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以及18項臺灣永續發展核心目標,並緊扣本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5項重點目標,以「新˙實˙謙˙愛」為本校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主軸,積極推動『智慧創新、務實跨域、謙誠深耕、用愛致遠』四大面向,以階段性完成「教學創新精進」、「產學合作連結」、「善盡社會責任」與「提升高教公共性」四項計畫目標。
(一)教學創新精進
整合「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願景與「未來第二期高教深耕教學與培訓能力」趨勢,本校投入教學創新量能,藉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與問題解決能力、擁有資訊科技技能與人文關懷素養、具備跨領域整合知識與國際觀點,進而落實培育素養導向及產業需求人才。計畫將透過「精進創新實務教學」、「建構跨域自主學習」、「落實基礎教育紮根」、「提升教師專業質量」四大主軸貫徹執行。
1.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成效:
(1)開設38門證照輔導課程,輔導947人次學生,考取1,428張專業技術證照。
(2)學生參與競賽計127人次學生獲獎,包括『2024中華奧林匹克盃美業交流競技暨美饌藝術美學競賽』6金6銀1銅及2座奧林匹克獎盃;『2024馬來西亞世界廚師國際大賽』1特金8金5銀;2024第十二屆國際金旅獎榮獲國民旅遊組金牌….等。
(3)推動業界參訪由30人次教師帶領626人次學生參與,深入了解產業,強化專業職能與產業連結。
(4)邀請產業界108人次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將產業實務導入教學課程中,強化學生專業實務技能。
2.教師推動創新教學成效:
(1)經費補助41位教師開辦72門創新教學課程,每學期全校60%以上之教師授課採用創新教學模式,總計10,767人次學生修讀創新教學課程,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2)聘請182人次學生擔任課輔小老師及課程助教,協助科系及教師發展並推動創新教學模式。
(3)補助18件數位教材製作,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發展數位化教材,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4)每學期至少300門以上課程使用全方位視訊教學與直播系統,結合本校eCampus數位學習平台,落實同步及非同步教學,強化學生學習成效。
3.學生跨域學習能力提升成效:
(1)以學院為跨領域教學整合核心,開設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智慧養殖』跨域課程模組及共同教育委員會『島嶼健康與永續』跨域課程模組,強化並提升學生跨域專業知識學習成效。
(2)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智慧養殖』跨域課程模組完成智慧養殖展示館建置,包含水循環系統建置、水質監測系統建置、空調系統汰換、雲端資料庫與網頁系統建置等,提供更接近產業實務的教學場域。輔導學生赴日本及越南參加IEEE國際會議,開拓國際視野;輔導修課學生參加教育部主辦全國性競賽獲獎,以及2024全國大專院校產學創新實作競賽榮獲第2名獎金2萬元等。
(3)博雅教育學院『島嶼健康與永續』跨域課程模組持續帶領學生進入社區,深刻了解在地傳統、信仰文化、移民關係與海洋文化的認知。與風櫃社區建立合作關係,創造社區青銀共榮與文化創新實踐的永續永生力量,完成在風櫃社區開發11件創意提案的豐碩研發實踐成果,包括風櫃文化遊程規劃案、人工智能運動訓練機、社區高齡團康活動與樂齡玩具開發設計、高齡者菜單、行動購物車等。
(4)開設8門跨域微學分課程,建立學生跨域自主學習之動機與熱情。
(5)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人文管理學院、博雅教育學院各新聘1位跨領域專業師資協助跨領域教學。
4.學生資訊科技能力推動成效:
(1)開設386門STEM領域專業課程,修課人次達12,937人次,強化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能力。
(2)數位應用科技微學程開設『智慧生活科技』、『數位影像設計實務』、『套裝軟體應用』、『電腦資料處理』、『基礎網站架設實務』、『數位影像與生活運用』、『創新網路行銷與統計分析』、『新興科技與運算邏輯思維類』等22門課程,計792人次學生修課,培養學生具備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各領域專業問題的能力。
(3)以正規課程搭配證照輔導課程,協助學生考取901張ICDL及相關資訊證照,增進就業資訊實力。
5.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成效:
(1)辦理『第十五屆菊曦文學獎』徵文比賽,鼓勵學生從事文學創作,計23件獲獎。
(2)辦理『閱讀心得徵文』比賽,鼓勵學生養成閱讀習慣並提升中文閱讀與寫作能力,計51件獲獎。
6.學生英文能力提升成效:
(1)輔導學生通過校訂英語畢業門檻並取得1,127張英語證照。
(2)開辦英語聊天室計1,170人次參與,透過1對1方式與外籍教師聊天,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機。
(3)開設觀光英語(English for Tourism)、職場英語(English for the Workplace)、財經英語(English For Finance Studies)、關務英文(Customs affairs English)、餐旅英語(English for the hotel and restaurant industry)…..等67門專業英語課程,讓學生能將英語文運用於專業領域。
7.提升教師實務經驗及優化師資質量
(1)透過邀請108人次業界專家協同教學,提升教師之實務經驗以落實於教學實務。
(2)成立12組教師成長社群,鼓勵教師辦理跨系、院、校社群活動,促進教師教學相長並自我提升。
(3)為優化師資質量辦理103場次教師成長社群、教學觀摩、教師專業成長活動、新進教師成長營、教師多元升等相關研習活動,計1,049人次教師參與,透過多元學習提升教師學養及專業知識。
圖1、113年度教學創新精進部分成果集錦。
(二)善盡社會責任
本校為澎湖群島唯一的科技大學,承蒙教育部、澎湖縣政府及在地各界支持,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與「大手牽小手」理念,將教學與研究能量回饋地方。113年度工作聚焦五大策略:海洋生態永續、教育紮根與文化傳承、綠能與減碳、社會融合與文化交流、以及科技健康生活,並透過跨系所與在地夥伴協作,落實具體成果與長期影響力。
1. 在海洋資源面向,本校建立海藻監測與評估系統,推動鋸齒麒麟菜等經濟性藻類之復育與乾製加工技術,以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並擴大養殖誘因,促進生態保育與在地產業永續。另結合病原監測與疫苗研發,協助降低養殖疫病風險,提升產業抗脆弱性。
2. 教育與文化保存方面,本校推動數位課程與英語教學,吸引大量居民參與,並將部分歷史資料數位化展示於社區,藉由節慶活動與文化專題,增強居民對地方文化的認同與凝聚力。
3. 在綠能與減碳方面,本校積極評估浮水追日式太陽能等適合離島的綠能方案,並協助民宿與旅遊業者推動碳足跡盤查與減碳實踐,逐步建立綠色生活樣貌與地區示範效應。
4. 社會服務面向的亮點包括成立家電維修技術隊,培訓學生至偏鄉提供電器安全維修,落實服務學習並提升社區安全;同時協助新住民自組織轉型為志願服務者,推動族群融合與在地參與。
5. 在科技健康生活方面,本校推動健康科技課程與產學合作,培育實務人才並促成健康產品進入社區應用;透過宣講與管理課程,提升長者與民眾對智慧健康工具的接受度與使用能力。
113年度本校以「在地關懷、永續發展」為核心,透過教學、研發與服務三向並進,回應澎湖在地需求、促進產學合作並培育實務人才。未來將持續深化與地方政府、社區與產業的夥伴關係,強化成效評估與質性回饋,穩步擴大在地影響力,共創具韌性與永續的島嶼未來。113年度善盡社會責任成果部分如圖2所示。
圖2、113年度善盡社會責任部分成果集錦。
(三)產學合作連結
本校位處臺灣離島,擁有世界最美麗海灣的澎湖群島上,為期善用在地海洋優勢條件,以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擴大在地產學合作質量、鼓勵專利研發與技轉商品化、澎湖天然纖維利用與文創研發為四大重點目標。
1.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藉由課程及微學分的專題研究形式建立觀光休閒領域的團隊進行創新研發,建立學生未來研發上的信心與願景,帶領學生參與國內外競賽活動,藉由競賽建立學生實踐能力及信心,培育未來創業種子人才。在創新創業師資培訓上,透過培訓學程有效提升本校教師對於創新創業教學的品質與信心。
2.擴大在地產學合作質量:提出推動與在地密切關連之產業,海洋生態方面進行藻類研究轉化成文化產品,利用政府及現代潮流的方式推動海洋生態保育,觀光休閒透過舉辦工作坊培養更多觀光休閒之人才,綠能永續透過研究開發風力發電系統及電力監控系統,更能準確掌控能源分配、食品健康則是因應澎湖特殊地理環境研發更完善的保存方式。
3.專利研發技轉與人才培育:專利研發上,藉由與政府、企業合作計畫開發綠色能源電力監控裝置,並取得政府專利。另一方面則是透過產業學院計畫、專題與校外實習等方式,培養大型風電的發電運維人才之培育,為當前綠能產業培養生力軍。
4.澎湖天然纖維利用與文創研發:首先將針對澎湖銀合歡樹種與澎湖海域常見藻類與海草,進行潛力盤點與採集;其次則是實驗驗證階段,主要進行材料學與改良方法,創造適合使用的在地特色素材,並建置天然素材庫,並在素材庫擴增的同時,也實驗開發之素材各種創造與商品化的可行性,讓學生發想創作文創商品進行展示及販售合作,完成之文創作品舉辦校內成果展進行展示。
各項子計畫的努力執行下,113年度產出豐富的成果,包含14件產品原型商品化、11位創新創業種子教師、3場校外教學、13場產業專家講座、3場成果展、21件競賽得獎、159件產學計畫案件、5項專利、1件技術轉移、7場觀光產業人才培育工作坊、55位亞熱帶海洋性氣候之陸上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運維人才培育,都是以本校各學院系所的專業師資研究教學能量為基礎,帶領學生透過實務操作、產品實作、實務專題、產學合作、參訪等諸多設計,達成學生「做中學」,提升理論概念掌握與實務場域實作學習成效。113年度產學合作連結部分成果如圖3所示。
圖3、113年度產學合作連結部分成果集錦。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1. 校務研究
(1)辦理校務研究教育成長學習工作坊、研討會等相關活動,共8場。
(2)分析報告:本年度完成議題分析如下:A:不同入學管道招生策略成效、各系群組學生入學資訊趨勢分析、學生在校學習狀況及休退學關聯分析;B:完成各系所新生入學評分尺規分析,提供系所未來新生入學評級同質性資訊,以期能讓系所招收適當資質之學生。
2. 教師多元升等
鼓勵教師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或教育部相關課程計畫,累積教學研究成果,增進教學能力。
3. 完善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就學機制並鼓勵參與校務發展全人教育
(1)設計多元學習主題與素材,鼓勵經濟或文化不利因素學生學習不同技能與專業,期能結合未來職場所需並與社會無縫接軌。共辦理21場次,有781人次參與。
(2)規劃學生課外多元學習及工作坊之培力,帶動並提升學生參與校務之興趣與意願,共辦理18場次,參與學生747人次,參與教職員62人次。
(3)落實經濟或文化不利因素學生心理協助:協助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人際關係、家庭關係、情緒調節與生涯發展等多元協助,共辦理112場次,參與學生4,624人次,參與教職員721人次。
(4)營造友善運動學習環境,增進師生強健體魄,共辦理37場次,參與學生2,414人次,參與教職員211人次。
(5)積極爭取社會資源,建立外部募款基金,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整體學習歷程的關照,使其順利完成學業,共募款1,860,000元。
4. 原民生輔導
活化原資中心角色及積極推廣及原民全民教育,協助學生對族群文化認同及自信心,降低原民學生休退學率,共辦理2門微學分課程,修課人數30人,全校原民文化活動及工作坊,共辦理16場次,參與學生628人次,參與教職員27人次。113年度提升高教公共性部分成果如圖4所示。
圖4、113年度提升高教公共性部分成果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