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 【更新南區場次訊息】114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就學協助機制工作坊(北、南區場次) |
2025-06-26 |
主冊計畫 | 【重要通知】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簡報審查會議注意事項 |
2025-01-21 |
主冊計畫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技專校院主冊計畫及主冊專章(資安強化)第一階段(112至113年)成果報告暨第二階段(114至116年)計畫書學校說明會 |
2024-10-11 |
附錄一 | 【技專校院】高教深耕計畫就學協助機制(附錄一)114年度修正計畫書及113年度成果報告下載及上傳 |
2025-01-20 |
更多消息》
113年度成果與亮點1. 數位科技與跨域學習全面擴展o 數位科技課程人數由112年的9人,躍升至 116人。o 跨領域學程參與人數由52人增加至 250人,成長近5倍。2. 實務專題與創業競賽o 舉辦「實務專題暨創新創業競賽」,共有 68組專題、10組創業團隊 參賽。o 增 40門業界協同教學課程,加強產學合作與學生實作。3. 產學合作深耕o 新增 40家MOU合作單位,是112年的兩倍。o 與醫院、藥廠及生技業者合作計畫,金額突破數千萬元。4. 高齡產業全域發展o 啟動「高齡產業全域躍升計畫」,結合課程、競賽、產學合作,樂齡與長輩體驗活動參與人數已逾 2,000人次。5. 社會責任與文化推廣o 原住民族活動持續深化,較111年大幅增加: 42場、3,764人次。o 結合環境教育與海洋教育,課程數量達 5門(課程)、20場(非課程),並舉辦氣候變遷、淨零碳排講座,參與人次逾 300人。6. 教師發展與國際能見度o 教師資格審查 7人送審、5人通過,展現量能精進。o 研究團隊於國際學術研討會獲獎,相關成果刊登於SSCI期刊,提升國際能見度。
【亮點1、馬偕護理奪冠之光】護理科學生於112年參與第53屆勞動部全國技能競賽健康照護類分區賽獲第二名及佳作、全國賽獲第3名,國手選拔賽入圍第2及第5名,最終正取為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之國手代表台灣參加比賽。【亮點2、智創餐妝技藝爭鋒 】智醫科112年獲得萬潤2023創新創意競賽高中職組金牌、2023年數位發展部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資安創新技術組第三名之榮譽等。餐管科學生參加2023城市達人盃-藝術毛巾&創意早餐競賽1佳作。【亮點3、教學績優實踐卓越】護理科楊嘉玲老師於110年及111年連續2年榮獲教育部績優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視光科林佩儒老師於111年獲選績優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亮點4、國際移動拓展視野】112年起規畫海外選(實)習,112年護理科學生21人至日本青森中央學院大學海外學習,學習日本在長期照護及社區護理和助產學方面的專業。【亮點5、馬偕傳愛實踐四方】各科系共同投入社區服務並攜手公益,國內包含台北市、新北市、花蓮、台東、蘭嶼,國際志工觸及尼泊爾、北印度、柬埔寨等國,無論幼齡、學齡、青少年、長者、安寧病者或弱勢團體,皆是本校師生的服務對象,貫徹馬偕「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無私奉獻精神。本校於112年除維持教學卓越、競賽亮眼的優質教學成果外,主冊四大面向中,秉持馬偕博士傳愛精神,成就「善盡社會責任」為本校亮點特色。
第一階段(112至113年)計畫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一、 教學創新精進為提升學生跨域學習能力,透過微學分課程讓學生透過參加不同主題的研習或活動,了解不同領域技術、知識,使之思維有不同面向思考,有效建立學生第二專長。在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方面,共辦理了護理師證照、烘焙麵包、烘焙蛋糕丙級證照、烘焙中式麵食乙丙級證照、美容美髮丙級、烘焙麵包丙級證照、電腦技術證照、多益證照等證照輔導班,亦藉由課後輔導加強學生學、術科準備,提升學生證照通過率,並透過業師協同教學,使教師有專業成長的機會。也讓學生熟悉業界發展現況,並將課程中學習到的理論轉化為實際應用,藉以增強職場職能之實力。另配合生命教育推動,學校成立「生命教育中心」一級單位。就一~五年級規劃「五年一貫生命教育課程」,並配合學生入學禮、成年禮、點燈祈福禮,引導學生從儀典活動中感悟體會尊重生命。 面向一證照輔導班共計13班、847人次(各班證照通過率如表3)參與專業競賽共計22項冠軍、23項亞軍、22項季軍業師協同教學共計30門、29名業師創新教學課程共計25門、1,678人次微學程課程共計24門、652次二、 善盡社會責任透過「幸福銀髮營造家」、「大洲天主教堂活化計畫」讓師生走出校園,活躍社區文化氛圍,促進鄰里團結互動,整合在地社區既有照護資源,並透過學生在校所學之專業知識及技術,使在地的銀髮族、社區民眾能得到關心及參與,讓學校與在地共構和諧幸福社區;學生也能在服務活動過程中體會自己具有協助、服務他人的能力,提升學生自我的重要性與價值。面向二銀髮照護心學堂(1)24人接受本校師生的服務。(2)社區受服務人次因民眾參與活動眾多無法逐一簽名並計算。(3)滿意度:現場無法收集,但有民眾因喜歡本校該場次的活動,故邀請本校114年帶領學生到該服務機構,提供長輩手部訓練等相關活動。銀髮飲食心體驗(1)參與學生人次:4人次(2)社區受服務人次:100人次(3)滿意度:88%樂齡裝扮水噹噹(1)參與學生人次:參加活動進行社區服務師生共5位(2位老師與3位學生)(2)社區服務對象人數達 120人(3)滿意度:97.4% 三、 產學合作連結本校在著重學生的專業能培養外,亦鼓勵及補助教師進修或參加專業相關之學術或產業研習,以充實專業能力、提高教學品質及提升學術聲譽;鏈結在地的社區團隊、醫療照護、健康飲食、醫學美容、嬰幼兒保育,並由各專長領域之教師們擔任『領頭羊』,結合產業發展與專業研究,進行產業創新、文化創意、微型創業與精進專業實務,以開拓教師產業新視野,本校教師與政府單位、公民營事業機構或單位合作之產學案共17件、校內教師專題研究計畫共12件、教師專利案共2件。面向三醫護與健康科技研討會1.參與人數87人2.發表論文16件創新創意整合成果展1.參與人數200人2.本校研發特色產品3項妝管科申請通過國科會計畫1件,金額為780,000元與政府單位、公民營事業機構或單位合作之產學案共17件(含宜蘭縣政府8件、聖母醫院3件、博愛醫院2件、工研院1件、其他公民營事業機構3件)校內教師專題研究計畫共12件(提升教師在課程設計、教材教法、研究方法、成效評量等方面的專業素養)教師專利案共2件(促進教師將其研究成果商品化,開拓教師產業視野)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校為五年制護理專科學校,我們注意到學生精進專業技術的同時,面臨學業及家庭多方的壓力,為協助同學在學業和經濟壓力下繼續安心學習並培養多元技能,本校實施綜合性計畫以學習輔導為基礎,搭配完善就學協助機制,並統籌建立全面的學習援助機制。使學生可針對興趣科目、技術型科目拔尖輔導,針對較弱科目進行築底課後輔導,旨在提高學生留校學習的意願,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同時也能通過經濟補助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從而使他們更加安心地投入課業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海外志工服務,擴展視野並培養國際移動力。
1. 專業競賽屢獲佳績:護理科學生在全國技能競賽南區分區技能競賽青年組健康照顧職類中,在113年第54屆榮獲個人賽第二、三、四名及佳作佳績。「2024大專校院永續發展高齡創意活動設計競賽」榮獲海報組特優,口頭報告組優等。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科學生參加「2024國際CIAM創意形象藝術髮型化妝文創大賽」等多項競賽皆榮獲辱軍殊榮。2. 專業證照考照率提升:本校護理科畢業生之護理師考照通過率113年度高於全國平均。3. 有效鼓勵教師投入創新教學:推動以創新教學方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效。學校訂定「推動創新教學模式獎勵要點」,辦理創新教學模式課程競賽及減授基本鐘點申請:113年度有五位教師於課程競賽獲獎、一位教師獲准減授基本鐘點。4. 跨領域學程培養高齡健康促進人才:配合教育部「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計畫,與高雄醫學大學成為「大南方咀嚼吞嚥健康產業人才培育基地計畫」之夥伴學校,本校之跨領域整合課程中有五學門相關課程,安排至基地實地參訪、授課,以增進學生因應高齡時代來臨之相關咀嚼及吞嚥照護問題,提升其評估及多元照護能力,以強化未來就業優勢。5. 有效提升教師研發專利:本校教師專利件數113年度10件,展現教師積極投入研發專利並應用於教學內容,協助學生增加實務競爭力。6. 積極提供健康促進專業資源:本校為推動在地社區的健康促進,透過本校之醫護專業,提供社區多元化之專業資源。113年度共辦理51場社區(含偏鄉)健康講座,以及辦理健康保健服務關懷或技職體驗活動,深獲服務對象正面肯定,並期待本校能延續推動辦理,展現本校長期履踐社會責任之成果。7. 積極推動校務研究精進運作:透過PDCA品質管理循環機制,以數據為本,檢視本校招生策略、獎補助措施及學生輔導成效,並進行自我改善。訂定多元化校務研究議題,包含:各單位例行性校務議題分析、各科實施總整課程成效分析、服務學習提升學生利他關懷態度之分析、UCAN職能培養之全面輔導效果可行性策略研究評估、英文能力自訂衡量方式之成效、友善校園節能行動等,視執行成效後再滾動式修正,持續進行對校務發展的具體建議。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第一階段以學生為中心,致力成為大新竹地區「醫護健康人才培育基地」,執行亮點如下:主軸一「教學創新精進」:證照輔導成效優異,較第一期高教計畫明顯成長。(一) 113學年度護理系國考考取率為72.57%,醫檢師、驗光師與驗光生之國家證照考試通過率亦高於全國平均值。此外,有8名應屆畢業學生在醫放師、醫檢師、驗光師生國考中取得全國前50名的佳績。(二) 為提升學生英語文能力,開辦TOEIC多益證照輔導班,多益平均成績逐年提升。(三) 2024年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競賽,拿下生技醫農群第2名、第3名及佳作的好成績。(四) 在畢業一年之流向分析,本校學生畢業後月平均收入約為36,720元,找到第一份工作所需時間約為1.32個月,皆優於全國平均值。主軸二「善盡社會責任」(一)元培師生利用臭氧技術淨化環境,成功應用在新竹流浪動物之家、新竹地區國校及幼兒園廁所,減少異味和傳染疾病傳播,此項在推動永續發展方面的卓越表現,榮獲2024年第三屆「APSAA亞太永續行動獎」銅牌獎。(二)113響應世界地球日活動舉辦「多一塑不如少一塑」減廢園遊會,鼓勵學生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結合環境教育及環境健康專業課程設計、進行移地教學,完善環境科學教育。主軸三「產學合作連結」(一) 111-112學年度共獲得金牌獎31個,銀牌獎16個,銅牌獎10個,鉑金獎1個,共計58件得獎作品,較上一期高教執行成效數據明顯增加。(二)112-113年度共計通過13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138件產學合作案,總金額達5,511萬6,678元,其中鄰近縣市的計畫共64件,佔46.4%,總金額達2,410萬7,013元;承接30萬元以上產學計畫案件數分別為32和30件、3件技轉。主軸四「提升高教公共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整合多個學系學生,像來自醫放系、護理系、食科系、餐管系、企管系以及資管系等學系的學生自願參加,發揮醫護專業知識、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利用假日兩度前往新竹縣尖石鄉辦理健康關懷活動,為民眾進行身體健康量測及飲食指導,號召包括護理系、醫學影像暨放射技術系以及食品科學系學生共10多名學生投入活動;此外,亦結合領導知能服務學習中心,善用平時所學醫護衛生專業,組成偏鄉志工隊,利用暑假往南投埔里史港國小服務,將洗手、營養飲食、CPR急救知識以及反毒宣導等課程融入活動,並協助南投圖書館行動書車推動閱讀。
台鋼科技大學執行高等教育深耕計畫113年計劃目標達成之亮點--繁鷹計畫,扶弱育才 本校統計自109至113年度,日間部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數,占全體學生數之28.34%,直至113學年度增加到34.59%,顯示本校經濟文化弱勢學生之成長快速。另外,加上申請就學貸款之學生,比例高達47.34%。充分顯示本校學生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及資源的協助,才能在排除家庭或生活因素後,專注於各項學習活動。本校基於社會責任及高教公共化的辦學宗旨,致力於減輕學生的經濟與生活壓力,方能安心求學,專注培養專業技能,進而扭轉生命劣勢,成就自己造福社會。 因此,雖然本校財務上在重建期間,但仍願意偕同台鋼集團的公益事業體,爭取更多資源投入。「繁鷹計畫」係針對經濟文化弱勢學生的扶助。扶助方案包括「協助就學與生活扶助」、「適性輔導」、「就業保障」等三個面向,同時也達到初步成效。概述如下:一、「繁鷹計畫」就學扶助 本校結合台鋼集團「皇鷹基金會」所提出的「繁鷹計畫」,是落實本校辦學理念,並實踐社會責任,協助弱勢學生安心就學,推動的育才專案。本校引進企業資源,為經濟文化弱勢的學生提供學雜費、住宿費、生活費,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同時,輔導學生畢業後,優先進入集團企業服務,畢業即「保障就業」。自112學年度以來,共補助162人、343人次,總補助金額高達5,553,888元。獎助方案如下:1. 四年免學雜費:免背負學貸壓力。2. 四年免住宿費:安心讀書,家長放心。3. 生活助學金:學期中領取,生活免擔心,最高補助1萬元/月。四年最高16.2萬元。4. 畢業協助就業:弱勢學生畢業後,優先進入集團企業服務,讓學生免於就業迷茫期學期受補助人數/人次總金額學雜費住宿費生活助學金人數金額人數金額人數金額112-148/931,810,443451,048,72323233,22025528,500112-235/61894,61631432,8761678,24014383,500113-118/37523,90415320,8641154,54011148,500113-261/1522,324,92555780,90543183,020541,316,000總計162/3435,553,8881462,583,36893549,0201042,376,500二、適性揚才,學習職涯輔導 為了照顧本校弱勢學生,翻轉其經濟或文化不利之家庭及處遇。協助學生適性發展,彌補學習、生涯輔導之弱項,才能徹底改善其就讀本校後的學習成效。因此,本校透過完善就學協助機制「台鋼繁鷹-漾飛翱翔計畫」輔導措施,解決學生生活適應、課業困擾、生涯迷惘等問題,並希冀達到學生專業職能強化、語文能力扎根、國際視野提升等目標,以厚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之就業競爭力。 本校將日間部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依不同年級分成兩群:(A群)有接受計畫輔導與補助;(B群)未接受計畫輔導與補助。結果皆呈現獲得完善就學協助計畫長期補助的A群學生,成績皆優於未接受計畫補助的B群學生(如下表),平均成績提升約 12.57%。表2:歷年接受計畫輔導與補助學生之成績進步統計表學期學生107/1107/2108/1108/2109/1109/2110/1110/2111/1111/2112/1112/2A群89.8683.8892.6685.7885.7386.8492.2788.5786.1486.5985.5387.64B群76.1575.5576.9476.8878.0778.879.278.778.278.77678.3 說明:A群:有接受計畫輔導與補助學生;B群:未接受計畫輔導與補助學生三、就業保障、強化競爭力 為強化弱勢學生就業競爭力,本校透過輔導機制,協助學生報考語文證照或專業證照,並參加各項競賽、專利發明、或其國際視野提升活動,藉此強化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之就業競爭力。 此外,結合台鋼集團53家集團企業(含17家上市櫃公司),提供學生實習機會,畢業可無縫接軌就業。1. 具體成效: 本校弱勢學生雖然處於經濟弱勢或文化不利之狀況,但是經由上述輔助機制,進入本校就讀,在排除掉經濟因素干擾,加上老師認真的教學、輔導,往往能找回自信,發揮自身的優點與潛力。優良表現不勝枚舉。以下列舉競賽優良事蹟為證: (1)休閒運動管理系潘柏沅(大專弱勢助學)參與各項健力錦標賽,在計畫經費挹注下得以穩定學習,並在教練指導過程中不畏艱難、積極向上,不僅利用課餘時間認真練習精進技術,考取健力教練證照,也在各項比賽中屢獲佳績。未來學生除了希望擔任健力教練,也希望能持續為國、為校爭光。得獎統計如下: A.2024年亞太非洲聯合健力經典錦標賽,66公斤級4面金牌。 B.113年全國水泉菁英盃經典健力錦標賽,獲得1銀3銅。 C.2024亞洲健力錦標賽暨亞洲大學健力錦標賽,66公斤級1面銀牌、3面銅牌。 D.113年全國總統盃健力賽,獲得公開男子59公斤級單項臥推銀牌。 (2)休閒運動管理系李欣穎(大專弱勢助學)參與各項健力錦標賽,在教練指導下認真投入,不僅利用課餘時間認真練習精進技術,也在各項比賽中屢獲佳績。未來學生除了希望能持續進步,繼續為國家、為學校爭取更多優異成就,畢業也希望能成為國家隊健力教練,貢獻個人所學。得獎統計如下: A.2024年亞太非洲聯合健力經典錦標賽,84公斤級4面金牌。 B.113年全國水泉菁英盃經典健力錦標賽,獲得1銀3銅。 C.2024亞洲健力錦標賽暨亞洲大學健力錦標賽,84公斤級4面金牌。 D.2024年世界青少年、青年健力錦標賽,硬舉銀牌。 (3)休閒運動管理系沈智鈺(低收入戶子女)參與各項健力訓練,並在教練指導下積極向上考取健力教練證照。 (4)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洪嘉澤(大專弱勢助學)參與創新發明,作品「智慧居家非接觸型控制AI人臉辨識應用電梯裝置具」、「延伸功能行動臭氧殺菌外殼裝置」獲得肯定、表現亮眼,團隊與指導老師於「2023年新北市發明人表揚大會」接受表揚與頒獎。 (5)資訊應用系莊詩晴(低收入戶子女)參與創新發明,作品「智慧居家非接觸型控制AI人臉辨識應用電梯裝置具」、「延伸功能行動臭氧殺菌外殼裝置」獲得肯定、表現亮眼,團隊與指導老師於「2023年新北市發明人表揚大會」接受表揚與頒獎。 (6)香妝與養生保健系郭怜君(身心障礙學生)參與創新研究,發明作品「保暖複合纖維」,參加2024年俄羅斯阿基米德國際發明競賽榮獲金牌。 (7)智慧科技應用系邱詠勝(大專弱勢助學)參與創新應用,表現亮眼。得獎統計如下: A.「2024全國AI機器人應用大賽」,在「藍芽迷宮遙控競速賽」項目獲得1面金牌、1面銀牌及1面佳作;在「MICROBIT主機板遙控競速賽」項目獲得1面銀牌及1面銅牌之佳績。 B.「2024全國創意點子行銷競賽」,在創意設計組獲得1面銀牌;多媒體創作類獲得1面銅牌;科技應用組獲得優選。 (8)休閒運動管理系楊碩宇(身心障礙學生) 參加「2024年文化盃音樂大賽」,憑藉貝多芬《第8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3第一章樂曲》,榮獲大專鋼琴組第一名佳績。 (9)應用外語系林彥廷(中低收入戶學生) 透過課後輔導學習,提升期中成績。考照方面,藉由輔導課程學習取得(JLPT)日本語能力試驗[日本語能力認定書]、(MOCC) EXCEL 2016證書,不僅取得專業證照,更對文書處理能力更加提升。 (10)休閒運動管理系陳宥熙(中低收入戶學生) 藉由課後輔導學習,提升期中成績,學期成績也保持優異。藉由證照輔導訓練,考取中華民國運動賽事初階分析師證書,提升專業知識。 本校秉持辦學理念,以台鋼集團為後盾,持續投入資源,除了專業技能的培養,更重視學校的社會責任。學校持續推動各類弱勢扶助,為企業育才,同時鼓勵師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行動,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1. 學習深化大鵬展翅 :致力實務技術能力養成、鼓勵學生藉由競賽、獲致專業實務技術能力(1)鬆綁學生修課限制,以及帶動學生實現創意動手做風氣,強化學生專業實務能力。(2)112年度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北區分區競賽,勇奪3金3銀2銅,共23座獎牌。(3)學生通過飛機相關專業證照人數顯著提升:111年56張;112年71張。2. 實務增能學用接軌:深化教師實務能力、實現學用接軌(1)聘任具實務經驗教師::訂定「敦品勵學獎助學金實施辦法」、「菁英教學計畫學生輔導實施辦法」,鼓勵學生具備優良品德與認真向學之態度。(2)學校全體教師完成半年與專業或技術有關研習或研究之比率:111年:6.88%;112年:13.73%。(3)專任教師具乙級證照與專業證照之比例達95%以上。3. 教學精進知能深耕:深化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能力(1) 使用多元形式教學工具,活潑上課內容,提升學生學習動機。(2) 廣泛推動教師使用互動式教學軟體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3)採用創新教學教師數:111年238位;112年310位。(4)開設互動式教學課程:111年50門;112年87門。4. 資訊思維科技提升:提升學生程式設計與AI實務能力、強化科技實務應用能力(1)提昇程式設計應用能力:開設數位科技微學程及深化運算思維課程(2)發展資訊科技應用場域:建構大數據雲端智慧商務基地的AI網路環境,辦理智慧物聯網AIoT程式設計與應用教學,舉辦黑客松或創客工作坊。(3)全國雲端APP行動創意應用競賽,獲得第二名3隊、第三名4隊及佳作5隊。(4)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獲得雲端運算、機器人兩項佳作。5. 飛修昂揚智慧製造:培植飛機修護及智慧製造菁英人才(1)建置飛機修護檢測人才培育場域,開設複合材料模組課程。(2)建置智慧製造與智慧生產示範場域,設立工業機器人技術檢定考場。(3)輔導學生至飛機修護廠商實習,如:漢翔航空工業、長榮航太、星加坡科技宇航。(4)學生取得飛機修護乙丙級證照:111年共45張;112年共71張。6. 國際移動悅讀台灣:招收多元跨境學生、開設多樣跨界課程、開闊學生國際視野(1)透過專班方式,招收僑生專班及新南向外國學生產學合作專班。(2)拓展境外實習機構:各學院統籌,協助拓展海外實習機構數量與品質。(3)獲得教育部學海飛颺、學海築夢、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4)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開設國際產學專班、2+2雙聯學制合作計畫、姊妹校1+3合作計畫專班、國際專修部等。7. 社會關懷永續實踐:關注在地社區需求課題、啟迪學生社會責任意識(1)辦理教師社會責任實踐培力工作:協助本校各USR計畫團隊落實執行社會實踐工作。(2)拓展學生對於永續發展工作之認識:招募授課教師帶領學生團隊,推行社區關懷活動。(3)USR-HUB計畫:桃園社區食安與低碳幸福共餐計畫。(4)USR-HUB計畫:桃園新住民文化理解共融。(5)USR-HUB計畫:智慧醫療病房改造升級計畫。8. 資源共享技職扎根:深耕技職人才培育、深化與高中職社團交流(1)辦理大學體驗營活動,讓高中職學生對於未來技職教育充滿信心。(2)透過社團活動之交流與帶動,協助高中職學生社團活動之學習成果能更多元的展現。9. 創新創業築夢踏實:建構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奠基創新實作與創業基礎(1)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設計研討劇本,以分組實戰模擬演練,激發創意思考。(2)開設微型創新創業工作坊,進一步精煉創意點子內涵,並評估商品化的可能性。(3)修讀創新創業課程學生人次:111年1776人次;112年3042人次。10. 聚焦產學共創雙贏:推動產品創新與附加價值、協助產業人才培育(1)設置四個研發中心(航空科技中心、創新管理研發中心、觀光餐旅研發中心、生活應用創意設計研發中心),以開發新產品、新技術。(1)結合教師產學研發成果,協助推動教師專利申請:111年60件;113年90件。(2)辦理產學專班:111年627位;112年992位。
創新教學,多元實務 (面向一 教學創新精進)1.勞動部全國技能競賽「健康照顧類」持續獲獎,榮獲第五名;其他專業競賽與國際專業競賽共計106人次獲獎。2.取得乙級證照、單一級證照、護理師證照及其他專業證照共978人次;畢業生取得全數畢業門檻三照之比率持續超過90%。3.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11案,核定6案;自110年起累積核准29案,為全國私立專科學校之首。4.開設創新教學課程教師共112人次,修課學生達9,160人次。5.重點推動「智慧科技融入教學」,透過調整AI相關課程、規劃教師增能研習及採購軟硬體設備,提升學生科技應用能力。社區共榮,人才培育 (面向二 善盡社會責任)1.自 113 學年起,校定必修課程「耕莘入門」更名為「耕莘人文」,於全校五專一年級開設,系統性導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 USR 概念,提升學生的永續發展與社會關懷意識。2.USR 辦理成果持續獲得肯定,榮獲《遠見雜誌》USR 大學社會責任最佳楷模獎、「TSAA 台灣永續行動獎—金獎」、宜蘭返鄉青年地方創生紀實微電影「永續微電影—銀獎」,並刊登於《逗陣 DOCKing 電子報》Vol.12〈亮點故事〉。3.112–113 年專業課程融入服務學習與社會服務活動,累計參與師生達 2,250 人次;另推動技職教育向下扎根,共辦理 326 場技職體驗活動,參與國中學生達 5,813 人次。4.持續推動「菲律賓長照天使培訓暨國際醫療照護服務計畫」,113 年由本校口腔衛生與健康照護科師生6名及耕莘醫院牙科部同仁組隊,前往菲律賓偏鄉地區進行口腔衛教與醫療服務。產學鏈結,特色辦學 (面向三 產學合作連結)1.產學成果獲選為「精準訪視技專校院優良實務」,並於「114–116 年度高教深耕計畫推動協調與影響評估計畫」產學工作坊中進行經驗分享。2.穩健推進產學合作,教師主持單筆 30 萬元以上之產學合作計畫由 112 年的 3 案提升至 113 年的 13 案。3.學生專題課程成果持續參與校外競賽,此外,113 年專題製作之配方調製產品「金線連晚安晶亮凍膜」代表學校參加海外競賽,榮獲 2024 年「世界品質評鑑大賞 Monde Selection」金獎。4.致力培育學生三創能力,113 年起舉辦校內三創競賽,營造創新發想氛圍。首屆競賽共有 34 組、197 位學生參賽,涵蓋所有學科,多件作品獲得校外評審高度肯定。5.持續善用附設(委辦)幼托及長照機構加值辦學,113 年學生見習與實習累計達 423 人次,學生專題製作累計 7 案;另 112–113 年教師參與產業研習累計 39 人次。6.擴大產官學合作機制,113 年推動「耕莘醫療健康教育產業園區聯盟」,深化照護人才培育,並建構技職教育向下扎根、向上連結業界及大學端的完整職涯進路。完善就學,健全發展 (面向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1.113 年經濟不利學生接受完善助學專款獎助金之平均比率達 70.0%。學校依據 IR 結果增設完善獎助學金項目,並持續追蹤經濟不利學生的學習情況與職涯發展需求,以建立實證數據。2.注重學生與教師權益,學生出席重大校層級會議比率達 98.6%;校務治理資訊均公開於學校官網並定期更新。3.重大專案如教育部技專校院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私立技專校院獎勵補助經費等,均設有公開專區網站,分享計畫執行成果。校務研究,精進治理 (推動校務研究)1.持續精進校務研究(IR)作法,成立校務研究資料視覺化成長社群,辦理 1 場 IR 研習工作坊,共補助 6 案校務研究計畫,並經 2 場 IR 推動委員會議審議。2.逐步優化校務研究資料庫並整合異質性資料,113 年完成 6 個資料表單。3.校務研究推動委員會持續定調年度研究主題,113 年聚焦於高教深耕共同關鍵指標 1、3、13,針對學生學習成效進行具體分析。其中,教學評量表之內容、架構及行政面向已納入專家與師生訪談建議,並完成信效度檢驗,成果可回饋於建立更具客觀性的量表,以準確反映教學成效。
中華科技大學112年高教深耕計畫成果亮點 ✦ 本校教師積極指導學生參與國內外專業競賽,屢創佳績,此一系列成果展現本校教學成效,並大幅提升學生專業實力與國際競爭力:「全國技能競賽暨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榮獲第53屆飛機修護金牌。「2023 TSIA國際美業菁英賽」,勇奪4冠軍、4亞軍、4季軍及團體總冠軍。「2023亞太盃美業交流競技暨美饌藝術美學」,獲得「團體總冠軍」及夢幻彩妝創意紙圖組、精油聞香鑑定組、蝶谷巴特創意拼貼組等3項冠軍及其他獎項,另有學生在手沖咖啡組斬獲二金二銀一銅佳績,並赴日本、義大利進行海外實習。「第三屆馬來西亞榮耀盃國際美甲美睫紋綉美業技能大賽」獲得美睫現場-美睫一搭一競速 第一名及美睫現場競賽總排名第三名等優異成績。 ✦ 「師徒制」精準培育,耀眼國際舞台,透過師徒深度連結在各領域大放異彩,同時致力於打造創新創業環境,結合師生專業研發能量,在創新技術領域屢獲佳績:航機系技術傳承:學生於2021、2022年全國技能競賽接連摘下飛機修護銀牌,並於2023年第53屆競賽中榮獲金牌,技術力屢受肯定。餐旅系實務精進:參與「2023亞太盃美業暨美饌競賽」手沖咖啡組斬獲二金二銀一銅佳績;更有學生於112學年度分別至日本及義大利進行一年期海外實習,開拓國際視野。烘焙創新表現:在2023全國創意烘焙與亞太盃競賽中榮獲多項殊榮,「永續炭元素」系列競賽奪下銅牌佳績,亞太盃烘焙賽更斬獲1銅5優勝。生物科技系跨國榮耀:學生於2023 TSIA國際美業賽囊括4冠、4亞、4季及團體總冠軍,成績斐然。建築系創意展現:建築系學生於「2023年新北市建築師公會學生競圖」榮獲佳作,展現創意與手藝結合的優異實力。本校於2023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表現亮眼,榮獲1金、2銀、1銅,其中包含跨領域合作與專利創新,充分展現卓越的研發實力與創新能量。 ✦ 提升高教公共性 本校以多元措施落實高教公共性,針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推動技能培訓(Canva、Figma、PHP、MySQL 等)、多益線上學習、證照輔導及補救教學,提升其學習成效與就業競爭力。透過圓夢計畫學習調查精準掌握學生需求,結合助學金、校內募款及原住民族文化活動,深化教育公平與多元文化實踐。 ✦ 緊密社區服務善盡社會責任 -”原“創教育–原民技藝文化推廣 為強化原民與漢文化交流及原民文化傳承,結合宜蘭原鄉南澳社區進行編織文化推廣及紮根工作,完善以促進族群融合及文化傳承之大學社會責任。 ✦ 緊密社區服務善盡社會責任 -「以基隆為行動基地」 透過真實空間需求導入建築設計教學,結合離基隆最近的建築科系學校,推動產學接軌並活化老舊街區,學生以木構架展示空間、街區打卡點及招商設計為題進行創作,成果獲得肯定,不僅提升專業實務能力與信心,也為地方社團與政府提供具體改造提案,強化校地與產業的連結力。
崇右影藝科技大學與八大電視、中華電信共同出品《妳是我的姐妹》開創私立大學偶像劇出品首例由八大電視、崇右影藝科技大學、中華電信聯手出品,四方四隅製作的最新原創家庭輕喜劇《妳是我的姐妹》,113年於八大戲劇台首播,並於中華電信MOD Hami Video影劇館播出。崇右影藝科技大學校長蕭源都(右4)與八大最新原創戲劇《妳是我的姐妹》劇組人員合影這次的合作,標誌著崇右影藝科技大學開創了台灣私立大學參與偶像劇出品的全新里程碑,展現了學校「入學即入行」的教育理念。學校不僅在課堂中提供專業的影視培訓,還積極創造實務機會,讓學生在課業之外,與業界接軌,實際參與到影視作品的製作中。這項創舉不僅證明了學校對學生實務能力的培育,也展現了崇右在培育影視專業人才方面的重要角色。崇右影藝與八大電視攜手推出《妳是我的姐妹》打造全新家庭劇 崇右學生參與演出,實現「學用合一」的教育目標,此次崇右影藝科技大學共有40位學生參與該劇的演出,與影帝影后級的卡司同台競技,展現了他們紮實的專業訓練與演技實力。學生們通過這次實務經驗,不僅磨練了自己的表演技巧,更進一步為未來的演藝事業累積了寶貴的經歷,充分體現了崇右「入學即入行」的教育理念。文化部表達祝福與支持,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副局長呂美麗也在劇集宣傳活動中表達了對這部作品的祝福。她表示,感謝八大電視、四方四隅製作團隊的努力,能以輕鬆愉快的方式探討家庭關係,並藉由姐妹之間的情感糾葛,傳遞互助與前進的力量。
塑造具產業特色的課程模組推動「主題式總整課群」共7學系參與,累計開設33門課,修課人次3,120人,修課學生實作成果卓越,獲有32項校內外實作獎項,含電子系入圍U-start與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互動系獲2024台灣數位媒體設計獎金獎與佳作等。與台積電共構「半導體產業系列學程」,規劃四大學程類別,課程特色規劃有台積電經理級主管及設備商共授的核心課程,並送至台積電NTC新人訓練中心學習。產業學程計33學分以上,四門特色核心課程合計569人次修讀。另本校「技優領航專班」於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為我國榮獲1金4優勝佳績,並在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取得6名國手、5名副國手,創下最佳成績。此外,五專「智慧自動化工程科」展現技職向下扎根,於多項競賽中表現優異,獲2024國科會資安競賽亞軍、2024台灣海洋國際青年論壇青年亞軍等。鞏固實務技能的學習機制遴聘業界專家入班教學,每年逾120門課程,計合作210間企業、220位業界專家,並導入「共同評分機制」,業師參與出題評比率達67.3%。學生回饋「有助提升專業技能實務應用」由4.1分提升至4.5分,顯示共授有效增實務知能。同時邀請國外學者,如美國工程院院士暨賓州大學榮譽教授特羅萊爾-麥金斯崔(Susan Trolier-McKinstry),講授陶瓷材料課程並開展聯合研究,加強國際實務教研能量。此外,結合GOLF學用接軌聯盟,協同企業及學校提升教師製課能力,由微星科技、緯創資通等企業提供案例並共同協作15件產業個案教材,接軌產業實務知能。GOLF學用接軌聯盟企業提供案例並共同協作15件產業個案教材表序企業產出課程(含產業個案)媒合系所課程1力成科技半導體產業概論學程材資系半導體製程2仁寶電腦仁寶學程互動系設計實作3友達光電顯示器智慧創新應用學程光電系平面顯示器概論4友達光電顯示器產業未來趨勢學程光電系平面顯示器概論5友達光電工程(技師)學程光電系顯示科技原理與實務6友達光電研發學程光電系顯示科技原理與實務7晶元光電實習入門學程光電系顯示科技原理與實務8勤業眾信會計通識學程工管系生產管理9微星科技人力資源先修學程工管系生產管理10鈦坦科技Scrum敏捷進階學程工管系生產管理11鈦坦科技Scrum敏捷入門學程工管系生產管理12緯創資通EE學程資財系物聯網系統設計與商業應用13緯創資通AI學程資財系物聯網系統設計與商業應用14緯創資通專利小學堂學程資財系物聯網系統設計與商業應用15緯創資通AI 100問學程資財系物聯網系統設計與商業應用擴展教學混成化及開放化與臺北聯大夥伴學校(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大學、臺灣海洋大學)共構及推廣MOOCs,本期將MOOCs由單主題課程已轉向為系列課程發展,推廣面向以國內導向國際之教學品牌為主。共集結臺北聯大系統8位教師及業師共構「創業狂想曲」MOOCs(分為序章-我的新創時代、貳章-創新創業面面觀、參章-創業營運經驗薪火相傳等3門課程),修習人數計有7,738人,完課率達57.97%,(計4,486人),高於MOOCs平均標準10%。同時本校將「序章」及「貳章」組成校院級線上學分課程,並納為「創業家精神」微學程核心課程。另外於英國FutureLearn平臺發佈AI跨域應用(與臺北聯大共構)、健康物聯網(與北醫共構)世紀之光-雷射、永續建築節能發展(與臺北聯大、慈濟大學組成SDGs概念&應用系列課程)及質量擴散與傳遞等全英語MOOCs。計有5,019名國外學習者修習,完課率達18.31%(計919人),高於MOOCs平均標準10%。因應生成式AI趨勢,辦理5場系列工作坊吸引各校865位老師共學增能,並推出「生成式AI導入教學」獎勵計畫, 計有35位教師以ChatGPT為主軸,搭配Dell.E 2、Toko、Gamma、Conker等29項GAI資源,發展高互動的複合式教學設計,其中超過九成的修課學生,認同生成式AI工具讓他們「提高自主學習的意願」、「更願意探索學科知識」、「有效提升課程學習效果」。案例:電機工程系老師張致遠將生成式AI融入「數位訊號處理」課程,與學生共同發掘正確應用生成式AI且高效的方式,而非僅僅將其視為「能回答問題的google」。他鼓勵學生使用各式生成式AI工具如ChatGPT、Freepix、Copilot等,並結合課堂討論與實踐,彙整學生的使用方法與經驗,整理出班級的「生成式AI使用教戰守則」;並藉以進一步激發學生運用多元工具,為自己量身打造學習教材與課後筆記。例如在期末作業,學生利用生成式AI工具製作「複習懶人包」,作為未來協助自己高效複習的「客製化個人家教老師」;此外,還有學生展現創意,運用AI生成一首「Z轉換之歌」,將琅琅上口的有聲教材納入自己的複習懶人包,作為學習的輔助工具之一。推動種子師資培訓,領航技職創創進路推動創新創業希望園丁種子教師海外培訓計畫,選送5名教師參與哈佛商學院線上課程培訓、10名前往美國柏克萊大學進行新創加速營培訓。培訓後進行經驗分享及規劃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擴充優化本校創新創業課程專區,同時融入教學。同時於暑期辦理創創校園交流巴士,由創創希望園丁號召本校對創業教育有興趣教師進行校外參訪,邀請夥伴學校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一同前往國內創新創業教育優質學府跨校交流,借鑑夥伴學校推動之經驗優化本校創業能量。112年度7月前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113年度5月前往靜宜大學、逢甲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更加入校友企業參訪(吉輔企業/自動化所校友),進行跨校創業教育推動經驗成果交流座談及建立合作機制,累計77人次教職員參與交流。希望園丁培訓後進行經驗分享,辦理種子師資培訓營,並邀請具創新創業教育推動經驗之專家學者進行主題演講,以教學論壇形式開放予全國大專院校教職員參與,培育全國創新創業種子教師。112年度3月邀請本校電子系鍾明桉老師分享體驗式學習法培訓經驗及創業競賽帶隊經驗,9月以交流論壇模式邀請志聖工業、陽明交大陳碩漢老師及本校希望園丁工管系尹秦清老師、建築系陳盈棻老師、文發系陳涵秀老師分享AI教學及創新創業教育推動經驗。113年1月則邀請112年度創創巴士夥伴學校成員海大產學營運總中心黃章文副主任及本校希望園丁化工系方旭偉老師及資工系張世豪老師分享創業人才培育、海外培訓經驗及生醫材料商品化經驗。113年10月以線上論壇模式辦理,由車輛系-王謹誠老師、文發系吳欣怡老師、工設系郭若妤老師分享創新創業教育推動相關主題。優質國際學校的擴點合作112-113年與全球四大洲歐美日澳21個國家63個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至113年已與57國435個盟校簽訂國際合作協議,並與7國18校簽訂雙聯合約,累計參與雙聯學生達317人,本校積極培育具國際競爭優勢的人才,疫情後境外生人數逐步成長,出國與來校交換生679人,境外學位生1,015人已趨近疫情前。合作案例包括:113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與我校在今年六月簽訂合作備忘錄(MOU),並於7月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校長Chancellor Pradeep K. Khosla、Ms. Whitney Egan健康科學研究部執行長與Ms. Courtney Giordano國際發展處處長一行三人至本校拜訪王校長及國際事務處,討論未來兩校簽訂雙邊研究計畫—Joint Research等計畫,未來增加各學院國際化之教學研究環境;法國里爾大學副校長Ni Toulouse 及國際處健康與運動組主任Angeline Nova來訪討論有關交換學生、合作領域、PBL工作坊等議題。113年與臺北聯合大學系統締盟深化越南盟校,進行雙方擴大及深度合作,並與胡志明市百科大學(Ho Chi Minh City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CMUT)、胡志明市科技與教育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ical Education, Ho Chi Minh City)簽訂合作協議,本校亦拜訪胡志明市越南國家大學(VNUHCM)、胡志明市醫藥大學(Ho Chi Minh City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文朗大學(Van Lang University),深化越南學校合作。積極擴展雙聯學制,18項雙聯學制包括學碩士、雙碩士與雙博士等,累計參與雙聯學生達317人。包含泰國皇太后大學和德國波茲坦應用科技大學的碩士雙聯,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學碩雙聯,另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有五學院有學士、雙碩雙聯的合作。跨國跨域整合的聯合研究模式為培育跨領域、多元及具包容性的科技研發人才,推廣與國內外學術單位及醫療院所合作,鼓勵不同領域、不同面向的團隊組織共同提出研究計畫,透過與國內學校(臺北聯合大學系統)、國外學校(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日本東北大學等)與機構(如公私立醫院:馬偕醫院、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萬芳醫院等)共同簽訂合作協議進行聯合研究計畫,訂定各項學術合作專題研究計畫作業要點,以提升本校學術國際能見度、加深並雙向提高學術研究水準。113年合作夥伴達23所,合作計畫達60件,跨國際合作占比提高至將近5成;合作主題聚焦光電通訊、化學材料、環境能源、生技醫材、AI智能運用等,雙方挹注經費合作產出SCI論文。目前本校與臺北聯合大學的合作主題多聚焦於「光電通訊、材料工程、環境能源、生技醫材、化學、醫學臨床應用」之拓展;與國際地區方面的合作主題則著重於「通訊、人工智慧、化學結構、電池」之開發;與醫院方面的合作主題多聚焦於「AI運用(智慧醫療)、臨床應用、生技醫材產學、臨床為導向之學術研究、醫院管理、醫學人文」之研發,並委由各領域專長教師負責技術研究,以供醫師進行臨床測試。透過雙方挹注經費及研究專長互補,規範合作經費及成果產出,雙邊共同投入金額亦逐年增高。為促進本校教師及學生增進與國際學研機構合作,鼓勵教師遴選學生出國研修、邀請國際學者來臺共同研究並發表頂尖期刊論文之雙邊學術合作研究,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際合作研究補助作業要點為準則,獎勵教師與QS前300國外學校學者共同研究。近兩年合作包括澳洲昆士蘭大學、荷蘭臺夫特理工大學、美國辛辛納提大學、日本九州大學等,計11件國際合作補助案,歷年累積與10個國家、18所學校及1個政府機構共同執行國際合作研究。拓展大學永續影響力的校務永續治理策略建置「臺北科大永續專區」,完整揭露本校校務治理、教研發展、綠色校園與社會實踐等永續發展策略及成效,以增加本校與利害關係人之溝通性。並建置「永續相關課程與活動填報系統」,使資料蒐集系統化提升行政效率。本校參考GRI、SASB及STARS等指標為架構,出版2022年與2023年永續報告書,揭露本校於永續發展願景下,校務ESG的推動經營成效與社會影響貢獻,作為學校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及自我檢視精進之工具。本校委託獨立第三方驗證機構法國標協集團-艾法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根據AA1000 V3保證標準,以及2018年附錄的第一應用類型(Type 1)中度保證等級對報告書進行查證,增加可信度。為擴大永續影響力,本校連續兩年參與「臺灣企業永續獎」榮獲「臺灣永續大學績優獎」,以及大學永續報告書獎「金級」;並參與遠見USR獎,榮獲「大學永續報告楷模獎」,本校USR計畫「鶯歌陶瓷培力‧科技驅動創生」榮獲「在地共融組楷模獎」。另參與北聯大「創新.永續實踐大賽」,於2023年本校1組團隊榮獲「最佳研究獎」,2024年更榮獲1銀3銅殊榮,展現出本校研究實力的穩步提升。
一、 教學創新精進• 創新教學教師人數成長:採用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師人數從112年的246位提升至113年的255人。• 修讀創新教學課程學生人次增加:修讀創新教學課程的學生人次從每學期16,000提升至20,000人次。• SDGs 教師社群成立:學校於113年成立SDGs教師社群,鼓勵課程融入SDGs目標。• 國考證照成果優異: ◦ 護理師考照率達78.14%,優於全國平均49.47%。 ◦ 驗光師考照率達43.08%,優於全國平均22.66%。 ◦ 驗光生考照率達54.55%,優於全國平均28.52%。 ◦ 護理師有7人、驗光師有5人進入全國百大。• 技術士證照取得人次成長:初步根據近三學年度校基庫統計資料,113學年度上學期學生取得中華民國技術士證照(包含乙級、丙級與單一級)的人次為93人次,其中包括乙級39人次、丙級27人次、單一級27人次。• 證照考試報名費補助:113年補助重點專業職能證照174張,其中含乙級證照55張。• 語文能力檢測表現: ◦ 中文CWT檢測報考人數為77位,獲證人數41位。 ◦ PVQC英文檢測報考人數為436位,獲證人數198位。 ◦ 通過校內中文能力測驗人數為562人。• 實務能力檢核與訓練:口腔衛生學科於113學年施行實習前技能考試。• 教師實務經驗提升:截至113年,36%的教師完成認列六年六個月實務經驗。• 校外競賽表現:113年有136名學生在校外競賽中獲獎。• 業師協同教學:113學期有20門課程引入22位業師,滿意度正在執行中。二、 善盡社會責任• 社區整體照顧服務:112-113年辦理了25場以健康促進為主軸的社區活動,參與民眾1,070人次,回饋意見良好。• 美容科專業服務學習:113年美容科辦理了「校外專業服務學習-彩妝設計-鉑金婚婚紗」計畫,與龍潭在地社區合作,深受參與者與家屬肯定。• 技職教育宣導活動:112-113年共辦理35場次技職體驗活動,計2,681人次師生參與,99.1%的國中師生回饋對技職教育有更深入了解。• 性別平權教育推廣:112-113年性平教育中心與4所國中合作辦理35場次性別平等教育活動,計90名教師、1,143人次國中學生參與。• 經費調整:技職教育宣導子計畫的相關預算從114年度起已從高教深耕計畫中刪除,並改由校內經費全額支應。三、 產學合作連結• 創新創業課程開設:112學年度起,學校入學修業科目表新增「創新創業概論」通識必修課程,幼保、健管等科也開設以創業為核心的專業必修或選修課程。• 專利申請輔導:113年輔導多組在112年創新競賽中獲獎的師生團隊申請發明及新型專利。• 師生創新創業活動:113年分別針對教師及學生辦理了「健康照護產業之創新與創業研習」及「美髮創業經驗分享講座」.• 產學計畫承接:113年承接7案產學計畫,金額達213,750元.• 專家諮詢:113年辦理43案專家諮詢,金額達310,000元.• 專利申請:113年有3件新型專利進入審查中.• 教師研習:113年有229人次教師參與研習,補助金額達609,333元.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 編制外專案教師比率:113學年度編制外專案教師比率高達24.14%。• 經濟不利學生補助優化:113年調整補助制度後,每位經濟不利學生平均獲得的補助費用從2,984元/年提升至11,786元/年,此舉旨在將資源給予實際需要且有學習意願的學生。• 原住民族學生扶助: ◦ 113年度原住民族學生總數達到624人 (校基庫數據)。 ◦ 113年度受補助原住民族學生人數佔原住民族學生總數比例為20.67%,雖然較前兩年下降,但平均每人獲得的獎助金額從111年度的2,545元大幅提升至12,698元。 ◦ 113年,原住民族資源中心與學務處合作,透過校務研究建立原住民休(退)學學生的輔導機制。五、 推動校務研究• 校務研究執行:112和113學年度,校務研究中心共執行了11項校務研究計畫 (其中2項申請展延)。• 研究主題廣泛:研究內容涵蓋證照與國考成效、學生學習、產學合作、學生事務與輔導、利害關係人分析及專業課程。• 新增研究項目: ◦ 113年,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與學務處合作,建立原住民休(退)學學生的輔導機制。 ◦ 113年,幼兒保育科透過校務研究,推動「素養導向教保員培育課程地圖計畫」。 ◦ 113年,研發處透過校務研究,推動「畢業生雇主滿意度調查」。 ◦ 113年,學校利用高教深耕計畫經費,成立了跨教學單位的教師成長社群—「點亮資訊、精準傳遞」資料視覺化專業成長社群。• 研究結論反饋:113年的校務研究結果顯示,學生自主性大幅增加,且認為學校在教學成效、畢業就業、師生溝通、生活品質等方面仍有改進空間;教師在專業諮詢和人才培訓方面表現較好,但研發技術專利的參與度較低。
本校定位為「實務教學型」之專業科技大學,以「培養產業所需務實致用之專業人才」之目標及配合SDGs理念引導下,訂定四大發展主軸及九項策略目標,確保學生學習成效,以達成「成為一所創新務實的卓越科技大學」。有關113年度校務發展計畫執行成果說明如下:一、關鍵職場技能扎根:1.提升學習興趣及促進教學成效:為提升教師教學品質,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獲得學習成效。本校採用創新教學教師從111年度139位,112年度174位,113年度則預計有超過180位教師。113年度較111年度成長29.5%。2.開辦跨領域學分學程,建構跨域學習環境:為培育符合時代脈動之專業及跨領域人才,持續進行系所課程創新與優化。自110學年度各院均開設跨領域學程,以強化學生第二專長及就業競爭力。目前共計開設8個跨領域學分學程供學生選讀修習。112學年度下學期計有405位學生選讀。二、國際移動能力培育:1.增進國際移動力及外語學習力:進行外語分流教學並開設進階實務專班,以語言證照通過畢業門檻比例,由106畢業學年度57%,提升至112畢業學年度之74.73%。另為提升國際移動與接軌能力,112學年度,共計薦送115位學生前往日本、澳洲、新加坡等國家實習。本校海外實習之表現,更於113年度獲邀參與高教深耕精準訪視優良實務經驗分享。2.國際接軌,專業認證:本校自109學年度起,攜手日本專家指導開設日本料理課程,結業通過證照考試,最高可獲日本官方政府農林水產省(MAFF)認證授予證書。112學年度共計有34位學生獲得銅勳證書及6位學生獲得銀勳證書,其中銀勳證書為國內首次有學校輔導學生取得。三、產學攜手共好共榮:1.優化各項教學設施,提升教學創新品質:各學院建置之特色專業教室(中心),如工業機器人中心、電商直播教室、影音教學創作空間…等。除讓學生在優質教學環境中多元學習外,更與台灣積體電路、上銀科技、南亞科技、台新綜合證券、永豐商銀、路易莎咖啡、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等知名企業進行合作,將企業資源帶入課程,共同培育具企業實戰力之人才。2.提高就業競爭力,聚焦先進製程,推動工業4.0:推動數位製造、智慧製造及產業升級轉型,與世界第一家工業機器人公司STÄUBL合作,已成立全亞洲唯一之校園「STÄUBL認證工業機器人訓練中心」,112學年度共獲iPAS證照及術科合格證明共計21張。獲得勞動部全國技能競賽機器人系統整合職類,第一名*1、第三名*1、第五名*2、佳作*4之獎項。四、創新創意創業實踐:1.教師將三創教學及理念融入於專業課程,培養學生三創素養並帶領學生申請專利。112年度本校專利發證件數全國法人百大排行名次為第17名,為全國私立科技大學第一。2.國際發明展參賽獲36次全國第一,2024年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5金,4銀,3銅,3特別獎,為全國第一。
第一階段(112至113年)計畫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使命在於培育具有深厚藝術底蘊的戲曲人才,並以推廣戲曲藝術活動為己任,力求實現「以藝術提升公民素養,增進人文內涵」的崇高目標。本校第一階段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執行成果及亮點如下:一、 創新教學精進112-113年度創新教學精進部分,為達到學生具備應有之素養,具體措施如下:推動教師專業成長、鼓勵創新教案研發,優化教學場域及環境、建構多元課程結構及輔助戲曲教學成效支持系統,五大主軸為主要策略。(一) 推動教師專業成長:邀請故事工廠林佳鋒執行長分享表演藝術共好的價值與實踐、蘭陽劇團當家小生林祉凌團員與本校教師共同研討戲曲沙龍-穿越時空的愛恨情仇,深化教師專業探討。並自113年度起鼓勵教師組成社群跨學系進行教學研討,提升教學能量,辦理3場教師成長社群。(二)鼓勵創新教案研發:鼓勵教師突破傳統教學方式,建立創新教學、開發教材或教具,提升學生學習興趣,112-113創新教案共計17位教師提出,最後15創新課程實施,實際參予創新課程學生約200人,提升成效為85%。(三) 優化教學場域及環境:112-113年修繕民俗技學系學習場域空間、改善空調問題,演出場館修繕及改善、更新電腦教室電腦設備。(四) 建構多元課程結構:補助各學系開設基礎、進階、專精及特色課程,112-113年共計補助75門課程,並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開設微學分課程,邀請明師人間國寶」王仁心(王金櫻)與陳鳳桂(小咪)進行唱念作達工作坊,曹復永老師進行京劇經典唱腔身段之專精訓練,厚植學生實務能力。(五) 輔助戲曲教學成效支持系統:聘任優秀學生擔任教學助理,輔助課業學習,112-113年共107門課程獲得教學助理協助,受惠學生達1807位。二、善盡社會責任 本校肩負傳承傳統戲曲的責任,積極推動全民美感教育,並將日常學習成果與社會大眾分享,旨在豐富民眾的藝術內涵,促進社會文明的提升與國家文化的發展。以下為具體做法:1. 湖光山色藝術季:本校規劃精采好戲演出,專任教師和業師,如:廖瓊枝、曹復永、王金櫻等知名業師全力指導學生,從實務學習中帶動課程進行,實踐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的教育精神。自112-113年「湖光山色藝術季」推出11齣好戲,演出20場次,如:《花田錯》、《青白蛇·緣》、《劃·時代》等,展現本校教學的硬底子功夫與表演美學。秉持以教育、文化、數位、區域、觀光之多元發展為主軸,113年推出創意新穎、首度由六系學生聯演的旗艦製作《森林七矮人》,不僅讓觀眾體驗京劇、歌仔戲及客家戲演員國語、台語及客語切換飆戲,加上馬戲特技與矮子功,並應用AI技術增加視覺效果,精彩的演出讓現場氣氛歡樂十足。2. 扶老攜幼計畫:落實以藝術滋養弱勢者、長者和幼者之心靈。(1) 攜幼計畫:師生至國中小社團課程推廣表演藝術社團,服務於文山區及內湖區之國民中小學,112-113年參與人數達300人,傳統藝術深耕,自幼開始。認識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表演藝術,培育文化素養,達成本校推廣文化藝術的使命。(2) 扶老計畫: 本計畫結合服務學習課程,以表演藝術為社區提供服務,落實社會關懷。辦理海洋教育永續計畫,淨灘及社區服務,至文山特教學辦理望年會活動。藉由活動激發學生熱心助人、自我反思的作為,將自身所學透過本計畫的實施,培養自我成為有社會責任的公民,112-113年共計參加1500人次。3. 全民美育共享:為達到全民美育共享,綜藝團與舞蹈名師藍波老師攜手合作,推出了跨界作品《人身 人聲 人生》,結合流行音樂與特技表演,掀起了熱烈回響。青年劇團與民間機構、文化團體、地方政府進行合作,共計進行25場次客家文化演出,推廣客家文化。三、產學鏈結本校培育專業表演藝術人才,與當代知名劇團、場館及表演藝術產業連結緊密,行之有年,策略如下:(一)強化產學實務合作:為使學生能與業界接軌,與在地歌仔戲團緊密結合,並和趨勢文教基金會合作,讓師生能在文化舞台上演出,增加實際演出實力,以當前產業需求及發展實況為基礎,並培養在地人才,每年產學合作產值約千萬元。(二)專業跨領與展演製作:112年推出歌仔戲版之《仲夏夜之夢》詼諧逗趣、113年推出《森林七矮人》京歌客不同語言尬系,運用AI科技生成影像,使得演戲更生動活潑。(三)國際文化藝術產業鏈結:本校參加法國第八大學之實務課程交流,西班牙國際藝術節及劇場藝術參加劇場年會,並持續於國內國際機構進行交流。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1. 每年擴大舉辦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113年度邀請法國、新加坡、印尼、及國內知名學者進行研討,有效提升本校在國際戲曲藝術學術地位和能見度。2. 協助經濟不利文化學生112-113年度共計補助471人次學生,總補助金額達186萬9,580元,使學生能專心學習。3. 辦理健康法治講座及課程,融入性別平等、健康議題、統合能力等,培養全能之知識。
(一)教學創新精進1.教學品保:為確保教學品質、增進學生國際移動力與專業素養,採用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國際工程與科技教育認證。112學年度持續辦理第二及第三週期認證(113年2月26日),10系(所)18學程(含進修學制與碩士班)全數通過認證,其中有16個學程獲得認證最高等級6年。2.專業證照:目前擁有30個國家技能檢定考場,共計20項職類(甲級4項、乙級12項、丙級14項)及22個專業技術證照考場,設備完善。輔導學生取得專業類證照目前累計1,430張,每學期學生申請專業證照獎勵金通過比例維持在45%以上。3.學生獲獎:補助學生參加國內外競賽,學生獲獎累計有293件。特別是數位遊戲設計系學生在「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暨2024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3D數位遊戲藝術職類」獲得「金牌」,取得國家代表隊資格。「2024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代表國家參加「3D數位遊戲藝術職類」榮獲「第4名」的優異成績,為學校爭光。4.專業實務實習:學生校外實習人數累計達2,680人次(含海外11人)。學生獲學海相關計畫補助,累計達9人。5.技優領航:本校招收名額不多,以類專班形式辦理,技優生就學穩定度高,參與校外競賽每年皆有獲獎。111學年度入學技優生,就讀第3年有將近過半數學生已取得乙級以上專業證照。6.教學助理:本校總學生數中經濟不利學生佔15%左右,附錄1計畫獎助成果顯示,經濟不利學生接受輔導協助後,學業成績與班排前30%比一般生高,教師申請TA則以經濟不利學生為優先,就目前統計經濟不利學生擔任TA佔TA總人數將近30%。7.專業(職場)英語能力:111學年度入學新生通過專業(職場)英語能力檢測學生比率為35.4%,112學年度入學新生通過比率為46.1%。(二)善盡社會責任1.與中長期校務發展連結:出版本校「2023東南科技大學社會責任年報」及「2023 年東南科技大學永續發展報告書」2.課程發展支持措施:執行USR計畫教師獲減免授課鐘點人數達7人。(三)產學合作連結1.輔導創新創業:113年度促成原型產品商品化有4件。2.申請專利核准:每學年促成專利件數10件以上。(四)提升高教公共性1.募款機制協助學生安心就學:113年募款基金835,000元。2.就學輔導機制:1位經濟不利學生,期中有8學分預警不及格,經參與自主學習輔導後,期末各學分皆達到70分以上,獲得學習成就感,較充滿學習意願。
本校依據中長程校務發展願景及目標,推動深耕計畫,在教育部校務評鑑全部通過之優質基礎上,跨域發展「智慧商務.智慧生活」特色,致力永續經營。連9 (105-113)年榮膺「企業最愛大學」私立科大桂冠,名列104人力銀行三大燙金產業最愛邀約學校,並於113學年度再度滿招,註冊率達99.50%。112-113年成果摘要亮點如下:一、教學精進創新—基深盤穩跨域致用,淬鍊雇主最愛幸福就業力(一)幸福就業品德加值:專業就業—畢業生投入相關職場達92.13%;在地就業—逾90%於北北基桃工作;優薪就業—畢業1至4年平均薪資高出全國大學商管學門畢業生4.81至14.99%;品德良善—獲113年三好燈塔學校、學治三冠獎殊榮。(二)技職指標四項俱強:超強專業模組-25種模組跨域涵養實力,營造多元畢業門檻;亮麗競賽表現-連3(109-111)學年競賽獲獎人次全國大學第1;實務專題耀眼-雙PBL專題專案式解決業界問題43案,跨域STEM實務普受肯定;特色證照發光-證照實務連結率達77.36%;102-112年榮獲10屆教育部「技職之光」證照達人獎。(三)產學合作務實致用:開發e化自主學習管理平台,促進課程與學生興趣職類結合,提升就業契合度;對焦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獲教育部產業學院11案、勞動部就業學程17案補助;簽訂「就業守護神」MOU 1,006案,共推實務課程發展。(四)創新創業持續躍進:教師具業界實務經驗比率平均達97%,推動學生獲教育部U-Start創業計畫3案共195萬元;獲創業實戰平臺補助4組,成立4家有限公司。(五)數位能力成果續優:全面導入邏輯與程式課程,榮獲2024程式教育推動貢獻獎、2023臺灣開放教育優良課程徵選優等、112年亞洲數位學習論壇科技創新銅獎。(六)跨域學習多元成長:輔、雙修讀人數持續成長;推動4個跨域學院、8個學分學程及26個微學程,連3年學程證書取證比率皆在90%以上,培育特色跨域人才。二、社會責任成果—USR成效異彩紛呈,涵養社會奉獻美好優質青年(一)萬金旅遊跨國育才:連5年獲新北市城鄉發展局補助,建置萬金國際旅遊實驗基地,整合在地成立策略聯盟;以「國際遊程風土規劃師」學程跨國培育創生人才。(二)銀髮健康專業促進:實現銀髮就醫陪伴2,410案(含462案獨老),結合各社區銀髮據點及本校青銀微社群,動健康服務長者1,199人次;獲選2024「技職力100」。(三)Hub能量四方惠人:智慧創新共構食農教育永續發展;推動新北危老重建與都市更新;涵養新移民新經濟共創台灣價值;師生志工夏令營兒少扶弱促成長。三、特色發展成果—產官學研跨域共構,商務與資通訊智慧育才昂揚(一)SDGs及產研續成長:持續推動SDGs研究,發行BTIJ國際期刊;產學合作成功連結SDGs指標達125案,教師發表專利41件,完成技術移轉5件;連續7次(100-113年,2年1次)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產學合作績優單位(大學)」肯定。(二)商務數位科技量能提升:協助企業數位轉型,推動網路貿易及去中心化金融實務,跨界整合數位金融生態圈;建構雲端憑證實作場域、落實租稅ESG沉浸式教學。(三)智慧資通跨域人才培育:執行36件資安產學案,輔導企業導入ISO 27001;培育智慧製造、流通、空勤服務、地勤管理、資訊安全管理、AI應用等特色專業人才。四、公共性成果—校務治理專業穩健,建構扶弱平權永續韌性校園(一)校務精進永續深獲肯定:公開辦學資訊1,079項,獲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2024台灣永續大學獎永續報告書」銅級獎及「新北市低碳校園標章」;落實良善生師比。(二)建構校園共榮韌性環境:協助52位經濟與文化不利生海外學習;加強原民權益。
面向一:教學創新精進1. 跨域學習課程修讀增加,參與高齡者咀嚼吞嚥暨口腔保健人才培育課程學生人數112-113年度為140人、180人;學生參與服務分為8場、9場。109學年度起所推動之數位科技微學程,已有143人符合申請微學程資格。此外113-1試辦微學分課程,授課師資除本校教師外,邀請柳營奇美醫院護理師群加入。2. 連續三年就學穩定度居專科學校前茅,辦理2場國中與專科課程銜接交流座談,護理科於第一哩路課程中首次與柳營奇美醫院合作實地觀摩。校長親至一年級講述學校辦學理念,並進行問卷,瞭解新生對未來規劃,做為導師輔導與各科課程規劃之參考。本校111-112學年度學生就學穩定度高達94.26%與94.38%。3. 教師運用創新教學方式創佳績,在業界教師協同教學部分,112-113年度擴增至5個學科均已辦理。教師帶領學生參加競賽,112年長健科參加「2023全國跨域創意實務能力競賽」榮獲佳作。4. 就業率優於升學,雇主滿意度高,透過深耕計畫協助學生專業技術精進、搭配完善的全學年實習輔導制度、職涯輔導等計畫推動,並積極推動展翅計畫,112年度就業率37.92%優於升學率36.58%,112-113學年度雇主滿意度平均為89.34%、90.3%。5. 國際交流合作提升,112年度僅牙技科辦理2場,參與師生共14人,113年度5學科均參與國際交流,共計8場,參與師生53人,並建立合作意向。面向二:善盡社會責任落實人文關懷專業實踐,各科配合社區與產學單位,例如高雄醫學大學、澎湖科大、小港醫院、牙技師公會以及日本河原英雄之友會等合作,辦理義診、社區服務與中小學衛教宣導活動,112年度16場、服務人次1508人,113年度義診服務與衛教宣導雖仍辦理中,服務場次已達17場。。面向三:產學合作連結產學合作努力連結,有酬實習比例高,本校屬於教學型學校,產學創研能量雖有限,仍積極努力對接產學資源,除持續執行展翅計畫113年度有330人次獲補助之成果外;幼保、美保及牙技平均85%學生為有酬實習,其中長健科更高達97%;112年度起護理、長健科與柳營奇美醫院推動「幼鷹計畫」,採師徒制引導,醫院提供工讀金,參加學生人數由36人增加至67人。面向四:提升高教公共性協助經濟及文化不利同學安心學習,112-113年度辦理「自學助學金」,通過補助為99.3%、100%;辦理「補救教學助學金」,通過補助為97.8%、100%。面向五:推動校務研究校務研究資料建立,112-113年度依據規劃期程,結合現有校務系統分析,依序完成教學創新精進分析模組、善盡社會責任分析模組的建置。
(一)教學創新精進1.教學品保:為確保教學品質、增進學生國際移動力與專業素養,採用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國際工程與科技教育認證。2.專業證照:目前擁有30個國家技能檢定考場,共計20項職類(甲級4項、乙級12項、丙級14項)及22個專業技術證照考場,設備完善。3.學生獲獎:補助學生參加國內外競賽,學生獲獎累計有204件。4.專業實務實習:學生校外實習人數目前累計達2,055人次(含海外114人)。學生獲學海相關計畫補助,目前累計達7人。5.技優領航:本校招收名額不多,以類專班形式辦理,技優生就學穩定度高,參與校外競賽每年皆有獲獎。111學年度入學技優生,就讀第3年有將近過半數學生已取得乙級以上專業證照。6.教學助理:本校總學生數中經濟不利學生佔15%左右,附錄1計畫獎助成果顯示,經濟不利學生接受輔導協助後,學業成績與班排前30%比一般生高,教師申請TA則以經濟不利學生為優先,就目前統計經濟不利學生擔任TA佔TA總人數將近30%。7.專業(職場)英語能力:112學年度入學新生通過專業(職場)英語能力檢測學生比率微46.1%。(二)善盡社會責任1.與中長期校務發展連結:出版本校「2023東南科技大學社會責任年報」及「2023 年東南科技大學永續發展報告書」2.課程發展支持措施:執行USR計畫教師獲減免授課鐘點人數達7人。(三)產學合作連結1.輔導創新創業:112年度促成原型產品商品化有7件。2.申請專利核准:每學年促成專利件數10件以上。(四)提升高教公共性1.募款機制協助學生安心就學:112年募款基金1,296,500元。2.就學輔導機制:1位經濟不利學生,期中有8學分預警不及格,經參與自主學習輔導後,期末各學分皆達到70分以上,獲得學習成就感,較充滿學習意願。
1. 專業競賽屢獲佳績:護理科學生在全國技能競賽南區分區技能競賽青年組健康照顧職類中,於112年第53屆榮獲個人賽第五名及佳作,。老服科學生參與「2023第九屆全國技專校院老人福祉產品服務創新設計競賽」榮獲海報組第二名。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科學生參加「TSIA國際美業競賽」、「2023年HBC國際盃美業暨網路作品技藝競賽」等多項競賽皆榮獲辱軍殊榮。2. 專業證照考照率提升:本校護理科畢業生之護理師考照通過率112年度高於全國平均。3. 有效鼓勵教師投入創新教學:推動以創新教學方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效。學校訂定「推動創新教學模式獎勵要點」,辦理創新教學模式課程競賽及減授基本鐘點申請:112年度有兩位教師於課程競賽獲獎。4. 跨領域學程培養高齡健康促進人才:配合教育部「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計畫,與高雄醫學大學成為「大南方咀嚼吞嚥健康產業人才培育基地計畫」之夥伴學校,本校之跨領域整合課程中有五學門相關課程,安排至基地實地參訪、授課,以增進學生因應高齡時代來臨之相關咀嚼及吞嚥照護問題,提升其評估及多元照護能力,以強化未來就業優勢。5. 有效提升教師研發專利:本校教師專利件數112年度7件,展現教師積極投入研發專利並應用於教學內容,協助學生增加實務競爭力。6. 積極提供健康促進專業資源:本校為推動在地社區的健康促進,透過本校之醫護專業,提供社區多元化之專業資源。112年度共辦理45場社區(含偏鄉)健康講座,以及辦理健康保健服務關懷或技職體驗活動,深獲服務對象正面肯定,並期待本校能延續推動辦理,展現本校長期履踐社會責任之成果。7. 積極推動校務研究精進運作:透過PDCA品質管理循環機制,以數據為本,檢視本校招生策略、獎補助措施及學生輔導成效,並進行自我改善。訂定多元化校務研究議題,包含:各單位例行性校務議題分析、各科實施總整課程成效分析、服務學習提升學生利他關懷態度之分析、UCAN職能培養之全面輔導效果可行性策略研究評估、英文能力自訂衡量方式之成效、友善校園節能行動等,視執行成效後再滾動式修正,持續進行對校務發展的具體建議。
本校執行高教深耕計畫以健康產業為主軸,建立長照人才培育,食安檢驗專業的目標。113年整體目標及策略規劃,延續第一期深耕計畫的推動方針及成效,加以精進深化,以培養具備實作力、創新力及就業力之專業技術人才,推動【教學創新精進】、【善盡社會責任】、【產學合作連結】、【提升高教公共性】四大分項計畫。一、教學創新精進專業實務技術:與高雄榮總、屏東榮總及屏東基督教醫院共構護理臨床訓練課程,共培訓82位學生獲得實習獎學金。專業證照取得:護理師高考113年通過率分別為69.7%,優於全國平均。社工系32位同學考取社工師、4位諮商心理師及食品系4位同學考取營養師。外語能力養成:PVQC商管英文組、觀光英文組、醫護英文組共獲冠軍1位、亞軍2位、季軍2位、金腦獎3位;引進外籍師資,營造全英學習環境。翻轉傳統教學:教學實踐研究計畫18位教師申請,通過7件(38.8%)。教學空間升級:建置「直錄播教室」、「南校區PBL智慧互動教室」。培育專業人才:培育「智慧健康照護、銀髮賦能、食品安全、新農業」5+2人才。精進教學品質:113年護理系、企管系所、食品系、口衛科、觀光系均通過「教學品保訪視評鑑」。二、善盡社會責任銀髮賦能:113年推出「銀髮肌不可失」課程模組及「銀髮賦能基地-人才培育及基地活用計畫」,鼓勵學生參加相關證照考試,提升專業技能。整合更新銀髮賦能基地軟硬體設施,擴大銀髮輔療陪伴犬計畫。食安教育:113年「台灣可可食品安全產銷履歷及巧克力的推廣之路」計畫,協助屏東可可小農學習與建置產銷履歷、推動品牌行銷概念、整合產業共識,支持可可合作社與協會,協助小農開發多元產品,強化產業六級鏈結。文化永續:推動「老同學」原住民長者文化安全照顧情境互動方案,至部落進行文化宣導及踏查,師生團隊與原住民電視台合作拍攝節目《老同學!我就問》,將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與原住民的文化智慧結合,傳遞出有關原民銀髮族的生活、學習和照護資訊,從而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產官學交流:舉辦37場USR活動,加強跨校及國內外交流;與企業簽訂20份MOU,為學生提供多元學習和就業機會,提升社會影響力。三、產學合作連結產學合作:研究發展推動產業界與學校間之合作,加強學校與企業交流,教師參與研討會與技術交流,促進技術創新與研究。人才培育透過三創課程及勞動部就業學程,縮短教學及產業落差,促進學生創新實作。國際交流:鼓勵學生參與第二外語研習,厚植國際移動力;成立華語文中心輔助國際生融入台灣文化。優勢特色:配合校務發展主軸(1)銀髮賦能與智慧健康照護-培育學生具備銀髮賦能所需的健康照護知能。協助長者參與關懷學習活動。(2)食品安全-強化在地食安量能,持續培育學生使其具備產業所需技術與應用能力,達成「學用合一、強化產學合作」之目標。從解決在地產業的既有問題出發,運用鄰近農科園區、工業園區及屏東科技產業園區的區域優勢,聚焦輔導在地文化、農業與社會服務等特色產業。屏東為食品產業重鎮,本校位於鄰近屏東三個工業區,以「食品安全在屏東」鏈結在地,持續深耕在地食品安全為主軸,強化地區特色,以學術單位輔導在地廠商形塑特色商品,緊密學術及產業鏈結,以提升屏東在地食品產業升級。本校積極朝向發展「食安-營養-賦能-長照」領域相關特色,透過創新課程設計及實作訓練,培育學生銀髮賦能照護之實作能力。將培養的人力投入深耕及活化在地產業,結合師生專長與在地產業之產學合作推動。四、提升高教公共性經文不利學生與課業同儕輔導:接受計畫補助之學生中,經由參與特斯拉計畫辦理之方案及課程,66%學生捨棄在校外打工,有84%的學生每週學習時數增加達10小時以上。原民生一站式服務:原資中心提供原民生課業及生活輔導一站式服務,建置「原住民文物館」,辦理多元活動推廣原民文化。積極延攬師資:112-2至113-1學期,共聘任7位新聘教師,實施彈性薪資,強化延攬及留任人才機制。校務資訊公開:100%完成教育部要求校務資訊公開項目。全人化-辦理多元講座、工作坊、競賽、雙語營隊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成長經歷。五、提高國際移動力為因應產業發展全球化,建構雙語學習環境,強化國際學術交流,招收國際學生,積極推展國際化。目前已向教育部申請國際專修部統籌輔導專班學生生活、經濟及學習成效追蹤,並深化學生海外實習。112學年度通過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一班,招收25名學生、3+4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四班(176位新生,目前已進入高職入學)。113學年度通過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兩班,共招收53位學生、3+4產學攜手合作專班二班(90位新生,目前已進入高職入學)、114學年度預計申辦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三班120位以及3+4產學攜手合作專班四班180位。藉由推動國際天使制度、籌辦多元文化交流活動、鼓勵參與第二外語研習,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國際文化包容力及厚植國際移動力。
高科大的目標– BEST:高雄的智庫(Brian)、產業的引擎(Engine)、南向的基地(South)、融合的校園(Together)高科大的使命– WISH:全方位跨域(Whole Person)、國際移動力(International Mobility)、永續學習力(Sustainable Learning)、人本關懷(Humanity) 教育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原動力,而教師扮演重要角色。高科大致力於提升教師的研究量能與學術影響力,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高科大113共57位教師入選,排行全國大學第9名、科大第2名; 113年通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計63件,居全國第一,迄今累積20件績優計畫。彈性薪資延攬特殊優秀人才獲獎人數逐年增加。培養學生研究與探究能力,大專研究計畫連續兩年(112、113)通過206件,為科大第1。高科大以成就「高雄的智庫、產業的引擎、南向的基地、融合的校園」為目標,培育學生具備「全方位跨域、國際移動力、永續學習力、人本關懷」的未來希望人才。在高教深耕計畫執行的成果展現如下:分項計畫A-教學創新精進:改變教與學思維,培育未來人才技能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導入一項激勵六個作法發揮效益;107至113年曾投入教學實踐研究教師佔全校25%,112至113年申請件數逐年成長,申請件數分別為137件、161件,通過件數分別為65件、63件,並且連續兩年(112、113)獲補助件數為全國第一,111年獲績優計畫件數為7件為全國第一。112至113年學生專業技術證照張數累計8,820張;最近一學年度日四技畢業生畢業後一年流向調查,顯示有專業證照者在平均月收入為44,945元與學用合一程度為4.13分(5分制),無專業證照者平均月收入為42,261元與學用合一程度為3.91分,顯示具有專業證照對於提升職涯發展有正面影響。學生透過大一大二實用英文分級小班教學,109學年度入學學生經歷四年學習,畢業時多益550 分以上程度的學生達82.6%。引導學生適性修讀跨領域學分學程、雙主修、輔系、第二專長等跨領域學習方式,111至112學年度跨領域學習修讀人數逐年增長,跨校區選課尤為顯著,修讀人次分別為8,825、8,996人次。在科技大學,以理工領域師生居多的校園裡,我們推動美感教育,舉辦多場藝文展演與工作坊,鏈結在地社區,並辦理藝術季,為師生帶來藝術人文饗宴,激發師生美學想像。 跨域教學工作坊 高科大藝術季-校慶音樂會分項計畫B-善盡社會責任:以在地為師,孕育有溫度的永續發展人才 鼓勵教師投入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近三年申請件數逐年上升,113年計167件通過,其中29案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相關所衍生,佔總通過率17.36%。在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第一期到第三期總計通過18案、獲核定補助經費達1.5億,兩項數據皆為全國公私立大專院校之冠。近三年爭取國內USR類型之評比與獎項,連續兩年榮獲遠見雜誌「大學 USR傑出方案」產業共創楷模獎;連續三年榮獲天下雜誌「天下USR大學公民」公立技專組前五強;在我國永續發展評選指標獎項-TCSA(TCAA)臺灣永續行動獎,近四年總計榮獲 7 金 5 銀 3 銅,其中 113 年在大學組榮獲 2 金 1銀1銅的佳績,獲得金獎的計畫主軸分別為「SDGs2責任消費與生產」與「SDGs1 消除貧窮」類別,而在「SDGs17全球夥伴」更是唯一獲獎的大學,成績廣受各界肯定。 打造永安水產加工場 臺灣永續行動獎-【永原的記憶點】 分項計畫C-產學合作連結:打造前瞻共創基地,培育國際領航人才 進用研究型專案教師,期刊論文發表量由112年平均每人2.6篇成長至113年平均每人4篇,顯現延攬優秀之研究型教師有效提升高科大研究量能。透過教師指導學生實務專題課程,搭配校內特色研究中心、實作場域等資源, 113年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通過件數為105件,連續二年通過件數科大第1。透過產學傳承,大手攜小手由具產學經驗老師帶領新進教師執行產學計畫,112至113年間促成32案產學計畫。高科大已培訓約50人次教師具有低碳輔導能力,為企業提供低碳化診斷服務。112至113年已輔導43家企業完成低碳化升級,顯示學校在推動產業永續發展上的強大貢獻。高科大透過大南方專利優化補助提升國科會衍生專利及國際專利家族佈局,專利獲證數逐年成長;113年於頂尖大學及典範科大中華民國專利獲證數排行中,高科大專利獲證數累計1,370件,排行全國第6名、國立科大第2名。學生透過實務專題課程,落實產品或技術商品化,其中《琉金歲月》 「金淨」致力於解決金紙灰燼問題,賦予廢棄物創新價值,達成循環經濟,獲113年U-start計畫85萬輔導創業金,並衍伸校園企業「金淨生技有限公司」。輔導學生將創新設計構想結合TRL培育機制,成功與壽山動物園合作並補助2組學生團隊商品量產。執行跨國合作教學,與THWS福茲堡科技大學World-Twin Robotics Program進行跨國合作研究,共推雙語(英德語)機器人學位學程;與HKA德國卡爾斯魯應用科技大學COIL合作課程,包含COIL協作式線上跨國學習、實驗室交換或短期見習及共同研究計畫。 校園衍生企業-金淨生技有限公司與壽山動物園合作,學生團隊商品量產分項計畫D-提升高教公共性:培育斜槓菁英人才完善就學協助機制 高科大回應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需求,建立「以學習取代工讀」方案,學生可以安心就學並主動規劃時間學習,112至113年投入資源挹注經文不利學生並有752位學生入學,較110至111年提升185%;鼓勵學生參與多元學習輔導方案,學生認為獎勵金對生活幫助很多,而參與增能培力方案,使學生更加投入學習與成長,學習成績也大大提升,有助強化未來就業力;持續更新高科大校務資訊公開平臺(https://public.nkust.edu.tw/),使內外部人士了解高科大的校務概況。為求適性發展,高科大設立完善原住民學生支持機制,透過個別化課業輔導計畫,成功輔導原住民學生成績通過人數自107年以來逐年成長。 增能培力學生發表 課業學習輔導課程分項畫E-發展校務研究:發展校園生態系統,厚植大學永續力運用SciVal研究評估系統數據,長期追蹤高科大SDGs論文研究表現及SDGs優勢項目,近3年分析結果顯示高科大整體論文的影響力(FWCI)逐步提升,且高科大SDGs論文在影響力(FWCI)、在高被引論文占比及引用次數等指標明顯優於非SDGs論文。顯示加碼獎勵SDGs論文的作法,獲得成效。強化系所校務分析之能力,推動系所改質躍升計畫,第一期改質躍升計畫共49系所參與,有81%系所具有執行成效。 IR議題分析推動策略 高科大永續月《綻。永續》議題特展分項計畫F-國際專章:創造國際校園,實現國際化技職教育典範大學112至113年開設華語課程及專班59班,境外生修讀華語課程完成度高,高階華語課程通過率達100%。建立境外學生實習及就業流程說明資訊,使境外學生了解實習課程資訊、在臺就業的流程,增強學生留臺工作意願。以113年為例,水圈學院博士班菲律賓籍學生及機械系碩士班印度籍學生,畢業後獲高科大留校任職。 境外生北港迎媽祖繞境體驗營 境外生布袋戲工作坊
本校112年高教深耕計畫聚焦於教學創新、實務技能學習、產學合作、在地關懷與社會責任。以中長程發展計畫與校務研究實證資料為基礎,結合SDGs議題,持續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執行成果及亮點如下:一、教學創新精進:1. 強化閱讀能力與永續教育:建置「全民中檢」系統,累積 2130人次線上學習與測驗,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執行4班次的閱讀指導及6場次專家閱讀講座,從科普、圖表、邏輯角度強化閱讀能力,80%學生數學成績提升10分以上。2. 拓展國際視野與專業學習:外師入班進行全英語授課達1000人次以上。補助15位學生參加暑期英語海外遊學團,進行海外志工體驗與文化學習,多益成績平均進步150分以上。生關科、護理科、復健科、醫檢科總計30名學生獲學海築夢計畫經費補助,分別至馬來西亞、越南及日本,進行海外專業見習。3. 跨領域學習的啟航:共開設85班次跨領域課程,累計近2,000人次學生修讀。各科合作共同開設6個跨領域微學程,補助跨域課程教師申請雙師協同教學、辦理跨領域課程成果發表會,提升跨域課程教學品質與教師教學能量。4. 強化資訊科技教育:全校必修課程全面導入Python程式設計教學,並輔導49位學生取得Python國際證照。學生修讀程式設計課程高達5163人次、修讀STEM領域課程總計1559人次,修讀數位科技跨域微學程達4854人。5. 激勵教師創新教學:教資中心辦理13場次教學成長研習活動、教師參與達860人次。全校成立11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辦理超過25場次教師增能活動、社群成果分享。學校補助35件創新教學實驗方案,獎勵教師進行創新或改善教材教法總計138件,修讀創新教學課程學生達3300人次以上,通過3件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經費補助。6. 專業證照與國考的豐收:全校學生共取得2,534張的各類技術士與專業證照,比前一年增加了200張以上。護理師國考通過率超過90%,超過全國平均的兩倍,護理師及醫檢師高考均有學生榮獲全國第二名的殊榮。7. 專業競賽與創新發明佳績:各科學生參加國內外各項專業技能、專題製作等競賽總計87人、獲得34個獎項。育成中心與校外專家輔導師生新創團隊16件創新作品參加發明競賽、通過5件新型專利申請,31位教師人次、44位學生人次參加競賽,獲得11金3銀2銅及4特別獎佳績。二、產學合作連結:1. 深化產業夥伴關係:教師與25家廠商合作,執行31件產學合作計畫,合作金額達2111萬元。生技製藥經營管理科與沉香業者合作,開設「製劑製造學的應用-沉香」專業課程與實作研習。2. 產學攜手培育人才:獲勞動部補助240萬元執行大專就業學程計畫,與產業界共同培育實務人才。各科推動展翅計畫,總計128名學生與39家廠商簽訂合作契約。三、善盡社會責任:1. 學以致用專業健康服務:師生深入社區,帶領學生實踐技職教育精神,共辦理165場健康促進活動,包括職涯探索78場、專題演講28場、健康服務諮詢站59場,服務民眾超過4.8萬人次。2. 推動生命教育:生命關懷事業科結合苗栗縣政府、宗教團體與長照機構,辦理 7場青少年生命體驗、喪禮服務專業人才培訓課程、5場宗教禮生服務與長者關懷活動,深化專業學習與在地關懷。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本校補助經文不利學生助學經費達865萬餘元,以「學習取代工讀」補助907人次工時、開設38班課業輔導(1,136人次)、證照輔導6班(132人次)、補助專業證照報名費259人次,另有254人次參與職涯活動、150人次獲面試車資補助,2名學生獲海外遊學補助。與多家醫療及產業合作公費專班,提供五年60萬元助學金,簽約學生超過150名。護理科與財團法人江許笋文教基金會合作,資助20位原住民學生安心就學方案。
一、教學創新與專業職能課程深化與數位教學:持續優化專業課程設計,增加實作與自學時數,並推廣「三創教學」(創意、創新、創業),培養學生創造力與應用力。專業證照成果:113 年應屆生在護理師、牙體技術師、職能治療師國考中,取得全國前十名的亮眼成績。國際交流,與日本、韓國、泰國、加拿大大學院校交流。執行「學海築夢」、「學海飛颺」等計畫,補助 85 名學生赴海外實習或研修;並開設 ESP 專業英語與跨文化課程,增強國際視野。二、跨域與創新學習微學分與跨域學程:開設多元微學分課程,學生跨科修讀人次逐年增加,提升跨域能力。創業教育:提供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培養學生具備時代需求的創業素養。 三、社會責任與在地連結社區實踐:護理科、美容保健科、幼保科等系所主辦多項「青銀共融」、「兒童健康生活支持」計畫,學生將專業知能回饋地方,落實「學用合一」。USR經驗延續:透過社區盤點與合作備忘錄,擴大與在地政府、長照機構合作,累積數十份合作協議,展現社區認同。 四、學生支持與公共性弱勢與原民學生扶助:113 年補助 1,219 人次(含課業輔導、安心自學、成績獎勵),休退學率降至 0.3%,應屆畢業率提升至 94%,升學與就業率達 86%。40 位經濟弱勢學生通過國考,其中 3 位取得全國前百大佳績;另有 83 人次考取專業證照,2 人次獲校外競賽獎項。原資中心成果:榮獲教育部「113 年績優學校」肯定,推動族語課程、文化週、全民原教等活動,深化文化傳承。 五、整體亮點專業證照表現亮眼,國考成果具全國競爭力。國際化深耕,補助百餘名學生出國實習,強化全球競爭力。樹人學海計畫心得獲獎。113年學海計畫心得分享會,26位獲獎人,樹人佔2位。五專唯一! 社區服務與USR精神落實,建立在地合作網絡。教育公平成效顯著,弱勢學生輔導成效佳,休退學率大幅降低。原住民教育推展獲獎,文化傳承與教育公共性並重。
持續優化辦學績效,110學年度校務評鑑全數通過,111學年度學術單位14系,13系通過台灣評鑑協會教學品保服務,另1系土木與防災系通過IEET工程教育訪評。Cheers「2021最佳大學指南」大學國際交流能量排名私立科大第1,109起連續4年1111人力銀行「企業最愛大學」私立科大第8名,2024年入榜「十大典範永續大學」。為永續校務推動2021.11成立「投資基金管理委員會」,2022年獲教育部同意累計投資基金新臺幣8億元,期末現金餘額13.52億元,獲利撥補校務基金、職員工福利、學生國際競賽補助等,強化私校財務韌性。112-113年高教深耕計畫涵蓋5個子計畫,以創新教學及強化就業力為計畫主軸,再以提升國際競賽能量及產學合作交流,強化大學發展特色。重要成果摘錄如下:(1) 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強化科技以與永續發展領域教學,推動師徒制鼓勵師、生跨域合作。持續輔導以永續議題參加國、內外競賽成果亮眼,2023年以「在地、永續、創新」為主題,獲15座德國紅點設計獎,2024年將永續環境議題導入學生作品,獲德國紅點獎22項為全國第一。其中,《部落譯者》和《島嶼覓境》2項獲「Best of the Best」大獎。2024年「Young Ones ADC 2024」獎項以1銅獎、8優異獎,獲全亞洲設計院校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14名,2024 K-Design Award登百大學校第三。在永續教學方面,111學年完成與SDGs課程關聯度盤點,112年有38位教師取得ISO-14064-1主導稽核員資格,113年12位學生通過內部查證員,結合課程、競賽與證照輔導等,全面擴散、深化學生永續發展意識。(2) 善盡社會責任:112-113年每年均執行USR/USR Hub萌芽型USR計畫2件、USR Hub計畫5件。其中,深坑USR「共創深坑文化永續韌性社區與多元加值計畫」,協助深坑於2024年入選ICOMO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守護遺產計畫。執行「金門瓊林蔡氏千年聚落風華再現再造歷史現場計畫」建立文化資產數位保存案例。跨系團隊拍攝「瓊林聚落風華再現全紀錄影片」獲第56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歷史紀錄片銀獎,讓世界看見本校在文化資產保存的實踐能量、人才培育成果,善盡大學社會責任。(3) 產學合作連結:秉持「以產業為師」理念,112學年累計企業夥伴計363家,共同推動學(課)程規劃、業師、實習、教師深耕等。研揚科技董事長個人捐資1億元、信義企業捐資4,273萬元,合作推動智慧科技、品德教育。113年再與信義房屋集團協議開辦精準人才培育學程,透過課程、輔導、獎勵、接軌就業。期精準聚焦產業人才需求,強化與產業合作關係。(4) 提升高教公共性:為提升高教公共性,持續推動:完善就學協助,促進社會流動、落實生師保障,公開辦學資訊、精進校務研究,優化校務治理,推動多元教育,建構友善校園等策略。113年已有770人次之經濟及文化不利生接受學習輔導,或生活扶助。統計至11.30已取得證照179張,獲獎30人次,經濟及文化不利生國際競賽獲獎數,約占本校總國際獲獎比率 32%。112年更有4位經濟及文化不利生,獲德國紅點國際設計大獎,學校獎助赴德國受獎,擴展學生國際視野。112-113年高教深耕計畫,為本校提供永續辦學助力,面對少子女化衝擊,將加速數位科技、低碳永續、文化永續、資安強化議題教學發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一)高齡者咀嚼吞嚥活動落實專業服務台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本校所在地區亦有較高比例的高齡人口,因此學校專注推動高齡者咀嚼吞嚥及口腔保健,以對應高齡化社會的需求。本校延續技優計畫補助設置「高齡者咀嚼吞嚥暨口腔保健中心」,結合產(榮家與醫院)官(縣市政府教育局)學(中小學、大學等)單位通力合作,協助開發高齡者咀嚼吞嚥多元支持系統外,並進行在地與偏鄉離島義診服務。同時,每年固定薦送老師和學生到日本的齒科專門學校學習,返校時進行課程規劃與知識傳授,並加強醫護台語等訓練課程,以利學生與長者互動過程中進行更有效之溝通。111-113年度參與及服務人次已由600人增加至1024人。(二)學生就學穩定率高,位居專科前茅本校學生主要來源為國三畢業生,知識銜接與國中落差大,113年度辦理2場國中端課程銜接分享座談,邀請國中校長蒞校演講,瞭解國中階段學習重點,提供本校各科所開設課程之參考規劃。開學前辦理「新生第一哩路銜接教育」,引導認識專科課程,降低學習焦慮,113年度護理科首次與柳營奇美醫院合作,帶領新生進入手術室等單位,認識臨床環境並實作體驗。此外校長更是利用每班4堂課,親至一年級講述學校辦學理念,並進行問卷瞭解新生對未來規劃,做為導師輔導與各科課程規劃之參考。在完善的課業與生活輔導規劃下,本校111-112學年度學生就學穩定度均能維持94.26%與94.38%,位居專科學校前茅。(三)完善實習輔導制度,就業率優於升學透過深耕計畫協助學生專業技術精進、各科規劃多元專業知能證照課程,透過業界教師課程指導,積極輔導學生參與課程培訓,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職場競爭力。針對護理師與牙技師高考證照,舉辦考照輔導措施,包括「模擬考」與「試題解析」、「國考複習選修課程」、「課餘留校自修」、「加強班」、「考題線上自學平台」等,強化學生學習的風氣與成效。表 1 111-113年度應屆畢業生國考通過率統計表 年度111112113護理科通過率65.55%69.10%67.78%全國平均通過率45.31%45.73%49.47%牙技科通過率46.38%62%66.07%全國平均通過率37.02%42.2%51.04%為幫助學生提早體驗職場,縮短職涯探索期,5個學科均實施全學年實習,各學科校外實習合作機構之擇定,均有嚴格檢視之標準,課程採階段漸進式實習安排,各單位均安排「雙師」實習輔導老師,護理科安排「實習指導教師」全程指導學生實習外,其餘各科均聘請實習單位業界教師擔任指導老師,並輔以校內專業教師。學生依其實習規劃內容,定期完成校外實習報告,同時定期返校參與實習討論會,分享檢討學習狀況。本校專業教師定期至實習單位,瞭解學生以及實習單位問題建議,建立雙向良性互動交流,提升學生實習成效。透過完善的全學年實習輔導制度、職涯輔導等計畫推動,並積極推動展翅計畫,112年度平均就業率37.92%優於升學率36.58%,各科畢業生就業於該專業領域之留任率,全校平均82%。表 2 112學年度畢業留任率 五專二專全校平均科別護理幼保美保牙技長健留任率89%94%75%59%74%76%82%**留任率計算方式為就業於該專業領域之人數/當年度就業人數表 3 111-112學年度雇主滿意度統計表科別/學年度111112護理科95.12%96.6%幼保科89.36%90.88%美保科89.57%90.32%牙技科90%90.23%長健科82.66%83.48%(四)產學合作努力連結,有酬實習比例高本校屬於教學型學校,產學創研能量雖有限,仍積極努力對接產學資源,除持續執行展翅計畫外;幼保、美保及牙技平均85%學生為有酬實習,其中長健科更高達97%;112年度起護理、長健科與柳營奇美醫院推動「幼鷹計畫」,採師徒制引導,醫院提供工讀金,參加學生人數由36人增加至67人。表 4 112學年度有酬實習比例統計表112學年度幼保科美保科長健科實習人數3566138有酬人數3345134比例90%70%97%**備註:護理科與牙技科屬專技高考證照,需於畢業後始得參加證照考試表 5 112-113年度展翅計畫補助年度112113媒合單位數4042教育部就業獎學金11,994,64411,568,964企業補助(含實習津貼)20,496,48020,813,240
l 標題:多元課程設計創新,問題導向實務操作l 內容:背景與目的因應技職教育強調「專業即戰力」的核心理念,本校於 112 年度全面推動課程創新,鼓勵各系在課程中融入產業案例,讓學生能將知識應用於實務情境中。目標是縮短「知識學習」與「職場應用」的落差,並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措施學校鼓勵系所採用問題導向學習(PBL)、專題實作與產業案例分析,讓課程不再只是單向知識傳授,而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成果數據112 年度共有超過 40 門課程完成教學創新改造,涵蓋農業、工學、管理等多領域,修課學生數超過 2,000 人次。調查顯示,85% 學生認為課程與職場需求緊密相關。案例說明生物機電工程系開設「非破壞檢測」課程,學生以「西瓜品質檢測」為題,運用聲波與影像檢測技術,完成品質檢測專案。成果獲得業界代表的正面回饋,顯示課程的產學連結價值。整體影響此模式不僅提升學生專業能力,也建立校內教學創新的標竿,展現屏科大在課程改革上的前瞻性。l 標題:提升跨域學程呈現展現,結合跨領域證照培育l 內容:背景與目的因應產業快速變遷,屏科大透過彈性學分制度與跨域學程設計,讓學生能跨出單一專業侷限,增進跨域整合能力與職涯適應力。112 年度的實施成果顯示,學生在專業職能、跨域能力、職涯多元發展及薪資水準上均有顯著提升,充分展現制度成效。推動措施學校自 107 年起推動跨域學程,包含數位科技、AIoT 程式設計、智慧林業與無人載具應用、生技保健與美妝產業等。為支援學程,設計彈性學分課程,採用講座、工作坊、遠距與移地教學等多元形式。112 年起,跨域證照更被納入學程審查加分項目,帶動跨域實務能力提升。學校亦以 UCAN 專業職能測驗與就業薪資調查作為追蹤工具,確保跨域學習成效。成果數據· 107–112 年累計有 4,465 人修讀跨域學程,修畢 1,681 人。· 抽樣 1,217 名學生的前後測結果顯示,跨域專業職能由 3.60 分提升至 4.03 分,差異達顯著水準 (p<.001)。· 112 年度,17 個跨域學程推動跨域證照培育,涵蓋 50 類專業證照,共有 761 人通過考試。· 109 年起畢業生就業薪資與學用合一率呈穩定成長,顯示跨域學習與職涯發展間的正向關聯。案例說明AIoT 跨域微學程結合工學院與資管系,學生完成智慧農業監測專題並考取 UAV 證照;ERP 微學程學生完成企業系統導入專題後,畢業即獲聘任於數位轉型企業;地方創生與永續設計學程學生則結合在地議題,設計社會服務計畫,展現跨域 × USR 的價值。整體影響112 年度跨域學程與彈性學分制度展現三重成效:一是專業力提升(證照數與職能分數增加)、二是跨域力提升(就業職涯多元化)、三是學用合一率穩定上升。屏科大逐步形成「跨域學程 × 證照培育 × 職涯追蹤」的完整體系,充分展現高教深耕計畫在跨域教育上的創新與實效。l 標題:專業技術證照推動與高階證照成長l 內容:背景與目的本校長期以培育具專業證照與實務能力的人才為重點。在高教深耕計畫推動下,學校積極建置多元證照場域與考場,特別關注中高階證照的培育,藉此縮短學生學用落差,提升就業競爭力。112 年度考照數量持續增長,並有學生榮獲全國性獎項,展現專業實務能量的提升。推動措施強化硬體場域,至 112 年已建置 80 個證照培訓場域,其中 60 個取得正式考場資格,包括 iPAS 智慧生產工程師、3D 列印積層製造工程師、木材加工場、數位加工教室及西餐烘焙教室等。另一方面,學校投入資源開設證照輔導班,110~112 年間支援經費達 760 萬元,共開設 181 班,訓練學生 5,583 人次,涵蓋技術士證照(甲級、乙級、單一級)、專技人員國考,以及 5+2 產業相關專業證照。同時,建置線上證照獎勵系統,提供即時申請與審核,大幅提升便利性與激勵效果。亮點成果· 112 學年度學生考取證照數量顯著增加:單一級技術士證照比過去平均增加 26.9 張,其他類別證照增加 145 張。· 112 年度,木設系學生陳詩凱榮獲「技職之光—證照達人」獎項,展現學生在證照培育上的卓越成果。案例說明在 AR/VR 數位教室與自動化加工教室的支持下,機械系學生成功考取 CNC 加工乙級證照;食品科學系學生則透過模擬 GMP 生產線與專業輔導班,大量取得食品檢驗乙級證照;餐旅系與時尚系學生也積極參與國際技能競賽,112 年餐旅系學生陳怡蓁入選國際技能競賽國手。整體影響透過完善的場域建置、專業師資輔導與獎勵制度,屏科大逐步建立「證照培育生態系」,112 年已顯示出高階證照逐年成長的趨勢。這不僅縮短了學生畢業後的學用落差,也提升校友在就業市場的立即競爭力,展現屏科大在全國技專體系中的證照教育領先地位。l 標題:實習場所多元拓展與校外實習比例創新高l 內容:背景與目的為提升學生實務視野,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多元的工作環境,在實習之前也能有機會先行了解產業現況與種類,並增進學生進入職場前對於產業的正確認知,本校自大一新生職場體驗,至大一到大二的實地實務職涯探索,再進到大二大三的各類實務學習,持續推動到大三大四學生進行多元實習。推動措施本校推動特色實地實務,112至113年有10系所單位執行共計15案,合計491人次參與,追蹤已畢業生成效,學用合一率表現良好。成果數據學用合一率(系所追蹤):多數執行實地實務課程之系所呈顯著提升——工業管理系 67%→85%(107→111)、水土保持系 74%→83%(107→110);幼兒保育系長期 88%~98%;機械工程系 111年達94%;企業管理系 109年達100%;材料工程系、土壤與水工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獸醫學系等維持高位。案例說明獸醫系於111年與國內食品大廠開元食品共同推動乳牛健檢產學合作,打造國內第一個「完整乳牛牧場全面健檢計畫」,研發系統性健檢技術,於112年起利用該技術搭配執行「乳牛醫療與牧場生產醫學實地實務教學」計畫,帶領學生透過30次牧場訪視,診療超過150頭牛,並進行了200多例疾病診斷。繁殖檢診準確率由75%提升至85%以上,超音波操作準確度由70%進步至90%以上,顯示學生技術顯著提升。診療疾病包括乳腺炎與蹄病等,治療有效率達82%。此外,學生參加了150例病例討論,本校獸醫系藉由實地實務的引導累積學生豐富臨床經驗和紀錄,近年來考取獸醫師執照之應屆畢業生比率皆高於71.4%,根據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估算,目前,全台開業獸醫中,有三分之二來自於本校,顯現本校在提升職場競爭力中採取「產學合作→技術成熟→實地實務學習」的一條龍制度有顯著效果。整體影響呈現「課程量能與品質(成績穩定、系所學用合一率提升)× 實習規模與深度(多元場域)× 雙向高滿意(學生與雇主同步上升)」的三角支撐。以特色實地實務課程前移職涯探索、校外實習強化職場磨練,再由產業增能學堂與留用機制把成果落地,形成可驗證的「課程即職場、實習即就業」路徑,實質提升學生的場域解題力、專業技能與職場適配度。l 標題:2023中華奧林匹克盃美業交流競技暨美饌藝術美學-烘焙藝術展示組(靜態組)銅牌l 內容:112年度食品科學系葉同學藉由曾國展老師指導,參與「2023中華奧林匹克盃美業交流競技暨美饌藝術美學」,榮獲烘焙藝術展示組(靜態組)「銅牌」獎。該生因家中經濟困難,從高中開始半工半讀,到了大學後接觸到「高教深耕計畫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學習支持補助」,通過申請安心學習助學金,每月固定核給助學金給學生,用學習取代工讀,更能集中精力投入到學習與競賽中,並運用競賽拔尖輔導機制獲得競賽補助,減輕競賽報名及相關費用之負擔。l 標題:本校推動衍生新創企業里程碑-「智慧農業創新微型園區」基地揭牌l 內容(可插入圖片、表格或照片,可插入連結跟影片):本校將原虎頭山彈藥庫歷史遺跡轉型為「智慧農業創新微型園區」,善用其低密度發展潛力與獨立出入口,打造校園創新與產學發展新基地,並於112年11月28日正式啟用。現已有兩家衍生企業進駐:由王裕民特聘級研究員領軍、以低碳農業友善生產為宗旨的「屏科永約生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專注於永續栽培菇法、自動化菇類栽培模組、菇包生產與食農教育的「循蕈房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農業創新微型園區」的成立不僅是本校推動衍生新創與地方創生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實踐產學合作,推動校園智慧財產成立衍生新創企業之舉,並期望帶動屏東地區的產業繁榮與活力。l 標題:可追溯來源之紡織品再生纖維永續利用l 內容:· 建立跨領域研究模式,配合學校四大發展主軸,以PDCA循環逐年修正,提升教師研究與服務能量,並透過產學服務團隊掌握產業需求,創造產官學研合作契機。訂有補助與獎勵措施以強化教師傳承與團隊能量。· 以拔尖、扶平、拉弱策略透過跨領域研究專案計畫,由資深教師帶領新進教師進行技術研發,進而衍生專利、技轉及產學合作,並將成果融入教學,培育專業人才。· 拉弱策略由5年內新進教師擔任計畫主持人組成研究團隊,其中材料系陳威宇老師籌組疫苗所等個系所、3位教師之跨領域研究團隊,輔導4位學生參與計畫。以綠色友善製程,進行原位聚合螢光碳點聚酯複合材料,並結合回收再生聚酯粒,製成具紡織示蹤劑之螢光碳點再生纖維。· 原位聚合法大幅減少設備成本以及減少能源使用,具有低能耗與低成本,並具生物相容性佳、光熱性穩定、可耐水洗性與不易仿製,開發出螢光碳點聚酯紡織示蹤劑可達到產品追蹤履歷功能。強化我國技術自主性,為終端使用者建立再生紡織產品履歷。· 師生團隊榮獲3項競賽獎項,陳威宇老師獲得國家新創精進獎-特化材料與應用生技,網址如後:https://innoaward.taiwan-healthcare.org/news_detail.php?REFDOCTYPID=0lmxlu04gimxds3l&REFDOCID=0s6f1y1trlum4zfk
高科大的目標– BEST:高雄的智庫(Brian)、產業的引擎(Engine)、南向的基地(South)、融合的校園(Together)高科大的使命– WISH:全方位跨域(Whole Person)、國際移動力(International Mobility)、永續學習力(Sustainable Learning)、人本關懷(Humanity) 以教學實踐為核心的教學支持系統,提供教師執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所需資源, 112年申請件數137件,通過件數65件,連續二年通過件數全國第一,展現高科大支持教師將教學實務學術化之亮眼成果;打造以「思維」和「行動」為核心的四創(創意、創新、創客、創業)教育,112年教育部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獲選團隊數6組居全國第2;亦重視學生「專業能力」與「藝文素養」的養成,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112年核定通過101件,為全國科大第一,同時獲112年「第10屆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績優學校肯定,展現全人教育成果。積極延攬人才,藉由彈薪與發展多元計畫(如海洋特色永續發展研究計畫、學院跨域前瞻研究計畫)及獎勵機制,厚積師生研發量能,史丹佛大學「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高科大進榜51人,全國科大第2;高科大建構完善大學社會責任支持系統,重視永續發展並將學研能量回饋社會,「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獲1金2銀2銅優異成績,企業各項評比表現亦獲企業最愛科大之肯定。在高教深耕計畫執行的成果展現如下:昇華教與學思維 培育未來人才技能 高科大真正視學生學習習慣轉變的議題,傾全力協助教師在教學技巧上能跟上新世代的變化,建構教師教學支持系統,首創「教師教學專業培育學程」,規劃36小時培育課程,為教師教學注入活水泉源,奠定教師教學知能、強化實務連結及實踐教學知能;推動「數位混成教學專業培訓班」,以「混成式課程、同步線上教學、非同步線上教學」為主軸規劃20小時課程,因應時代趨勢與未來學習型態的變化,培育老師線上混合教學能力,朝數位轉型創新課程前進;辦理豐富的教與學研習活動,不斷開發多元型態的實驗型方案,鼓勵教師運用創新的教學方式;高科大於106年即率全國之先,於校內設立USR專責單位,並育成校內微型USR團隊,將各類計畫資源導入課程,帶領師生走出校園進入社區,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場域內可被具體化、被實地應用的解決方案,也幫助師生傾聽在地聲音、感受社區的需求,學習將資源做整合並帶動區域的永續發展。改變教師思維,協助學生建構對世界更廣闊、更深度的理解;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興趣、經驗與思考模式連結;教師不斷發展增進,與學生共同探究、建構複雜多變的現實世界,一同學習、一同成長。 112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件數65件(全國大學第1名) 112年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通過件數5件 56% 教師投入創新教學與參與教學成長研習 70%科系教師曾以PBL融入課程翻轉教學現場 優化技職實作場域 高科大優化技職實作環境, 強調理論與實作並重的人才培育,建置契合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優質實境學習場域,為成就跨領域實作教學特色,高科大優化技職校院建構六大實作場域(創夢工場、跨領域實作工廠、多功能實習工廠、水產食品工廠、智慧商務實作場域、實習金控中心/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建置類產業學習環境,打造人才培育基地。 因應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及未來數位發展,成立「iPAS南區產業菁英訓練基地及實作考場」,盤點各校區系所之專業領域與能量,並對應經濟部產業人才能力鑑定機制(iPAS),建置4大類共9項能力鑑定實作考科考場,分別為「天線設計工程師」、「電路板製程工程師」、「物聯網應用工程師」、「巨量資料分析師」、「行動裝置程式設計師」、「行動遊戲程式設計師」、「智慧生產工程師」、「3D列印積層製造工程師」和「電動車機電整合工程師」。由不同系所教師組成專業之師資團隊及實作場域,規劃能力鑑定實作考場及課程訓練,以提升南區技職校院實作課程、師資及設備的質與量,更整合技職校院產業菁英訓練基地,讓高科大成為iPAS考科之實作教學考照訓練基地及南部地區產業人才媒合培訓之核心據點。 高雄市近年來力拚產業轉型,從重工業蛻變成高科技產業,推動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建構半導體產業鏈,從南科到小港,高科大坐落於「S廊道」的重鎮地點,因應產業人才需求,高科大持續培育人才培才、技術研發、接軌產業,建置「前瞻鐵道人才培訓基地」、「離岸風電訓練基地」、「半導體人才培育工廠」、「南區災害訓練中心」,作為業界訓練或研發場域,打造人才培訓基地。 實習/實作場域 iPAS專業人才鑑定實作考場 人才培訓基地建構國際化環境,成就國際移動力未來人才 因應2030雙語國家政策,高科大於深耕計畫第一階段「多益培訓」課外輔導班、學海展翅計畫、教師全英語授課鐘點加倍等相關措施,學生英語提升程度有目共睹;深耕計畫第二階段,建立「英語階梯式學習路徑」與「學生國際化學習路徑」雙軌制度(如圖),透過英語小班教學,扎根英語基礎能力,辦理多元語文學習方案與國際交流活動,規劃沉浸式學習模式,使學生走向國際。 「英語階梯式學習路徑」與「學生國際化學習路徑」雙軌制度推動產業學分學程,產業合作提升職場競爭力 為提升學生職場競爭力與縮短學用落差,推動產業學分學程,以建構階段性職能成長。第一階段為企業最後一哩對接,縮短學用落差,並建立示範效益。第二階段為企業內部職能對接,第一階段人才進入公司後,再以碩專班模式回校就讀,提升專業職能。第三階段為產業鍊聚落對接,擴大第一、二階段的模式,擴大培育規模,使整體產業鍊能夠有專屬培育機制及人才升級轉型的策略。目前學程為「國巨被動元件」與「日月光半導體」兩學程,為產業培育更多跨域人才,進而降低學用落差與挹注整合型人才之需求。 產業學分學程規劃實習領航,贏得職場競爭力 高科大致力於推動多元實習課程,依據各系課程規畫開設學期實習、學年實習、(寒)暑期實習以及專案實習課程,輔導學生將理論運用於實務,至科技業、製造業、觀光業、航運業、金融業等產業領域實習,累積職場經驗,接軌未來就業;高科大開設實習課程多年,與許多知名企業及公部門長期實習合作,舉凡台積電、聯發科、聯華電子、日月光、神基科技、京元電子、昇恆昌、合作金庫、第一商業銀行、台中銀行、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台灣高鐵、高雄捷運等皆有高科大學生實習足跡,透過職場實習與探索,提升職場競爭力。 學生實習創業家的精神-創業精神是一種活動、一種生活方式(彼得‧杜拉克) 高科大以「創夢工場」為場域基地,整合六創循環新生態系統之組織、場域、教育、活動、激勵等校園創新創業資源,推動校園創意、創新、創業、創造、創價至創局等六創活動發展,進行校園創新創業推動輔導及發展服務,全方位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銜接商品化基地再至創新創業邁入市場,實現扶植學生培養創業家精神及推動校園新創之願景。2021智慧生活創新創業競賽-創業組第一名 嘖嘖募資成功 皮革手做課程
112年計畫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本校第一期(107-111年)高教深耕計畫除延續過往教學卓越與典範科技大學計畫,持續在推動項目精進成長外,亦在創新教學、發展學校特色、高教公共性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等推動主軸上戮力執行,為第二期計畫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中,本校為精進教學創新,引導學生結合跨域知能,不僅於教師成長活動辦理STEM相關工作坊,鼓勵教師創新教學融入STEM教學方法,亦持續辦理Pre-SoTL計畫,強化校內教學創新氛圍。除此之外,本校擴大推動學生跨國i-PBL學習活動及學生跨國產業實習,以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並將永續發展與學校特色進行結合,推動ESG綠色創新產業技術研發。112年成立智慧綠能科技中心,以再生能源轉換技術與馬達、發電機設計相關技術,發展創能、節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維運之能源轉型為研發核心技術,為永續產業及環境努力。本校也勵行節能減碳,持續推動環境永續,榮獲經濟部水利署「111年節約用水績優單位」學校組優等獎,是唯一獲得優等獎的學校單位,並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簽署「大學永續發展倡議書」,朝碳中和目標邁進,112年將「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更名為「社會責任暨環境永續中心」,接軌全球永續發展議題。在提升高教公共性方面,為讓更多經濟不利學生受益,利用IR分析完善就學協助機制之成效並精進改善,期能從更多面向有效協助經濟不利學生翻轉未來。本校112年在專業學術、藝術人文以及體育活動方面均有亮眼表現,其中在學生競賽方面,「2023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榮獲亞洲發明界最高榮譽「鉑金獎」及獲得1金1銀2銅;國企系團隊代表台灣赴新加坡參加全球品牌策劃大賽,從各國代表隊中脫穎而出,勇奪總冠軍;第十九屆「電腦鼠暨智慧輪型機器人國內及國際競賽」奪得「線迷宮鼠」大專組冠軍;「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共獲得3金,為全國金牌數最多的學校;在產學研發方面,本校與佐臻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合作,在「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榮獲金獎,為COMPUTEX對於創新科技產品的最高肯定;「2023 Mobileheroes通訊大賽」亦勇奪冠亞軍,共獲獎金八十萬元;在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方面,本校共有5案計畫獲得第三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補助,在全國公私立科大名列第一,另外「藏碳蘊漁」萌芽型計畫團隊參與「2023全國海洋能源創意實作競賽」勇奪冠軍;在體育方面,「112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獲1金4銀及榮獲全國一般女子組田徑總錦標第五名;男子排球校隊勇奪「111學年度全國大專排球聯賽」一般男子組冠軍;在辦學績效方面,遠見雜誌「2023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本校榮登「私立大學30強」和「技職大學30強」中全國技職大學第10強,Cheers雜誌「2023年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本校在私立技職體系排名第三名,南部地區分區排名穩站私立科大第一,表現穩健並領先多所國立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透過Scopus的論文影響力數據公佈「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本校有7名教授榮登「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4名入選「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研究領域含括生物醫學、自動化、能源、工程、資訊與通訊技術、社會科學等,展現本校厚實的學術研究實力。以下分別從計畫各主軸說明執行亮點成果:一、 教學創新精進本校早在2015年起即選派教師前往美國著名的歐林學院觀摩與學習並引入校內,逐步推動全國特有的箍桶式課程架構模組與進行教學創新實驗。透過不斷精進與推廣箍桶式人才培育模式,本校電子系、化材系、電機系與機械系於2023年分別獲得「教育部新工程教育實驗及建構計畫」A+與A類計畫各二件,是全國大專校院工學院唯一通過4件的學校,且循序漸進有系統地以各式創新教學方案培訓學生探索、界定與釐清問題,進而分析與解決工程實務問題。此外,本校積極推動與國際夥伴學校的跨國合作研究及各種學習活動,於第一期計畫期間即與日本大阪工業大學及菲律賓聖何塞-雷科萊托斯大學共同辦理「i-PBL跨國師生共學」,期望在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下,拓寬學生的視野。2023年活動主題為「Smart Farming 2023」,主要是延續2022年太陽能技術基礎,以智慧農業打造跨國、跨校、跨文化的軟硬體系統整合,制定5天的學習體驗,本校由2位教師帶領10名學生前往菲律賓參加。三校成員們先以跨國混合方式編成5組,每組成員必須透過動腦思考與動手實作,共同協作以解決專題工程問題,不僅讓學生體驗跨國合作面臨的挑戰,也從中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本校建置學生自主學習及研究場域,如:電子系魯班工坊、電機系再生能源轉換器類產線工廠、資傳系虛擬攝影棚及產設系創思工作坊等,鼓勵學生善用場域進行自主學習。第二期計畫仍持續優化自主學習場域,整建本校TA Corner,依不同需求重新規劃現有空間,分為開放學習區、分組學習區以及個人讀書區(含數位學習區),打造出更容易讓學生親近的學習環境,以培養自主學習風氣與良好閱讀習慣。為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自教育部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起,本校即成立SoTL推動小組及補助教師經費,協助教師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積極引導教師投入教學實踐研究,並持續精進。在教師社群、教師研習及工作坊中,亦加入STEM相關議題,加強教師知能,也延伸推展至各領域教師投入,期以多方交流增進教師質能,提升教師成長並活絡經驗交流,強化校內教學創新氛圍。本校112學年度共通過23件SoTL計畫,行流系唐楚君老師以「In點子:打造軟硬兼顧的程式設計教學環境」榮獲112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計畫。對申請未獲得計畫核定之課程,本校持續辦理Pre-SoTL計畫,提供經費支持教師能先行進行前期研究,並輔導提案老師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以利教師下期計畫能獲核定通過,本校亦盤點自107年度以來本校教師執行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利用IR分析其對學生興趣或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成果及職能養成等成效影響,以精進強化教學創新。二、 善盡社會責任本校自106年起即投入USR計畫,透過人文關懷協助城鄉永續發展,建立長期互信的夥伴關係。本校在第三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共通過5件,無論是件數或金額皆為歷年最佳表現,其中長期致力於深耕高齡社區的「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獲得肯定,除在「2021大學社會實踐線上博覽會」獲得最佳亮點故事獎外,也於112年進階為永續發展類特色永續型計畫;「文化底蕴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同樣於112年度進階為大學特色類深耕型計畫,顯見師生與在地公部門及社區夥伴六年來努力發展的台南市神農街燈展之在地創新永續模式已創下獨有特色。未來本校將在健康促進、文化永續、在地創生、社會共融、綠能發展與永續環境等在地議題上,持續發揮正向影響力。本校112年3個獲大學特色類萌芽型計畫中,「藏碳蘊漁」計畫主要將本校綠電創能與節能技術導入台南土城養殖魚塭,並逐步建置完善的魚塭微電網,降低養殖戶之用電成本,以活化在地經濟及環境永續發展,接軌全球永續淨零之目標。該計畫也鼓勵參與學生以發電機實作成果參賽,從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獲得佳績。三、 產學合作連結本校長期推動產業整合式人才培育,透過理論與產業實務應用的結合,期望對學生畢業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112年度通過教育部產業學院計畫,其中「產業實務人才培育專班」3件、「精進師生實務職能方案」6件,為全國科大第一。112學年度成立「智慧製造跨領域技優學程」,並與緯創資通合作開設「AIoT智慧製造產業碩士專班」,利用緯創資通智慧製造類產線,培養學生整合和實作的技能;與陽明交通大學及緯創資通三方共創產學新方案,優秀技優學士將有機會優先甄試進入陽明交通大學就讀碩士班或第二學士班,學生在學期間除可獲得優渥獎學金及寶貴類產線實習機會外,表現良好者畢業後亦可優先受聘至緯創資通集團任職。112年3-5月則與台積電攜手共育人才,合作開設早鳥班課程,由本校教師與台積電主管共同授課「半導體應用課程」與「就業前的實力培養課程」,培育大四學生畢業後即可至台積電就業。在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中,本校亦著重環境永續及綠能議題,推動ESG綠色創新產業技術研發,開發減碳材料及製程技術、電動車技術,同時因應政府推動政策及產業需求,培育校內教師通過ISO 14064-1碳盤查課程培訓之種子師資,成立「綠能永續低碳技術輔導團隊」,積極強化教師與產業合作量能,並參與教育部離岸風電人才培育場域建置計畫,串聯相關技術課程及教育訓練場域,發展相關實驗與教學,提供進階實務培訓。此外,本校開創運動科技跨領域研究,與臺南市政府攜手舉辦「2023科技棒球嘉年華」,積極推廣運動科技,不僅匯集成功大學、清華大學、新創公司傳接球實驗室、工業技術研究院及本校的運動科技量能,打造運動科技觀賽體驗,將球場上的選手運動影像進行分析,提供即時運科數據,並以5G無線傳輸技術直播賽事,透過多機連動畫面,讓無法至現場觀賽的觀眾也能藉由網路直播宛如親臨現場觀賽,希望透過運動與科技的深度結合,讓全民更深入瞭解棒球運動的專業內容,藉此帶動運動風氣,提升運動素養。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校致力推動大學永續發展教育,長期投注資源關懷經濟不利學生,從經濟、學業、生活等各層面,制定各項輔導措施以保障並支持經濟不利學生之權益。自106年起,每年定期舉辦「弱勢助學募款餐會」,透過向各界勸募善款及教育部補助金額扶助經濟不利學生安心學習,善盡社會責任。在校友及社會大眾各界愛心支持下,112年度總計投入逾2千萬元(含學校向外部募款、申請教育部基本補助及獎勵補助)幫助經濟不利學生之學業輔導,並於112學年度增加10%的校內工讀經費,持續關注並減少經濟不利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問題。本校經濟不利助學機制以「學習取代打工」為宗旨,鼓勵學生專注學業才能翻轉未來。該機制規劃有提升英語能力、青春好樣讀書會、考照補助與證照獎勵、競賽式導向專題補助、職涯發展輔導、社團培力訓練等,協助經濟不利學生在求學期間穩固基礎知識,深化就業技能。本校經濟不利學生透過完善就學協助機制計畫補助,參加各式全國性競賽,屢屢獲得佳績,利用校內各類資源,成功提升其外文能力,熱心協助辦理本校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更在112年4月榮獲臺南市大專優秀青年獎,充分發揮出南臺人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核心態度。為能從更多方面協助經濟不利學生翻轉未來,本校自執行完善就學計畫以來,便不斷修正及調整活動方式,透過問卷蒐集經濟不利生的建議,112年度以IR研究分析經濟文化不利生輔導成效,期能持續精進本校完善就學計畫相關機制,永續發揮協助經濟不利學生之效益。五、 推動校務研究本校自105年起建置校務研究資訊平台,在教務、學務、人事、研究、財務及學校等面向建置議案及資料庫,透過平台更有效分析和評估學校的運作情況,發現問題和挑戰並制定相應對策,促進校內各處室之間的合作和共享資源,實現校務發展的協同效應。為因應少子女化,本校除經由IR分析高中職學校群別科系分布、南臺學生高中職畢業學校、不同入學管道學生表現,據此進行招生來源群組調整,擬定各項招生策略外,亦於休退學成因探討,透過邏輯模型找出學生休退學的關鍵成因,進而瞭解不同特質學生間發生休退學之風險倍率關係。本校除在既有議題下持續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外,為落實計畫執行,於本期導入IR分析驗證計畫面向執行成效,以透過成效反饋調整執行方式,精進計畫推動,例如:在教學創新精進面向已對期中預警機制和TAC課後輔導成效進行分析;在高教公共性面向,已分析經濟不利學生輔導成效。未來將持續透過IR分析驗證追蹤執行成效,進而調整精進計畫執行策略。
本年度執行以「教育深耕x永續賦能」為目標,視教育作為一連串動態賦能的過程,為和諧社會提供立基。112年於教學、研究、產學等多面向之推動成效,展現全體師生共創之成果。更以驅動教育培力,以號召、響應、互動與反思為目標,闡述教育的推動是在健全人格發展的同時,也透過正向傳達,促進並達到社會的和諧與永續。以下摘述虎科大於112年重點執行成果、亮點績效並檢附當年度成果手冊供卓參:目標一:教學創新精進-精實跨域學習,培育產業就業韌性成果數據:實踐課程變革,紮實基礎語言能力(含程式競賽、英文分級及中文CWT檢測)學習,通過專業技術證照及參與競賽獲獎人次計2,443人。推動跨院6學分機制及跨域學習日、補助創新教學及適性課程(微學分、自主學習及深碗課程等)之跨域機制人次,共計252門課程及13,129名學生受益;每年維持20間優化教學及實作場域,培育新興領域如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創新創業等所需之人才。亮點績效:1. 2023MakeX世界機器人挑戰賽,榮獲【創新設計獎】與【亞軍】。2. 主辦2023全國科技大專校院程式競賽,共7校36隊108人參與,本校共獲金獎1隊、銀獎2隊、銅獎3隊、佳作 6 隊,且2隊晉級亞洲區桃園站程式競賽。3. 教育部技職盃黑客松競賽(中區分區賽),榮獲【最佳人氣獎】及【最佳創意獎】4. 全國大專電腦軟體設計競賽,榮獲初賽-【科大第一】、決賽-【科大第一】。5. 2023專業英日文(ESP)詞彙與聽寫能力大賽校內賽,共計23位學生參加。其中資訊工程系王昶賀同學不僅榮獲校內賽【第一名】,更進一步在南二區區域賽榮獲【冠軍】。 目標二:善盡社會責任-科技人文兼容,互惠區域永續發展成果數據:本校USR以「虎尾溪流域的韌性紮根」為目標,建立「雲林行動智庫」,推動永續發展學程和軟硬體平台聚落,USR團隊人才培育共2,308人次、工作坊45場。亮點績效:1. 第四屆《遠見》大學社會責任獎「產業共創組首獎」2.第二屆APSAA亞太永續行動獎-金獎(客製化鏈輪-助強自行車產業發展)、銀獎(永續環境-傳續師徒精神-承續農業區域優勢)3.第三屆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一金獎(更湛藍自由的美好天空)、二銅獎(永續聚落.遇見他里霧/精實智造碳排監控系統)4.第十六屆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社會共融領袖獎」 目標三:產學合作連結-務實產學合作,創新創業產業研發成果數據:發展數位產學媒合平台(DIAC系統),提供產業與師生媒合建議,並透過365輔導計畫機制、跨領域技術輔導團隊,短期技術輔導共24位教師參與、中期共30位教師參與、長期共1組教師參與,增進產業合作與實習契機。亮點績效:1.推動「學用合一」構建高效的產學合作模式表現優異,榮獲中國工程師協會「產學合作績優單位」獎項。2.衍生18件產學合作案、2,634萬元的經費、促成3個技術轉移、協助廠商取政府助計畫50萬元,以及1件法人案,金額達242萬元;成功培養71名學生的專業技能,為178名學生提供實習機會。3.全國大專暨高中職學生專題製作競賽,榮獲【第一名】。4.深化「產學接軌」,與產企業合作設立教學研中心,包括雷虎科技-無人機;上銀科技、西門子-智慧製造;世祥汽材-電動車及汽車零組件;台達電、倍福自動化-智慧機電。 目標四:提升高教公共性-就學輔導扶助,數位轉型共享服務成果數據及亮點:完善學生扶助及募款機制,強化適時適性輔導,提升學習成效。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之培育,根據校務研究發現輔導機制運作成效顯著。經預測模型預警休學人數減少31%,而原高風險學生69位,經輔導後轉為中低風險48位,輔導成效達70%。佐證報告網址:https://reurl.cc/VNal5b 目標五:推動校務研究-循證校務回饋,精準校務治理推動主軸式校務研究成效顯著1.精進教學進步明顯,經112與111年學生問卷調查比較,顯著改善75.2%(71項)。其中,教學設備和校務資訊系統最佳,使學生對學校滿意度提高3.0%。2.112-1學期課程投入SDGs教學明顯增加,體現本校投入「SDG4」、「SDG9」和「SDG7」的樣貌。3.從世界排名(THE)中檢視教師能量,顯示本校保持一定水平(1500+),在研究、產學和教學方面超越台灣平均水平。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112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手冊
教學創新精進◆ 鼓勵教師投入教學研究:112 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9 件,通過率50%,並績優計畫1 件◆ 推動跨領域學分與微學分:比前兩年,增加26%學程認定通過數;微學分修讀人數增17%,獲得證書增加14%。善盡社會責任◆ 結合運動素養與環境教育:淨山活動-台北市2個場域4場次,807位師生共同參與;淨灘活動。產學合作連結◆ 112 年31 位教師獲碳足跡查證員證照,通過iPAS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2 位。◆ 與產業共同辦理2023年亞洲機器人運動競技大賽-無人機項目專屬賽場,全國共有72 隊。◆ 教育部2023 年技專校院實務專題競賽資工通訊類群第2 名;2023 高雄國際發明展金牌獎和銀牌獎;時報金犢獎國際競賽第2 名及14 項入圍獎2 項指導老師獎。全國學生美術比賽第2、3 名;112 年度優質稅務實習獲頒台北市政府青鳥展翅獎。◆ 實習機構提供薪資112 學年度年成長率增加了7.7%。提升高教公共性◆ 德明科大全校12系通過台評會112學年度系所評鑑。◆ 榮獲1111人力銀行2023企業最愛大學調查、財經學群全國第一名、連續三年全國私立科大第二名。
1.每系六成以上教師數投入教學創新課程,每年開設創新教學課程180門以上,每年修課人次超過5千多人次。2.學生基礎能力提升,中文能力教材測驗456人次通過;專業英語課程成長比例為60%,CEFR英文證照通過A2等級累計138人次。3.學生參加專業競賽共343件,累計835人次獲獎,如在馬來西亞世界廚藝大賽獲2特金5金5銀輝煌成績。4.學生取得專業證照共1,360張。中高級專業證照計46張,含網路架設乙級、托育人員、照顧服務員、男女子理髮乙級、美容乙級等專業技術類。5.開設14個跨領域學分學程及2個微學程,累計3,023人次修讀。6.開設創新創業課程超過200門,6千餘人次修課,期間輔導學生激發創意發明,參加第十屆高雄發明暨設計展榮獲5金4銀2銅獎。7.學生修讀程式設計課程比例100%;STEM領域課程每年開設約80門,修讀學生總人次達三千五百人以上。8.成立人工智慧教育推動委員會,辦理12場AI融入教學研習、18門AI業師協同教學;數位課程15門課;通識課程運用AI融入教學共8門課。9.弱勢學生學業職能輔導成效提昇,輔導經文不利學生比例為26.5%和 24.3%,學期總成績進步5%,獲45張證照。10.教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件數有成長,通過率達50%。11.教師專業成長社群累計20個跨系團隊,參與率100%。 12.輔導原住民族學生每年超過15人申請獎學金,助學金10人以上;辦理原住民相關社團活動共34場。13.教師產學合作計畫案30萬元以上計12件,其中政府產學合作計畫案計10件,累積金額32,580,195元。14.教師專利申請共15件。其中「食用酒精及其製備方法」獲邀國慶大會接受表揚,產品年營業額達3.5億元。15.永續人才培訓績效躍進,培育25位碳管理師資、18位能源管理師資及12位淨零碳規劃師資;經濟部淨零碳規劃管理師考照累計達80人次。16.開設永續及環境教育課程,112年計氣候變遷等2門;113年計淨零綠生活及永續發展及社會責任等2門,合計修課人數計427人次。17.9位學生前往日本札幌國際大學參加雙聯學制課程。19名學生參與海外實習計畫。113年學生國際志工數40人,國際青年志工社「2024YSP希望大會」服務成果競賽榮獲第二名。18.大學社會責任績效:(1)推動USR高齡健康促進活動計畫,辦理樂齡健康促進團隊輔導40場、社區場域實踐50場、編撰教案2冊、新開設2門USR課程,辦理12班240場實踐場域,參與長者237人次;(2)經營三多非營利及後龍非營利幼兒園,呼應國家平價托育政策;(3)本校創新創業輔導暨育成中心執行苗栗青創養成計畫成為在地創業基地。19.國際招生突破,境外生人數從121人增加至873人;113學年四技日間部註冊率提升至81.12%。
一、教學創新精進 – 教學品質、數位科技、學習成效與專業證照(一) 教學品質:112學年度本校校務追蹤評鑑全數通過,112學年度臺灣評鑑協會完成系所評鑑,休觀系、多媒系通過5年、電機系與工管系通過IEET技術教育認證(TAC),本校教學品質持續提升,113學年度起教育部解除107學年度「維護學生受教權益查核」列管。本校113年與114年連續榮獲「三好校園實踐學校」。吳興祥校牧獲教育部 113年生命教育特色學校績優人員獎,全國大專院僅3校入選。(二) 數位科技:為提升本校創新教學成效,112年除了更新電腦教室設備以例提升學習成效外,智慧科技學院建置「電動汽車電池再生系統中心」以學以致用產學接軌。再藉由數位科技導入,達到輔助教學、互動教學與創新教學三層面需求,113年度樂活設計學院建置「智慧樂齡健康教室」、「智能健康促進實訓教室」、「樂齡自然照顧訓練室」共3間,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商管學院建置業界高標準之「虛擬攝影棚」,如高階攝影機、燈光系統及直播設備等,提升教學品質提升學生實作能力與作品品質。智慧科技學院建置「汽車維修保養服務產業AI客服平臺」、「智慧農業特色」專業教室、建置「5G高效能設施平台」專業實驗室,強化專業教室、跨領域課程與數位教學。(三) 學習成效與專業證照:113年本校教師指導學生參加「2024年亞洲匹克球錦標賽公開賽」,獲女子雙打19+4.0組金牌及女子單打19+open 銀牌。112學年度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4組;開設推動問題解決導向PBL 課程33門。112 學年度競賽成果共46 件,包括1件國外競賽及45 件國內競賽。113 學年度,國內競賽成果11件,國外競賽成果2 件。開設多項學生專業證照輔導班,112 學年度共10 場,學生取得專業證照共135 張,取得證照率22.24%較111學年度12.87%,增加9.3%,113學年度接續辦理證照輔導,共取得專業證照204張。 二、善盡社會責任 – 永續發展、財務穩健、在地鏈結(一) 永續發展:本校榮獲新北市113年低碳校園「銀鵝獎」認證、114年再榮獲低碳校園「金熊獎」最高認證。本校發布「2024 永續報告書」及「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年報」,培育6 位ISO14064碳盤查主導查證員及3位淨零碳規劃管理師。配合政府再生能源發電目標,本校校舍屋頂裝置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總設置容量達1113.7 瓩,每年減少排放超過445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113年度回饋金達60萬。同時落實校園節能用電,113年本校用電度數共2,141,884度電費支出6,921,075元,較112年用電度數2,618,712度電費支出8,683,907元,減少476,828度;同期電費支出則較去年減少176萬多元,降幅達13%,且電費樽節130萬。(二) 本校財務狀況穩健,具備良好的收入結構與資金運用效益可永續發展,除學雜費為主要財源外,受贈款項持續穩定成長,有效補充經費來源,促進校務發展與教學研究品質提升。過去三年來,董事及校友群體對本校捐贈支持顯著,展現高度認同與凝聚力。校友與董事於112年捐款1億9,089萬餘元,113年捐款約6,687萬餘元。本校校友會於110年7月成立「新埔之星」創投基金,委由專業經理人管理運作,並每年自投資盈餘中提撥固定金額回饋學校,作為校務發展及教學支持經費。112年度捐款116萬8,739元,113年度捐款282萬4,957元。(三) 在地鏈結:112至113年執行「北海岸跨領域共享共創共耕基地建構以創新生活文化圈整合創生生耕計畫」,計畫執行內容包含在地關懷、產業連結,以經濟永續及其他社會實踐。113年深入北海岸淡水、三芝及金山等偏鄉社區辦理5場銀髮健身俱樂部活動;另開辦新北市社會局婦女大學1班。三、產學合作連結 – 永續校園、創新研發、產學鏈結(一) 永續校園:112年結合ESG 永續發展協會、新北市綠色能源產業聯盟等7間廠商締結盟約,產學攜手打造永續校園。課程融入 SDGs比例由112學年度 40% 提升至 113 學年度 97%。(二) 創新研發:113年商管學院舉辦2024智慧商業與管理學術研討會、樂活設計學院舉辦2024民生產業與創新設計研討會、智慧科技學院舉辦2024資電技術應用暨永續環境研討會提供教師研究發表平台,教師發表論文數從112學年度發表32篇提升至113學年度發表87篇,113年度教師論文發表比112年度教師論文發表成長10%以上。(三) 產學鏈結:112年度教師產學合作計畫17件,產學合作金額約870多萬元。開設推廣教育班方面,113年度開設淨零碳規劃管理師(iPAS)證照輔導班3班、荷重一公噸以上之堆高機操作人員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班2班、室內配線乙級證照輔導班、自來水管配管丙級證照輔導班等共7班。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 弱勢學生扶助、大學社會責任(一) 弱勢學生扶助:本校成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服務原住民族學生,並透過「募款機制」結合校外企業及串聯校友資源,募款80 萬,提供大學部新生安心就學獎助學金,另為校內經濟不利的學生募款提供愛心餐券,112年至113年期間受助之經濟不利學生占比由4.2%提升至17%,共提供231位同學用餐。並透過課業輔導、就業力及社會力增能輔導等服務,持續陪伴並關心經濟弱勢學生的需要。112至113年原住民族中心辦理10場活動,促進族群理解與尊重,重視全人教育,包括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等,並獲三好校園實踐學校殊榮。(二) 大學社會責任:112年及113年執行「北海岸跨領域共享共創共耕基地建構以創新生活文化圈整合創生生耕計畫」,計畫執行內容包含在地關懷、產業連結,以經濟永續及其他社會實踐。學校以自身特色實踐社會責任,對在地區域或社會長期耕耘貢獻,整體發展重點為「在地高齡關懷」、「聚落文化創生」及「產業連結加值」三大面向,肩負社會責任與關懷行動,專業與服務學習、關懷社區行動。113年3月發行大學社會責任年報(ISBN 978-986-6765-50-6)。114年提出「青銀接點樂活動連線」,其亮點包含在地高齡關懷、國際跨文化與世代交流及聚落文化創生產業連結加值等面向。重塑新生的淡海光譜-多層次創意青銀樂活向前行,其亮點包含提升長者走出來參與社區活動、優化社區、長期照護服務、增強照護人力資源與專業能力、推動創新與技術應用及建立長者需求與服現況的數據庫功能。五、國際化特色 – 學海築夢、境外招生(1) 學海築夢、學海飛颺:114年樂齡福祉與健康促進系7位同學榮獲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補助赴日本北海道照顧服務員實習,休閒運動與觀光管理系李亯和同學榮獲學海飛颺計畫補助赴加拿大交換研修一年;113年韓國姊妹校4位同學來本校研修。(2) 境外招生:113年與國內知名企業如亞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福麟系統整合股份有限公司、嘉發實業工廠股份有限公司、益發精機股份有限公司、誼昌空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正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簽訂產學合作成立國際產學攜手合作專班,培育國內產官學三方需要的人才。「促進國際生來臺暨留臺實施計畫-國際產業人才教育專班(新型專班)」政策,本校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擴大招收國際學生,從招生、課程設計到留才機制,以加速擴大方式,強化海外招生及國際產學合作。112-113年已陸續和33所國外大學締結姐妹校,38所印尼高中職及6所印尼大學簽訂MOU、與越南外語工藝高專、越南外語、技術與工藝中專、越南紅星大學、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Technology for Industries (UNETI)簽署新型專班姊妹校。113學年度業經教育部核定開設2+2新型專班,專班學生主要來自印尼大學。113 學年度有24位同學入學就讀,由合作企業提供助學金及工作實習。僑務委員會同時核定樂齡福祉與健康促進系與開南高中合作僑生產攜專班(43位現住本校宿舍)116學年度入學本校。114學年度擴大境外招生,教育部核定新南向專班2班80名(電機工程系、休閒運動與觀光管理系)預計入學64位同學,學生來源為越南、新型專班7班148名(電機系、機電動力、智慧車輛、智慧營建),預計入學151位學生來源為印尼。
教學創新精進◆ 跨域設計思考人才培育:跨域自主學習5 日營隊,39 名學生獲通識博雅「設計思考」2 學分;《德明青春使命 永續保護地球》系列活動:永續保育- AR 獵圖追蹤實境體驗、淨零減碳-德明智慧能源發展趨勢、立誓的青春使命-短影音大賞賽等。◆ 推動跨領域學分與微學分:舉辦全校性跨領域學分學程博覽會,1,268 人次參觀,524 人次申請跨領域學分學程,增加160%申請人數。◆ 鼓勵教師投入教學研究:辦理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工作坊5場及先導計畫、PjBL 專題導向計畫補助申請,共有18 件教師提出補助申請。 善盡社會責任◆ 結合運動素養與環境教育:淨山活動-台北市2個場域5場次,502位師生共同參與;淨灘活動-新北市八里北堤1 個場域2 次淨灘活動,260 名校內外人士參與,清除740 公斤以上的海岸垃圾與11 件醫療廢棄物。◆ 國際志工與原民偏鄉部落服務:協助菲律賓弱勢家庭、社區與學生,提供華語、衛教、急救等課程;建置35 座水井和6 座衛浴設施。(2)辦理偏鄉原民兒童暑期夏令營、引導就業與創業,提供部落特色與地方創生交流機會。產學合作連結◆ 碳足跡查證員證照19 位等待驗證通過中及iPAS 品牌企劃師22 人位等待驗證通過。◆ 與產業共同辦理2024年亞洲機器人運動競技大賽-無人機項目專屬賽場:增加370 支隊伍參賽,參賽隊伍增加4 倍以上。提升高教公共性◆ 德明科大全數通過教育部113學年度科技校院評鑑。◆ 德明技大一直致力於提升學生專業實務技能,以及就學期間的實習,讓同學畢業後銜接職場時,能夠順利就業。日前申請113學年度勞動部就業學程6案全數通過,為全國私立科大中排名第二名。◆ 德明科大榮獲教育部「113年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榮獲遠見雜誌2024年最佳大學排行榜台北市私立科大第一名。
僑光科技大學Prophet AI團隊利用AI技術結合氣象數據和空拍影像,設計出一套能預測河川揚塵並發出自動警示的系統,贏得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主辦「AI應用鬥智賽暨AI+新銳選拔賽」首獎金獎,奪得獎金100萬元;另一組則以AI模型辨識寵物兔飼料營養成分,獲得佳作20萬元獎金。
112年度成果與亮點1. 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顯著提升o 自辦實務專題競賽隊伍達 135隊(111年為59隊),參與國內外競賽獲獎牌數 130面(111年僅36面),顯示專業能力進步幅度極大。o 專業講座增至 72場,參與人次 7,127,創歷史新高。o 專業證照考取數 573張,大幅優於往年。2. 助學成效與公共性展現o 總助學人次 2,233人(較111年增加488人次)。o 原住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活動從6場提升至 42場,參與學生數達 3,764人,推動原教扎根。3. 教學創新與教師支持o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件數自16件增至 24件,通過經費核定達 102.35萬元。o 舉辦研討會以擴散成果,並補助未通過申請教師,提高教學創新參與度。4. 教師量能與待遇o 55人 獲彈性薪資補助,教師升等通過 5人,其中3人為多元升等。5. 數位科技與跨域學習初步成果o 數位科技課程參與人數達 9人,跨領域學分學程參與人數 52人,雖數量不大,但已成功開啟學生對數位與跨域學習的重視。
本校第二期計畫之規劃、推動,將延續第一期的成果能量,持續精進、深化各面向的執行,同時對準聯合國2015年訂定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我國2019年訂定的18項臺灣永續發展核心目標、行政院「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及「技術及職業教育法」與本校ROTC優勢特色;並結合原民中心資源,提供完善服務,強化原民競爭力,提升整體學生的學習成效、職場知能,以達畢業即能就好業。同時透過校務研究分析、檢視第一期執行未能如期完成的關鍵指標,作為深入檢討、改善之基礎,裨益本計畫各階段各項工作均能如期圓滿順利推動。本校配合校務發展計畫之「1畢、2語、3獎、4照」之精進作法,務實規劃第二期計畫,延續第一期執行成果,持續精進、深化教師創新教學、學生跨域學習、課程接軌產業、制度符應現況,裨益教師增能、學生勤學、課程模組、制度完善、產學共榮、社區共生;落實教學品質、維護學生受教權益、學校永續經營;促進產業技術躍升、社區繁榮發展、學生畢業就好業;善盡南亞社會責任、公開南亞認真辦學資訊,南亞、產業、社區,攜手培育符合社會期待、產業需求、服務地方的優質人力,達成本計畫「以學生為核心,培育產業實務人才」之整體推動目標。「教學創新精進」、「善盡社會責任」、「產學合作連結」、「提升高教公共性」四大面向,視國家政策、產業現況、未來發展、友善校園、社會責任,延續第一期成果優勢、改善缺失,持續精進、創新、深化、永續,止於至善。
本校辦學係以「學生就業」為依歸,從學生學習角度出發,多元蒐集質量化資料,以具體之學生學習資訊,透過議題方式深入分析學生來源及特質、學習行為、學習問題及困境,融入結合本校系科特色、校友力量與企業夥伴資源,落實教學創新、實務增能、翻轉學習、課程盤整、制度完善及跨域學習型態來培育優質專業人才,搭配經過師生共同規劃之課程,形成對人才培育及學生學習成效之共同願景及理念,並回饋至招生專業化、教學精進、職涯輔導、就業力養成及校務管理,以符應產業人才之需求。
112年 (2023年) 計畫執行成效一、教學創新精進• 創新教學與證照表現 ◦ 採用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師人數從111年的156位提升至112年246位。 ◦ 112年共補助12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投注經費達398, 890元。 ◦ 護理師、驗光師、驗光生等專技高考證照的考照率分別為70%、61.4%、66.1%,均高於全國平均。 ◦ 應屆畢業生林書甄榮獲護理師全國高考榜首。 ◦ 應屆畢業生黃橙献榮獲驗光師、驗光生全國高考雙榜首。 ◦ 護理科和視光學科應屆畢業生中,各有9名學生進入全國百大。 ◦ 補助重點專業職能證照共28張,補助經費達116,207元。 ◦ 中文CWT檢測報考人數為185位,其中96位通過,考照率52%。 ◦ PVQC證照報考人數為337位,其中156位獲證,考照率37.3%。• 自主學習與實務能力 ◦ 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社群計畫,112共成立34個社群,每個社群每學期至少進行20小時的自主學習,成員出席率達80%以上。 ◦ 除了111-2期末達標率為85.7%外,其餘每學期皆為100%達標獲得獎勵。 ◦ 教師實務經驗提升,計有30位、29.05%的教師完成認列六年六個月實務經驗。 ◦ 校外競賽獲獎人數為60人。 ◦ 業師協同教學課程共39門,引入43位業師,平均滿意度達4.80。 ◦ 國民法官校園模擬法庭活動中,超過**80%**的學生表示提升了對公民參與的認知。 ◦ 新增「創新創業概論」通識選修課程。二、善盡社會責任• 在地關懷與技職教育宣導 ◦ 112-113年期間,辦理以健康促進為主軸的善盡社會責任社區活動共25場,參與民眾達1,070人次。 ◦ 美容科在112-113年辦理「校外專業服務學習-彩妝設計-鉑金婚婚紗」共11場,參與師生557人次,民眾約257人次,獲得好評。 ◦ 口衛科辦理社會關懷服務活動,前往龍祥長期照護中心和康福智能發展中心進行口腔照護服務,機構人員滿意度5分,口腔清潔正確率100%。 ◦ 性平教育中心與4所國中合作辦理性別平等教育活動共35場次,90名教師和1,143人次國中學生參與。三、產學合作連結• 產學計畫與專利 ◦ 承接產學計畫11案,補助金額200,500元。 ◦ 專家諮詢案23案,補助金額90,000元。 ◦ 教師研習經費達475,664元。 ◦ 簽訂產學合約逾30家,其中3案金額達10萬元。 ◦ 護理科杜素青的「新型專利」和視光學科林恩頡的「發明專利」獲得核准。 ◦ 政府委訓計畫2案,共30萬元。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弱勢學生扶助 ◦ 經濟不利學生平均每人獲得補助費用為2,984元/年。 ◦ 獲補助學生學期平均成績(77.72)略高於一般生(76.11)。 ◦ 107學年度開始參與學習輔導獎助的學生,在112年畢業率達100%。 ◦ 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晉升為一級行政單位,人員與組織齊備。 ◦ 受補助原住民族學生佔總補助學生人數比例為39.36%。五、推動校務研究• 校務研究機制 ◦ 於教務處成立「校務研究中心」並設有獨立人員編制。 ◦ 執行了包括護理師及驗光師(生)國考成效分析、延畢生相關影響因素、教師產學合作能量提升策略、護理科學生參與展翅計畫動機、一年級遠道生適應情況、發展導師班級輔導策略量表、雇主滿意度調查等8案校務研究。
延續112年的基礎,本校在113年度進一步深化AI × ESG ×國際化 的校務發展路徑,並以「教學再創新、社會再連結、產學再深化、校務再永續」為核心。一、教學創新深化與成效拓展· 課程擴充:113 年度新增「智慧能源管理」、「AI驅動設計」等跨域課程,進一步強化學生永續思維與實作能力。· 學習支持進化:「敏實夜未眠」擴展為「全人支持方案」,不僅聚焦學習困難輔導,也涵蓋心理諮商與生活指導。· 教學成果:課程通過率進一步提升至88%,休退學率降至4.5%,學生滿意度突破90%。亮點:形成「AI 融合 × 全人支持」雙軸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力與就業競爭力。二、USR與社會責任深化· 在地創新:持續推動「智慧茶葉產業鏈升級」與「AI農產品品牌行銷」,成功協助地方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碳中和推廣:ESG 中心擴大推動「校園碳盤查」與「產業減碳策略」,建構區域性的 ESG 協作平台。· 社區連結:學生參與度提升,113年度累積1,500人次進入社區服務,帶動地方居民對智慧農業與ESG的認同感。亮點:本校成功建立「校園 × 社區 × 產業」的永續三角合作模式,成為地方USR典範。三、產學合作與國際化推進· 產學共研:完成5件技術移轉,涵蓋智慧製造、綠能管理與智慧旅遊領域。· 企業實習:新增與科技業及能源業合作專班,提供300個以上的實習名額,並推動「雙導師制」提升學習效果。· 國際交流:恢復線下交流,與東南亞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推動新南向學生雙邊實習。亮點:透過「產學合作 × 國際實習」雙軌制,培養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力的技職人才。四、高教公共性與校務永續精進· 教育公平:113年度弱勢學生獲獎助學金比例達25%,顯示資源支持更普及。· 校務數據治理:IR分析持續深化,導入AI預測模型,預測學生學習風險,提升輔導精準度。· 資安與透明:全面升級校務資訊系統,確保資料安全,並公開年度永續報告書,強化外部信任。亮點:以 AI 驅動的 IR 平台為核心,建立具前瞻性的數據治理機制,落實永續校務發展。
一、執行亮點:(一)教學創新精進:1. 探索跨域學習成效優異:111-112學年度修讀跨領域學分學程達11,335人次,其中機械系學生將機械工程與環境科學結合,參加「112年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獲銀獎暨環境部淨零轉型實踐特別獎,表現亮眼。另外鼓勵學生修讀雙主修及輔系,111-112學年度共高達320人次,較107學年度57人次,已有翻倍成長。2. 專業技能應用表現亮眼:112-113年招收73位具技能選手資格學生,並延伸參加第53-54屆年全國技能競賽,共有獲得1金、1銀、1銅,其中蘇同學參與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獲CNC銑床職類優勝。3. 創新教學教師數逐年增加:翻轉傳統教學模式,透過PBL、磨課師等創新教學方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及熱情,提升學習成效,專兼任教師從執行高教前57人成長至113學年度第1學期327人,成長率達473%,並以教學實踐研究升等共有2位教師,開設教學實踐創新課程,從112-1的14門課程成長至113-1的27門課程,成長率達92.86%。4. 教師學術質與量逐年提升:教師於WOS資料庫發表論文件數,較執行高教前115篇成長至112年403篇,成長率達250.43%。並在史丹佛大學公告「2024年度科學影響力」,本校有六名教授獲選為全球排名前2%頂尖科學家,並有七名教授進入「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年-2023年)。5. 國際移動力特色:113學年度招收12國929位國際生、累計至201間姊妹校、較執行高教前成長近5倍。並於2025年QS亞洲地區最佳大學排名躍昇至294名,為全國科大第三名。(二)善盡社會責任:1. 推動教育部USR計畫:已從B類萌芽型突破至C類深耕型,協助臺中新社區菇農建置環控智慧生產環境,協助穩定生產環境以增加產量,已擴大服務區域,獲補助經費也從700萬元增加至1,090萬元,成長比例達55.71%。2. 開設產業人才專班:依企業人才需求,開設產學專班。從執行高教前28班成長至54班。3. 社區教學推廣教育:建置社區終身學習網絡。從執行高教前30班成長至52班。(三)產學合作連結:1. MIG技術研發聚焦有成:成立5大專業技術服務中心,本校112-113年中大型產學案達446件,其中112年已達255件較執行高教前(106年)109件,大幅成長2.3倍。2. 學生創業能量充沛:開設三創課程、成立團隊,112-113年商品化已完成86件,學生申請開發產品並已核准專利83件。(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學生助學圓夢:112-113年共計輔導15,604人次,其中在112年每位學生在各項輔導平均獲得45,368元。
本校在112年以「深化AI智能、培育跨域人才」為發展軸心,積極推動教學創新、深化社會責任、強化產學合作與提升高教公共性,展現出轉型為人工智慧專業大學的堅定方向。以下為主要成果與亮點:一、教學創新與學習成效提升112年度,本校完成智慧農業、智能餐飲、碳足跡管理等跨域課程設計,並建置「雲端廚房」及「創意教學中心」,強化學生在AI與ESG領域的應用能力。教學方法革新:引入專題導向學習 (PBL)、設計思考與跨領域專題實作,讓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發揮所學。支持機制:推動「敏實夜未眠」課業支持計畫,建立線上線下輔導系統,使課程通過率達85%,弱勢學生休退學率降至4.8%。數位學習平台:運用「敏學堂」整合線上資源,協助學生補強基礎能力,進一步銜接產業所需職能。亮點:成功達成 AI 融入課程比率100%,超過80%學生取得AIL認證,展現AI 專業教學之全校化成果。二、社會責任與USR實踐本校持續深耕台三線地區,結合地方文化與產業需求,推動多元USR方案:智慧農業:導入AI與IoT技術於茶葉、杭菊與草莓種植,產量提升10%,並強化品牌價值。社區創生:推動「精品茶科技升級」、「食農教育 × 餐飲創新」、「碳中和平台」等計畫,支持在地產業轉型。永續作為:引入節能設備與再生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展現校園與社區並進的永續實踐。亮點:協助在地農產品產量成長10%,銷售額提升15%,帶動青年返鄉就業與社區再生。三、產學合作與智慧校園建設112年度持續推進智慧製造中心、智慧自駕教學場域及碳中和示範基地:產業合作:攜手在地企業,共同推動智慧農業與碳中和技術移轉,協助地方產業升級。學生實習:推動敏實集團海外見習,實習滿意度達90%,強化學生跨國職能。智慧校園:導入AI與IoT技術,建置智慧能源管理系統,逐步實現低碳校園願景。亮點:以智慧校園與碳中和示範場域為核心,整合校內外資源,成為地方創新與實踐的重要支點。四、高教公共性與校務透明弱勢支持:提供學業輔導與經濟協助,保障弱勢學生就學權益。校務透明:推動50項校務公開,透過IR分析精準改善教學策略,建立資料驅動的決策模式。學生成長:加強職涯輔導與心理支持,提升學生適應力與幸福感。亮點:透過數據驅動與校務公開,打造兼具透明、包容與創新的校園文化。
**一、教學創新精進** 本校於113學年積極深化實務課程,全年開設眾多專業實作課程,並設置三組實務課程模組。課程模組中包括:急重症照護模組、母乳哺育課程模組、健康照護創新創業課程模組。而畢業生「最後一哩」實習比例達100%,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學生數則超過5,000人。另外,本校國考表現亮眼,護理師國考通過率 (大學部) 達九成以上,學士後班更達100%,助產師、語言治療師及聽力治療師證照考試通過率皆顯著高於全國平均。而畢業生實質就業率則超過93%,穩定維持高標。再者,本校將持續追蹤考試通過率與成績並精進OSCE考試內容,預計每年新增或修訂6至8套,強化與臨床實務及國考能力的連結。同時,將逐步完善相關教學設備與模擬器材,提供學生更完善的實作學習環境,提升OSCE表現與國考通過率。 **二、善盡社會責任** 除了舉辦「ESG永續報告書製作實務課程」,嘗試通過課程凝聚全校教職員對推動永續發展方向的認識與共識之外。本校亦於2024年8月出版第一本永續報告書,並獲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2024台灣永續大學獎」之永續報告書—「銀獎」肯定。另,本校獲環境部之青睞獲選「113年公私立大專院校辦理淨零綠生活教育計畫」優選學校,攜手產官學界從民生的食出發,搭配微生物菌將廚餘變成寶貴的「黑金」跟「綠金」,形塑健康的自然生態與循環經濟,實現全民皆可行的環保行動。 **三、產學合作連結** 本校113學年舉辦多場創新創業活動,其中包括:「心理諮商創業經歷講座」、「幼兒園教材教法實務講座」、「正向關係的共好溝通課」、「傑出校友職涯實踐-初心與展望」,以及實作課程:「運動傷害防護」、「動物輔療在失落關懷的應用」、「幼托人員職場環境與專業形象:教保托育專業發展與正向管教講座」等,促進學校與業界雙方進一步產學交流合作之契機。另外,為致力推動創新創業相關活動及推廣育成服務,形塑校園三創之風氣,本校113學年輔導學生團隊進行3D產品列印雛型化2件,利於驗證創新產品的適切性,提供學生對於產品設計上未發現的盲點與可優化之處,以達學中做、做中學之教學目的。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本校持續關懷弱勢,針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提供一對一課業輔導,通過率達100%;整體預警受輔導後成績有提升者亦提升至82.8%。另外,本校113學年舉辦多場「全民原教」活動,其中包括:(1) 賽夏族與森林療癒的生活、(2) 賽夏族工藝DIY、(3) 跟著原民參訪趣:木工初體驗、(4) 回到原鄉的歌聲、(5) 沿著彎路回家之夜、(6) 原住民族系列文化探索:探索賽夏族、(7) 從山林到都市:探索布農族音樂的魅力、(8) 探秘布農之鄉:南投信義鄉部落文化踏查、(9) 原韻飛揚:歌唱之夜、(10) 漫談布農族歌謠與我的原創音樂之路、(11) 原民瘋市集、(12) 賽夏森呼吸,讓師生親身體驗多元文化並拓展多元文化視野。
第一階段113年計畫成果及亮點 中臺科技大學高教深耕計畫第二期第一階段以智慧健康育才、創造永續未來為主題,以教學創新、醫護特色與科技導入為主軸落實技術專業、人文關懷、永續創新及社會服務之教育理念,深耕中台灣培育大健康產業優質人才。計畫內容包括5分項12子計畫,以達成50項部訂共同績效指標。一、教學創新精進主要亮點有:(1)為提升醫護專業優勢,護理系建置智慧護理教室、高照系建置全人健康智慧化照護教室、學士後護理系建置護理資訊與通訊技術智慧教室、醫放系建置瓦爾克牙科X光攝影中心、環安系建置環安衛永續環境發展特色教室,發展醫護專業與智慧管理,回應現代社會對智慧科技導入健康照護的期待與需求。(2)展現教學品保考照成績亮眼:護理師及牙技師國考及格率均高於全國平均值。近5年學生參加國考共考取5位榜首(護理師、放射師、牙技師)、3位榜眼(醫檢師、護理師)、3位探花(醫檢師、驗光師、牙技師)。(3)VR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成立元宇宙圖書館,目前建置36本VR電子書、21部VR教案、9部Virti教案。(4)通過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數9件,有助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成效。 二、善盡社會責任主要亮點: (1)112-113年執行USR附冊大學特色類萌芽型計畫,受在地社區、文創產業及文化場域好評。(2)育成並執行USR Hub三案,服務場域擴大至周邊(新社、北屯、東勢、太平)社區鄰里、在地商圈、國高中小、社大等。(3)承辧一家長青學苑、二家社區大學、三家非營利幼兒園、四個樂齡大學及樂齡學習中心,結合本校長照機構、非營利幼兒園與在地社區,規劃智慧長照服務,發展全齡健康服務及青銀共創代間學習,培育新世代長照及教保人才,開創全齡友善校園。(4)113年度發行本校第二本「永續報告書」,參加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之台灣企業永續獎評選,獲2024 TUSA台灣永續大學獎-大學永續報告金奬之肯定。 三、產學合作連結主要亮點有:(1)參加國內外競賽成績亮眼:食科系學生參加2024世界青少年糕餅錦標賽榮獲銀牌並獲總統賀電、2024 UAPP RUW亞盟第九屆世界盃美學廚藝烘焙創作競賽獲6金3銀1銅殊榮。(2)建置特色實作場域共19間:有效發展智慧化特色實驗室及產業化實作環境。(3)設置長照機構,發展學校特色與資源加值活化:達成本校長照教學與實習場域「謙和賀社區長照機構及居家長照機構」榮獲評鑑優等的營運目標。(4)於校內設置校園青年職涯發展中心「Youth Salon旗艦館」,辦理多元職涯輔導,提升教師就業輔導知能,培植學生就業軟硬實力。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主要亮點有:提供7大輔導方案照顧經文不利學生,以學習取代工讀,每人平均每學期獲補助金約為19,760元(每月約4,650元)。(1)學生參與國際創新發明競賽,團體賽中5人有3人為照顧對象; 112-113年度共補助98人次,獲競賽獎勵38人次。(2)協助學生畢業前取得證照,112-113年度共補助146人次,獲證照獎勵40人次(放射師專技高考,本校及格5人中即有2人參與方案)。(3)原資中心執行樂舞計畫已受邀展演62場次,113年更受邀擔任中臺灣元宵燈會及國慶升旗典禮表演,並與中市原民會合作社區服務與跨校交流,讓學生肯定自我,達校園全民原教之目的。
一、創新教學精進1. 開設技優領航專班,實施師徒制培養跨領域人才:112-113專班學生參加競賽得獎共79件,平均每位專班學生獲獎件數,為非專班的6.97倍,專班學生學習成效明顯優於一般學生。2. 全國實務專題競賽表現最佳:學生參加113年教育部主辦理之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共獲6個獎項,分別為2個【第一名】及4個第【第三名】,績效為科大第一。3. 跨領域學習成效豐碩:(1) 修畢跨領域學分學程人數自112年之328人,成長至113年之421人;(2) 修畢輔系學生人數自112學年度之10人,依學生修課預估113學年度可達13人;(3) 修畢雙主修學生人數,預估於113學年度將有4名學生修畢。4. 建構「AI賦能學程」課程:聚焦AI在智慧製造、5G通訊、高速傳輸介面、企業永續及人文等領域的應用規劃。本校入選教育部AI學程聯盟,為學生提供專業的AI學習資源。5. 推動創新創意創業教育成果卓著:學生團隊– GaiaBit毛焦點,111學年獲得教育部創業實戰學習平台、U-Start創新創業計畫及數發部創業歸故里競賽等資助,累計創業基金達125萬元,成立「毛焦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13年正式進駐桃園巿「中路電商基地」。6. 提升雙語競爭力:110-112學年連續獲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私立科大僅6所獲補助),共1,050萬元,持續深化學生一般及專業英語能力。7.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效良好:107-113年獲教育部補助共119件,以平均每師獲得補助件數為全國私立科大第二,顯見本校在教學、研究及實作技能上相輔相成,整體表現優異。8. 提早培育優秀研究人才:113年度本校共通過21件國科會大專學生專題研究計畫,通過件數為私立科技大學第三名。9. 企業最愛大學生:「遠見雜誌」及「Cheers雜誌」所做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排名,本校112及113年皆為全國私立科大第一名,超越多所國立科大,顯示執行高教深耕計畫成果豐碩。二、善盡大學社會責任1. 配合勞動部開設產業新尖兵課程:109-112年已開設培訓班共計13班,運用本校優質實驗設備,共培訓190位待業青年強化專業技能。2.培訓ESG種子教師,協助企業執行永續相關計畫成果豐碩:自112年元月起辦理多次教師碳盤查及減碳相關研習活動,教師考取ESG相關證照共30位,執行ESG相關產學計畫,112-113年共97件,計畫金額由112年2,623萬元大幅成長至113年之4,817萬元。三、產學合作連結1. 認養龜山及林口工業區,協助企業獲得政府補助計畫,成效良好:112-113年成功協助35家企業成功申請36件政府補助計畫,總經費達7,750萬元。2. 本校為產業提供創新技術服務,已成為支持廠商解決技術問題重要機構:本校實作場域(詳見第29-32頁)衍生產學合作金額逐年成長,112年3,721萬元,113年增加至3,974萬元,已協助34間廠商解決技術問題共215案,摘列部分案例如下:(1) 受某財團法人委託研製一款應用於人體血管之AI智慧無線監測的被動式天線感測器,僅用2個月時間,順利完成血管監測天線感測器原型,並交付廠商進行後續動物實驗。(2) Wi-Fi 7 傳輸速度將比Wi-Fi 6e快三倍以上,傳輸速度越高,容易產生電磁干擾問題,本校團隊協助某上市公司解決干擾問題,使其得於明年順利推出商品化WiFi 7模組。(3) 本校團隊協助土城工業區的中小企業,對聚合物配方進行優化調整,降低「能量的浪費」並提高「訊號加速的穩定性」,進而使得材料更適合於高速傳輸基板的應用,為廠商打開了高速傳輸基板材料供應市場,也為廠商帶來新的獲益。(4) 協助樹林工業區的中小企業成功開發出用於射頻(RF)元件測試的小型無電波暗室,能在無雜訊干擾的環境下進行精密的測量。此項技術進步不僅提升該公司在RF元件設計與製造上的自主性和專業水準,也增強該公司在國際RF元件市場的競爭力。四、提升高教公共性1. 鼓勵教師多元升等,適性發展:112-113學年共10位教師通過升等,其中教學實務成果及作品升等2位、技術報告升等2位、專門著作升等6位,教師適性發展顯著。2. 績優專案教師轉聘為編制內專任教師,肯定優異表現,專任管道通暢:累計共32名專案教師轉聘為編製內專任教師,另修訂規定,專案教師晉薪方式比照編制內專任教師。3.精進校務研究促進校務永續發展:104-113年共執行134個校務研究議題,成果適時回饋校務發展,並發表29篇論文,其中1篇刊登於TSSCI期刊,另1篇獲評優秀論文並受邀出版專書。
一、教學創新精進(一)革新課程地圖,優化學生職涯定向 為鼓勵與推動各系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全面系統性檢視並規劃,讓學生畢業時具備目標職場所需之就業競爭力,全面推動各教學單位課程更新,為此本校教務處於112年3月30日邀請各系出席「系所科課程革新作業說明會」,會中具體討論各教學單位課程地圖之革新重點、運作細節、執行時程等,以落實系統更新及各教學單位課程盤整革新。並於112年4月19日辦理課程地圖概念與設計之分享透過重視學生學習歷程,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主及精進教學品保的學習環境,調整與盤點目前各系所之課程規劃,期達學用合一。(二)教師教學研能精進 本校積極鼓勵教師自組專業成長社群,透過互相交流與學習,營造共學氛圍,投入面向包括教學類、研究類、實務類及工作坊等四大類別,每年依年度預算公告受理申請。同時,每學年持續辦理各項教學法精進與創新研習及工作坊,邀請專業學者及實務人士分享經驗與技巧,透過互動交流提升教師教學創新知能。為鼓勵教師投入教學創新與改善計畫,解決課堂實務問題並提升教學效能,本校每年度提供教師申請教學改革計畫的資源支持,協助教師精進課程內涵並拓展多元專業知識,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截至目前,本校112年度獎勵教師從事創新改革計畫數量共20案,並持續鼓勵教師參與國內外各領域教材、教學法研究及專業知能研習活動,強化教學品質與專業發展。(三)國際競賽能力 本校積極爭取參與國內外各項競賽與學習機會,透過舉辦國際競賽相關講座,邀請國際裁判親自說明競賽規則與評分重點,並邀請金牌選手分享得獎經驗與實戰技巧,協助參賽學生掌握正確賽事資訊、調整備賽方向,有效提升競賽表現與獲獎機會,並促進經驗傳承。此一系列系統性培訓與輔導成果豐碩,112年已榮獲 2項特金獎、15項金牌、29項銀牌與46項銅牌 的亮眼成績,不僅展現本校對卓越教學品質的堅持與落實,也奠定在國內餐旅教育的標竿地位,並讓世界看見臺灣人才的實力與餐旅教育的發展潛能。(四)英語學習措施 本校積極推動多元化之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學習活動,並於新生入學時辦理英文分級測驗,採適性分班教學,以提升教學成效。透過前、後測成績分析,持續掌握學生英語學習成效,逐步強化學生英語能力,並以此作為提升畢業門檻之依據。此外,學校亦致力於提供學生更多國際交流與海外學習的語言與文化體驗機會,並採購線上語言自學系統(Easy Test),協助學生自主提升語文能力。同時,針對英語學習相對弱勢的學生,也提供補救教學資源,確保學習機會均等。在各項措施推動下,學生英文能力穩步提升,學生通過各級CEFR英文能力對應之證照數量已達 373張,展現本校在語言教育與國際化發展上的積極成果。(五)資訊素養提升 本校專注於餐旅專業技職教育,因無資訊科技或數位媒體相關科系師生協助課程數位化,因此特別延請高雄在地數位學習業界專業人才,協助培育本校自有數位學習團隊,以確保課程教材品質與教學效能。為落實數位學習認證制度,以確保數位學習品質,提升學生參與數位學習之意願,促進終身學習之實現,本校「餐飲資訊管理」課程榮獲112年度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肯定。(六)研究中心 本年度為研究中心設置運作籌備期,確立研究中心設立相關規範與管考標準,已於112年3月通過行政會議制定「院級研究中心設置要點」及「院級研究中心評核作業要點」兩辦法,並利用講座舉辦及實地參訪等方式,讓各學院師長了解各校主題研究中心推動與營運方式,以利各院研究中心設置之意願與設立目標與任務之確立。目前已設立「觀光政策創新普拉斯+」、「永續觀光休閒產業發展」及「食農在地創生」等三研究中心,各研究中心之設立制定目的與階段性的短中長程計畫,如主編期刊或學報之評等提升計畫、研發成果商品化與技轉、產學合作金額目標、教學創新研究成果之產出等,以利後續之評鑑,並鼓勵各院以小組經營之形式,審慎評估營運所需的資源與經營方向,凝聚共識。二、善盡社會責任(一)一學院一USR 為配合政府推動地方創生之策略,由各學院推動目標以概念發想階段為主,融入校務治理架構形成運作機制與場域共同研議、凝聚共識,藉由教師帶領學生以跨科系盤點在地發展、產業、文化與城鄉需求議題及面臨問題瓶頸後,進而輔導級協助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全人素養和社會貢獻。各學院執行內容如下:1.餐旅學院:以偏鄉關懷、用愛陪伴為主題,落實教育平等、關懷弱勢的理念,規劃餐旅相關課程陪伴屏東縣滿州鄉三間國小及南投縣埔里國小之學童,強化學生對永續食農教育、永續環境觀念。並於活動執行期間,盤點在地需求後,使用滿州鄉與埔里鎮在地食材及研擬特色餐酒,期以透過產品研發,提升在地產業經濟價值。2.廚藝學院:為厚實人文社會關懷,提升社區長者身心社層面的整體福祉,師生團隊規劃樂齡香草植栽療癒課程,鏈結小港周圍之社區據點,以廚藝專業帶領高齡者進行植栽認識與餐食示範展演,透過改善長者飲食習慣及提高長者社交機會,促進長者身心健康,更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增進高齡者的「健康與福祉」。3.觀光學院:強化課程與在地連結,推廣以永續漁業文化為底蘊的遊程,帶領學生至永安漁港了解當地文化風情、凝聚地方共識,規劃符合在地特色的體驗內容,點亮在地遊憩資源,提升旅遊服務專業,並可為深度探索社區的遊客提供多元化選擇。4.國際學院:除建構雙語SDGs課程及教材,推動永續發展教育外,更聯合本校廚藝學院西廚系及中廚系,與田寮古亭社區、食品公司、高市府農業局畜產科建立多元夥伴關係,藉由產業技術聯盟及交流活動,以田寮在地產銷履歷豬研發多元異國風味料理,藉此促進學校、廠商和社區產業共生共榮,達到地方創生及永續經濟發展之目標。5.共同教育委員會:著重實踐在地連結,針對人文藝術結合歷史文化融入USR實場域調查探訪,並與魚池鄉鄉長針對培育在地觀光旅遊及產業人才與生態旅遊結合進行交流座談,期望藉由政府單位做為基地,建構大學推動社會責任之規劃與執行,共同推展地方創生及文創產業之發展。(二)義賣餐車活動 本校邀集23家育成廠商、創業校友及各地商家進駐,舉辦以「療癒美食x創意美學x育成輔導x食農教育」為主題的文創減塑市集,含括手作愛玉體驗活動、餐車美食等具有創新及互動性的方式,吸引活動參與率,亦邀請專業師資進行餐車創業輔導,協助欲創業之對象,以提升社區創業知能,本次義賣所得,將全數捐贈高雄市社福團體做為兒童助學之用,並於活動後持續宣傳公益事業的實質成果,助於提高餐車義賣公益活動的執行成效,建立本校品牌形象,同時確保活動能夠達到促進社會參與和公益支持,落實大學責任實踐之目的。(三)服務學習 學生社團、系學會等至偏鄉國小、財團法人等機構進行服務學習,藉由參與志願服務,關懷與瞭解弱勢團體、偏鄉學童等,培養志願服務的精神外,也可發揮自己所長,並從中累積實務經驗,實際服務與知識技能融合,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並從中體驗到為他人服務的喜悅和成就感,同時也能學習與人溝通、協作、領導和解決問題的技能,這些技能對未來的職業和生活都有重大影響。於課程結合「性別平等教育」,讓學員們能夠在活動體驗中學習新的知識,建立關於性平教育的觀念,並藉由親身體驗維護公共區清潔工人的辛苦,能更直觀的感受並養成習慣,了解為何一直以來政府都在倡導「垃圾不落地」,落實社會回饋的理念。三、產學合作連結(一)創業鋼鐵人 透過鋼鐵人計畫,鼓勵創業校友於本校培植與孕育新創事業,提升學生面對職涯發展之應變能力及就業競爭力,媒合創業校友與學生,藉由店家技術指導及移地實地訓練,同時校方適時介入加以輔導、協助,增進學生掌握產業發展動向及趨勢之先備知識,落實創業人才孵育。 本校持續進行媒合創業校友,老新餐飲集團、等路伴手、餵口甜點、綠野香蹤及陋比咖啡等進行輔導,提供模擬創業場域,同時辦理數場創業相關課程,如:美食攝影、品牌管理、素食甜點示範教學等,並於期末辦理微型創業成果展,透過此計畫整合學生各項所學的知識與技術,結合創新與創意,演練創業實務企劃流程,並實際體現學生創業實務及開發創新商品之能力,藉由校友協助指導,已有一位學生成功於網路創建品牌【荒漠甘泉】,一位於臺南知名飯店的烘焙坊工作,未來將持續協助新創團隊發展,為餐旅產業注入新流,以達到擴大影響力及回饋地方產業貢獻,期望未來帶給臺灣餐飲產業有不一樣的視野與展望。(二)一學院一國際組織 本校持續深化與精進一學院一組織之目標,提升學校在國際上知名度和聲譽,同時增加國際合作機會,旅遊及觀光研究協會(TTRA)、國際餐旅教育學會(ICHRIE)、亞太旅行協會(PATA)、法國Lyfe國際廚藝聯盟等,每年選派各學院之師生赴海外參與國際研討會,與各國產學業界優秀人才進行國際交流,拓展本校國際能見度。1. 國際學院:持續與旅遊及觀光研究協會(TTRA)維持會員關係,於今年至韓國首爾參加研討會探討疫情後及少子化之國際觀光議題外,本校師生也於此次研討會口頭發表論文專題,並於亞太地區籌備單位洽談2025年於臺灣舉辦之可行性,盼能增加本校國際能見度。2.餐旅學院:持續維持與國際餐旅教育學會 (ICHRIE) 的會員關係,積極參與該學會每年由不同會員大學主辦的國際研討會,關注全球餐旅教育趨勢與產業發展脈動。透過會議中的學術交流與實務討論,深入探討餐旅教育的創新教學方法、數位科技應用、永續發展策略以及產學合作新模式,並與國內外學者、業界專家及教育機構代表建立緊密連結。並於會後,將會議所學帶回校內,轉化為教學與研究的養分,不僅強化課程內容,使其與國際標準接軌,更促進教師間的經驗分享與學術合作。3.觀光學院:帶領觀光所研究生參與PATA Travel Mart(PTM),為亞太地區最大之旅展暨旅遊交易會,與國際買家進行交流,推廣臺灣觀光,並吸收其它國家觀光產業最新趨勢,同時促成本校與PATA實習合作機會與成立NKUHT學生分會;本校研究生亦參與青年論壇,與各國之青年交流,分享目前國家觀光發展趨勢,進而達到與國際接軌,走向國際,參與未來之目標。4.廚藝學院:加入法國Lyfe國際廚藝聯盟主要目標為強化餐旅管理與廚藝教育的國際合作與專業交流,並提供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國際合作機會,112年選送學生至聯盟參與10周短期訓練課程,並選派教師至法國里昂及泰國曼谷參加聯盟會議及教學訓練與業界餐廳實習課程,旨在深化國際交流與教學,該課程提供聯盟學校教師們學習不同教學模式與教師們互相交流的機會,進一步提升教學技巧與專業知識,並於此次會議中倡議廚藝創新暨綠色永續研究及實踐活動,榮獲聯盟總部廚藝永續研究經費。四、提升高教公共性(一)三服教育 三服教育共包含三個項目,分別為「服務精神」、「服儀端莊」及「服從紀律」,「服務精神」為推動勞作教育晨起勞掃服務,並辦理「校園與社區關懷工作坊課程」與「環境關懷與服務能力提升講座」,鍛鍊學生體能並養成同學服務的美德與勤勞的個性,進一步培養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教育意義樸實負責任的生活態度與愛校惜福的校園文化;「服儀端莊」為教育學生符合餐旅業界之特性及其工作倫理與專業形象,更藉以培養同學良好生活禮儀,學習合宜得體服儀穿著,養成優雅氣質,提升職場競爭力,同學若對於制服有想法,可藉由「校園公共事務民主餐與學習活動」表達意見;「服從紀律」為學生參與「學生服務團隊研習營」、「宿舍幹部公民教育探索訓練營隊」等活動,強化團隊合作精神與團體紀律遵循,增進團隊共事、凝聚向心力,培養學生具備負責任、守紀律及重品德。(二)校務研究 本校於112學年度第1學期起將原「校務發展中心」改為一級單位「永續發展與校務研究中心」,其下設有「校務永續發展組」及「校務策略研究組」,藉以促進全校跨單位行政效能,並強化「數位治理」行政運作系統及研析功能,為學校政策訂定及相關重要行政決策之支援。另外,善用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資源推動數位治理,配合學校中程校務發展計畫, 112年校務研究議題分析共計6案。(1)學生生源來源分析。(2)學生英文成績表現。(3)學生專業證照資料蒐集現況探討。(4)師培學生休退學原因分析。(5)學生休退學原因。(6)畢業生流向調查。
113年度高等教育深耕成果績效113學年度學生持續展現亮眼成績:電機工程系同學參加「2024第35屆 AERC亞洲智慧型機器人競賽」榮獲第二名,表演藝術系同學參加「2024 HHI TAIWAN 世界街舞錦標賽台灣站」奪得冠軍,餐飲管理系同學於「2024台灣國際廚藝美食挑戰賽」麵包項目獲銀牌佳績。本校亦依據政府產學政策,強化研究能量與產學合作,截至113年度11月底,單案金額30萬元以上之產學計畫達46件(較112年度28件成長64%),總績效53件、金額達1,522萬元(較前一年1,162.5萬元成長31%);技術轉移27件,授權金額132.7萬元(較去年108.6萬元成長22%)。在高教公共性方面,學務處秉持「關心、用心、盡心」精神,照護經濟不利、特殊生與原住民族學生,推動學伴學習、文化課程、獎助學金、住宿補助及原住民族通識課程,為全國具前瞻性的作法,營造友善校園。隨境外生人數逐年提升,學校持續加強國際化行政與生活輔導,除設有祈禱室並辦理多元文化交流活動外,國際暨兩岸事務處與國際專修部更配置行政主管9人(含雙語外籍主管1人)及專任輔導老師27人(其中22人具雙語外籍背景),提供就醫、緊急事件、證件辦理等全方位服務,讓境外生安心就學,進而培育符合產業需求之優秀專業人才。綜整112-13年度成果網址: https://www.lit.edu.tw/hesp/48411/
2025國際奧林匹亞機器人全國總決賽 160支隊伍齊聚嶺東科大競技爭鋒 台灣科技教育年度盛事「2025年WRO國際奧林匹亞機器人暨MARC AI全國總決賽」,21日起至24日於嶺東科技大學舉行。嶺東科大近年已將「資訊學院」升格為「智慧科技學院」,積極強化AI與ICT人才培育,期許參賽學生勇於突破自我,展現最具創意的科技實踐力。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3MMDbX 113學年度:打造中台灣科技園區智慧製造人才培育基地● 智慧製造科技系首招註冊率124.4%● 開設多元專班及培訓課程,為西門子等40家廠商客製人力● TAIROA智動協會中區盟主● 跨足醫醫療、農業、車輛、能源等智慧科技領域● 導入企業系統課程數43門 核心主軸:1. 對焦重點發展產業。 2. 創新智慧科技應用。3. 協力企業永續成長。 4. 拓展國際合作生源。 面向一:教學創新精進● 開設創新創業課程 317 門、修讀人數 12,230 人次● 連續 6 年獲教育部學海計畫,執行計畫 218 件● 邀請 12 國 35 位專家學者參與國際論壇與工作坊● 2 年境外生人數成長 20%● 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 80 人● 海外移地交流 278 人次 面向二:善盡社會責任● 新設校級單位: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 爭取農業部計畫 1125 萬元,協助國家森林遊樂區風災後重建與文化傳承 面向三:產學合作連結● 113 年執行產學計畫 4,325 萬元,較 112年成長 133%● 參與就業計畫實習學生數 780 人,合作企業 173 家● 輔導師生 55 名考取 iPAS高價值證照,通過率全國第二● 發起中臺灣智慧製造產學聯盟,建置中部私校第一間機器人工程師合格考場 面向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 面向五:推動校務研究● 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參與學習輔導,獲獎助受惠學生達2,553人● 公開辦學資訊 81 項● 精進校務研究,完成校務議題研究報告 166 案● 落實內控制度,辦理自主稽核 65 次,完成 43 項報告納入績效指標● 成立原住民資源中心,辦理 105 場次活動,提升原鄉文化認同● 打造原民文化走廊,展現族群多元特色
本校推動高教深耕計畫後,整體教學、產學、校務運作及區域鏈結大幅改善與強化,成果豐碩。教學創新精進:落實各項教學創新機制,推動學生三語訓練,強化學生在英語、華語與程式語三語的基礎能力,在EMI推動上113年培訓5位EMI種子師資共開設9班EMI課程,同時進行TA 培訓共16位全面提升學生語文能力;並將程式語言與人工智慧納入本校必修課程,在本校積極的推動下,在113學年度日夜間部全體學生已達到100%的程式語與人工智慧基礎能力;利用以賽代訓的資源在競賽上取得佳績,在計劃期間取得國內外參賽得獎人數為439人;在學生校外實習以培養學生就業競爭力方面, 112學年度有583人參與校外實習,其中112-2學期有281人參與校外實習,133人獲得留任;本校建置的半導體類產線基地開設4周96小時的半導體封裝技術培訓營,共有81位學生參與,同時辦理IC封裝工程師能力鑑定考試,共有72人報名,通過69位,通過率達95%。管理學院也獲得113年教育部補助大專院校生命教育教學社群與課程發展實施計畫。本校管理學院林永禎教授建構萃思(TRIZ)系統化視覺化的創新創意教學法,更獲頒教育界最高榮譽113 年度師鐸獎,都足見本校在教學創新上的成果。善盡社會責任:本校113年發起鏈結新竹縣政府、清華大學、敏實科技大學、玄奘大學、中華大學,共同簽訂「新竹區域資源共享合作備忘錄」。獲教育部第三期(112-113年)USR計畫共計2案大學特色類萌芽型個案計畫,「客話茶金三生味-韌性茶鄉創生計畫」獲補助550萬元、「新竹縣五峰鄉隘蘭軌跡人文、生態、空間、孵創基地計畫」獲補助500萬元。112-113年共計開設44班社會實踐課程、授課教師共42人次、修課學生人數共1889人次;已承接非營利幼稚園6所共招收696位幼兒,參與師資與工作人員數達102人;113年成立新竹縣第3所社區大學,並命名「豐湖社區大學」。產學合作連結:這幾年本校產學合作金額上成果豐碩,112年1億8,540萬4,984元,113年更提升到2億2,124萬6,436元,其中本校配合國家2050淨零排碳政策輔導協助企業進行碳盤查碳足跡精實管理等淨零排碳與數位轉型高達50家,110-113年培育校內教師具碳盤查證照共計96人,將近全校教職人數的1/3,成果豐碩。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校配合教育部軍公教調薪政策,111-112年度共計獲教育部調薪補助18,517,016元整。;落實校務公開,於113年協辦「數據治理與國際人才培育-2024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年會暨國際研會」,發表成果,並獲得「最佳海報獎」。同時本校原住民族教育發展處更深入推廣賽夏族文化與歷史,並首度發表賽夏族百年矮靈祭場與古道尋根紀錄片,更榮獲第十一屆教育大專院校MATA紀錄片組優選的榮耀。國際專章:本校積極推動國際學生辦學特色,112學年度境外學位生總人數達1,607人,外國學生總數1,432人,同時配合政府新南向發展政策,開設國際產學專班、產學攜手專班等,並擔任新型專班計畫越南海外基地總召集學校,菲律賓海外基地的副召集學校,顯示本校在招收國際學生方面具有卓越的競爭力。
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