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附錄一 | 【技專校院】高教深耕計畫就學協助機制(附錄一)115年度計畫書及114年度成果上傳 |
2025-10-03 |
| 主冊計畫 | 【重要通知】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簡報審查會議注意事項 |
2025-01-21 |
| 主冊計畫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技專校院主冊計畫及主冊專章(資安強化)第一階段(112至113年)成果報告暨第二階段(114至116年)計畫書學校說明會 |
2024-10-11 |
| 附錄一 | 【更新南區場次訊息】114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就學協助機制工作坊(北、南區場次) |
2025-06-26 |
更多消息》
一、教學創新精進•競賽表現亮眼:本校於107-113年參加國內外競賽約2,400位學生,獲得925項國內外競賽獎,依台評會報告本校「全校參與競賽獲獎學生占比」107-110學年度皆為公立技專前三名。112-113年共849位學生獲獎,獲得獎項共計244項。•提升教師素養方面:逐年增聘優質教師調降生師比並改善教師結構。106-113學年度生師比由22.28降至16.72,目前助理教授以上高階師資百分比從76.79%增加至95.31%,對提升教學品質有實質助益。•教學實踐成果豐碩:配合深耕建置多項規畫協助教師研提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豐碩;112-113年本校通過13件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為公私立專科學校第一名。•打造數位實力建置國考環境: 113年獲考試院國家考場認證(可提供6間電腦化試場322席應試座位)提供本校學生與在地醫護考取護理師、社工師等證照。•提升專業證照:依大專校院分析報告本校「取得專業技術證照張數比率」由深耕計畫未執行前29.20提升至71.89%,(公立技專>PR75)。112-113年共通取得2,832張。•國際交流實習與合作拓展:本校積極拓展國際交流與實習合作,112年12名學生赴美國聖馬丁大學,10名學生赴日本花咲美ハウス。113年護理科與老服科學生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與日本東京愛&喜び株式会社進行專業實習;妝品科23名學生於韓國瑞靖大學與東明大學參加美容彩妝課程,全面提升學生國際視野與專業技能。二、善盡社會責任•飄洋過海的愛:國際青年志工社連續10年暑假皆至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柬埔寨等)進行服務,112-113年共派出24位志工,接受服務者91人,表現優異獲總統接見。•深耕在地社區:112-113年結合4個臺南在地社區(中西區永華里、北區公園里、北區和順里、中西區西賢里)及10家照護機構,共辦理48場服務學習,參與學生893人次。•送愛到部落:本校連續11年辦理臺東縣偏鄉服務,學生設計具文化特色之熟齡繪本,並透過帶讀繪本連結其生命經驗,於112年榮獲千禧基金會「代謝症候群防治組」績優志工單位第一名。112-113年參與師生人數共33人次。三、產學合作連結•支持教師教研能量:本校透過輔導與諮詢服務來提升教師的產研量能及實務能力。112-113年通過27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為公私立專科學校第一名。•擴增圖書產研資源:依台評會報告本校「每生資料庫及電子期刊種數」(108-109學年)、「光碟及其他類型資料庫種數」(110-111學年),已連續兩年為公立技專前三名。•研究經費挹注:本校其他單位資助學術研究計畫經費、其他單位資助學術研究計畫經費占全校總經費比率、每師平均其他單位資助學術研究計畫經費,110學年為公立技專第二名,112-113年產學合作件數共51件,經費共計21,153,289元。四、提升高教公共性•註冊率及就學穩定率高:依台評會報告本校連續多年就學穩定率為公立技專校院前三名;111學年度註冊率為公立技專第一名,且學生休、退學率為全國最低。111-112學年度五專生平均就學穩定率為96.68%;112-113學年度五專新生平均註冊率為99.9%。•安心就學照扶弱勢:積極推動經濟不利學生安心就學機制,依台評會報告本校107-110學年度「每生平均住宿優惠」已連續四年為公立技專第二名。112-113年提供1,578人次午膳、499人次校外賃居、22人次急難學生緊急紓困與19人次生活助學金等補助。•學生諮商輔導成果豐碩:依教育部大專校院分析報告可知「每百人接受個別諮商人數」由深耕計畫未執行前為2.16人提升到5.0人,於公立技專校院相對位置>PR75,呈上升趨勢。依台評會報告本校108-110學年度「專任輔導人員與學生數比值」已連續三年為公立技專前三名。112-113年線上心理測驗(HHL-S)共計施測2,529人(高關懷人數198人,平均比例為7.8%),透過諮商輔導E化系統提供個別諮商服務,總計服務1,297人。•教師升等:依台評會報告本校本校107-110學年度「申請升等專任教師占比」、「專門著作升等申請教師占比」已連續四年為公立技專前三名;本校109-110學年度「通過升等助理教授數最高」已連續兩年為公立技專第二名;110學年度「應用科技(技術報告)升等申請教師占比」、「應用科技(技術報告)升等通過教師數」為公立技專第三名。112-113年教師升等人數共計5人。
教學創新精進-朝陽科技大學飛航系獎學金,送6生赴美圓夢 本校航空學院飛航系今年有6位學生拿到「飛航圓夢獎學金」,即將啟程赴美國長榮學院上課3個月。能拿到「飛航圓夢獎學金」的學生不但要成績優異,英文也要夠好。受獎學生表示,感謝這筆獎學金,讓懷抱飛行夢的他們與夢想更近了。 校長鄭道明表示,本校結合中部航太優勢,斥資新台幣5億成立了全台第一個培育航空全方位專業人才的航空學院,包括航空機械系、飛行與民航人員技術系及新設的航空運務系,為學子打造飛航圓夢基地。其中飛航系以培養機師、飛航管制員以及機場航務員為主力,今年已有6名大二學生申請到「飛航圓夢獎學金」,即將赴美長榮飛行學院接受專業飛行訓練。 「飛航圓夢獎學金」是旅美企業家楊信以家族基金會名義成立,楊信慷慨捐出百萬美元,並與長榮飛行學院三方合作,鼓勵本校航空學院優秀學子出國深造,接受飛行執照訓練課程,在專業領域締造佳績。朝陽飛航圓夢獎學金以3年為1個周期,獲甄選合格的學子補助初階自用飛行課程獎學金2萬美元,完訓後進階甄選合格者再補助商用飛行課程獎學金7萬美元,總計2階段最高可獲補助獎學金9萬美元,幫助學子克服經濟困難,順利赴美接受飛行訓練,未來投入航空公司機師行列。 飛航系大二學生林欣諺表示,從一開始進入本校飛航系就讀,她就立志要成為一名機師。在系上眾多的課程中,她除了學習專業知識及技能、聆聽航空業的時事與分析之外,更領悟到航空業的博大精深。 林欣諺說,她除了對飛行有很大的憧憬,對整體航空產業也有極大興趣,而系上課程、硬體設備、專業師資、合作對象等優良教學資源,都幫助她在飛行領域上精益求精,也讓她習得其他領域、層面的專業知識。這些豐富多元的資源都引領她全方位發展,具備更優異的資質與競爭力,於未來立足航空業。 林欣諺說,很榮幸能夠拿到「飛航圓夢獎學金」,成為本校飛航系第一批赴美學飛的成員,「這筆獎學金大力幫助懷抱飛行夢的學生拉近與夢想的距離,使我更加堅定自己的意志。」這幾個月的行前訓練、學習,她除了學習飛行知識與操作技能、航管通話程序,最重要的是學習去面對與調適自己內心的恐懼、瓶頸,以及如何在遇到種種挫折後仍保持初衷奮力向前。她也期許此行能和其他成員一切平安,順利考取駕照,為台灣航空教育史寫下全新篇章。 飛航系大二學生的黃靖家表示,身為第一屆獎學金的一員,感到十分榮幸,但相對地也感到壓力,不過壓力不全然是壞事,不但能使她成長,還能適時檢視自己。 黃靖家說,萬事起頭難,本校飛航系這份難能可貴的獎學金,在台灣大專校院更顯出獨特性,是台灣教育界對航空領域的重要里程碑。她非常珍視此次機會,希望未來的自己能感激現在的自己、現在的師長、現在的家人,給她這麼多的支持和幫助。 善盡社會責任-朝陽科技大學入選IFLA海報,荷蘭參展受注目 全球圖書館界年度盛事「世界圖書館與資訊會議:第88屆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大會」(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 88th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and Assembly),於荷蘭鹿特丹舉行,年會主題為「Let’s work together, let’s library」,吸引近3千位來自百餘國之圖書資訊界專業人士參與,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臺灣代表團亦出席盛會,其中,本校以「Let’s SDGs @ library+ : From openness to sustainability」為主題,入選國際圖書館IFLA主題海報,展現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之具體成果,表現傑出。 校長鄭道明表示,圖書館是大學與研究機構的知識心臟,提供使用者在學術傳播生命週期中各階段的相關服務,支持學術研究、學習與創新,對促進永續發展目標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而擁有豐富館藏的朝陽波錠紀念圖書館,不只是大學指標性的圖書館,更是社區民眾的圖書館,多年來致力積極營造與在地社區共榮共好,推展公共化服務有成,對消弭貧窮、優質教育及全球夥伴關係等多項SDGs指標均做出卓越貢獻,深受好評。 圖資長朱鴻棋強調,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為全球圖書館界最具權威、最有影響力的非政府專業性國際組織,每年定期舉辦年會,並有海報展覽(Poster Session)單元,很高興今年本校再度入選海報,為全台唯一參展科大,由圖書資訊處讀者服務組主任曹淑娟代表遠赴荷蘭參展,呈現圖書館積極因應學校發展政策、努力實踐SDGs之具體成果,受到國際肯定,同時藉此機會與國際圖書館界同道交流,達到國際行銷之成效,提升台灣之能見度。 今年入選海報的主題「Let’s SDGs @ library+ : From openness to sustainability」,分別從開放創新空間、巡迴主題書展、行動書車借閱服務、建置聯盟館系統以及SDGs創意推廣活動等面向,展現圖書館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各項成果,受到各國與會人士高度讚賞。此外,由於表現亮眼,本校更獲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之邀,於線上講座向全國圖書館員分享國際會議參展與國際交流經驗,讓本校被世界看見。產學合作連結-朝陽科技大學開設航機及職安學士後專班,培育跨領域人才接軌產業 為配合教育部推動大學校院辦理STEM領域學士後專班,本校112學年度首度開設「航空機械系學士後專班」及「職業安全衛生學士後專班」,提供非理工領域、具學士學位以上之畢業生及在職人士報考,利用平日夜間、週六及週日上課,修業2年滿48學分,即可同時取得學位及專業證照,利於跨領域轉職接軌產業,開啟全新的人才培育模式。 校長鄭道明表示,由於致力人才永續,本校榮登2024 QS世界大學排名,為私立科大唯一進榜,並在「學生就業表現」及「雇主評價」指標中表現傑出,足見多年積極培育學子實作力及就業力,已獲業界肯定,並深具全球就業競爭力。而今年首度開設之STEM領域學士後專班,主要是為文、法、商及設計等非屬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等STEM領域之大學畢業生量身打造,為有志轉換專長或規劃轉職之人士,提供迎合全球產業發展趨勢之進修管道。 其中,「航空機械系學士後專班」課程規劃航空法規、航空安全、航空維修、航空電子及無人機等航空前沿技術之應用,同時安排實作訓練,強化航空英文能力,並與長榮航太科技、亞洲航空、臺灣飛機維修公司及航太相關精密製造公司合作,提供專班學生畢業學成的入職管道。 此外,因應勞動部推動職災保護的施政方針,本校「職業安全衛生學士後專班」則在長期落實實驗室安全與化學品管理的基礎上,規劃職安衛管理專業課程,以輔導取得職安證照,成為職場安管理監督人員為培訓目標,並與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延伸合作,導入電動車充電環境風險評估及電池安全等實務課程,以培育以化學科技管理為基礎之全方位職業安全衛生管理人才。 本校今年新開設之STEM領域「航空機械系學士後專班」及「職業安全衛生學士後專班」,創造非理工領域學子之學習契機,開啟就業新出路。提升高教公共性-朝陽圓夢樹用愛點燈,募集耶誕禮物溫暖家扶兒 「我想要一個熱水瓶,因為媽媽身體不好,希望她在冬天有熱水可以喝,這樣就不會常常生病!」「因為天氣冷了,所以想送給哥哥一件外套,去上學才不會冷。」「家裡的被子蓋不暖,希望有新的被子陪我度過冬天。」「我想要一雙新鞋子,因為舊鞋已經破了!」這些都是雲林家扶中心孩童最想要的聖誕禮物,一個個看似簡單的願望,卻難以實現,他們的許願卡掛滿了4米高的耶誕樹,等待夢想成真。 為了讓偏鄉弱勢家庭的孩童,也能感受耶誕的溫馨,本校與財團法人波錠文教基金會合辦「2023朝陽圓夢樹點燈」,希望能募集300份聖誕禮物,廣邀全校師生及社區民眾一起來當孩子們的聖誕老人,用愛點亮家扶兒的世界。 校長鄭道明強調,多年來本校致力推動SDGs不遺餘力,守護兒少的未來,正是大學社會責任的具體實踐。很高興能為朝陽圓夢樹點燈,號召師生及社會大眾,用實際行動促進社會共融,幫助家扶孩童改變他們的未來,致力於消除貧窮(SDG 1)、促進健康與福祉(SDG 3)、優質教育(SDG 4)、減少不平等(SDG 10),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推動方向一致。 財團法人波錠文教基金會表示,朝陽圓夢樹活動邁入第三年,迄今已幫助近千名家扶兒童,波錠文教基金會長期關懷教育、培育人才,提供弱勢及偏鄉學子學費補助及生活扶助金,期盼能透過朝陽圓夢樹活動,募集更多的愛心天使為家扶兒圓夢,為他們點亮一盞燈,幫助孩童安心求學,翻轉人生。 雲林家扶中心主委陳燦勲十分感謝朝陽科大及波錠文教基金會,讓300位家扶兒在聖誕節前夕,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禮物。雲林家扶中心主任廖志文也強調,未來雲林家扶中心將持續協助縣內20個鄉鎮經濟貧困的家庭及兒童,朝陽圓夢樹用愛串連每一個弱勢家庭,讓家扶兒重拾溫暖。 ◆其他成果及亮點—教學創新精進1.■ 朝陽科技大學學生,獲頒技職之光卓越獎2.■ 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黑朝影展,學子影視專業表現亮眼3.■ 朝陽科技大學國際文化週,跨文化提升學生國際視野4.■ 馬來西亞發明展,朝陽科技大學學子永續發明勇奪3金2銀5.■ 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競賽,朝陽科技大學勇奪首獎6.■ 結合數位新科技,朝陽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營運模擬實驗室啟用7.■ 朝陽科技大學校長鄭道明走訪歐洲,交流成果豐碩8.■ 朝陽科技大學成立蒙古校友會,凝聚全球校友影響力9.■ 朝陽科技大學永續發展卓越,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私立科大第一10.■ 行動書車前進朝陽科技大學,營造多元共融校園11.■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畢業生搶手,展現國際交流創作實力12.■ 朝陽科技大學成立印度校友會,擴大全球影響力13.■ QS世界大學排名,朝陽科技大學名列私立科大第一14.■ 慶祝30周年校慶,朝陽科技大學師生單車環島壯遊全台15.■ 經濟部iPAS塑膠材料應用工程師認證,朝陽科技大學通過率全台之冠16.■ UE5台灣遊戲創意設計大賽,朝陽科技大學資管系勇奪金獎17.■ 全球最佳年輕大學排名,朝陽科技大學名列非醫學類私立科大第一18.■ 朝陽科技大學中區校友聯誼會成立,凝聚菁英攜手共進19.■ 促進多元文化融合,朝陽科技大學華語中心境外生表現亮眼20.■ 朝陽科技大學為境外生舉辦歡慶中秋敬師活動21.■ 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第27屆畢業成果發表會登場,主題豐富多元22.■ AI技術創新應用,朝陽科大資訊學子畢業成果展吸睛23.■ 歲末嘉年華市集,朝陽科大國際交流成果豐碩24.■ 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獲頒私立學校傑出校長獎◆其他成果及亮點—善盡社會責任1.■ 朝陽科技大學植樹愛地球,結合校友打造永續生態校園2.■ 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朝陽科技大學勇奪環境永續全台第一3.■ 為朝陽科技大學志工授旗,賴副總統肯定志願服務實踐SDGs4.■ 朝陽科技大學USR青銀共學,在地食材月餅帶動地方創生5.■ 朝陽科技大學打造社區文史共學場域,重現北溝故宮風華6.■ 朝陽科技大學推廣食農教育,山城美食嘉年華響應食物日7.■ 減碳績效卓越,朝陽科技大學獲低碳永續城市傑出貢獻獎8.■ 致力SDGs,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獲全球永續傑出人物獎9.■ 朝陽科技大學攜手國際同濟會,SDGs小小夢想家成就永續種子10.■ 朝陽科技大學主辦USR中區聯展,分享社會參與跨校共學成果11.■ 推動永續有成,朝陽科大獲環境部綠色採購績優表揚◆其他成果及亮點—產學合作連結1.■ 朝陽科技大學航空學院蓄勢待發,全方位培育航空專才2.■ 私立科大唯一進榜!朝陽科大登美國新聞工程學科領域排名3.■ 國家圖書館學術影響力評比,朝陽科技大學論文被引用數11年蟬聯第一4.■ 科技產業園區中部產學媒合會,展現創新跨域產學能量5.■ 朝陽科技大學校園創業競賽市集,加速學子實現創業夢想6.■ 朝陽科技大學致力推動國際育成,歐盟全球創業家交換計畫展開7.■ 朝陽科技大學應化系攜手集泉塑膠,開發綠色永續產品受好評8.■ 朝陽科技大學USR團隊研發葡萄藤鋼筆,獲選青年創業品牌9.■ 朝陽科技大學進榜英國泰晤士學科排名,學術表現大躍進10.■ 朝陽科技大學iCAST國際研討會,推動感知科技發展11.■ 朝陽科技大學與星宇航空簽署MOU,攜手培育航空人才12.■ 朝陽科技大學實習國際航空站啟用,全台首創校園航空城13.■ IEEE ICACEH國際研討會朝陽科技大學登場,淨零永續接軌國際14.■ 2023科管學會年會朝陽科技大學登場,產學研攜手共創永續15.■ 朝陽科技大學IEEE SSIM國際研討會,聚焦社會科學及智能管理◆其他成果及亮點—提升高教公共性1.■ 柯文哲朝陽科技大學演講,暢談人生哲學勉勵學子2.■ 開學日將至,家扶中心辦新春義賣籌募1000萬助學金3.■ 企業捐款響應助學計畫,嘉惠朝陽科技大學弱勢學子
一、教學創新精進•競賽表現亮眼:本校於107-113年參加國內外競賽約2,400位學生,獲得925項國內外競賽獎,依台評會報告本校「全校參與競賽獲獎學生占比」107-110學年度皆為公立技專前三名。112-113年共849位學生獲獎,獲得獎項共計244項。•提升教師素養方面:逐年增聘優質教師調降生師比並改善教師結構。106-113學年度生師比由22.28降至16.72,目前助理教授以上高階師資百分比從76.79%增加至95.31%,對提升教學品質有實質助益。•教學實踐成果豐碩:配合深耕建置多項規畫協助教師研提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豐碩;112-113年本校通過13件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為公私立專科學校第一名。•打造數位實力建置國考環境: 113年獲考試院國家考場認證(可提供6間電腦化試場322席應試座位)提供本校學生與在地醫護考取護理師、社工師等證照。•提升專業證照:依大專校院分析報告本校「取得專業技術證照張數比率」由深耕計畫未執行前29.20提升至71.89%,(公立技專>PR75)。112-113年共通取得2,832張。•國際交流實習與合作拓展:本校積極拓展國際交流與實習合作,112年12名學生赴美國聖馬丁大學,10名學生赴日本花咲美ハウス。113年護理科與老服科學生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與日本東京愛&喜び株式会社進行專業實習;妝品科23名學生於韓國瑞靖大學與東明大學參加美容彩妝課程,全面提升學生國際視野與專業技能。二、善盡社會責任•飄洋過海的愛:國際青年志工社連續10年暑假皆至東南亞國家(如越南、柬埔寨等)進行服務,112-113年共派出24位志工,接受服務者91人,表現優異獲總統接見。•深耕在地社區:112-113年結合4個臺南在地社區(中西區永華里、北區公園里、北區和順里、中西區西賢里)及10家照護機構,共辦理48場服務學習,參與學生893人次。•送愛到部落:本校連續11年辦理臺東縣偏鄉服務,學生設計具文化特色之熟齡繪本,並透過帶讀繪本連結其生命經驗,於112年榮獲千禧基金會「代謝症候群防治組」績優志工單位第一名。112-113年參與師生人數共33人次。三、產學合作連結•支持教師教研能量:本校透過輔導與諮詢服務來提升教師的產研量能及實務能力。112-113年通過27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為公私立專科學校第一名。•擴增圖書產研資源:依台評會報告本校「每生資料庫及電子期刊種數」(108-109學年)、「光碟及其他類型資料庫種數」(110-111學年),已連續兩年為公立技專前三名。•研究經費挹注:本校其他單位資助學術研究計畫經費、其他單位資助學術研究計畫經費占全校總經費比率、每師平均其他單位資助學術研究計畫經費,110學年為公立技專第二名,112-113年產學合作件數共51件,經費共計21,153,289元。四、提升高教公共性•註冊率及就學穩定率高:依台評會報告本校連續多年就學穩定率為公立技專校院前三名;111學年度註冊率為公立技專第一名,且學生休、退學率為全國最低。111-112學年度五專生平均就學穩定率為96.68%;112-113學年度五專新生平均註冊率為99.9%。•安心就學照扶弱勢:積極推動經濟不利學生安心就學機制,依台評會報告本校107-110學年度「每生平均住宿優惠」已連續四年為公立技專第二名。112-113年提供1,578人次午膳、499人次校外賃居、22人次急難學生緊急紓困與19人次生活助學金等補助。•學生諮商輔導成果豐碩:依教育部大專校院分析報告可知「每百人接受個別諮商人數」由深耕計畫未執行前為2.16人提升到5.0人,於公立技專校院相對位置>PR75,呈上升趨勢。依台評會報告本校108-110學年度「專任輔導人員與學生數比值」已連續三年為公立技專前三名。112-113年線上心理測驗(HHL-S)共計施測2,529人(高關懷人數198人,平均比例為7.8%),透過諮商輔導E化系統提供個別諮商服務,總計服務1,297人。•教師升等:依台評會報告本校本校107-110學年度「申請升等專任教師占比」、「專門著作升等申請教師占比」已連續四年為公立技專前三名;本校109-110學年度「通過升等助理教授數最高」已連續兩年為公立技專第二名;110學年度「應用科技(技術報告)升等申請教師占比」、「應用科技(技術報告)升等通過教師數」為公立技專第三名。112-113年教師升等人數共計5人。
高教深耕計畫第一階段已在教學環境和制度上進行變革並初見成效,未來將持續推動,本校112-113年共獲得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主冊補助經費為44,680,000元,校配合款合計5,808,400元,配合校務發展計畫執行,透過召開管考會議追蹤計畫內各指標考核,依計畫書所列方案確實執行,其執行情形摘要及亮點說明如下:1. 推動教師創新教學,提升學生跨域學習能力推動教師觀課計畫,促進教師間的互動與學習,提升教學引導與互動技巧,增強教學效能。強化跨領域學習相關制度之彈性及友善的跨領域學習環境,藉由「跨領域微學程開設」的方式,支持跨領域課程及微學程的開設,執行至今共計開設99門微學分課程,修課人次計有2,096人次;112年三學院陸續開設「智慧醫護精實管理微學程」、「數位科技微學程」、「醫護科技微學程」及「人工智慧微學程」,共計108名學生修讀完成,藉此提高學生選修跨領域課程意願。2. 結合遠東集團優勢,精進產學研發成果遠東集團提供豐沛的產業資源,為本校學生創造得天獨厚的實習優勢,除多方引入集團資源,亦積極與各領域的業界合作,112學年度配合實習之企業共283家,實習時數達848,053小時,參與學生人次計有1,249人次,奠定學生未來就業競爭力。本校與遠東集團關係企業建立115件產學合作案,其中與亞東紀念醫院合作辦理「TriNetX跨國電子病歷實戰工作坊」,透過實時數據操作,促進創新研究並推動醫學發展,完美發揮集團綜效。3. 優化適性輔導機制,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校自108年度起推動完善就學協助機制,除完善本校針對經濟不利學生之多元輔導措施,更積極推動外部募款機制,每年平均浥注180萬元,協助經濟不利學生找回學習動機與自信。近五年來,輔導經濟不利之學生共計3,273人次(107年-113年),其中醫管系學生積極參與輔導,於第10屆高雄國際發明暨設計展榮獲金牌外,並亦成功申請激勵金10萬元,目前就讀研究所持續精進,畢業後將規劃進入實習醫院工作,並考取分類師資格。4. 推動人文社會關懷,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為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本校共執行大學社會責任納入中長程校務發展規劃計畫、2案USR HUB計畫及2案USR計畫,並開設結合服務學習及永續發展議題的課程,推動終身學習。根據在地需求投入資源,於112至113年度執行了兩項USR Hub計畫,分別針對聽障籃球運動與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的科技學習,以及新北市小學的AI科普體驗進行了諮詢、活動與人才培訓,協助解決在地問題,填補聽障領域之運動科技應用缺口並推廣聽障領域之運動科技應用於國際。
本校經過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第一階段計畫執行,在學生培育與教師專業成長方面展現了成果,對應本校校務發展與深耕計畫各項指標。在證照考取部分,護理科學生於112年技能競賽中榮獲佳作,護理師考照率達76.69%,而餐飲管理科的乙級證照通過人數為1人增,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成果與教師教學能量與努力。在學生學習實踐部分,透過參與佈展、介紹與撤展的過程,學生突破了內向特質,還展現了高度的團隊精神;跨領域學習環境當中,結合了文化與技術,例如開設原住民頭飾手作課程與競賽,此外,同時針對男女比例懸殊的情況,特別在課程中設立了男性保障名額,考量了本校的性別人數。在實踐社會責任方面,護理科運用專業展現關懷精神,餐管科則透過設計健康餐點回應社會需求。同時,各學科積極推動創新創業導向的實務工作坊,協助學生撰寫創業計畫書並輔導產品原型商品化,進而參與創業競賽複賽。此外,創意小市集為學生提供了展示創新商品的舞台,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創意潛力。學校在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輔導也投入大量資源,專業教師針對弱勢學生進行補救教學,就學輔導與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學校的各項服務滿意度均超過80%,展現出師生間的高度正向互動。教師方面,參與教師社群的交流活動受到高度評價,滿意度達到4.5分以上。學生擔任教學助理,不僅減輕了教師在實作課程中的負擔,還提升了教學準備的深度與成效。透過產業趨勢暨產學合作系列講座,學校邀請業者進行專業演講,讓師生更深入了解產業現況並促進產學合作的可能性。此外,專利認識與申請研習會的舉辦,為教師專利申請提供了扎實的基礎。本校的教育發展策略緊密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在SDG4優質教育與SDG5性別平等的框架下,學校推出多元化的微課程,例如結合文化與技術的原住民頭飾手作課程以及強化數位行銷技能的實作課程,並配合競賽與獎助學金制度,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參與意願。同時,為實現SDG1終結貧窮及SDG10減少不平等的目標,學校積極為原住民族國中生提供公平受教機會,並強化對校內原住民族學生的輔導效能。
第一期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全校整體發展:1. 學生總數:至 113.10.15 為 3,824 人(日間部 2,421 人、進修部 1,403 人)。2. 生師比:全校 23.47;日間部 18.32,顯示教學負擔合理,支持學生學習品質。3. 學校以「安全」為核心,成立相關中心整合資源發展特色。 主軸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1. 學生就業力:校外實習人數占比顯著提升:112 年 99.10%,113 年(113-1 學期)100%,遠高於 111 年前水準。2. 競賽表現:2023–2024 年餐旅管理系師生於馬來西亞、韓國國際廚藝賽事中斬獲 多金多銀,展現國際競賽能量提升。3. 專利產出:109–113 年累積 225 件專利申請、227 件專利取得,專利申請與取得率均達 9 成以上學生,展現逐年穩定成長。 主軸二、發展學校特色:1. 技能證照典範學園:全國第一,擁有 77 間術科證照考場,含稀有之氣體燃料導管配管乙丙級、西門子 PLC 認證教室(台灣唯二)。2. 技職之光:學生於 102–113 年連續 12 年獲「技職之光」技職傑出獎(證照類),全國第一紀錄。3. 專利成果:109–113 年學生申請專利 225 件,取得 227 張,分別占全校比例 92.21% 與 94.58%。109–112 年畢業生平均 3.1 張,其中核心證照平均 1.5 張,雖總數下降但核心比重提升,反映培訓更聚焦。 主軸三、提升高教公共性:1. 弱勢輔導:112–113 年經濟不利學生輔導人數為:112 年 868 人、113 年 994 人,呈現「疫情後回升趨勢」。弱勢勵學金執行率達 90%。2. 技術證照檢定服務:111–113 年度服務考照人次達 4,435 人,其中嘉雲地區即測即評 2,728 人、技術檢定 1,707 人。3. 資訊公開:校務、財務及學生輔導成果定期上網公開,落實自我課責與透明治理(延續並優化第一期措施)。 主軸四、善盡社會責任:1. 社區服務: 112 年共有 945 人次參與社區服務(佔全校 28%)。 113 年全年共計 897 人次(佔全校 23%),雖略減少 5%,但整體仍維持高參與度。2. 在地產業輔導:廠商服務量大幅成長(55 家 → 208 家),111–113 年完成 208 家廠商需求訪視調查、42 家廠商短期諮詢技術輔導。連續 12 年認養民雄/頭橋產業園區,113 年新增嘉太、朴子與義竹產業園區,並推動低碳盤查輔導(20 家廠商)。3. 長照服務:成立吳鳳居家服務機構於,嘉義縣民雄、竹崎、阿里山鄉推展銀髮族長照服務。 執行亮點1. 校外實習占比提升至 100%(112–113 年):就業力強化。2. 技能證照領域領先全國:77 間術科考場、連續 12 年技職之光第一。3. 專利產出連年突破 9 成學生參與:具體展現研發與創新成果。4. 弱勢輔導學生數恢復上升(112 → 113 年):疫情後支持力道展現成效。5. 公共性推廣具體成效:弱勢學生輔導持續擴大,服務考照超過 4,400 人次。6. 證照檢定服務達 4,435 人次: 全校與地方考照需求滿足度顯著提升。7. 深耕在地產業與社區:持續推動並擴張產業園區輔導(新增嘉太、朴子、義竹園區)、低碳技術計畫(新增低碳盤查廠商 20 家),並積極參與社區服務與長照服務。
精進教學創新、競賽成果豐碩高教深耕經費的挹注,在教師面,辦理創新教學法研習活動,讓教師將研習所得的教學方法,運用在課程內容設計中,並提供教師申請材料費、印刷費等項目,讓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中,能獲得教學資源的支持;推動多項創新教學執行策略,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相關競賽,將所學專業理論與實作能力,透過競賽完成自我實踐與成就,具體績效如:第七屆國際廚藝美食藝術大獎7金12銀11銅1佳作、3座全場最高分小金人及全場總冠軍佳績;2023中華奧林匹克盃1特金4金6銀3銅;2023WCC馬來西亞世界廚藝大賽榮獲3特金42金3銀2銅;TUCC泰國終極廚師挑戰賽勇奪1金10銀9銅4佳作;2023新一代設計展榮獲金點新秀設計獎、工藝設計類贊助特別獎;2023國際亞洲餐飲挑戰賽榮獲18金6銀1銅;2023TCAC台灣國際廚藝挑戰賽勇奪3全場最高分2金11銀22銅4佳作;2023AFA韓國世界廚藝大賽勇奪20金3銀;第十四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榮獲3金2銀1銅。學生李安璿榮獲112年「全國大專優秀青年」、學生趙健璋榮獲112年「新北市大專優秀青年」殊榮,致力培育優質人才。產學合作連結、加強國際交流本校與東龍珠鑽石集團產學合作,開設珠寶金工設計課程教授業界專業技能,培養精品珠寶鑲嵌人才,輔導學生與國際接軌。並參與由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結合產官學三方鏈結,推動八年一貫培育珠寶工藝與設計之人才,全國首創珠寶金工培力預修專班課程,課程師資為東龍珠鑽石集團執行長張芳榮與資深工藝師郭志祥和景文科大視傳系助理教授陳嬿如共同授課,徵選18位高級中等學校在籍學生參與研習,期望培育新一代精品珠寶專業人才。與泰國湄州大學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提升兩校之間學術合作,包括共同進行研究項目、教職員和學生交流計畫等,有助於拓展學校師生學術視野與學術水平,並推動兩國學術界發展。持續與國際觀光連鎖飯店萬豪集團聯手合作,為後疫情時代之觀光商旅需求培育人才,除導入國際連鎖飯店集團的培訓系統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及素養之外,更藉由實習及職場體驗計畫,使學生提早進駐國際集團,為其將來在全世界旅館的職業生涯規劃展開序曲。善盡社會責任、深化在地連結結合新北市社會局及譚聖道慈善基金會共同合作,以「惜食分享」作為理念,師生分享所學專業廚藝,打造長輩健康飲食又寓教於樂的活動,結合各系專業知能與健康知識帶入服務活動,如實施銀髮族健康議題宣導(如健康飲食、心臟病預防、三高預防)、彩鹽罐製作等多元體驗活動,倡導銀髮族活到老學到老的樂活精神,深耕新店玫瑰社區、北宜社區、大鵬社區、忠孝社區、烏來忠治部落及烏來信賢部落等銀髮據點;邀請在地弱勢機構合作,如台北恩加貧困協會、鶯歌、板橋、新店及三重家扶中心等經文不利青少年,參加學校辦理的烘焙飲調實作及認識聯合國SDGs永續議題等活動;寒暑假時間則帶領文化及經濟不利小學生跨域體驗,增進學童學習興趣,消弭教育學習落差,並藉遊戲使學生展現團隊創新合作知能;服務學校遍及新店龜山國小、三峽大成國小、林口嘉寶國小、基隆尚仁國小、基隆復興國小、基隆仙洞國小及深澳國小等;餐飲系師生與相關社團,利用原住民部落特色食材,共同研發創意料理,112年「洛神花」研發50道原住民特色料理,並提供食譜書供大眾參用。為使各校資源共享,建立熱絡夥伴關係,本校與北區12所大專院校,簽訂社團策略聯盟「領航卓越、攜手永續」合作意向書,以一校一主題的模式辦理,共同為推展環境永續而努力。 積極推動高教深耕計畫,2023《1111人力銀行》企業最愛大學調查,榮獲私立技專校院排名全國第六/休憩與運動學群全國第三。本校將持續精進教學,推動課程創新,鼓勵學生跨域學習,落實計畫執行,以培育學生成為企業最愛人才。
**一、教學創新精進** 本校於113學年積極深化實務課程,全年開設眾多專業實作課程,並設置三組實務課程模組。課程模組中包括:急重症照護模組、母乳哺育課程模組、健康照護創新創業課程模組。而畢業生「最後一哩」實習比例達100%,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學生數則超過5,000人。另外,本校國考表現亮眼,護理師國考通過率 (大學部) 達九成以上,學士後班更達100%,助產師、語言治療師及聽力治療師證照考試通過率皆顯著高於全國平均。而畢業生實質就業率則超過93%,穩定維持高標。再者,本校將持續追蹤考試通過率與成績並精進OSCE考試內容,預計每年新增或修訂6至8套,強化與臨床實務及國考能力的連結。同時,將逐步完善相關教學設備與模擬器材,提供學生更完善的實作學習環境,提升OSCE表現與國考通過率。 **二、善盡社會責任** 除了舉辦「ESG永續報告書製作實務課程」,嘗試通過課程凝聚全校教職員對推動永續發展方向的認識與共識之外。本校亦於2024年8月出版第一本永續報告書,並獲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2024台灣永續大學獎」之永續報告書—「銀獎」肯定。另,本校獲環境部之青睞獲選「113年公私立大專院校辦理淨零綠生活教育計畫」優選學校,攜手產官學界從民生的食出發,搭配微生物菌將廚餘變成寶貴的「黑金」跟「綠金」,形塑健康的自然生態與循環經濟,實現全民皆可行的環保行動。 **三、產學合作連結** 本校113學年舉辦多場創新創業活動,其中包括:「心理諮商創業經歷講座」、「幼兒園教材教法實務講座」、「正向關係的共好溝通課」、「傑出校友職涯實踐-初心與展望」,以及實作課程:「運動傷害防護」、「動物輔療在失落關懷的應用」、「幼托人員職場環境與專業形象:教保托育專業發展與正向管教講座」等,促進學校與業界雙方進一步產學交流合作之契機。另外,為致力推動創新創業相關活動及推廣育成服務,形塑校園三創之風氣,本校113學年輔導學生團隊進行3D產品列印雛型化2件,利於驗證創新產品的適切性,提供學生對於產品設計上未發現的盲點與可優化之處,以達學中做、做中學之教學目的。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本校持續關懷弱勢,針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提供一對一課業輔導,通過率達100%;整體預警受輔導後成績有提升者亦提升至82.8%。另外,本校113學年舉辦多場「全民原教」活動,其中包括:(1) 賽夏族與森林療癒的生活、(2) 賽夏族工藝DIY、(3) 跟著原民參訪趣:木工初體驗、(4) 回到原鄉的歌聲、(5) 沿著彎路回家之夜、(6) 原住民族系列文化探索:探索賽夏族、(7) 從山林到都市:探索布農族音樂的魅力、(8) 探秘布農之鄉:南投信義鄉部落文化踏查、(9) 原韻飛揚:歌唱之夜、(10) 漫談布農族歌謠與我的原創音樂之路、(11) 原民瘋市集、(12) 賽夏森呼吸,讓師生親身體驗多元文化並拓展多元文化視野。
本校107-113年連續七年獲高教深耕經費近13.3億亮眼成績,每位學生平均受益經費為全國私立科大第一,同時與美國康乃爾大學合作,引進美國最新微電網模擬、分析與預測技術,並於兩校聯合成立「智慧電網模擬與分析聯合實驗室」,進行電力削峰填谷、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等技術服務,攜手15家企業簽訂 「智慧能源魔法學院暨儲能人才培育計畫」透過一系列課程規劃提供能源業者相關組裝、驗證,實現能源有效管理和節能減碳等,此例更獲113年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委員精準訪視之優良實務。本校亦與勞動部雲嘉南分署成立嘉南地區唯一太陽光電設置乙級技術士術科檢定考場,辦理太陽光電技術技優人才培育專班,獲得補助總經費超過800萬元,培育319位學生取得太陽能光電設置乙級技術士證照。112級畢業生丁建朝以「太陽能電池單二極體/雙二極體發電物理模型製作」經過嚴格遴選,榮獲獲獎率僅5.7%的國科會大專生「研究創作獎」。「電動車晶片模組暨充電椿研發製造人才培育基地」,與超過40家龍頭企業共同組成「電動車產業聯盟」,深化跨界技術交流與資源共享 教育部以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人才為主軸,協助大專校院設立20座「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促成大專校院與產業聚落合作培育專業技術人才,電動車已經成為全球重要新興創新科技,資訊科技產業對於電動車與充電技術的發展也同樣保持高度的興趣,本校以「電動車晶片模組應用暨充電樁研發製造基地」獲113-114年補助9,000萬元打造以業界產線實際作業環境為模組之學習環境,宣明智董事長鏈結公信電子(8119)及飛宏集團(2457) 旗下馳諾瓦科技於本校建置「電動車產業技術南部研發中心」,並已經共育6位碩士畢業生(薪資6萬以上)及4位學士(薪資4.5萬)獲聘投入研發技術工作。 全球淨零碳排已成為趨勢,配合政府推動ESG碳盤查,協助企業盤點整廠之碳排,本校將「淨零碳排」從口號變為實際行動。112-113年已培育30位師生具備ISO-14064溫室氣體盤查標準主導查證員、11位具ISO-14067碳足跡標準主導查證員及3位具有ISO-50001能源管理系統證照,並組成「企業ESG輔導服務小組」,從低碳管理到減碳輔導,協助企業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同時112-113年獲經濟部產業發署點碳成金淨零計畫、產業低碳化輔導計畫、資策會電資相關製造業轉型輔導診斷服務等計畫補助逾1,200萬元。已輔導包括公信電子、志鋼金屬等逾百家廠商,完成碳盤查38件、低碳化35件與智慧化75件,共計148件產學合作案,此例亦獲精準訪視委員之優良實務。為建構跨域學習環境,培養學生關鍵基礎與多元能力,本校共計建置16間「類產線環境場域」作為學生類產線實作基地。與「上銀科技」共同掛牌全台唯一「機器手臂維修訓練中心」、群創光電於本校成立「先進封裝COG實驗室」啟用培育技優生,112年更與Gogoro全台首創與大專院校共同簽署「產業人才培育及技術研發合作」,提供學生更豐沛的智慧電動機車學習資源。113年台積電捐贈本校上百萬機台並合作半導體設備人才培育課程模組,且獲選15位全年MAE實習生合作計畫,為半導體持續耕耘人才的挹注與培育。1111人力銀行發布2023年企業雇主最愛大學及薪資所得評比,本校獲雲嘉南地區私立科技院校排行第一。 推動資訊數位化輔助學生學習成效,本校已投入軟硬體資源達上億元,建置6間全校型智慧PBL、56間智能影音自主學習教室,提升教師數位化遠距教學能量,連續17年榮獲教育部「數位學習認證」課程認證數量達66件,持續蟬聯全國技專校院第一。 本校計畫推動以「創新博雅精進教學」、「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深耕產學鏈結特色」及「提升高教公共量能」等四個分項計畫16個子計畫持續第二期的計畫執行,配合政府創新產業發展政策及各項前瞻計畫所需人才,及因應國內外新產業與新技術之發展,以〈技職教育再造計畫〉為基礎,與產業共構實務導向課程及資源共享機制,修正精準訪視委員建議,以及高教計畫調查報告,針對專業實務能力深化與產學合作創新發展兩大方向,賡續培養具有跨領域、符應國際產業發展脈絡的技職人才。 本校已8度榮獲教育部「技職之光」,獲得競賽卓越獎、技職傑出獎與證照達人,足見本校訓練業界人才為台灣相關產業貢獻培育力量。113年台積電捐贈本校上百萬機台並合作半導體設備人才培育課程模組,且獲選15位全年MAE實習生合作計畫,為半導體持續耕耘人才的挹注與培育。 本校與韓國映像大學合作,共同申請「韓國世宗語言學堂」,成為全球新設34處據點之一,也是臺灣唯一通過申請的大學,在「2023年世宗學堂營運評價」中,台南世宗學堂被評選為全球最優秀學堂,不僅是台灣首次獲選,更成為全台唯一入榜之學堂。為此,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與韓國世宗學堂財團於首爾新羅酒店舉辦的「2024年世界韓語教育者大會」上,進行了2023年全球最優秀學堂的授獎表揚儀式,給予實質鼓勵。另外,本校磨課師線上課程「背包客日語」,獲臺灣開放式課程聯盟特優課程獎外,企管系楊泰和老師以數位影音課程「企業倫理專題」,在「2024全國開放教育優良課程獎:OCW組」中榮獲優選,更是全國唯二在該項目獲獎的私立科大。三度蟬聯遠見USR「生態共好組」楷模獎,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左)頒獎予李天祥校長(右) 本校除教學、產學卓越外,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更一馬當先,由師生共同深耕社會責任、實踐SDGs目標,整合跨領域學術量能,促進社會共榮發展,驅動美好未來,於2022年「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榮獲南部科大第一、2023年榮獲第16屆「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之「循環經濟領袖獎」、連續三年2022~2024榮獲第三至五屆《遠見》「USR 大學社會責任獎」-生態共好組楷模獎,2024年更獲「TCSA台灣永續大學獎」,顯示本校於大學治理、社會參與、教學承諾、環境永續之大學社會責任四大面向,都能兼顧不同「利害關係人」。世界綠色大學 (UI GreenMetric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公布2022年排名,共有80個國家、1,050所大學參加,台灣共計有30所學校入榜。本校首度參與競賽便入榜,獲得全球第406名,為全球總排名前38%,更是中部以南唯一私立科大進入排名。
一、教學創新精進專業實務技術強化:依比例調整實作課程時數,增加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業師協同教學:延聘業界專家參與 12 科專業課程教學,增強實務經驗。跨域學程與微學分:開設 26 門跨域微學分課程,吸引護理、牙技、職治等多科學生修課,提升跨域學習能量。專業英語與國際交流:推動專業英語課程,補助學生參與國際探索。職治科學生透過新南向學海計畫到馬來西亞Flying Kid單位Center 進行30天實習;牙技科學生透過新南向學海計畫到新加坡T32 Dental Group單位 進行30天實習。二、學生競賽表現牙技科奪得台灣國際牙體技術學術年會暨牙技器材博覽會牙科陶瓷燒付競賽第一名、牙裡思多得-國際口腔科學創新創意研究競賽冠軍。護理科參與全國性護理專業技能實境競賽第一名 、病例閱讀與醫護術語團體賽、護理專業知識能力大挑戰團體賽優勝,共15人次獲獎。職治科參加跨校輔具競賽獲獎,榮獲金/銀/銅牌。三、社會責任與社區連結在地關懷計畫:「長者活躍、青銀共融」、「樂齡樂活人生」、「兒童健康生活習慣支持」等專案,整合各科專業,帶領學生服務社區。社會實踐課程融入專業知能,展現「學用合一」。四、產學合作與創新創業創新創業課程:推動系列課程,培養學生基礎創業能力。產學專班與合作計畫:承接多項教育部核定之產學專案,並與業界合作推動臨床與技術實習,建立校企鏈結。五、高教公共性與社會流動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支持:休退學率顯著低於全國平均(0.2–0.27% vs 全國 4.4–4.6%),證明學校的輔導有效。六、整體亮點專業技術實作能量大幅提升,畢業即就業力強。跨國實習與交流廣泛,累積學生國際競爭力。校外競賽表現突出,持續獲得全國及國際獎項。社會責任落實在地關懷,推動多面向社區計畫。弱勢與原民學生扶助成效顯著,展現教育公平價值。
臺科大在無限大學的願景下開展第二期(112-116年)高教深耕計畫,並於第一階段(112-113年)結合高教深耕計畫推動面向,以教學創新精進(教學無限)、善盡社會責任(責任無限)、產學合作連結(產學無限)及提升高教公共性(公共無限)展開,以下摘述112年重點執行成果及亮點績效:面向一 教學創新精進(一)推動符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課程:於111學年度起,新開課程計畫書需檢核課程是否符合永續發展目標 (SDGs),並加註其永續發展目標項目。112年約有1,600門課程其教學內容含括永續發展目標。(二)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系統,推動問題導向學習(PBL)課程:目前每學期皆穩定開設 120 門以上,且隨著永續議題的發酵,發展SDGs為主題的PBL課程(SDGs-Driven Problem-Based Learning)。(三)鼓勵教師申請與執行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從111年申請29件通過16件成長至112年申請40件通過22件。112年首次開辦校內「教學與課程精進研究計畫」輔導申請未通過教師,以累積計畫執行經驗,112年補助4案。(四)打造無限教室:推動更新現有教室與相關設備,以鼓勵教師翻轉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教學方法。112年參與單位包含化學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設計系、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應用外語系及營建工程系等6系所。面向二 善盡社會責任:(一)完善大學社會責任推動:本校永續發展與校務研究中心下的「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推動組」,為原「社會實踐推動小組」調整升級成為正式行政組織。(二)推動全校社會實踐通識課程:修課狀況(案件量)已達穩定,平均每年約1,200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行動。(三)校內USR-Hub種子計畫:112-113年輔導3件國內實踐型、2件國際合作型種子計畫。(四)本校在低碳轉型目標承諾「2030年達成50%碳中和,2049年達到100%碳中和」,於112年啟動溫室氣體盤查作業,並通過第三方立恩威國際驗證股份有限公司(DNV)查驗獲證。面向三 產學合作連結:(一)國際育成:於111年首創在臺辦外籍生創業培訓計畫,迄今已鏈結5個產業機構(連展投控、撼訊科技、科亞企業、合勤基金會及台灣雙福三創發展協會)資源挹注,孵化逾20支在臺外籍生創業團隊。(二)推動Made In Taiwan Tech (MITT)品牌:辦理產學論壇與數位廣宣,讓企業能了解學校技術解決能量。112年舉辦資安論壇,共計60位廠商代表參加。(三)建置國際專利分類(International Patent Category, IPC):以精準分類能快速整合專利技術,並提供符合市場需求與變化的解決方案(四)學校產學合作成效:112年產學總金額約6億3,780萬元、學校教師專利件數約90件、技術移轉件數約180件。面向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一)各項助學措施:本校約40項捐贈獎助學金,校外獎助學金約150項,以及設獎勵優秀學生就讀本校大學部獎學金,以及各系研究生獎學金等。(二)高教深耕「築夢踏實」助學金:112年補助符合資格之學生6-8萬元,募款400萬元、補助1,894人次及補助獎金達1,396萬元。(三)永續募款助學機制:由校友發起之「101傳膳計畫」獲多位傑出校友持續響應,協助經濟弱勢學生膳食費,112年募得逾200萬元,協助610人次。
第一階段(112至113年)計畫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一、 教學創新精進為提升學生跨域學習能力,透過微學分課程讓學生透過參加不同主題的研習或活動,了解不同領域技術、知識,使之思維有不同面向思考,有效建立學生第二專長。在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方面,共辦理了護理師證照、烘焙麵包、烘焙蛋糕丙級證照、烘焙中式麵食乙丙級證照、美容美髮丙級、烘焙麵包丙級證照、電腦技術證照、多益證照等證照輔導班,亦藉由課後輔導加強學生學、術科準備,提升學生證照通過率,並透過業師協同教學,使教師有專業成長的機會。也讓學生熟悉業界發展現況,並將課程中學習到的理論轉化為實際應用,藉以增強職場職能之實力。另配合生命教育推動,學校成立「生命教育中心」一級單位。就一~五年級規劃「五年一貫生命教育課程」,並配合學生入學禮、成年禮、點燈祈福禮,引導學生從儀典活動中感悟體會尊重生命。 面向一證照輔導班共計13班、847人次(各班證照通過率如表3)參與專業競賽共計22項冠軍、23項亞軍、22項季軍業師協同教學共計30門、29名業師創新教學課程共計25門、1,678人次微學程課程共計24門、652次二、 善盡社會責任透過「幸福銀髮營造家」、「大洲天主教堂活化計畫」讓師生走出校園,活躍社區文化氛圍,促進鄰里團結互動,整合在地社區既有照護資源,並透過學生在校所學之專業知識及技術,使在地的銀髮族、社區民眾能得到關心及參與,讓學校與在地共構和諧幸福社區;學生也能在服務活動過程中體會自己具有協助、服務他人的能力,提升學生自我的重要性與價值。面向二銀髮照護心學堂(1)24人接受本校師生的服務。(2)社區受服務人次因民眾參與活動眾多無法逐一簽名並計算。(3)滿意度:現場無法收集,但有民眾因喜歡本校該場次的活動,故邀請本校114年帶領學生到該服務機構,提供長輩手部訓練等相關活動。銀髮飲食心體驗(1)參與學生人次:4人次(2)社區受服務人次:100人次(3)滿意度:88%樂齡裝扮水噹噹(1)參與學生人次:參加活動進行社區服務師生共5位(2位老師與3位學生)(2)社區服務對象人數達 120人(3)滿意度:97.4% 三、 產學合作連結本校在著重學生的專業能培養外,亦鼓勵及補助教師進修或參加專業相關之學術或產業研習,以充實專業能力、提高教學品質及提升學術聲譽;鏈結在地的社區團隊、醫療照護、健康飲食、醫學美容、嬰幼兒保育,並由各專長領域之教師們擔任『領頭羊』,結合產業發展與專業研究,進行產業創新、文化創意、微型創業與精進專業實務,以開拓教師產業新視野,本校教師與政府單位、公民營事業機構或單位合作之產學案共17件、校內教師專題研究計畫共12件、教師專利案共2件。面向三醫護與健康科技研討會1.參與人數87人2.發表論文16件創新創意整合成果展1.參與人數200人2.本校研發特色產品3項妝管科申請通過國科會計畫1件,金額為780,000元與政府單位、公民營事業機構或單位合作之產學案共17件(含宜蘭縣政府8件、聖母醫院3件、博愛醫院2件、工研院1件、其他公民營事業機構3件)校內教師專題研究計畫共12件(提升教師在課程設計、教材教法、研究方法、成效評量等方面的專業素養)教師專利案共2件(促進教師將其研究成果商品化,開拓教師產業視野)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校為五年制護理專科學校,我們注意到學生精進專業技術的同時,面臨學業及家庭多方的壓力,為協助同學在學業和經濟壓力下繼續安心學習並培養多元技能,本校實施綜合性計畫以學習輔導為基礎,搭配完善就學協助機制,並統籌建立全面的學習援助機制。使學生可針對興趣科目、技術型科目拔尖輔導,針對較弱科目進行築底課後輔導,旨在提高學生留校學習的意願,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同時也能通過經濟補助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從而使他們更加安心地投入課業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海外志工服務,擴展視野並培養國際移動力。
一、教學創新精進◆ 在提升教師素養方面:積極改善師資質量,完成第一期業界實務經驗教師比例為98%,教師每年參與校內外的學術或專業活動總數超過1,450場次,每人每學年平均參與8場次以上。近五年來共聘請實務教師計18人,專技教師亦維持6.7%以上的比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申請件數與佔所有老師比率已逐年提升,113年申請16件佔14%。◆ 在強化學習成效方面:取得專業證照比率由84.38%提高到99.07%;專業外語證照率由21.73%進步到40.62%;參加校外競賽得獎佔總學生數比率由6.78%進步到8.70%。本校師生發明專利比例由16%提升至28%,至113年全校師生通過之專利數已達4,824件。113年參加國際發明展,總計榮獲8面金牌。二、善盡社會責任◆ 113年獲得20案整合型專案輔導計畫,輔導診斷234家在地廠商,協助11家廠商進行碳盤查與產出企業內部之碳排清冊及27家產業中小能源用戶節能診斷服務,計畫總輔導金額達937萬元,減碳當量預估可達1138.25公噸。◆ 113年輔導培訓師生取得ISO14064-1與ISO14067證照共34張。◆ 與臺南市政府合作冠名,透過本校現有運動場館設立「臺南市全民運動中心」,結合運動資源提供在地健康服務,年使用共高達37,500人次。◆ 113年執行【永續農業,社區共善的綠色學園開放計畫】USR種子計畫,嘗試打破校園圍牆,讓校園和社區融為一體,成立團購平台,藉由社會企業實習商店的概念,協助在地農民行銷小農好物,也讓弱勢學子藉此學習專業技能並獲得經濟上的協助。三、產學合作連結◆ 113年度In-Bi-Sn合金開發技術,榮獲國科會科研創業計畫530萬元補助。學校承接30萬元以上產學計畫案件數15件。◆ 產學合作計畫111年度平均金額由52萬/件提升為58萬元/件。◆ 113年度開發達12項量產或特色技術及其成果商品化達10件,學校技術轉移件數2件。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總統教育獎:2024年黃晢文(中低收入戶)。◆ 餐管系陳美禎同學(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獲113年全國大專優秀青年獎;創新系蔡宓雅(身心障礙學生)獲2024鳳凰盃全國時尚造型競賽-妝髮造型設計圖(靜態)第二名。113年度獲得完善就學協助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總計964人次,透過助學與輔導其平均學業成績比未接受計畫補助學生高約7.24%。
崇右影藝科技大學與八大電視、中華電信共同出品《妳是我的姐妹》開創私立大學偶像劇出品首例由八大電視、崇右影藝科技大學、中華電信聯手出品,四方四隅製作的最新原創家庭輕喜劇《妳是我的姐妹》,113年於八大戲劇台首播,並於中華電信MOD Hami Video影劇館播出。崇右影藝科技大學校長蕭源都(右4)與八大最新原創戲劇《妳是我的姐妹》劇組人員合影這次的合作,標誌著崇右影藝科技大學開創了台灣私立大學參與偶像劇出品的全新里程碑,展現了學校「入學即入行」的教育理念。學校不僅在課堂中提供專業的影視培訓,還積極創造實務機會,讓學生在課業之外,與業界接軌,實際參與到影視作品的製作中。這項創舉不僅證明了學校對學生實務能力的培育,也展現了崇右在培育影視專業人才方面的重要角色。崇右影藝與八大電視攜手推出《妳是我的姐妹》打造全新家庭劇崇右學生參與演出,實現「學用合一」的教育目標,此次崇右影藝科技大學共有40位學生參與該劇的演出,與影帝影后級的卡司同台競技,展現了他們紮實的專業訓練與演技實力。學生們通過這次實務經驗,不僅磨練了自己的表演技巧,更進一步為未來的演藝事業累積了寶貴的經歷,充分體現了崇右「入學即入行」的教育理念。文化部表達祝福與支持,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副局長呂美麗也在劇集宣傳活動中表達了對這部作品的祝福。她表示,感謝八大電視、四方四隅製作團隊的努力,能以輕鬆愉快的方式探討家庭關係,並藉由姐妹之間的情感糾葛,傳遞互助與前進的力量。
A主軸-精進教學創新-考照競賽成績優1.各系透過國考會考競賽造就:113年鄭博元、林冠呈並列驗光師榜首,鄭博元也拿下驗光生榜首;醫檢師全國第六及第七名。2.華醫廚藝社同學,參加2024 SICGCC新加坡餐飲挑戰賽,取得17金、3銀、1銅。3.醫技袁巧霖和張庭三位同學於113年間考取多益金色證書。4.寵護系四技部應屆畢業生涂名儀,遠赴新加坡100強企業Pets’ station實習。除了完成實習課程,更利用機會前往泰國參加「泰皇盃寵物美容國際公開賽」,獲得「泰皇盃」category4–B級美容師第一名。B主軸-善盡社會責任-在地國際永續存1.拓展國際社區實踐工作,113年有23位師生至日本與菲律賓移地學習。2.獲獎榮譽:本校USR成效深受第三方肯定,如:2024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第2名、2024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首獎、2024台灣永續行動獎健康與福祉類金獎與2024亞洲永續行動獎銀獎。C主軸-產學合作連結-實習產學均發光1.113年度製藥系及食營系團隊,以「台灣火刺木美白護膚產品研發及永續利用」及「新穎多功能纖果隨行片」榮獲2024年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第二名及佳作,並再接再厲於2024創客松大賽中投入衍生創新產品「台灣原生植物旱蓮草(鱧腸)護髮增色產品之研發及永續推廣」、「高纖輕便介護食」榮獲銅牌及優勝。2.以醫護優勢鏈結國際醫療產業,與國際醫療機構合作,如美國Marywood University等醫療機構、日本足利大學醫護見學計畫及小布施町地方創生實務、執行菲律賓宿霧社區衛生教育實務計畫。D主軸-提升高教公共性-扶弱補助獲佳績校務研究顯示,經濟不利生學業成績表現:107-113年接受輔導學生學業成績表現優於一般生及未接受輔導之經濟不利生。五、國際化行政支持系統-南向發展拓藍海強化境外學生華語學習成效,並協助境外學生在臺生活。國際化行政支持系統朝建置國際化人力與行政支援、完善華語文師資與課程精進、培力國際專業輔導人才、強化學習預警與輔導機制、境外學習支援與輔導畢業留台面向推動。
112年計畫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本校第一期(107-111年)高教深耕計畫除延續過往教學卓越與典範科技大學計畫,持續在推動項目精進成長外,亦在創新教學、發展學校特色、高教公共性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等推動主軸上戮力執行,為第二期計畫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中,本校為精進教學創新,引導學生結合跨域知能,不僅於教師成長活動辦理STEM相關工作坊,鼓勵教師創新教學融入STEM教學方法,亦持續辦理Pre-SoTL計畫,強化校內教學創新氛圍。除此之外,本校擴大推動學生跨國i-PBL學習活動及學生跨國產業實習,以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並將永續發展與學校特色進行結合,推動ESG綠色創新產業技術研發。112年成立智慧綠能科技中心,以再生能源轉換技術與馬達、發電機設計相關技術,發展創能、節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維運之能源轉型為研發核心技術,為永續產業及環境努力。本校也勵行節能減碳,持續推動環境永續,榮獲經濟部水利署「111年節約用水績優單位」學校組優等獎,是唯一獲得優等獎的學校單位,並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簽署「大學永續發展倡議書」,朝碳中和目標邁進,112年將「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更名為「社會責任暨環境永續中心」,接軌全球永續發展議題。在提升高教公共性方面,為讓更多經濟不利學生受益,利用IR分析完善就學協助機制之成效並精進改善,期能從更多面向有效協助經濟不利學生翻轉未來。本校112年在專業學術、藝術人文以及體育活動方面均有亮眼表現,其中在學生競賽方面,「2023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榮獲亞洲發明界最高榮譽「鉑金獎」及獲得1金1銀2銅;國企系團隊代表台灣赴新加坡參加全球品牌策劃大賽,從各國代表隊中脫穎而出,勇奪總冠軍;第十九屆「電腦鼠暨智慧輪型機器人國內及國際競賽」奪得「線迷宮鼠」大專組冠軍;「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共獲得3金,為全國金牌數最多的學校;在產學研發方面,本校與佐臻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合作,在「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榮獲金獎,為COMPUTEX對於創新科技產品的最高肯定;「2023 Mobileheroes通訊大賽」亦勇奪冠亞軍,共獲獎金八十萬元;在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方面,本校共有5案計畫獲得第三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補助,在全國公私立科大名列第一,另外「藏碳蘊漁」萌芽型計畫團隊參與「2023全國海洋能源創意實作競賽」勇奪冠軍;在體育方面,「112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獲1金4銀及榮獲全國一般女子組田徑總錦標第五名;男子排球校隊勇奪「111學年度全國大專排球聯賽」一般男子組冠軍;在辦學績效方面,遠見雜誌「2023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本校榮登「私立大學30強」和「技職大學30強」中全國技職大學第10強,Cheers雜誌「2023年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本校在私立技職體系排名第三名,南部地區分區排名穩站私立科大第一,表現穩健並領先多所國立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透過Scopus的論文影響力數據公佈「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本校有7名教授榮登「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4名入選「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研究領域含括生物醫學、自動化、能源、工程、資訊與通訊技術、社會科學等,展現本校厚實的學術研究實力。以下分別從計畫各主軸說明執行亮點成果:一、 教學創新精進本校早在2015年起即選派教師前往美國著名的歐林學院觀摩與學習並引入校內,逐步推動全國特有的箍桶式課程架構模組與進行教學創新實驗。透過不斷精進與推廣箍桶式人才培育模式,本校電子系、化材系、電機系與機械系於2023年分別獲得「教育部新工程教育實驗及建構計畫」A+與A類計畫各二件,是全國大專校院工學院唯一通過4件的學校,且循序漸進有系統地以各式創新教學方案培訓學生探索、界定與釐清問題,進而分析與解決工程實務問題。此外,本校積極推動與國際夥伴學校的跨國合作研究及各種學習活動,於第一期計畫期間即與日本大阪工業大學及菲律賓聖何塞-雷科萊托斯大學共同辦理「i-PBL跨國師生共學」,期望在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下,拓寬學生的視野。2023年活動主題為「Smart Farming 2023」,主要是延續2022年太陽能技術基礎,以智慧農業打造跨國、跨校、跨文化的軟硬體系統整合,制定5天的學習體驗,本校由2位教師帶領10名學生前往菲律賓參加。三校成員們先以跨國混合方式編成5組,每組成員必須透過動腦思考與動手實作,共同協作以解決專題工程問題,不僅讓學生體驗跨國合作面臨的挑戰,也從中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本校建置學生自主學習及研究場域,如:電子系魯班工坊、電機系再生能源轉換器類產線工廠、資傳系虛擬攝影棚及產設系創思工作坊等,鼓勵學生善用場域進行自主學習。第二期計畫仍持續優化自主學習場域,整建本校TA Corner,依不同需求重新規劃現有空間,分為開放學習區、分組學習區以及個人讀書區(含數位學習區),打造出更容易讓學生親近的學習環境,以培養自主學習風氣與良好閱讀習慣。為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自教育部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起,本校即成立SoTL推動小組及補助教師經費,協助教師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積極引導教師投入教學實踐研究,並持續精進。在教師社群、教師研習及工作坊中,亦加入STEM相關議題,加強教師知能,也延伸推展至各領域教師投入,期以多方交流增進教師質能,提升教師成長並活絡經驗交流,強化校內教學創新氛圍。本校112學年度共通過23件SoTL計畫,行流系唐楚君老師以「In點子:打造軟硬兼顧的程式設計教學環境」榮獲112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計畫。對申請未獲得計畫核定之課程,本校持續辦理Pre-SoTL計畫,提供經費支持教師能先行進行前期研究,並輔導提案老師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以利教師下期計畫能獲核定通過,本校亦盤點自107年度以來本校教師執行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利用IR分析其對學生興趣或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成果及職能養成等成效影響,以精進強化教學創新。二、 善盡社會責任本校自106年起即投入USR計畫,透過人文關懷協助城鄉永續發展,建立長期互信的夥伴關係。本校在第三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共通過5件,無論是件數或金額皆為歷年最佳表現,其中長期致力於深耕高齡社區的「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獲得肯定,除在「2021大學社會實踐線上博覽會」獲得最佳亮點故事獎外,也於112年進階為永續發展類特色永續型計畫;「文化底蕴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同樣於112年度進階為大學特色類深耕型計畫,顯見師生與在地公部門及社區夥伴六年來努力發展的台南市神農街燈展之在地創新永續模式已創下獨有特色。未來本校將在健康促進、文化永續、在地創生、社會共融、綠能發展與永續環境等在地議題上,持續發揮正向影響力。本校112年3個獲大學特色類萌芽型計畫中,「藏碳蘊漁」計畫主要將本校綠電創能與節能技術導入台南土城養殖魚塭,並逐步建置完善的魚塭微電網,降低養殖戶之用電成本,以活化在地經濟及環境永續發展,接軌全球永續淨零之目標。該計畫也鼓勵參與學生以發電機實作成果參賽,從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獲得佳績。三、 產學合作連結本校長期推動產業整合式人才培育,透過理論與產業實務應用的結合,期望對學生畢業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112年度通過教育部產業學院計畫,其中「產業實務人才培育專班」3件、「精進師生實務職能方案」6件,為全國科大第一。112學年度成立「智慧製造跨領域技優學程」,並與緯創資通合作開設「AIoT智慧製造產業碩士專班」,利用緯創資通智慧製造類產線,培養學生整合和實作的技能;與陽明交通大學及緯創資通三方共創產學新方案,優秀技優學士將有機會優先甄試進入陽明交通大學就讀碩士班或第二學士班,學生在學期間除可獲得優渥獎學金及寶貴類產線實習機會外,表現良好者畢業後亦可優先受聘至緯創資通集團任職。112年3-5月則與台積電攜手共育人才,合作開設早鳥班課程,由本校教師與台積電主管共同授課「半導體應用課程」與「就業前的實力培養課程」,培育大四學生畢業後即可至台積電就業。在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中,本校亦著重環境永續及綠能議題,推動ESG綠色創新產業技術研發,開發減碳材料及製程技術、電動車技術,同時因應政府推動政策及產業需求,培育校內教師通過ISO 14064-1碳盤查課程培訓之種子師資,成立「綠能永續低碳技術輔導團隊」,積極強化教師與產業合作量能,並參與教育部離岸風電人才培育場域建置計畫,串聯相關技術課程及教育訓練場域,發展相關實驗與教學,提供進階實務培訓。此外,本校開創運動科技跨領域研究,與臺南市政府攜手舉辦「2023科技棒球嘉年華」,積極推廣運動科技,不僅匯集成功大學、清華大學、新創公司傳接球實驗室、工業技術研究院及本校的運動科技量能,打造運動科技觀賽體驗,將球場上的選手運動影像進行分析,提供即時運科數據,並以5G無線傳輸技術直播賽事,透過多機連動畫面,讓無法至現場觀賽的觀眾也能藉由網路直播宛如親臨現場觀賽,希望透過運動與科技的深度結合,讓全民更深入瞭解棒球運動的專業內容,藉此帶動運動風氣,提升運動素養。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校致力推動大學永續發展教育,長期投注資源關懷經濟不利學生,從經濟、學業、生活等各層面,制定各項輔導措施以保障並支持經濟不利學生之權益。自106年起,每年定期舉辦「弱勢助學募款餐會」,透過向各界勸募善款及教育部補助金額扶助經濟不利學生安心學習,善盡社會責任。在校友及社會大眾各界愛心支持下,112年度總計投入逾2千萬元(含學校向外部募款、申請教育部基本補助及獎勵補助)幫助經濟不利學生之學業輔導,並於112學年度增加10%的校內工讀經費,持續關注並減少經濟不利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問題。本校經濟不利助學機制以「學習取代打工」為宗旨,鼓勵學生專注學業才能翻轉未來。該機制規劃有提升英語能力、青春好樣讀書會、考照補助與證照獎勵、競賽式導向專題補助、職涯發展輔導、社團培力訓練等,協助經濟不利學生在求學期間穩固基礎知識,深化就業技能。本校經濟不利學生透過完善就學協助機制計畫補助,參加各式全國性競賽,屢屢獲得佳績,利用校內各類資源,成功提升其外文能力,熱心協助辦理本校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更在112年4月榮獲臺南市大專優秀青年獎,充分發揮出南臺人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核心態度。為能從更多方面協助經濟不利學生翻轉未來,本校自執行完善就學計畫以來,便不斷修正及調整活動方式,透過問卷蒐集經濟不利生的建議,112年度以IR研究分析經濟文化不利生輔導成效,期能持續精進本校完善就學計畫相關機制,永續發揮協助經濟不利學生之效益。五、 推動校務研究本校自105年起建置校務研究資訊平台,在教務、學務、人事、研究、財務及學校等面向建置議案及資料庫,透過平台更有效分析和評估學校的運作情況,發現問題和挑戰並制定相應對策,促進校內各處室之間的合作和共享資源,實現校務發展的協同效應。為因應少子女化,本校除經由IR分析高中職學校群別科系分布、南臺學生高中職畢業學校、不同入學管道學生表現,據此進行招生來源群組調整,擬定各項招生策略外,亦於休退學成因探討,透過邏輯模型找出學生休退學的關鍵成因,進而瞭解不同特質學生間發生休退學之風險倍率關係。本校除在既有議題下持續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外,為落實計畫執行,於本期導入IR分析驗證計畫面向執行成效,以透過成效反饋調整執行方式,精進計畫推動,例如:在教學創新精進面向已對期中預警機制和TAC課後輔導成效進行分析;在高教公共性面向,已分析經濟不利學生輔導成效。未來將持續透過IR分析驗證追蹤執行成效,進而調整精進計畫執行策略。
113 年 計畫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 精準實務教學,涵養跨域職能:解決實務能力待提升及學生學習動機待加強的問題鏈結產業一條龍培育實務人才,與「伊林娛樂」及「三立集團」合作,引薦完訓學生進入集團事業體,已有超過百位學生獲得企業提供的實習機會,至113 年亦已有3 位留任於伊林總公司,1 位留任於三立,另已有5位獲得經紀約活躍於幕前。推動教學創新與教學品質提升研究,112-113 年共獲得11件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另有7件通過校內教學實踐研究,對接產業需求獲得2件產業學院計畫,產生2件專利1件技術移轉,並簽訂1件產學合作案。113年度學生代表學校出征共獲21面金牌、19面銀牌以及7面銅牌,共計獲57獎項。包含澳洲ACADA & International Cake & Cookie Decorating Competition Austratlian競賽2金5銀、馬來西亞BATTLE OF THE CHEESE大賽3金2銀、英國CAKEINTERNATIONAL 2金1銀2銅、美國密西根 MNS 國際菁英盃競賽4金3銀3銅、上海薄荷星廚菁英賽4銀2銅等多項獎項獲各界肯定。訂定系級認可證照作為檢核機制,開設證照輔導班強化專業能力。113年度共開設33班證照輔導班,共計833人次學生修課,證照通過率均超過 8成,較112年增加1成,112-113年學生共考取2,208張證照。112-113 年度與果陀劇場合作之音樂劇表演學程,共203 人次修讀。113 年度獲廣藝廳支持舉辦公演,兩場公開募款演出超過千位觀眾,大獲好評並深獲廣藝基金會楊忠衡執行長肯定,當天即邀約本校師生於廣藝廳臺慶時再次演出。 鏈結社會資源,營造共好社區:善用專業回應並鏈結地方資源解決社區問題與需求於寒假、暑假及課後時間辦理小學生營隊,由本校大學生擔任授課教師,課程內容為結合本校系所專業,如程式設計、烘焙體驗及表演藝術等,並輔導參與的小學生參與全國程式設計競賽;113 年共114位小學生參加,成功創造讓學生得以發揮專業所學的實作場域,並獲地方小學肯定入校開課。走入社區與地方合作舉辦萬聖節遊行,由60位時尚系、表藝系、數位系及新媒系學生共同策劃執行,各系專業提供彩繪、表演、攝影、剪輯及活動,創造學生磨練實作的場域,同時與社區共榮共好,活動共約7,000 位大小朋友共襄盛舉。 橋接產學優勢, 創造共嬴共榮: 串連跨域專業解決產業整合性問題與需求 112 年度修正「醒吾科技大學教師執行產學合作研究計畫獎勵辦法」,鼓勵老師簽訂30 萬以上產學計畫案,當年產學案金額超過30 萬之案件比例達69.09%,較111 年成長19.74%。113 年度比例達72.73%,且平均金額提升至1,065,905 元,較112 年成長13.6%,顯示外部廠商對本校的研究成果滿意度已逐漸提升。師生以專業協助在地小農網路行銷,規劃三井直販所的空間活化,辦理小型農產主題特展搭配直播行銷活動與網路推廣,累積影片觸及數11,984人,貼文總觸及數31,456人,粉絲觸擊人數相較未執行前提升6倍之多,並簽訂後續合作案。 擴大安心助學, 彰顯教育正義: 落實大學公共財的理念並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針對113年度受輔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每週平均課後研讀時間增加4.14小時,平均留校學習時間提高39%,平均缺課節數降低62%,顯示本方案推動成效良好,學生留校學習時間已大幅提升。餐旅系徐同學為中低收入戶生,111-113 年參加了高階中式麵食加工、糕(漿)皮類乙級證照輔導班、烘焙食品乙級證照班、跨域專題實踐等方案,共獲得了292,000元的助學金,透過堅持不懈的精神,連續兩年在國際競賽獲得金獎。
育達科技大學作為苗栗縣內唯一之科技大學,除利用學校優勢領域建立發展重點,進行課程開發及實作教學,培育國家、區域發展未來關鍵人才;更融入以服務與解決方案為導向的商業服務模式,導入智慧科技應用於老幼照顧產業、高附加價值的農業與循環經濟經營模式,以激發創新、創造就業機會,對區域特色及產業產生實質且深遠之正向影響。為彰顯本校既有的教育特色及發展優勢,持續形塑推動健康與福祉(SDG3)、優質教育(SDG4)、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SDG8)、永續城鄉(SDG11)及責任消費及生產(SDG12)等的辦學特色。論述如下:(一)健康與福祉(SDG3):本校具推展老青幼共學共融特色之優勢,積極與縣市政府合作辦理老幼福祉服務相關計畫,例如樂齡大學、運動i臺灣計畫及居家托育服務中心等等,提供師生專業實務的學習機會,推展樂齡健康促進活動,促進學生對社會健康福祉事業的參與度,了解大學善盡社會責任之精神。(二)優質教育(SDG4):配合政府跨大公共化的教保服務政策,本校經營辦理新北市三多非營利幼兒園及苗栗縣後龍非營利幼兒園,提供當地幼兒平價就學機會,並連結本校就學學生的公共服務及專業學習,創造老青幼共學共好之教育場域。(三)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SDG8):本校積極辦理就業訓練、證照培訓、推廣教育等促進就業機制,提供本校教職員生及苗栗縣民職前訓練及多元學習機會,促進終身學習參與能力。整合「職涯輔導」、「職業訓練」及「就業媒合」3大專業體系,建構學訓用合一模式,提升青年技能並順利接軌職場,近年更積極投入AI技能培訓,提升本校學生獲取科技應用技能,增加獲得相關工作的技術與職業技能。支持青年創業政策,歷年來本校育成中心已輔導在地青年創業達45家以上。(四)永續城鄉(SDG11):開放大學校園公共空間、藝文中心及圖書館,供社區居民免費入館閱讀和借閱典藏圖書,提升在地居民之生活品質;協助當地政府推動城鄉發展並參與地方創生計畫,透過課程培養學生的第二專長,推動社區樂齡健康運動促進;本校持續爭取產官學計畫,由師生組成單系所或跨領域專業團隊學習參與地方創生計畫,拓展本校在苗栗地區的實質影響力,推動社會企業與地方創生績效。(五)責任消費及生產(SDG12):本校規劃盤點各地區產業園區,規劃與公部門共同協助園區產業朝向低碳轉型邁進。運用本校三個學院(科技創新學院、觀光休閒學院及人文管理學院)跨領域服務應用技術及軟硬體資源,成立產業研發陪伴機制,協助中小企業邁向綠色創新轉型,提升企業永續力。同時依據苗栗地方特色發展永續觀光,打造綠色、在地等旅遊模式。
高科大的目標– BEST:高雄的智庫(Brian)、產業的引擎(Engine)、南向的基地(South)、融合的校園(Together)高科大的使命– WISH:全方位跨域(Whole Person)、國際移動力(International Mobility)、永續學習力(Sustainable Learning)、人本關懷(Humanity) 教育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原動力,而教師扮演重要角色。高科大致力於提升教師的研究量能與學術影響力,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高科大113共57位教師入選,排行全國大學第9名、科大第2名; 113年通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計63件,居全國第一,迄今累積20件績優計畫。彈性薪資延攬特殊優秀人才獲獎人數逐年增加。培養學生研究與探究能力,大專研究計畫連續兩年(112、113)通過206件,為科大第1。高科大以成就「高雄的智庫、產業的引擎、南向的基地、融合的校園」為目標,培育學生具備「全方位跨域、國際移動力、永續學習力、人本關懷」的未來希望人才。在高教深耕計畫執行的成果展現如下:分項計畫A-教學創新精進:改變教與學思維,培育未來人才技能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導入一項激勵六個作法發揮效益;107至113年曾投入教學實踐研究教師佔全校25%,112至113年申請件數逐年成長,申請件數分別為137件、161件,通過件數分別為65件、63件,並且連續兩年(112、113)獲補助件數為全國第一,111年獲績優計畫件數為7件為全國第一。112至113年學生專業技術證照張數累計8,820張;最近一學年度日四技畢業生畢業後一年流向調查,顯示有專業證照者在平均月收入為44,945元與學用合一程度為4.13分(5分制),無專業證照者平均月收入為42,261元與學用合一程度為3.91分,顯示具有專業證照對於提升職涯發展有正面影響。學生透過大一大二實用英文分級小班教學,109學年度入學學生經歷四年學習,畢業時多益550 分以上程度的學生達82.6%。引導學生適性修讀跨領域學分學程、雙主修、輔系、第二專長等跨領域學習方式,111至112學年度跨領域學習修讀人數逐年增長,跨校區選課尤為顯著,修讀人次分別為8,825、8,996人次。在科技大學,以理工領域師生居多的校園裡,我們推動美感教育,舉辦多場藝文展演與工作坊,鏈結在地社區,並辦理藝術季,為師生帶來藝術人文饗宴,激發師生美學想像。 跨域教學工作坊 高科大藝術季-校慶音樂會分項計畫B-善盡社會責任:以在地為師,孕育有溫度的永續發展人才 鼓勵教師投入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近三年申請件數逐年上升,113年計167件通過,其中29案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相關所衍生,佔總通過率17.36%。在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第一期到第三期總計通過18案、獲核定補助經費達1.5億,兩項數據皆為全國公私立大專院校之冠。近三年爭取國內USR類型之評比與獎項,連續兩年榮獲遠見雜誌「大學 USR傑出方案」產業共創楷模獎;連續三年榮獲天下雜誌「天下USR大學公民」公立技專組前五強;在我國永續發展評選指標獎項-TCSA(TCAA)臺灣永續行動獎,近四年總計榮獲 7 金 5 銀 3 銅,其中 113 年在大學組榮獲 2 金 1銀1銅的佳績,獲得金獎的計畫主軸分別為「SDGs2責任消費與生產」與「SDGs1 消除貧窮」類別,而在「SDGs17全球夥伴」更是唯一獲獎的大學,成績廣受各界肯定。 打造永安水產加工場 臺灣永續行動獎-【永原的記憶點】 分項計畫C-產學合作連結:打造前瞻共創基地,培育國際領航人才 進用研究型專案教師,期刊論文發表量由112年平均每人2.6篇成長至113年平均每人4篇,顯現延攬優秀之研究型教師有效提升高科大研究量能。透過教師指導學生實務專題課程,搭配校內特色研究中心、實作場域等資源, 113年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通過件數為105件,連續二年通過件數科大第1。透過產學傳承,大手攜小手由具產學經驗老師帶領新進教師執行產學計畫,112至113年間促成32案產學計畫。高科大已培訓約50人次教師具有低碳輔導能力,為企業提供低碳化診斷服務。112至113年已輔導43家企業完成低碳化升級,顯示學校在推動產業永續發展上的強大貢獻。高科大透過大南方專利優化補助提升國科會衍生專利及國際專利家族佈局,專利獲證數逐年成長;113年於頂尖大學及典範科大中華民國專利獲證數排行中,高科大專利獲證數累計1,370件,排行全國第6名、國立科大第2名。學生透過實務專題課程,落實產品或技術商品化,其中《琉金歲月》 「金淨」致力於解決金紙灰燼問題,賦予廢棄物創新價值,達成循環經濟,獲113年U-start計畫85萬輔導創業金,並衍伸校園企業「金淨生技有限公司」。輔導學生將創新設計構想結合TRL培育機制,成功與壽山動物園合作並補助2組學生團隊商品量產。執行跨國合作教學,與THWS福茲堡科技大學World-Twin Robotics Program進行跨國合作研究,共推雙語(英德語)機器人學位學程;與HKA德國卡爾斯魯應用科技大學COIL合作課程,包含COIL協作式線上跨國學習、實驗室交換或短期見習及共同研究計畫。 校園衍生企業-金淨生技有限公司與壽山動物園合作,學生團隊商品量產分項計畫D-提升高教公共性:培育斜槓菁英人才完善就學協助機制 高科大回應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需求,建立「以學習取代工讀」方案,學生可以安心就學並主動規劃時間學習,112至113年投入資源挹注經文不利學生並有752位學生入學,較110至111年提升185%;鼓勵學生參與多元學習輔導方案,學生認為獎勵金對生活幫助很多,而參與增能培力方案,使學生更加投入學習與成長,學習成績也大大提升,有助強化未來就業力;持續更新高科大校務資訊公開平臺(https://public.nkust.edu.tw/),使內外部人士了解高科大的校務概況。為求適性發展,高科大設立完善原住民學生支持機制,透過個別化課業輔導計畫,成功輔導原住民學生成績通過人數自107年以來逐年成長。 增能培力學生發表 課業學習輔導課程分項畫E-發展校務研究:發展校園生態系統,厚植大學永續力運用SciVal研究評估系統數據,長期追蹤高科大SDGs論文研究表現及SDGs優勢項目,近3年分析結果顯示高科大整體論文的影響力(FWCI)逐步提升,且高科大SDGs論文在影響力(FWCI)、在高被引論文占比及引用次數等指標明顯優於非SDGs論文。顯示加碼獎勵SDGs論文的作法,獲得成效。強化系所校務分析之能力,推動系所改質躍升計畫,第一期改質躍升計畫共49系所參與,有81%系所具有執行成效。 IR議題分析推動策略 高科大永續月《綻。永續》議題特展分項計畫F-國際專章:創造國際校園,實現國際化技職教育典範大學112至113年開設華語課程及專班59班,境外生修讀華語課程完成度高,高階華語課程通過率達100%。建立境外學生實習及就業流程說明資訊,使境外學生了解實習課程資訊、在臺就業的流程,增強學生留臺工作意願。以113年為例,水圈學院博士班菲律賓籍學生及機械系碩士班印度籍學生,畢業後獲高科大留校任職。 境外生北港迎媽祖繞境體驗營 境外生布袋戲工作坊
對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以及18項臺灣永續發展核心目標,並緊扣本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5項重點目標,以「新˙實˙謙˙愛」為本校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主軸,積極推動『智慧創新、務實跨域、謙誠深耕、用愛致遠』四大面向,以階段性完成「教學創新精進」、「產學合作連結」、「善盡社會責任」與「提升高教公共性」四項計畫目標。(一)教學創新精進整合「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願景與「未來第二期高教深耕教學與培訓能力」趨勢,本校投入教學創新量能,藉以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與問題解決能力、擁有資訊科技技能與人文關懷素養、具備跨領域整合知識與國際觀點,進而落實培育素養導向及產業需求人才。計畫將透過「精進創新實務教學」、「建構跨域自主學習」、「落實基礎教育紮根」、「提升教師專業質量」四大主軸貫徹執行。 1. 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成效: (1)開設31門證照輔導課程,輔導867人次學生,考取1,843張專業技術證照。 (2)鼓勵學生參與競賽計65人次學生獲獎,其中本校餐旅系及食科系學生參加國際賽事『2023亞太盃美業交流競技暨美饌藝術美學競賽』,榮獲8金5銀1銅佳績、電信系及電資研究所參加『2023大專校院機電智慧暨電動載具創意實作競賽』榮獲第三名及獲頒十萬元獎金,成績亮眼,為學校爭取最高榮譽。 (3)推動業界參訪由34人次教師帶領470人次學生參與,深入了解產業,強化專業職能與產業連結。 (4)邀請產業界95人次業界專家協同教學,將產業實務導入教學課程中,強化學生專業實務技能。 2. 教師推動創新教學成效: (1)經費補助38位教師開辦52門創新教學課程,每學期全校60%以上之教師授課採用創新教學模式,總計15,212人次學生修讀創新教學課程,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2)聘請217人次學生協助科系及教師發展並推動創新教學模式。 (3)補助15件數位教材製作,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並發展數位化教材,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4)完成建置66間全方位視訊教學與直播系統,結合本校eCampus數位學習平台,落實同步及非同步教學,強化學生學習成效。 3. 學生跨域學習能力提升成效: (1)以學院為跨領域教學整合核心,開設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智慧養殖』跨域課程模組及共同教育委員會『島嶼健康與永續』跨域課程模組,強化並提升學生跨域專業知識學習成效。 (2)海洋資源暨工程學院『智慧養殖』跨域課程模組初步建置智慧養殖展示館,包含水循環系統建置、水質監測系統建置等;並輔導學生參加競賽,獲得2023大專校院機電暨電動載具創意實作競賽第三名,以及2023教育部精準農業領域創新創業競賽佳作。 (3)共同教育委員會『島嶼健康與永續』跨域課程模組帶領學生進入社區,深刻了解在地傳統、信仰文化、移民關係與海洋文化的認知。紀錄與報導社區在地文化,輔導學生完成八部微電影,以及創立《後窟潭記事:重光社區報導》期刊。 (4)開設8門跨域微學分課程,建立學生跨域自主學習之動機與熱情。 4. 學生資訊科技能力推動成效: (1) 開設12門『新興科技與運算邏輯思維』課程,計305人次修課,課程內容以零基礎學習者的視角進行規劃並融入精采的情境實例,強化學生邏輯思考的能力。 (2) 數位應用科技微學程開設『智慧生活科技』、『數位影像設計實務』、『套裝軟體應用』、『電腦資料處理』、『基礎網站架設實務』、『數位影像與生活運用』、『創新網路行銷與統計分析』等15門課程,計555人次學生修課,培養學生具備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各領域專業問題的能力。 (3) 開設資訊證照輔導課程,協助學生考取658張ICDL及相關資訊證照,增進學生就業資訊實力。 5. 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成效: (1)開設『經典研讀』與『文學文藝創作』通識微學分課程,強化自主學習,增進中文閱讀寫作能力。 (2)辦理『第十四屆菊曦文學獎』徵文比賽,鼓勵學生從事文學創作,計23件獲獎。 (3)辦理『第一屆菊島影像敘事』創作競賽,鼓勵學生發揮文字創作力及美感創意,計29件獲獎。 6. 學生英文能力提升成效: (1)開設英語證照輔導班9門,協助學生通過校訂英語畢業門檻並取得251張英語證照。 (2)開辦英語聊天室計782人次參與,透過1對1方式與外籍教師聊天,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機。 (3)開設觀光英語、職場英語、財經英語、關務英文、餐旅英語、求職英文…..等72門專業英語課程,讓學生能將英語文運用於專業領域。 7. 提升教師實務經驗及優化師資質量 (1)透過邀請95人次業界專家協同教學,提升教師之實務經驗以落實於教學實務。 (2)成立12組教師成長社群,鼓勵教師辦理跨系、院、校社群活動,促進教師教學相長並自我提升。 (3)為優化師資質量辦理78場次教師成長社群、教學觀摩、教師專業成長活動、新進教師成長營、教師多元升等相關研習活動,計840人次教師參與,透過多元學習提升教師學養及專業知識,強化教學能力。 圖1、112年度教學創新精進部分成果集錦。 (二)善盡社會責任本校為澎湖群島最高學府與唯一離島科技大學,承蒙教育部、縣府與在地各界支持,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與「大手牽小手」理念,將科技、教學與服務力量回饋地方。112年度,本校聚焦「海洋生態永續、教育扎根與文化傳承、綠能與減碳、社會融合與文化交流、科技健康生活」五大策略,透過跨系所協作與在地夥伴連結,推動一系列具體行動: 1. 在海洋生態與加值利用上,本校協助種苗繁殖場復育經濟性海藻(鋸齒麒麟菜),並開發乾製加工技術與風味改良流程,提升產品附加價值,鼓勵養殖量產,兼顧保育與產業永續。同時推動海藻種苗保存與養殖技術,以建立地方養殖與教學示範場域;針對水產養殖疫病,本校也投入病原監測與細菌性次單位疫苗研究,旨在降低養殖損失並提升產業韌性 2. 關於綠能發展,鑑於陸域光電受限,我們研發並評估浮水追日式太陽能系統之抗風、冷卻與輸電可行性,期成為離島綠能佈局的示範方案,並與地方單位探討場域示範推動路徑。 3. 在社會服務與職能培育方面,成立家電維修技術隊,訓練學生掌握基礎電機維修技能,赴偏鄉替高齡與弱勢家庭修繕照明與插座,兼顧生活安全與學生實作學習。 4. 為活化閒置農地與推動永續農業,本校在白沙鄉興建有機假日農場,試種具在地性「澎湖大豆」等作物,並開發伴手禮產品,藉此增加土壤碳匯並促進地方經濟。 5. 在觀光與體驗經濟方面,將漁農生活導入綠色旅遊產品,建構綠遊網站與諮詢服務,推廣低碳旅遊路線與在地導覽訓練,創造社區收益與文化保存雙重價值。 6. 落實跨世代教育服務,為長者開設手機與 APP 操作、詐騙防制等實務課程;為低年級學童提供英語童書導讀與平板互動學習,縮減數位與語言落差。另本校扶助新住民組織,由受助者轉為助人者,協助新住民就業、生活與社區關懷,促進族群融合。112年度本校以「在地關懷、永續發展」為核心,透過教學、研發與服務三向並進,回應澎湖在地需求並培育實務人才。未來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強化成果評估與質性回饋機制,穩步擴大在地影響力,與澎湖共同打造更具韌性與永續性的島嶼未來。112年度善盡社會責任成果部分如圖2所示。 圖2、112年度善盡社會責任部分成果集錦。 (三)產學合作連結本校位處臺灣離島,擁有世界最美麗海灣的澎湖群島上,為期善用在地海洋優勢條件,以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擴大在地產學合作質量、鼓勵專利研發與技轉商品化、澎湖天然纖維利用與文創研發為四大重點目標。 1.培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透過課程與微學分專題研究的方式,組成觀光休閒領域的研發團隊,推動創新成果,並協助學生建立未來研發的信心與目標。同時,帶領學生參加國內外各類競賽,藉由實際參與提升實務能力與自信心,進一步培育具有創業潛力的種子人才。在師資培訓方面,則透過創新創業相關培訓課程,全面提升本校教師在創新創業教學上的專業能力與信心。 2.擴大在地產學合作質量:在海洋生態方面,進行藻類相關研究與技術開發,不僅宣導海洋生物資源的珍貴,也將成果轉化為具文化特色的產品,並結合政府政策與潮流趨勢推廣海洋保育。在觀光休閒方面,透過實地體驗課程,培養學生實務能力,讓其能更快融入產業需求,進而培育更多專業人才。在綠能永續方面,進行風力發電與電力監控系統的研發,以更精準掌握能源分配;在食品健康方面,則因應澎湖獨特的地理環境,開發特色食品,展現創新能量。 3.專利研發技轉與人才培育:專利研發上,結合了教學及實用層面的專利研發,利於在教學上的便捷與突破。另一方面,則透過產業學院計畫、專題研究及校外實習等多元途徑,培養大型風電發電與運維相關專業人才,為綠能產業注入新興生力軍。 4.澎湖天然纖維利用與文創研發:首先將針對澎湖地區銀合歡樹種及海域常見藻類與海草進行潛力盤點與樣本採集;接著進入實驗驗證,著重於材料特性分析與改良方法研發,以創造適合應用之在地特色素材,並逐步建置天然素材庫。在素材庫持續擴增的同時,亦同步評估素材於創作及商品化之可行性,包含藝術作品製作與成果展示,以及具潛力文創產品之開發,期能於後續推展至技術轉移階段。各項子計畫的努力執行下,112年度產出豐富的成果,包含7件產品原型商品化、45位創新創業種子教師、2場校外教學6場產業專家講座、3場實作實務課程講座、47件30萬元以上產學計畫案件、3項專利、1件技術轉移、2場職場體驗、43位亞熱帶海洋性氣候之陸上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運維人才培育,以本校各學院系所專業師資之研究與教學能量為基礎,透過實務操作、產品製作、專題研究、產學合作及參訪等多元設計,引導學生以「做中學」方式提升理論概念之掌握度,並強化實務場域之應用與學習成效。112年度產學合作連結部分成果如圖3所示。 圖3、112年度產學合作連結部分成果集錦。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1. 校務研究 (1)辦理校務研究教育成長學習工作坊、研討會等相關活動,共7場。 (2)分析報告:本年度完成議題分析如下:A:不同入學管道招生策略成效、各系群組學生入學資訊趨勢分析、學生在校學習狀況及休退學關聯分析;B:高教深耕創新課程改善成效。 2. 教師多元升等辦理3場教師多元升等說明會或經驗分享,鼓勵教師依專長及職涯發展,選擇適合的多元升等管道。 3. 完善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就學機制並鼓勵參與校務發展全人教育 (1)設計多元學習主題與素材,鼓勵經濟或文化不利因素學生學習不同技能與專業,期能結合未來職場所需並與社會無縫接軌。共辦理16場次,有714人次參與。 (2)規劃學生課外多元學習及工作坊之培力,帶動並提升學生參與校務之興趣與意願,共辦理16場次,參與學生628人次,參與教職員51人次。 (3)落實經濟或文化不利因素學生心理協助:協助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人際關係、家庭關係、情緒調節與生涯發展等多元協助,共辦理107場次,參與學生3,158人次,參與教職員362人次。 (4)營造友善運動學習環境,增進師生強健體魄,共辦理29場次,參與學生1,891人次,參與教職員129人次。 (5)積極爭取社會資源,建立外部募款基金,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整體學習歷程的關照,使其順利完成學業,共募款1,020,000元。 4. 原民生輔導活化原資中心角色及積極推廣及原民全民教育,協助學生對族群文化認同及自信心,降低原民學生休退學率,共辦理2門微學分課程,修課人數56人,全校原民文化活動及工作坊,共辦理17場次,參與學生645人次,參與教職員24人次。112年度提升高教公共性部分成果如圖4所示。 圖4、112年度提升高教公共性部分成果集錦。
一、教學創新精進(一) 專業實務力全方位培育 為培養學生專業實務能力,本校除規劃並開設多元化專業課程外,亦依據「學生取得專業證照獎勵要點」設立獎勵機制,積極鼓勵學生考取各類專業技術證照。同時,透過專業師資的輔導與系統化訓練,持續推動學生參與各項技能競賽,以深化實作經驗、強化應用能力,進而提升整體就業競爭力。 在持續推動與資源支持下,學生專業表現成果斐然;若扣除丙級證照,通過各類專業技術證照之人次已達 652人,充分展現本校培育專業人才的成效與學生實務能力的進步。 此外,本校積極推動「證照 × 競賽 × 就業」三合一培育模式,並與國際知名旅館、餐飲及觀光產業密切合作,提供學生跨國實習與職場體驗機會。此舉不僅提升學生取得專業證照與競賽佳績的表現,更進一步強化畢業生的國際移動力與職涯發展潛能,奠定本校作為國內餐旅教育龍頭及國際專業人才搖籃的堅實地位。(二) 教師實戰經驗教學傳承 為提升學生專業實務核心能力,本校特別招聘具國際技能競賽優異成績的選手作為專任教學或專業實作指導人員,目前共有16位此類師資匯聚校內。他們憑藉於如 WorldSkills、國際烘焙競賽等賽場取得的金、銀牌與優勝成績,將實戰經驗與技術轉化為教學能量,優化校內專業實務課程與競賽訓練系統。透過此類師資佈局與策略培育,學生不僅獲得高品質實務課程,也能透過與實戰選手兼教師的互動,提升就業能力與國際視野,加速成長為餐旅領域中具備專業、創新與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三)國際競賽能力 本校積極爭取參加國內外各項競賽機會與學習,透過舉辦國際競賽相關的參賽講座,邀請國際裁判指導競賽相關競賽規則與評分重點,及金牌選手分享得獎經驗與比賽技巧,藉以協助參賽選手掌握賽事正確資訊、調整參賽準備方向,提高獲獎率並傳承參賽經驗,不僅展現學校追求卓越教學品質,奠定國內餐旅教育典範,更讓國際見證臺灣人才實力與餐與教育潛能。 在多方努力下,競賽成果豐碩,累計榮獲 1 冠軍、1 特金、19 金、33 銀、50 銅,成績斐然。(四) 提升學生國際語言競爭力 本校積極推動多元 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學習活動,針對新生入學進行英文分級測驗,採適性分班教學,並透過前、後測成績分析,逐步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與畢業門檻。同時,提供學生國際移動與海外學習機會,增進語言能力與跨文化素養。 為支援學生自主學習,本校採購線上語文自學系統(Easy Test),提升學生語文自學能力;並針對英語表現較弱的學生提供補教教學與額外輔導。透過上述措施,學生英文能力持續提升,累計取得各級 CEFR 英語證照 共 234 張,充分展現學校推動國際化語言教育的成效。 (五) 建置特色場域 在全球數位轉型浪潮席捲之際,餐旅產業迅速邁向智慧旅館、人工智慧(AI)及大數據應用的新時代。為因應產業變革並強化學生與業界人才的數位能力,本校於第二實習大樓成立「數位服務與創新培訓基地」,全面打造智慧教學環境,積極培育兼具創新思維與科技應用能力的專業人才。 「數位服務與創新培訓基地」以智慧服務、創新科技與數位應用為三大核心,整合群賢會館、智能服務中心與餐旅數位轉型培訓教室,提供一流的數位學習場域。基地設有3D裸視螢幕、餐旅機器人展示區、智慧互動教學設備,並於教室內建置LED大螢幕、互動教具與全景追蹤攝影機,讓師生在沉浸式的數位學習環境中靈活互動,有效支援多元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數位實作能力。 培訓教室同時具備符合國際認證標準之場地規模,是應用人工智慧與科技於餐旅營運的實戰訓練基地。教師及特邀業界專家透過場域進行實務授課,分享跨域應用經驗與前瞻知識,不僅培訓學生,更協助在職業者強化實戰力,無縫接軌產業趨勢,進而提升餐旅營運效率與顧客服務品質。二、善盡社會責任 於 113 年 12 月,本校發行「小事雖小但有用——萌怪帶你實踐 SDGs」主題桌遊。此桌遊由本校圖書館館員集體創作,是全國大專院校中首款由圖書館自主設計的桌遊,更成功取得新型設計專利,彰顯本校在創新教育與知識傳播上的實力。 桌遊以遊戲化方式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理念融入學生學習與日常生活,透過角色扮演、策略選擇與任務挑戰,引導學生理解並實踐環境保護、社會關懷與永續經濟等核心議題。不僅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與學習動機,也提供校園師生及社區民眾一種創新學習永續發展的方式。 此外,本校透過此桌遊案例展示圖書館作為創意教學基地的角色,將資源整合、教育推廣與專利創新結合,成為校內外永續教育與創新實踐的示範典範,也讓外界見證本校在推動 SDGs 教育與創新教學上的卓越成果。 三、產學合作連結(一)企業學苑 本校已與多家知名企業、集團及機構分別簽訂了多項為其量身定制(Tailor made)的菁英人才培育計畫,簽訂產學合作及專業培訓課程,如:IHG酒店集團、Marriott萬豪集團、麥當勞及雄獅旅遊集團,開設小產學專班及專屬微學程,並辦理企業說明會,接軌畢業即就業的合作方案,其目的是讓餐旅教育的學習與產業實務界結合,將合作企業之專業資源導入學校,共創教育與產業雙贏。 IHG酒店集團:為提升學生專業能力並拓展實習與就業機會,本校與洲際酒店集團(IHG)簽署「英才培養學院(IHG Academy)」合作備忘錄,藉由企業多元的培訓課程,協助學生在踏入職場前獲得更多學習與成長的機會,期許學生能透過本計畫所建構的人才培育平台,探索個人興趣,發掘自身特質與潛力,及早規劃職涯發展方向。同時,也期勉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秉持積極的學習態度,透過持續學習與實踐,將所學融會貫通,為未來順利進入職場做好充分準備。 IHG Academy課程設計以實務導向為核心,涵蓋奢華消費品牌的市場洞察、自我引領與跨世代溝通、問題解決與高效溝通技巧及酒店業數位行銷基礎等多元主題;並分階段完成技能培訓認證,進一步鞏固其專業素養。自111年起至113年,共計已有60位學生順利結業,其中有24位學生分發至IHG集團旗下飯店進行實習,順利銜接職場實務。為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國際學習機會,113年特別新增新加坡羅伯遜碼頭洲際酒店(InterContinental Singapore Robertson Quay)及香港麗晶酒店(Regent Hong Kong)作為海外實習單位,期望藉此強化學生的國際視野與實務經驗。 Marriott萬豪集團:自2023年開設「奢華酒店專班」以來,延續至2024年5月啟動的「Voyage啟航者計畫」,皆以「實習優先選才」為核心理念,主要對象為即將前往實習的大二學生,課程設計聚焦於協助學生在實習前深入了解萬豪集團的品牌精神、核心價值與企業願景,並引導學生進行職涯方向的規劃與思考。 課程由萬豪集團統籌規劃,邀請集團旗下不同品牌飯店之主管擔任講師,從實務角度介紹各部門職能與飯店文化,讓學生能全面掌握不同職場樣貌,提升對未來工作的認知與準備度。課程結束後,全程參與的學生可優先參與實習單位志願選填,最多可填報三個志願,並獲得優先參加實習徵選面試的機會。最終共有27位學生獲得面試資格,其中24位成功錄取台灣各地萬豪飯店,另有2位錄取日本大阪W飯店,展現本校學生的專業素養深受國際飯店集團肯定。 此外,本校更與台北W飯店總經理 Mr. Giannetti 正式簽署「育才札根計畫」,並攜手萬豪國際集團大中華區首席人力資源官 Mr. Taikitsadaporn(戴經緯) 共同簽訂「萬豪夢想家儲備幹部培訓計畫」,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為學生開拓更寬廣的國際職涯發展平台。雄獅旅遊集團:企業講座是組織內及外部提供的教育和培訓活動,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提升,本校與雄獅集團針對將前往實習的大二學生開設企業講座,透過講座使學生了解及熟習職場上的工作業務,創新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更好應對挑戰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麥當勞:本校與麥當勞合作推動【大專生實習襄理計畫】,招募即將前往實習的大二學生,透過全球一致的經營模式與完善的專業訓練,培養具備獨立管理能力的餐飲經營人才。113年共有1名學生參與此計畫實習,培訓期約6至8個月,培訓內容涵蓋生產、行銷、物流及人力資源等全方位管理技能定。完成培訓並通過考核的學生,可晉升為實習襄理,進一步累積管理經驗,為未來的餐飲職涯奠定堅實基礎。 在學生進入企業學苑相關業者實習人數方面,第二年佔全部實習人數的18%,相較於第一年的15%,成長幅度達到20%,顯示企業學苑實習方案對學生的吸引力與成效有顯著提升,逐步支持學生在實習方面的發展。(二)校友攜手共創產學價值,樹立餐旅人才培育品牌 本校校友於餐旅、觀光、廚藝等業界發展漸趨茁壯成熟,於國內外多諸有標的性餐飲品牌創立與營運管理,本校以蒐集訪談方式定期出版「創業校友成果」與「專業經理人校友成果」書刊,透過校友的成就表現為延伸本校餐旅教育精神;另以「創業鋼鐵人計畫」結合校友資源與經驗,帶領在學學生模擬創業路程與培養校友展店人才需求,結合經驗傳承、專業技術傳授及成果發展等培訓活動,提升在學學生經營實務的能力。 開授創業經管課程結盟校友共創品牌:運用產官學資源,透過相關課程培育青年具備創業知能,尤其在「經營管理專業實務」課程,使學員完整參加創新創業相關課程達20小時課程後,頒發「跨域整合餐旅創新創業培育系列課程結訓證書」,持結訓證書,青創者得以向相關單位或金融機構申請創業經費。另外,本校創業有成之傑出校友及企業皆已在產企業嶄露頭角,連接校友企業資源「大手攜小手」,並結合「高餐大品牌系統」,初步構想針對不同觀光餐旅行業類別發展不同認證或認同品牌,例如:高餐讚、高餐棧、高餐旅、高餐饌等。 (三)產品研發 本校師生透過整合在地農特產、餐飲服務、觀光休閒、文化創意、品牌行銷及綠色永續等核心,並盤整在地產業之問題進行診斷及業界資源投入在地食材研發,以產學合作方式,協助在地創生,整合餐旅營運模式及產品研發,亦研發、生產、行銷、創價高餐大自有品牌產品,進而將研發成果於經濟部申請專利。1.申請專利:(1) 研發即溶滷味塊,透過溫度及外型設計,達到使用時僅需將滷塊本體兌水烹調,即可達到快速溶解之效果。(2)糕點輔助造型工具:一種糕點輔助造型工具,具有一握把與一連接該握把的工具頭,該工具頭具有複數作用邊,藉此本創作可用來抹平糕點上的醬料,或者用來將醬料刮成波浪狀。(3)包裝式可可果殼環保筷:一種包裝式可可果殼環保筷,其於一外包裝內裝設有複數筷體,該筷體是以乾燥磨製成的可可果殼粉末為主要原料,因此除了可達到環保效益外,也能增加可可副產品的實用價值。(4)裝有可可果殼貓砂條之外袋:一種裝有可可果殼貓砂條之外袋,該貓砂條是以乾燥磨製成的可可果殼粉末為主要原料,除具有極佳的吸水性能外,其天然由來原料的特性也讓它被貓誤食時不會產生安全虞慮,而透過再利用可可果殼來製成貓砂後,可解決過往處理廢棄果殼時較為麻煩並成本較高的問題,同時也兼具環保與經濟效益。(5)塑型即食盒餐:一種塑型即食盒餐,該餐盒容裝有複數塑型食物,該塑型食物是由原型食物經過均質稠化成流質狀後,再倒入模具中凝固而成,其質地柔軟順口,因此供給無牙、牙口功能不佳與咀嚼吞嚥障礙者食用時,可不需經過咀嚼而直接吞食。(6)裝有果凍的容器:一種裝有果凍的容器,是於一容器中裝設有果凍體,其中該果凍體質地柔軟而順口並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與中鏈脂肪酸,因此本創作可供給咀嚼吞食障礙者直接吞食而不需經過咀嚼,進以達到補充人體所需營養素的作用。2.創新研發潔淨無添加綠色永續食尚產品:鳳黃女神果乾、天然芒果乾,蕉心冰淇淋、蜜香芭樂葉茶飲、透紅芭樂檸檬風味奶凍捲、全植甘露飲、清新花草茶、提拉奶果蘇、生魚片素司、椒麻香雞排、食光鹹水雞、天賜涼圓凍、厚豆漿起司、芭樂果乾塔、植物奶優格。3.高餐大自有品牌產品:(1)牛肉系列:牛肉鬆糬鯛魚燒、醬油青蔥牛肉乾的馬卡龍。(2)鳳芒女神系列:鳳梨果露、鳳芒雪糕、鳳梨起司蛋糕冰淇淋、鳳芒女神果醬。(3)紅心芭樂系列:芭斯克、芭熱梅、芭桂Q凍飲、桔奶蓋芭樂茶、琴樂雪沙,燕巢芭樂雪霜。(4)茉莉花系列:茉莉御握(茉莉花糰。梅子筍乾)、浣紗女油醋醬、茉莉花風味鹽、茉莉玉露燉奶、茉莉香頌、煙燻茉荔特調飲、茉莉花風味漬糖。(5)塔香巧克力。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就學機制1.提供經濟不利學生參與第2階段面試服務機制 本校提供家庭經濟不利考生個人申請入學及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第二階段甄試報名費減免補助,與前來本校面試之交通補助、住宿補助等措施,以免除其經濟壓力。2.赴高中職進行宣講及協同教學 本校鼓勵各系至全臺各級高中職辦理招生宣傳,及邀請高中職學生親臨校園進行參觀與體驗餐旅文化,以增進經濟或文化不利之高中職學生瞭解學校特色及未來職涯發展,並充分說明就學輔導入學機制,協助學生安心就學。 為照顧經濟文化不利之學生,提升其就學機會,積極透過本校各系至全國高中職校進行招生宣傳時,充分說明本校針對經濟文化不利學生的就學輔導入學機制,使高中職學生瞭解學校特色及未來職涯發展,以期能協助學生安心就學。透過本項措施,本校所招收經濟文化不利的學生從111學年度105人增加至112學年度119人,成長13.33%。3.經濟不利學生學習輔導機制 藉由課業輔導、就學輔導等措施,以獲取專業技術或語文證照作為能力提升之認定,並補助學習經濟,如證照專業課程輔導助學金、課程圖書補助金等;且辦理職涯輔導等多元輔導機制,加強弱勢學生未來職場競爭力,以協助畢業後能順利就業。相關執行內容如下:(1)學生申請補救教學課程(含自主學習社群)有「歐陸料理文化與肉品科學實作研究」、「傳統中式料理結合肉品科學社群」、「領隊導遊考照學習」、「調飲實務」、「英文加強課程」及「原民文化學習探索」等,藉由自主學習課程及輔導,強化其學習力與未來就業力。(2)職涯規劃與輔導助學金有「各系所企業說明會」、「YS青年職涯中心」及本校研發處辦理之相關職涯講座等活動。(3)證照考照課程及補助金有「中式麵食加工-發酵/發粉麵食類」、「英式管家證照」、「飲料調飲」、「會議展覽專業人員證照」、「WSET Level 1認證」、「SSI日本酒認證」、「電腦軟體應用丙級技術士證照」、「華語、外語領隊導遊證照」及「高級急救員證照」等,鼓勵學生跨域學習,學習多元課程與考取相關專業證照。(4)課程圖書輔助金為各開課課程皆可申請。(5)多元增能培力獎助金有「修習線上課程」、「共讀共學學習活動」、「專題學習計畫」及「運用圖書館館藏閱讀書籍」。(6)學習達標獎勵金有搭配補救教學課程或多元增能培力學習後當學期總平均達75分以上者則另有學習獎勵金,依級距獎勵新臺幣1,000元~5,000元。(7)健康促進獎助金有完成「急救訓練課程」且獲取證照給予獎勵,「心理治療或諮商輔導」需求之助學金協助。
一、執行亮點:(一)教學創新精進:1. 探索跨域學習成效優異:111-112學年度修讀跨領域學分學程達11,335人次,其中機械系學生將機械工程與環境科學結合,參加「112年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獲銀獎暨環境部淨零轉型實踐特別獎,表現亮眼。另外鼓勵學生修讀雙主修及輔系,111-112學年度共高達320人次,較107學年度57人次,已有翻倍成長。2. 專業技能應用表現亮眼:112-113年招收73位具技能選手資格學生,並延伸參加第53-54屆年全國技能競賽,共有獲得1金、1銀、1銅,其中蘇同學參與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獲CNC銑床職類優勝。3. 創新教學教師數逐年增加:翻轉傳統教學模式,透過PBL、磨課師等創新教學方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及熱情,提升學習成效,專兼任教師從執行高教前57人成長至113學年度第1學期327人,成長率達473%,並以教學實踐研究升等共有2位教師,開設教學實踐創新課程,從112-1的14門課程成長至113-1的27門課程,成長率達92.86%。4. 教師學術質與量逐年提升:教師於WOS資料庫發表論文件數,較執行高教前115篇成長至112年403篇,成長率達250.43%。並在史丹佛大學公告「2024年度科學影響力」,本校有六名教授獲選為全球排名前2%頂尖科學家,並有七名教授進入「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年-2023年)。5. 國際移動力特色:113學年度招收12國929位國際生、累計至201間姊妹校、較執行高教前成長近5倍。並於2025年QS亞洲地區最佳大學排名躍昇至294名,為全國科大第三名。(二)善盡社會責任:1. 推動教育部USR計畫:已從B類萌芽型突破至C類深耕型,協助臺中新社區菇農建置環控智慧生產環境,協助穩定生產環境以增加產量,已擴大服務區域,獲補助經費也從700萬元增加至1,090萬元,成長比例達55.71%。2. 開設產業人才專班:依企業人才需求,開設產學專班。從執行高教前28班成長至54班。3. 社區教學推廣教育:建置社區終身學習網絡。從執行高教前30班成長至52班。(三)產學合作連結:1. MIG技術研發聚焦有成:成立5大專業技術服務中心,本校112-113年中大型產學案達446件,其中112年已達255件較執行高教前(106年)109件,大幅成長2.3倍。2. 學生創業能量充沛:開設三創課程、成立團隊,112-113年商品化已完成86件,學生申請開發產品並已核准專利83件。(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學生助學圓夢:112-113年共計輔導15,604人次,其中在112年每位學生在各項輔導平均獲得45,368元。
1. 學習深化大鵬展翅 :致力實務技術能力養成、鼓勵學生藉由競賽、獲致專業實務技術能力(1)設置「極光國際競賽培訓中心」及建置13項技能競賽專業考場,培育國家級競賽選手。(2)112年度第54屆全國技能競賽/北區分區競賽,勇奪4金3銀3銅,共22座獎牌。(3)學生通過飛機相關專業證照人數顯著提升:112年77張;113年79張。2. 實務增能學用接軌:深化教師實務能力、實現學用接軌(1)聘任具實務經驗教師::訂定「敦品勵學獎助學金實施辦法」、「菁英教學計畫學生輔導實施辦法」,鼓勵學生具備優良品德與認真向學之態度。(1)學校全體教師完成半年與專業或技術有關研習或研究之比率:112年:13.73%;113年:28.87%。(2)聘任業界技術精湛大師或曾獲國際技能技賽獎項之教師達10位。3. 教學精進知能深耕:深化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能力(1)發展多層次教學,採用不同的學習活動,接受不同的學習成果。(2)推動觀課制度:推動教師互相觀摩教學,分享教學經驗與精進教學技巧。(3)採用創新教學教師數:112年310位;113年335位。(4)開設互動式教學課程:112年87門;113年89門。4. 科技素養設計思維:提升學生程式設計與AI實務能力、強化科技實務應用能力(1)打造「AI人才教學基地」及「AI自駕載具模擬實驗場域」,以培育兼具人工智慧理論素養與跨域實務應用能力之技術人才為核心目標。(2)推動智慧物聯網AIoT程式設計與應用教學,提供學生智慧商務流程的概念,以深入了解程式設計整合應用的重要性。(3)萬能雄獅電競隊榮獲2024年第六屆大專盃電競錦標賽《傳說對決》冠軍與《特戰英豪》亞軍。5. 飛修昂揚智慧製造:培植飛機修護及智慧製造菁英人才(1)精進飛機修護與複合材料產品開發技術人才培育。(2)精進智慧製造與智慧生產技術人才培育。(3)2024台灣飛行機器人創新競賽或手擲機組第一名。(4)學生取得飛機修護乙丙級證照:112年共71張;113年共79張。6. 國際移動悅讀台灣:招收多元跨境學生、開設多樣跨界課程、開闊學生國際視野(1)推動多元文化學習:為海外姊妹校量身打造華語及文化體驗課程。(2)鼓勵教師移地教學:辦理海外短期研習,將課程帶至國際。(3)國際專修部等國際學生(不含陸生)入學人數:112年度275人;113年度596人。(4)教育部核定國際學生產學合作專班:112學年度421名;113學年度686名。7. 社會關懷永續實踐:關注在地社區需求課題、啟迪學生社會責任意識(1)支持教師執行社會責任實踐工作提案:獎勵並表揚優秀社會責任實踐師生。(2)推動社會實踐議題導入專業課程:設計解決社區實務問題為出發點之特色課程或專業教案(3)獲教育部第四期(114-116)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萌芽型計畫2案;校務計畫1案)。(4)USR-HUB計畫:桃園社區食安與低碳幸福共餐計畫。(5)USR-HUB計畫:桃園新住民文化理解共融。(6)USR-HUB計畫:智慧醫療病房改造升級計畫。8. 資源共享技職扎根:深耕技職人才培育、深化與高中職社團交流(1)辦理大學體驗營活動,讓高中職學生對於未來技職教育充滿信心。(2)透過社團活動之交流與帶動,協助高中職學生社團活動之學習成果能更多元的展現。(3)教師協助高中職教學:教師赴高中職校協助指導專題、辦理專業與社團展演活動等9. 創新創業築夢踏實:建構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奠基創新實作與創業基礎(1)開設非典創新創業課程:從創業的角度以兵棋推演(War Game)的設計方式撰寫劇本(scenario),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書本中無法獲取的隱性知識。(2)研發成果商品化之策略及推動機制:依據師生參與國內外競賽、國際發明展、專利獲證之優秀作品,強化技術產品化之可行性,擇優具有潛力之作品進行商品化輔導與補助,逐步落實商品化及試量產補助與行銷推廣。(3)媒介優秀作品與廠商進行技術移轉、爭取創投資金,以期創作商品化、成立新創公司與技轉後由廠商進行產品化銷售,達到學校、師生、產業三贏之目標。10. 聚焦產學共創雙贏:推動產品創新與附加價值、協助產業人才培育(1)建構產官學密切合作網:透過「訂單式就業學程」、「產業學院」與「產學攜手合作計畫2.0」,積極與企業合作,共同開設課程、業師協同教學及學生企業實習等,引進業界資源並協助產業培育專業人才。(2)深化研發成果技轉及技術商品化:從企業經營角度及市場需求趨勢,進行技術研究、商品開發、技術移轉、育成創業,建立完整產學合作機制,結合廠商共同研發專利布局及技術移轉。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第一階段以學生為中心,致力成為大新竹地區「醫護健康人才培育基地」,執行亮點如下:主軸一「教學創新精進」:證照輔導成效優異,較第一期高教計畫明顯成長。(一) 113學年度護理系國考考取率為72.57%,醫檢師、驗光師與驗光生之國家證照考試通過率亦高於全國平均值。此外,有8名應屆畢業學生在醫放師、醫檢師、驗光師生國考中取得全國前50名的佳績。(二) 為提升學生英語文能力,開辦TOEIC多益證照輔導班,多益平均成績逐年提升。(三) 2024年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競賽,拿下生技醫農群第2名、第3名及佳作的好成績。(四) 在畢業一年之流向分析,本校學生畢業後月平均收入約為36,720元,找到第一份工作所需時間約為1.32個月,皆優於全國平均值。主軸二「善盡社會責任」(一)元培師生利用臭氧技術淨化環境,成功應用在新竹流浪動物之家、新竹地區國校及幼兒園廁所,減少異味和傳染疾病傳播,此項在推動永續發展方面的卓越表現,榮獲2024年第三屆「APSAA亞太永續行動獎」銅牌獎。(二)113響應世界地球日活動舉辦「多一塑不如少一塑」減廢園遊會,鼓勵學生減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結合環境教育及環境健康專業課程設計、進行移地教學,完善環境科學教育。主軸三「產學合作連結」(一) 111-112學年度共獲得金牌獎31個,銀牌獎16個,銅牌獎10個,鉑金獎1個,共計58件得獎作品,較上一期高教執行成效數據明顯增加。(二)112-113年度共計通過13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138件產學合作案,總金額達5,511萬6,678元,其中鄰近縣市的計畫共64件,佔46.4%,總金額達2,410萬7,013元;承接30萬元以上產學計畫案件數分別為32和30件、3件技轉。主軸四「提升高教公共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整合多個學系學生,像來自醫放系、護理系、食科系、餐管系、企管系以及資管系等學系的學生自願參加,發揮醫護專業知識、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利用假日兩度前往新竹縣尖石鄉辦理健康關懷活動,為民眾進行身體健康量測及飲食指導,號召包括護理系、醫學影像暨放射技術系以及食品科學系學生共10多名學生投入活動;此外,亦結合領導知能服務學習中心,善用平時所學醫護衛生專業,組成偏鄉志工隊,利用暑假往南投埔里史港國小服務,將洗手、營養飲食、CPR急救知識以及反毒宣導等課程融入活動,並協助南投圖書館行動書車推動閱讀。
113年度成果與亮點1. 數位科技與跨域學習全面擴展o 數位科技課程人數由112年的9人,躍升至 116人。o 跨領域學程參與人數由52人增加至 250人,成長近5倍。2. 實務專題與創業競賽o 舉辦「實務專題暨創新創業競賽」,共有 68組專題、10組創業團隊 參賽。o 增 40門業界協同教學課程,加強產學合作與學生實作。3. 產學合作深耕o 新增 40家MOU合作單位,是112年的兩倍。o 與醫院、藥廠及生技業者合作計畫,金額突破數千萬元。4. 高齡產業全域發展o 啟動「高齡產業全域躍升計畫」,結合課程、競賽、產學合作,樂齡與長輩體驗活動參與人數已逾 2,000人次。5. 社會責任與文化推廣o 原住民族活動持續深化,較111年大幅增加: 42場、3,764人次。o 結合環境教育與海洋教育,課程數量達 5門(課程)、20場(非課程),並舉辦氣候變遷、淨零碳排講座,參與人次逾 300人。6. 教師發展與國際能見度o 教師資格審查 7人送審、5人通過,展現量能精進。o 研究團隊於國際學術研討會獲獎,相關成果刊登於SSCI期刊,提升國際能見度。
本校依據中長程校務發展願景及目標,推動深耕計畫,在教育部校務評鑑全部通過之優質基礎上,跨域發展「智慧商務.智慧生活」特色,致力永續經營。連9 (105-113)年榮膺「企業最愛大學」私立科大桂冠,名列104人力銀行三大燙金產業最愛邀約學校,並於113學年度再度滿招,註冊率達99.50%。112-113年成果摘要亮點如下:一、教學精進創新—基深盤穩跨域致用,淬鍊雇主最愛幸福就業力(一)幸福就業品德加值:專業就業—畢業生投入相關職場達92.13%;在地就業—逾90%於北北基桃工作;優薪就業—畢業1至4年平均薪資高出全國大學商管學門畢業生4.81至14.99%;品德良善—獲113年三好燈塔學校、學治三冠獎殊榮。(二)技職指標四項俱強:超強專業模組-25種模組跨域涵養實力,營造多元畢業門檻;亮麗競賽表現-連3(109-111)學年競賽獲獎人次全國大學第1;實務專題耀眼-雙PBL專題專案式解決業界問題43案,跨域STEM實務普受肯定;特色證照發光-證照實務連結率達77.36%;102-112年榮獲10屆教育部「技職之光」證照達人獎。(三)產學合作務實致用:開發e化自主學習管理平台,促進課程與學生興趣職類結合,提升就業契合度;對焦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獲教育部產業學院11案、勞動部就業學程17案補助;簽訂「就業守護神」MOU 1,006案,共推實務課程發展。(四)創新創業持續躍進:教師具業界實務經驗比率平均達97%,推動學生獲教育部U-Start創業計畫3案共195萬元;獲創業實戰平臺補助4組,成立4家有限公司。(五)數位能力成果續優:全面導入邏輯與程式課程,榮獲2024程式教育推動貢獻獎、2023臺灣開放教育優良課程徵選優等、112年亞洲數位學習論壇科技創新銅獎。(六)跨域學習多元成長:輔、雙修讀人數持續成長;推動4個跨域學院、8個學分學程及26個微學程,連3年學程證書取證比率皆在90%以上,培育特色跨域人才。二、社會責任成果—USR成效異彩紛呈,涵養社會奉獻美好優質青年(一)萬金旅遊跨國育才:連5年獲新北市城鄉發展局補助,建置萬金國際旅遊實驗基地,整合在地成立策略聯盟;以「國際遊程風土規劃師」學程跨國培育創生人才。(二)銀髮健康專業促進:實現銀髮就醫陪伴2,410案(含462案獨老),結合各社區銀髮據點及本校青銀微社群,動健康服務長者1,199人次;獲選2024「技職力100」。(三)Hub能量四方惠人:智慧創新共構食農教育永續發展;推動新北危老重建與都市更新;涵養新移民新經濟共創台灣價值;師生志工夏令營兒少扶弱促成長。三、特色發展成果—產官學研跨域共構,商務與資通訊智慧育才昂揚(一)SDGs及產研續成長:持續推動SDGs研究,發行BTIJ國際期刊;產學合作成功連結SDGs指標達125案,教師發表專利41件,完成技術移轉5件;連續7次(100-113年,2年1次)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產學合作績優單位(大學)」肯定。(二)商務數位科技量能提升:協助企業數位轉型,推動網路貿易及去中心化金融實務,跨界整合數位金融生態圈;建構雲端憑證實作場域、落實租稅ESG沉浸式教學。(三)智慧資通跨域人才培育:執行36件資安產學案,輔導企業導入ISO 27001;培育智慧製造、流通、空勤服務、地勤管理、資訊安全管理、AI應用等特色專業人才。四、公共性成果—校務治理專業穩健,建構扶弱平權永續韌性校園(一)校務精進永續深獲肯定:公開辦學資訊1,079項,獲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2024台灣永續大學獎永續報告書」銅級獎及「新北市低碳校園標章」;落實良善生師比。(二)建構校園共榮韌性環境:協助52位經濟與文化不利生海外學習;加強原民權益。
一、創新教學精進1. 開設技優領航專班,實施師徒制培養跨領域人才:112-113專班學生參加競賽得獎共79件,平均每位專班學生獲獎件數,為非專班的6.97倍,專班學生學習成效明顯優於一般學生。2. 全國實務專題競賽表現最佳:學生參加113年教育部主辦理之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共獲6個獎項,分別為2個【第一名】及4個第【第三名】,績效為科大第一。3. 跨領域學習成效豐碩:(1) 修畢跨領域學分學程人數自112年之328人,成長至113年之421人;(2) 修畢輔系學生人數自112學年度之10人,依學生修課預估113學年度可達13人;(3) 修畢雙主修學生人數,預估於113學年度將有4名學生修畢。4. 建構「AI賦能學程」課程:聚焦AI在智慧製造、5G通訊、高速傳輸介面、企業永續及人文等領域的應用規劃。本校入選教育部AI學程聯盟,為學生提供專業的AI學習資源。5. 推動創新創意創業教育成果卓著:學生團隊– GaiaBit毛焦點,111學年獲得教育部創業實戰學習平台、U-Start創新創業計畫及數發部創業歸故里競賽等資助,累計創業基金達125萬元,成立「毛焦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13年正式進駐桃園巿「中路電商基地」。6. 提升雙語競爭力:110-112學年連續獲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私立科大僅6所獲補助),共1,050萬元,持續深化學生一般及專業英語能力。7.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效良好:107-113年獲教育部補助共119件,以平均每師獲得補助件數為全國私立科大第二,顯見本校在教學、研究及實作技能上相輔相成,整體表現優異。8. 提早培育優秀研究人才:113年度本校共通過21件國科會大專學生專題研究計畫,通過件數為私立科技大學第三名。9. 企業最愛大學生:「遠見雜誌」及「Cheers雜誌」所做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排名,本校112及113年皆為全國私立科大第一名,超越多所國立科大,顯示執行高教深耕計畫成果豐碩。二、善盡大學社會責任1. 配合勞動部開設產業新尖兵課程:109-112年已開設培訓班共計13班,運用本校優質實驗設備,共培訓190位待業青年強化專業技能。2.培訓ESG種子教師,協助企業執行永續相關計畫成果豐碩:自112年元月起辦理多次教師碳盤查及減碳相關研習活動,教師考取ESG相關證照共30位,執行ESG相關產學計畫,112-113年共97件,計畫金額由112年2,623萬元大幅成長至113年之4,817萬元。三、產學合作連結1. 認養龜山及林口工業區,協助企業獲得政府補助計畫,成效良好:112-113年成功協助35家企業成功申請36件政府補助計畫,總經費達7,750萬元。2. 本校為產業提供創新技術服務,已成為支持廠商解決技術問題重要機構:本校實作場域(詳見第29-32頁)衍生產學合作金額逐年成長,112年3,721萬元,113年增加至3,974萬元,已協助34間廠商解決技術問題共215案,摘列部分案例如下:(1) 受某財團法人委託研製一款應用於人體血管之AI智慧無線監測的被動式天線感測器,僅用2個月時間,順利完成血管監測天線感測器原型,並交付廠商進行後續動物實驗。(2) Wi-Fi 7 傳輸速度將比Wi-Fi 6e快三倍以上,傳輸速度越高,容易產生電磁干擾問題,本校團隊協助某上市公司解決干擾問題,使其得於明年順利推出商品化WiFi 7模組。(3) 本校團隊協助土城工業區的中小企業,對聚合物配方進行優化調整,降低「能量的浪費」並提高「訊號加速的穩定性」,進而使得材料更適合於高速傳輸基板的應用,為廠商打開了高速傳輸基板材料供應市場,也為廠商帶來新的獲益。(4) 協助樹林工業區的中小企業成功開發出用於射頻(RF)元件測試的小型無電波暗室,能在無雜訊干擾的環境下進行精密的測量。此項技術進步不僅提升該公司在RF元件設計與製造上的自主性和專業水準,也增強該公司在國際RF元件市場的競爭力。四、提升高教公共性1. 鼓勵教師多元升等,適性發展:112-113學年共10位教師通過升等,其中教學實務成果及作品升等2位、技術報告升等2位、專門著作升等6位,教師適性發展顯著。2. 績優專案教師轉聘為編制內專任教師,肯定優異表現,專任管道通暢:累計共32名專案教師轉聘為編製內專任教師,另修訂規定,專案教師晉薪方式比照編制內專任教師。3.精進校務研究促進校務永續發展:104-113年共執行134個校務研究議題,成果適時回饋校務發展,並發表29篇論文,其中1篇刊登於TSSCI期刊,另1篇獲評優秀論文並受邀出版專書。
僑光科技大學Prophet AI團隊利用AI技術結合氣象數據和空拍影像,設計出一套能預測河川揚塵並發出自動警示的系統,贏得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主辦「AI應用鬥智賽暨AI+新銳選拔賽」首獎金獎,奪得獎金100萬元;另一組則以AI模型辨識寵物兔飼料營養成分,獲得佳作20萬元獎金。
1. 學習深化大鵬展翅 :致力實務技術能力養成、鼓勵學生藉由競賽、獲致專業實務技術能力(1)鬆綁學生修課限制,以及帶動學生實現創意動手做風氣,強化學生專業實務能力。(2)112年度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北區分區競賽,勇奪3金3銀2銅,共23座獎牌。(3)學生通過飛機相關專業證照人數顯著提升:111年56張;112年71張。2. 實務增能學用接軌:深化教師實務能力、實現學用接軌(1)聘任具實務經驗教師::訂定「敦品勵學獎助學金實施辦法」、「菁英教學計畫學生輔導實施辦法」,鼓勵學生具備優良品德與認真向學之態度。(2)學校全體教師完成半年與專業或技術有關研習或研究之比率:111年:6.88%;112年:13.73%。(3)專任教師具乙級證照與專業證照之比例達95%以上。3. 教學精進知能深耕:深化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能力(1) 使用多元形式教學工具,活潑上課內容,提升學生學習動機。(2) 廣泛推動教師使用互動式教學軟體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3)採用創新教學教師數:111年238位;112年310位。(4)開設互動式教學課程:111年50門;112年87門。4. 資訊思維科技提升:提升學生程式設計與AI實務能力、強化科技實務應用能力(1)提昇程式設計應用能力:開設數位科技微學程及深化運算思維課程(2)發展資訊科技應用場域:建構大數據雲端智慧商務基地的AI網路環境,辦理智慧物聯網AIoT程式設計與應用教學,舉辦黑客松或創客工作坊。(3)全國雲端APP行動創意應用競賽,獲得第二名3隊、第三名4隊及佳作5隊。(4)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獲得雲端運算、機器人兩項佳作。5. 飛修昂揚智慧製造:培植飛機修護及智慧製造菁英人才(1)建置飛機修護檢測人才培育場域,開設複合材料模組課程。(2)建置智慧製造與智慧生產示範場域,設立工業機器人技術檢定考場。(3)輔導學生至飛機修護廠商實習,如:漢翔航空工業、長榮航太、星加坡科技宇航。(4)學生取得飛機修護乙丙級證照:111年共45張;112年共71張。6. 國際移動悅讀台灣:招收多元跨境學生、開設多樣跨界課程、開闊學生國際視野(1)透過專班方式,招收僑生專班及新南向外國學生產學合作專班。(2)拓展境外實習機構:各學院統籌,協助拓展海外實習機構數量與品質。(3)獲得教育部學海飛颺、學海築夢、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4)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開設國際產學專班、2+2雙聯學制合作計畫、姊妹校1+3合作計畫專班、國際專修部等。7. 社會關懷永續實踐:關注在地社區需求課題、啟迪學生社會責任意識(1)辦理教師社會責任實踐培力工作:協助本校各USR計畫團隊落實執行社會實踐工作。(2)拓展學生對於永續發展工作之認識:招募授課教師帶領學生團隊,推行社區關懷活動。(3)USR-HUB計畫:桃園社區食安與低碳幸福共餐計畫。(4)USR-HUB計畫:桃園新住民文化理解共融。(5)USR-HUB計畫:智慧醫療病房改造升級計畫。8. 資源共享技職扎根:深耕技職人才培育、深化與高中職社團交流(1)辦理大學體驗營活動,讓高中職學生對於未來技職教育充滿信心。(2)透過社團活動之交流與帶動,協助高中職學生社團活動之學習成果能更多元的展現。9. 創新創業築夢踏實:建構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奠基創新實作與創業基礎(1)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設計研討劇本,以分組實戰模擬演練,激發創意思考。(2)開設微型創新創業工作坊,進一步精煉創意點子內涵,並評估商品化的可能性。(3)修讀創新創業課程學生人次:111年1776人次;112年3042人次。10. 聚焦產學共創雙贏:推動產品創新與附加價值、協助產業人才培育(1)設置四個研發中心(航空科技中心、創新管理研發中心、觀光餐旅研發中心、生活應用創意設計研發中心),以開發新產品、新技術。(1)結合教師產學研發成果,協助推動教師專利申請:111年60件;113年90件。(2)辦理產學專班:111年627位;112年992位。
一、教學創新精進1.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推動成效(1)「UCAN目標人才及系本位課程品質確保分析報告」結合當年度UCAN問卷數據及畢業生流向調查中專業符合度、就業滿意度與所學相關性之數據資料,回饋並進行課程改進。因應AI時代來臨,於113年度「系所目標人才及系本位課程品質確保分析報告」將新增「生成式AI對系所專業之衝擊與轉型」章節進行思考及撰寫。依畢業流向調查分析數據彙整近二年畢業一年後學生就業情形,全校之就業率依次為76.13%、75.80%,就業率皆達七成五以上呈現穩定就業。(2) 為提升職場文化、求職技巧、工作態度等軟實力為目標,112-113年度共辦理86場就業輔導講座,參與學生達5,819人次。另近2年申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結合大專校院辦理就業服務補助計畫,計畫活動包含就業講座、座談會、企業參訪等活動,經核定補助共計47件,補助金額630,534元。各系院舉辦就業徵才活動共舉辦6場,廠商共計120家,參與學生737位,媒合近555位畢業生。(3) 113年度學生通過專業技術證照數人次達2,447人次,其中國家專門職業技術人員高等考試證照,包含藥師、營養師及社工師等共計222人通過,較之112年194人通過有所成長。本校設立證照獎勵機制及補助報名費措施,另開設25班輔導考照班,計626名學生參與,413名學生參與考試,262位學生取得證照。(4) 藉由「分析檢測技術人才培育暨區域技術聯盟基地」、「再生水類產線與人才培育基地」、「建置跨院系發酵試量產與產品開發實作場域」及「智慧永續與健康發展中心」及其他校內一級中心等,提供學生實務學習機會,優化就業競爭力。2.教師實務經驗提升成效(1) 依教育部規定6年內需完成6個月教師進行產業研習,第二階段(110.11.20後)提出至業界進行產業研習或研究之教師人次為427人次(累計實地服務201人次、產學合作計畫131人次、深度實務研習90人次、跨校深度研習5人次),已完成240點教師有46位,佔全校教師15.38%。於113年12月開教師產業研習推動委員會,預計87位教師已完成240點,達成值29.1%。(2) 113年教師通過產業學院精進師生實務職能方案有2案,積極培育學生接軌產業實務。(3) 為增進教師投入多元升等之誘因,本校已於112學年完成增定有關多元升等加分項目於教師評鑑制度。113學年度已有3位教師提出多元升等之資格審查申請。3.教師推動創新教學成效之提升成效(1) 112-113年度持續推動教師開設創新教學課程,採用創新教學模式教師共有151和137位,修讀創新教學模式學生有14,346人次,佔全校學生數之比率平均為38.5%。(2) 113年度推動教師發展素養型導向教材調整課程大綱,辦理「素養型導向」相關議題研習活動,113年度共有75門課程使用素養型導向教材授課,引導教學方法朝向創新務實。為獎勵教師自編教材、自製教具、開發創新創意教法、推動實務教學及數位教學等,112-113年度教師改進教學獎補助案合計373件。(3) 教學實踐計畫112-113年度共獲得19案補助,1位執行教師獲選111年度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4) 推動校內教師成立多種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教學優良及教學傑出教師分享教學經驗,並邀集教學實踐計畫通過教師擔任種子教師,協助教師申請計畫。另成立雙語共師授課研究社群,鼓勵教師以雙語教學或邀請外籍師資協同教學,強調使用英語的情境與互動。在高教深耕計畫資源持續挹注下,113年度共有48個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成立。(5) 113年度共有493門課程申請TA,其中有454門為實作課程,112-2學期師生滿意度達89.8%,學生學習成效達89.1%。113年度學促組舉辦之TA研習共12場,共383人次參與,活動滿意度達93.4%。(6) 113年度共有79門專業實作課程融入業師協同教學,修課學生共16,926人次,參與業師人數為180人次,佔實作/實習課程比率為10.37%。(7) 113年度執行參訪典範廠商與機構共46家次,48名教師參與、學生參與1,413人次,幫助學生了解進入職場前必須具備核心就業力。(8) 持續辦理強化教學課程,113年度通過215班,112-2學期接受強化教學的同學學期成績及格率達到92.5%以上,期末成績相較期中成績,平均進步分數達14.2分。4.學生跨域學習能力提升成效(1) 為鼓勵學生多元及跨域學習,本校於112學年度各學院已規劃共計10個新型態之「他系第二專長學程」,每學程8學分,於113-1及113-2學期開設供學生修讀。(2) 113年度共計6,544位學生修讀雙主修、輔系、跨領域學程、深碗及微型課程等跨領域學習課程,其中跨領域深碗課程31門、專業微型課程59門,修讀學生數佔全校學生數之比率為36.5%。(3) 推動UCAN目標人才建立課程教學品保機制,參與教育部UCAN系統測驗學生數占所有學生數比率,113年度達成值為89%。5.學生資訊科技能力推動成效(1) 積極推動STEM人才培育,強化學校端及產業端人才培育之連結。113年4月「解渴-守護水環境女性科技人才培育計畫」與台旭環境科技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贊助支持第七屆全國水質檢驗技能競賽,來自全國5校12組環境工程相關科系大學生同台較勁,展現水質檢驗的專業技能。(2) 113年度共開設1,664門STEM領域課程,共計63,618人次學生修讀。(3) 資訊課程開設:113年度「數位科技應用」共開設37班次、「運算思維」共開設36班次、「程式設計與生活」共開設38班次,總修課人次達4,686人次。(4) 積極鼓勵同學考取資訊證照於113年度統計至6月中TQC及IC3證照共519張。(5) 113年度共開設6班次如「人工智慧科技應用」等AI相關課程,共285人次修讀課程。6.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成效(1) 本校欲全面了解學生之中文各項能力程度,藉第三方中文能力「CWTC 中文能力測驗中心」檢定系統進行抽樣測驗,可經由測驗結果用以調整上課方式及課程內容。112-2學期施測人數為568人,通過人數254人通過率為48%。(2) 開設敘事力、企劃撰寫能力內容為主等微學分課程,共87人次修讀。(3) 成立「中文學群教師專業成長社群」。7.學生英語能力提升成效(1) 本校113年一年級生持入學前抵免之證照數,含入學後取得之證照數,A2計有297張;B1計有240張;B2計有147張。(2) 已有23系訂定專業英文課程標準,於各系所之課程標準中,為學生以英文學習專業提供基礎。(3) 為因應雙語學習的學習目標,113年共開設6門全英語發展通識課程,學生在專業英文課程外,還能以全英文學習通識課程,透過實境學習的教學方法,並結合公共議題,以提升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及成效。(4) 英文證照輔導課程方面,於課堂中實施前後測測驗,113年測驗進步率達90%,結果顯示同學在參加英文檢定課程後,英文能力皆有顯著提升。(5) 目前大學英文課程,採分級教學制,分為菁英全英語模組、職場口語雙語模組及一般英語模組,搭配不同的職場英文教材,課程中帶入基本英文面試及履歷寫作技巧,以期在學年課程結束後,學生能有基礎英文求職的準備。8.優化師資質量及改善生師比推動成效(1) 為延攬高階與具有業界實務師資以提升研究能量並強化與產業之鍊結,並能改善生師比,112學年度新聘共計有9位專案教師。(2) 本校全校生師比值自108-1學期為24.2至112-2學期已降為21.42。二、善盡社會責任9.大學實踐社會責任推動成效(1) 2023 USR社會參與跨校共學南區聯展之主題展,「嘉藥攜手阿蓮:賦能偏鄉社區 x 築夢幸福家園」及「永續安南環境生態與綠色產業」計畫,獲最佳人氣獎。(2) 第三期(112-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本校申請通過5件計畫(1件深耕型、4件萌芽型),共獲3,700萬補助,有助於本校在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之永續耕耘。(3) 深耕型計畫-「嘉藥攜手阿蓮:賦能偏鄉社區 x 築夢幸福家園」獲得2024第五屆《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之傑出方案-福祉共生組楷模獎。(4) 本校共6位教師獲「社會實踐奉獻獎」;11位學生獲「社會實踐學習獎」。(5) 全校參與USR教師數量112年佔35.5%,113年佔42.6%,與112年相比,提升6.8 %。(6) 籌組6組專業輔導團隊(遠距照顧健康諮詢團隊、健康促進方案推廣團隊、育成創新創業輔導團隊、銀髮友善食品開發團隊、發揚在地文物特色團隊、ESG永續發展暨減碳團隊);辦理8場USR國際交流、共學論壇及分享會。(7) USR計畫團隊於113年前往日本仙台、東京與四國,展開為期六天的「社區營造暨地方創生國際交流活動」,雙方深入討論未來進一步作為USR計畫人才培育示範場域的發展性,期望進一步深化「地方創生」影響力。三、產學合作連結10.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推動成效(1) 藉由「三創」課程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競賽,112-2學期有13位同學分組參加本校「113年創新創業計畫競賽」並獲得傑出成績。(2) 辦理或參與三創相關活動、產品發表及創新創意競賽等 (如三創工作坊、台灣生技大展、綠點子國際發明暨設計競賽、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及IIIC創新創意競賽各式競賽等)已有8場。(3) 輔導師生研發產品商品化及申請校名使用商品共28件。(4) 協助師生籌組創新創業團隊,協助輔導參與相關創新創業競賽(如U-start創新創業計畫及戰國策全國創新創業競賽等)及計畫申請,已有3團隊取得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第一階段共獲150萬元補助並成立公司。11.學校產學合作概況(1) 智慧永續及健康發展中心專注於配合政府ESG永續發展與減碳目標,推動教材題庫研發、顧問輔導協助、查證稽核工作、檢測聲明服務、健康永續發展等五大構面業務,並以「ESG永續發展產學研合作平台」發展ESG產學研生態系,以構建「國際AA1000 ESG查證團隊與策略聯盟TAF暨環保署認證碳盤查查證單位」,落實學生業界實習、教師產學合作,促進學用合一。(2) 新增美粧生技產品開發暨功能性評估中心為一級研究中心,加上原有食藥粧分析檢測中心、職業健康與環境檢測中心、環境產學合作中心,鼓勵教師發揮研發能量,與醫院、事業機構及學術研究機構進行策略聯盟,並與核心技術廠商進行產學合作。(3) 113年教師承接30萬元以上產學計畫案78件,辦理4場國際證照課程,輔導45人取得ESG相關國際證照,輔導泳鉅鑫再生塑料公司和昭通科技等4家廠商完成碳盤查。(4) 112-113年度專利申請補助發明專利23件,共補助136.3萬元,新型專利5件共補助7.5萬元。112-113年度技轉20件,金額總計368.5萬元。(5) 維運本校創新育成中心購物商城,共30家廠商商品上架,商城除提供師生研發成果推廣,同時作為教學使用,提供學生電商平台實作演練。四、提升高教公共性13.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之提升成效(1) 本校提供多元的助學金或獎勵金協助「特定亟需幫助之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實質的幫助,除了鼓勵學生在課業上尋求知識與技能之學習外,進一步將觸手延伸至學生的跨領域及課餘學習,113年度助學補助範疇更增加至12項方案計1,169人次受惠,以實現「安心樂業,勤學脫困」目標。(2) 針對經濟與文化不利生學生參與「提高高教公共性:完善就學協助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計畫做分析,111至112學年度參與本計畫的學生每學期的平均成績分數皆高於未參加者及一般生的平均成績3~5分,顯示本校推動此計畫所補助各項方案,無論是助學金或獎勵金,確實提升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的成績表現,具有正向的助益與成效。14.輔導原民生及推動全民原教成效(1) 辦理全民原教相關活動場次4場。(2) 定期召開諮詢委員會議及校內跨單位合作機制會議機制。(3) 原住民族委員會之大專校院原住民獎助學金:113年度共計有110位學生因成績優秀或證照考取而獲得獎學金,累計金額270萬元。(4) 輔導原住民創新創業及特色產品開發與推動部落青年返鄉服務,如開設溫泉產業職能證照輔導班,共18位原民學員考取「溫泉觀光規劃師」證照。五、推動校務研究15.校務研究(IR)落實情形(1) 於教學創新精進面向,結合UCAN資料,探討各類課程、跨域學習、創新教學等項目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111至112學年度皆完成議題分析,協助提升教學品質。(2) 於產學合作連結面向,完成探討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推動成效及分析參與產學計畫之學生其就業競爭力共2項議題。(3) 於善盡社會責任面向,進行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及探討本校教師產學研究與產業及周圍社區連結關係之議題分析。(4) 於提升高教公共性面向,針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探討獎勵制度之成效分析,再就原民生深度分析各項措施之輔導成效。專章-國際化行政支持系統(1) 成立華語文中心及境外華語暨文化中心:針對日益增加的境外學生,華語文能力至為重要,原先預估3年內成立的華語文中心提早於113學年度成立,並於印尼雅加達姊妹校UPH College 成立境外華語暨文化中心,進行多項教學及交流活動。(2) 培育學生國際交流語言能力:與教務處分進合擊,開設EMI課程。(3) 積極推動海外交流:為擴充國際交流資源,分別於112年及113年與加拿大、日本、泰國、印尼及越南等地之大學共10所簽訂姐妹校及合作備忘錄。(4) 強化學生海外交流資源:協助教師申請各項海外交流計畫與補助外,也辦理海外研修說明會,分別於112年及113年辦理10場海外研修說明會,學生海外實習與交流亦從112年度10案成長到113年度12案,人數共達71人次。(5) 提供專業證照輔導與考照:為培養境外生接軌職涯的專業能力,獎勵同學考取專業證照及華語能力,不僅為畢業後之「評點制」做準備,也增加就業競爭力,112年度已頒發證照獎勵158張。(6) 提供畢業後企業媒合:為發掘更多就業機會,本校積極辦理就業輔導活動來創造更多媒合,將逐步增辦場次,112及113年度已辦理2場次。(7) 協助完成留臺申請相關流程:「評點制」為留臺必要流程,除帶給境外生更多就業資訊外,也宣導留臺相關資訊,含「評點制」等就業相關福利與法規,並提供個別諮詢與協辦,112及113年度已辦理4場次。專章-資安強化(1) 推動全校導入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MS)維持管理方面,進一步加入物聯網IOT設備如數位監視器、字幕機、門禁卡機及影印機等的資料盤點,並完成資訊資產清單的建立。依據ISO/IEC 27001轉檔規劃,113年起核心業務通過ISO/IEC 27001:2022外部稽核認證。擴大ISMS的適用範圍,112~113年已完成教務處、總務處、人事室、研究發展處內部資訊安全稽核;預計114年內完成全校內部資安稽核作業。(2) 強化學校人員資通安全認知與訓練每年提供專職人員所需的教育訓練,包括至少兩次資訊安全教育訓練課程,共計總時數12小時。112年圖書資訊館有2位同仁取得IEC 62443-2-1 Cyber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CSMS)主導稽核員認證;113年共有5位資訊同仁取得ISO/IEC 27001:2022主導稽核員認證。為精進推動各級單位參與資訊安全業務推展,於113年11月開辦ISO/IEC 27001:2022資訊安全管理系統內部稽核員證照課程,目前完成各級行政單位同仁共計23位訓練工作,完訓同仁計劃擔任114年推動全校完成內部稽核之儲備人力。(3) 確保資通系統管理量能落實重要核心系統納入資通系統集中化管理,例如會計系統、公文系統等。計畫導入 Microsoft 365、Azure、Power Platform 等服務,以提升行政電子化資訊系統的服務效能。(4) 落實管理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112年起對所有現有的資通訊設備進行全面審查,確保並未使用大陸廠牌的產品。評核範圍包括對網路設備、伺服器、電腦和其他相關設備的檢查。
本校在112年以「深化AI智能、培育跨域人才」為發展軸心,積極推動教學創新、深化社會責任、強化產學合作與提升高教公共性,展現出轉型為人工智慧專業大學的堅定方向。以下為主要成果與亮點:一、教學創新與學習成效提升112年度,本校完成智慧農業、智能餐飲、碳足跡管理等跨域課程設計,並建置「雲端廚房」及「創意教學中心」,強化學生在AI與ESG領域的應用能力。教學方法革新:引入專題導向學習 (PBL)、設計思考與跨領域專題實作,讓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發揮所學。支持機制:推動「敏實夜未眠」課業支持計畫,建立線上線下輔導系統,使課程通過率達85%,弱勢學生休退學率降至4.8%。數位學習平台:運用「敏學堂」整合線上資源,協助學生補強基礎能力,進一步銜接產業所需職能。亮點:成功達成 AI 融入課程比率100%,超過80%學生取得AIL認證,展現AI 專業教學之全校化成果。二、社會責任與USR實踐本校持續深耕台三線地區,結合地方文化與產業需求,推動多元USR方案:智慧農業:導入AI與IoT技術於茶葉、杭菊與草莓種植,產量提升10%,並強化品牌價值。社區創生:推動「精品茶科技升級」、「食農教育 × 餐飲創新」、「碳中和平台」等計畫,支持在地產業轉型。永續作為:引入節能設備與再生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展現校園與社區並進的永續實踐。亮點:協助在地農產品產量成長10%,銷售額提升15%,帶動青年返鄉就業與社區再生。三、產學合作與智慧校園建設112年度持續推進智慧製造中心、智慧自駕教學場域及碳中和示範基地:產業合作:攜手在地企業,共同推動智慧農業與碳中和技術移轉,協助地方產業升級。學生實習:推動敏實集團海外見習,實習滿意度達90%,強化學生跨國職能。智慧校園:導入AI與IoT技術,建置智慧能源管理系統,逐步實現低碳校園願景。亮點:以智慧校園與碳中和示範場域為核心,整合校內外資源,成為地方創新與實踐的重要支點。四、高教公共性與校務透明弱勢支持:提供學業輔導與經濟協助,保障弱勢學生就學權益。校務透明:推動50項校務公開,透過IR分析精準改善教學策略,建立資料驅動的決策模式。學生成長:加強職涯輔導與心理支持,提升學生適應力與幸福感。亮點:透過數據驅動與校務公開,打造兼具透明、包容與創新的校園文化。
高科大的目標– BEST:高雄的智庫(Brian)、產業的引擎(Engine)、南向的基地(South)、融合的校園(Together)高科大的使命– WISH:全方位跨域(Whole Person)、國際移動力(International Mobility)、永續學習力(Sustainable Learning)、人本關懷(Humanity) 以教學實踐為核心的教學支持系統,提供教師執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所需資源, 112年申請件數137件,通過件數65件,連續二年通過件數全國第一,展現高科大支持教師將教學實務學術化之亮眼成果;打造以「思維」和「行動」為核心的四創(創意、創新、創客、創業)教育,112年教育部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獲選團隊數6組居全國第2;亦重視學生「專業能力」與「藝文素養」的養成,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112年核定通過101件,為全國科大第一,同時獲112年「第10屆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績優學校肯定,展現全人教育成果。積極延攬人才,藉由彈薪與發展多元計畫(如海洋特色永續發展研究計畫、學院跨域前瞻研究計畫)及獎勵機制,厚積師生研發量能,史丹佛大學「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高科大進榜51人,全國科大第2;高科大建構完善大學社會責任支持系統,重視永續發展並將學研能量回饋社會,「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獲1金2銀2銅優異成績,企業各項評比表現亦獲企業最愛科大之肯定。在高教深耕計畫執行的成果展現如下:昇華教與學思維 培育未來人才技能 高科大真正視學生學習習慣轉變的議題,傾全力協助教師在教學技巧上能跟上新世代的變化,建構教師教學支持系統,首創「教師教學專業培育學程」,規劃36小時培育課程,為教師教學注入活水泉源,奠定教師教學知能、強化實務連結及實踐教學知能;推動「數位混成教學專業培訓班」,以「混成式課程、同步線上教學、非同步線上教學」為主軸規劃20小時課程,因應時代趨勢與未來學習型態的變化,培育老師線上混合教學能力,朝數位轉型創新課程前進;辦理豐富的教與學研習活動,不斷開發多元型態的實驗型方案,鼓勵教師運用創新的教學方式;高科大於106年即率全國之先,於校內設立USR專責單位,並育成校內微型USR團隊,將各類計畫資源導入課程,帶領師生走出校園進入社區,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場域內可被具體化、被實地應用的解決方案,也幫助師生傾聽在地聲音、感受社區的需求,學習將資源做整合並帶動區域的永續發展。改變教師思維,協助學生建構對世界更廣闊、更深度的理解;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興趣、經驗與思考模式連結;教師不斷發展增進,與學生共同探究、建構複雜多變的現實世界,一同學習、一同成長。 112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件數65件(全國大學第1名) 112年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通過件數5件 56% 教師投入創新教學與參與教學成長研習 70%科系教師曾以PBL融入課程翻轉教學現場 優化技職實作場域 高科大優化技職實作環境, 強調理論與實作並重的人才培育,建置契合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優質實境學習場域,為成就跨領域實作教學特色,高科大優化技職校院建構六大實作場域(創夢工場、跨領域實作工廠、多功能實習工廠、水產食品工廠、智慧商務實作場域、實習金控中心/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建置類產業學習環境,打造人才培育基地。 因應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及未來數位發展,成立「iPAS南區產業菁英訓練基地及實作考場」,盤點各校區系所之專業領域與能量,並對應經濟部產業人才能力鑑定機制(iPAS),建置4大類共9項能力鑑定實作考科考場,分別為「天線設計工程師」、「電路板製程工程師」、「物聯網應用工程師」、「巨量資料分析師」、「行動裝置程式設計師」、「行動遊戲程式設計師」、「智慧生產工程師」、「3D列印積層製造工程師」和「電動車機電整合工程師」。由不同系所教師組成專業之師資團隊及實作場域,規劃能力鑑定實作考場及課程訓練,以提升南區技職校院實作課程、師資及設備的質與量,更整合技職校院產業菁英訓練基地,讓高科大成為iPAS考科之實作教學考照訓練基地及南部地區產業人才媒合培訓之核心據點。 高雄市近年來力拚產業轉型,從重工業蛻變成高科技產業,推動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建構半導體產業鏈,從南科到小港,高科大坐落於「S廊道」的重鎮地點,因應產業人才需求,高科大持續培育人才培才、技術研發、接軌產業,建置「前瞻鐵道人才培訓基地」、「離岸風電訓練基地」、「半導體人才培育工廠」、「南區災害訓練中心」,作為業界訓練或研發場域,打造人才培訓基地。 實習/實作場域 iPAS專業人才鑑定實作考場 人才培訓基地建構國際化環境,成就國際移動力未來人才 因應2030雙語國家政策,高科大於深耕計畫第一階段「多益培訓」課外輔導班、學海展翅計畫、教師全英語授課鐘點加倍等相關措施,學生英語提升程度有目共睹;深耕計畫第二階段,建立「英語階梯式學習路徑」與「學生國際化學習路徑」雙軌制度(如圖),透過英語小班教學,扎根英語基礎能力,辦理多元語文學習方案與國際交流活動,規劃沉浸式學習模式,使學生走向國際。 「英語階梯式學習路徑」與「學生國際化學習路徑」雙軌制度推動產業學分學程,產業合作提升職場競爭力 為提升學生職場競爭力與縮短學用落差,推動產業學分學程,以建構階段性職能成長。第一階段為企業最後一哩對接,縮短學用落差,並建立示範效益。第二階段為企業內部職能對接,第一階段人才進入公司後,再以碩專班模式回校就讀,提升專業職能。第三階段為產業鍊聚落對接,擴大第一、二階段的模式,擴大培育規模,使整體產業鍊能夠有專屬培育機制及人才升級轉型的策略。目前學程為「國巨被動元件」與「日月光半導體」兩學程,為產業培育更多跨域人才,進而降低學用落差與挹注整合型人才之需求。 產業學分學程規劃實習領航,贏得職場競爭力 高科大致力於推動多元實習課程,依據各系課程規畫開設學期實習、學年實習、(寒)暑期實習以及專案實習課程,輔導學生將理論運用於實務,至科技業、製造業、觀光業、航運業、金融業等產業領域實習,累積職場經驗,接軌未來就業;高科大開設實習課程多年,與許多知名企業及公部門長期實習合作,舉凡台積電、聯發科、聯華電子、日月光、神基科技、京元電子、昇恆昌、合作金庫、第一商業銀行、台中銀行、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台灣高鐵、高雄捷運等皆有高科大學生實習足跡,透過職場實習與探索,提升職場競爭力。 學生實習創業家的精神-創業精神是一種活動、一種生活方式(彼得‧杜拉克) 高科大以「創夢工場」為場域基地,整合六創循環新生態系統之組織、場域、教育、活動、激勵等校園創新創業資源,推動校園創意、創新、創業、創造、創價至創局等六創活動發展,進行校園創新創業推動輔導及發展服務,全方位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銜接商品化基地再至創新創業邁入市場,實現扶植學生培養創業家精神及推動校園新創之願景。2021智慧生活創新創業競賽-創業組第一名 嘖嘖募資成功 皮革手做課程
面向一:教學創新精進1. 跨域學習課程修讀增加,參與高齡者咀嚼吞嚥暨口腔保健人才培育課程學生人數112-113年度為140人、180人;學生參與服務分為8場、9場。109學年度起所推動之數位科技微學程,已有143人符合申請微學程資格。此外113-1試辦微學分課程,授課師資除本校教師外,邀請柳營奇美醫院護理師群加入。2. 連續三年就學穩定度居專科學校前茅,辦理2場國中與專科課程銜接交流座談,護理科於第一哩路課程中首次與柳營奇美醫院合作實地觀摩。校長親至一年級講述學校辦學理念,並進行問卷,瞭解新生對未來規劃,做為導師輔導與各科課程規劃之參考。本校111-112學年度學生就學穩定度高達94.26%與94.38%。3. 教師運用創新教學方式創佳績,在業界教師協同教學部分,112-113年度擴增至5個學科均已辦理。教師帶領學生參加競賽,112年長健科參加「2023全國跨域創意實務能力競賽」榮獲佳作。4. 就業率優於升學,雇主滿意度高,透過深耕計畫協助學生專業技術精進、搭配完善的全學年實習輔導制度、職涯輔導等計畫推動,並積極推動展翅計畫,112年度就業率37.92%優於升學率36.58%,112-113學年度雇主滿意度平均為89.34%、90.3%。5. 國際交流合作提升,112年度僅牙技科辦理2場,參與師生共14人,113年度5學科均參與國際交流,共計8場,參與師生53人,並建立合作意向。面向二:善盡社會責任落實人文關懷專業實踐,各科配合社區與產學單位,例如高雄醫學大學、澎湖科大、小港醫院、牙技師公會以及日本河原英雄之友會等合作,辦理義診、社區服務與中小學衛教宣導活動,112年度16場、服務人次1508人,113年度義診服務與衛教宣導雖仍辦理中,服務場次已達17場。。面向三:產學合作連結產學合作努力連結,有酬實習比例高,本校屬於教學型學校,產學創研能量雖有限,仍積極努力對接產學資源,除持續執行展翅計畫113年度有330人次獲補助之成果外;幼保、美保及牙技平均85%學生為有酬實習,其中長健科更高達97%;112年度起護理、長健科與柳營奇美醫院推動「幼鷹計畫」,採師徒制引導,醫院提供工讀金,參加學生人數由36人增加至67人。面向四:提升高教公共性協助經濟及文化不利同學安心學習,112-113年度辦理「自學助學金」,通過補助為99.3%、100%;辦理「補救教學助學金」,通過補助為97.8%、100%。面向五:推動校務研究校務研究資料建立,112-113年度依據規劃期程,結合現有校務系統分析,依序完成教學創新精進分析模組、善盡社會責任分析模組的建置。
(一)教學創新精進1.教學品保:為確保教學品質、增進學生國際移動力與專業素養,採用中華工程教育學會IEET國際工程與科技教育認證。112學年度持續辦理第二及第三週期認證(113年2月26日),10系(所)18學程(含進修學制與碩士班)全數通過認證,其中有16個學程獲得認證最高等級6年。2.專業證照:目前擁有30個國家技能檢定考場,共計20項職類(甲級4項、乙級12項、丙級14項)及22個專業技術證照考場,設備完善。輔導學生取得專業類證照目前累計1,430張,每學期學生申請專業證照獎勵金通過比例維持在45%以上。3.學生獲獎:補助學生參加國內外競賽,學生獲獎累計有293件。特別是數位遊戲設計系學生在「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暨2024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國手選拔賽「3D數位遊戲藝術職類」獲得「金牌」,取得國家代表隊資格。「2024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代表國家參加「3D數位遊戲藝術職類」榮獲「第4名」的優異成績,為學校爭光。4.專業實務實習:學生校外實習人數累計達2,680人次(含海外11人)。學生獲學海相關計畫補助,累計達9人。5.技優領航:本校招收名額不多,以類專班形式辦理,技優生就學穩定度高,參與校外競賽每年皆有獲獎。111學年度入學技優生,就讀第3年有將近過半數學生已取得乙級以上專業證照。6.教學助理:本校總學生數中經濟不利學生佔15%左右,附錄1計畫獎助成果顯示,經濟不利學生接受輔導協助後,學業成績與班排前30%比一般生高,教師申請TA則以經濟不利學生為優先,就目前統計經濟不利學生擔任TA佔TA總人數將近30%。7.專業(職場)英語能力:111學年度入學新生通過專業(職場)英語能力檢測學生比率為35.4%,112學年度入學新生通過比率為46.1%。(二)善盡社會責任1.與中長期校務發展連結:出版本校「2023東南科技大學社會責任年報」及「2023 年東南科技大學永續發展報告書」2.課程發展支持措施:執行USR計畫教師獲減免授課鐘點人數達7人。(三)產學合作連結1.輔導創新創業:113年度促成原型產品商品化有4件。2.申請專利核准:每學年促成專利件數10件以上。(四)提升高教公共性1.募款機制協助學生安心就學:113年募款基金835,000元。2.就學輔導機制:1位經濟不利學生,期中有8學分預警不及格,經參與自主學習輔導後,期末各學分皆達到70分以上,獲得學習成就感,較充滿學習意願。
精準實務教學,涵養跨域職能推動創新教學本校積極鬆綁課程限制,增加創新教學課程彈性,以提升學生跨域學習能力,解決學用落差,112年度共 93 位教師開設深碗、PBL 或微學分等創新教學課程共 199 門。並鼓勵教師共同開發跨領域及創新教學教材,推動共時協同授課與試課教學觀摩,112 年度共 188 門申請以共授或合授協同進行授課。教師實務經驗提升112年度共新聘12位專任教師,具有業界實務經驗超過91.6%。本校持續推動醒吾教師學分學程,112年度累計全校教師97%修畢並取得醒吾教育學分學程,並於寒暑假辦理教育微學分課程研習活動,活動內括:AI融入教學實作工作坊、以實作為導向的SDGs永續發展教學設計與實踐工作坊、教學實踐研究工作坊- BOPPPS教學設計與行動研究、3D列印實務技術與教育應用趨勢工作坊、中文能力素養教學診斷及輔導工作坊,111 - 112年暑假止,共計辦理21場研習工作坊,總計995人次教師參與。 學生資訊科技能力推動 107學年度推動將「APP 程式語言應用」設為大一通識必修課程,依各學院專業特性訂製課綱,112學年度共開設 27 個班級,修課人數達 909人。111-112開設6門培訓課,共12位學大學生受訓並通過審核,並受澎湖文光國中邀請,教授3小時的線上程式體驗課程,共50位學生參與活動,也與在地林口國小合作,進班教授4小時的積木程式機器人體驗課程,共30位學生參與體驗。 112年度承辦科丁聯盟2023全國科丁Pk賽決賽活動,共8所國小組成8隊進入決賽活動,活動結合程式設體驗課程,由本校修讀過程式設計課程學生擔任課程講師,帶領參賽隊伍體驗程式設計積木空拍機與3D列印教室體驗課。本次競賽也由本校大學生培訓之林口聯隊,共培訓16位小學生,雖未獲獎但賽程中表現優異,家長主動詢問後續課程內容及規劃。112學年度在學生已將近 7 成共3,934人曾修過邏輯思考或程式設計能力相關課程,同年設立智慧科技微學程,已有1,338位學生選修。 提升國際移動力為推動跨院辦理國際級競賽,修訂「學生出國參加國際性競賽/展演及各項活動補助要點」,鼓勵學生參加國際性活動擴大補助範圍,112年度學生代表學校出征共獲得 21 面金牌、37 面銀牌以及 23 面銅牌,共計獲 153 獎項。包含第 18屆美國密西根 MNS 國際菁英盃競賽4金3銀3銅、2023馬來西亞吉隆坡世界大賽1金、韓國Seoul food&hotel culinary challenge6銀、上海薄荷星廚菁英賽4銀2銅等多項獎項獲各界肯定。 鏈結社會資源,營造共好社區社會責任推動成效112年分別寒假、暑假及課後時間辦理小學生營隊,由本校大學生擔任授課教師,課程內容為結合本校系所專業,如程式設計、烘焙體驗及表演藝術等營隊活動,並且輔導參與的小學生參與全國程式設計競賽;共196堂課計有343位小學生參加,本校計有88位大學生及11位老師提供專業服務。 帶領學生走入社區與林口區公所、蔡淑君議員服務處等18間在地店家聯手舉辦萬聖節活動,其中包含時尚系學生協助小朋友進行主題彩繪表藝系學生表演及帶隊遊行、舞台音響等後台設操作由流音系學生負責、新媒系同學利用影像紀錄,創造學生以專業服務社區的機會,近約7000位大小朋友共襄盛舉。 培育藝術人才本校積極推動學生選修學分學程,培養跨域能力及第二專長,並以產業實務導向為核心,數位設計系有3位大四生已完成虛擬偶像展演學程修讀,學生依其專業已參與多項產學實作,如:《2049+絕處逢聲》動畫人物動作捕捉、閻亦格-《現實童話》 VR360 MV 動畫人物動作捕捉、Vtuber-幽璃子、草加子、綾璃子 動畫動作捕捉、霹靂電視台《阿宅跑起來》節目動捕、虛擬製作支援、街聲StreetVoice平台歌手-桑尼Sonnie-《天天Everyday》MV虛擬製作、臺北最High新年城 2023跨年晚會-虛擬製作橋段支援(蔡健雅、玖壹壹)及網紅貝莉梅虛擬形象(vType)動補協助與場景、物件3D模型製作。辦理青銀共學 本校專業的師資為樂齡族特別設計的體驗課程,分為「銀髮時尚穿搭」、「手機攝影」、「樂器彈奏」、「唱出個人成名曲」、「健康有氧」、「玩烘焙輕鬆做」、「在家也能當大廚」等內容,已開設63個專班及一日體驗課程8場,讓 542位樂齡族無壓力的學習,體驗大學生生活。 辦理「生命故事書-人生里程碑」長者生命故事影像紀錄活動,並且代入多元輔助安排手機攝影及說故事技巧共8堂課,讓長者能夠自我統整,以致更愉快的面對老年生活,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計有31位學員、6位老師、10位大學生,產出4部長者生命故事影像紀錄作品 橋接產學優勢,創造共贏共榮產學合作本校訂定「醒吾科技大學專利補助、研發成果及技術移轉管理辦法」,鼓勵教師申請專利及技術轉移,112年度由商設系、觀光系、餐旅系老師共申請16件專利,經審查小組審查後,完成14件送件,並有1件完成技術移轉合約。112年度修正「醒吾科技大學教師執行產學合作研究計畫獎勵辦法」,鼓勵老師簽訂30萬以上產學計畫案,55件產學合作中有38件達成,比例達69.09%,較去年成長19.74%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推動成效112年度本校辦理「林口盃全國創新創業競賽」,入圍複賽的團隊獲得「創意實踐補助」,並將具體成果製作出來於創新博覽會中展出,共有47位學生參賽,最終共有10組參賽團隊,於林口公有零售市場辦理「林口舊街創新博覽會」,當天共300位林口居民及廣大民眾參與,讓學生創業深入地區商圈,並創雙贏契機。果陀學程推動 以「培養具備實作力、創新力及就業力之專業技術人才」為願景,112年度果陀劇場與流行藝術學院合作之音樂劇表演學程,共開設3門課程「音樂劇歌唱技巧」、「音樂劇編導訓練」及「音樂劇概論」,由果陀提供音樂劇實作場域並參與授課。二、三年級共107人次修讀,培養學生想像創造、演唱技巧、團隊合作及肢體開發四大核心能力,為學生提供與業界接軌的學習場域。 擴大安心助學,彰顯教育正義協助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就學獎助金有別於原有獲獎或成績優異才能申請的「錦上添花」型獎學金,規劃重視學生參與學習時間的「雪中送炭」型助學金,有效提供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向上流動的支持力量。112年度外部募款基金共募得 2,545,600元,較111年成長62%,截至10月共有194位(787人次)學生獲得4,625,000 元助學金補助。學習成效及職涯適性輔導於期末針對112年度受輔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每週平均課後研讀時間成長110%(增加2.24小時),有95%的學生表示留校學習時間提高,75%平均缺課節數降低。開辦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職涯適性輔導,針對大一至大二的學生進行職涯定向、大三到大四學生進行面試及履歷健檢,首次辦理共5位學生參加。每月辦理安心助學輔導會議,協助學生完成安心助學程序,有效提升學生參與率及輔導效率。 生命教育及海外共學計畫辦理『免費的自由』生命教育主題活動,讓學生思考人與人的互動不是只有交易與金錢,藉由講師的人生經歷,體現關懷社會及純粹付出的行動與喜悅。共舉辦4場演講及2場工作坊,參加人數為215人。本校於第二期計畫辦理海外共學圓夢計畫,帶領未曾學生出國學生至韓國遊學,共28位學生參加其中包含10位具經濟與文化不利生身份者。
第一階段113年計畫成果及亮點 中臺科技大學高教深耕計畫第二期第一階段以智慧健康育才、創造永續未來為主題,以教學創新、醫護特色與科技導入為主軸落實技術專業、人文關懷、永續創新及社會服務之教育理念,深耕中台灣培育大健康產業優質人才。計畫內容包括5分項12子計畫,以達成50項部訂共同績效指標。一、教學創新精進主要亮點有:(1)為提升醫護專業優勢,護理系建置智慧護理教室、高照系建置全人健康智慧化照護教室、學士後護理系建置護理資訊與通訊技術智慧教室、醫放系建置瓦爾克牙科X光攝影中心、環安系建置環安衛永續環境發展特色教室,發展醫護專業與智慧管理,回應現代社會對智慧科技導入健康照護的期待與需求。(2)展現教學品保考照成績亮眼:護理師及牙技師國考及格率均高於全國平均值。近5年學生參加國考共考取5位榜首(護理師、放射師、牙技師)、3位榜眼(醫檢師、護理師)、3位探花(醫檢師、驗光師、牙技師)。(3)VR資訊科技應用於教學:成立元宇宙圖書館,目前建置36本VR電子書、21部VR教案、9部Virti教案。(4)通過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數9件,有助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成效。 二、善盡社會責任主要亮點: (1)112-113年執行USR附冊大學特色類萌芽型計畫,受在地社區、文創產業及文化場域好評。(2)育成並執行USR Hub三案,服務場域擴大至周邊(新社、北屯、東勢、太平)社區鄰里、在地商圈、國高中小、社大等。(3)承辧一家長青學苑、二家社區大學、三家非營利幼兒園、四個樂齡大學及樂齡學習中心,結合本校長照機構、非營利幼兒園與在地社區,規劃智慧長照服務,發展全齡健康服務及青銀共創代間學習,培育新世代長照及教保人才,開創全齡友善校園。(4)113年度發行本校第二本「永續報告書」,參加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之台灣企業永續獎評選,獲2024 TUSA台灣永續大學獎-大學永續報告金奬之肯定。 三、產學合作連結主要亮點有:(1)參加國內外競賽成績亮眼:食科系學生參加2024世界青少年糕餅錦標賽榮獲銀牌並獲總統賀電、2024 UAPP RUW亞盟第九屆世界盃美學廚藝烘焙創作競賽獲6金3銀1銅殊榮。(2)建置特色實作場域共19間:有效發展智慧化特色實驗室及產業化實作環境。(3)設置長照機構,發展學校特色與資源加值活化:達成本校長照教學與實習場域「謙和賀社區長照機構及居家長照機構」榮獲評鑑優等的營運目標。(4)於校內設置校園青年職涯發展中心「Youth Salon旗艦館」,辦理多元職涯輔導,提升教師就業輔導知能,培植學生就業軟硬實力。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主要亮點有:提供7大輔導方案照顧經文不利學生,以學習取代工讀,每人平均每學期獲補助金約為19,760元(每月約4,650元)。(1)學生參與國際創新發明競賽,團體賽中5人有3人為照顧對象; 112-113年度共補助98人次,獲競賽獎勵38人次。(2)協助學生畢業前取得證照,112-113年度共補助146人次,獲證照獎勵40人次(放射師專技高考,本校及格5人中即有2人參與方案)。(3)原資中心執行樂舞計畫已受邀展演62場次,113年更受邀擔任中臺灣元宵燈會及國慶升旗典禮表演,並與中市原民會合作社區服務與跨校交流,讓學生肯定自我,達校園全民原教之目的。
創新教學,多元實務 (面向一 教學創新精進)1.勞動部全國技能競賽「健康照顧類」榮獲第二名、第四名及佳作;其他專業競賽與國際專業競賽共計80人次獲獎。2.取得乙級證照、單一級證照、護理師證照及其他專業證照共1,132人次;畢業生取得全數畢業門檻三照之比率超過90%。3.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14案,核定5案,其中1案榮獲112年度績優計畫。4.開設創新教學課程教師共94人次,修課學生達5,676人次。社區共榮,人才培育 (面向二 善盡社會責任)1.依據本校「健康促進與健康照護」特色發展主軸,並結合長期深耕地方、協助解決問題的經驗,社會責任聚焦於「在地關懷」、「健康促進」、「產業鏈結與經濟永續」及「永續環境」四大議題。112年專業課程融入服務學習與各類社會服務,參與師生超過千人。2.USR 辦理成果卓著,榮獲「2023年 TSAA 台灣永續行動獎—責任消費與生產類(SDG 12)銅獎」、「2023 永續教學實踐與成果競賽」獎項,並獲刊登於《教育部高教創新雙月刊》第53期〈社會責任專欄〉亮點故事。3.與台北松仁扶輪社簽訂 112–114 年「菲律賓長照天使培訓暨國際醫療照護服務計畫」,於 112 年菲律賓長照中心共計10 名人員來校接受進階長照技能專業訓練。產學鏈結,特色辦學 (面向三 產學合作連結)1.學生參與外部創新創業競賽表現優異,重大獎項包含榮獲長庚科大「2023 全國技專校院老人福祉產品/服務創新設計競賽」第二名、「地方創生創意會展行銷創業競賽」優勝、「2024 全國技專院校老人福祉產品/服務創新設計競賽海報組」第二名、第三名與佳作、中華科大「2023 全國大專校院與高中職創新創意創業競賽」優等以及樹德科大「老幼多元生活照顧 CARE 創意競賽」第二名。2.善用附設(委辦)幼托及長照機構加值辦學,學生於機構見習與實習累計達 300 人次,學生專題製作累計 5 案。完善就學,健全發展 (面向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1.自112 學年起,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併入學務處,統整並強化各項扶助資源。2.針對經濟不利學生進行IR 研究,結果顯示,108–111 學年間「獲補助」學生的學習成效高於「未獲補助」學生,驗證完善助學制度成效。校務研究,精進治理 (推動校務研究)1.自112年起精進校務研究(IR)作法,聘用專人優化校務研究資料庫並整合異質性資料,並由校務研究推動委員會決定各年度研究主題,分析高教深耕計畫執行及校務治理成效,作為持續精進之依據。2.112年共補助 6 案校務研究計畫執行。
中華科技大學113年高教深耕計畫成果亮點 ✦ 強化專業實作與國際競賽表現,展現教學創新成果 本校積極推動專業教育與實作創新,指導學生參與國內外技能競賽表現亮眼,包括於馬來西亞舉辦之第四屆國際美業技能大賽榮獲「全場總冠軍」及多項獎牌;於2024健行好棒盃咖啡手沖賽、全國技能競賽砌磚項目、國際亞太盃美業競賽等賽事中獲得佳績。另有學生獲選國手參與「2024AEG亞洲電競錦標賽」並榮獲銅牌。透過教師輔導與專業教育基地建置,深化學生實務技術與跨領域競爭力,落實教學創新與人才培育之目標。 ✦「航空工程跨域產學連結」成為全國大專院校唯一獲得民航局授權的B2類證照術科檢定考場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學院為全國唯一同時具備B1與B2類航空器維修工程師證照檢定考場的學術機構,分別於111年1月及113年1月通過民航局認證,結合國際認證訓練資源與高教深耕計畫支持,提供全方位實務導向的專業培訓,成功培育航空產業高階人才。 ✦ 提升高教公共性 113年本校持續深化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之支持,推動暑期「有趣多媒體應用」線上課程、烘焙與空間攝影社群,協助學生培養跨領域實作與表達能力。同步推動多益線上學習與專業證照輔導,學生學習成果顯著,如多益分數自大一起大幅進步至大四達715分,證照輔導補助人次占弱勢生21%。另透過全校性問卷掌握學生學習態度與困難,作為後續資源配置與課程設計依據,強化高教公共性實踐。 ✦ 私立科大唯一 中華科技大學USR計畫榮獲U-start原漾計畫補助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日前公布113年度「U-Start原漾計畫」第一階段審查結果,其中由中華科技大學研發處創新育成中心、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與USR社會責任推動中心共同輔導的學生創業團體「原紡教育團隊」,成為全國113年度「U-start原漾計畫」十二組獲補助團隊之一,榮獲55萬元創業獎金,且為唯一私立科大榮獲補助殊榮。 ✦ 中華科大與聖約翰科大走進烏來探索泰雅文化之美 中華科大與聖約翰科大師生前往新北市烏來西羅岸的「給樹營地」舉辦跨校文化交流活動,讓學生們深入體驗泰雅族的生活智慧與傳統文化,感受泰雅族與自然共存的哲學,促進大學生對原住民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活動結束後,學生們表示這樣的體驗充實有趣,讓他們對原住民文化有更深層的理解與尊重。
l 112年度在「教學創新精進」方面展現亮眼成果,積極推動大一前導式總整課程,並將產業需求融入專題製作,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即能與實務緊密接軌。同時,透過跨域學程與自主學習,結合數位教育與人文素養,強化批判思維與創新能力。特別是在專業實作方面,學校開設147門實作導向課程,學生參與技術能力檢核的通過率超過九成,展現紮實的專業力。另有198門專業課程優化實作內容,111–112學年度更有7,469張專業證照由學生成功取得,顯示教學與實務結合的成效。國際交流方面,112年度特別推動170名技優生赴海外研修,實現100%系所參與國際交流,學生的國際移動力與視野大幅提升。l 在「善盡社會責任」面向,弘光科大持續深耕USR計畫,推動「海線創生」與「深耕服務」,結合地方議題與外部資源,強化學生對在地的關懷與責任。僅112年度相關活動參與人次便突破萬人,透過社會實踐及世代交流,不僅促進了社區活化,也厚植學生的公益精神。l 在「產學合作連結」部分,112年度透過特色研究中心積極推動產學合作,聚焦精準智慧照護、應用資源產品開發及新興產業研究,提升學生實務能力並厚植未來職場競爭力。l 至於「提升高教公共性」,弘光科大以「弘愛築夢九大項目」為核心,提供助學金與獎勵金,每年投入約1,340萬元,協助經濟或文化不利的學生安心就學。學校同時強化專業證照輔導與職涯技能培養,使學生能在學習與未來職涯間順利銜接。l 整體而言,112年度的亮點在於:創新教學結合實務的模式,顯著提升學習成效與證照通過率;國際交流全面展開,170名技優生赴海外研修,展現學校積極推動國際化的決心;USR計畫深耕地方,社區參與人次突破萬人,展現社會影響力。這些成果突顯了弘光科大在教學、社會責任與產學合作等面向的全面發展。
全面提升EMI課程、華外語能力、高度產業鏈結就業力及提升高教公共性等方面持續精進,進一步結合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利用科技創新教學,結合IR評估結果,朝著順應國家人才發展所需、學生學習需求及與產業對接進行。EMI課程引領學生跨越國際界線 112年度,本校各院、系所中心共開設了120門EMI課程,總修課人次達4,264人。本校各院、系所中心積極開設EMI課程,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和選擇,同時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並增強了他們的學科知識和英語能力。透過對EMI課程的問卷調查,學生修習EMI課程滿意度達4.29分(滿分為5分),顯示出學生對於課程內容和教學品質的認可。其中,43.2%學生出於興趣和自我提升的動機選修EMI課程,這表明EMI課程對於激發學生的學術興趣和個人成長至關重要,對學生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發展產生正面的影響。同時,49.1%的學生修習EMI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凸顯了本校對於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重視,這不僅有助於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國際競爭力。EMI教師培訓:掌握雙語教學新趨勢 112年度,本校積極推動EMI教學技能的提升,透過與國立中山大學合作推動執行「南區高教EMI區域資源中心計畫及優華語資源中心計畫」,以及辦理雙語教學技能師資培訓課程,以提升大專校院教師的雙語教學專業知能。本校辦理的EMI培訓課程以互動式、分組討論和實作為特色。學員需歸納課程中所學,並在當天課程實際參與教學演練,以增強雙語授課技能。學員演示完畢時,授課老師提供建議和回饋,專業反饋有助於學員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優點和改進的空間。根據本校目前的EMI教學模組培訓課程分為概論課程(Module 1)和進階課程(Module 2)。112年度,共有71名教師參與了EMI概論課程(Module 1)、65名教師參與了進階課程(Module 2)的培訓。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訓教師對培訓課程的滿意度為4.84分(滿分為5分),各校參與培訓的教師對於教學內容和課程品質均給予正面評價和反饋,例如希望本校在未來能舉辦更多相關培訓活動、期待本校未來開設高階課程等等。打造無邊界之國際交流,邀請國外姊妹校共同辦理「國際學者線上共時教學」計畫 「將世界帶進文藻,讓學生迎向國際」更是文藻的教育目標與辦學亮點;本校持續積極主動地創造融合多國語文與在地/國際產業所需的就業力,培育學生具備全球化的在地視野,這些獨特的計畫不僅超越了課室內的學習範圍,更協助學生可走向以全球視角探索未來職涯與就業機會的康莊大道。本校目前已簽訂306個全球合作夥伴大學,透過交換學生、短期語言及文化學習計畫,以及與夥伴學校學術需求而量身定制的計畫,和超過90%以上之夥伴學校有積極的交往實績,透過此國際交流平台,是拓展學生多元國際學習的最佳管道。因應後疫情時代之國際交流,持續發展與姊妹校無邊界之合作計畫,本校特別與國外姊妹校合作辦理「國際學者線上共時教學」,邀請姊妹校知名教師學者透過線上教學平台,與本校教師共時授課,讓學生能夠透過國際學者的線上協同教學,增進跨文化溝通能力及專業知能。112年度分別邀請來自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俄羅斯彼爾姆國立民族研究大學、泰國法政大學及日本山形大學等國際學者進行線上授課,授課總時數達215小時,共1,000位以上學生參與,學生透過線上教室與國外學校或姊妹校共同上課或討論,彼此學習交流;未來將繼續推動,運用科技線上平台,創造更多國際學習空間。文藻華外語旋風席捲全台、培育國家核心產業人才及提升台美關係 配合2030國家雙語政策,本校與「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攜手結盟,傾力動員教師團隊進駐,全面提升國手外語能力,在東奧賽事中展現豐碩成果。111-112年執行「培訓大專英語課程暨補充補救教學委辦(開口契約)案」,以本校撰寫的運動英語教材為主,連結選手專業興趣,客製化符合不同運動類型選手課程及分級、彈性上課時間,受到國手與教練們的一致好評。除執行「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外國學生合作交流計畫」,培訓外籍生至高雄市20所中小學進行雙語協同教學,營造跨域英語學習情境。並推動與各高中、國中小及「法國亭林中文學校」合辦外語營隊,接軌國際及擴展雙語教育資源效益。110-112年推動教育部「南區技職校院高教EMI計畫」,全力建構全英語教學訓練資源網絡及課程,協助提升教師英語教學能力並培育國家核心戰略產業之雙語專業人才,共同推動國家雙語政策。本校結合網路和數位科技,開發線上華語教材,首創「線上華語師資培訓和認證機制」,讓全世界各國的華語師資與學子,跨越時空修習華語。另簽訂「美國國務院NSLI-Y計畫」及「美國印第安納大學Project GO計畫」,讓美國高中生及儲備軍官申請獎學金來台進行關鍵華語密集課程訓練,期能體驗中華文化及學習國際重點語言。教育部、「德州聖湯瑪斯大學」及「休士頓警察局」共同推動全美首創「警用華語」課程,每年薦送績優學員赴臺短期研習,展現多元文化理解、共融精神。本校規劃專業華語課程及推動國際交流互動,增進美國學子的華語文能力並提升台美兩國關係。培育外語+專業之複合式跨領域專業人才,開創學生職涯全新視野 本校以外語見長之優勢,鼓勵學生參與及協助各種國際會議,增加學生服務國際事務之經驗。112年5月22日到26日於高雄舉辦的「第四屆亞洲四健網絡會議」,吸引180名國際專家蒞臨。本校翻譯系師生均加入該會議的口譯支援,深獲與會者讚賞。為提升本校學生就業競爭力,各學院依照其屬性及人才培育目標規劃產業對接實務課程。歐亞語文學院與上銀科技公司合作開設「產業實務分析課程」,111學年度共計7名學生至上銀科技公司實習,實習結束後 6 名學生留任轉正職,留任率高達85%。國際企業管理系以產業對接結合實習為南科廠商培8位國貿人才。國際文教暨涉外事務學院結合周邊科技園區,攜手國際科技業者與專家共同開設「高科技產業人才培訓課程」,不少學生透過培訓課程爭取到知名科技大廠的實習及就業機會。應用華語文系與美國、越南、德國學校合作,進行跨國遠距實習,由本校學生指導外籍學生參與線上學習,增進學生華語教學所需之英/外語溝通能力及專業教材之編制設計能力。本校新媒體暨管理學院為強調實作能力的院所,除了專業知識外,也藉由與合作廠商密切配合,透過產學合作方式啟動學生職能準備,培養就業力,幫助學生找到適性適才的職業。傳播藝術系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合作,創立「高美藝播客」頻道,並推出全新Podcast節目-文藻轉藝棧《高美館藝播客:時代之聲》於各大平臺上架播送。該節目由本校傳藝系畢業校友DJ馬士(凌士哲),與在學學生洪采妮、楊子萱與張仲儀共同擔任節目主持,以高美館展覽《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為核心主題,帶領聽眾們回顧1970-90年間臺灣解嚴前後的大時代文化發展。文藻外語大學舉辦南島文化節 傳遞原民文化之美 善盡社會責任與使命 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舉辦「南島文化節」,活動內容包括傳統取火儀式、南島樂舞展演、美食饗宴、文化展覽、文化工作坊、公益義賣等,除藉此推動全民原教,亦讓參與者深入了解南島文化的豐富性和魅力,進而促進跨文化交流和溝通,安排文化展覽及手作工作坊,展示南島文化藝術品、傳統文物及介紹南島文化的故事和歷史,文化工作坊提供編織、皮雕等南島文化技藝體驗;另藉南島文化市集之原住民風味餐食、馬來西亞傳統小吃、東南亞彩虹冰、南洋風味甜點及雞蛋糕,讓大眾感受到南島文化獨特風味。規劃落實永續校園:從節能、節水、飲食和採購做起 本校103年成為台灣綠色大學聯盟成員,同年亦簽署完成塔樂禮宣言(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遵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包含SDGs6:提供清潔的用水及衛生環境、SDGs7:提供環保永續的能源、SDGs 12:推動綠色採購、消費和飲食。進而執行學校中程校務計畫,尤其是「策略三、融合人文與科技的永續大學/分項計畫2:建構綠色大學深化永續發展」,精進能源管理、校園境教、綠色採購、更新設備、節約用水等面向,並配合各單位規劃執行高教深耕計畫之資本門,希冀達成永續校園的理想。
一、教學創新精進(一)革新課程地圖,優化學生職涯定向 為鼓勵與推動各系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全面系統性檢視並規劃,讓學生畢業時具備目標職場所需之就業競爭力,全面推動各教學單位課程更新,為此本校教務處於112年3月30日邀請各系出席「系所科課程革新作業說明會」,會中具體討論各教學單位課程地圖之革新重點、運作細節、執行時程等,以落實系統更新及各教學單位課程盤整革新。並於112年4月19日辦理課程地圖概念與設計之分享透過重視學生學習歷程,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主及精進教學品保的學習環境,調整與盤點目前各系所之課程規劃,期達學用合一。(二)教師教學研能精進 本校積極鼓勵教師自組專業成長社群,透過互相交流與學習,營造共學氛圍,投入面向包括教學類、研究類、實務類及工作坊等四大類別,每年依年度預算公告受理申請。同時,每學年持續辦理各項教學法精進與創新研習及工作坊,邀請專業學者及實務人士分享經驗與技巧,透過互動交流提升教師教學創新知能。為鼓勵教師投入教學創新與改善計畫,解決課堂實務問題並提升教學效能,本校每年度提供教師申請教學改革計畫的資源支持,協助教師精進課程內涵並拓展多元專業知識,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截至目前,本校112年度獎勵教師從事創新改革計畫數量共20案,並持續鼓勵教師參與國內外各領域教材、教學法研究及專業知能研習活動,強化教學品質與專業發展。(三)國際競賽能力 本校積極爭取參與國內外各項競賽與學習機會,透過舉辦國際競賽相關講座,邀請國際裁判親自說明競賽規則與評分重點,並邀請金牌選手分享得獎經驗與實戰技巧,協助參賽學生掌握正確賽事資訊、調整備賽方向,有效提升競賽表現與獲獎機會,並促進經驗傳承。此一系列系統性培訓與輔導成果豐碩,112年已榮獲 2項特金獎、15項金牌、29項銀牌與46項銅牌 的亮眼成績,不僅展現本校對卓越教學品質的堅持與落實,也奠定在國內餐旅教育的標竿地位,並讓世界看見臺灣人才的實力與餐旅教育的發展潛能。(四)英語學習措施 本校積極推動多元化之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學習活動,並於新生入學時辦理英文分級測驗,採適性分班教學,以提升教學成效。透過前、後測成績分析,持續掌握學生英語學習成效,逐步強化學生英語能力,並以此作為提升畢業門檻之依據。此外,學校亦致力於提供學生更多國際交流與海外學習的語言與文化體驗機會,並採購線上語言自學系統(Easy Test),協助學生自主提升語文能力。同時,針對英語學習相對弱勢的學生,也提供補救教學資源,確保學習機會均等。在各項措施推動下,學生英文能力穩步提升,學生通過各級CEFR英文能力對應之證照數量已達 373張,展現本校在語言教育與國際化發展上的積極成果。(五)資訊素養提升 本校專注於餐旅專業技職教育,因無資訊科技或數位媒體相關科系師生協助課程數位化,因此特別延請高雄在地數位學習業界專業人才,協助培育本校自有數位學習團隊,以確保課程教材品質與教學效能。為落實數位學習認證制度,以確保數位學習品質,提升學生參與數位學習之意願,促進終身學習之實現,本校「餐飲資訊管理」課程榮獲112年度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肯定。(六)研究中心 本年度為研究中心設置運作籌備期,確立研究中心設立相關規範與管考標準,已於112年3月通過行政會議制定「院級研究中心設置要點」及「院級研究中心評核作業要點」兩辦法,並利用講座舉辦及實地參訪等方式,讓各學院師長了解各校主題研究中心推動與營運方式,以利各院研究中心設置之意願與設立目標與任務之確立。目前已設立「觀光政策創新普拉斯+」、「永續觀光休閒產業發展」及「食農在地創生」等三研究中心,各研究中心之設立制定目的與階段性的短中長程計畫,如主編期刊或學報之評等提升計畫、研發成果商品化與技轉、產學合作金額目標、教學創新研究成果之產出等,以利後續之評鑑,並鼓勵各院以小組經營之形式,審慎評估營運所需的資源與經營方向,凝聚共識。二、善盡社會責任(一)一學院一USR 為配合政府推動地方創生之策略,由各學院推動目標以概念發想階段為主,融入校務治理架構形成運作機制與場域共同研議、凝聚共識,藉由教師帶領學生以跨科系盤點在地發展、產業、文化與城鄉需求議題及面臨問題瓶頸後,進而輔導級協助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全人素養和社會貢獻。各學院執行內容如下:1.餐旅學院:以偏鄉關懷、用愛陪伴為主題,落實教育平等、關懷弱勢的理念,規劃餐旅相關課程陪伴屏東縣滿州鄉三間國小及南投縣埔里國小之學童,強化學生對永續食農教育、永續環境觀念。並於活動執行期間,盤點在地需求後,使用滿州鄉與埔里鎮在地食材及研擬特色餐酒,期以透過產品研發,提升在地產業經濟價值。2.廚藝學院:為厚實人文社會關懷,提升社區長者身心社層面的整體福祉,師生團隊規劃樂齡香草植栽療癒課程,鏈結小港周圍之社區據點,以廚藝專業帶領高齡者進行植栽認識與餐食示範展演,透過改善長者飲食習慣及提高長者社交機會,促進長者身心健康,更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增進高齡者的「健康與福祉」。3.觀光學院:強化課程與在地連結,推廣以永續漁業文化為底蘊的遊程,帶領學生至永安漁港了解當地文化風情、凝聚地方共識,規劃符合在地特色的體驗內容,點亮在地遊憩資源,提升旅遊服務專業,並可為深度探索社區的遊客提供多元化選擇。4.國際學院:除建構雙語SDGs課程及教材,推動永續發展教育外,更聯合本校廚藝學院西廚系及中廚系,與田寮古亭社區、食品公司、高市府農業局畜產科建立多元夥伴關係,藉由產業技術聯盟及交流活動,以田寮在地產銷履歷豬研發多元異國風味料理,藉此促進學校、廠商和社區產業共生共榮,達到地方創生及永續經濟發展之目標。5.共同教育委員會:著重實踐在地連結,針對人文藝術結合歷史文化融入USR實場域調查探訪,並與魚池鄉鄉長針對培育在地觀光旅遊及產業人才與生態旅遊結合進行交流座談,期望藉由政府單位做為基地,建構大學推動社會責任之規劃與執行,共同推展地方創生及文創產業之發展。(二)義賣餐車活動 本校邀集23家育成廠商、創業校友及各地商家進駐,舉辦以「療癒美食x創意美學x育成輔導x食農教育」為主題的文創減塑市集,含括手作愛玉體驗活動、餐車美食等具有創新及互動性的方式,吸引活動參與率,亦邀請專業師資進行餐車創業輔導,協助欲創業之對象,以提升社區創業知能,本次義賣所得,將全數捐贈高雄市社福團體做為兒童助學之用,並於活動後持續宣傳公益事業的實質成果,助於提高餐車義賣公益活動的執行成效,建立本校品牌形象,同時確保活動能夠達到促進社會參與和公益支持,落實大學責任實踐之目的。(三)服務學習 學生社團、系學會等至偏鄉國小、財團法人等機構進行服務學習,藉由參與志願服務,關懷與瞭解弱勢團體、偏鄉學童等,培養志願服務的精神外,也可發揮自己所長,並從中累積實務經驗,實際服務與知識技能融合,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並從中體驗到為他人服務的喜悅和成就感,同時也能學習與人溝通、協作、領導和解決問題的技能,這些技能對未來的職業和生活都有重大影響。於課程結合「性別平等教育」,讓學員們能夠在活動體驗中學習新的知識,建立關於性平教育的觀念,並藉由親身體驗維護公共區清潔工人的辛苦,能更直觀的感受並養成習慣,了解為何一直以來政府都在倡導「垃圾不落地」,落實社會回饋的理念。三、產學合作連結(一)創業鋼鐵人 透過鋼鐵人計畫,鼓勵創業校友於本校培植與孕育新創事業,提升學生面對職涯發展之應變能力及就業競爭力,媒合創業校友與學生,藉由店家技術指導及移地實地訓練,同時校方適時介入加以輔導、協助,增進學生掌握產業發展動向及趨勢之先備知識,落實創業人才孵育。 本校持續進行媒合創業校友,老新餐飲集團、等路伴手、餵口甜點、綠野香蹤及陋比咖啡等進行輔導,提供模擬創業場域,同時辦理數場創業相關課程,如:美食攝影、品牌管理、素食甜點示範教學等,並於期末辦理微型創業成果展,透過此計畫整合學生各項所學的知識與技術,結合創新與創意,演練創業實務企劃流程,並實際體現學生創業實務及開發創新商品之能力,藉由校友協助指導,已有一位學生成功於網路創建品牌【荒漠甘泉】,一位於臺南知名飯店的烘焙坊工作,未來將持續協助新創團隊發展,為餐旅產業注入新流,以達到擴大影響力及回饋地方產業貢獻,期望未來帶給臺灣餐飲產業有不一樣的視野與展望。(二)一學院一國際組織 本校持續深化與精進一學院一組織之目標,提升學校在國際上知名度和聲譽,同時增加國際合作機會,旅遊及觀光研究協會(TTRA)、國際餐旅教育學會(ICHRIE)、亞太旅行協會(PATA)、法國Lyfe國際廚藝聯盟等,每年選派各學院之師生赴海外參與國際研討會,與各國產學業界優秀人才進行國際交流,拓展本校國際能見度。1. 國際學院:持續與旅遊及觀光研究協會(TTRA)維持會員關係,於今年至韓國首爾參加研討會探討疫情後及少子化之國際觀光議題外,本校師生也於此次研討會口頭發表論文專題,並於亞太地區籌備單位洽談2025年於臺灣舉辦之可行性,盼能增加本校國際能見度。2.餐旅學院:持續維持與國際餐旅教育學會 (ICHRIE) 的會員關係,積極參與該學會每年由不同會員大學主辦的國際研討會,關注全球餐旅教育趨勢與產業發展脈動。透過會議中的學術交流與實務討論,深入探討餐旅教育的創新教學方法、數位科技應用、永續發展策略以及產學合作新模式,並與國內外學者、業界專家及教育機構代表建立緊密連結。並於會後,將會議所學帶回校內,轉化為教學與研究的養分,不僅強化課程內容,使其與國際標準接軌,更促進教師間的經驗分享與學術合作。3.觀光學院:帶領觀光所研究生參與PATA Travel Mart(PTM),為亞太地區最大之旅展暨旅遊交易會,與國際買家進行交流,推廣臺灣觀光,並吸收其它國家觀光產業最新趨勢,同時促成本校與PATA實習合作機會與成立NKUHT學生分會;本校研究生亦參與青年論壇,與各國之青年交流,分享目前國家觀光發展趨勢,進而達到與國際接軌,走向國際,參與未來之目標。4.廚藝學院:加入法國Lyfe國際廚藝聯盟主要目標為強化餐旅管理與廚藝教育的國際合作與專業交流,並提供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國際合作機會,112年選送學生至聯盟參與10周短期訓練課程,並選派教師至法國里昂及泰國曼谷參加聯盟會議及教學訓練與業界餐廳實習課程,旨在深化國際交流與教學,該課程提供聯盟學校教師們學習不同教學模式與教師們互相交流的機會,進一步提升教學技巧與專業知識,並於此次會議中倡議廚藝創新暨綠色永續研究及實踐活動,榮獲聯盟總部廚藝永續研究經費。四、提升高教公共性(一)三服教育 三服教育共包含三個項目,分別為「服務精神」、「服儀端莊」及「服從紀律」,「服務精神」為推動勞作教育晨起勞掃服務,並辦理「校園與社區關懷工作坊課程」與「環境關懷與服務能力提升講座」,鍛鍊學生體能並養成同學服務的美德與勤勞的個性,進一步培養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教育意義樸實負責任的生活態度與愛校惜福的校園文化;「服儀端莊」為教育學生符合餐旅業界之特性及其工作倫理與專業形象,更藉以培養同學良好生活禮儀,學習合宜得體服儀穿著,養成優雅氣質,提升職場競爭力,同學若對於制服有想法,可藉由「校園公共事務民主餐與學習活動」表達意見;「服從紀律」為學生參與「學生服務團隊研習營」、「宿舍幹部公民教育探索訓練營隊」等活動,強化團隊合作精神與團體紀律遵循,增進團隊共事、凝聚向心力,培養學生具備負責任、守紀律及重品德。(二)校務研究 本校於112學年度第1學期起將原「校務發展中心」改為一級單位「永續發展與校務研究中心」,其下設有「校務永續發展組」及「校務策略研究組」,藉以促進全校跨單位行政效能,並強化「數位治理」行政運作系統及研析功能,為學校政策訂定及相關重要行政決策之支援。另外,善用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資源推動數位治理,配合學校中程校務發展計畫, 112年校務研究議題分析共計6案。(1)學生生源來源分析。(2)學生英文成績表現。(3)學生專業證照資料蒐集現況探討。(4)師培學生休退學原因分析。(5)學生休退學原因。(6)畢業生流向調查。
一、教學創新精進參與改善教學項目:111-112學年參與教師184與193名,占所有教師比率達90.6%與94.1%。材料系劉定宇特聘教授,連續2年同時榮獲研究優良獎與教學創新獎,以實務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帶領學生參與各項創新競賽,實現產學研發型大學特色。教學實踐研究與績優計畫:112-113學年共47人次申請(113成長率76%),通過率超過46.6%,高於全國通過率,其中工設系賴宛吟老師4度獲補助,並以成果升等。112年本校榮獲4件教學實踐績優計畫,獲獎數為全國私立大學第1名。學生專業競賽獲獎:110-112學年競賽獲獎共614件(國際競賽獲獎225件),111、112學年成長率為86.2%、48.8%。其中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2023年獲獎數排名全國第2名;本校學生連續8年(106-113年)榮獲教育部技職之光。實習期間提升學生務實創新能力:學生於實習期間針對實習機構的實務問題,進行產業問題導向實務專題,112-113年共執行42件,培育81名學生。材料系學生於「2023 Biosensors」獲海報競賽第3名,於「2023華立創新材料大賽」獲優選獎。跨領域三部曲:111-112學年,100%畢業學生,皆修畢跨領域設計思考與跨領域學分學程,全校修畢跨系學分學程人數為590人,修畢跨院學分學程人數為70人,88位完成第二專長學分學程,17位修畢2個以上的跨領域學分學程。而跨院系的跨領域專題計畫,112-113年共138件,參與學生共545人次(433)。書院教育制度:全校學生100%參與書院教育,更可依據自身發展參與特色書院,以麗澤書院為例,透過國際交流四部曲,112-113年參與短期研習、交換計畫、國際研討會/國際競賽、雙聯碩士學位的學生,達到474人次。二、善盡社會責任USR+CSR:與公部門、企業、社群共同推動社區關懷,112-113年共提出10件創新解決方案,取得公、私部門補助案約759萬元,以此共同推動社區關懷。天下雜誌USR大學公民排名:112年本校榮獲私立科技大學第1名,並連續2年名列永續大學TOP 25。三、產學合作連結產學研發研究成果:111-112年SCI級論文人均值,皆排名全國科大第1名。112年國科會研究計畫人均金額,排名全國科大第4名。112年本校教師執行民營產學計畫人均金額,排名全國科大第1名。112、113年有機電子研究中心劉舜維特聘教授團隊與材料系黃裕清教授團隊獲國科會未來科技獎。綠能中心獲新智能公司投資約2.2億元簽訂4年期計畫,AI中心5年累計產學計畫金額達1.9億元。與產業共構研究中心:生化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12年與前創科技公司共構研究中心;電漿與薄膜科技中心,113年與台灣化學纖維公司合作成立共構研究中心。試量產工廠基地:有機電子研究中心與台塑生醫及智晶光電成立試量產工廠基地產出微光眼鏡已於112年底銷售,提供本校每年技轉金100萬元,每年銷售額分配授權金4%。智慧醫療中心與台塑生醫合作之濕熱敷背心,於113年11月銷售。四、提升高教公共性助弱築夢階級流動:每年提撥學雜費20%以上作為學生獎助學金,111學年以「自籌」補助學生助學金額,本校的學生人均金額為全國科技大學第2名。✅若想進一步了解更多成果與亮點,可參閱 112年成果海報。
一、教學創新精進1.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推動成效 (1)「UCAN目標人才及系本位課程品質確保分析報告」結合當年度UCAN問卷數據及畢業生流向調查結果,並經校內委員初審機制;報告內容同時追蹤去年所列之短期改善措施執行情形,全校共有24系完成UCAN目標人才及系本位課程品質確保分析報告書。依畢業流向調查分析數據彙整近三年畢業一年後學生就業情形,全校之就業率依次為73.89%、75.33%、76.11%,呈現逐年穩定成長。(2) 為提升職場文化、求職技巧、工作態度等軟實力為目標,辦理49場就業輔導講座,參與學生達3,264人次。另每年度申請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結合大專校院辦理就業服務補助計畫,計畫活動包含就業講座、座談會、企業參訪等活動,經核定補助共24件,補助金額335,576元。各系院舉辦就業徵才活動共舉辦3場,廠商共計50家,參與學生425位,媒合近330位畢業生。(3) 112年度學生通過專業技術證照數人次達2,748人次,設立證照獎勵機制及補助報名費措施,另開設24班輔導考照班952名學生參與,768名學生參與考試,622位學生取得證照考照率為81%,並補助表現優良之學生證照考試報名費共計123位學生。2.教師實務經驗提升成效(1) 依教育部規定6年內需完成6個月教師進行產業研習,第二階段(110.11.20後)提出至業界進行產業研習或研究之教師人次為312人次(累計實地服務165人次、產學合作計畫84人次、深度實務研習59人次、跨校深度實務研習4人次)。(2) 本校向教育部提出112學年度教師產業研習計畫申請之案件計1件(食藥產業暨檢測科技系-精進藥粧產業品質實務研習),規劃計60個研習名額可供校內外教師參與,持續鼓勵教師至產業研習研究,學習先進科技與技術,提升教師專業技能。(3) 112年教師通過產業學院精進師生實務職能方案有3案、產業實務人才培育專班1班,積極培育學生接軌產業實務,113年申請產業學院精進師生實務職能方案有4案。(4) 112年教師通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有10案,透過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5) 112年教師通過就業學程計畫有6案,透過實務課程與產業實習,達到畢業即就業目標。3.教師推動創新教學成效之提升成效(1) 因應學生學習特質與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鼓勵教師融合創新元素,研發新型教學內容,於課堂上發揮創意,改變傳統教學型態,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112年度持續推動教師開設創新教學課程,採用創新教學模式教師共有151位,修讀創新教學模式學生有8,732人次,佔全校學生數之比率為45.3%。(2) 112年度推動教師發展素養型導向教材調整課程大綱,並辦理「素養型導向」相關議題研習活動,112-1學期共有25門課程使用素養型導向教材授課,引導教學方法朝向創新務實。本校為獎勵教師自編教材、自製教具、開發創新創意教法、推動實務教學及數位教學等,112年度教師改進教學獎補助案合計184件。(3) 推動校內教師成立多種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教學優良及傑出教師分享教學經驗,並邀集教學實踐計畫通過教師擔任種子教師,協助教師申請計畫。112年度共有52群教師專業成長社群成立。(4) 112年度共有559門課程申請TA,其中有501門為實作課程,師生滿意度達92%,學生學習成效達88%。學促組舉辦之TA研習共12場,共439人次參與,活動滿意度達93%。(5) 112年度共有161門專業實作課程融入業師協同教學,修課學生共36,541人次,參與業師人數為353人次,佔實作/實習課程比率為10.19%。(6) 112年度執行參訪典範廠商與機構共90家次,104名教師參與、學生參與2,885人次,幫助學生了解進入職場前必須具備核心就業力。(7) 持續辦理強化教學課程,112年度共通過239班。4.學生跨域學習能力提升成效(1) 為鼓勵學生進行跨域學習,本校自112-1學期起規劃每週四上午為「學生跨域學習時間」,該時段各系不排定專業必修課程,以利學生修讀跨域課程。112-1學期各學院已規劃共計10個新型態之「他系第二專長學程」,每學程8學分。112年度共計6,948位學生修讀雙主修、輔系、跨領域學程、深碗及微型課程等跨領域學習課程,其中跨領域深碗課程30門、專業微型課程63門,修讀學生數佔全校學生數之比率為35.4%。(2) 推動UCAN目標人才建立課程教學品保機制,參與教育部UCAN系統測驗學生數占所有學生數比率,112年度達成值為90%,全校共有24系完成UCAN目標人才及系本位課程品質確保分析報告書。5.學生資訊科技能力推動成效(1) 積極推動STEM人才培育,強化學校端及產業端人才培育之連結。環境工程與科學系以「解渴-守護水環境女性科技人才培育計畫」榮獲112年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STEM領域及女性研發人才培育計畫補助,該案已第2次獲教育部補助,可望為更多女性同學找到STEM專業職場的定位與機會。112年度共開設1600門STEM領域課程,共計77,969人次學生修讀。(2) 將「數位科技應用」、「運算思維」「程式設計與生活」課程設計為必修課程,112年度共開設118門相關課程。(3) 本校於110年開始購置資訊輔導考照系統,112年輔導同學考取資訊相關證照共791張。(4) 112學期開設「職場文書運用」、「職場excel應用」、「職場簡報實務應用」 等4門次職場能力微學分課程,考取證照比率約81%,持續輔導學生資訊職能發展及考取證照。6.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成效(1) 本校欲全面了解學生之中文各項能力程度,藉第三方中文能力「CWTC 中文能力測驗中心」檢定系統進行抽樣測驗,可經由測驗結果用以調整上課方式及課程內容。112年度抽測人數超過八百人次,平均成績為63分。(2) 開設敘事力、企劃撰寫能力內容為主等中文發展通識課程。(3) 配合中文核心通識課程,研擬提升中文能力的自主學習計畫,提高同學自主學習意願。7.學生英語能力提升成效(1) 大學英文課程建置分級教學,針對不同英文程度之學生,進行分組教學,並修正教科書的不同配置,提供菁英學生進行全英語授課之教學,且針對職場英語模組進行小班口語課程規劃。(2) 為提升學生英語能力,除一般大學英文正規課程外,亦開辦各式英文課程及節慶活動,跳脫制式上課模式,讓學生於活潑多元的教學方式下學習。8.優化師資質量及改善生師比推動成效(1) 為延攬高階與具有業界實務師資以提升研究能量並強化與產業之鍊結,並能改善生師比。112年度本校藥學系新聘2位專案助理教授和1位專案講師,資訊管理系新聘1位專任助理教授和1位專案講師,多媒體與遊戲發展系新聘1位專任講師,公共安全及消防系新聘1位專任助理教授和1位專案講師,職業安全衛生系新聘1位專任講師,環境工程與科學系新聘一位專任講師,通識教育中心新聘1位專任助理教授和2位專案講師,共計新增12位新聘教師。(2) 學校實施教師評鑑修法,依評鑑目的、評鑑內容、評鑑規準及實施方式,於112年7月份已完成全校的宣導和說明,藉由新版教師評鑑規劃,提升教師專業形象、專業成長和提升學校競爭力,建立適切的教師評鑑制度能提升教師知能與工作成效,讓學校持續在進步,期待藉由教師不斷的精進與成長,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成就。二、善盡社會責任9.大學實踐社會責任推動成效(1) 本校自106年起推動USR,從試辦期與第一期1件種子型,第二期3件萌芽型及4件種子型,到第三期通過1件深耕型及4件萌芽型計畫,通過件數已達到第三期徵件的最高上限,執行案件與質量越趨精緻。全國公私立之各大專院校共有127校提出第三期USR申請,僅11間學校通過5件。(2) 依據教師不同專精領域試籌組「優化社區照顧資源」、「健康促進模組規劃」、「ESG 實踐永續」、「發揚在地文物特色」、「友善食品營養加持」、「食農教育連結在地」等六大類USR 跨校院專業輔導團隊,藉以強化本校與區域城鄉發展之在地連結合作,深化 USR 專業課程內涵,並在既有的產學合作基礎上,強化區域產學鏈結。三、產學合作連結10.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推動成效(1) 辦理或參與三創相關活動、產品發表及創新創意競賽等,並於「2023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勇奪金牌獎,2023年第14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榮獲1金3銀獎項及2023年第五屆綠點子國際發明暨設計競賽榮獲1鈦金2金7銀6銅,成果豐碩。(2) 輔導師生研發產品商品化共9件,並申請校名使用。(3) 協助師生籌組創新創業商業組織團隊,協助輔導參與相關創新創業競賽,其中教育部U-start創新創業計畫1團隊獲創業計畫第一階段50萬元補助並成立公司,「2023智慧科技應用創意競賽」團隊奪得銀牌、最佳創新應用獎、最佳實作技術獎及佳作獎項。(4) 112年度「三創」領域發展通識課程共開設48門(含7門微學分課程),修課人次達2,484人次(含256人次微學分課程)。11.學校產學合作概況(1) 112學年度專利申請補助發明專利申請案通過8件補助48萬元,新型專利申請案通過3件補助4.5萬元,專利延續補助案通過2件補助2.58萬元,合計補助金額55.08萬元。(2) 112年產學合作計畫之績效為143,226,150元,共有1,287件,分為(a)政府專題研究案共54件,金額為72,879,484元。(b)產學合作計畫共204件,金額為62,068,156元。(c)代檢測案共1,029件,金額為8,278,510元。四、提升高教公共性13.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或協助之提升成效(1) 本校於112年度將社團校外競賽獎勵金擴大至不侷限於社團競賽,所有經濟不利同學凡是個人參加比賽皆可獲得補助,如獲獎另有獎勵金,使獲得校外競賽獎勵金人數比111年度增加近七成,計93人次受惠。並新增就業面試助學金及原力相伴勵學金,共計74人次受惠。(2) 針對本校109-112年度「參與此計畫所補助各項方案之學生」與「未參加此計畫」及「一般學生」的成績分析,平均成績表現分別高出5.3分及4.8分,確實提升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的成績整體表現,具有正向的助益與成效。14.輔導原民生及推動全民原教成效(1) 辦理全民原教相關活動場次2場。(2) 定期召開諮詢委員會議及校內跨單位合作機制會議機制。(3) 輔導原住民創新創業及特色產品開發與推動部落青年返鄉服務。五、推動校務研究15.校務研究(IR)落實情形(1) 於教學創新精進面向,利用UCAN類群、不同入學管道、新型課程、創新教學、教學實踐計畫等項目探討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進行8個議題分析,協助提升教學品質。(2) 於產學合作連結面向,進行探討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推動成效及分析參與產學計畫之學生其就業競爭力共2項議題。(3) 於善盡社會責任面向,進行探討學校推動USR成效之議題分析。(4) 於提升高教公共性面向,針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探討獎勵制度之成效分析,再就原民生深度分析各項措施之輔導成效。專章-國際化行政支持系統(1) 持續擴大境外招生,對外積極拓展國際合作交流,對內強化境外生學習與輔導,配合原有證照獎勵制度,增加境外生考取專業證照獎勵金,激勵學生培養專業實力。(2) 增進本地生與境外生互動機會,以跨校、跨系方式,讓境外生透過多元角度瞭解台灣文化與習俗,建立本地生與境外生多重的深度互動。專章-資安強化(1) 推動全校導入資訊安全管理系統(ISMS)定期進行網站安全弱點檢測、系統滲透測試、資通安全健診。將全校各單位納入ISMS適用範圍,逐步推動導入。(2) 強化學校人員資通安全認知與訓練舉辦全校性資通安全教育訓練,培訓專業資安人才。配置資通安全專責人員,負責策略、管理、技術面的規劃和整體防護策略。(3) 確保資通系統管理量能集中化管理各單位之資訊相關系統,將伺服器主機虛擬化。透過ISMS導入,配置專人進行資通系統的集中化管理。(4) 落實管理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推動全校導入ISMS,協助盤點和管理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的產品。嚴格禁止使用大陸廠牌資通訊設備產品於網路環境中。
本年度執行以「教育雙生.啟動AI賦能」為目標,旨在整合實體教育(空間)與虛擬教育(空間)的雙生結構,發展創新與積極變革,打造優質學習環境,並融入AI輔助教與學,強調賦能機制,打破學習疆界,以提升學習主動性。以下摘述虎科大於113年重點執行成果、亮點績效並檢附當年度成果手冊供卓參:目標一:教學創新精進-精實跨域學習,培育產業就業韌性成果數據:實踐課程變革,紮實基礎語言能力(含程式競賽、英文分級及中文CWT檢測)學習,通過專業技術證照及參與競賽獲獎人次計2,572人。推動跨院6學分機制及跨域學習日、補助創新教學及適性課程(微學分、自主學習及深碗課程等)之跨域機制人次,共321門課程及21,251名學生、每年持續20間優化教學及實作場域,培育新興領域如人工智慧、智慧製造、創新創業等所需之人才。亮點績效:1.創新AI亮眼 2024第八屆創創科技挑戰賽,奪最大獎!2.第24屆旺宏金矽獎勇奪新手獎和評審團金獎,共獲80萬獎金。3.第三屆勤誠新代盃智慧機器人競賽,由本校資訊工程系與機械設計工程系組成的跨域團隊,以高穩定度製程能力並結合手臂視覺檢測系統,實現低成本智能製造,獲得評審青睞奪下冠軍。4.主辦2024全國科技大專校院程式競賽,共9校33隊99人參與,本校共獲金獎1隊、銀獎2隊、銅獎2隊、佳作4隊,且3隊晉級亞洲區台中站程式競賽。5.榮獲第29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金獎1名、銀獎3名、銅獎3名及佳作1名。6.CTU(捷克布拉格里工大學)博士生蒞校與本校學生進行專題實習(主題:Moonflyer Solar UAV),完成2架民用太陽能無人機,最終持續飛行了25小時53分,突破台灣與捷克的連續飛行記錄 目標二:善盡社會責任-科技人文兼容,互惠區域永續發展成果數據:本校USR以「虎尾溪流域的韌性紮根」為目標,建立「雲林行動智庫」,推動永續發展學程和軟硬體平台聚落,USR團隊人才培育共3,108人次、工作坊126場。亮點績效:1.以「從甘蔗甜到大豆香,打造墾地有機生態村」榮獲2024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傑出方案-生態共好組】首獎。2.以「自然正向影響力-生態與糧食的轉型之路」榮獲第八屆資誠永續影響力獎-入選。3.培育ISO14064-1、14064-2、14067、14068-1溫室氣體盤查與減量人才,共取得91張證照,建立本校永續人才資料庫。4.獲選特斯拉「Drive with Pride」公益影片拍攝代表,提升國際能見度。 目標三:產學合作連結-務實產學合作,創新創業產業研發成果數據:發展數位產學媒合平台(DIAC系統),提供產業與師生媒合建議,並透過365輔導計畫機制、跨領域技術輔導團隊,短期技術輔導共24位教師參與、中期共30位教師參與、長期共1組教師參與,增進產業合作與實習契機。亮點績效:1.學校企業產學合作案,113年較112年成長32.6%,達1.83億元。2.本校與雷虎科技公司合作以「具AI影像辨識之VTOL偵察機及具機群避障與機間通訊功能之攻擊機群之研製」參與「第一屆國防應用無人機挑戰賽」,並以無人機偵搜、投彈技術打敗全台58組專業團隊奪冠,贏得新台幣150萬元獎金。3.上銀科技8年內投入經費1.17億元,113年設立「智慧製造研發暨人才培育中心」。4.整合工程與電資領域,展現創新跨域技術,由電機、車輛、自動化、飛機及資訊等專業研發團隊,和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六和機械公司與和緯車輛技術公司組成產官學聯盟,將自駕車次系統技術導入電動巴士,建置校內無人接駁車系統,以高鐵校區作為自駕車技術創新和改進的試驗場域。5.豐泰企業挹注1億5千萬元:推動建設雲林首座符合國際賽事標準的多功能籃球體育館;由國科會挹注4千5百萬元經費,成立精準智慧桌球運動科技中心,目前已取得9項專利。6.前教育部劉孟奇政務次長、技職司楊玉惠司長與無人機重點廠商,於嘉義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親自揭牌-無人機產業人才技術培育基地。 目標四:提升高教公共性-就學輔導扶助,數位轉型共享服務成果數據及亮點績效:完善學生扶助及募款機制,強化適時適性輔導,提升學習成效。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之培育,根據校務研究發現輔導機制運作成效顯著,112-2學期預測69位休學。原112-1學期67位經輔導後,42位轉成中低風險。輔導成效高達62.7%。佐證報告網址:https://reurl.cc/lyqnyv 目標五:推動校務研究-循證校務回饋,精準校務治理推動主軸式校務研究成效顯著1.精進教學進步明顯,113與112年問卷調查比較,顯著進步17.5%,下降5.2%,整體滿意及進步程度都上升,表示學生對學校高度肯定。2.期刊在SDGs之取向為SDG9工業、創新與基礎設施、SDG4優質教育及SDG3良好健康和福祉。3.2024年THE總得分上升7.8%,被引用數與國際視野方面表現亮眼,分別大幅增長36.6%和13.6%,展現了提升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的顯著成果。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113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手冊
l 113年度延續並深化了「教學創新精進」的核心精神,不僅擴展跨域課程與自主學習,更強化了境外生的學習與生活輔導,讓國際生能更快融入校園環境。特別是在國際移動力方面,113年度的海外交流學生人數由前一年度的75人倍增至161人,展現學校持續推動國際化的能量與成果。l 在「善盡社會責任」領域,弘光科大繼續由弘愛志工團隊引領,推動「社會實踐、地方創生、文化傳承」三大平臺,並結合外部資源,深化社區活化與世代交流。這些努力不僅展現學校對地方的長期承諾,也讓學生在服務中學習,體現大學的社會責任。l 在「產學合作連結」方面,113年度成果尤為突出。學校成立「產學鏈結中心」及多個特色研究中心,其中「淨零碳排暨綠色製造技術研發中心」更是引領產業邁向永續的重要平台。透過該中心,學校積極推動碳盤查人才的培育,協助產業邁向淨零目標。113年度已成功簽訂15件產學計畫,總金額逾472萬元,展現學校產學合作能量的大幅提升。雖然技術移轉指標未能完全達成,主要因為投入逐步轉向產學合作案,但後續將透過補助教師產業探勘,進一步強化技轉的綜效。l 在「提升高教公共性」方面,弘光科大持續提供安心就學的多元措施,三學年合計補助達3,900人次,助學金與獎勵金發揮了關鍵作用。特教生就業率達46.8%,原民生退學率維持在9.25%以下,顯示學校在教育公平與支持弱勢學生上已見具體成效。此外,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校務決策,提升透明化與回饋應用,進一步增強校園公共性的實踐。l 113年度的亮點主要展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國際交流規模倍增,顯著提升學生國際視野;二是產學合作能量升級,15件合作案總額逾472萬元,尤其在淨零碳排與綠色製造技術的研發上展現關鍵突破;三是教育公共性持續深化,不僅提供經濟支持,更透過校務透明與技能輔導,全面提升辦學社會影響力。
更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