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112年計畫成果及亮點

 

對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以及18項臺灣永續發展核心目標,並緊扣本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5項重點目標,以「新˙實˙謙˙愛」為本校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主軸,積極推動『智慧創新、務實跨域、謙誠深耕、用愛致遠』四大面向,以階段性完成「教學創新精進」、「產學合作連結」、「善盡社會責任」與「提升高教公共性」四項計畫目標。

(一)教學創新精進

整合「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願景與「未來第二期高教深耕教學與培訓能力」趨勢,本校投入教學創新量能,藉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與問題解決能力、擁有資訊科技技能與人文關懷素養、具備跨領域整合知識與國際觀點,進而落實培育素養導向及產業需求人才。計畫將透過「精進創新實務教學」、「建構跨域自主學習」、「落實基礎教育紮根」、「提升教師專業質量」四大主軸貫徹執行。

  1.  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成效:

   (1)開設31門證照輔導課程,輔導867人次學生,考取1,843張專業技術證照。

   (2)鼓勵學生參與競賽計65人次學生獲獎,其中本校餐旅系及食科系學生參加國際賽事『2023亞太盃美業交流競技暨美饌藝術美學競賽』,榮獲8金5銀1銅佳績、電信系及電資研究所參加『2023大專校院機電智慧暨電動載具創意實作競賽』榮獲第三名及獲頒十萬元獎金,成績亮眼,為學校爭取最高榮譽。

   (3)推動業界參訪由34人次教師帶領470人次學生參與,深入了解產業,強化專業職能與產業連結。

   (4)邀請產業界95人次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將產業實務導入教學課程中,強化學生專業實務技能。

  2.  教師推動創新教學成效:

   (1)經費補助38位教師開辦52門創新教學課程,每學期全校60%以上之教師授課採用創新教學模式,總計15,212人次學生修讀創新教學課程,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2)聘請217人次學生協助科系及教師發展並推動創新教學模式。

   (3)補助15件數位教材製作,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發展數位化教材,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4)完成建置66間全方位視訊教學與直播系統,結合本校eCampus數位學習平台,落實同步及非同步教學,強化學生學習成效。

  3.  學生跨域學習能力提升成效:

   (1)以學院為跨領域教學整合核心,開設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智慧養殖』跨域課程模組及共同教育委員會『島嶼健康與永續』跨域課程模組,強化並提升學生跨域專業知識學習成效。

   (2)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智慧養殖』跨域課程模組初步建置智慧養殖展示館,包含水循環系統建置、水質監測系統建置等;並輔導學生參加競賽,獲得2023大專校院機電暨電動載具創意實作競賽第三名,以及2023教育部精準農業領域創新創業競賽佳作。

   (3)共同教育委員會『島嶼健康與永續』跨域課程模組帶領學生進入社區,深刻了解在地傳統、信仰文化、移民關係與海洋文化的認知。紀錄與報導社區在地文化,輔導學生完成八部微電影,以及創立《後窟潭記事:重光社區報導》期刊。

   (4)開設8門跨域微學分課程,建立學生跨域自主學習之動機與熱情。

  4.  學生資訊科技能力推動成效:

   (1) 開設12門『新興科技與運算邏輯思維』課程,計305人次修課,課程內容以零基礎學習者的視角進行規劃並融入精采的情境實例,強化學生邏輯思考的能力。

   (2) 數位應用科技微學程開設『智慧生活科技』、『數位影像設計實務』、『套裝軟體應用』、『電腦資料處理』、『基礎網站架設實務』、『數位影像與生活運用』、『創新網路行銷與統計分析』等15門課程,計555人次學生修課,培養學生具備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各領域專業問題的能力。

   (3) 開設資訊證照輔導課程,協助學生考取658張ICDL及相關資訊證照,增進學生就業資訊實力。

  5.  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成效:

   (1)開設『經典研讀』與『文學文藝創作』通識微學分課程,強化自主學習,增進中文閱讀寫作能力。

   (2)辦理『第十四屆菊曦文學獎』徵文比賽,鼓勵學生從事文學創作,計23件獲獎。

   (3)辦理『第一屆菊島影像敘事』創作競賽,鼓勵學生發揮文字創作力及美感創意,計29件獲獎。

  6.  學生英文能力提升成效:

   (1)開設英語證照輔導班9門,協助學生通過校訂英語畢業門檻並取得251張英語證照。

   (2)開辦英語聊天室計782人次參與,透過1對1方式與外籍教師聊天,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機。

   (3)開設觀光英語、職場英語、財經英語、關務英文、餐旅英語、求職英文…..等72門專業英語課程,讓學生能將英語文運用於專業領域。

  7.      提升教師實務經驗及優化師資質量

   (1)透過邀請95人次業界專家協同教學,提升教師之實務經驗以落實於教學實務。

   (2)成立12組教師成長社群,鼓勵教師辦理跨系、院、校社群活動,促進教師教學相長並自我提升。

   (3)為優化師資質量辦理78場次教師成長社群、教學觀摩、教師專業成長活動、新進教師成長營、教師多元升等相關研習活動,計840人次教師參與,透過多元學習提升教師學養及專業知識,強化教學能力。

                                     圖1、112年度教學創新精進部分成果集錦。

 

(二)善盡社會責任

本校為澎湖群島最高學府與唯一離島科技大學,承蒙教育部、縣府與在地各界支持,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與「大手牽小手」理念,將科技、教學與服務力量回饋地方。112年度,本校聚焦「海洋生態永續、教育扎根與文化傳承、綠能與減碳、社會融合與文化交流、科技健康生活」五大策略,透過跨系所協作與在地夥伴連結,推動一系列具體行動:

  1.  在海洋生態與加值利用上,本校協助種苗繁殖場復育經濟性海藻(鋸齒麒麟菜),並開發乾製加工技術與風味改良流程,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鼓勵養殖量產,兼顧保育與產業永續。同時推動海藻種苗保存與養殖技術,以建立地方養殖與教學示範場域;針對水產養殖疫病,本校也投入病原監測與細菌性次單位疫苗研究,旨在降低養殖損失並提升產業韌性

  2.  關於綠能發展,鑑於陸域光電受限,我們研發並評估浮水追日式太陽能系統之抗風、冷卻與輸電可行性,期成為離島綠能佈局的示範方案,並與地方單位探討場域示範推動路徑。

  3.  在社會服務與職能培育方面,成立家電維修技術隊,訓練學生掌握基礎電機維修技能,赴偏鄉替高齡與弱勢家庭修繕照明與插座,兼顧生活安全與學生實作學習。

  4.  為活化閒置農地與推動永續農業,本校在白沙鄉興建有機假日農場,試種具在地性「澎湖大豆」等作物,並開發伴手禮產品,藉此增加土壤碳匯並促進地方經濟。

  5.  在觀光與體驗經濟方面,將漁農生活導入綠色旅遊產品,建構綠遊網站與諮詢服務,推廣低碳旅遊路線與在地導覽訓練,創造社區收益與文化保存雙重價值。

  6.  落實跨世代教育服務,為長者開設手機與 APP 操作、詐騙防制等實務課程;為低年級學童提供英語童書導讀與平板互動學習,縮減數位與語言落差。另本校扶助新住民組織,由受助者轉為助人者,協助新住民就業、生活與社區關懷,促進族群融合。

112年度本校以「在地關懷、永續發展」為核心,透過教學、研發與服務三向並進,回應澎湖在地需求並培育實務人才。未來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強化成果評估與質性回饋機制,穩步擴大在地影響力,與澎湖共同打造更具韌性與永續性的島嶼未來。112年度善盡社會責任成果部分如圖2所示。

                                          圖2、112年度善盡社會責任部分成果集錦。

 

(三)產學合作連結

本校位處臺灣離島,擁有世界最美麗海灣的澎湖群島上,為期善用在地海洋優勢條件,以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擴大在地產學合作質量、鼓勵專利研發與技轉商品化、澎湖天然纖維利用與文創研發為四大重點目標。

  1.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透過課程與微學分專題研究的方式,組成觀光休閒領域的研發團隊,推動創新成果,並協助學生建立未來研發的信心與目標。同時,帶領學生參加國內外各類競賽,藉由實際參與提升實務能力與自信心,進一步培育具有創業潛力的種子人才。在師資培訓方面,則透過創新創業相關培訓課程,全面提升本校教師在創新創業教學上的專業能力與信心。

  2.擴大在地產學合作質量:在海洋生態方面,進行藻類相關研究與技術開發,不僅宣導海洋生物資源的珍貴,也將成果轉化為具文化特色的產品,並結合政府政策與潮流趨勢推廣海洋保育。在觀光休閒方面,透過實地體驗課程,培養學生實務能力,讓其能更快融入產業需求,進而培育更多專業人才。在綠能永續方面,進行風力發電與電力監控系統的研發,以更精準掌握能源分配;在食品健康方面,則因應澎湖獨特的地理環境,開發特色食品,展現創新能量。

  3.專利研發技轉與人才培育:專利研發上,結合了教學及實用層面的專利研發,利於在教學上的便捷與突破。另一方面,則透過產業學院計畫、專題研究及校外實習等多元途徑,培養大型風電發電與運維相關專業人才,為綠能產業注入新興生力軍。

  4.澎湖天然纖維利用與文創研發:首先將針對澎湖地區銀合歡樹種及海域常見藻類與海草進行潛力盤點與樣本採集;接著進入實驗驗證,著重於材料特性分析與改良方法研發,以創造適合應用之在地特色素材,並逐步建置天然素材庫。在素材庫持續擴增的同時,亦同步評估素材於創作及商品化之可行性,包含藝術作品製作與成果展示,以及具潛力文創產品之開發,期能於後續推展至技術轉移階段。

各項子計畫的努力執行下,112年度產出豐富的成果,包含7件產品原型商品化、45位創新創業種子教師、2場校外教學6場產業專家講座、3場實作實務課程講座、47件30萬元以上產學計畫案件、3項專利、1件技術轉移、2場職場體驗、43位亞熱帶海洋性氣候之陸上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運維人才培育,以本校各學院系所專業師資之研究與教學能量為基礎,透過實務操作、產品製作、專題研究、產學合作及參訪等多元設計,引導學生以「做中學」方式提升理論概念之掌握度,並強化實務場域之應用與學習成效。112年度產學合作連結部分成果如圖3所示。

                                          圖3、112年度產學合作連結部分成果集錦。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1.  校務研究

   (1)辦理校務研究教育成長學習工作坊、研討會等相關活動,共7場。

   (2)分析報告:本年度完成議題分析如下:A:不同入學管道招生策略成效、各系群組學生入學資訊趨勢分析、學生在校學習狀況及休退學關聯分析;B:高教深耕創新課程改善成效。

  2.  教師多元升等

辦理3場教師多元升等說明會或經驗分享,鼓勵教師依專長及職涯發展,選擇適合的多元升等管道。

  3.  完善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就學機制並鼓勵參與校務發展全人教育

   (1)設計多元學習主題與素材,鼓勵經濟或文化不利因素學生學習不同技能與專業,期能結合未來職場所需並與社會無縫接軌。共辦理16場次,有714人次參與。

   (2)規劃學生課外多元學習及工作坊之培力,帶動並提升學生參與校務之興趣與意願,共辦理16場次,參與學生628人次,參與教職員51人次。

   (3)落實經濟或文化不利因素學生心理協助:協助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人際關係、家庭關係、情緒調節與生涯發展等多元協助,共辦理107場次,參與學生3,158人次,參與教職員362人次。

   (4)營造友善運動學習環境,增進師生強健體魄,共辦理29場次,參與學生1,891人次,參與教職員129人次。

   (5)積極爭取社會資源,建立外部募款基金,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整體學習歷程的關照,使其順利完成學業,共募款1,020,000元。

  4.  原民生輔導

活化原資中心角色及積極推廣及原民全民教育,協助學生對族群文化認同及自信心,降低原民學生休退學率,共辦理2門微學分課程,修課人數56人,全校原民文化活動及工作坊,共辦理17場次,參與學生645人次,參與教職員24人次。112年度提升高教公共性部分成果如圖4所示。

                                         圖4、112年度提升高叫公共性部分成果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