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112年計畫成果及亮點

l 標題:多元課程設計創新,問題導向實務操作

l 內容:

背景與目的
因應技職教育強調「專業即戰力」的核心理念,本校於 112 年度全面推動課程創新,鼓勵各系在課程中融入產業案例,讓學生能將知識應用於實務情境中。目標是縮短「知識學習」與「職場應用」的落差,並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推動措施
學校鼓勵系所採用問題導向學習(PBL)、專題實作與產業案例分析,讓課程不再只是單向知識傳授,而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
成果數據
112 年度共有超過 40 門課程完成教學創新改造,涵蓋農業、工學、管理等多領域,修課學生數超過 2,000 人次。調查顯示,85% 學生認為課程與職場需求緊密相關。
案例說明
生物機電工程系開設「非破壞檢測」課程,學生以「西瓜品質檢測」為題,運用聲波與影像檢測技術,完成品質檢測專案。成果獲得業界代表的正面回饋,顯示課程的產學連結價值。
整體影響
此模式不僅提升學生專業能力,也建立校內教學創新的標竿,展現屏科大在課程改革上的前瞻性。

l 標題:提升跨域學程呈現展現,結合跨領域證照培育

l 內容:

背景與目的
因應產業快速變遷,屏科大透過彈性學分制度與跨域學程設計,讓學生能跨出單一專業侷限,增進跨域整合能力與職涯適應力。112 年度的實施成果顯示,學生在專業職能、跨域能力、職涯多元發展及薪資水準上均有顯著提升,充分展現制度成效。

推動措施
學校自 107 年起推動跨域學程,包含數位科技、AIoT 程式設計、智慧林業與無人載具應用、生技保健與美妝產業等。為支援學程,設計彈性學分課程,採用講座、工作坊、遠距與移地教學等多元形式。112 年起,跨域證照更被納入學程審查加分項目,帶動跨域實務能力提升。學校亦以 UCAN 專業職能測驗與就業薪資調查作為追蹤工具,確保跨域學習成效。

成果數據

· 107–112 年累計有 4,465 人修讀跨域學程,修畢 1,681 人。

· 抽樣 1,217 名學生的前後測結果顯示,跨域專業職能由 3.60 分提升至 4.03 分,差異達顯著水準 (p<.001)。

· 112 年度,17 個跨域學程推動跨域證照培育,涵蓋 50 類專業證照,共有 761 人通過考試。

· 109 年起畢業生就業薪資與學用合一率呈穩定成長,顯示跨域學習與職涯發展間的正向關聯。

案例說明
AIoT 跨域微學程結合工學院與資管系,學生完成智慧農業監測專題並考取 UAV 證照;ERP 微學程學生完成企業系統導入專題後,畢業即獲聘任於數位轉型企業;地方創生與永續設計學程學生則結合在地議題,設計社會服務計畫,展現跨域 × USR 的價值。

整體影響
112 年度跨域學程與彈性學分制度展現三重成效:一是專業力提升(證照數與職能分數增加)、二是跨域力提升(就業職涯多元化)、三是學用合一率穩定上升。屏科大逐步形成「跨域學程 × 證照培育 × 職涯追蹤」的完整體系,充分展現高教深耕計畫在跨域教育上的創新與實效。

l 標題:專業技術證照推動與高階證照成長

l 內容:

背景與目的
本校長期以培育具專業證照與實務能力的人才為重點。在高教深耕計畫推動下,學校積極建置多元證照場域與考場,特別關注中高階證照的培育,藉此縮短學生學用落差,提升就業競爭力。112 年度考照數量持續增長,並有學生榮獲全國性獎項,展現專業實務能量的提升。

推動措施
強化硬體場域,至 112 年已建置 80 個證照培訓場域,其中 60 個取得正式考場資格,包括 iPAS 智慧生產工程師、3D 列印積層製造工程師、木材加工場、數位加工教室及西餐烘焙教室等。另一方面,學校投入資源開設證照輔導班,110~112 年間支援經費達 760 萬元,共開設 181 班,訓練學生 5,583 人次,涵蓋技術士證照(甲級、乙級、單一級)、專技人員國考,以及 5+2 產業相關專業證照。同時,建置線上證照獎勵系統,提供即時申請與審核,大幅提升便利性與激勵效果。

亮點成果

· 112 學年度學生考取證照數量顯著增加:單一級技術士證照比過去平均增加 26.9 張,其他類別證照增加 145 張。

· 112 年度,木設系學生陳詩凱榮獲「技職之光—證照達人」獎項,展現學生在證照培育上的卓越成果。

案例說明
在 AR/VR 數位教室與自動化加工教室的支持下,機械系學生成功考取 CNC 加工乙級證照;食品科學系學生則透過模擬 GMP 生產線與專業輔導班,大量取得食品檢驗乙級證照;餐旅系與時尚系學生也積極參與國際技能競賽,112 年餐旅系學生陳怡蓁入選國際技能競賽國手。

整體影響
透過完善的場域建置、專業師資輔導與獎勵制度,屏科大逐步建立「證照培育生態系」,112 年已顯示出高階證照逐年成長的趨勢。這不僅縮短了學生畢業後的學用落差,也提升校友在就業市場的立即競爭力,展現屏科大在全國技專體系中的證照教育領先地位。

l 標題:實習場所多元拓展與校外實習比例創新高

l 內容:

背景與目的
為提升學生實務視野,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多元的工作環境,在實習之前也能有機會先行了解產業現況與種類,並增進學生進入職場前對於產業的正確認知,本校自大一新生職場體驗,至大一到大二的實地實務職涯探索,再進到大二大三的各類實務學習,持續推動到大三大四學生進行多元實習。

推動措施
本校推動特色實地實務,112至113年有10系所單位執行共計15案,合計491人次參與,追蹤已畢業生成效,學用合一率表現良好

成果數據

學用合一率(系所追蹤):多數執行實地實務課程之系所呈顯著提升——工業管理系 67%→85%(107→111)、水土保持系 74%→83%(107→110);幼兒保育系長期 88%~98%;機械工程系 111年達94%;企業管理系 109年達100%;材料工程系、土壤與水工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獸醫學系等維持高位。

案例說明
獸醫系於111年與國內食品大廠開元食品共同推動乳牛健檢產學合作,打造國內第一個「完整乳牛牧場全面健檢計畫」,研發系統性健檢技術,於112年起利用該技術搭配執行「乳牛醫療與牧場生產醫學實地實務教學」計畫,帶領學生透過30次牧場訪視,診療超過150頭牛,並進行了200多例疾病診斷。繁殖檢診準確率由75%提升至85%以上,超音波操作準確度由70%進步至90%以上,顯示學生技術顯著提升。診療疾病包括乳腺炎與蹄病等,治療有效率達82%。此外,學生參加了150例病例討論,本校獸醫系藉由實地實務的引導累積學生豐富臨床經驗和紀錄,近年來考取獸醫師執照之應屆畢業生比率皆高於71.4%,根據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估算,目前,全台開業獸醫中,有三分之二來自於本校,顯現本校在提升職場競爭力中採取「產學合作→技術成熟→實地實務學習」的一條龍制度有顯著效果。

整體影響
呈現「課程量能與品質(成績穩定、系所學用合一率提升)× 實習規模與深度(多元場域)× 雙向高滿意(學生與雇主同步上升)」的三角支撐。以特色實地實務課程前移職涯探索、校外實習強化職場磨練,再由產業增能學堂與留用機制把成果落地,形成可驗證的「課程即職場、實習即就業」路徑,實質提升學生的場域解題力、專業技能與職場適配度。

l 標題:2023中華奧林匹克盃美業交流競技暨美饌藝術美學-烘焙藝術展示組(靜態組)銅牌

l 內容:

112年度食品科學系葉同學藉由曾國展老師指導,參與「2023中華奧林匹克盃美業交流競技暨美饌藝術美學」,榮獲烘焙藝術展示組(靜態組)「銅牌」獎。該生因家中經濟困難,從高中開始半工半讀,到了大學後接觸到「高教深耕計畫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學習支持補助」,通過申請安心學習助學金,每月固定核給助學金給學生,用學習取代工讀,更能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與競賽中,並運用競賽拔尖輔導機制獲得競賽補助,減輕競賽報名及相關費用之負擔。

l 標題:本校推動衍生新創企業里程碑-「智慧農業創新微型園區」基地揭牌

l 內容(可插入圖片、表格或照片,可插入連結跟影片):

本校將原虎頭山彈藥庫歷史遺跡轉型為「智慧農業創新微型園區」,善用其低密度發展潛力與獨立出入口,打造校園創新與產學發展新基地,並於112年11月28日正式啟用。

現已有兩家衍生企業進駐:由王裕民特聘級研究員領軍、以低碳農業友善生產為宗旨的「屏科永約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專注於永續栽培菇法、自動化菇類栽培模組、菇包生產與食農教育的「循蕈房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智慧農業創新微型園區」的成立不僅是本校推動衍生新創與地方創生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實踐產學合作,推動校園智慧財產成立衍生新創企業之舉,並期望帶動屏東地區的產業繁榮與活力。

l 標題:可追溯來源之紡織品再生纖維永續利用

l 內容:

· 建立跨領域研究模式,配合學校四大發展主軸,以PDCA循環逐年修正,提升教師研究與服務能量,並透過產學服務團隊掌握產業需求,創造產官學研合作契機。訂有補助與獎勵措施以強化教師傳承與團隊能量。

· 以拔尖、扶平、拉弱策略透過跨領域研究專案計畫,由資深教師帶領新進教師進行技術研發,進而衍生專利、技轉及產學合作,並將成果融入教學,培育專業人才。

· 拉弱策略由5年內新進教師擔任計畫主持人組成研究團隊,其中材料系陳威宇老師籌組疫苗所等個系所、3位教師之跨領域研究團隊,輔導4位學生參與計畫。以綠色友善製程,進行原位聚合螢光碳點聚酯複合材料,並結合回收再生聚酯粒,製成具紡織示蹤劑之螢光碳點再生纖維。

· 原位聚合法大幅減少設備成本以及減少能源使用,具有低能耗與低成本,並具生物相容性佳、光熱性穩定、可耐水洗性與不易仿製,開發出螢光碳點聚酯紡織示蹤劑可達到產品追蹤履歷功能。強化我國技術自主性,為終端使用者建立再生紡織產品履歷。

· 師生團隊榮獲3項競賽獎項,陳威宇老師獲得國家新創精進獎-特化材料與應用生技,網址如後:

https://innoaward.taiwan-healthcare.org/news_detail.php?REFDOCTYPID=0lmxlu04gimxds3l&REFDOCID=0s6f1y1trlum4z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