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執行高教深耕計畫以健康產業為主軸,建立長照人才培育,食安檢驗專業的目標。113年整體目標及策略規劃,延續第一期深耕計畫的推動方針及成效,加以精進深化,以培養具備實作力、創新力及就業力之專業技術人才,推動【教學創新精進】、【善盡社會責任】、【產學合作連結】、【提升高教公共性】四大分項計畫。
一、教學創新精進
專業實務技術:與高雄榮總、屏東榮總及屏東基督教醫院共構護理臨床訓練課程,共培訓82位學生獲得實習獎學金。專業證照取得:護理師高考113年通過率分別為69.7%,優於全國平均。社工系32位同學考取社工師、4位諮商心理師及食品系4位同學考取營養師。外語能力養成:PVQC商管英文組、觀光英文組、醫護英文組共獲冠軍1位、亞軍2位、季軍2位、金腦獎3位;引進外籍師資,營造全英學習環境。翻轉傳統教學:教學實踐研究計畫18位教師申請,通過7件(38.8%)。教學空間升級:建置「直錄播教室」、「南校區PBL智慧互動教室」。培育專業人才:培育「智慧健康照護、銀髮賦能、食品安全、新農業」5+2人才。精進教學品質:113年護理系、企管系所、食品系、口衛科、觀光系均通過「教學品保訪視評鑑」。
二、善盡社會責任
銀髮賦能:113年推出「銀髮肌不可失」課程模組及「銀髮賦能基地-人才培育及基地活用計畫」,鼓勵學生參加相關證照考試,提升專業技能。整合更新銀髮賦能基地軟硬體設施,擴大銀髮輔療陪伴犬計畫。食安教育:113年「台灣可可食品安全產銷履歷及巧克力的推廣之路」計畫,協助屏東可可小農學習與建置產銷履歷、推動品牌行銷概念、整合產業共識,支持可可合作社與協會,協助小農開發多元產品,強化產業六級鏈結。文化永續:推動「老同學」原住民長者文化安全照顧情境互動方案,至部落進行文化宣導及踏查,師生團隊與原住民電視台合作拍攝節目《老同學!我就問》,將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與原住民的文化智慧結合,傳遞出有關原民銀髮族的生活、學習和照護資訊,從而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產官學交流:舉辦37場USR活動,加強跨校及國內外交流;與企業簽訂20份MOU,為學生提供多元學習和就業機會,提升社會影響力。
三、產學合作連結
產學合作:研究發展推動產業界與學校間之合作,加強學校與企業交流,教師參與研討會與技術交流,促進技術創新與研究。人才培育透過三創課程及勞動部就業學程,縮短教學及產業落差,促進學生創新實作。國際交流:鼓勵學生參與第二外語研習,厚植國際移動力;成立華語文中心輔助國際生融入台灣文化。優勢特色:配合校務發展主軸(1)銀髮賦能與智慧健康照護-培育學生具備銀髮賦能所需的健康照護知能。協助長者參與關懷學習活動。(2)食品安全-強化在地食安量能,持續培育學生使其具備產業所需技術與應用能力,達成「學用合一、強化產學合作」之目標。
從解決在地產業的既有問題出發,運用鄰近農科園區、工業園區及屏東科技產業園區的區域優勢,聚焦輔導在地文化、農業與社會服務等特色產業。屏東為食品產業重鎮,本校位於鄰近屏東三個工業區,以「食品安全在屏東」鏈結在地,持續深耕在地食品安全為主軸,強化地區特色,以學術單位輔導在地廠商形塑特色商品,緊密學術及產業鏈結,以提升屏東在地食品產業升級。本校積極朝向發展「食安-營養-賦能-長照」領域相關特色,透過創新課程設計及實作訓練,培育學生銀髮賦能照護之實作能力。將培養的人力投入深耕及活化在地產業,結合師生專長與在地產業之產學合作推動。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經文不利學生與課業同儕輔導:接受計畫補助之學生中,經由參與特斯拉計畫辦理之方案及課程,66%學生捨棄在校外打工,有84%的學生每週學習時數增加達10小時以上。原民生一站式服務:原資中心提供原民生課業及生活輔導一站式服務,建置「原住民文物館」,辦理多元活動推廣原民文化。積極延攬師資:112-2至113-1學期,共聘任7位新聘教師,實施彈性薪資,強化延攬及留任人才機制。校務資訊公開:100%完成教育部要求校務資訊公開項目。全人化-辦理多元講座、工作坊、競賽、雙語營隊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成長經歷。
五、提高國際移動力
為因應產業發展全球化,建構雙語學習環境,強化國際學術交流,招收國際學生,積極推展國際化。目前已向教育部申請國際專修部統籌輔導專班學生生活、經濟及學習成效追蹤,並深化學生海外實習。112學年度通過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一班,招收25名學生、3+4產學攜手合作僑生專班四班(176位新生,目前已進入高職入學)。113學年度通過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兩班,共招收53位學生、3+4產學攜手合作專班二班(90位新生,目前已進入高職入學)、114學年度預計申辦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三班120位以及3+4產學攜手合作專班四班180位。藉由推動國際天使制度、籌辦多元文化交流活動、鼓勵參與第二外語研習,拓展學生國際視野、國際文化包容力及厚植國際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