了本校對於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重視,這不僅有助於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國際競爭力。EMI教師培訓:掌握雙語教學新趨勢 112年度,本校積極推動EMI教學技能的提升,透過與國立中山大學合作推動執行「南區高教EMI區域資源中心計畫及優華語資源中心計畫」,以及辦理雙語教學技能師資培訓課程,以提升大專校院教師的雙語教學專業知能。本校辦理的EMI培訓課程以互動式、分組討論和實作為特色。學員需歸納課程中所學,並在當天課程實際參與教學演練,以增強雙語授課技能。學員演示完畢時,授課老師提供建議和回饋,專業反饋有助於學員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優點和改進的空間。根據本校目前的EMI教學模組培訓課程分為概論課程(Module 1)和進階課程(Module 2)。112年度,共有71名教師參與了EMI概論課程(Module 1)、65名教師參與了進階課程(Module 2)的培訓。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訓教師對培訓課程的滿意度為4.84分(滿分為5分),各校參與培訓的教師對於教學內容和課程品質均給予正面評價和反饋,例如希望本校在未來能舉辦更多相關培訓活動、期待本校未來開設高階課程等等。打造無邊界之國際交流,邀請國外姊妹校共同辦理「國際學者線上共時教學」計畫 「將世界帶進文藻,讓學生迎向國際」更是文藻的教育目標與辦學亮點;本校持續積極主動地創造融合多國語文與在地/國際產業所需的就業力,培育學生具備全球化的在地視野,這些獨特的計畫不僅超越了課室內的學習範圍,更協助學生可走向以全球視角探索未來職涯與就業機會的康莊大道。本校目前已簽訂306個全球合作夥伴大學,透過交換學生、短期語言及文化學習計畫,以及與夥伴學校學術需求而量身定制的計畫,和超過90%以上之夥伴學校有積極的交往實績,透過此國際交流平台,是拓展學生多元國際學習的最佳管道。因應後疫情時代之國際交流,持續發展與姊妹校無邊界之合作計畫,本校特別與國外姊妹校合作辦理「國際學者線上共時教學」,邀請姊妹校知名教師學者透過線上教學平台,與本校教師共時授課,讓學生能夠透過國際學者的線上協同教學,增進跨文化溝通能力及專業知能。112年度分別邀請來自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俄羅斯彼爾姆國立民族研究大學、泰國法政大學及日本山形大學等國際學者進行線上授課,授課總時數達215小時,共1,000位以上學生參與,學生透過線上教室與國外學校或姊妹校共同上課或討論,彼此學習交流;未來將繼續推動,運用科技線上平台,創造更多國際學習空間。文藻華外語旋風席捲全台、培育國家核心產業人才及提升台美關係 配合2030國家雙語政策,本校與「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攜手結盟,傾力動員教師團隊進駐,全面提升國手外語能力,在東奧賽事中展現豐碩成果。111-112年執行「培訓大專英語課程暨補充補救教學委辦(開口契約)案」,以本校撰寫的運動英語教材為主,連結選手專業興趣,客製化符合不同運動類型選手課程及分級、彈性上課時間,受到國手與教練們的一致好評。除執行「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外國學生合作交流計畫」,培訓外籍生至高雄市20所中小學進行雙語協同教學,營造跨域英語學習情境。並推動與各高中、國中小及「法國亭林中文學校」合辦外語營隊,接軌國際及擴展雙語教育資源效益。110-112年推動教育部「南區技職校院高教EMI計畫」,全力建構全英語教學訓練資源網絡及課程,協助提升教師英語教學能力並培育國家核心戰略產業之雙語專業人才,共同推動國家雙語政策。本校結合網路和數位科技,開發線上華語教材,首創「線上華語師資培訓和認證機制」,讓全世界各國的華語師資與學子,跨越時空修習華語。另簽訂「美國國務院NSLI-Y計畫」及「美國印第安納大學Project GO計畫」,讓美國高中生及儲備軍官申請獎學金來台進行關鍵華語密集課程訓練,期能體驗中華文化及學習國際重點語言。教育部、「德州聖湯瑪斯大學」及「休士頓警察局」共同推動全美首創「警用華語」課程,每年薦送績優學員赴臺短期研習,展現多元文化理解、共融精神。本校規劃專業華語課程及推動國際交流互動,增進美國學子的華語文能力並提升台美兩國關係。培育外語+專業之複合式跨領域專業人才,開創學生職涯全新視野 本校以外語見長之優勢,鼓勵學生參與及協助各種國際會議,增加學生服務國際事務之經驗。112年5月22日到26日於高雄舉辦的「第四屆亞洲四健網絡會議」,吸引180名國際專家蒞臨。本校翻譯系師生均加入該會議的口譯支援,深獲與會者讚賞。為提升本校學生就業競爭力,各學院依照其屬性及人才培育目標規劃產業對接實務課程。歐亞語文學院與上銀科技公司合作開設「產業實務分析課程」,111學年度共計7名學生至上銀科技公司實習,實習結束後 6 名學生留任轉正職,留任率高達85%。國際企業管理系以產業對接結合實習為南科廠商培8位國貿人才。國際文教暨涉外事務學院結合周邊科技園區,攜手國際科技業者與專家共同開設「高科技產業人才培訓課程」,不少學生透過培訓課程爭取到知名科技大廠的實習及就業機會。應用華語文系與美國、越南、德國學校合作,進行跨國遠距實習,由本校學生指導外籍學生參與線上學習,增進學生華語教學所需之英/外語溝通能力及專業教材之編制設計能力。本校新媒體暨管理學院為強調實作能力的院所,除了專業知識外,也藉由與合作廠商密切配合,透過產學合作方式啟動學生職能準備,培養就業力,幫助學生找到適性適才的職業。傳播藝術系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合作,創立「高美藝播客」頻道,並推出全新Podcast節目-文藻轉藝棧《高美館藝播客:時代之聲》於各大平臺上架播送。該節目由本校傳藝系畢業校友DJ馬士(凌士哲),與在學學生洪采妮、楊子萱與張仲儀共同擔任節目主持,以高美館展覽《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為核心主題,帶領聽眾們回顧1970-90年間臺灣解嚴前後的大時代文化發展。文藻外語大學舉辦南島文化節 傳遞原民文化之美 善盡社會責任與使命 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舉辦「南島文化節」,活動內容包括傳統取火儀式、南島樂舞展演、美食饗宴、文化展覽、文化工作坊、公益義賣等,除藉此推動全民原教,亦讓參與者深入了解南島文化的豐富性和魅力,進而促進跨文化交流和溝通,安排文化展覽及手作工作坊,展示南島文化藝術品、傳統文物及介紹南島文化的故事和歷史,文化工作坊提供編織、皮雕等南島文化技藝體驗;另藉南島文化市集之原住民風味餐食、馬來西亞傳統小吃、東南亞彩虹冰、南洋風味甜點及雞蛋糕,讓大眾感受到南島文化獨特風味。規劃落實永續校園:從節能、節水、飲食和採購做起 本校103年成為台灣綠色大學聯盟成員,同年亦簽署完成塔樂禮宣言(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遵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包含SDGs6:提供清潔的用水及衛生環境、SDGs7:提供環保永續的能源、SDGs 12:推動綠色採購、消費和飲食。進而執行學校中程校務計畫,尤其是「策略三、融合人文與科技的永續大學/分項計畫2:建構綠色大學深化永續發展」,精進能源管理、校園境教、綠色採購、更新設備、節約用水等面向,並配合各單位規劃執行高教深耕計畫之資本門,希冀達成永續校園的理想。
臺科大在無限大學的願景下開展第二期(112-116年)高教深耕計畫,並於第一階段(112-113年)結合高教深耕計畫推動面向,以教學創新精進(教學無限)、善盡社會責任(責任無限)、產學合作連結(產學無限)及提升高教公共性(公共無限)展開,以下摘述113年重點執行成果及亮點績效:面向一 教學創新精進(一)推動符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課程:每學年平均約有1,500門課程教學內容含括永續發展目標,總修課人次約5萬。(二)鼓勵教師申請與執行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從111年申請29件通過16件成長至113年申請54件通過25件。112年首次開辦輔導申請未通過教師,以累積計畫執行經驗,112年補助4案,1案申請通過,113年補助4案。(三)打造無限教室:推動更新現有教室與相關設備,以鼓勵教師翻轉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教學方法。113年再加入7個學術單位推動。面向二 善盡社會責任:(一)校內USR-Hub種子計畫:112-113年輔導3件國內實踐型、2件國際合作型種子計畫,其中1件國內實踐型獲114-116年教育部USR計畫(萌芽型)補助。(二)推動社會實踐課程:修課狀況(案件量)已達穩定,辦理「社會實踐博覽會」鼓勵師生結合課程學習與社會實踐展出實踐成果,專案涵蓋文化傳承、綠能永續、社會創新、教育及生活改善等領域,展現多元且具社會價值的創新解決方案。(三)推動校園永續:榮獲113年國家永續發展獎。持續進行啟動溫室氣體盤查作業。為提升校內對永續發展的認識與參與,辦理「SDGs永續週」系列活動,共7場講座/工作坊、永續影展及USR成果展等,計人次參與。面向三 產學合作連結:(一)校園創業培育:結合校友資源推動本校「臺科青創明日之星競賽」,113年舉辦第三屆,共有26組報名,透過初選、複選及決選三階段,合計42位熱心校友及業師,56場次的輔導與培訓,決選由7位企業家傑出校友選出優勝團隊獲得100萬創業基金。(二)推動Made In Taiwan Tech (MITT)品牌:辦理產學論壇與數位廣宣,讓企業能了解學校技術解決能量。113年舉辦儲能論壇、ESG論壇及淨零排放與永續金融論壇,約計760人次參與。(三)學校產學合作成效:113年產學總金額約8億元、專利技轉運用多元交易模式,有4件單件簽約金超過500萬,其中單件最高簽約金達2,190萬。面向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一)各項助學措施:本校約40項捐贈獎助學金,校外獎助學金約150項,以及設獎勵優秀學生就讀本校大學部獎學金,以及各系研究生獎學金等。(二)高教深耕「築夢踏實」助學金:113年補助符合資格之學生6-8萬元,募款400萬元、補助1,900人次及補助獎金達1,400萬元。(三)永續募款助學機制:由校友發起之「101傳膳計畫」獲多位傑出校友持續響應,協助經濟弱勢學生膳食費,113年募得逾200萬元,協助756人次。
一、 教學創新精進◆ 在提升教師素養方面:積極改善師資質量,完成第一期業界實務經驗教師比例為98%,教師每年參與校內外的學術或專業活動總數超過1,450場次,每人每學年平均參與8場次以上。近五年來共聘請實務教師計18人,專技教師亦維持6.7%以上的比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申請件數與佔所有老師比率已逐年提升,112年申請10件佔6%。◆ 在強化學習成效方面:112學年度1-4年級各系學生在學期間考取一張專業證照人數為1,913人,擁有證照之學生人數比率為99.07%。112年參加國際發明展,總計榮獲7面金牌、6面銀牌、3面銅牌及5面特別獎。二、 善盡社會責任◆ 技術服務案、一般產學案、學界協助中小企業科技關懷計畫及產業園區產業輔導創新計畫等協助地方產業發展與產業加值績效,112年達1,790萬元。◆ 聯結台南市警局、台南市農會及在地指標企業奇美醫院等團體共同規劃辦理社會關懷創新活動,參與民眾超過16,000人。◆ 「番茄首賣送愛」活動已連續達12年,並協助社福團體募款,募款金額累計超過400萬,112年本校榮獲家扶中心推薦為「扶幼楷模」。◆ 與阿里山鄉公所及頂湖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協助社區提升特色與生態旅遊品質並成功以專利介質配方與離地栽培技術種植黃金低碳山葵,創造林下經濟之地方創生目標三、 產學合作連結◆ 112年度本校研發團隊申請經濟部技術處「學界推動在地產業科技加值創新計畫」-「食品及生技產品之創新與安全管控」計畫獲得通過,將對新營產業園區進行廠商需求探訪、重點輔導工作探訪與技術協助等,也會跟南部農產單位合作,一起共創價值。◆ 112年度開發達7項量產或特色技術及其成果商品化達10件,學校技術轉移件數5件。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 餐管系許涵茹(中低收入戶學生)獲2023 AFA韓國世界廚藝大賽金牌獎;行銷系張國賢(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獲2023第15屆歐洲盃國際創新發明展金牌獎;創新系邱棠莉(弱勢助學)獲得2023第15屆歐洲盃國際創新發明展金牌獎。112年度獲得完善就學協助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總計1,308人次,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進行分群,結果皆呈現獲得完善就學協助計畫長期補助的學生,成績優於未接受計畫補助的學生。
113年本校高教深耕計畫獲教育部補助5,657萬元,經這幾年的持續精進,計畫已達成許多實質成效,包含專任教師具備業界實務經驗比率高達97.19%、113年29門必修程式設計課程中已有8成融入AI簡介或應用,修讀STEM領域課程學生由112年20,890人次,提升至113年21,116人次等。而本校在教學資源投資上未曾停歇,參加大型競賽成績亮眼,如:國際技能競賽、國際發明展等,藉以打造健行科大新聞亮點,亦舉辦聯合成果發表會,以彰顯執行本計畫對高教成效提升有莫大的助益。113年執行情形及亮點眾多,特擇優選定說明如下:一、攜手松下成立空調中心,強化技職培育實務技能本校與臺灣松下銷售公司攜手合作,成立空調教育訓練中心,設置三間專業教室,分別為「Advanced X圖控體驗教室」、「GHP瓦斯空調研修教室」及「IAQ空氣品質體驗教室」,主題包含多功能智慧環境控制解決方案、替代能源空調系統與室內空氣品質等讓學員能學習Panasonic大型空調的操作與安裝方法,提升實務技術能力。此外,松下公司支持學生職涯發展,提供實習機會、就業機會和每年50萬的獎學金。本次合作不僅強化學生的實務技能,還結合本校既有的「冷凍空調裝修乙丙級」、「室內配線乙丙級」、「太陽光電設置乙級」及「機電整合丙級」等技術士技能檢定場,進一步提升學生專業技術的應用能力。未來將持續努力培育更多優秀技術人才,推動臺灣職業訓練與技職教育的進步,為產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二、推廣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激發教師教學創新熱情為鼓勵教師創新教學,113年已舉辦21場以上的教師創新教學法研習活動,協助教師可與時俱進的解決教學現場問題。113年採用創新教學模式教師數為209人,修讀創新教學課程學生為11,474人次,113年修讀比例則為65%。此外,本校自109年起更為積極推動教師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立共79位教師參與的教學實踐研究社群、設立獎勵金機制、實施教學實踐研究先導養成計畫,並將獲得計畫之教師納入彈性薪資範圍,以強化創新教學支持系統。自109-113學年度累計申請160件,全校已有近77位、32%教師曾申請計畫,總計通過45件次,代表全校已有三分之一的老師具有積極的教學創新熱忱。三、智慧車輛檢修產學共創,培育綠能人才引領未來本校智慧車輛先進實驗室培育學生綠能、智慧檢修與先進車輛控制能力,並設有汽車與機車修護技術士檢定場域,亦為iPAS電動車機電整合工程師培訓中心。實驗室具甲級技術士師資,配備電動機車(Gogoro)、油電混合車、AR智慧眼鏡檢修與遠端診斷系統等先進設備,並與臺灣本田、永盛車電及臺科大合作,開設智慧檢修、ADAS維修等課程。113年7月舉辦「全國高中職教師電動車維修技術與i-cloud智慧檢修創新教學研習課程」,吸引20所技職教師參與,強化技職師資專業。透過產學合作推動新能源與智慧檢修教學,為AI與綠色運輸時代培育產業專才。
本校推動高教深耕計畫後,整體教學、產學、校務運作及區域鏈結大幅改善與強化,成果豐碩。教學創新精進:落實各項教學創新機制,推動學生三語訓練,強化學生在英語、華語與程式語三語的基礎能力,在EMI推動上113年培訓5位EMI種子師資共開設9班EMI課程,同時進行TA 培訓共16位全面提升學生語文能力;並將程式語言與人工智慧納入本校必修課程,在本校積極的推動下,在113學年度日夜間部全體學生已達到100%的程式語與人工智慧基礎能力;利用以賽代訓的資源在競賽上取得佳績,在計劃期間取得國內外參賽得獎人數為439人;在學生校外實習以培養學生就業競爭力方面, 112學年度有583人參與校外實習,其中112-2學期有281人參與校外實習,133人獲得留任;本校建置的半導體類產線基地開設4周96小時的半導體封裝技術培訓營,共有81位學生參與,同時辦理IC封裝工程師能力鑑定考試,共有72人報名,通過69位,通過率達95%。管理學院也獲得113年教育部補助大專院校生命教育教學社群與課程發展實施計畫。本校管理學院林永禎教授建構萃思(TRIZ)系統化視覺化的創新創意教學法,更獲頒教育界最高榮譽113 年度師鐸獎,都足見本校在教學創新上的成果。善盡社會責任:本校113年發起鏈結新竹縣政府、清華大學、敏實科技大學、玄奘大學、中華大學,共同簽訂「新竹區域資源共享合作備忘錄」。獲教育部第三期(112-113年)USR計畫共計2案大學特色類萌芽型個案計畫,「客話茶金三生味-韌性茶鄉創生計畫」獲補助550萬元、「新竹縣五峰鄉隘蘭軌跡人文、生態、空間、孵創基地計畫」獲補助500萬元。112-113年共計開設44班社會實踐課程、授課教師共42人次、修課學生人數共1889人次;已承接非營利幼稚園6所共招收696位幼兒,參與師資與工作人員數達102人;113年成立新竹縣第3所社區大學,並命名「豐湖社區大學」。產學合作連結:這幾年本校產學合作金額上成果豐碩,112年1億8,540萬4,984元,113年更提升到2億2,124萬6,436元,其中本校配合國家2050淨零排碳政策輔導協助企業進行碳盤查碳足跡精實管理等淨零排碳與數位轉型高達50家,110-113年培育校內教師具碳盤查證照共計96人,將近全校教職人數的1/3,成果豐碩。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校配合教育部軍公教調薪政策,111-112年度共計獲教育部調薪補助18,517,016元整。;落實校務公開,於113年協辦「數據治理與國際人才培育-2024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年會暨國際研會」,發表成果,並獲得「最佳海報獎」。同時本校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處更深入推廣賽夏族文化與歷史,並首度發表賽夏族百年矮靈祭場與古道尋根紀錄片,更榮獲第十一屆教育大專院校MATA紀錄片組優選的榮耀。國際專章:本校積極推動國際學生辦學特色,112學年度境外學位生總人數達1,607人,外國學生總數1,432人,同時配合政府新南向發展政策,開設國際產學專班、產學攜手專班等,並擔任新型專班計畫越南海外基地總召集學校,菲律賓海外基地的副召集學校,顯示本校在招收國際學生方面具有卓越的競爭力。
本校定位為實踐「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健康照護典範學府」,朝向「聲譽卓越.亞洲領先」之願景邁進,人才培育、產業鏈結及永續發展為本校最重要的辦學任務,透過實證為基礎的校務研究,推動校務發展及高教深耕計畫,落實「精進教學與品保」,結合五大教研中心及二大人才培育基地,加值教學與產學鏈結,並設置「永續發展辦公室」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落實技職教育務實的理念,呼應高教深耕計畫「教學創新精進、產學合作連結、高教公共性、善盡社會責任」四大面向目標。在課程推動上開設多元跨領域課程,培養學生跨域多元能力、厚植就業競爭力。截至112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鏈結實作力、競賽力、證照力的課程數共77門,修課學生人次達5,521人次;跨域微課程、跨系跨域共授課程合計開設47門,修課學生人次達2,748人次。並藉由課程培育鼓勵學生學以致用積極參與國際競賽,榮獲「2023年第五屆綠點子國際發明暨設計競賽」鈦金獎、「2023年韓國首爾發明展」金獎及大會主席特別獎。提升學生國際競力,培育學生具備跨文化能力與全球視野素養,海外學習學生人數112年護理系學生通過申請至姊妹校美國東密西根大學(EMU),112年的3位學生皆以優異取得EMU的雙聯學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成效方面,獲補助之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的學習成效112學年度第1學期較前一學期同年級排名百分比進步0.82;112學年度第2學期較前一學期,同年級排名百分比進步0.91。董事會於112-116年挹注2億元之「啟航圓夢勵學金」,112年受獎助的學生共375位(其中經濟不利259位、文化不利116位),而112學年度第1學期獲補助學生之學期平均成績為83.06分,112學年度第2學期平均成績為83.69分,且學生成績進步比例超過6成。
中華科技大學113年高教深耕計畫成果亮點 ✦ 強化專業實作與國際競賽表現,展現教學創新成果 本校積極推動專業教育與實作創新,指導學生參與國內外技能競賽表現亮眼,包括於馬來西亞舉辦之第四屆國際美業技能大賽榮獲「全場總冠軍」及多項獎牌;於2024健行好棒盃咖啡手沖賽、全國技能競賽砌磚項目、國際亞太盃美業競賽等賽事中獲得佳績。另有學生獲選國手參與「2024AEG亞洲電競錦標賽」並榮獲銅牌。透過教師輔導與專業教育基地建置,深化學生實務技術與跨領域競爭力,落實教學創新與人才培育之目標。 ✦「航空工程跨域產學連結」成為全國大專院校唯一獲得民航局授權的B2類證照術科檢定考場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學院為全國唯一同時具備B1與B2類航空器維修工程師證照檢定考場的學術機構,分別於111年1月及113年1月通過民航局認證,結合國際認證訓練資源與高教深耕計畫支持,提供全方位實務導向的專業培訓,成功培育航空產業高階人才。 ✦ 提升高教公共性 113年本校持續深化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之支持,推動暑期「有趣多媒體應用」線上課程、烘焙與空間攝影社群,協助學生培養跨領域實作與表達能力。同步推動多益線上學習與專業證照輔導,學生學習成果顯著,如多益分數自大一起大幅進步至大四達715分,證照輔導補助人次占弱勢生21%。另透過全校性問卷掌握學生學習態度與困難,作為後續資源配置與課程設計依據,強化高教公共性實踐。 ✦ 私立科大唯一 中華科技大學USR計畫榮獲U-start原漾計畫補助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日前公布113年度「U-Start原漾計畫」第一階段審查結果,其中由中華科技大學研發處創新育成中心、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與USR社會責任推動中心共同輔導的學生創業團體「原紡教育團隊」,成為全國113年度「U-start原漾計畫」十二組獲補助團隊之一,榮獲55萬元創業獎金,且為唯一私立科大榮獲補助殊榮。 ✦ 中華科大與聖約翰科大走進烏來探索泰雅文化之美 中華科大與聖約翰科大師生前往新北市烏來西羅岸的「給樹營地」舉辦跨校文化交流活動,讓學生們深入體驗泰雅族的生活智慧與傳統文化,感受泰雅族與自然共存的哲學,促進大學生對原住民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活動結束後,學生們表示這樣的體驗充實有趣,讓他們對原住民文化有更深層的理解與尊重。
一、教學創新精進在執行教學創新精進構面,112至113年延續第一期計畫執行成果,以厚植學生關鍵基礎能力、培育學生學用鏈結能力、建構優質跨域學習環境、推動教學創新深耕未來及落實環境教育深耕校園等行動方案進行。實習課程方面,本校 112 學年度「通過」技專校院實習課程績效評量,為公私立技專院112學年度校唯二通過之學校。各科參加競賽及獲得專業證照成績亮眼,例:護理科113年專技高考護理師全國第3名、113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鏈球冠軍、2023年長庚盃全國英語口說競賽個人獎項第一名、2024南丁格爾大仁盃護理臨床情境實務技能競賽病例閱讀與醫學術語第一名、2024年馬來西亞檳城國際舞蹈錦標賽之世界業餘公開單人精英18歲四項組季軍、113年專技高考護理師證照通過率80.59%。二、善盡社會責任由高教深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的26個細項計畫推動後,並藉由IR結合「通識教育課程的服務學習」與「全人統合教育的人倫關係課程」,連續兩年進行社區服務與愛德作業的行動研究。前者,豐富了通識教育的選修課服務學習,進而落實到在地社區服務中,提供社區長者「7」場次與「210人次」的健康促進活動。後者,深化了校定必修的人倫關係之愛德作業,全校二年級學生:600位分組行動,約有100組同學,藉由寒假到彰嘉雲南四縣市的社福機構、公園綠地等進行愛德服務。三、產學合作連結 產學合作連結面特色包含:「培養學生創新創意與創業能力」、「深化教師專業鏈結產官學合作」與「鼓勵教師申請專利與技轉」。學校於112年10月新訂教師產研獎勵辦法,包括獎勵「教師爭取校外研究計畫」與「產學合作暨技術移轉辦法」,藉由運用深耕經費與新訂辦法來提升113年的績效,相較於111年,112〜113年本校約增加30%的產研績效,包含5位教師接受現場專利與技轉諮詢,其中1位教師通過專利申請,另1名教師專利申請中,刻正修訂專利保護範圍,預計113年底通過。另1名護理科教師完成本校2件發明專利技轉讓與於生物科技公司(本校第一次技轉成功案例),現階段教師已結合業界資源,完成引導團隊學生創作產品原型並輔導商品化上市販售,持續評估師生新創事業可能性。四、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構面重點有二,首係經濟不利學生協助機制,112〜113年包括安心就學、生活輔導共有23項,受惠學生達1,827人。本校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執行並擬增加補助範圍及擴大補助額度。經分析接受相關輔導及補助機制之學生,學業表現確實有所提升。其次以「提升辦學成效、公開辦學資訊」為依歸,藉由校務研究及自我課責,強化本校校務經營能力,公開校務資訊項目逐年增加,目前已公布達40項。
1.每系六成以上教師數投入教學創新課程,每年開設創新教學課程180門以上,每年修課人次超過5千多人次。2.學生基礎能力提升,中文能力教材測驗456人次通過;專業英語課程成長比例為60%,CEFR英文證照通過A2等級累計138人次。3.學生參加專業競賽共343件,累計835人次獲獎,如在馬來西亞世界廚藝大賽獲2特金5金5銀輝煌成績。4.學生取得專業證照共1,360張。中高級專業證照計46張,含網路架設乙級、托育人員、照顧服務員、男女子理髮乙級、美容乙級等專業技術類。5.開設14個跨領域學分學程及2個微學程,累計3,023人次修讀。6.開設創新創業課程超過200門,6千餘人次修課,期間輔導學生激發創意發明,參加第十屆高雄發明暨設計展榮獲5金4銀2銅獎。7.學生修讀程式設計課程比例100%;STEM領域課程每年開設約80門,修讀學生總人次達三千五百人以上。8.成立人工智慧教育推動委員會,辦理12場AI融入教學研習、18門AI業師協同教學;數位課程15門課;通識課程運用AI融入教學共8門課。9.弱勢學生學業職能輔導成效提昇,輔導經文不利學生比例為26.5%和 24.3%,學期總成績進步5%,獲45張證照。10.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件數有成長,通過率達50%。11.教師專業成長社群累計20個跨系團隊,參與率100%。 12.輔導原住民族學生每年超過15人申請獎學金,助學金10人以上;辦理原住民相關社團活動共34場。13.教師產學合作計畫案30萬元以上計12件,其中政府產學合作計畫案計10件,累積金額32,580,195元。14.教師專利申請共15件。其中「食用酒精及其製備方法」獲邀國慶大會接受表揚,產品年營業額達3.5億元。15.永續人才培訓績效躍進,培育25位碳管理師資、18位能源管理師資及12位淨零碳規劃師資;經濟部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考照累計達80人次。16.開設永續及環境教育課程,112年計氣候變遷等2門;113年計淨零綠生活及永續發展及社會責任等2門,合計修課人數計427人次。17.9位學生前往日本札幌國際大學參加雙聯學制課程。19名學生參與海外實習計畫。113年學生國際志工數40人,國際青年志工社「2024YSP希望大會」服務成果競賽榮獲第二名。18.大學社會責任績效:(1)推動USR高齡健康促進活動計畫,辦理樂齡健康促進團隊輔導40場、社區場域實踐50場、編撰教案2冊、新開設2門USR課程,辦理12班240場實踐場域,參與長者237人次;(2)經營三多非營利及後龍非營利幼兒園,呼應國家平價托育政策;(3)本校創新創業輔導暨育成中心執行苗栗青創養成計畫成為在地創業基地。19.國際招生突破,境外生人數從121人增加至873人;113學年四技日間部註冊率提升至81.12%。
教學創新精進◆ 鼓勵教師投入教學研究:112 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9 件,通過率50%,並績優計畫1 件◆ 推動跨領域學分與微學分:比前兩年,增加26%學程認定通過數;微學分修讀人數增17%,獲得證書增加14%。善盡社會責任◆ 結合運動素養與環境教育:淨山活動-台北市2個場域4場次,807位師生共同參與;淨灘活動。產學合作連結◆ 112 年31 位教師獲碳足跡查證員證照,通過iPAS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2 位。◆ 與產業共同辦理2023年亞洲機器人運動競技大賽-無人機項目專屬賽場,全國共有72 隊。◆ 教育部2023 年技專校院實務專題競賽資工通訊類群第2 名;2023 高雄國際發明展金牌獎和銀牌獎;時報金犢獎國際競賽第2 名及14 項入圍獎2 項指導老師獎。全國學生美術比賽第2、3 名;112 年度優質稅務實習獲頒台北市政府青鳥展翅獎。◆ 實習機構提供薪資112 學年度年成長率增加了7.7%。提升高教公共性◆ 德明科大全校12系通過台評會112學年度系所評鑑。◆ 榮獲1111人力銀行2023企業最愛大學調查、財經學群全國第一名、連續三年全國私立科大第二名。
第一階段(112至113年)計畫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使命在於培育具有深厚藝術底蘊的戲曲人才,並以推廣戲曲藝術活動為己任,力求實現「以藝術提升公民素養,增進人文內涵」的崇高目標。本校第一階段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執行成果及亮點如下:一、 創新教學精進112-113年度創新教學精進部分,為達到學生具備應有之素養,具體措施如下:推動教師專業成長、鼓勵創新教案研發,優化教學場域及環境、建構多元課程結構及輔助戲曲教學成效支持系統,五大主軸為主要策略。(一) 推動教師專業成長:邀請故事工廠林佳鋒執行長分享表演藝術共好的價值與實踐、蘭陽劇團當家小生林祉凌團員與本校教師共同研討戲曲沙龍-穿越時空的愛恨情仇,深化教師專業探討。並自113年度起鼓勵教師組成社群跨學系進行教學研討,提升教學能量,辦理3場教師成長社群。(二)鼓勵創新教案研發:鼓勵教師突破傳統教學方式,建立創新教學、開發教材或教具,提升學生學習興趣,112-113創新教案共計17位教師提出,最後15創新課程實施,實際參予創新課程學生約200人,提升成效為85%。(三) 優化教學場域及環境:112-113年修繕民俗技學系學習場域空間、改善空調問題,演出場館修繕及改善、更新電腦教室電腦設備。(四) 建構多元課程結構:補助各學系開設基礎、進階、專精及特色課程,112-113年共計補助75門課程,並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開設微學分課程,邀請明師人間國寶」王仁心(王金櫻)與陳鳳桂(小咪)進行唱念作達工作坊,曹復永老師進行京劇經典唱腔身段之專精訓練,厚植學生實務能力。(五) 輔助戲曲教學成效支持系統:聘任優秀學生擔任教學助理,輔助課業學習,112-113年共107門課程獲得教學助理協助,受惠學生達1807位。二、善盡社會責任 本校肩負傳承傳統戲曲的責任,積極推動全民美感教育,並將日常學習成果與社會大眾分享,旨在豐富民眾的藝術內涵,促進社會文明的提升與國家文化的發展。以下為具體做法:1. 湖光山色藝術季:本校規劃精采好戲演出,專任教師和業師,如:廖瓊枝、曹復永、王金櫻等知名業師全力指導學生,從實務學習中帶動課程進行,實踐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的教育精神。自112-113年「湖光山色藝術季」推出11齣好戲,演出20場次,如:《花田錯》、《青白蛇·緣》、《劃·時代》等,展現本校教學的硬底子功夫與表演美學。秉持以教育、文化、數位、區域、觀光之多元發展為主軸,113年推出創意新穎、首度由六系學生聯演的旗艦製作《森林七矮人》,不僅讓觀眾體驗京劇、歌仔戲及客家戲演員國語、台語及客語切換飆戲,加上馬戲特技與矮子功,並應用AI技術增加視覺效果,精彩的演出讓現場氣氛歡樂十足。2. 扶老攜幼計畫:落實以藝術滋養弱勢者、長者和幼者之心靈。(1) 攜幼計畫:師生至國中小社團課程推廣表演藝術社團,服務於文山區及內湖區之國民中小學,112-113年參與人數達300人,傳統藝術深耕,自幼開始。認識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表演藝術,培育文化素養,達成本校推廣文化藝術的使命。(2) 扶老計畫: 本計畫結合服務學習課程,以表演藝術為社區提供服務,落實社會關懷。辦理海洋教育永續計畫,淨灘及社區服務,至文山特教學辦理望年會活動。藉由活動激發學生熱心助人、自我反思的作為,將自身所學透過本計畫的實施,培養自我成為有社會責任的公民,112-113年共計參加1500人次。3. 全民美育共享:為達到全民美育共享,綜藝團與舞蹈名師藍波老師攜手合作,推出了跨界作品《人身 人聲 人生》,結合流行音樂與特技表演,掀起了熱烈回響。青年劇團與民間機構、文化團體、地方政府進行合作,共計進行25場次客家文化演出,推廣客家文化。三、產學鏈結本校培育專業表演藝術人才,與當代知名劇團、場館及表演藝術產業連結緊密,行之有年,策略如下:(一)強化產學實務合作:為使學生能與業界接軌,與在地歌仔戲團緊密結合,並和趨勢文教基金會合作,讓師生能在文化舞台上演出,增加實際演出實力,以當前產業需求及發展實況為基礎,並培養在地人才,每年產學合作產值約千萬元。(二)專業跨領與展演製作:112年推出歌仔戲版之《仲夏夜之夢》詼諧逗趣、113年推出《森林七矮人》京歌客不同語言尬系,運用AI科技生成影像,使得演戲更生動活潑。(三)國際文化藝術產業鏈結:本校參加法國第八大學之實務課程交流,西班牙國際藝術節及劇場藝術參加劇場年會,並持續於國內國際機構進行交流。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1. 每年擴大舉辦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113年度邀請法國、新加坡、印尼、及國內知名學者進行研討,有效提升本校在國際戲曲藝術學術地位和能見度。2. 協助經濟不利文化學生112-113年度共計補助471人次學生,總補助金額達186萬9,580元,使學生能專心學習。3. 辦理健康法治講座及課程,融入性別平等、健康議題、統合能力等,培養全能之知識。
培育優秀人才、打造優質教育透過高教深耕計畫落實教學創新精進,推動多項創新教學執行策略,促進具體績效如:第六十屆十大傑出青年得主—餐飲系高世達老師,以特色專題的教學模式,其學生邱信智榮獲113年「新北市大專優秀青年」殊榮,學生們感謝學校開設特色專題課程,提供資源支持及專業訓練環境,更感謝高老師紮實的技術指導及訓練。餐飲系林珈萱同學,在四年一次德國IKA世界奧林匹克國際廚藝美食競賽,參加翻糖藝術捏塑競賽項目,以『泰國民族舞舞蹈』為主題,勇奪滿分成績,拿下超金最高榮譽,獲選為113年度『全國優秀青年獎』,繼而榮獲2024第20屆技職教育最大殊榮「技職之光競賽卓越獎」。餐飲管理系廚藝組課程通過世界廚師協會(WACS)「優質廚藝教育認證」,代表廚藝教學課程已達到全球高品質廚藝教育標準,讓國際看見臺灣教育的優異競爭力。強化產學合作、發展特色領域本校與全球最大的國際觀光連鎖飯店萬豪集團共21家飯店再次聯手合作,成立「萬豪國際菁英學苑3.0」培育計畫,導入職場體驗以銜接大四校外實習,及跨飯店交流進行經驗傳承等,並擴大以跨學院合作方式,邀請觀光餐旅學院各系所及人文設計學院應用外語系學生參與,培育觀光餐旅菁英人才;資訊與通訊系及射頻量測中心與東研信超股份有限公司(簡稱BTL)攜手合作,簽訂「東研信超研究院」人才培育計畫,由BTL挹注新台幣300萬元產學合作經費,專責測試人才培育、測試法規研析及檢測相關技術研發,藉由射頻量測中心及BTL的儀器設備與檢測實務經驗,導引學生以「做中學」及「測中學」的培訓方式,結合實習及職場體驗計畫,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為檢測行業需求培育人才;同時也與桃園航勤、雄獅旅行社等產業龍頭簽署合作意向書,合作範疇包括實務教學、證照培訓、實習就業、技術研發等領域,實踐畢業即就業無縫接軌職場。在地連結合作、善盡大學責任結合新北市政府推廣惜食分享運動,以及譚聖道慈善基金會的支援與經費挹注,偕同居民舉辦「青銀共學共煮活動」,餐飲系師生聯手打造銀髮長者健康飲食兼顧歡樂的惜食共學共煮活動,榮獲教育部113年全國學生社團評選活動「年度最佳社團特色活動獎」的肯定,指導老師何育任及高世達獲頒新北市政府「好日子愛心大平台」的感謝狀表揚;視傳系師生透過教育與藝術的力量,與社團法人新北市光點兒童重症扶助協會與蒔光治療教育藝研所攜手合作,一起陪伴長期因重症而無法正常就學的兒童,藉由藝術性活動,傳遞生命教育的內涵。積極推動高教深耕計畫,2023-2024連續2年《1111人力銀行》企業最愛大學調查,榮獲私立技專校院排名全國第六/休憩與運動學群全國第三。未來將持續以創新實力培育多元跨域人才,使學生成為理論與實務兼具的企業最愛人才。
113年度成果與亮點1. 數位科技與跨域學習全面擴展o 數位科技課程人數由112年的9人,躍升至 116人。o 跨領域學程參與人數由52人增加至 250人,成長近5倍。2. 實務專題與創業競賽o 舉辦「實務專題暨創新創業競賽」,共有 68組專題、10組創業團隊 參賽。o 增 40門業界協同教學課程,加強產學合作與學生實作。3. 產學合作深耕o 新增 40家MOU合作單位,是112年的兩倍。o 與醫院、藥廠及生技業者合作計畫,金額突破數千萬元。4. 高齡產業全域發展o 啟動「高齡產業全域躍升計畫」,結合課程、競賽、產學合作,樂齡與長輩體驗活動參與人數已逾 2,000人次。5. 社會責任與文化推廣o 原住民族活動持續深化,較111年大幅增加: 42場、3,764人次。o 結合環境教育與海洋教育,課程數量達 5門(課程)、20場(非課程),並舉辦氣候變遷、淨零碳排講座,參與人次逾 300人。6. 教師發展與國際能見度o 教師資格審查 7人送審、5人通過,展現量能精進。o 研究團隊於國際學術研討會獲獎,相關成果刊登於SSCI期刊,提升國際能見度。
第一階段112年計畫成果及亮點 中臺科技大學高教深耕計畫第二期第一階段以智慧健康育才、創造永續未來為主題,以教學創新、醫護特色與科技導入為主軸落實技術專業、人文關懷、永續創新及社會服務之教育理念,深耕中台灣培育大健康產業優質人才。計畫內容包括5分項12子計畫,以達成50項部訂共同績效指標。 一、教學創新精進主要亮點有:(1)為提升專業優勢,建構學生英語學習環境,培養學生職涯能力與國際移動力,推動EMI教學並鼓勵學生參加專業英日語詞彙與聽力能力大賽,共有5位獲獎(中區賽冠軍2位、亞軍1位及金頭腦2名)。(2)展現教學品保考照成績亮眼:開設證照輔導班,輔導學生考取證照525人;舉辦專業技藝競賽,協助醫檢系、護理系及醫放系共3件申請經費補助。(3)VR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已建置VR電子書平台、開設數位學習課程、導入TronClass數位學習平台及辦理ChatGPT講座。(4)通過開設微學分、美感鑑賞素養、尊重關懷素養、落實服務學習等課程,有助提升學生結合服務實踐學用合一。 二、善盡社會責任主要亮點: (1)透過執行USR附冊大學特色類萌芽型計畫,利用參訪活動認識在地職人與文化,協助在地產業提升品質,並讓學生培養團隊合作,達到學用合一成效。(2)締結本校學生與社區鄰里(大里、北屯、太平、水湳、烏日)服務,搭建資源平台,讓師生共同經營在地、深化「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成效。(3)推廣長照2.0資源提升民眾對長照的認識,規劃智慧長照服務,發展全齡健康服務及青銀共創代間學習,培育新世代長照及教保人才,開創全齡友善校園。(4)完成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及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導入及驗證,建置智慧化電表,落實節能減碳目標,邁向綠色大學及永續校園目標。三、產學合作連結主要亮點有:(1)112年度「大專生研究計畫」核定通過19件,補助金額665,000元;「校內整合型專題研究計畫」核定通過2件,補助金額671,750元;「校內個人型專題研究計畫」核定通過5件,補助金額703,500元;112學年度「校內個人型專題研究計畫」核定通過4件,補助金額487,333元;「112學年度產學合作計畫暨校內補助案成果發表會」89位參與,共34篇論文發表。(2)建置特色實作場域,有效發展智慧化特色實驗室及產業化實作環境。(3)設置長照機構,發展學校特色與資源加值活化:達成本校長照教學與實習場域「謙和賀社區長照機構及居家長照機構」榮獲評鑑優等的營運目標。(4)舉辦創業實習專題與創業提案競賽,參加「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競賽獲得3件銅牌獎。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主要亮點有:提供7大輔導方案照顧經文不利學生,以學習取代工讀,112年度共計280人,每人平均每學期補助金額約為22,370元,每月約4,971元。(1)學生參與國際創新發明競賽,團體賽中5人有3人為照顧對象; 112-113年度共補助98人次,獲競賽獎勵38人次。(2)協助學生畢業前取得證照,112-113年度共補助146人次,獲證照獎勵40人次(放射師專技高考,本校及格5人中即有2人參與方案)。(3)原資中心執行樂舞計畫已受邀展演27場次,並與中市原民會合作社區服務與跨校交流,讓學生肯定自我,達校園全民原教之目的。
113年度高等教育深耕成果績效113學年度學生持續展現亮眼成績:電機工程系同學參加「2024第35屆 AERC亞洲智慧型機器人競賽」榮獲第二名,表演藝術系同學參加「2024 HHI TAIWAN 世界街舞錦標賽台灣站」奪得冠軍,餐飲管理系同學於「2024台灣國際廚藝美食挑戰賽」麵包項目獲銀牌佳績。本校亦依據政府產學政策,強化研究能量與產學合作,截至113年度11月底,單案金額30萬元以上之產學計畫達46件(較112年度28件成長64%),總績效53件、金額達1,522萬元(較前一年1,162.5萬元成長31%);技術轉移27件,授權金額132.7萬元(較去年108.6萬元成長22%)。在高教公共性方面,學務處秉持「關心、用心、盡心」精神,照護經濟不利、特殊生與原住民族學生,推動學伴學習、文化課程、獎助學金、住宿補助及原住民族通識課程,為全國具前瞻性的作法,營造友善校園。隨境外生人數逐年提升,學校持續加強國際化行政與生活輔導,除設有祈禱室並辦理多元文化交流活動外,國際暨兩岸事務處與國際專修部更配置行政主管9人(含雙語外籍主管1人)及專任輔導老師27人(其中22人具雙語外籍背景),提供就醫、緊急事件、證件辦理等全方位服務,讓境外生安心就學,進而培育符合產業需求之優秀專業人才。綜整112-13年度成果網址: https://www.lit.edu.tw/hesp/48411/
秉持「敬天愛人」的校訓,文藻外語大學以語言專業與人文精神為基石,融合全球化視野與本地文化價值,實現跨文化與國際化、教學創新、跨域合作與永續發展的多層次教育實踐。本校在堅持人文素養的同時,積極拓展國際連結與地方影響,展現卓越的辦學成果。以下亮點充分彰顯文藻教育的創新與影響力:國際化與跨文化學習:塑造全球人才的新典範 文藻已與全球逾325所大學締結姊妹校,每年超過300名學生參與海外交換與雙聯學制,培養國際視野與專業能力。透過執行美國國務院NSLI-Y華語合作計畫、美國國防部Project GO大學儲備軍官語言學習獎學金計畫案,以及與聖湯瑪斯大學共同設立美國首個台灣華語中心,文藻持續引領全球華/外語教育發展。教學創新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激發學習潛能與公平教育 文藻推動數位化與個性化學習,導入myViewBoard互動工具,提升學習效果與學生參與度。針對經濟弱勢與特殊需求學生,設計支持計畫,如「以學代工」計畫,幫助經濟弱勢學生穩定就學,穩定率達95.38%,有效降低退學風險;開設「職場關鍵技能實務」課程,協助身心障或特殊教育身分學生培育職場適應力與競爭力。同時,學校強調全人教育,結合人文與科學創新教學,如STEM設計思考融入數學課程、數學與文學結合,以及舉辦SDGs全國學生口語簡報比賽等。這些成果也讓本校數學教師李雪甄教授榮獲教育部113年師鐸獎,成為教學創新典範,彰顯學校支持教學卓越的努力。此外,本校教師結合各類計畫與USR活動融入課程,創新教學模式卓有成效,例如數位系USR計畫團隊參加「蘇臺大學生創新創意大賽」,有一組學生獲得競賽一等獎,兩組學生獲得競賽二等獎,充分展現學校推動創新教育的成功實踐。跨領域產學合作與AI賦能:開創教育新契機 文藻以語言為基石,結合高科技與產業需求,開展跨域應用。透過「高科技產業人才培訓」課程,修完課程後,多名學生進入台積電美國廠、日本廠實習,並規劃德國廠人才培育計畫。與上銀科技合作開設「產業實務分析」課程,打造畢業即就業的整合型實務教學;111學年度實習生7人中6人獲留任,留任率達85%,彰顯產學合作對學生職涯發展的助力。同時,為應對未來需求,文藻成立「AI創新發展中心」,以「WZU Intelligence: AI Inside」為願景,試行AI賦能教學,融合語言學習與AI技術,為全校跨域教育創新奠定基石。永續校園與減碳實踐:生活教育的典範 文藻全面融入永續發展理念,以校園為實踐場域,推動減碳及環保行動。近兩年實現每年減碳1,415公噸,榮獲經濟部水利署112年節約用水績優獎,透過實踐「敬天愛人」的精神,將環境與人文的關係深植學生生活,促進對未來責任的全面認識。
第一階段113年計畫成果及亮點 中臺科技大學高教深耕計畫第二期第一階段以智慧健康育才、創造永續未來為主題,以教學創新、醫護特色與科技導入為主軸落實技術專業、人文關懷、永續創新及社會服務之教育理念,深耕中台灣培育大健康產業優質人才。計畫內容包括5分項12子計畫,以達成50項部訂共同績效指標。一、教學創新精進主要亮點有:(1)為提升醫護專業優勢,護理系建置智慧護理教室、高照系建置全人健康智慧化照護教室、學士後護理系建置護理資訊與通訊技術智慧教室、醫放系建置瓦爾克牙科X光攝影中心、環安系建置環安衛永續環境發展特色教室,發展醫護專業與智慧管理,回應現代社會對智慧科技導入健康照護的期待與需求。(2)展現教學品保考照成績亮眼:護理師及牙技師國考及格率均高於全國平均值。近5年學生參加國考共考取5位榜首(護理師、放射師、牙技師)、3位榜眼(醫檢師、護理師)、3位探花(醫檢師、驗光師、牙技師)。(3)VR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成立元宇宙圖書館,目前建置36本VR電子書、21部VR教案、9部Virti教案。(4)通過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數9件,有助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成效。 二、善盡社會責任主要亮點: (1)112-113年執行USR附冊大學特色類萌芽型計畫,受在地社區、文創產業及文化場域好評。(2)育成並執行USR Hub三案,服務場域擴大至周邊(新社、北屯、東勢、太平)社區鄰里、在地商圈、國高中小、社大等。(3)承辧一家長青學苑、二家社區大學、三家非營利幼兒園、四個樂齡大學及樂齡學習中心,結合本校長照機構、非營利幼兒園與在地社區,規劃智慧長照服務,發展全齡健康服務及青銀共創代間學習,培育新世代長照及教保人才,開創全齡友善校園。(4)113年度發行本校第二本「永續報告書」,參加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之台灣企業永續獎評選,獲2024 TUSA台灣永續大學獎-大學永續報告金奬之肯定。 三、產學合作連結主要亮點有:(1)參加國內外競賽成績亮眼:食科系學生參加2024世界青少年糕餅錦標賽榮獲銀牌並獲總統賀電、2024 UAPP RUW亞盟第九屆世界盃美學廚藝烘焙創作競賽獲6金3銀1銅殊榮。(2)建置特色實作場域共19間:有效發展智慧化特色實驗室及產業化實作環境。(3)設置長照機構,發展學校特色與資源加值活化:達成本校長照教學與實習場域「謙和賀社區長照機構及居家長照機構」榮獲評鑑優等的營運目標。(4)於校內設置校園青年職涯發展中心「Youth Salon旗艦館」,辦理多元職涯輔導,提升教師就業輔導知能,培植學生就業軟硬實力。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主要亮點有:提供7大輔導方案照顧經文不利學生,以學習取代工讀,每人平均每學期獲補助金約為19,760元(每月約4,650元)。(1)學生參與國際創新發明競賽,團體賽中5人有3人為照顧對象; 112-113年度共補助98人次,獲競賽獎勵38人次。(2)協助學生畢業前取得證照,112-113年度共補助146人次,獲證照獎勵40人次(放射師專技高考,本校及格5人中即有2人參與方案)。(3)原資中心執行樂舞計畫已受邀展演62場次,113年更受邀擔任中臺灣元宵燈會及國慶升旗典禮表演,並與中市原民會合作社區服務與跨校交流,讓學生肯定自我,達校園全民原教之目的。
經資源最適運用與落實執行,本校已達成「建構智慧商務•智慧生活技職大學特色」目標,財務持續穩健,各學系於激烈競爭中仍維持滿招;連續八年(2016–2023)榮獲「企業最愛私立科大第一」。成果摘要如下:一、創新教學,育才成果卓越1.品德教育:成立「致商書院」,推動品格課程,獲教育部品德教育及三好校園典範肯定。2.程式實力:課程普及率逾八成,研發AI製皂、理財機器人、洗錢防制查核系統,囊括亞太賽事86獎。3.跨域學程:建置2跨域學院、12學分學程及26微學程,修讀人次較107年成長64%,培育跨域人才。4.實務場域:建置15處AI與數位創新場域,強化學用零距。5.雙語金融:建構金融雲端實作場域與智慧網銀中心,推進EMI雙語趨勢。6.數位教學:開發19門磨課師、866支教材,獲教育部數位學習深耕獎。7.產學連結:簽訂970案企業就業合作,學生創業設立14家公司。8.競賽與證照:校外獲獎成長52%,勇奪國際設計大獎,連9屆獲「技職之光」。9.就業表現:畢業生就業率92.77%,雇主滿意度96.33%,薪資高於全國3–10.8%。10.專業認證:三學院均通過國際/全國專業評鑑。二、特色發展,推升產研能量1.產學合作:五年產學金額達4.6億元,獲中國工程師學會6度肯定。2.智慧商務:打造共享經濟平台,完成418件企業輔導。3.智慧生活:建置未來超市系統、MR電商場景及物聯網應用,推展新型商業模式。三、公共性,永續辦學校務公開826項,IR決策回饋109案;設立「致理之愛基金」,連續7年參與教育部數位學伴計畫,支持偏鄉學童。四、社會責任,USR共好推動70場域合作,建置北海岸旅遊平台、綠色體驗中心、珍食物教育APP,並入圍遠見USR獎。協助青農、銀髮、新住民等群體,展現大學社會責任。本校透過創新教學、跨域育才、產研深化與USR實踐,不僅奠定「智慧商務•智慧生活」特色定位,更持續保持財務健全、招生滿額及企業首選的優勢,展現永續辦學與卓越發展的典範。
精準實務教學,涵養跨域職能推動創新教學本校積極鬆綁課程限制,增加創新教學課程彈性,以提升學生跨域學習能力,解決學用落差,112年度共 93 位教師開設深碗、PBL 或微學分等創新教學課程共 199 門。並鼓勵教師共同開發跨領域及創新教學教材,推動共時協同授課與試課教學觀摩,112 年度共 188 門申請以共授或合授協同進行授課。教師實務經驗提升112年度共新聘12位專任教師,具有業界實務經驗超過91.6%。本校持續推動醒吾教師學分學程,112年度累計全校教師97%修畢並取得醒吾教育學分學程,並於寒暑假辦理教育微學分課程研習活動,活動內括:AI融入教學實作工作坊、以實作為導向的SDGs永續發展教學設計與實踐工作坊、教學實踐研究工作坊- BOPPPS教學設計與行動研究、3D列印實務技術與教育應用趨勢工作坊、中文能力素養教學診斷及輔導工作坊,111 - 112年暑假止,共計辦理21場研習工作坊,總計995人次教師參與。學生資訊科技能力推動 107學年度推動將「APP 程式語言應用」設為大一通識必修課程,依各學院專業特性訂製課綱,112學年度共開設 27 個班級,修課人數達 909人。111-112開設6門培訓課,共12位學大學生受訓並通過審核,並受澎湖文光國中邀請,教授3小時的線上程式體驗課程,共50位學生參與活動,也與在地林口國小合作,進班教授4小時的積木程式機器人體驗課程,共30位學生參與體驗。 112年度承辦科丁聯盟2023全國科丁Pk賽決賽活動,共8所國小組成8隊進入決賽活動,活動結合程式設體驗課程,由本校修讀過程式設計課程學生擔任課程講師,帶領參賽隊伍體驗程式設計積木空拍機與3D列印教室體驗課。本次競賽也由本校大學生培訓之林口聯隊,共培訓16位小學生,雖未獲獎但賽程中表現優異,家長主動詢問後續課程內容及規劃。112學年度在學生已將近 7 成共3,934人曾修過邏輯思考或程式設計能力相關課程,同年設立智慧科技微學程,已有1,338位學生選修。提升國際移動力為推動跨院辦理國際級競賽,修訂「學生出國參加國際性競賽/展演及各項活動補助要點」,鼓勵學生參加國際性活動擴大補助範圍,112年度學生代表學校出征共獲得 21 面金牌、37 面銀牌以及 23 面銅牌,共計獲 153 獎項。包含第 18屆美國密西根 MNS 國際菁英盃競賽4金3銀3銅、2023馬來西亞吉隆坡世界大賽1金、韓國Seoul food&hotel culinary challenge6銀、上海薄荷星廚菁英賽4銀2銅等多項獎項獲各界肯定。 鏈結社會資源,營造共好社區社會責任推動成效112年分別寒假、暑假及課後時間辦理小學生營隊,由本校大學生擔任授課教師,課程內容為結合本校系所專業,如程式設計、烘焙體驗及表演藝術等營隊活動,並且輔導參與的小學生參與全國程式設計競賽;共196堂課計有343位小學生參加,本校計有88位大學生及11位老師提供專業服務。 帶領學生走入社區與林口區公所、蔡淑君議員服務處等18間在地店家聯手舉辦萬聖節活動,其中包含時尚系學生協助小朋友進行主題彩繪表藝系學生表演及帶隊遊行、舞台音響等後台設操作由流音系學生負責、新媒系同學利用影像紀錄,創造學生以專業服務社區的機會,近約7000位大小朋友共襄盛舉。培育藝術人才本校積極推動學生選修學分學程,培養跨域能力及第二專長,並以產業實務導向為核心,數位設計系有3位大四生已完成虛擬偶像展演學程修讀,學生依其專業已參與多項產學實作,如:《2049+絕處逢聲》動畫人物動作捕捉、閻亦格-《現實童話》 VR360 MV 動畫人物動作捕捉、Vtuber-幽璃子、草加子、綾璃子 動畫動作捕捉、霹靂電視台《阿宅跑起來》節目動捕、虛擬製作支援、街聲StreetVoice平台歌手-桑尼Sonnie-《天天Everyday》MV虛擬製作、臺北最High新年城 2023跨年晚會-虛擬製作橋段支援(蔡健雅、玖壹壹)及網紅貝莉梅虛擬形象(vType)動補協助與場景、物件3D模型製作。辦理青銀共學 本校專業的師資為樂齡族特別設計的體驗課程,分為「銀髮時尚穿搭」、「手機攝影」、「樂器彈奏」、「唱出個人成名曲」、「健康有氧」、「玩烘焙輕鬆做」、「在家也能當大廚」等內容,已開設63個專班及一日體驗課程8場,讓 542位樂齡族無壓力的學習,體驗大學生生活。 辦理「生命故事書-人生里程碑」長者生命故事影像紀錄活動,並且代入多元輔助安排手機攝影及說故事技巧共8堂課,讓長者能夠自我統整,以致更愉快的面對老年生活,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計有31位學員、6位老師、10位大學生,產出4部長者生命故事影像紀錄作品 橋接產學優勢,創造共贏共榮產學合作本校訂定「醒吾科技大學專利補助、研發成果及技術移轉管理辦法」,鼓勵教師申請專利及技術轉移,112年度由商設系、觀光系、餐旅系老師共申請16件專利,經審查小組審查後,完成14件送件,並有1件完成技術移轉合約。112年度修正「醒吾科技大學教師執行產學合作研究計畫獎勵辦法」,鼓勵老師簽訂30萬以上產學計畫案,55件產學合作中有38件達成,比例達69.09%,較去年成長19.74%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推動成效112年度本校辦理「林口盃全國創新創業競賽」,入圍複賽的團隊獲得「創意實踐補助」,並將具體成果製作出來於創新博覽會中展出,共有47位學生參賽,最終共有10組參賽團隊,於林口公有零售市場辦理「林口舊街創新博覽會」,當天共300位林口居民及廣大民眾參與,讓學生創業深入地區商圈,並創雙贏契機。果陀學程推動 以「培養具備實作力、創新力及就業力之專業技術人才」為願景,112年度果陀劇場與流行藝術學院合作之音樂劇表演學程,共開設3門課程「音樂劇歌唱技巧」、「音樂劇編導訓練」及「音樂劇概論」,由果陀提供音樂劇實作場域並參與授課。二、三年級共107人次修讀,培養學生想像創造、演唱技巧、團隊合作及肢體開發四大核心能力,為學生提供與業界接軌的學習場域。 擴大安心助學,彰顯教育正義協助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就學獎助金有別於原有獲獎或成績優異才能申請的「錦上添花」型獎學金,規劃重視學生參與學習時間的「雪中送炭」型助學金,有效提供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向上流動的支持力量。112年度外部募款基金共募得 2,545,600元,較111年成長62%,截至10月共有194位(787人次)學生獲得4,625,000 元助學金補助。學習成效及職涯適性輔導於期末針對112年度受輔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每週平均課後研讀時間成長110%(增加2.24小時),有95%的學生表示留校學習時間提高,75%平均缺課節數降低。開辦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職涯適性輔導,針對大一至大二的學生進行職涯定向、大三到大四學生進行面試及履歷健檢,首次辦理共5位學生參加。每月辦理安心助學輔導會議,協助學生完成安心助學程序,有效提升學生參與率及輔導效率。生命教育及海外共學計畫辦理『免費的自由』生命教育主題活動,讓學生思考人與人的互動不是只有交易與金錢,藉由講師的人生經歷,體現關懷社會及純粹付出的行動與喜悅。共舉辦4場演講及2場工作坊,參加人數為215人。本校於第二期計畫辦理海外共學圓夢計畫,帶領未曾學生出國學生至韓國遊學,共28位學生參加其中包含10位具經濟與文化不利生身份者。
核心主軸:1. 對焦重點發展產業。 2. 創新智慧科技應用。3. 協力企業永續成長。 4. 拓展國際合作生源。 面向一:教學創新精進● 輔導金工木藝選手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連年摘金、銀牌● 跨域學程學生 6594 人次,創新教學教師150 人● 教師敘事力教案獲教育部創新示範獎● 引進臺灣西門子、上銀科技等龍頭企業業師支援課程,指導實務專題9 組● 聘請在地智慧製造廠商 13 家負責人及主管 14 名擔任校外課程委員,精進實務課程內涵● 選送 59 名學生赴宏全國際、台華精技等 11 家智慧製造廠商進行校外實習 面向二:善盡社會責任● USR 萌芽型2 案與種子型 5 案計畫,獲得 1000萬元補助● 協助地方品牌獲荷蘭設計獎 3 座金獎● 結合 SDGs完成 13項經濟部計畫,輔導 12 家企業碳盤查 面向三:產學合作連結● 成立 2 校級、5 院級產學研中心,完成產學金額超過7,500萬元● 爭取政府就業計畫 37 件,合作廠商92 家,總經費近3,000 萬元
一、教學創新精進◆ 在提升教師素養方面:積極改善師資質量,完成第一期業界實務經驗教師比例為98%,教師每年參與校內外的學術或專業活動總數超過1,450場次,每人每學年平均參與8場次以上。近五年來共聘請實務教師計18人,專技教師亦維持6.7%以上的比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申請件數與佔所有老師比率已逐年提升,113年申請16件佔14%。◆ 在強化學習成效方面:取得專業證照比率由84.38%提高到99.07%;專業外語證照率由21.73%進步到40.62%;參加校外競賽得獎佔總學生數比率由6.78%進步到8.70%。本校師生發明專利比例由16%提升至28%,至113年全校師生通過之專利數已達4,824件。113年參加國際發明展,總計榮獲8面金牌。二、善盡社會責任◆ 113年獲得20案整合型專案輔導計畫,輔導診斷234家在地廠商,協助11家廠商進行碳盤查與產出企業內部之碳排清冊及27家產業中小能源用戶節能診斷服務,計畫總輔導金額達937萬元,減碳當量預估可達1138.25公噸。◆ 113年輔導培訓師生取得ISO14064-1與ISO14067證照共34張。◆ 與臺南市政府合作冠名,透過本校現有運動場館設立「臺南市全民運動中心」,結合運動資源提供在地健康服務,年使用共高達37,500人次。◆ 113年執行【永續農業,社區共善的綠色學園開放計畫】USR種子計畫,嘗試打破校園圍牆,讓校園和社區融為一體,成立團購平台,藉由社會企業實習商店的概念,協助在地農民行銷小農好物,也讓弱勢學子藉此學習專業技能並獲得經濟上的協助。三、產學合作連結◆ 113年度In-Bi-Sn合金開發技術,榮獲國科會科研創業計畫530萬元補助。學校承接30萬元以上產學計畫案件數15件。◆ 產學合作計畫111年度平均金額由52萬/件提升為58萬元/件。◆ 113年度開發達12項量產或特色技術及其成果商品化達10件,學校技術轉移件數2件。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總統教育獎:2024年黃晢文(中低收入戶)。◆ 餐管系陳美禎同學(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獲113年全國大專優秀青年獎;創新系蔡宓雅(身心障礙學生)獲2024鳳凰盃全國時尚造型競賽-妝髮造型設計圖(靜態)第二名。113年度獲得完善就學協助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總計964人次,透過助學與輔導其平均學業成績比未接受計畫補助學生高約7.24%。
教學創新精進-朝陽科技大學榮獲辦學績效卓越獎,致力永續表現亮眼 Cheers雜誌2024大學辦學績效成長調查結果出爐,評選全台辦學績效最佳大學18所,其中,本校榮獲績效卓越獎,由鄭道明校長代表領獎,表現十分傑出。 根據調查指出,本校辦學認真,師生與校友向心力強,112學年度日間部四技新生註冊率高達95.58%,在少子化浪潮中逆勢成長。此外,本校致力推動SDGs,目前海外姊妹校超過640所,境外學生來自20個國家,除了透過重點特色計畫強化校級研究中心,帶動研發與產學績效外,更斥資新台幣7億元成立航空學院,打造全台首創ㄧ條龍情境式航空教育環境的校園航空城,成為國際航空產業人才首選。 在頒獎典禮上,鄭道明校長特別感謝全校教職同仁的努力,讓本校的卓越能被看見,並受邀以科大代表身分,分享朝陽近年推行AI數位學習成果,以及生成式AI趨勢對大學教育的挑戰。校長鄭道明表示,因應ESG的浪潮,大學校長更需要從觀念到行動,為高教永續領航,除了要有清楚的辦學藍圖、宏大的願景、明確的策略以及可持續的行動方案,更需與世界高等教育潮流同步前進,兼顧USR、SDGs永續辦學的雙重目標,落實「大學治理」、「社會參與」、「教學承諾」、「環境永續」四大實踐策略,才能把學校辦的更好。 本校以永續為發展主軸,除了展現卓越辦學績效,並運用AI深度學習來進行產學研究的品質檢測,同時透過人工智慧來了解學子學習狀況並預測休退學趨勢,擴大辦理研習工作坊讓教師將生成式AI工具融入教學,與AI協作創造智慧化校園,深受肯定。善盡社會責任-推動社會參與績效卓越,朝陽科技大學獲頒永續典範大學殊榮 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之首屆「2024台灣永續大學獎」榜單揭曉,其中,朝陽科技大學以推動社會參與之卓越成果,獲選「十大典範大學」,在大學永續願景策略、學校治理、財務規劃經營、環境永續及社會共融等五大面向的綜合績效,表現十分亮眼,成為永續大學標竿。 在鄭道明校長的帶領下,本校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納入校務發展,致力打造國際化校園,從在地社區到全球參與,師生USR團隊推動永續發展績效卓著。目前全校開設超過4,000門與SDGs相關的課程,並成立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年降2%的能源使用,宣告2045年達成淨零排放之目標,不但連續7年蟬連UI世界綠能大學全球百大,進榜英國QS世界大學永續排名及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更榮獲2024歐洲ACEEU亞太區Triple E Awards年度傑出社會參與暨永續大學特別表彰獎,為台灣唯一獲獎學校。 在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上,本校國際志工遠赴非洲坦尚尼亞、印度、越南、菲律賓及蒙古等地進行志願服務,協助興建圖書館及數位學習中心,改善當地飲水環境,並關懷失依兒童,服務人次高達27,000人,愛無國界的志工行動,廣受國際肯定。同時,朝陽也致力地方創生,貼近社會需求,師生USR團隊輔導農民無毒種植,維護友善生態環境,並建構北溝文化生態共融村、推動幼老共學,營造永續城鄉,榮獲天下USR大學公民獎私立技職第一。此外,本校師生團隊亦投入「美樂地計畫」,協助台中市政府打造「共融公園」,促進不同背景、文化及能力的族群共存,營造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共融(Inclusion)的包容友善環境,發揮永續典範大學的社會影響力。產學合作連結-朝陽科技大學與證基會簽署MOU,培育綠色永續金融人才 因應金管會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並提升青年學子金融專業及就業競爭力,本校與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簡稱證基會)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分別由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及證基會總經理張麗真代表簽訂,未來將共同培育綠色永續金融人才,合作備受關注。 證基會總經理張麗真表示,淨零減碳已是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入場券,永續人才是企業發展及達成永續目標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證基會規劃辦理「永續金融證照」,分為「基礎」及「進階」兩階段,「基礎」證照可自修通過測驗或培訓完訓取得,再完成進階培訓取得「進階」證照。測驗範圍涵蓋永續基本概念、永續資訊揭露、永續風險管理與治理及永續金融共四大範圍,除金融業所需具備的永續投資、融資、保險等知識外,亦納入非金融產業所需的永續資訊揭露。此外,為協助學習準備,證基會也有出版參考書籍。 校長鄭道明強調,本校多年致力永續卓然有成,並榮登QS世界大學永續排名,為全台私立科大唯一進榜,很榮幸能與證基會簽署MOU,共同推動永續金融證照制度,不僅能為金融業培育符合永續發展需求的人才,亦能提供一套有系統的培訓課程,協助學子取得永續金融證照,提升專業並增加職場競爭力。 「永續金融人才」是金融業和企業邁向永續目標的幕後推手,而永續金融證照與其他金融相關證照類似,但增加了「永續資訊揭露」、「風險控管」、「溫室氣體管理」及「永續投融資」等項目。管理學院院長傅鍾仁表示,愈來愈多金融業者及投資人將企業的ESG表現,納入風險評估及投融資標的之考量,未來管理學院包括財務金融系、企業管理系、保險金融管理系及會計系將持續與證基會合作,提升學子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大面向之能力,為培育綠色永續金融人才而努力。提升高教公共性-朝陽科技大學聽障校友黃睿麒創業有成,捐贈120萬嘉惠學弟妹 在科技業創業有成、闖出一片天的聽障創業家黃睿麒,為了感念昔日師長的照顧,捐贈新台幣120萬元回饋母校朝陽科技大學,支持弱勢助學計畫,同時優化校園無障礙環境,嘉惠朝陽的學弟妹,傳為佳話。 「我的成就,來自母校朝陽!」黃睿麒為本校資訊管理系校友,雖已離開校園20年,卻一直未曾忘記母校師長的恩情。黃睿麒說,當年因自身聽力受限,求學這條路走的十分艱辛,他很感謝學務處特教資源中心李麗溫老師及學輔志工同學的耐心陪伴,克服溝通的障礙,終能在資訊科技領域發展,成功創業,因此決定以實際行動回饋母校。黃睿麒為連續創業家,專注於系統開發及數位應用優化領域,近年積極拓展事業,不僅取得社群備份分析系統新型專利,更榮獲政府補助,為跨足全球數位市場做好準備。 校長鄭道明表示,他除了代表全校師生對黃睿麒校友表達感謝之外,也肯定本次捐贈百萬回饋母校的行動。黃睿麒校友以毅力及熱忱,克服聽力受限的困難,跨越人生低谷,不但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更回饋母校及社會,實為青年學子學習的榜樣。在促進無歧視與友善校園環境的努力上,本校已連續6年進榜英國泰晤士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同時為全台第一所設立特教資源中心之科大,30年來服務超過1,800名身心受限學生,希望未來身心受限的學子都能發揮所長,成為社會上友善的貢獻者。 助理副校長兼校友服務暨職涯發展處處長許世宗也強調,本校培育了9萬名校友遍佈全球,每一位校友都是本校力量的延伸。黃睿麒校友捐贈120萬回饋母校的善舉,凝聚愛心力量,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溫暖和幫助,再一次見證了校友與母校共同守護朝陽學子的決心,也激勵更多人參與回饋的行動,對本校未來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校長鄭道明表示,黃睿麒校友以毅力及熱忱,克服聽力受限的困難,跨越人生低谷,不但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更回饋母校及社會,實為青年學子學習的榜樣。 黃睿麒說,當年因自身聽力受限,求學這條路走的十分艱辛,他很感謝老師及學輔志工同學的耐心陪伴,克服溝通的障礙,終能在資訊科技領域發展,成功創業,因此決定以實際行動回饋母校。 ◆其他成果及亮點—教學創新精進1.■ 全國大學校長會議於朝陽科技大學展開,創新永續實踐高教願景2.■ 馬來西亞國際發明展,展現朝陽科技大學師生永續研發實力3.■ 朝陽科技大學學生會連6年獲頒教育部最高榮譽4.■ 朝陽科技大學國際文化週登場,多元共融校園全球化5.■ 美國普渡大學師生來朝陽科技大學,交流研習飛航領域專業6.■ 全國技能競賽英雄榜,朝陽科技大學奪金表現亮眼7.■ 朝陽科技大學榮獲THE全球最佳大學排名8.■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系創新研發,勇奪全國學生實務專題競賽首獎9.■ 全國大專院校特色公園競圖,朝陽科技大學景都系榮獲雙首獎10.■ iPAS無形資產評價師認證,朝陽科技大學會計系通過率全台之冠11.■ 朝陽科技大學工設系設計週,展現永續設計創作成果12.■ 朝陽科技大學視傳系學子策展,俄羅斯藝術家創作受好評13.■ QS 2025亞洲最佳大學排名,朝陽科技大學連續四年蟬聯全臺唯一進榜私立科大14.■ AI創新技術再突破,朝陽科技大學資訊學院畢業展成果亮眼15.■ 南非藝術家受邀朝陽科技大學展出 ,多媒體創作受注目16.■ 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畢業專題發表,銜接幼教產業前景看好17.■ 台中市技職秀起來,朝陽科技大學社工系展現亮點特色18.■ 大學校園絕美耶誕布置,朝陽科技大學限定19.■ 朝陽科技大學國際學生跨年,感受台灣師生溫情◆其他成果及亮點—善盡社會責任1.■ 朝陽科技大學榮獲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2.■ 朝陽科技大學攜手科思創,地球日共創永續3.■ 朝陽科技大學開設4,000門永續課程,天下USR大學公民獎奪冠4.■ 朝陽科技大學響應世界糧食日,山城美食嘉年華推廣食農教育5.■ 北溝故宮論壇登場,朝陽科技大學USR開啟在地創生契機6.■ 南屯長青學苑打造社區共學平台,樂齡學習實踐永續7.■ 鋪面材料再生研討朝陽科技大學展開,聚焦永續創新8.■ 致力淨零永續,朝陽科技大學IEEE ICACEH國際研討會大獲好評9.■ QS 2025世界大學永續排名,朝陽科技大學連續2年私立科大唯一進榜10.■ 朝陽科技大學攜手國際同濟會,小小夢想家共創SDGs學堂◆其他成果及亮點—產學合作連結1.■ 波音777飛航情境模擬教室,結合飛安演練全台首創2.■ 學術影響力評比,朝陽科技大學論文被引用數12年蟬聯第一3.■ CYUT pens MOU with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Services4.■ 朝陽科技大學進榜美國新聞全球最佳大學排名,榮登私立科大第一5.■ 朝陽科技大學首創AI精準運動系統,協助國民運動中心智慧升級6.■ QS世界大學排名,朝陽科技大學名列私立科大第一7.■ 全球最佳年輕大學排名,朝陽科技大學名列非醫學類私立科大第一8.■ 朝陽科技大學校園創業市集開跑,結合USR致力地方創生9.■ 朝陽科技大學成立碳回收中心,推動淨零轉型10.■ 朝陽科技大學SSIM國際研討會,開啟社會科學與科技管理新對話◆其他成果及亮點—提升高教公共性1.■ 企業捐款響應助學計畫,嘉惠朝陽科技大學弱勢學子2.■ 朝陽科技大學EMBA校友募集熱血千袋,捐血行動讓愛永續3.■ 朝陽科技大學圓夢樹點燈,募集300份耶誕禮物送暖家扶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第一階段以學生為中心,致力成為大新竹地區「醫護健康人才培育基地」,執行亮點如下:主軸一「教學創新精進」:證照輔導成效優異,較第一期高教計畫明顯成長。(一) 113學年度護理系國考考取率為72.57%,醫檢師、驗光師與驗光生之國家證照考試通過率亦高於全國平均值。此外,有8名應屆畢業學生在醫放師、醫檢師、驗光師生國考中取得全國前50名的佳績。(二) 為提升學生英語文能力,開辦TOEIC多益證照輔導班,多益平均成績逐年提升。(三) 2024年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競賽,拿下生技醫農群第2名、第3名及佳作的好成績。(四) 在畢業一年之流向分析,本校學生畢業後月平均收入約為36,720元,找到第一份工作所需時間約為1.32個月,皆優於全國平均值。主軸二「善盡社會責任」(一)元培師生利用臭氧技術淨化環境,成功應用在新竹流浪動物之家、新竹地區國校及幼兒園廁所,減少異味和傳染疾病傳播,此項在推動永續發展方面的卓越表現,榮獲2024年第三屆「APSAA亞太永續行動獎」銅牌獎。(二)113響應世界地球日活動舉辦「多一塑不如少一塑」減廢園遊會,鼓勵學生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結合環境教育及環境健康專業課程設計、進行移地教學,完善環境科學教育。主軸三「產學合作連結」(一) 111-112學年度共獲得金牌獎31個,銀牌獎16個,銅牌獎10個,鉑金獎1個,共計58件得獎作品,較上一期高教執行成效數據明顯增加。(二)112-113年度共計通過13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138件產學合作案,總金額達5,511萬6,678元,其中鄰近縣市的計畫共64件,佔46.4%,總金額達2,410萬7,013元;承接30萬元以上產學計畫案件數分別為32和30件、3件技轉。主軸四「提升高教公共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整合多個學系學生,像來自醫放系、護理系、食科系、餐管系、企管系以及資管系等學系的學生自願參加,發揮醫護專業知識、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利用假日兩度前往新竹縣尖石鄉辦理健康關懷活動,為民眾進行身體健康量測及飲食指導,號召包括護理系、醫學影像暨放射技術系以及食品科學系學生共10多名學生投入活動;此外,亦結合領導知能服務學習中心,善用平時所學醫護衛生專業,組成偏鄉志工隊,利用暑假往南投埔里史港國小服務,將洗手、營養飲食、CPR急救知識以及反毒宣導等課程融入活動,並協助南投圖書館行動書車推動閱讀。
一、 教學創新精進• 創新教學教師人數成長:採用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師人數從112年的246位提升至113年的255人。• 修讀創新教學課程學生人次增加:修讀創新教學課程的學生人次從每學期16,000提升至20,000人次。• SDGs 教師社群成立:學校於113年成立SDGs教師社群,鼓勵課程融入SDGs目標。• 國考證照成果優異: ◦ 護理師考照率達78.14%,優於全國平均49.47%。 ◦ 驗光師考照率達43.08%,優於全國平均22.66%。 ◦ 驗光生考照率達54.55%,優於全國平均28.52%。 ◦ 護理師有7人、驗光師有5人進入全國百大。• 技術士證照取得人次成長:初步根據近三學年度校基庫統計資料,113學年度上學期學生取得中華民國技術士證照(包含乙級、丙級與單一級)的人次為93人次,其中包括乙級39人次、丙級27人次、單一級27人次。• 證照考試報名費補助:113年補助重點專業職能證照174張,其中含乙級證照55張。• 語文能力檢測表現: ◦ 中文CWT檢測報考人數為77位,獲證人數41位。 ◦ PVQC英文檢測報考人數為436位,獲證人數198位。 ◦ 通過校內中文能力測驗人數為562人。• 實務能力檢核與訓練:口腔衛生學科於113學年施行實習前技能考試。• 教師實務經驗提升:截至113年,36%的教師完成認列六年六個月實務經驗。• 校外競賽表現:113年有136名學生在校外競賽中獲獎。• 業師協同教學:113學期有20門課程引入22位業師,滿意度正在執行中。二、 善盡社會責任• 社區整體照顧服務:112-113年辦理了25場以健康促進為主軸的社區活動,參與民眾1,070人次,回饋意見良好。• 美容科專業服務學習:113年美容科辦理了「校外專業服務學習-彩妝設計-鉑金婚婚紗」計畫,與龍潭在地社區合作,深受參與者與家屬肯定。• 技職教育宣導活動:112-113年共辦理35場次技職體驗活動,計2,681人次師生參與,99.1%的國中師生回饋對技職教育有更深入了解。• 性別平權教育推廣:112-113年性平教育中心與4所國中合作辦理35場次性別平等教育活動,計90名教師、1,143人次國中學生參與。• 經費調整:技職教育宣導子計畫的相關預算從114年度起已從高教深耕計畫中刪除,並改由校內經費全額支應。三、 產學合作連結• 創新創業課程開設:112學年度起,學校入學修業科目表新增「創新創業概論」通識必修課程,幼保、健管等科也開設以創業為核心的專業必修或選修課程。• 專利申請輔導:113年輔導多組在112年創新競賽中獲獎的師生團隊申請發明及新型專利。• 師生創新創業活動:113年分別針對教師及學生辦理了「健康照護產業之創新與創業研習」及「美髮創業經驗分享講座」.• 產學計畫承接:113年承接7案產學計畫,金額達213,750元.• 專家諮詢:113年辦理43案專家諮詢,金額達310,000元.• 專利申請:113年有3件新型專利進入審查中.• 教師研習:113年有229人次教師參與研習,補助金額達609,333元.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 編制外專案教師比率:113學年度編制外專案教師比率高達24.14%。• 經濟不利學生補助優化:113年調整補助制度後,每位經濟不利學生平均獲得的補助費用從2,984元/年提升至11,786元/年,此舉旨在將資源給予實際需要且有學習意願的學生。• 原住民族學生扶助: ◦ 113年度原住民族學生總數達到624人 (校基庫數據)。 ◦ 113年度受補助原住民族學生人數佔原住民族學生總數比例為20.67%,雖然較前兩年下降,但平均每人獲得的獎助金額從111年度的2,545元大幅提升至12,698元。 ◦ 113年,原住民族資源中心與學務處合作,透過校務研究建立原住民休(退)學學生的輔導機制。五、 推動校務研究• 校務研究執行:112和113學年度,校務研究中心共執行了11項校務研究計畫 (其中2項申請展延)。• 研究主題廣泛:研究內容涵蓋證照與國考成效、學生學習、產學合作、學生事務與輔導、利害關係人分析及專業課程。• 新增研究項目: ◦ 113年,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與學務處合作,建立原住民休(退)學學生的輔導機制。 ◦ 113年,幼兒保育科透過校務研究,推動「素養導向教保員培育課程地圖計畫」。 ◦ 113年,研發處透過校務研究,推動「畢業生雇主滿意度調查」。 ◦ 113年,學校利用高教深耕計畫經費,成立了跨教學單位的教師成長社群—「點亮資訊、精準傳遞」資料視覺化專業成長社群。• 研究結論反饋:113年的校務研究結果顯示,學生自主性大幅增加,且認為學校在教學成效、畢業就業、師生溝通、生活品質等方面仍有改進空間;教師在專業諮詢和人才培訓方面表現較好,但研發技術專利的參與度較低。
本計畫以教學創新精進、善盡社會責任、產學合作鏈結、提升高教公共性、推動校務研究及國際化行政支持系統為主軸,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為目標,「技職躍進、海洋永續」為核心,經由第一階段(112-113年度)執行後,顯示本校在高教深耕計畫之支持下,教學品質與創新等策略皆已反映在學習成效上。本計畫推動亮點簡述如下:一、教學創新精進-數位創新跨域學習:積極導入數位教材及遠距學習,建置跨領域學習平台,打造優質學習環境,開拓學生的多元視野。持續革新課程內容,並透過數位教材與多元評量方式,激發自主學習動力,落實學用合一,具體成效包括課程滿意度提升至90%以上,並顯現學習表現的提升。此外,透過教師研習活動,如AI講座及ODF研習等,大幅提升教師的數位教學能力,有助於教學方法的精進。二、善盡社會責任-永續海洋在地鏈結:學校推動永續海洋教育,學生參與生態保育、港口巡禮等活動,提升了環境保護意識。透過社子島生態導覽及在地社區參與,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地方生態的理解。數據顯示,參與活動的學生對海洋環境認知提升達85%,並吸引了多達150名社區成員參與相關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加強學校與在地社區的聯結,也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三、產學合作鏈結-聚焦產業三創校園:在產學合作方面,學校聚焦於產業需求,與地方企業和產業聯結,設置實習機會及專業培訓課程,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學校透過產學合作創造實際工作機會,超過200名學生參與實習計畫,並有70%的學生在實習企業獲得留任。通過這些措施,學校成功將學術研究轉化為實務應用,達成產學合作的長期成效。四、提升高教公共性-因材扶助自信學習:學校針對經濟不利及文化弱勢學生提供多元輔導與資助機制,包括學習輔導、經濟支持及文化認同活動,顯著減少了學業流失率。學校推動的原住民文化計畫,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文化認同感。數據顯示,受輔導學生的學業表現提升率達30%,並有85%的學生表達對學校資源的高度滿意度,展現出高教公共性的具體成效。五、推動校務研究-智慧平台資訊整合:為支持校務發展,建置智慧數據平台,整合校務數據以支持決策。平台能即時提供學生學習狀況、輔導及教師精進等滿意度的分析資料,為學校制定策略提供重要依據。通過智慧平台,學校能精準追蹤學生學習狀況,並在教學策略上達成數據驅動的決策,有效提升教學成效及學生滿意度。五、專章-國際化行政支持系統:優化國際學習環境,營造國際化情境學習環境,提升學生對異國文化的認識,112-113年度共辦理10次異國文化體驗活動,協助增進學生異國文化理解;完善課業輔導機制,每學期針對境外學生開設華語文能力輔導班、華語能力考試考前衝刺班等,112-113年度每學期每周開設5小時華語輔導班,協助學生加強華語文溝通能力,以能融入校園生活;落實國際化行政系統:依境外生人數比例聘任1-2位專責人員,有效提供學生諮詢服務。
112年 (2023年) 計畫執行成效一、教學創新精進• 創新教學與證照表現 ◦ 採用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師人數從111年的156位提升至112年246位。 ◦ 112年共補助12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投注經費達398, 890元。 ◦ 護理師、驗光師、驗光生等專技高考證照的考照率分別為70%、61.4%、66.1%,均高於全國平均。 ◦ 應屆畢業生林書甄榮獲護理師全國高考榜首。 ◦ 應屆畢業生黃橙献榮獲驗光師、驗光生全國高考雙榜首。 ◦ 護理科和視光學科應屆畢業生中,各有9名學生進入全國百大。 ◦ 補助重點專業職能證照共28張,補助經費達116,207元。 ◦ 中文CWT檢測報考人數為185位,其中96位通過,考照率52%。 ◦ PVQC證照報考人數為337位,其中156位獲證,考照率37.3%。• 自主學習與實務能力 ◦ 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社群計畫,112共成立34個社群,每個社群每學期至少進行20小時的自主學習,成員出席率達80%以上。 ◦ 除了111-2期末達標率為85.7%外,其餘每學期皆為100%達標獲得獎勵。 ◦ 教師實務經驗提升,計有30位、29.05%的教師完成認列六年六個月實務經驗。 ◦ 校外競賽獲獎人數為60人。 ◦ 業師協同教學課程共39門,引入43位業師,平均滿意度達4.80。 ◦ 國民法官校園模擬法庭活動中,超過**80%**的學生表示提升了對公民參與的認知。 ◦ 新增「創新創業概論」通識選修課程。二、善盡社會責任• 在地關懷與技職教育宣導 ◦ 112-113年期間,辦理以健康促進為主軸的善盡社會責任社區活動共25場,參與民眾達1,070人次。 ◦ 美容科在112-113年辦理「校外專業服務學習-彩妝設計-鉑金婚婚紗」共11場,參與師生557人次,民眾約257人次,獲得好評。 ◦ 口衛科辦理社會關懷服務活動,前往龍祥長期照護中心和康福智能發展中心進行口腔照護服務,機構人員滿意度5分,口腔清潔正確率100%。 ◦ 性平教育中心與4所國中合作辦理性別平等教育活動共35場次,90名教師和1,143人次國中學生參與。三、產學合作連結• 產學計畫與專利 ◦ 承接產學計畫11案,補助金額200,500元。 ◦ 專家諮詢案23案,補助金額90,000元。 ◦ 教師研習經費達475,664元。 ◦ 簽訂產學合約逾30家,其中3案金額達10萬元。 ◦ 護理科杜素青的「新型專利」和視光學科林恩頡的「發明專利」獲得核准。 ◦ 政府委訓計畫2案,共30萬元。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弱勢學生扶助 ◦ 經濟不利學生平均每人獲得補助費用為2,984元/年。 ◦ 獲補助學生學期平均成績(77.72)略高於一般生(76.11)。 ◦ 107學年度開始參與學習輔導獎助的學生,在112年畢業率達100%。 ◦ 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晉升為一級行政單位,人員與組織齊備。 ◦ 受補助原住民族學生佔總補助學生人數比例為39.36%。五、推動校務研究• 校務研究機制 ◦ 於教務處成立「校務研究中心」並設有獨立人員編制。 ◦ 執行了包括護理師及驗光師(生)國考成效分析、延畢生相關影響因素、教師產學合作能量提升策略、護理科學生參與展翅計畫動機、一年級遠道生適應情況、發展導師班級輔導策略量表、雇主滿意度調查等8案校務研究。
一、教學創新精進(一) 專業實務力全方位培育 為培養學生專業實務能力,本校除規劃並開設多元化專業課程外,亦依據「學生取得專業證照獎勵要點」設立獎勵機制,積極鼓勵學生考取各類專業技術證照。同時,透過專業師資的輔導與系統化訓練,持續推動學生參與各項技能競賽,以深化實作經驗、強化應用能力,進而提升整體就業競爭力。 在持續推動與資源支持下,學生專業表現成果斐然;若扣除丙級證照,通過各類專業技術證照之人次已達 652人,充分展現本校培育專業人才的成效與學生實務能力的進步。 此外,本校積極推動「證照 × 競賽 × 就業」三合一培育模式,並與國際知名旅館、餐飲及觀光產業密切合作,提供學生跨國實習與職場體驗機會。此舉不僅提升學生取得專業證照與競賽佳績的表現,更進一步強化畢業生的國際移動力與職涯發展潛能,奠定本校作為國內餐旅教育龍頭及國際專業人才搖籃的堅實地位。(二) 教師實戰經驗教學傳承 為提升學生專業實務核心能力,本校特別招聘具國際技能競賽優異成績的選手作為專任教學或專業實作指導人員,目前共有16位此類師資匯聚校內。他們憑藉於如 WorldSkills、國際烘焙競賽等賽場取得的金、銀牌與優勝成績,將實戰經驗與技術轉化為教學能量,優化校內專業實務課程與競賽訓練系統。透過此類師資佈局與策略培育,學生不僅獲得高品質實務課程,也能透過與實戰選手兼教師的互動,提升就業能力與國際視野,加速成長為餐旅領域中具備專業、創新與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三)國際競賽能力 本校積極爭取參加國內外各項競賽機會與學習,透過舉辦國際競賽相關的參賽講座,邀請國際裁判指導競賽相關競賽規則與評分重點,及金牌選手分享得獎經驗與比賽技巧,藉以協助參賽選手掌握賽事正確資訊、調整參賽準備方向,提高獲獎率並傳承參賽經驗,不僅展現學校追求卓越教學品質,奠定國內餐旅教育典範,更讓國際見證臺灣人才實力與餐與教育潛能。 在多方努力下,競賽成果豐碩,累計榮獲 1 冠軍、1 特金、19 金、33 銀、50 銅,成績斐然。(四) 提升學生國際語言競爭力 本校積極推動多元 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學習活動,針對新生入學進行英文分級測驗,採適性分班教學,並透過前、後測成績分析,逐步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與畢業門檻。同時,提供學生國際移動與海外學習機會,增進語言能力與跨文化素養。 為支援學生自主學習,本校採購線上語文自學系統(Easy Test),提升學生語文自學能力;並針對英語表現較弱的學生提供補教教學與額外輔導。透過上述措施,學生英文能力持續提升,累計取得各級 CEFR 英語證照 共 234 張,充分展現學校推動國際化語言教育的成效。 (五) 建置特色場域 在全球數位轉型浪潮席捲之際,餐旅產業迅速邁向智慧旅館、人工智慧(AI)及大數據應用的新時代。為因應產業變革並強化學生與業界人才的數位能力,本校於第二實習大樓成立「數位服務與創新培訓基地」,全面打造智慧教學環境,積極培育兼具創新思維與科技應用能力的專業人才。 「數位服務與創新培訓基地」以智慧服務、創新科技與數位應用為三大核心,整合群賢會館、智能服務中心與餐旅數位轉型培訓教室,提供一流的數位學習場域。基地設有3D裸視螢幕、餐旅機器人展示區、智慧互動教學設備,並於教室內建置LED大螢幕、互動教具與全景追蹤攝影機,讓師生在沉浸式的數位學習環境中靈活互動,有效支援多元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數位實作能力。 培訓教室同時具備符合國際認證標準之場地規模,是應用人工智慧與科技於餐旅營運的實戰訓練基地。教師及特邀業界專家透過場域進行實務授課,分享跨域應用經驗與前瞻知識,不僅培訓學生,更協助在職業者強化實戰力,無縫接軌產業趨勢,進而提升餐旅營運效率與顧客服務品質。二、善盡社會責任 於 113 年 12 月,本校發行「小事雖小但有用——萌怪帶你實踐 SDGs」主題桌遊。此桌遊由本校圖書館館員集體創作,是全國大專院校中首款由圖書館自主設計的桌遊,更成功取得新型設計專利,彰顯本校在創新教育與知識傳播上的實力。 桌遊以遊戲化方式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理念融入學生學習與日常生活,透過角色扮演、策略選擇與任務挑戰,引導學生理解並實踐環境保護、社會關懷與永續經濟等核心議題。不僅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與學習動機,也提供校園師生及社區民眾一種創新學習永續發展的方式。 此外,本校透過此桌遊案例展示圖書館作為創意教學基地的角色,將資源整合、教育推廣與專利創新結合,成為校內外永續教育與創新實踐的示範典範,也讓外界見證本校在推動 SDGs 教育與創新教學上的卓越成果。 三、產學合作連結(一)企業學苑 本校已與多家知名企業、集團及機構分別簽訂了多項為其量身定制(Tailor made)的菁英人才培育計畫,簽訂產學合作及專業培訓課程,如:IHG酒店集團、Marriott萬豪集團、麥當勞及雄獅旅遊集團,開設小產學專班及專屬微學程,並辦理企業說明會,接軌畢業即就業的合作方案,其目的是讓餐旅教育的學習與產業實務界結合,將合作企業之專業資源導入學校,共創教育與產業雙贏。 IHG酒店集團:為提升學生專業能力並拓展實習與就業機會,本校與洲際酒店集團(IHG)簽署「英才培養學院(IHG Academy)」合作備忘錄,藉由企業多元的培訓課程,協助學生在踏入職場前獲得更多學習與成長的機會,期許學生能透過本計畫所建構的人才培育平台,探索個人興趣,發掘自身特質與潛力,及早規劃職涯發展方向。同時,也期勉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秉持積極的學習態度,透過持續學習與實踐,將所學融會貫通,為未來順利進入職場做好充分準備。 IHG Academy課程設計以實務導向為核心,涵蓋奢華消費品牌的市場洞察、自我引領與跨世代溝通、問題解決與高效溝通技巧及酒店業數位行銷基礎等多元主題;並分階段完成技能培訓認證,進一步鞏固其專業素養。自111年起至113年,共計已有60位學生順利結業,其中有24位學生分發至IHG集團旗下飯店進行實習,順利銜接職場實務。為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國際學習機會,113年特別新增新加坡羅伯遜碼頭洲際酒店(InterContinental Singapore Robertson Quay)及香港麗晶酒店(Regent Hong Kong)作為海外實習單位,期望藉此強化學生的國際視野與實務經驗。 Marriott萬豪集團:自2023年開設「奢華酒店專班」以來,延續至2024年5月啟動的「Voyage啟航者計畫」,皆以「實習優先選才」為核心理念,主要對象為即將前往實習的大二學生,課程設計聚焦於協助學生在實習前深入了解萬豪集團的品牌精神、核心價值與企業願景,並引導學生進行職涯方向的規劃與思考。 課程由萬豪集團統籌規劃,邀請集團旗下不同品牌飯店之主管擔任講師,從實務角度介紹各部門職能與飯店文化,讓學生能全面掌握不同職場樣貌,提升對未來工作的認知與準備度。課程結束後,全程參與的學生可優先參與實習單位志願選填,最多可填報三個志願,並獲得優先參加實習徵選面試的機會。最終共有27位學生獲得面試資格,其中24位成功錄取台灣各地萬豪飯店,另有2位錄取日本大阪W飯店,展現本校學生的專業素養深受國際飯店集團肯定。 此外,本校更與台北W飯店總經理 Mr. Giannetti 正式簽署「育才札根計畫」,並攜手萬豪國際集團大中華區首席人力資源官 Mr. Taikitsadaporn(戴經緯) 共同簽訂「萬豪夢想家儲備幹部培訓計畫」,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為學生開拓更寬廣的國際職涯發展平台。雄獅旅遊集團:企業講座是組織內及外部提供的教育和培訓活動,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提升,本校與雄獅集團針對將前往實習的大二學生開設企業講座,透過講座使學生了解及熟習職場上的工作業務,創新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更好應對挑戰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麥當勞:本校與麥當勞合作推動【大專生實習襄理計畫】,招募即將前往實習的大二學生,透過全球一致的經營模式與完善的專業訓練,培養具備獨立管理能力的餐飲經營人才。113年共有1名學生參與此計畫實習,培訓期約6至8個月,培訓內容涵蓋生產、行銷、物流及人力資源等全方位管理技能定。完成培訓並通過考核的學生,可晉升為實習襄理,進一步累積管理經驗,為未來的餐飲職涯奠定堅實基礎。 在學生進入企業學苑相關業者實習人數方面,第二年佔全部實習人數的18%,相較於第一年的15%,成長幅度達到20%,顯示企業學苑實習方案對學生的吸引力與成效有顯著提升,逐步支持學生在實習方面的發展。(二)校友攜手共創產學價值,樹立餐旅人才培育品牌 本校校友於餐旅、觀光、廚藝等業界發展漸趨茁壯成熟,於國內外多諸有標的性餐飲品牌創立與營運管理,本校以蒐集訪談方式定期出版「創業校友成果」與「專業經理人校友成果」書刊,透過校友的成就表現為延伸本校餐旅教育精神;另以「創業鋼鐵人計畫」結合校友資源與經驗,帶領在學學生模擬創業路程與培養校友展店人才需求,結合經驗傳承、專業技術傳授及成果發展等培訓活動,提升在學學生經營實務的能力。 開授創業經管課程結盟校友共創品牌:運用產官學資源,透過相關課程培育青年具備創業知能,尤其在「經營管理專業實務」課程,使學員完整參加創新創業相關課程達20小時課程後,頒發「跨域整合餐旅創新創業培育系列課程結訓證書」,持結訓證書,青創者得以向相關單位或金融機構申請創業經費。另外,本校創業有成之傑出校友及企業皆已在產企業嶄露頭角,連接校友企業資源「大手攜小手」,並結合「高餐大品牌系統」,初步構想針對不同觀光餐旅行業類別發展不同認證或認同品牌,例如:高餐讚、高餐棧、高餐旅、高餐饌等。 (三)產品研發 本校師生透過整合在地農特產、餐飲服務、觀光休閒、文化創意、品牌行銷及綠色永續等核心,並盤整在地產業之問題進行診斷及業界資源投入在地食材研發,以產學合作方式,協助在地創生,整合餐旅營運模式及產品研發,亦研發、生產、行銷、創價高餐大自有品牌產品,進而將研發成果於經濟部申請專利。1.申請專利:(1) 研發即溶滷味塊,透過溫度及外型設計,達到使用時僅需將滷塊本體兌水烹調,即可達到快速溶解之效果。(2)糕點輔助造型工具:一種糕點輔助造型工具,具有一握把與一連接該握把的工具頭,該工具頭具有複數作用邊,藉此本創作可用來抹平糕點上的醬料,或者用來將醬料刮成波浪狀。(3)包裝式可可果殼環保筷:一種包裝式可可果殼環保筷,其於一外包裝內裝設有複數筷體,該筷體是以乾燥磨製成的可可果殼粉末為主要原料,因此除了可達到環保效益外,也能增加可可副產品的實用價值。(4)裝有可可果殼貓砂條之外袋:一種裝有可可果殼貓砂條之外袋,該貓砂條是以乾燥磨製成的可可果殼粉末為主要原料,除具有極佳的吸水性能外,其天然由來原料的特性也讓它被貓誤食時不會產生安全虞慮,而透過再利用可可果殼來製成貓砂後,可解決過往處理廢棄果殼時較為麻煩並成本較高的問題,同時也兼具環保與經濟效益。(5)塑型即食盒餐:一種塑型即食盒餐,該餐盒容裝有複數塑型食物,該塑型食物是由原型食物經過均質稠化成流質狀後,再倒入模具中凝固而成,其質地柔軟順口,因此供給無牙、牙口功能不佳與咀嚼吞嚥障礙者食用時,可不需經過咀嚼而直接吞食。(6)裝有果凍的容器:一種裝有果凍的容器,是於一容器中裝設有果凍體,其中該果凍體質地柔軟而順口並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與中鏈脂肪酸,因此本創作可供給咀嚼吞食障礙者直接吞食而不需經過咀嚼,進以達到補充人體所需營養素的作用。2.創新研發潔淨無添加綠色永續食尚產品:鳳黃女神果乾、天然芒果乾,蕉心冰淇淋、蜜香芭樂葉茶飲、透紅芭樂檸檬風味奶凍捲、全植甘露飲、清新花草茶、提拉奶果蘇、生魚片素司、椒麻香雞排、食光鹹水雞、天賜涼圓凍、厚豆漿起司、芭樂果乾塔、植物奶優格。3.高餐大自有品牌產品:(1)牛肉系列:牛肉鬆糬鯛魚燒、醬油青蔥牛肉乾的馬卡龍。(2)鳳芒女神系列:鳳梨果露、鳳芒雪糕、鳳梨起司蛋糕冰淇淋、鳳芒女神果醬。(3)紅心芭樂系列:芭斯克、芭熱梅、芭桂Q凍飲、桔奶蓋芭樂茶、琴樂雪沙,燕巢芭樂雪霜。(4)茉莉花系列:茉莉御握(茉莉花糰。梅子筍乾)、浣紗女油醋醬、茉莉花風味鹽、茉莉玉露燉奶、茉莉香頌、煙燻茉荔特調飲、茉莉花風味漬糖。(5)塔香巧克力。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就學機制1.提供經濟不利學生參與第2階段面試服務機制 本校提供家庭經濟不利考生個人申請入學及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第二階段甄試報名費減免補助,與前來本校面試之交通補助、住宿補助等措施,以免除其經濟壓力。2.赴高中職進行宣講及協同教學 本校鼓勵各系至全臺各級高中職辦理招生宣傳,及邀請高中職學生親臨校園進行參觀與體驗餐旅文化,以增進經濟或文化不利之高中職學生瞭解學校特色及未來職涯發展,並充分說明就學輔導入學機制,協助學生安心就學。 為照顧經濟文化不利之學生,提升其就學機會,積極透過本校各系至全國高中職校進行招生宣傳時,充分說明本校針對經濟文化不利學生的就學輔導入學機制,使高中職學生瞭解學校特色及未來職涯發展,以期能協助學生安心就學。透過本項措施,本校所招收經濟文化不利的學生從111學年度105人增加至112學年度119人,成長13.33%。3.經濟不利學生學習輔導機制 藉由課業輔導、就學輔導等措施,以獲取專業技術或語文證照作為能力提升之認定,並補助學習經濟,如證照專業課程輔導助學金、課程圖書補助金等;且辦理職涯輔導等多元輔導機制,加強弱勢學生未來職場競爭力,以協助畢業後能順利就業。相關執行內容如下:(1)學生申請補救教學課程(含自主學習社群)有「歐陸料理文化與肉品科學實作研究」、「傳統中式料理結合肉品科學社群」、「領隊導遊考照學習」、「調飲實務」、「英文加強課程」及「原民文化學習探索」等,藉由自主學習課程及輔導,強化其學習力與未來就業力。(2)職涯規劃與輔導助學金有「各系所企業說明會」、「YS青年職涯中心」及本校研發處辦理之相關職涯講座等活動。(3)證照考照課程及補助金有「中式麵食加工-發酵/發粉麵食類」、「英式管家證照」、「飲料調飲」、「會議展覽專業人員證照」、「WSET Level 1認證」、「SSI日本酒認證」、「電腦軟體應用丙級技術士證照」、「華語、外語領隊導遊證照」及「高級急救員證照」等,鼓勵學生跨域學習,學習多元課程與考取相關專業證照。(4)課程圖書輔助金為各開課課程皆可申請。(5)多元增能培力獎助金有「修習線上課程」、「共讀共學學習活動」、「專題學習計畫」及「運用圖書館館藏閱讀書籍」。(6)學習達標獎勵金有搭配補救教學課程或多元增能培力學習後當學期總平均達75分以上者則另有學習獎勵金,依級距獎勵新臺幣1,000元~5,000元。(7)健康促進獎助金有完成「急救訓練課程」且獲取證照給予獎勵,「心理治療或諮商輔導」需求之助學金協助。
本校定位為「實務教學型」之專業科技大學,以「言忠信、行篤敬、求創新、好就業」之辦學理念,透過一畢、二語、三獎、四證之辦學主軸,在「培養產業所需務實致用之專業人才」之目標及配合SDGs理念引導下,訂定四大發展主軸及九項策略目標,確保學生學習成效,以達成「成為一所創新務實的卓越科技大學」。有關112年度校務發展計畫執行成果說明如下:一、關鍵職場技能扎根:1.為增進學生實務技能及就業能力,鼓勵學生取得符合系所定位與產業需求之專業證照,以提升學生就業力。112年度日四技畢業生1,085人中,共計92.44%擁有專業證照。2.配合經濟部與教育部規劃,推動iPAS認證,輔導「工具機機械設計工程師」、「天線設計工程師」與「電動車機電整合工程師」、「物聯網應用工程師」、「自動化工程師」、「3D列印積層製造工程師」相關認證。目前學生已累積通過55張認證證書。二、國際移動能力培育:1.深耕學生就業所需之外語能力,實施英日語分級分流輔導制度,學生透過語言證照通過畢業門檻的比率逐漸升高,自108學年度的70.69%上升至112學年度的79.12%。2.為提升學生國際移動力,積極推動海外實習,111至112學年度,共計191人赴海外實習,海外實習接軌海外就業人數104至111學年度共累計56人。3.攜手日本專家指導開設日本料理銅勳課程,結業通過證照考試並於日本日料餐廳實習期滿,可獲日本官方政府認證授予「銀勳」證書,112年度共計5人獲取銀勳,共計25人獲得銅勳。4.展現本校學生技藝力,演藝事業系師生前往捷克布拉格與國際劇場組織(OISTAT)研討會開幕演出及節目後製,並獲韓國大邱戲劇協會邀請,參與韓國恐怖藝術節開幕表演。三、產學攜手共好共榮:1.與南亞科技成立人才培育學院,以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及物聯網運用,培育半導體人才。2.攜手東南旅行社首創「東南旅遊專班」,並創立校內實習旅行社,學生能夠快速掌握觀光業相關技能,就學即就業。2.偕同民視合作「全能歌手」節目製作,讓學生有機會在專業環境中實際參與音樂製作、樂隊演出,獲得實質的學習和經驗四、創新創意創業實踐:1.教師將三創教學及理念融入於專業課程,培養學生三創素養並帶領學生申請專利。111年度本校專利發證件數全國法人百大排行名次為第21名,為全國私立科技大學第一。112年度發明專利獲准件數10件,較前一年度成長100%,並設立專利技轉平台,行銷研發能量。2.國際發明展參賽已獲35次全國第一,2023年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獲得7金,3銀,5銅,2特別獎。2023年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5金,2銀,3銅,3特別獎,皆為全國第一。3.參加世界廚師聯合會 (WACS) A級國際賽事「2023年國際烹飪藝術比賽」,共獲得1特金5金牌9銀牌4銅牌4佳作。
創新教學,多元實務 (面向一 教學創新精進)1.勞動部全國技能競賽「健康照顧類」持續獲獎,榮獲第五名;其他專業競賽與國際專業競賽共計106人次獲獎。2.取得乙級證照、單一級證照、護理師證照及其他專業證照共978人次;畢業生取得全數畢業門檻三照之比率持續超過90%。3.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11案,核定6案;自110年起累積核准29案,為全國私立專科學校之首。4.開設創新教學課程教師共112人次,修課學生達9,160人次。5.重點推動「智慧科技融入教學」,透過調整AI相關課程、規劃教師增能研習及採購軟硬體設備,提升學生科技應用能力。社區共榮,人才培育 (面向二 善盡社會責任)1.自 113 學年起,校定必修課程「耕莘入門」更名為「耕莘人文」,於全校五專一年級開設,系統性導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 USR 概念,提升學生的永續發展與社會關懷意識。2.USR 辦理成果持續獲得肯定,榮獲《遠見雜誌》USR 大學社會責任最佳楷模獎、「TSAA 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宜蘭返鄉青年地方創生紀實微電影「永續微電影—銀獎」,並刊登於《逗陣 DOCKing 電子報》Vol.12〈亮點故事〉。3.112–113 年專業課程融入服務學習與社會服務活動,累計參與師生達 2,250 人次;另推動技職教育向下扎根,共辦理 326 場技職體驗活動,參與國中學生達 5,813 人次。4.持續推動「菲律賓長照天使培訓暨國際醫療照護服務計畫」,113 年由本校口腔衛生與健康照護科師生6名及耕莘醫院牙科部同仁組隊,前往菲律賓偏鄉地區進行口腔衛教與醫療服務。產學鏈結,特色辦學 (面向三 產學合作連結)1.產學成果獲選為「精準訪視技專校院優良實務」,並於「114–116 年度高教深耕計畫推動協調與影響評估計畫」產學工作坊中進行經驗分享。2.穩健推進產學合作,教師主持單筆 30 萬元以上之產學合作計畫由 112 年的 3 案提升至 113 年的 13 案。3.學生專題課程成果持續參與校外競賽,此外,113 年專題製作之配方調製產品「金線連晚安晶亮凍膜」代表學校參加海外競賽,榮獲 2024 年「世界品質評鑑大賞 Monde Selection」金獎。4.致力培育學生三創能力,113 年起舉辦校內三創競賽,營造創新發想氛圍。首屆競賽共有 34 組、197 位學生參賽,涵蓋所有學科,多件作品獲得校外評審高度肯定。5.持續善用附設(委辦)幼托及長照機構加值辦學,113 年學生見習與實習累計達 423 人次,學生專題製作累計 7 案;另 112–113 年教師參與產業研習累計 39 人次。6.擴大產官學合作機制,113 年推動「耕莘醫療健康教育產業園區聯盟」,深化照護人才培育,並建構技職教育向下扎根、向上連結業界及大學端的完整職涯進路。完善就學,健全發展 (面向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1.113 年經濟不利學生接受完善助學專款獎助金之平均比率達 70.0%。學校依據 IR 結果增設完善獎助學金項目,並持續追蹤經濟不利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職涯發展需求,以建立實證數據。2.注重學生與教師權益,學生出席重大校層級會議比率達 98.6%;校務治理資訊均公開於學校官網並定期更新。3.重大專案如教育部技專校院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私立技專校院獎勵補助經費等,均設有公開專區網站,分享計畫執行成果。校務研究,精進治理 (推動校務研究)1.持續精進校務研究(IR)作法,成立校務研究資料視覺化成長社群,辦理 1 場 IR 研習工作坊,共補助 6 案校務研究計畫,並經 2 場 IR 推動委員會議審議。2.逐步優化校務研究資料庫並整合異質性資料,113 年完成 6 個資料表單。3.校務研究推動委員會持續定調年度研究主題,113 年聚焦於高教深耕共同關鍵指標 1、3、13,針對學生學習成效進行具體分析。其中,教學評量表之內容、架構及行政面向已納入專家與師生訪談建議,並完成信效度檢驗,成果可回饋於建立更具客觀性的量表,以準確反映教學成效。
一、執行亮點:(一)教學創新精進:1. 探索跨域學習成效優異:111-112學年度修讀跨領域學分學程達11,335人次,其中機械系學生將機械工程與環境科學結合,參加「112年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獲銀獎暨環境部淨零轉型實踐特別獎,表現亮眼。另外鼓勵學生修讀雙主修及輔系,111-112學年度共高達320人次,較107學年度57人次,已有翻倍成長。2. 專業技能應用表現亮眼:112-113年招收73位具技能選手資格學生,並延伸參加第53-54屆年全國技能競賽,共有獲得1金、1銀、1銅,其中蘇同學參與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獲CNC銑床職類優勝。3. 創新教學教師數逐年增加:翻轉傳統教學模式,透過PBL、磨課師等創新教學方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及熱情,提升學習成效,專兼任教師從執行高教前57人成長至113學年度第1學期327人,成長率達473%,並以教學實踐研究升等共有2位教師,開設教學實踐創新課程,從112-1的14門課程成長至113-1的27門課程,成長率達92.86%。4. 教師學術質與量逐年提升:教師於WOS資料庫發表論文件數,較執行高教前115篇成長至112年403篇,成長率達250.43%。並在史丹佛大學公告「2024年度科學影響力」,本校有六名教授獲選為全球排名前2%頂尖科學家,並有七名教授進入「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年-2023年)。5. 國際移動力特色:113學年度招收12國929位國際生、累計至201間姊妹校、較執行高教前成長近5倍。並於2025年QS亞洲地區最佳大學排名躍昇至294名,為全國科大第三名。(二)善盡社會責任:1. 推動教育部USR計畫:已從B類萌芽型突破至C類深耕型,協助臺中新社區菇農建置環控智慧生產環境,協助穩定生產環境以增加產量,已擴大服務區域,獲補助經費也從700萬元增加至1,090萬元,成長比例達55.71%。2. 開設產業人才專班:依企業人才需求,開設產學專班。從執行高教前28班成長至54班。3. 社區教學推廣教育:建置社區終身學習網絡。從執行高教前30班成長至52班。(三)產學合作連結:1. MIG技術研發聚焦有成:成立5大專業技術服務中心,本校112-113年中大型產學案達446件,其中112年已達255件較執行高教前(106年)109件,大幅成長2.3倍。2. 學生創業能量充沛:開設三創課程、成立團隊,112-113年商品化已完成86件,學生申請開發產品並已核准專利83件。(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學生助學圓夢:112-113年共計輔導15,604人次,其中在112年每位學生在各項輔導平均獲得45,368元。
對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以及18項臺灣永續發展核心目標,並緊扣本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5項重點目標,以「新˙實˙謙˙愛」為本校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主軸,積極推動『智慧創新、務實跨域、謙誠深耕、用愛致遠』四大面向,以階段性完成「教學創新精進」、「產學合作連結」、「善盡社會責任」與「提升高教公共性」四項計畫目標。(一)教學創新精進整合「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願景與「未來第二期高教深耕教學與培訓能力」趨勢,本校投入教學創新量能,藉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與問題解決能力、擁有資訊科技技能與人文關懷素養、具備跨領域整合知識與國際觀點,進而落實培育素養導向及產業需求人才。計畫將透過「精進創新實務教學」、「建構跨域自主學習」、「落實基礎教育紮根」、「提升教師專業質量」四大主軸貫徹執行。 1.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成效: (1)開設38門證照輔導課程,輔導947人次學生,考取1,428張專業技術證照。 (2)學生參與競賽計127人次學生獲獎,包括『2024中華奧林匹克盃美業交流競技暨美饌藝術美學競賽』6金6銀1銅及2座奧林匹克獎盃;『2024馬來西亞世界廚師國際大賽』1特金8金5銀;2024第十二屆國際金旅獎榮獲國民旅遊組金牌….等。 (3)推動業界參訪由30人次教師帶領626人次學生參與,深入了解產業,強化專業職能與產業連結。 (4)邀請產業界108人次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將產業實務導入教學課程中,強化學生專業實務技能。 2.教師推動創新教學成效: (1)經費補助41位教師開辦72門創新教學課程,每學期全校60%以上之教師授課採用創新教學模式,總計10,767人次學生修讀創新教學課程,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2)聘請182人次學生擔任課輔小老師及課程助教,協助科系及教師發展並推動創新教學模式。 (3)補助18件數位教材製作,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發展數位化教材,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4)每學期至少300門以上課程使用全方位視訊教學與直播系統,結合本校eCampus數位學習平台,落實同步及非同步教學,強化學生學習成效。 3.學生跨域學習能力提升成效: (1)以學院為跨領域教學整合核心,開設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智慧養殖』跨域課程模組及共同教育委員會『島嶼健康與永續』跨域課程模組,強化並提升學生跨域專業知識學習成效。 (2)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智慧養殖』跨域課程模組完成智慧養殖展示館建置,包含水循環系統建置、水質監測系統建置、空調系統汰換、雲端資料庫與網頁系統建置等,提供更接近產業實務的教學場域。輔導學生赴日本及越南參加IEEE國際會議,開拓國際視野;輔導修課學生參加教育部主辦全國性競賽獲獎,以及2024全國大專院校產學創新實作競賽榮獲第2名獎金2萬元等。 (3)博雅教育學院『島嶼健康與永續』跨域課程模組持續帶領學生進入社區,深刻了解在地傳統、信仰文化、移民關係與海洋文化的認知。與風櫃社區建立合作關係,創造社區青銀共榮與文化創新實踐的永續永生力量,完成在風櫃社區開發11件創意提案的豐碩研發實踐成果,包括風櫃文化遊程規劃案、人工智能運動訓練機、社區高齡團康活動與樂齡玩具開發設計、高齡者菜單、行動購物車等。 (4)開設8門跨域微學分課程,建立學生跨域自主學習之動機與熱情。 (5)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人文管理學院、博雅教育學院各新聘1位跨領域專業師資協助跨領域教學。 4.學生資訊科技能力推動成效: (1)開設386門STEM領域專業課程,修課人次達12,937人次,強化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能力。 (2)數位應用科技微學程開設『智慧生活科技』、『數位影像設計實務』、『套裝軟體應用』、『電腦資料處理』、『基礎網站架設實務』、『數位影像與生活運用』、『創新網路行銷與統計分析』、『新興科技與運算邏輯思維類』等22門課程,計792人次學生修課,培養學生具備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各領域專業問題的能力。 (3)以正規課程搭配證照輔導課程,協助學生考取901張ICDL及相關資訊證照,增進就業資訊實力。 5.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成效: (1)辦理『第十五屆菊曦文學獎』徵文比賽,鼓勵學生從事文學創作,計23件獲獎。 (2)辦理『閱讀心得徵文』比賽,鼓勵學生養成閱讀習慣並提升中文閱讀與寫作能力,計51件獲獎。 6.學生英文能力提升成效: (1)輔導學生通過校訂英語畢業門檻並取得1,127張英語證照。 (2)開辦英語聊天室計1,170人次參與,透過1對1方式與外籍教師聊天,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機。 (3)開設觀光英語(English for Tourism)、職場英語(English for the Workplace)、財經英語(English For Finance Studies)、關務英文(Customs affairs English)、餐旅英語(English for the hotel and restaurant industry)…..等67門專業英語課程,讓學生能將英語文運用於專業領域。 7.提升教師實務經驗及優化師資質量 (1)透過邀請108人次業界專家協同教學,提升教師之實務經驗以落實於教學實務。 (2)成立12組教師成長社群,鼓勵教師辦理跨系、院、校社群活動,促進教師教學相長並自我提升。 (3)為優化師資質量辦理103場次教師成長社群、教學觀摩、教師專業成長活動、新進教師成長營、教師多元升等相關研習活動,計1,049人次教師參與,透過多元學習提升教師學養及專業知識。 圖1、113年度教學創新精進部分成果集錦。 (二)善盡社會責任本校為澎湖群島唯一的科技大學,承蒙教育部、澎湖縣政府及在地各界支持,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與「大手牽小手」理念,將教學與研究能量回饋地方。113年度工作聚焦五大策略:海洋生態永續、教育紮根與文化傳承、綠能與減碳、社會融合與文化交流、以及科技健康生活,並透過跨系所與在地夥伴協作,落實具體成果與長期影響力。 1. 在海洋資源面向,本校建立海藻監測與評估系統,推動鋸齒麒麟菜等經濟性藻類之復育與乾製加工技術,以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並擴大養殖誘因,促進生態保育與在地產業永續。另結合病原監測與疫苗研發,協助降低養殖疫病風險,提升產業抗脆弱性。 2. 教育與文化保存方面,本校推動數位課程與英語教學,吸引大量居民參與,並將部分歷史資料數位化展示於社區,藉由節慶活動與文化專題,增強居民對地方文化的認同與凝聚力。 3. 在綠能與減碳方面,本校積極評估浮水追日式太陽能等適合離島的綠能方案,並協助民宿與旅遊業者推動碳足跡盤查與減碳實踐,逐步建立綠色生活樣貌與地區示範效應。 4. 社會服務面向的亮點包括成立家電維修技術隊,培訓學生至偏鄉提供電器安全維修,落實服務學習並提升社區安全;同時協助新住民自組織轉型為志願服務者,推動族群融合與在地參與。 5. 在科技健康生活方面,本校推動健康科技課程與產學合作,培育實務人才並促成健康產品進入社區應用;透過宣講與管理課程,提升長者與民眾對智慧健康工具的接受度與使用能力。113年度本校以「在地關懷、永續發展」為核心,透過教學、研發與服務三向並進,回應澎湖在地需求、促進產學合作並培育實務人才。未來將持續深化與地方政府、社區與產業的夥伴關係,強化成效評估與質性回饋,穩步擴大在地影響力,共創具韌性與永續的島嶼未來。113年度善盡社會責任成果部分如圖2所示。 圖2、113年度善盡社會責任部分成果集錦。 (三)產學合作連結本校位處臺灣離島,擁有世界最美麗海灣的澎湖群島上,為期善用在地海洋優勢條件,以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擴大在地產學合作質量、鼓勵專利研發與技轉商品化、澎湖天然纖維利用與文創研發為四大重點目標。 1.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藉由課程及微學分的專題研究形式建立觀光休閒領域的團隊進行創新研發,建立學生未來研發上的信心與願景,帶領學生參與國內外競賽活動,藉由競賽建立學生實踐能力及信心,培育未來創業種子人才。在創新創業師資培訓上,透過培訓學程有效提升本校教師對於創新創業教學的品質與信心。 2.擴大在地產學合作質量:提出推動與在地密切關連之產業,海洋生態方面進行藻類研究轉化成文化產品,利用政府及現代潮流的方式推動海洋生態保育,觀光休閒透過舉辦工作坊培養更多觀光休閒之人才,綠能永續透過研究開發風力發電系統及電力監控系統,更能準確掌控能源分配、食品健康則是因應澎湖特殊地理環境研發更完善的保存方式。 3.專利研發技轉與人才培育:專利研發上,藉由與政府、企業合作計畫開發綠色能源電力監控裝置,並取得政府專利。另一方面則是透過產業學院計畫、專題與校外實習等方式,培養大型風電的發電運維人才之培育,為當前綠能產業培養生力軍。 4.澎湖天然纖維利用與文創研發:首先將針對澎湖銀合歡樹種與澎湖海域常見藻類與海草,進行潛力盤點與採集;其次則是實驗驗證階段,主要進行材料學與改良方法,創造適合使用的在地特色素材,並建置天然素材庫,並在素材庫擴增的同時,也實驗開發之素材各種創造與商品化的可行性,讓學生發想創作文創商品進行展示及販售合作,完成之文創作品舉辦校內成果展進行展示。各項子計畫的努力執行下,113年度產出豐富的成果,包含14件產品原型商品化、11位創新創業種子教師、3場校外教學、13場產業專家講座、3場成果展、21件競賽得獎、159件產學計畫案件、5項專利、1件技術轉移、7場觀光產業人才培育工作坊、55位亞熱帶海洋性氣候之陸上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運維人才培育,都是以本校各學院系所的專業師資研究教學能量為基礎,帶領學生透過實務操作、產品實作、實務專題、產學合作、參訪等諸多設計,達成學生「做中學」,提升理論概念掌握與實務場域實作學習成效。113年度產學合作連結部分成果如圖3所示。 圖3、113年度產學合作連結部分成果集錦。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1. 校務研究 (1)辦理校務研究教育成長學習工作坊、研討會等相關活動,共8場。 (2)分析報告:本年度完成議題分析如下:A:不同入學管道招生策略成效、各系群組學生入學資訊趨勢分析、學生在校學習狀況及休退學關聯分析;B:完成各系所新生入學評分尺規分析,提供系所未來新生入學評級同質性資訊,以期能讓系所招收適當資質之學生。 2. 教師多元升等鼓勵教師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或教育部相關課程計畫,累積教學研究成果,增進教學能力。 3. 完善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就學機制並鼓勵參與校務發展全人教育 (1)設計多元學習主題與素材,鼓勵經濟或文化不利因素學生學習不同技能與專業,期能結合未來職場所需並與社會無縫接軌。共辦理21場次,有781人次參與。 (2)規劃學生課外多元學習及工作坊之培力,帶動並提升學生參與校務之興趣與意願,共辦理18場次,參與學生747人次,參與教職員62人次。 (3)落實經濟或文化不利因素學生心理協助:協助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人際關係、家庭關係、情緒調節與生涯發展等多元協助,共辦理112場次,參與學生4,624人次,參與教職員721人次。 (4)營造友善運動學習環境,增進師生強健體魄,共辦理37場次,參與學生2,414人次,參與教職員211人次。 (5)積極爭取社會資源,建立外部募款基金,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整體學習歷程的關照,使其順利完成學業,共募款1,860,000元。 4. 原民生輔導活化原資中心角色及積極推廣及原民全民教育,協助學生對族群文化認同及自信心,降低原民學生休退學率,共辦理2門微學分課程,修課人數30人,全校原民文化活動及工作坊,共辦理16場次,參與學生628人次,參與教職員27人次。113年度提升高教公共性部分成果如圖4所示。 圖4、113年度提升高教公共性部分成果集錦。
1. 學習深化大鵬展翅 :致力實務技術能力養成、鼓勵學生藉由競賽、獲致專業實務技術能力(1)設置「極光國際競賽培訓中心」及建置13項技能競賽專業考場,培育國家級競賽選手。(2)112年度第54屆全國技能競賽/北區分區競賽,勇奪4金3銀3銅,共22座獎牌。(3)學生通過飛機相關專業證照人數顯著提升:112年77張;113年79張。2. 實務增能學用接軌:深化教師實務能力、實現學用接軌(1)聘任具實務經驗教師::訂定「敦品勵學獎助學金實施辦法」、「菁英教學計畫學生輔導實施辦法」,鼓勵學生具備優良品德與認真向學之態度。(1)學校全體教師完成半年與專業或技術有關研習或研究之比率:112年:13.73%;113年:28.87%。(2)聘任業界技術精湛大師或曾獲國際技能技賽獎項之教師達10位。3. 教學精進知能深耕:深化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能力(1)發展多層次教學,採用不同的學習活動,接受不同的學習成果。(2)推動觀課制度:推動教師互相觀摩教學,分享教學經驗與精進教學技巧。(3)採用創新教學教師數:112年310位;113年335位。(4)開設互動式教學課程:112年87門;113年89門。4. 科技素養設計思維:提升學生程式設計與AI實務能力、強化科技實務應用能力(1)打造「AI人才教學基地」及「AI自駕載具模擬實驗場域」,以培育兼具人工智慧理論素養與跨域實務應用能力之技術人才為核心目標。(2)推動智慧物聯網AIoT程式設計與應用教學,提供學生智慧商務流程的概念,以深入了解程式設計整合應用的重要性。(3)萬能雄獅電競隊榮獲2024年第六屆大專盃電競錦標賽《傳說對決》冠軍與《特戰英豪》亞軍。5. 飛修昂揚智慧製造:培植飛機修護及智慧製造菁英人才(1)精進飛機修護與複合材料產品開發技術人才培育。(2)精進智慧製造與智慧生產技術人才培育。(3)2024台灣飛行機器人創新競賽或手擲機組第一名。(4)學生取得飛機修護乙丙級證照:112年共71張;113年共79張。6. 國際移動悅讀台灣:招收多元跨境學生、開設多樣跨界課程、開闊學生國際視野(1)推動多元文化學習:為海外姊妹校量身打造華語及文化體驗課程。(2)鼓勵教師移地教學:辦理海外短期研習,將課程帶至國際。(3)國際專修部等國際學生(不含陸生)入學人數:112年度275人;113年度596人。(4)教育部核定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112學年度421名;113學年度686名。7. 社會關懷永續實踐:關注在地社區需求課題、啟迪學生社會責任意識(1)支持教師執行社會責任實踐工作提案:獎勵並表揚優秀社會責任實踐師生。(2)推動社會實踐議題導入專業課程:設計解決社區實務問題為出發點之特色課程或專業教案(3)獲教育部第四期(114-116)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萌芽型計畫2案;校務計畫1案)。(4)USR-HUB計畫:桃園社區食安與低碳幸福共餐計畫。(5)USR-HUB計畫:桃園新住民文化理解共融。(6)USR-HUB計畫:智慧醫療病房改造升級計畫。8. 資源共享技職扎根:深耕技職人才培育、深化與高中職社團交流(1)辦理大學體驗營活動,讓高中職學生對於未來技職教育充滿信心。(2)透過社團活動之交流與帶動,協助高中職學生社團活動之學習成果能更多元的展現。(3)教師協助高中職教學:教師赴高中職校協助指導專題、辦理專業與社團展演活動等9. 創新創業築夢踏實:建構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奠基創新實作與創業基礎(1)開設非典創新創業課程:從創業的角度以兵棋推演(War Game)的設計方式撰寫劇本(scenario),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書本中無法獲取的隱性知識。(2)研發成果商品化之策略及推動機制:依據師生參與國內外競賽、國際發明展、專利獲證之優秀作品,強化技術產品化之可行性,擇優具有潛力之作品進行商品化輔導與補助,逐步落實商品化及試量產補助與行銷推廣。(3)媒介優秀作品與廠商進行技術移轉、爭取創投資金,以期創作商品化、成立新創公司與技轉後由廠商進行產品化銷售,達到學校、師生、產業三贏之目標。10. 聚焦產學共創雙贏:推動產品創新與附加價值、協助產業人才培育(1)建構產官學密切合作網:透過「訂單式就業學程」、「產業學院」與「產學攜手合作計畫2.0」,積極與企業合作,共同開設課程、業師協同教學及學生企業實習等,引進業界資源並協助產業培育專業人才。(2)深化研發成果技轉及技術商品化:從企業經營角度及市場需求趨勢,進行技術研究、商品開發、技術移轉、育成創業,建立完整產學合作機制,結合廠商共同研發專利布局及技術移轉。
創新教學,多元實務 (面向一 教學創新精進)1.勞動部全國技能競賽「健康照顧類」榮獲第二名、第四名及佳作;其他專業競賽與國際專業競賽共計80人次獲獎。2.取得乙級證照、單一級證照、護理師證照及其他專業證照共1,132人次;畢業生取得全數畢業門檻三照之比率超過90%。3.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14案,核定5案,其中1案榮獲112年度績優計畫。4.開設創新教學課程教師共94人次,修課學生達5,676人次。社區共榮,人才培育 (面向二 善盡社會責任)1.依據本校「健康促進與健康照護」特色發展主軸,並結合長期深耕地方、協助解決問題的經驗,社會責任聚焦於「在地關懷」、「健康促進」、「產業鏈結與經濟永續」及「永續環境」四大議題。112年專業課程融入服務學習與各類社會服務,參與師生超過千人。2.USR 辦理成果卓著,榮獲「2023年 TSAA 台灣永續行動獎—責任消費與生產類(SDG 12)銅獎」、「2023 永續教學實踐與成果競賽」獎項,並獲刊登於《教育部高教創新雙月刊》第53期〈社會責任專欄〉亮點故事。3.與台北松仁扶輪社簽訂 112–114 年「菲律賓長照天使培訓暨國際醫療照護服務計畫」,於 112 年菲律賓長照中心共計10 名人員來校接受進階長照技能專業訓練。產學鏈結,特色辦學 (面向三 產學合作連結)1.學生參與外部創新創業競賽表現優異,重大獎項包含榮獲長庚科大「2023 全國技專校院老人福祉產品/服務創新設計競賽」第二名、「地方創生創意會展行銷創業競賽」優勝、「2024 全國技專院校老人福祉產品/服務創新設計競賽海報組」第二名、第三名與佳作、中華科大「2023 全國大專校院與高中職創新創意創業競賽」優等以及樹德科大「老幼多元生活照顧 CARE 創意競賽」第二名。2.善用附設(委辦)幼托及長照機構加值辦學,學生於機構見習與實習累計達 300 人次,學生專題製作累計 5 案。完善就學,健全發展 (面向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1.自112 學年起,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併入學務處,統整並強化各項扶助資源。2.針對經濟不利學生進行IR 研究,結果顯示,108–111 學年間「獲補助」學生的學習成效高於「未獲補助」學生,驗證完善助學制度成效。校務研究,精進治理 (推動校務研究)1.自112年起精進校務研究(IR)作法,聘用專人優化校務研究資料庫並整合異質性資料,並由校務研究推動委員會決定各年度研究主題,分析高教深耕計畫執行及校務治理成效,作為持續精進之依據。2.112年共補助 6 案校務研究計畫執行。
持續優化辦學績效,110學年度校務評鑑全數通過,111學年度學術單位14系,13系通過台灣評鑑協會教學品保服務,另1系土木與防災系通過IEET工程教育訪評。Cheers「2021最佳大學指南」大學國際交流能量排名私立科大第1,109起連續4年1111人力銀行「企業最愛大學」私立科大第8名,2024年入榜「十大典範永續大學」。為永續校務推動2021.11成立「投資基金管理委員會」,2022年獲教育部同意累計投資基金新臺幣8億元,期末現金餘額13.52億元,獲利撥補校務基金、職員工福利、學生國際競賽補助等,強化私校財務韌性。112-113年高教深耕計畫涵蓋5個子計畫,以創新教學及強化就業力為計畫主軸,再以提升國際競賽能量及產學合作交流,強化大學發展特色。重要成果摘錄如下:(1) 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強化科技以與永續發展領域教學,推動師徒制鼓勵師、生跨域合作。持續輔導以永續議題參加國、內外競賽成果亮眼,2023年以「在地、永續、創新」為主題,獲15座德國紅點設計獎,2024年將永續環境議題導入學生作品,獲德國紅點獎22項為全國第一。其中,《部落譯者》和《島嶼覓境》2項獲「Best of the Best」大獎。2024年「Young Ones ADC 2024」獎項以1銅獎、8優異獎,獲全亞洲設計院校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14名,2024 K-Design Award登百大學校第三。在永續教學方面,111學年完成與SDGs課程關聯度盤點,112年有38位教師取得ISO-14064-1主導稽核員資格,113年12位學生通過內部查證員,結合課程、競賽與證照輔導等,全面擴散、深化學生永續發展意識。(2) 善盡社會責任:112-113年每年均執行USR/USR Hub萌芽型USR計畫2件、USR Hub計畫5件。其中,深坑USR「共創深坑文化永續韌性社區與多元加值計畫」,協助深坑於2024年入選ICOMO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守護遺產計畫。執行「金門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建立文化資產數位保存案例。跨系團隊拍攝「瓊林聚落風華再現全紀錄影片」獲第56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歷史紀錄片銀獎,讓世界看見本校在文化資產保存的實踐能量、人才培育成果,善盡大學社會責任。(3) 產學合作連結:秉持「以產業為師」理念,112學年累計企業夥伴計363家,共同推動學(課)程規劃、業師、實習、教師深耕等。研揚科技董事長個人捐資1億元、信義企業捐資4,273萬元,合作推動智慧科技、品德教育。113年再與信義房屋集團協議開辦精準人才培育學程,透過課程、輔導、獎勵、接軌就業。期精準聚焦產業人才需求,強化與產業合作關係。(4) 提升高教公共性:為提升高教公共性,持續推動:完善就學協助,促進社會流動、落實生師保障,公開辦學資訊、精進校務研究,優化校務治理,推動多元教育,建構友善校園等策略。113年已有770人次之經濟及文化不利生接受學習輔導,或生活扶助。統計至11.30已取得證照179張,獲獎30人次,經濟及文化不利生國際競賽獲獎數,約占本校總國際獲獎比率 32%。112年更有4位經濟及文化不利生,獲德國紅點國際設計大獎,學校獎助赴德國受獎,擴展學生國際視野。112-113年高教深耕計畫,為本校提供永續辦學助力,面對少子女化衝擊,將加速數位科技、低碳永續、文化永續、資安強化議題教學發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一)高齡者咀嚼吞嚥活動落實專業服務台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本校所在地區亦有較高比例的高齡人口,因此學校專注推動高齡者咀嚼吞嚥及口腔保健,以對應高齡化社會的需求。本校延續技優計畫補助設置「高齡者咀嚼吞嚥暨口腔保健中心」,結合產(榮家與醫院)官(縣市政府教育局)學(中小學、大學等)單位通力合作,協助開發高齡者咀嚼吞嚥多元支持系統外,並進行在地與偏鄉離島義診服務。同時,每年固定薦送老師和學生到日本的齒科專門學校學習,返校時進行課程規劃與知識傳授,並加強醫護台語等訓練課程,以利學生與長者互動過程中進行更有效之溝通。111-113年度參與及服務人次已由600人增加至1024人。(二)學生就學穩定率高,位居專科前茅本校學生主要來源為國三畢業生,知識銜接與國中落差大,113年度辦理2場國中端課程銜接分享座談,邀請國中校長蒞校演講,瞭解國中階段學習重點,提供本校各科所開設課程之參考規劃。開學前辦理「新生第一哩路銜接教育」,引導認識專科課程,降低學習焦慮,113年度護理科首次與柳營奇美醫院合作,帶領新生進入手術室等單位,認識臨床環境並實作體驗。此外校長更是利用每班4堂課,親至一年級講述學校辦學理念,並進行問卷瞭解新生對未來規劃,做為導師輔導與各科課程規劃之參考。在完善的課業與生活輔導規劃下,本校111-112學年度學生就學穩定度均能維持94.26%與94.38%,位居專科學校前茅。(三)完善實習輔導制度,就業率優於升學透過深耕計畫協助學生專業技術精進、各科規劃多元專業知能證照課程,透過業界教師課程指導,積極輔導學生參與課程培訓,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職場競爭力。針對護理師與牙技師高考證照,舉辦考照輔導措施,包括「模擬考」與「試題解析」、「國考複習選修課程」、「課餘留校自修」、「加強班」、「考題線上自學平台」等,強化學生學習的風氣與成效。表 1 111-113年度應屆畢業生國考通過率統計表 年度111112113護理科通過率65.55%69.10%67.78%全國平均通過率45.31%45.73%49.47%牙技科通過率46.38%62%66.07%全國平均通過率37.02%42.2%51.04%為幫助學生提早體驗職場,縮短職涯探索期,5個學科均實施全學年實習,各學科校外實習合作機構之擇定,均有嚴格檢視之標準,課程採階段漸進式實習安排,各單位均安排「雙師」實習輔導老師,護理科安排「實習指導教師」全程指導學生實習外,其餘各科均聘請實習單位業界教師擔任指導老師,並輔以校內專業教師。學生依其實習規劃內容,定期完成校外實習報告,同時定期返校參與實習討論會,分享檢討學習狀況。本校專業教師定期至實習單位,瞭解學生以及實習單位問題建議,建立雙向良性互動交流,提升學生實習成效。透過完善的全學年實習輔導制度、職涯輔導等計畫推動,並積極推動展翅計畫,112年度平均就業率37.92%優於升學率36.58%,各科畢業生就業於該專業領域之留任率,全校平均82%。表 2 112學年度畢業留任率 五專二專全校平均科別護理幼保美保牙技長健留任率89%94%75%59%74%76%82%**留任率計算方式為就業於該專業領域之人數/當年度就業人數表 3 111-112學年度雇主滿意度統計表科別/學年度111112護理科95.12%96.6%幼保科89.36%90.88%美保科89.57%90.32%牙技科90%90.23%長健科82.66%83.48%(四)產學合作努力連結,有酬實習比例高本校屬於教學型學校,產學創研能量雖有限,仍積極努力對接產學資源,除持續執行展翅計畫外;幼保、美保及牙技平均85%學生為有酬實習,其中長健科更高達97%;112年度起護理、長健科與柳營奇美醫院推動「幼鷹計畫」,採師徒制引導,醫院提供工讀金,參加學生人數由36人增加至67人。表 4 112學年度有酬實習比例統計表112學年度幼保科美保科長健科實習人數3566138有酬人數3345134比例90%70%97%**備註:護理科與牙技科屬專技高考證照,需於畢業後始得參加證照考試表 5 112-113年度展翅計畫補助年度112113媒合單位數4042教育部就業獎學金11,994,64411,568,964企業補助(含實習津貼)20,496,48020,813,240
中華科技大學112年高教深耕計畫成果亮點 ✦ 本校教師積極指導學生參與國內外專業競賽,屢創佳績,此一系列成果展現本校教學成效,並大幅提升學生專業實力與國際競爭力:「全國技能競賽暨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榮獲第53屆飛機修護金牌。「2023 TSIA國際美業菁英賽」,勇奪4冠軍、4亞軍、4季軍及團體總冠軍。「2023亞太盃美業交流競技暨美饌藝術美學」,獲得「團體總冠軍」及夢幻彩妝創意紙圖組、精油聞香鑑定組、蝶谷巴特創意拼貼組等3項冠軍及其他獎項,另有學生在手沖咖啡組斬獲二金二銀一銅佳績,並赴日本、義大利進行海外實習。「第三屆馬來西亞榮耀盃國際美甲美睫紋綉美業技能大賽」獲得美睫現場-美睫一搭一競速 第一名及美睫現場競賽總排名第三名等優異成績。 ✦ 「師徒制」精準培育,耀眼國際舞台,透過師徒深度連結在各領域大放異彩,同時致力於打造創新創業環境,結合師生專業研發能量,在創新技術領域屢獲佳績:航機系技術傳承:學生於2021、2022年全國技能競賽接連摘下飛機修護銀牌,並於2023年第53屆競賽中榮獲金牌,技術力屢受肯定。餐旅系實務精進:參與「2023亞太盃美業暨美饌競賽」手沖咖啡組斬獲二金二銀一銅佳績;更有學生於112學年度分別至日本及義大利進行一年期海外實習,開拓國際視野。烘焙創新表現:在2023全國創意烘焙與亞太盃競賽中榮獲多項殊榮,「永續炭元素」系列競賽奪下銅牌佳績,亞太盃烘焙賽更斬獲1銅5優勝。生物科技系跨國榮耀:學生於2023 TSIA國際美業賽囊括4冠、4亞、4季及團體總冠軍,成績斐然。建築系創意展現:建築系學生於「2023年新北市建築師公會學生競圖」榮獲佳作,展現創意與手藝結合的優異實力。本校於2023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表現亮眼,榮獲1金、2銀、1銅,其中包含跨領域合作與專利創新,充分展現卓越的研發實力與創新能量。 ✦ 提升高教公共性 本校以多元措施落實高教公共性,針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推動技能培訓(Canva、Figma、PHP、MySQL 等)、多益線上學習、證照輔導及補救教學,提升其學習成效與就業競爭力。透過圓夢計畫學習調查精準掌握學生需求,結合助學金、校內募款及原住民族文化活動,深化教育公平與多元文化實踐。 ✦ 緊密社區服務善盡社會責任 -”原“創教育–原民技藝文化推廣 為強化原民與漢文化交流及原民文化傳承,結合宜蘭原鄉南澳社區進行編織文化推廣及紮根工作,完善以促進族群融合及文化傳承之大學社會責任。 ✦ 緊密社區服務善盡社會責任 -「以基隆為行動基地」 透過真實空間需求導入建築設計教學,結合離基隆最近的建築科系學校,推動產學接軌並活化老舊街區,學生以木構架展示空間、街區打卡點及招商設計為題進行創作,成果獲得肯定,不僅提升專業實務能力與信心,也為地方社團與政府提供具體改造提案,強化校地與產業的連結力。
本校經過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第一階段計畫執行,在學生培育與教師專業成長方面展現了成果,對應本校校務發展與深耕計畫各項指標。在證照考取部分,護理科學生於112年技能競賽中榮獲佳作,113年再接再厲,取得第二名的佳績,顯示出學生在專業能力上的顯著進步。同時,護理師考照率從原本的76.69%提升至88.54%,而餐飲管理科的乙級證照通過人數也從去年1人增加至今年的2人,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成果與教師教學能量與努力。在學生學習實踐部分,透過參與佈展、介紹與撤展的過程,學生突破了內向特質,還展現了高度的團隊精神;跨領域學習環境當中,結合了文化與技術,例如開設原住民頭飾手作課程與競賽,同時針對男女比例懸殊的情況,特別在課程中設立了男性保障名額,考量了本校的性別人數。此外,113學年度的中文能力測驗計畫吸引了151名學生參加CWT全民中文能力檢定,其中80人通過認證,顯示學生的語文能力逐漸提升。在實踐社會責任方面,護理科運用專業展現關懷精神,餐管科則透過設計健康餐點回應社會需求。同時,各學科積極推動創新創業導向的實務工作坊,協助學生撰寫創業計畫書並輔導產品原型商品化,進而參與創業競賽複賽。此外,創意小市集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創新商品的舞台,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創意潛力。學校在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輔導也投入大量資源,專業教師針對弱勢學生進行補救教學,預計今年將有24名來自中低收入戶、原住民族及身障背景的學生順利畢業。就學輔導與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學校的各項服務滿意度均超過80%,展現出師生間的高度正向互動。教師方面,參與教師社群的交流活動受到高度評價,滿意度達到4.5分以上。學生擔任教學助理,不僅減輕了教師在實作課程中的負擔,還提升了教學準備的深度與成效。透過產業趨勢暨產學合作系列講座,學校邀請業者進行專業演講,讓師生更深入了解產業現況並促進產學合作的可能性。此外,專利認識與申請研習會的舉辦,為教師專利申請提供了扎實的基礎。本校的教育發展策略緊密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在SDG4優質教育與SDG5性別平等的框架下,學校推出多元化的微課程,例如結合文化與技術的原住民頭飾手作課程以及強化數位行銷技能的實作課程,並配合競賽與獎助學金制度,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意願。同時,為實現SDG1終結貧窮及SDG10減少不平等的目標,學校積極為原住民族國中生提供公平受教機會,並強化對校內原住民族學生的輔導效能。
本校為全國最南端之大學,亦為全國第一所護理專科學校,過去以培育優秀護理人才為學校特色,因應社會經濟結構變動及產業變遷趨勢,轉型為「培育健康產業人才」主軸,增加「健康照護專業、食安人才培育、銀髮賦能人才培育」之發展特色目標,以符合社會人才需求。112年度執行情形與具體成效如下:1.提升教師專業實務能力- (1)推動教師社群主題多元化藉由教師成長社群,經同儕互動與分享以增進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成效,強化教師對教學環境變化之因應能力,提升教學成效。社群主題並與產業與創新教學相關,如SDGs,ESG,淨零碳排導向之跨域教學設計/策略、創新創業推動、EMI教學設計等。(2)透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推展創新教學鼓勵教師透過教育現場提出問題,並藉由課程設計、教材教法、或引入教具、科技媒體運用等方式,採取適當之研究方法及評量工具檢證成效之歷程。 (3)推動改進教學獎助辦理製作教材研習以協助教師自編講義、編製教材、製作教具,開發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師編製能力,另配合獎勵制度激勵教師踴躍參與製作優良教材教具,俾使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4)業界專家協同教學部分課程引進業界專家協同教學,減少學用落差,提升教師實務能力、教學相長,進而創造學生參加實務競賽、產業實習及教師產學合作之機會。 (5)針對國家長期發展政策辦理教師增能培訓(5.1) 112年辦理EMI課程教師及教學助理增能培訓,共計20名教師完訓,並於112學年度共開設29門EMI正式課程;(5.2) 112年辦理永續發展與淨零碳排教師增能培訓,課程主題為ISO-14064-1 2018:溫室氣體盤查內部查證員培訓、ISO-14067 2018:產品型碳足跡盤查內部查證員培訓,共計10位教師完訓並取得證書;(5.2) 112年辦理「ChatGPT在高等教育的影響及應用」研習會,主題包含AI基礎與先備知識、ChatGPT應用於教學實踐研究計畫、ChatGPT應用於教學與研究發想等。2.提升學生專業實務能力- (1)提升專業/證照能力持續推動專業核心證照輔導班及技術競賽輔導班,培養學生專業關鍵技術能力。各系辦理證照輔導班、校外競賽輔導班及校內外實務技能競賽等。112學年度起委託空中英語教室辦理全英語課程,融入18週正式課程,四技一年級共6班,於課前施測並按程度分為A、B、C班;五專一年級共8班,以各科系專業英文為主進行全外師授課。(2)建立完善實習制度各系依據培育目標及系科特色分析學生未來所需職場知能,檢視學生專業核心能力於橫縱向之連結,並與實習企業共同規劃實習課程,規劃符合職場需求性的多元學習課程,共構學生就業力。如護理系與醫院共構實務精進技能課程(產學攜手),辦理實習前技能訓練與檢定,強化實習場域知能與技能,培育護理專才;餐旅系長期與新加坡國際餐飲集團簽訂海外實習合作,112年度共7位學生至新加坡珍寶餐飲集團實習、3位學生至新加坡港麗酒店實習。(3)調整課程規劃符合產業趨勢與創新教學除各系依據產業趨勢動態調整課程地圖外,鼓勵不同領域專長教師合作與交流,激發創意教學想法,並透過計畫開設跨領域課程,如USR萌芽型計畫開設之可可產業、石斑魚產業鏈系列課程、護理系結合資訊科技系及資管系教師開設銀髮賦能人才培育相關課程等。 (3.1) 以厚實護理基礎、精進「銀髮賦能」專業本校以「健康產業」為發展主軸,基於對護理教育的使命感,在人口老化的趨勢、以及銀髮照護人才需求,本校整合護理、社工、食品、運休、觀光、餐飲等跨領域專業,已於111年度建置之「銀髮賦能人才培育中心」,持續精進透過專業設備的投入、創新教學與數位教材的開發,另配合本校112~114學年校務發展結合高教深耕,將以「智慧健康照護」、「居家照護」為目標,規劃「智慧健康照護人才培育中心及居家照護機器人中心」建構智能化精準照護實作場域,激發教師創新及跨域教學模式,透過創新照護以達預防及延緩失能之成效,能與國際趨勢或潮流接軌,培育學生成為銀髮賦能所需的智慧健康照護專業人才,達成計畫「激勵教學研發創新」之推動目標。 (3.2) 以專業檢驗為基石、培育「食安檢驗」人才本校近幾年在水產品發現孔雀石綠、大閘蟹藥物殘留、三聚氰胺、塑化劑、毒澱粉及混合油脂等重大食安事件中,已確立本校「農水產品檢驗服務中心」專業地位(TAF 認證、農委會指定之檢驗中心),善用食品營養系及生物科技等系所與資源,透過成立「食安人才培育中心」,培育食品安全檢驗的專業人才,深耕食安檢驗專業,將能夠達成以下三個目標:1.食安人才培訓;2.提供食安檢驗服務;3.提供食安資料的諮詢服務,持續培育學生使其具備產業所需技術與應用能力之人才。 (4)開設跨領域學分學程增進學生跨域知能為提供多元學習環境,涵養學生跨域知能,由各院系、科或中心因應社會發展與產業需求規劃跨領域學分學程及跨領域微學程,培養學生創新力、跨域力及解決問題能力。針對跨領域學程的實施,112年10月訂定本校「修讀跨領域學分學程暨微學程獎勵辦法」,取得跨領域學分學程證明書,核予獎勵金參仟元整,以鼓勵學生修讀並修畢學程。並於112學年第二學期已設置完成且開始使用跨領域學分學程系統,希冀透過系統之導引,推動學生跨領域學分學程之學習。(5)開設實作導向微學分課程自109年起推動跨領域微學分課程,並訂定「微學分課程實施要點」(修滿 2學分可抵通識博雅學分)。跳脫原課程框架及依各學院特色發展條件,設計實作與問題導向式教學活動,藉以提供多元跨域學習場域,引導學生自主規劃學習、探索實踐等多元學習內涵。主要目的是經由相對小範圍的學習單元以及短期的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跨域探索。(6)結合本校專業優勢,培育「5+2專業人才」包含新農業人才、食品安全人才、銀髮賦能人才、智慧健康照護人才等培育方案,於110年建置「食品安全人才培育中心」,111年建置「銀髮賦能人才培育中心」, 112年建置「智慧健康照護中心」,逐步提升專業設備、器材及專業教室,並規劃強化學生專業知能及實務導向之技能培育工作坊或課程。
育達科技大學作為苗栗縣內唯一之科技大學,除利用學校優勢領域建立發展重點,進行課程開發及實作教學,培育國家、區域發展未來關鍵人才;更融入以服務與解決方案為導向的商業服務模式,導入智慧科技應用於老幼照顧產業、高附加價值的農業與循環經濟經營模式,以激發創新、創造就業機會,對區域特色及產業產生實質且深遠之正向影響。為彰顯本校既有的教育特色及發展優勢,持續形塑推動健康與福祉(SDG3)、優質教育(SDG4)、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SDG8)、永續城鄉(SDG11)及責任消費及生產(SDG12)等的辦學特色。論述如下:(一)健康與福祉(SDG3):本校具推展老青幼共學共融特色之優勢,積極與縣市政府合作辦理老幼福祉服務相關計畫,例如樂齡大學、運動i臺灣計畫及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等等,提供師生專業實務的學習機會,推展樂齡健康促進活動,促進學生對社會健康福祉事業的參與度,了解大學善盡社會責任之精神。(二)優質教育(SDG4):配合政府跨大公共化的教保服務政策,本校經營辦理新北市三多非營利幼兒園及苗栗縣後龍非營利幼兒園,提供當地幼兒平價就學機會,並連結本校就學學生的公共服務及專業學習,創造老青幼共學共好之教育場域。(三)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SDG8):本校積極辦理就業訓練、證照培訓、推廣教育等促進就業機制,提供本校教職員生及苗栗縣民職前訓練及多元學習機會,促進終身學習參與能力。整合「職涯輔導」、「職業訓練」及「就業媒合」3大專業體系,建構學訓用合一模式,提升青年技能並順利接軌職場,近年更積極投入AI技能培訓,提升本校學生獲取科技應用技能,增加獲得相關工作的技術與職業技能。支持青年創業政策,歷年來本校育成中心已輔導在地青年創業達45家以上。(四)永續城鄉(SDG11):開放大學校園公共空間、藝文中心及圖書館,供社區居民免費入館閱讀和借閱典藏圖書,提升在地居民之生活品質;協助當地政府推動城鄉發展並參與地方創生計畫,透過課程培養學生的第二專長,推動社區樂齡健康運動促進;本校持續爭取產官學計畫,由師生組成單系所或跨領域專業團隊學習參與地方創生計畫,拓展本校在苗栗地區的實質影響力,推動社會企業與地方創生績效。(五)責任消費及生產(SDG12):本校規劃盤點各地區產業園區,規劃與公部門共同協助園區產業朝向低碳轉型邁進。運用本校三個學院(科技創新學院、觀光休閒學院及人文管理學院)跨領域服務應用技術及軟硬體資源,成立產業研發陪伴機制,協助中小企業邁向綠色創新轉型,提升企業永續力。同時依據苗栗地方特色發展永續觀光,打造綠色、在地等旅遊模式。
(一)教學創新精進1.教學品保:為確保教學品質、增進學生國際移動力與專業素養,採用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國際工程與科技教育認證。112學年度持續辦理第二及第三週期認證(113年2月26日),10系(所)18學程(含進修學制與碩士班)全數通過認證,其中有16個學程獲得認證最高等級6年。2.專業證照:目前擁有30個國家技能檢定考場,共計20項職類(甲級4項、乙級12項、丙級14項)及22個專業技術證照考場,設備完善。輔導學生取得專業類證照目前累計1,430張,每學期學生申請專業證照獎勵金通過比例維持在45%以上。3.學生獲獎:補助學生參加國內外競賽,學生獲獎累計有293件。特別是數位遊戲設計系學生在「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暨2024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3D數位遊戲藝術職類」獲得「金牌」,取得國家代表隊資格。「2024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代表國家參加「3D數位遊戲藝術職類」榮獲「第4名」的優異成績,為學校爭光。4.專業實務實習:學生校外實習人數累計達2,680人次(含海外11人)。學生獲學海相關計畫補助,累計達9人。5.技優領航:本校招收名額不多,以類專班形式辦理,技優生就學穩定度高,參與校外競賽每年皆有獲獎。111學年度入學技優生,就讀第3年有將近過半數學生已取得乙級以上專業證照。6.教學助理:本校總學生數中經濟不利學生佔15%左右,附錄1計畫獎助成果顯示,經濟不利學生接受輔導協助後,學業成績與班排前30%比一般生高,教師申請TA則以經濟不利學生為優先,就目前統計經濟不利學生擔任TA佔TA總人數將近30%。7.專業(職場)英語能力:111學年度入學新生通過專業(職場)英語能力檢測學生比率為35.4%,112學年度入學新生通過比率為46.1%。(二)善盡社會責任1.與中長期校務發展連結:出版本校「2023東南科技大學社會責任年報」及「2023 年東南科技大學永續發展報告書」2.課程發展支持措施:執行USR計畫教師獲減免授課鐘點人數達7人。(三)產學合作連結1.輔導創新創業:113年度促成原型產品商品化有4件。2.申請專利核准:每學年促成專利件數10件以上。(四)提升高教公共性1.募款機制協助學生安心就學:113年募款基金835,000元。2.就學輔導機制:1位經濟不利學生,期中有8學分預警不及格,經參與自主學習輔導後,期末各學分皆達到70分以上,獲得學習成就感,較充滿學習意願。
一、教學創新精進 – 教學品質、數位科技、學習成效與專業證照(一) 教學品質:112學年度本校校務追蹤評鑑全數通過,112學年度臺灣評鑑協會完成系所評鑑,休觀系、多媒系通過5年、電機系與工管系通過IEET技術教育認證(TAC),本校教學品質持續提升,113學年度起教育部解除107學年度「維護學生受教權益查核」列管。本校113年與114年連續榮獲「三好校園實踐學校」。吳興祥校牧獲教育部 113年生命教育特色學校績優人員獎,全國大專院僅3校入選。(二) 數位科技:為提升本校創新教學成效,112年除了更新電腦教室設備以例提升學習成效外,智慧科技學院建置「電動汽車電池再生系統中心」以學以致用產學接軌。再藉由數位科技導入,達到輔助教學、互動教學與創新教學三層面需求,113年度樂活設計學院建置「智慧樂齡健康教室」、「智能健康促進實訓教室」、「樂齡自然照顧訓練室」共3間,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商管學院建置業界高標準之「虛擬攝影棚」,如高階攝影機、燈光系統及直播設備等,提升教學品質提升學生實作能力與作品品質。智慧科技學院建置「汽車維修保養服務產業AI客服平臺」、「智慧農業特色」專業教室、建置「5G高效能設施平台」專業實驗室,強化專業教室、跨領域課程與數位教學。(三) 學習成效與專業證照:113年本校教師指導學生參加「2024年亞洲匹克球錦標賽公開賽」,獲女子雙打19+4.0組金牌及女子單打19+open 銀牌。112學年度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4組;開設推動問題解決導向PBL 課程33門。112 學年度競賽成果共46 件,包括1件國外競賽及45 件國內競賽。113 學年度,國內競賽成果11件,國外競賽成果2 件。開設多項學生專業證照輔導班,112 學年度共10 場,學生取得專業證照共135 張,取得證照率22.24%較111學年度12.87%,增加9.3%,113學年度接續辦理證照輔導,共取得專業證照204張。 二、善盡社會責任 – 永續發展、財務穩健、在地鏈結(一) 永續發展:本校榮獲新北市113年低碳校園「銀鵝獎」認證、114年再榮獲低碳校園「金熊獎」最高認證。本校發布「2024 永續報告書」及「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年報」,培育6 位ISO14064碳盤查主導查證員及3位淨零碳規劃管理師。配合政府再生能源發電目標,本校校舍屋頂裝置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總設置容量達1113.7 瓩,每年減少排放超過445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113年度回饋金達60萬。同時落實校園節能用電,113年本校用電度數共2,141,884度電費支出6,921,075元,較112年用電度數2,618,712度電費支出8,683,907元,減少476,828度;同期電費支出則較去年減少176萬多元,降幅達13%,且電費樽節130萬。(二) 本校財務狀況穩健,具備良好的收入結構與資金運用效益可永續發展,除學雜費為主要財源外,受贈款項持續穩定成長,有效補充經費來源,促進校務發展與教學研究品質提升。過去三年來,董事及校友群體對本校捐贈支持顯著,展現高度認同與凝聚力。校友與董事於112年捐款1億9,089萬餘元,113年捐款約6,687萬餘元。本校校友會於110年7月成立「新埔之星」創投基金,委由專業經理人管理運作,並每年自投資盈餘中提撥固定金額回饋學校,作為校務發展及教學支持經費。112年度捐款116萬8,739元,113年度捐款282萬4,957元。(三) 在地鏈結:112至113年執行「北海岸跨領域共享共創共耕基地建構以創新生活文化圈整合創生生耕計畫」,計畫執行內容包含在地關懷、產業連結,以經濟永續及其他社會實踐。113年深入北海岸淡水、三芝及金山等偏鄉社區辦理5場銀髮健身俱樂部活動;另開辦新北市社會局婦女大學1班。三、產學合作連結 – 永續校園、創新研發、產學鏈結(一) 永續校園:112年結合ESG 永續發展協會、新北市綠色能源產業聯盟等7間廠商締結盟約,產學攜手打造永續校園。課程融入 SDGs比例由112學年度 40% 提升至 113 學年度 97%。(二) 創新研發:113年商管學院舉辦2024智慧商業與管理學術研討會、樂活設計學院舉辦2024民生產業與創新設計研討會、智慧科技學院舉辦2024資電技術應用暨永續環境研討會提供教師研究發表平台,教師發表論文數從112學年度發表32篇提升至113學年度發表87篇,113年度教師論文發表比112年度教師論文發表成長10%以上。(三) 產學鏈結:112年度教師產學合作計畫17件,產學合作金額約870多萬元。開設推廣教育班方面,113年度開設淨零碳規劃管理師(iPAS)證照輔導班3班、荷重一公噸以上之堆高機操作人員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班2班、室內配線乙級證照輔導班、自來水管配管丙級證照輔導班等共7班。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 弱勢學生扶助、大學社會責任(一) 弱勢學生扶助:本校成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服務原住民族學生,並透過「募款機制」結合校外企業及串聯校友資源,募款80 萬,提供大學部新生安心就學獎助學金,另為校內經濟不利的學生募款提供愛心餐券,112年至113年期間受助之經濟不利學生占比由4.2%提升至17%,共提供231位同學用餐。並透過課業輔導、就業力及社會力增能輔導等服務,持續陪伴並關心經濟弱勢學生的需要。112至113年原住民族中心辦理10場活動,促進族群理解與尊重,重視全人教育,包括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等,並獲三好校園實踐學校殊榮。(二) 大學社會責任:112年及113年執行「北海岸跨領域共享共創共耕基地建構以創新生活文化圈整合創生生耕計畫」,計畫執行內容包含在地關懷、產業連結,以經濟永續及其他社會實踐。學校以自身特色實踐社會責任,對在地區域或社會長期耕耘貢獻,整體發展重點為「在地高齡關懷」、「聚落文化創生」及「產業連結加值」三大面向,肩負社會責任與關懷行動,專業與服務學習、關懷社區行動。113年3月發行大學社會責任年報(ISBN 978-986-6765-50-6)。114年提出「青銀接點樂活動連線」,其亮點包含在地高齡關懷、國際跨文化與世代交流及聚落文化創生產業連結加值等面向。重塑新生的淡海光譜-多層次創意青銀樂活向前行,其亮點包含提升長者走出來參與社區活動、優化社區、長期照護服務、增強照護人力資源與專業能力、推動創新與技術應用及建立長者需求與服現況的數據庫功能。五、國際化特色 – 學海築夢、境外招生(1) 學海築夢、學海飛颺:114年樂齡福祉與健康促進系7位同學榮獲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補助赴日本北海道照顧服務員實習,休閒運動與觀光管理系李亯和同學榮獲學海飛颺計畫補助赴加拿大交換研修一年;113年韓國姊妹校4位同學來本校研修。(2) 境外招生:113年與國內知名企業如亞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福麟系統整合股份有限公司、嘉發實業工廠股份有限公司、益發精機股份有限公司、誼昌空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正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簽訂產學合作成立國際產學攜手合作專班,培育國內產官學三方需要的人才。「促進國際生來臺暨留臺實施計畫-國際產業人才教育專班(新型專班)」政策,本校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擴大招收國際學生,從招生、課程設計到留才機制,以加速擴大方式,強化海外招生及國際產學合作。112-113年已陸續和33所國外大學締結姐妹校,38所印尼高中職及6所印尼大學簽訂MOU、與越南外語工藝高專、越南外語、技術與工藝中專、越南紅星大學、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Technology for Industries (UNETI)簽署新型專班姊妹校。113學年度業經教育部核定開設2+2新型專班,專班學生主要來自印尼大學。113 學年度有24位同學入學就讀,由合作企業提供助學金及工作實習。僑務委員會同時核定樂齡福祉與健康促進系與開南高中合作僑生產攜專班(43位現住本校宿舍)116學年度入學本校。114學年度擴大境外招生,教育部核定新南向專班2班80名(電機工程系、休閒運動與觀光管理系)預計入學64位同學,學生來源為越南、新型專班7班148名(電機系、機電動力、智慧車輛、智慧營建),預計入學151位學生來源為印尼。
一、教學創新精進(一)革新課程地圖,優化學生職涯定向 為鼓勵與推動各系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全面系統性檢視並規劃,讓學生畢業時具備目標職場所需之就業競爭力,全面推動各教學單位課程更新,為此本校教務處於112年3月30日邀請各系出席「系所科課程革新作業說明會」,會中具體討論各教學單位課程地圖之革新重點、運作細節、執行時程等,以落實系統更新及各教學單位課程盤整革新。並於112年4月19日辦理課程地圖概念與設計之分享透過重視學生學習歷程,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主及精進教學品保的學習環境,調整與盤點目前各系所之課程規劃,期達學用合一。(二)教師教學研能精進 本校積極鼓勵教師自組專業成長社群,透過互相交流與學習,營造共學氛圍,投入面向包括教學類、研究類、實務類及工作坊等四大類別,每年依年度預算公告受理申請。同時,每學年持續辦理各項教學法精進與創新研習及工作坊,邀請專業學者及實務人士分享經驗與技巧,透過互動交流提升教師教學創新知能。為鼓勵教師投入教學創新與改善計畫,解決課堂實務問題並提升教學效能,本校每年度提供教師申請教學改革計畫的資源支持,協助教師精進課程內涵並拓展多元專業知識,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截至目前,本校112年度獎勵教師從事創新改革計畫數量共20案,並持續鼓勵教師參與國內外各領域教材、教學法研究及專業知能研習活動,強化教學品質與專業發展。(三)國際競賽能力 本校積極爭取參與國內外各項競賽與學習機會,透過舉辦國際競賽相關講座,邀請國際裁判親自說明競賽規則與評分重點,並邀請金牌選手分享得獎經驗與實戰技巧,協助參賽學生掌握正確賽事資訊、調整備賽方向,有效提升競賽表現與獲獎機會,並促進經驗傳承。此一系列系統性培訓與輔導成果豐碩,112年已榮獲 2項特金獎、15項金牌、29項銀牌與46項銅牌 的亮眼成績,不僅展現本校對卓越教學品質的堅持與落實,也奠定在國內餐旅教育的標竿地位,並讓世界看見臺灣人才的實力與餐旅教育的發展潛能。(四)英語學習措施 本校積極推動多元化之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學習活動,並於新生入學時辦理英文分級測驗,採適性分班教學,以提升教學成效。透過前、後測成績分析,持續掌握學生英語學習成效,逐步強化學生英語能力,並以此作為提升畢業門檻之依據。此外,學校亦致力於提供學生更多國際交流與海外學習的語言與文化體驗機會,並採購線上語言自學系統(Easy Test),協助學生自主提升語文能力。同時,針對英語學習相對弱勢的學生,也提供補救教學資源,確保學習機會均等。在各項措施推動下,學生英文能力穩步提升,學生通過各級CEFR英文能力對應之證照數量已達 373張,展現本校在語言教育與國際化發展上的積極成果。(五)資訊素養提升 本校專注於餐旅專業技職教育,因無資訊科技或數位媒體相關科系師生協助課程數位化,因此特別延請高雄在地數位學習業界專業人才,協助培育本校自有數位學習團隊,以確保課程教材品質與教學效能。為落實數位學習認證制度,以確保數位學習品質,提升學生參與數位學習之意願,促進終身學習之實現,本校「餐飲資訊管理」課程榮獲112年度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肯定。(六)研究中心 本年度為研究中心設置運作籌備期,確立研究中心設立相關規範與管考標準,已於112年3月通過行政會議制定「院級研究中心設置要點」及「院級研究中心評核作業要點」兩辦法,並利用講座舉辦及實地參訪等方式,讓各學院師長了解各校主題研究中心推動與營運方式,以利各院研究中心設置之意願與設立目標與任務之確立。目前已設立「觀光政策創新普拉斯+」、「永續觀光休閒產業發展」及「食農在地創生」等三研究中心,各研究中心之設立制定目的與階段性的短中長程計畫,如主編期刊或學報之評等提升計畫、研發成果商品化與技轉、產學合作金額目標、教學創新研究成果之產出等,以利後續之評鑑,並鼓勵各院以小組經營之形式,審慎評估營運所需的資源與經營方向,凝聚共識。二、善盡社會責任(一)一學院一USR 為配合政府推動地方創生之策略,由各學院推動目標以概念發想階段為主,融入校務治理架構形成運作機制與場域共同研議、凝聚共識,藉由教師帶領學生以跨科系盤點在地發展、產業、文化與城鄉需求議題及面臨問題瓶頸後,進而輔導級協助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全人素養和社會貢獻。各學院執行內容如下:1.餐旅學院:以偏鄉關懷、用愛陪伴為主題,落實教育平等、關懷弱勢的理念,規劃餐旅相關課程陪伴屏東縣滿州鄉三間國小及南投縣埔里國小之學童,強化學生對永續食農教育、永續環境觀念。並於活動執行期間,盤點在地需求後,使用滿州鄉與埔里鎮在地食材及研擬特色餐酒,期以透過產品研發,提升在地產業經濟價值。2.廚藝學院:為厚實人文社會關懷,提升社區長者身心社層面的整體福祉,師生團隊規劃樂齡香草植栽療癒課程,鏈結小港周圍之社區據點,以廚藝專業帶領高齡者進行植栽認識與餐食示範展演,透過改善長者飲食習慣及提高長者社交機會,促進長者身心健康,更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增進高齡者的「健康與福祉」。3.觀光學院:強化課程與在地連結,推廣以永續漁業文化為底蘊的遊程,帶領學生至永安漁港了解當地文化風情、凝聚地方共識,規劃符合在地特色的體驗內容,點亮在地遊憩資源,提升旅遊服務專業,並可為深度探索社區的遊客提供多元化選擇。4.國際學院:除建構雙語SDGs課程及教材,推動永續發展教育外,更聯合本校廚藝學院西廚系及中廚系,與田寮古亭社區、食品公司、高市府農業局畜產科建立多元夥伴關係,藉由產業技術聯盟及交流活動,以田寮在地產銷履歷豬研發多元異國風味料理,藉此促進學校、廠商和社區產業共生共榮,達到地方創生及永續經濟發展之目標。5.共同教育委員會:著重實踐在地連結,針對人文藝術結合歷史文化融入USR實場域調查探訪,並與魚池鄉鄉長針對培育在地觀光旅遊及產業人才與生態旅遊結合進行交流座談,期望藉由政府單位做為基地,建構大學推動社會責任之規劃與執行,共同推展地方創生及文創產業之發展。(二)義賣餐車活動 本校邀集23家育成廠商、創業校友及各地商家進駐,舉辦以「療癒美食x創意美學x育成輔導x食農教育」為主題的文創減塑市集,含括手作愛玉體驗活動、餐車美食等具有創新及互動性的方式,吸引活動參與率,亦邀請專業師資進行餐車創業輔導,協助欲創業之對象,以提升社區創業知能,本次義賣所得,將全數捐贈高雄市社福團體做為兒童助學之用,並於活動後持續宣傳公益事業的實質成果,助於提高餐車義賣公益活動的執行成效,建立本校品牌形象,同時確保活動能夠達到促進社會參與和公益支持,落實大學責任實踐之目的。(三)服務學習 學生社團、系學會等至偏鄉國小、財團法人等機構進行服務學習,藉由參與志願服務,關懷與瞭解弱勢團體、偏鄉學童等,培養志願服務的精神外,也可發揮自己所長,並從中累積實務經驗,實際服務與知識技能融合,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並從中體驗到為他人服務的喜悅和成就感,同時也能學習與人溝通、協作、領導和解決問題的技能,這些技能對未來的職業和生活都有重大影響。於課程結合「性別平等教育」,讓學員們能夠在活動體驗中學習新的知識,建立關於性平教育的觀念,並藉由親身體驗維護公共區清潔工人的辛苦,能更直觀的感受並養成習慣,了解為何一直以來政府都在倡導「垃圾不落地」,落實社會回饋的理念。三、產學合作連結(一)創業鋼鐵人 透過鋼鐵人計畫,鼓勵創業校友於本校培植與孕育新創事業,提升學生面對職涯發展之應變能力及就業競爭力,媒合創業校友與學生,藉由店家技術指導及移地實地訓練,同時校方適時介入加以輔導、協助,增進學生掌握產業發展動向及趨勢之先備知識,落實創業人才孵育。 本校持續進行媒合創業校友,老新餐飲集團、等路伴手、餵口甜點、綠野香蹤及陋比咖啡等進行輔導,提供模擬創業場域,同時辦理數場創業相關課程,如:美食攝影、品牌管理、素食甜點示範教學等,並於期末辦理微型創業成果展,透過此計畫整合學生各項所學的知識與技術,結合創新與創意,演練創業實務企劃流程,並實際體現學生創業實務及開發創新商品之能力,藉由校友協助指導,已有一位學生成功於網路創建品牌【荒漠甘泉】,一位於臺南知名飯店的烘焙坊工作,未來將持續協助新創團隊發展,為餐旅產業注入新流,以達到擴大影響力及回饋地方產業貢獻,期望未來帶給臺灣餐飲產業有不一樣的視野與展望。(二)一學院一國際組織 本校持續深化與精進一學院一組織之目標,提升學校在國際上知名度和聲譽,同時增加國際合作機會,旅遊及觀光研究協會(TTRA)、國際餐旅教育學會(ICHRIE)、亞太旅行協會(PATA)、法國Lyfe國際廚藝聯盟等,每年選派各學院之師生赴海外參與國際研討會,與各國產學業界優秀人才進行國際交流,拓展本校國際能見度。1. 國際學院:持續與旅遊及觀光研究協會(TTRA)維持會員關係,於今年至韓國首爾參加研討會探討疫情後及少子化之國際觀光議題外,本校師生也於此次研討會口頭發表論文專題,並於亞太地區籌備單位洽談2025年於臺灣舉辦之可行性,盼能增加本校國際能見度。2.餐旅學院:持續維持與國際餐旅教育學會 (ICHRIE) 的會員關係,積極參與該學會每年由不同會員大學主辦的國際研討會,關注全球餐旅教育趨勢與產業發展脈動。透過會議中的學術交流與實務討論,深入探討餐旅教育的創新教學方法、數位科技應用、永續發展策略以及產學合作新模式,並與國內外學者、業界專家及教育機構代表建立緊密連結。並於會後,將會議所學帶回校內,轉化為教學與研究的養分,不僅強化課程內容,使其與國際標準接軌,更促進教師間的經驗分享與學術合作。3.觀光學院:帶領觀光所研究生參與PATA Travel Mart(PTM),為亞太地區最大之旅展暨旅遊交易會,與國際買家進行交流,推廣臺灣觀光,並吸收其它國家觀光產業最新趨勢,同時促成本校與PATA實習合作機會與成立NKUHT學生分會;本校研究生亦參與青年論壇,與各國之青年交流,分享目前國家觀光發展趨勢,進而達到與國際接軌,走向國際,參與未來之目標。4.廚藝學院:加入法國Lyfe國際廚藝聯盟主要目標為強化餐旅管理與廚藝教育的國際合作與專業交流,並提供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國際合作機會,112年選送學生至聯盟參與10周短期訓練課程,並選派教師至法國里昂及泰國曼谷參加聯盟會議及教學訓練與業界餐廳實習課程,旨在深化國際交流與教學,該課程提供聯盟學校教師們學習不同教學模式與教師們互相交流的機會,進一步提升教學技巧與專業知識,並於此次會議中倡議廚藝創新暨綠色永續研究及實踐活動,榮獲聯盟總部廚藝永續研究經費。四、提升高教公共性(一)三服教育 三服教育共包含三個項目,分別為「服務精神」、「服儀端莊」及「服從紀律」,「服務精神」為推動勞作教育晨起勞掃服務,並辦理「校園與社區關懷工作坊課程」與「環境關懷與服務能力提升講座」,鍛鍊學生體能並養成同學服務的美德與勤勞的個性,進一步培養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教育意義樸實負責任的生活態度與愛校惜福的校園文化;「服儀端莊」為教育學生符合餐旅業界之特性及其工作倫理與專業形象,更藉以培養同學良好生活禮儀,學習合宜得體服儀穿著,養成優雅氣質,提升職場競爭力,同學若對於制服有想法,可藉由「校園公共事務民主餐與學習活動」表達意見;「服從紀律」為學生參與「學生服務團隊研習營」、「宿舍幹部公民教育探索訓練營隊」等活動,強化團隊合作精神與團體紀律遵循,增進團隊共事、凝聚向心力,培養學生具備負責任、守紀律及重品德。(二)校務研究 本校於112學年度第1學期起將原「校務發展中心」改為一級單位「永續發展與校務研究中心」,其下設有「校務永續發展組」及「校務策略研究組」,藉以促進全校跨單位行政效能,並強化「數位治理」行政運作系統及研析功能,為學校政策訂定及相關重要行政決策之支援。另外,善用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資源推動數位治理,配合學校中程校務發展計畫, 112年校務研究議題分析共計6案。(1)學生生源來源分析。(2)學生英文成績表現。(3)學生專業證照資料蒐集現況探討。(4)師培學生休退學原因分析。(5)學生休退學原因。(6)畢業生流向調查。
打造前瞻特色班別學程,培育國際產業先鋒配合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政策成立「創新前瞻科技學院(iFIRST),於112學年度完成設立「人工智慧科技碩(博)士學位學程」與「資訊安全碩(博)士學位學程」、「智慧鐵道科技碩士學位學程」,註冊率近9成。首創「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註冊率平均達97%,不僅為全國技職體系唯一,更是我國低軌衛星通訊產業人才與技術培育基地,與TASA國家太空中心、中科院合作,培育太空通訊人才,呼應國家級戰略產業需求。本校攜手產官學界推動多項聯合培育計畫,首度與「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合辦「資安長高階領導班」,112年首屆25名學員結訓,培養企業資安防護人才;並與「臺灣中小企業聯合輔導基金會」合作推出「高階財務管理人才培育計畫」,32名學員獲得財務管理證照及EMBA學位。另設立「智慧鐵道微學程」,並在「鐵道雲X桃捷metro MARS」成果中,成功應用AI技術於鐵道檢測,增強國家鐵道安全。宏觀國際視野的海外築夢實習本校具備豐厚之校友企業資源與產業鏈結合作網絡,為全國首創實施全面實習制度之大學,112年實習企業超過750家,112年有1,458名學生參與實習,實習雇主滿意度平均超過8成以上。伴隨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本校學生至國外實習亦逐漸復甦,機電學院選送學生7名於112年暑期赴日本岡山MGH株式會社實習,學習車輛檢驗與維修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包括小/大型用車、大型貨車、工程用車與金屬加工製成等技術實習等;另,尚有學生至外商公司如美商心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美商應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商宇心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商惠普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商技流創新有限公司等跨國企業實習,以體驗跨國文化之職場環境、學習創新思維、以及企業因應國際產業變遷之應對能力,由學校、學生與企業三方共同攜手完成前瞻創新研發人才培育工作。聚焦核心產業技術能力為鏈結國內外之產業發展趨勢,鼓勵教師與國內外專家學者或業界講師共同培訓核心產業人才,對準六大核心戰略產業、SDGs及臺灣2050淨零轉型政策目標,112年度辦理17場次核心產業人才培訓活動,培育學生784人次。112年度首次舉辦「AGC永續公司治理領導人培訓(高階管理人)」活動,邀請社團法人台灣願景發展協會理事長、瑞典Center for Responsibl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eadership(CRIL)副主任、臺灣第一家B型企業-DOMI綠然能源影響長及執行長等專家學者,進行有關永續發展及領導能力等領域之專業培訓活動,藉由高階管理人之引領,透過創新變革之領導力培訓課程設計,分享ESG治理之思維脈絡與其永續效益,並以提問的方式與學員共同探討永續相關議題,提供學員「創新變革者領導力」的領導思維與能力以及優化企業內部橫向溝通的有效模式,培育本校學生於未來就業擔任領導管理人時,具備建構組織永續發展及洞察啟動變革之能力,帶領企業永續創新成長;另外,「廢棄資源再利用製成環保建材工作坊」培訓活動,則與技佳工程、十十設計顧問公司及相關領域博士後研究員共同合作,提供生產固體再生燃料過程如何促進可持續的農林業實踐環保建設方式,以及如何減少固體廢棄物與垃圾之處理負擔、碳足跡與資源消耗,並以近年將不同農業廢棄物轉化成生物炭與碳量子點之實務累積經驗,提供學員解決農業殘餘資材過多問題之解決方案,同時結合奈米生物技術提升對毒性污染物之移除能力,以達成淨化水源效果,不僅有效達成循環經濟與環境永續之雙重目標,亦同時提升產品之再生價值。關鍵師級人才的專業職能證照積極推動本校學生考取國內外專業技術證照,不單透過實作課程「做中學」,更加強學校課程中知識理論傳遞,將所學知識反饋證照考取,獲得112年度總培育考取核心產業證照為1,024張(含丙級)。另配合經濟部「產業能力人才鑑定計畫」,推動iPAS證照的課程培訓與考取,共241人次取得iPAS證照,其中新增色彩規劃管理師、工具機械設計工程師與天線設計工程師證照項目,並於塑膠材料、資訊安全、物聯網、3D列印等鑑定項目取得榜首佳績,校內辦理專班輔導8個考科考取率為49%,較全國平均考取率24%高出25%。其它尚有學生考取APMA美國專案管理學會的管理領域證照,顯示本校學生不僅於理工領域考照成績表現傑出,於其它領域之表現亦同等優異,展現本校全方位培育學生之跨領域實力。近年國家推動永續議題,本校亦協助相關證照考取,計有14位學生取得經濟部「永續發展碳管理分析師」證照,為未來永續發展事業奠定良基。另,依據考試院公布之大專校院公職考試錄取資訊,本校畢業生於112年度畢業三年內公務人員高普考試技術類科錄取人數,榮登全國技專校院第一名,北科畢業生以專業領域實作技術投入公職為民服務之能量亦為全國科技大學之冠。激盪創新研發社群能量積極鼓勵教師籌組跨系院、校、產業及國際之跨域合作成長社群,112年始增額辦理ESG、趨勢議題(AI生成)、國際競爭(國際高被引、高影響力學者)、以及政府重大政策等特色研究主題,有約3成社群研究符合特色研究主題。共籌組27個社群,其中12組人才培育社群、15組為技術研發社群,校外業師與本校教師179人、學生170人,合計349人次參與,舉辦逾160場次交流活動,對應多項SDGs永續指標,其中以SDG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SDG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議題佔比較高,接軌永續研究不遺餘力。其中,「離岸風電與國防船艦結構銲接專業人才培訓社群」連續三年邀請國際技能競賽焊接項目國手進行指導傳承,社群培育逾15位學生考取相關技術證照,3名可換發同等甲級證照;「有機雷射開發與應用成長社群」、「新穎科技與體驗設計之人才培育社群」分別邀請日、德等國際學者來臺交流合作,藉此促進技術融合並激盪創新能量,進一步提升教師與學生之國際視野;「AI for ESG 元宇宙社群」針對人工智慧、ESG與元宇宙三方關係進行創新應用與開發,參與第五屆綠點子國際發明設計競賽並榮獲銅獎;學院整合型「通用式人工智慧跨域應用社群」舉辦Azure OpenAI 跨域應用培訓工作坊,探討生成式 AI 導入聊天機器人製作之開發應用,推動企業創新及數位轉型,充分達成社群跨域交流成長智能目標。
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