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宏國學校財團法人宏國德霖科技大學-計畫內容

本校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宏國德霖新世代人才培育深耕計畫」,將以「盤點-建構」、「執行-深化」、「檢核-修正」、「精進-永續」為宏觀架構,依部定四大面向,規劃9個分項計畫,茲將相關推動策略與作法分述於下:

一、教學創新精進:

在教學創新精進面向,將以分項計畫A、B、C、D四個分項計畫來推動、執行並達到計畫目標。

分項計畫A-翻轉教學,跨域學習計畫著重提升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跨領域學習及關鍵基礎能力、教師推動創新教學及教學策略調整知能等。從課程制度面、教師教學面,學生學習面,全面融入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同時以學習者為中心,建立創新學習模式,以建立師生共創共學的跨域創新支持系統。

分項計畫B-人文科技,素養養成計畫:以閱讀理解與思辨表述能力作為基礎,透過科技與人文的雙重並行與交流互通,關注公民之倫理關懷和媒體素養,重視多元教育之生涯規劃和永續發展議題,以多元跨域共構模式發展課程與活動,提升學生資訊科技能力、中文閱讀寫作表達能力、現代公民素養等。

分項計畫C-師資優化,實務增能計畫:強化學校支持教師教研成長機制、改善教師結構優化師資質量、改善生師比降低教師壓力,提升師生互動。協助教師提升產業實務經驗,增聘教師需具實務經驗,鼓勵現有教師導入業師實作教學,持續推動教師赴業界研究/研習,並將USR、教學實踐研究、創新教學等納入評選項目,激勵教師朝學校發展目標努力。

分項計畫D-多元文化,國際參與計畫:從「提升學生英語能力」入手,辦理多元文化活動,強化師生國際認知程度;鼓勵學生參與海外實習、見習、競賽與志工活動,提升學生國際移動能力;提升學生英語能力、建置雙語學習環境、擴展國際交流活動、布局新南向人才培育等。

二、善盡社會責任:

在善盡社會責任面向,推動「分項計畫E:社會責任,場域關懷計畫」,透過校務規劃與制度激勵,於課程與活動的施行過程中,連結地方資源,關注社區、社會問題,引導師生關注、參與、學習、改善,形成學校、社會、師生多贏共好的發展目標。

分項計畫E-社會責任,場域關懷計畫:從在地資源鏈結、USR人才培育推動、專業服務學習以及在地標竿示範幾個面向推動,總體的策略為:建置大學社會責任績優教師獎勵機制;持續開設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課程;推動專業服務學習,強化在地關懷;深耕新北USR計畫;德霖土城在地學-建構學習型城市示範區,鼓勵師生走出校園,成為社會的參與者、改造者、引領者,永續學習,永續未來。

三、產學合作連結:

在產學合作連結面向,以F、G兩個分項計畫來推動、執行並達到計畫目標。「分項計畫F:創新創業,資源整合計畫」旨在整合校內外創業資源,以提升學生創業能力;「分項計畫G:在地深耕,產學連結計畫」則是立基在地,連結產業發展,以培育產業所需人才。兩項分項計畫皆能聚焦產業脈動與社會需求,連結產官學訓多元資源,發揮技職務實致用核心價值,培育具有實作、創新、就業力之技職專業技術人才。

分項計畫F-創新創業,資源整合計畫:本分項計畫旨在提供創業諮詢及校內外創業資源,提升學生創業能量;推動創業模擬及成果展示,提高創業成功機會。整體推動策略包含:籌組創業輔導團、整備創業資源、開發三創課程、推動創業模擬及成果展現。

分項計畫G-在地深耕,產學連結計畫:本分項計致力於完善本校產學合作推動機制(包含激勵法規修訂、工作坊及成果分享辦理、定期KPI管控);開設連結區域產業的產學合作專班(包含產學攜手合作專班、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產業學院人才培育專班),緊密與產業連結,培育產業人才,共榮共好。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在提升高教公共性面向,推動「分項計畫H:扶弱助學,友善校園計畫」,除了持續自我課責校務專理制度的強化、辦學相關資訊的公開、學生參與校務議決及提案、保障教師權益外,透過學習輔導及獎助學金機制,協助經濟及文化不利能安定就學,翻轉不利因素,以促進社會流動,成就教育實踐個人理想之目標。

第二期校務研究之推動,以「分項計畫I:校務研究,永續發展計畫」進行規劃,彙整校務行政所遇到問題,發掘可促進校務發展、提升教學品保之議題,以及推動校務議題分類及分析,提供辦學決策運用參考為兩大目標,如實形成校務治理的正向循環機制。

分項計畫H-扶弱助學,友善校園計畫在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方面,以落實資訊平等,提升觸及率;自組共學團體,提升參與率;強化安心就學,提升畢業率;探索職涯目標,提升就業率;深化專業學習,提升考照率;輔導認同學習,提升留住率。在輔導原民生及推動全民原教方面,以推廣原住民問候語及原住民文化,增進全民原教;建置跨單位協調合作機制,提升關懷原住民學生學習、生活與就業的輔導機制。

分項計畫I-校務研究,永續發展計畫:校務研究推動策略,包括:定期辦理校務研究人員之培訓、彙整研究議題並推薦合適人員、建置校務研究激勵措施及追蹤校務研究成果運用情形。提供每年校務研究議題分析成果給業務及計畫承辦單位,定期召開校務研究推動委員會,追蹤成果運用情形,確保校務研究落實執行及分析成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