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為全國最南端之大學,亦為全國第一所護理專科學校,過去以培育優秀護理人才為學校特色,因應社會經濟結構變動及產業變遷趨勢,轉型為「培育健康產業人才」主軸,增加「健康照護專業、食安人才培育、銀髮賦能人才培育」之發展特色目標,以符合社會人才需求。112年度執行情形與具體成效如下:
1.提升教師專業實務能力-
(1)推動教師社群主題多元化
藉由教師成長社群,經同儕互動與分享以增進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成效,強化教師對教學環境變化之因應能力,提升教學成效。社群主題並與產業與創新教學相關,如SDGs,ESG,淨零碳排導向之跨域教學設計/策略、創新創業推動、EMI教學設計等。
(2)透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推展創新教學
鼓勵教師透過教育現場提出問題,並藉由課程設計、教材教法、或引入教具、科技媒體運用等方式,採取適當之研究方法及評量工具檢證成效之歷程。
(3)推動改進教學獎助
辦理製作教材研習以協助教師自編講義、編製教材、製作教具,開發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師編製能力,另配合獎勵制度激勵教師踴躍參與製作優良教材教具,俾使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
(4)業界專家協同教學
部分課程引進業界專家協同教學,減少學用落差,提升教師實務能力、教學相長,進而創造學生參加實務競賽、產業實習及教師產學合作之機會。
(5)針對國家長期發展政策辦理教師增能培訓
(5.1) 112年辦理EMI課程教師及教學助理增能培訓,共計20名教師完訓,並於112學年度共開設29門EMI正式課程;(5.2) 112年辦理永續發展與淨零碳排教師增能培訓,課程主題為ISO-14064-1 2018:溫室氣體盤查內部查證員培訓、ISO-14067 2018:產品型碳足跡盤查內部查證員培訓,共計10位教師完訓並取得證書;(5.2) 112年辦理「ChatGPT在高等教育的影響及應用」研習會,主題包含AI基礎與先備知識、ChatGPT應用於教學實踐研究計畫、ChatGPT應用於教學與研究發想等。
2.提升學生專業實務能力-
(1)提升專業/證照能力
持續推動專業核心證照輔導班及技術競賽輔導班,培養學生專業關鍵技術能力。各系辦理證照輔導班、校外競賽輔導班及校內外實務技能競賽等。112學年度起委託空中英語教室辦理全英語課程,融入18週正式課程,四技一年級共6班,於課前施測並按程度分為A、B、C班;五專一年級共8班,以各科系專業英文為主進行全外師授課。
(2)建立完善實習制度
各系依據培育目標及系科特色分析學生未來所需職場知能,檢視學生專業核心能力於橫縱向之連結,並與實習企業共同規劃實習課程,規劃符合職場需求性的多元學習課程,共構學生就業力。如護理系與醫院共構實務精進技能課程(產學攜手),辦理實習前技能訓練與檢定,強化實習場域知能與技能,培育護理專才;餐旅系長期與新加坡國際餐飲集團簽訂海外實習合作,112年度共7位學生至新加坡珍寶餐飲集團實習、3位學生至新加坡港麗酒店實習。
(3)調整課程規劃符合產業趨勢與創新教學
除各系依據產業趨勢動態調整課程地圖外,鼓勵不同領域專長教師合作與交流,激發創意教學想法,並透過計畫開設跨領域課程,如USR萌芽型計畫開設之可可產業、石斑魚產業鏈系列課程、護理系結合資訊科技系及資管系教師開設銀髮賦能人才培育相關課程等。
(3.1) 以厚實護理基礎、精進「銀髮賦能」專業
本校以「健康產業」為發展主軸,基於對護理教育的使命感,在人口老化的趨勢、以及銀髮照護人才需求,本校整合護理、社工、食品、運休、觀光、餐飲等跨領域專業,已於111年度建置之「銀髮賦能人才培育中心」,持續精進透過專業設備的投入、創新教學與數位教材的開發,另配合本校112~114學年校務發展結合高教深耕,將以「智慧健康照護」、「居家照護」為目標,規劃「智慧健康照護人才培育中心及居家照護機器人中心」建構智能化精準照護實作場域,激發教師創新及跨域教學模式,透過創新照護以達預防及延緩失能之成效,能與國際趨勢或潮流接軌,培育學生成為銀髮賦能所需的智慧健康照護專業人才,達成計畫「激勵教學研發創新」之推動目標。
(3.2) 以專業檢驗為基石、培育「食安檢驗」人才
本校近幾年在水產品發現孔雀石綠、大閘蟹藥物殘留、三聚氰胺、塑化劑、毒澱粉及混合油脂等重大食安事件中,已確立本校「農水產品檢驗服務中心」專業地位(TAF 認證、農委會指定之檢驗中心),善用食品營養系及生物科技等系所與資源,透過成立「食安人才培育中心」,培育食品安全檢驗的專業人才,深耕食安檢驗專業,將能夠達成以下三個目標:1.食安人才培訓;2.提供食安檢驗服務;3.提供食安資料的諮詢服務,持續培育學生使其具備產業所需技術與應用能力之人才。
(4)開設跨領域學分學程增進學生跨域知能
為提供多元學習環境,涵養學生跨域知能,由各院系、科或中心因應社會發展與產業需求規劃跨領域學分學程及跨領域微學程,培養學生創新力、跨域力及解決問題能力。針對跨領域學程的實施,112年10月訂定本校「修讀跨領域學分學程暨微學程獎勵辦法」,取得跨領域學分學程證明書,核予獎勵金參仟元整,以鼓勵學生修讀並修畢學程。並於112學年第二學期已設置完成且開始使用跨領域學分學程系統,希冀透過系統之導引,推動學生跨領域學分學程之學習。
(5)開設實作導向微學分課程
自109年起推動跨領域微學分課程,並訂定「微學分課程實施要點」(修滿 2學分可抵通識博雅學分)。跳脫原課程框架及依各學院特色發展條件,設計實作與問題導向式教學活動,藉以提供多元跨域學習場域,引導學生自主規劃學習、探索實踐等多元學習內涵。主要目的是經由相對小範圍的學習單元以及短期的學習活動,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跨域探索。
(6)結合本校專業優勢,培育「5+2專業人才」
包含新農業人才、食品安全人才、銀髮賦能人才、智慧健康照護人才等培育方案,於110年建置「食品安全人才培育中心」,111年建置「銀髮賦能人才培育中心」, 112年建置「智慧健康照護中心」,逐步提升專業設備、器材及專業教室,並規劃強化學生專業知能及實務導向之技能培育工作坊或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