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標題:技能競賽培訓,提升國際競爭力
l 內容:
背景與目的
技職教育的價值在於專業技術與實務能力的展現,而技能競賽正是檢驗學生專業水準的重要舞台。本校於 113 年度進一步強化技能競賽人才培育,目標在於提升學生專業水準、增強國際能見度,並透過制度化的培訓模式將競賽經驗轉化為教學資源。
推動措施
本校建立跨系所的技能競賽培訓機制,結合校內專業師資與業界專家共同指導,並透過模擬競賽、分階段檢測等方式,讓學生逐步達到國際競賽標準。
成果數據
113 年度木設系李宇凱同學、時尚系林廷襄同學、餐旅系陳怡蓁同學獲選國際技能競賽國手,代表台灣出戰,其中屏科大時尚系林廷襄同學及木設系李宇凱同學分別奪得美容、造園景觀類別優勝,實力堅強為國爭光,讓世界看見臺灣。木設系亦有 17 名學生通過木工乙級證照檢定,顯示培訓效益顯著。
整體影響
技能競賽培育體系不僅讓學生站上國際舞台,更促使校內專業教學與課程設計持續優化,全面提升人才培育水準。
l 標題:語文素養與文化推廣並重
l 內容:
背景與目的
面對全球化挑戰,語言與文化素養已是學生的核心能力。本校於 113 年度持續推動中文閱讀寫作課程,並透過檢定與競賽制度,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推動措施
由語文中心統籌,設計中文閱讀寫作課程,並舉辦「靜思湖文學獎」、「作家講座」與「讀書會」,營造全校閱讀風氣。同時結合華語文能力測驗 (CWT) 作為學習成效的客觀指標。
成果數據
112–113 年度兩年間,共有 2,818 人次參與 CWT 檢定,其中 1,515 人通過中高級檢定,顯示學生語文能力穩步提升。
案例說明
有學生在參加「靜思湖文學獎」後,作品獲刊登於地方報章,成為未來申請研究所的重要作品集,展現閱讀與創作課程的延伸價值。
整體影響
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讓學生在學術表達、專業報告及跨文化溝通上更具信心,也使本校逐漸形成「專業技術+人文素養」並重的教育特色。
l 標題:教師專業進修,帶動跨域能量
l 內容:
背景與目的
教師是推動教學創新的核心。本校於 113 年度加強教師專業進修,鼓勵教師參與產業研習與證照檢定,將新知能量融入課堂,提升教學品質。
推動措施
推動跨領域教師培訓計畫,補助教師參與外部專業課程與證照考試,並建立成果回饋機制,要求將所學融入課程或研究計畫。
成果數據
113 年度全校教師取得近 80 張專業證照,涵蓋健身教練、碳盤查、無人機操作等領域。
案例說明
有教師考取「健身教練證照」後,將相關知識納入體育課程設計,學生同時具備運動科學與實務技能,修課後考取證照通過率達 85%。
整體影響
教師進修成果有效回饋教學與研究,形成師生共同成長的模式,並持續提升學校在跨域整合與產學合作上的能量。
l 標題:跨域(微)學程 × USR 實踐場域,社會服務導入教學鏈並擴展國際合作
l 內容:
背景與目的
以「跨域學習+USR 實踐+場域共作」為主軸,建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系統化培育路徑。學校在 USR Hub 架構下,配合跨領域特色學程設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學程」,把各學院專業與在地/國際社會需求對接,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服務社群、解決問題,同步強化批判思維、團隊協作與創新能力;議題對準社區發展與環境永續,回應 SDGs 精神。
推動措施
· 專題導向:以 PBL/服務學習驅動,從議題盤點→方案設計→進場執行→成果回饋,形成可驗證的學習歷程。
· USR Hub 協作:Hub 統籌資源、媒合跨院師資與在地/國際夥伴,提供種子經費、工作坊與成果發表平台。
成果數據
·113共計有 10 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學程,累計 1,893 名學生參與。
·「可可產業社會責任實踐微學程」:帶領 33 名學生進場協助小農病蟲害管理、土壤修復、發酵優化,可可豆發酵成功率提升 30%;部分產品達到國際標準並進入出口市場。
·國際連結: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建立可可示範場域,7 位師生赴當地與農民/學生進行技術培訓,交流活動約 50 名參與者。
案例說明
「可可產業社會責任實踐微學程」以「可可加工與行銷」「可可產業夥伴關係建構與交流」等課程,串接產地實作:師生深入屏東可可農場與加工場域,從栽培、採收、發酵、烘豆到品牌行銷完整走一遍流程,並以田間診斷與製程參數優化做出看得見的改善;同時拓展國際合作,在泰國設置示範點、辦理技術工作坊,將在地經驗轉化為跨國可移植的實作模組,讓學生在跨文化情境下進一步鍛鍊專業與協作力。
整體影響
以「學程(跨域)+場域(USR)+Hub(治理)」的三合一模式,把社會服務變成課程常態與能力養成機制:一方面促成在地產業(如可可小農)流程升級與市場擴展;另一方面培育能連結 SDGs 議題、具行動力與影響評估能力的專業人才。112 年度的成果顯示,這條路徑同時強化了學用合一、跨域整合與社會連結,並透過國際示範場域把本校的實踐經驗擴散到更大的社會場景。
l 標題:CSRUSR跨界連結,共創地方生態守護力
l 內容:
本案由本校野保所洪孝宇助理教授帶領團隊執行,並串連多項外部資源,包含4家企業(如遠雄人壽、全聯福利中心等)、4家國內縣市政府(如屏東縣政府、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等)、8家NGO組織(如台中市霧峰區桐林社區發展協會等)以及6所國小(如屏東縣舊寮國小等),以創新科學研究結合地方行動,展現生態保育與友善農業並進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團隊自2017年起研發並測試猛禽棲架之本土化,證實能有效吸引猛禽入田捕鼠,取代化學藥劑,並發展出棲架監測技術,已刊登國際期刊並取得國內新型專利。
2020年起更成功應用於瀕危草鴞調查,克服以往難以掌握族群分布的難處。在政策推動與產業影響上,研究成果促使農業部防檢署停辦全國滅鼠週、限制高濃度農藥使用,並協助林業保育署從2022年開始推動草鴞生態給付政策。
至2024年底,已在台南、高雄、屏東設立上百處棲架,超過百位農友參與,形成龐大監測網絡。2022年在農糧署的牽線下,本校團隊在台南善化的甘蔗田進行友善防鼠試驗,到2024年的試驗結果顯示顯示產量無損,並發現珍貴物種棲息,台糖規劃於2025年推出「生態糖」,為傳統產業注入永續價值,也正因該專案,台糖公司獲頒2024年台灣永續行動獎-企業組金獎。
在社區連結與地方創生方面,2023年團隊在屏東縣農客松競賽勝出,在屏東鳳梨田以6.5萬顆彩帽打造草鴞地景藝術,2024年再次受屏東縣政府委託,以穿山甲打造地景藝術,帶動觀光與地方榮譽感;並協助社區發展「貓頭鷹鳳梨」、「貓頭鷹龍眼蜜」、「生態米」等友善品牌。結合全聯、遠雄人壽等企業資源,促成ESG採購與CSR專案,累積至2024年已創造超過2,145萬元經濟效益,同時幫助82位農友提升收益。
在教育推廣與社會影響上,方案吸引逾3,500人次參與,透過講座、市集與校園推廣,讓保育議題更易於理解與參與。相關新聞報導超過30則,廣告價值破千萬元,粉絲專頁觸及人次超過200萬,讓草鴞保育走出同溫層,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在生態成效上,全台黑鳶數量自2013年200隻增至2024年900隻以上,草鴞分布範圍逐步擴大,顯示毒害威脅已減輕。透過減少鼠藥使用,提升農田生物多樣性,讓農地成為野生動物的安全棲地,計畫於2024年榮獲 《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生態共好組楷模獎」,肯定其結合產官學民、推動生態永續發展的卓越成效。
成果影片:https://youtu.be/WFIAPHGgCFs?si=G8OeMS7NGUVWcjHE
相關新聞連結:
洪孝宇,2024。草鴞幼鳥難覓新家增加草生地是當務之急。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廣告,刊登自由時報2024/12/29。https://market.ltn.com.tw/article/16991
l 標題:屏科大以「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碳匯人才」打造里山永續新典範
l 內容:
由本校森林系陳美惠教授與其帶領的社區林業中心團隊,長期蹲點原鄉社區,於112–113年度推動「里山根經濟-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的軸帶深耕與農林地碳匯人才培育」計畫,展現兼顧生態保育、產業創新與社區共榮的多元亮點。此模式以「里山倡議」為核心,整合 林下經濟(Under-forest Economy)、混農林業(Agroforestry) 與 生態旅遊(Ecotourism),發展出紮根地方的 里山根經濟(Deep Economy),並鏈結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共同打造台灣永續典範。
在【林下經濟技術研發】上,團隊建立段木香菇、林下養蜂、金線連及台灣山茶等完整體系,出版教材與影片,並促成政府於2019年正式發布林下經濟政策,補足技術缺口。至2024年,已於校園與社區設立 58處示範場域,累積超過 6,000人次培訓,培育 758位部落人才,直接創造 600萬元產值。此外,透過蜜源植物花粉影像建檔、野生動物監測、虎頭蜂防治與養蜂病蟲害試驗,不僅提升蜂產品獨特價值與信賴度,也讓友善農業更具競爭力。
在【生態旅遊推動】上,計畫場域已拓展至恆春半島、霧臺、牡丹與六龜,建構超過 100條遊程,年產值高達 7,000萬元。2024年更催生「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TERRA)」,串聯 65個社區與10個專業輔導團隊,推動DMO模式行銷,並建立全國入口網站(https://terrataiwan.com/
),成為臺灣與國際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時亦結合文化推廣,如2024年舉辦 牡丹社事件講座18場,讓地方歷史成為生態旅遊的重要元素。
在【碳匯人才培育】上,團隊率先於六龜設立樣區,進行不同農法的碳收支實測。結果顯示,家庭農園每公頃可固碳 70.5噸,且因草覆蓋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相較慣行農法更具永續效益。這些數據將發展為臺灣首創的 混農林業碳匯方法學。2024年更已建立農林地碳匯量測師資群組,辦理師資會議、開設認證課程與微型課程,培育 60名碳匯量測人才,為未來鏈結企業ESG需求奠定基礎。
在 社區共榮與教育推廣 上,團隊攜手霧臺、牡丹、瑪家等原鄉部落,協助發展山林養雞、家庭農園與文化體驗,兼顧食安、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育。並與牡丹鄉高士國小、六龜區寶來國中合作,設計跨年級教案,推動民族植物與林下經濟教育,至今已帶動 2,685人受益,每年吸引 10萬名遊客,讓社區與學校真正共學共榮。
在 青年與創業成效 上,計畫培養出多位青農與新創團隊,投入林下經濟及生態旅遊產業。2024年,畢業學生廖晋翊以「林下經濟養蜂」獲選 「百大青農」;另有兩組學生團隊「微碳石代永續顧問有限公司」、「蜂女孩有限公司」獲得 U-start績優社會企業組補助,展現USR長期蹲點的接班能量。
在 社會影響力與國際能見度 上,2024年計畫累積 105篇媒體報導,觸及25家媒體,並積極參與 IPSI、印尼生態旅遊網絡(INDECON)等國際組織,推動臺灣經驗輸出,與印尼、日本展開策略合作,並促成IPSI新增國際會員1名、發表國際案例研究1篇,辦理TPSI北區共學活動5場。尤值一提的是,計畫於2024年榮獲 《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產業共創組首獎」,肯定其結合產官學民、推動地方永續發展的卓越成效。
整體而言,陳美惠教授團隊以「林下經濟 × 生態旅遊 × 碳匯人才」為核心,創新發展出「生態 × 生計 × 生根」的USR三生模式。此模式兼顧自然環境、社區產業與在地文化,不僅帶動地方創生、培育青年人才,更成功接軌國際永續議題,成為展現本校USR精神的重要典範。
相關新聞:
第七屆百大青農─廖晉翊
https://epost.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epost&sub_theme=photo&id=1192
不能單打獨鬥!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 串聯65個部落社區、10個輔導團隊 推永續經濟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22292
屏東3鄉推家庭農園 自給自足兼顧生態永續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409220223.aspx
影片:
https://youtu.be/AGTCGJdx6ps?si=-QJX7HscbmRD6lMF
https://youtu.be/kRIT7ZIHtZM?si=60avqoMOMGtuPA_I
l 標題:教育部113年度U-start創新創業計畫 本校第二階段績優團隊數榮獲全國第一
l 內容:
本校定期為創新創業團隊提供專業諮詢與輔導,結合跨域課程、專案指導、顧問輔導與在地創業資源媒合,協助學生探索發展方向,培育1–3年長期發展團隊。學生團隊循序參與校內、區域性、全國及國際創新競賽,如黑客松、FITI等,累積實戰經驗,成熟團隊再參與教育部U-start計畫,邁向商業化發展。
113年度,本校共輔導6組團隊成功通過U-start計畫,成立6家新創公司,獲創業補助款共565萬元(如下表),並以第二階段績優團隊數榮獲全國第一。
序號 | 團隊名稱 | 成立企業名稱 | 創業補助款/獎金 |
1 | 藻魚奇兵 | 漁時力有限公司 | 105萬元 |
2 | 蜂女孩 | 蜂女孩有限公司 | 95萬元 |
3 | 微碳石代 | 微碳石代永續顧問有限公司 | 100萬元 |
4 | 64模型事務所 | 先行者設計有限公司 | 120萬元 |
5 | 生物菌水資源永續開發 | 台灣藻安有限公司 | 95萬元 |
6 | 正美蘭花坊(進入圍一階) | 正美蘭業有限公司 | 50萬元 |
獲獎團隊「蜂女孩有限公司」創辦人為本校森林系陳美惠老師USR計畫夥伴,為深化專業知識進入本校就讀,並以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維護生態系統為創業宗旨。
團隊進入本校創新育成中心輔導,其產品「玉荷包蜂蜜」榮獲國際風味評鑑iTQi兩星認證,並獲教育部及外交部肯定,產品曾作為成果展禮品與外交活動伴手禮,亦在屏東縣政府舉辦的「2024屏東極屏獎」競賽中榮獲金獎。
團隊目前已與駐印度及駐印尼代表處合作,並與馥蘭朵馥森阪治洽談聯名商品,與日月光公司推動光電板下農電共生養蜂,實踐農電共生模式。憑藉創新思維與永續農業實踐,「蜂女孩有限公司」不僅促進地方創生與產業發展,更成為女性從農創業的典範。
l 標題: 開發智慧農用電動載具實現精準自動化之智慧農業
l 內容:
· 建立跨領域研究模式,配合學校四大發展主軸,以PDCA循環逐年修正,提升教師研究與服務能量,並透過產學服務團隊掌握產業需求,創造產官學研合作契機。訂有補助與獎勵措施以強化教師傳承與團隊能量。
· 以拔尖、扶平、拉弱策略透過跨領域研究專案計畫,由資深教師帶領新進教師進行技術研發,進而衍生專利、技轉及產學合作,並將成果融入教學,培育專業人才。
· 拔尖策略由車輛系資深教師陳勇全特聘教授籌組材料系等4個系所、8位教師之跨領域研究團隊,與10家產學單位如鐵道局、和緯車輛、農試所鳳山分所等合作,輔導40位學生參與產學計畫及參加1件競賽。
· 開發於溫室環境的小黃瓜之自動化採收載具系統,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與機械視覺進行目標辨識,並結合六軸機械手臂實現精確的採收,藉由系統整合實現精準的溫室自動化流程。
· 教師團隊衍生相關產學績效包含17件共848萬元產學計畫、3件發明專利申請、7件發明專利獲證、6件共320萬元技轉金。
· 未來規劃朝擴展應用場景、提高整體的速度、與其他智慧農業系統整合打造成一個多功能、模組化的農業解決方案。
l 標題:開發真菌布料複合皮革進行減碳永續
l 內容:
· 建立跨領域研究模式,配合學校四大發展主軸,以PDCA循環逐年修正,提升教師研究與服務能量,並透過產學服務團隊掌握產業需求,創造產官學研合作契機。訂有補助與獎勵措施以強化教師傳承與團隊能量。
· 以拔尖、扶平、拉弱策略透過跨領域研究專案計畫,由資深教師帶領新進教師進行技術研發,進而衍生專利、技轉及產學合作,並將成果融入教學,培育專業人才。
· 扶平策略由熱農系張珮君老師籌組農園系等3個系所、5位教師之跨領域研究團隊,與10家產學單位如農糧署、防疫署、日正食品等合作,輔導13位學生參與產學計畫。使用紡織物作為基底,使真菌菌絲生長於表面,生成具有皮革外觀的真菌布料複合皮革,以生物性材料(部份)取代石化材料生產,且真菌皮革生產的碳足跡最低約為牛皮生產排碳量的8%,達成ESG永續指標。
· 教師團隊衍生相關產學績效包含10件共689萬元產學計畫、1件發明專利申請、3件發明專利獲證及3件競賽獲獎。
· 未來規劃朝開發自動換液系統,以減少人力成本與大面積生產,以建立科技與自動化的跨領域產品。
l 標題:113年度總統教育獎
l 內容:
食品科學系林同學在學期間利用學校資源,透過高教深耕計畫學習支持補助,申請安心學習助學金以及競賽拔尖等項目,以減輕生活、競賽報名及證照考試等相關費用負擔,該生積極參與各項證照考試,至今已獲取9張專業證照,國內外獲獎無數,在2022年比利時觀光美食節國際大賽巧克力BONBON展示獲得金牌,同年拿到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南區分區西點製作銀牌;2023年韓國餐飲國際大賽巧克力BONBON展示獲得銀牌、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西點製作全國銀牌並入選參加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二階國手選拔賽;同年(2023)於FHM馬來西亞吉隆坡廚藝比賽工藝展示獲得佳作、UIBC世界盃青年西點大賽-台灣代表選拔賽等,並於113年度獲得總統教育獎。
客家電視youtube:https://www.hakkatv.org.tw/news-detail/1718706801380720
新唐人亞太台po文:
https://www.ntdtv.com.tw/b5/20240618/video/392598.html?%E5%B1%8F%E7%A7%91%E7%99%BE%E5%B9%B4%E6%A0%A1%E5%8F%B2%20%E7%AC%AC%E4%BA%8C%E4%BD%8D%E7%8D%B2%E5%BE%97%E3%80%8C%E7%B8%BD%E7%B5%B1%E6%95%99%E8%82%B2%E7%8D%8E%E3%80%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