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前瞻特色班別學程,培育國際產業先鋒
配合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政策成立「創新前瞻科技學院(iFIRST),於112學年度完成設立「人工智慧科技碩(博)士學位學程」與「資訊安全碩(博)士學位學程」、「智慧鐵道科技碩士學位學程」,註冊率近9成。首創「太空系統工程研究所」註冊率平均達97%,不僅為全國技職體系唯一,更是我國低軌衛星通訊產業人才與技術培育基地,與TASA國家太空中心、中科院合作,培育太空通訊人才,呼應國家級戰略產業需求。
本校攜手產官學界推動多項聯合培育計畫,首度與「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合辦「資安長高階領導班」,112年首屆25名學員結訓,培養企業資安防護人才;並與「臺灣中小企業聯合輔導基金會」合作推出「高階財務管理人才培育計畫」,32名學員獲得財務管理證照及EMBA學位。另設立「智慧鐵道微學程」,並在「鐵道雲X桃捷metro MARS」成果中,成功應用AI技術於鐵道檢測,增強國家鐵道安全。
宏觀國際視野的海外築夢實習
本校具備豐厚之校友企業資源與產業鏈結合作網絡,為全國首創實施全面實習制度之大學,112年實習企業超過750家,112年有1,458名學生參與實習,實習雇主滿意度平均超過8成以上。伴隨新冠肺炎疫情趨緩,本校學生至國外實習亦逐漸復甦,機電學院選送學生7名於112年暑期赴日本岡山MGH株式會社實習,學習車輛檢驗與維修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包括小/大型用車、大型貨車、工程用車與金屬加工製成等技術實習等;另,尚有學生至外商公司如美商心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美商應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美商宇心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商惠普全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商技流創新有限公司等跨國企業實習,以體驗跨國文化之職場環境、學習創新思維、以及企業因應國際產業變遷之應對能力,由學校、學生與企業三方共同攜手完成前瞻創新研發人才培育工作。
聚焦核心產業技術能力
為鏈結國內外之產業發展趨勢,鼓勵教師與國內外專家學者或業界講師共同培訓核心產業人才,對準六大核心戰略產業、SDGs及臺灣2050淨零轉型政策目標,112年度辦理17場次核心產業人才培訓活動,培育學生784人次。112年度首次舉辦「AGC永續公司治理領導人培訓(高階管理人)」活動,邀請社團法人台灣願景發展協會理事長、瑞典Center for Responsibl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eadership(CRIL)副主任、臺灣第一家B型企業-DOMI綠然能源影響長及執行長等專家學者,進行有關永續發展及領導能力等領域之專業培訓活動,藉由高階管理人之引領,透過創新變革之領導力培訓課程設計,分享ESG治理之思維脈絡與其永續效益,並以提問的方式與學員共同探討永續相關議題,提供學員「創新變革者領導力」的領導思維與能力以及優化企業內部橫向溝通的有效模式,培育本校學生於未來就業擔任領導管理人時,具備建構組織永續發展及洞察啟動變革之能力,帶領企業永續創新成長;另外,「廢棄資源再利用製成環保建材工作坊」培訓活動,則與技佳工程、十十設計顧問公司及相關領域博士後研究員共同合作,提供生產固體再生燃料過程如何促進可持續的農林業實踐環保建設方式,以及如何減少固體廢棄物與垃圾之處理負擔、碳足跡與資源消耗,並以近年將不同農業廢棄物轉化成生物炭與碳量子點之實務累積經驗,提供學員解決農業殘餘資材過多問題之解決方案,同時結合奈米生物技術提升對毒性污染物之移除能力,以達成淨化水源效果,不僅有效達成循環經濟與環境永續之雙重目標,亦同時提升產品之再生價值。
關鍵師級人才的專業職能證照
積極推動本校學生考取國內外專業技術證照,不單透過實作課程「做中學」,更加強學校課程中知識理論傳遞,將所學知識反饋證照考取,獲得112年度總培育考取核心產業證照為1,024張(含丙級)。另配合經濟部「產業能力人才鑑定計畫」,推動iPAS證照的課程培訓與考取,共241人次取得iPAS證照,其中新增色彩規劃管理師、工具機械設計工程師與天線設計工程師證照項目,並於塑膠材料、資訊安全、物聯網、3D列印等鑑定項目取得榜首佳績,校內辦理專班輔導8個考科考取率為49%,較全國平均考取率24%高出25%。其它尚有學生考取APMA美國專案管理學會的管理領域證照,顯示本校學生不僅於理工領域考照成績表現傑出,於其它領域之表現亦同等優異,展現本校全方位培育學生之跨領域實力。近年國家推動永續議題,本校亦協助相關證照考取,計有14位學生取得經濟部「永續發展碳管理分析師」證照,為未來永續發展事業奠定良基。另,依據考試院公布之大專校院公職考試錄取資訊,本校畢業生於112年度畢業三年內公務人員高普考試技術類科錄取人數,榮登全國技專校院第一名,北科畢業生以專業領域實作技術投入公職為民服務之能量亦為全國科技大學之冠。
激盪創新研發社群能量
積極鼓勵教師籌組跨系院、校、產業及國際之跨域合作成長社群,112年始增額辦理ESG、趨勢議題(AI生成)、國際競爭(國際高被引、高影響力學者)、以及政府重大政策等特色研究主題,有約3成社群研究符合特色研究主題。共籌組27個社群,其中12組人才培育社群、15組為技術研發社群,校外業師與本校教師179人、學生170人,合計349人次參與,舉辦逾160場次交流活動,對應多項SDGs永續指標,其中以SDG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SDG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議題佔比較高,接軌永續研究不遺餘力。其中,「離岸風電與國防船艦結構銲接專業人才培訓社群」連續三年邀請國際技能競賽焊接項目國手進行指導傳承,社群培育逾15位學生考取相關技術證照,3名可換發同等甲級證照;「有機雷射開發與應用成長社群」、「新穎科技與體驗設計之人才培育社群」分別邀請日、德等國際學者來臺交流合作,藉此促進技術融合並激盪創新能量,進一步提升教師與學生之國際視野;「AI for ESG 元宇宙社群」針對人工智慧、ESG與元宇宙三方關係進行創新應用與開發,參與第五屆綠點子國際發明設計競賽並榮獲銅獎;學院整合型「通用式人工智慧跨域應用社群」舉辦Azure OpenAI 跨域應用培訓工作坊,探討生成式 AI 導入聊天機器人製作之開發應用,推動企業創新及數位轉型,充分達成社群跨域交流成長智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