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計畫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
本校第一期(107-111年)高教深耕計畫除延續過往教學卓越與典範科技大學計畫,持續在推動項目精進成長外,亦在創新教學、發展學校特色、高教公共性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等推動主軸上戮力執行,為第二期計畫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中,本校為精進教學創新,引導學生結合跨域知能,不僅於教師成長活動辦理STEM相關工作坊,鼓勵教師創新教學融入STEM教學方法,亦持續辦理Pre-SoTL計畫,強化校內教學創新氛圍。除此之外,本校擴大推動學生跨國i-PBL學習活動及學生跨國產業實習,以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並將永續發展與學校特色進行結合,推動ESG綠色創新產業技術研發。112年成立智慧綠能科技中心,以再生能源轉換技術與馬達、發電機設計相關技術,發展創能、節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維運之能源轉型為研發核心技術,為永續產業及環境努力。本校也勵行節能減碳,持續推動環境永續,榮獲經濟部水利署「111年節約用水績優單位」學校組優等獎,是唯一獲得優等獎的學校單位,並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簽署「大學永續發展倡議書」,朝碳中和目標邁進,112年將「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更名為「社會責任暨環境永續中心」,接軌全球永續發展議題。在提升高教公共性方面,為讓更多經濟不利學生受益,利用IR分析完善就學協助機制之成效並精進改善,期能從更多面向有效協助經濟不利學生翻轉未來。
本校112年在專業學術、藝術人文以及體育活動方面均有亮眼表現,其中在學生競賽方面,「2023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榮獲亞洲發明界最高榮譽「鉑金獎」及獲得1金1銀2銅;國企系團隊代表台灣赴新加坡參加全球品牌策劃大賽,從各國代表隊中脫穎而出,勇奪總冠軍;第十九屆「電腦鼠暨智慧輪型機器人國內及國際競賽」奪得「線迷宮鼠」大專組冠軍;「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共獲得3金,為全國金牌數最多的學校;在產學研發方面,本校與佐臻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合作,在「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榮獲金獎,為COMPUTEX對於創新科技產品的最高肯定;「2023 Mobileheroes通訊大賽」亦勇奪冠亞軍,共獲獎金八十萬元;在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方面,本校共有5案計畫獲得第三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補助,在全國公私立科大名列第一,另外「藏碳蘊漁」萌芽型計畫團隊參與「2023全國海洋能源創意實作競賽」勇奪冠軍;在體育方面,「112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獲1金4銀及榮獲全國一般女子組田徑總錦標第五名;男子排球校隊勇奪「111學年度全國大專排球聯賽」一般男子組冠軍;在辦學績效方面,遠見雜誌「2023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本校榮登「私立大學30強」和「技職大學30強」中全國技職大學第10強,Cheers雜誌「2023年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本校在私立技職體系排名第三名,南部地區分區排名穩站私立科大第一,表現穩健並領先多所國立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透過Scopus的論文影響力數據公佈「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本校有7名教授榮登「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4名入選「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研究領域含括生物醫學、自動化、能源、工程、資訊與通訊技術、社會科學等,展現本校厚實的學術研究實力。
以下分別從計畫各主軸說明執行亮點成果:
一、 教學創新精進
本校早在2015年起即選派教師前往美國著名的歐林學院觀摩與學習並引入校內,逐步推動全國特有的箍桶式課程架構模組與進行教學創新實驗。透過不斷精進與推廣箍桶式人才培育模式,本校電子系、化材系、電機系與機械系於2023年分別獲得「教育部新工程教育實驗及建構計畫」A+與A類計畫各二件,是全國大專校院工學院唯一通過4件的學校,且循序漸進有系統地以各式創新教學方案培訓學生探索、界定與釐清問題,進而分析與解決工程實務問題。
此外,本校積極推動與國際夥伴學校的跨國合作研究及各種學習活動,於第一期計畫期間即與日本大阪工業大學及菲律賓聖何塞-雷科萊托斯大學共同辦理「i-PBL跨國師生共學」,期望在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下,拓寬學生的視野。2023年活動主題為「Smart Farming 2023」,主要是延續2022年太陽能技術基礎,以智慧農業打造跨國、跨校、跨文化的軟硬體系統整合,制定5天的學習體驗,本校由2位教師帶領10名學生前往菲律賓參加。三校成員們先以跨國混合方式編成5組,每組成員必須透過動腦思考與動手實作,共同協作以解決專題工程問題,不僅讓學生體驗跨國合作面臨的挑戰,也從中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本校建置學生自主學習及研究場域,如:電子系魯班工坊、電機系再生能源轉換器類產線工廠、資傳系虛擬攝影棚及產設系創思工作坊等,鼓勵學生善用場域進行自主學習。第二期計畫仍持續優化自主學習場域,整建本校TA Corner,依不同需求重新規劃現有空間,分為開放學習區、分組學習區以及個人讀書區(含數位學習區),打造出更容易讓學生親近的學習環境,以培養自主學習風氣與良好閱讀習慣。
為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自教育部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起,本校即成立SoTL推動小組及補助教師經費,協助教師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積極引導教師投入教學實踐研究,並持續精進。在教師社群、教師研習及工作坊中,亦加入STEM相關議題,加強教師知能,也延伸推展至各領域教師投入,期以多方交流增進教師質能,提升教師成長並活絡經驗交流,強化校內教學創新氛圍。
本校112學年度共通過23件SoTL計畫,行流系唐楚君老師以「In點子:打造軟硬兼顧的程式設計教學環境」榮獲112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計畫。對申請未獲得計畫核定之課程,本校持續辦理Pre-SoTL計畫,提供經費支持教師能先行進行前期研究,並輔導提案老師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以利教師下期計畫能獲核定通過,本校亦盤點自107年度以來本校教師執行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利用IR分析其對學生興趣或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成果及職能養成等成效影響,以精進強化教學創新。
二、 善盡社會責任
本校自106年起即投入USR計畫,透過人文關懷協助城鄉永續發展,建立長期互信的夥伴關係。本校在第三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共通過5件,無論是件數或金額皆為歷年最佳表現,其中長期致力於深耕高齡社區的「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獲得肯定,除在「2021大學社會實踐線上博覽會」獲得最佳亮點故事獎外,也於112年進階為永續發展類特色永續型計畫;「文化底蕴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同樣於112年度進階為大學特色類深耕型計畫,顯見師生與在地公部門及社區夥伴六年來努力發展的台南市神農街燈展之在地創新永續模式已創下獨有特色。未來本校將在健康促進、文化永續、在地創生、社會共融、綠能發展與永續環境等在地議題上,持續發揮正向影響力。
本校112年3個獲大學特色類萌芽型計畫中,「藏碳蘊漁」計畫主要將本校綠電創能與節能技術導入台南土城養殖魚塭,並逐步建置完善的魚塭微電網,降低養殖戶之用電成本,以活化在地經濟及環境永續發展,接軌全球永續淨零之目標。該計畫也鼓勵參與學生以發電機實作成果參賽,從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獲得佳績。
三、 產學合作連結
本校長期推動產業整合式人才培育,透過理論與產業實務應用的結合,期望對學生畢業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112年度通過教育部產業學院計畫,其中「產業實務人才培育專班」3件、「精進師生實務職能方案」6件,為全國科大第一。112學年度成立「智慧製造跨領域技優學程」,並與緯創資通合作開設「AIoT智慧製造產業碩士專班」,利用緯創資通智慧製造類產線,培養學生整合和實作的技能;與陽明交通大學及緯創資通三方共創產學新方案,優秀技優學士將有機會優先甄試進入陽明交通大學就讀碩士班或第二學士班,學生在學期間除可獲得優渥獎學金及寶貴類產線實習機會外,表現良好者畢業後亦可優先受聘至緯創資通集團任職。112年3-5月則與台積電攜手共育人才,合作開設早鳥班課程,由本校教師與台積電主管共同授課「半導體應用課程」與「就業前的實力培養課程」,培育大四學生畢業後即可至台積電就業。
在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中,本校亦著重環境永續及綠能議題,推動ESG綠色創新產業技術研發,開發減碳材料及製程技術、電動車技術,同時因應政府推動政策及產業需求,培育校內教師通過ISO 14064-1碳盤查課程培訓之種子師資,成立「綠能永續低碳技術輔導團隊」,積極強化教師與產業合作量能,並參與教育部離岸風電人才培育場域建置計畫,串聯相關技術課程及教育訓練場域,發展相關實驗與教學,提供進階實務培訓。
此外,本校開創運動科技跨領域研究,與臺南市政府攜手舉辦「2023科技棒球嘉年華」,積極推廣運動科技,不僅匯集成功大學、清華大學、新創公司傳接球實驗室、工業技術研究院及本校的運動科技量能,打造運動科技觀賽體驗,將球場上的選手運動影像進行分析,提供即時運科數據,並以5G無線傳輸技術直播賽事,透過多機連動畫面,讓無法至現場觀賽的觀眾也能藉由網路直播宛如親臨現場觀賽,希望透過運動與科技的深度結合,讓全民更深入瞭解棒球運動的專業內容,藉此帶動運動風氣,提升運動素養。
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
本校致力推動大學永續發展教育,長期投注資源關懷經濟不利學生,從經濟、學業、生活等各層面,制定各項輔導措施以保障並支持經濟不利學生之權益。自106年起,每年定期舉辦「弱勢助學募款餐會」,透過向各界勸募善款及教育部補助金額扶助經濟不利學生安心學習,善盡社會責任。在校友及社會大眾各界愛心支持下,112年度總計投入逾2千萬元(含學校向外部募款、申請教育部基本補助及獎勵補助)幫助經濟不利學生之學業輔導,並於112學年度增加10%的校內工讀經費,持續關注並減少經濟不利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問題。
本校經濟不利助學機制以「學習取代打工」為宗旨,鼓勵學生專注學業才能翻轉未來。該機制規劃有提升英語能力、青春好樣讀書會、考照補助與證照獎勵、競賽式導向專題補助、職涯發展輔導、社團培力訓練等,協助經濟不利學生在求學期間穩固基礎知識,深化就業技能。本校經濟不利學生透過完善就學協助機制計畫補助,參加各式全國性競賽,屢屢獲得佳績,利用校內各類資源,成功提升其外文能力,熱心協助辦理本校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更在112年4月榮獲臺南市大專優秀青年獎,充分發揮出南臺人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核心態度。
為能從更多方面協助經濟不利學生翻轉未來,本校自執行完善就學計畫以來,便不斷修正及調整活動方式,透過問卷蒐集經濟不利生的建議,112年度以IR研究分析經濟文化不利生輔導成效,期能持續精進本校完善就學計畫相關機制,永續發揮協助經濟不利學生之效益。
五、 推動校務研究
本校自105年起建置校務研究資訊平台,在教務、學務、人事、研究、財務及學校等面向建置議案及資料庫,透過平台更有效分析和評估學校的運作情況,發現問題和挑戰並制定相應對策,促進校內各處室之間的合作和共享資源,實現校務發展的協同效應。
為因應少子女化,本校除經由IR分析高中職學校群別科系分布、南臺學生高中職畢業學校、不同入學管道學生表現,據此進行招生來源群組調整,擬定各項招生策略外,亦於休退學成因探討,透過邏輯模型找出學生休退學的關鍵成因,進而瞭解不同特質學生間發生休退學之風險倍率關係。
本校除在既有議題下持續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外,為落實計畫執行,於本期導入IR分析驗證計畫面向執行成效,以透過成效反饋調整執行方式,精進計畫推動,例如:在教學創新精進面向已對期中預警機制和TAC課後輔導成效進行分析;在高教公共性面向,已分析經濟不利學生輔導成效。未來將持續透過IR分析驗證追蹤執行成效,進而調整精進計畫執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