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 【更新南區場次訊息】114年度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就學協助機制工作坊(北、南區場次) |
2025-06-26 |
主冊計畫 | 【重要通知】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簡報審查會議注意事項 |
2025-01-21 |
主冊計畫 |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期技專校院主冊計畫及主冊專章(資安強化)第一階段(112至113年)成果報告暨第二階段(114至116年)計畫書學校說明會 |
2024-10-11 |
附錄一 | 【技專校院】高教深耕計畫就學協助機制(附錄一)114年度修正計畫書及113年度成果報告下載及上傳 |
2025-01-20 |
更多消息》
l 113年度延續並深化了「教學創新精進」的核心精神,不僅擴展跨域課程與自主學習,更強化了境外生的學習與生活輔導,讓國際生能更快融入校園環境。特別是在國際移動力方面,113年度的海外交流學生人數由前一年度的75人倍增至161人,展現學校持續推動國際化的能量與成果。l 在「善盡社會責任」領域,弘光科大繼續由弘愛志工團隊引領,推動「社會實踐、地方創生、文化傳承」三大平臺,並結合外部資源,深化社區活化與世代交流。這些努力不僅展現學校對地方的長期承諾,也讓學生在服務中學習,體現大學的社會責任。l 在「產學合作連結」方面,113年度成果尤為突出。學校成立「產學鏈結中心」及多個特色研究中心,其中「淨零碳排暨綠色製造技術研發中心」更是引領產業邁向永續的重要平台。透過該中心,學校積極推動碳盤查人才的培育,協助產業邁向淨零目標。113年度已成功簽訂15件產學計畫,總金額逾472萬元,展現學校產學合作能量的大幅提升。雖然技術移轉指標未能完全達成,主要因為投入逐步轉向產學合作案,但後續將透過補助教師產業探勘,進一步強化技轉的綜效。l 在「提升高教公共性」方面,弘光科大持續提供安心就學的多元措施,三學年合計補助達3,900人次,助學金與獎勵金發揮了關鍵作用。特教生就業率達46.8%,原民生退學率維持在9.25%以下,顯示學校在教育公平與支持弱勢學生上已見具體成效。此外,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校務決策,提升透明化與回饋應用,進一步增強校園公共性的實踐。l 113年度的亮點主要展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國際交流規模倍增,顯著提升學生國際視野;二是產學合作能量升級,15件合作案總額逾472萬元,尤其在淨零碳排與綠色製造技術的研發上展現關鍵突破;三是教育公共性持續深化,不僅提供經濟支持,更透過校務透明與技能輔導,全面提升辦學社會影響力。
高科大的目標– BEST:高雄的智庫(Brian)、產業的引擎(Engine)、南向的基地(South)、融合的校園(Together)高科大的使命– WISH:全方位跨域(Whole Person)、國際移動力(International Mobility)、永續學習力(Sustainable Learning)、人本關懷(Humanity) 以教學實踐為核心的教學支持系統,提供教師執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所需資源, 112年申請件數137件,通過件數65件,連續二年通過件數全國第一,展現高科大支持教師將教學實務學術化之亮眼成果;打造以「思維」和「行動」為核心的四創(創意、創新、創客、創業)教育,112年教育部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獲選團隊數6組居全國第2;亦重視學生「專業能力」與「藝文素養」的養成,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112年核定通過101件,為全國科大第一,同時獲112年「第10屆教育部藝術教育貢獻獎」績優學校肯定,展現全人教育成果。積極延攬人才,藉由彈薪與發展多元計畫(如海洋特色永續發展研究計畫、學院跨域前瞻研究計畫)及獎勵機制,厚積師生研發量能,史丹佛大學「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高科大進榜51人,全國科大第2;高科大建構完善大學社會責任支持系統,重視永續發展並將學研能量回饋社會,「TSAA台灣永續行動獎」獲1金2銀2銅優異成績,企業各項評比表現亦獲企業最愛科大之肯定。在高教深耕計畫執行的成果展現如下:昇華教與學思維 培育未來人才技能 高科大真正視學生學習習慣轉變的議題,傾全力協助教師在教學技巧上能跟上新世代的變化,建構教師教學支持系統,首創「教師教學專業培育學程」,規劃36小時培育課程,為教師教學注入活水泉源,奠定教師教學知能、強化實務連結及實踐教學知能;推動「數位混成教學專業培訓班」,以「混成式課程、同步線上教學、非同步線上教學」為主軸規劃20小時課程,因應時代趨勢與未來學習型態的變化,培育老師線上混合教學能力,朝數位轉型創新課程前進;辦理豐富的教與學研習活動,不斷開發多元型態的實驗型方案,鼓勵教師運用創新的教學方式;高科大於106年即率全國之先,於校內設立USR專責單位,並育成校內微型USR團隊,將各類計畫資源導入課程,帶領師生走出校園進入社區,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場域內可被具體化、被實地應用的解決方案,也幫助師生傾聽在地聲音、感受社區的需求,學習將資源做整合並帶動區域的永續發展。改變教師思維,協助學生建構對世界更廣闊、更深度的理解;改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的興趣、經驗與思考模式連結;教師不斷發展增進,與學生共同探究、建構複雜多變的現實世界,一同學習、一同成長。 112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件數65件(全國大學第1名) 112年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通過件數5件 56% 教師投入創新教學與參與教學成長研習 70%科系教師曾以PBL融入課程翻轉教學現場 優化技職實作場域 高科大優化技職實作環境, 強調理論與實作並重的人才培育,建置契合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優質實境學習場域,為成就跨領域實作教學特色,高科大優化技職校院建構六大實作場域(創夢工場、跨領域實作工廠、多功能實習工廠、水產食品工廠、智慧商務實作場域、實習金控中心/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建置類產業學習環境,打造人才培育基地。 因應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及未來數位發展,成立「iPAS南區產業菁英訓練基地及實作考場」,盤點各校區系所之專業領域與能量,並對應經濟部產業人才能力鑑定機制(iPAS),建置4大類共9項能力鑑定實作考科考場,分別為「天線設計工程師」、「電路板製程工程師」、「物聯網應用工程師」、「巨量資料分析師」、「行動裝置程式設計師」、「行動遊戲程式設計師」、「智慧生產工程師」、「3D列印積層製造工程師」和「電動車機電整合工程師」。由不同系所教師組成專業之師資團隊及實作場域,規劃能力鑑定實作考場及課程訓練,以提升南區技職校院實作課程、師資及設備的質與量,更整合技職校院產業菁英訓練基地,讓高科大成為iPAS考科之實作教學考照訓練基地及南部地區產業人才媒合培訓之核心據點。 高雄市近年來力拚產業轉型,從重工業蛻變成高科技產業,推動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建構半導體產業鏈,從南科到小港,高科大坐落於「S廊道」的重鎮地點,因應產業人才需求,高科大持續培育人才培才、技術研發、接軌產業,建置「前瞻鐵道人才培訓基地」、「離岸風電訓練基地」、「半導體人才培育工廠」、「南區災害訓練中心」,作為業界訓練或研發場域,打造人才培訓基地。 實習/實作場域 iPAS專業人才鑑定實作考場 人才培訓基地建構國際化環境,成就國際移動力未來人才 因應2030雙語國家政策,高科大於深耕計畫第一階段「多益培訓」課外輔導班、學海展翅計畫、教師全英語授課鐘點加倍等相關措施,學生英語提升程度有目共睹;深耕計畫第二階段,建立「英語階梯式學習路徑」與「學生國際化學習路徑」雙軌制度(如圖),透過英語小班教學,扎根英語基礎能力,辦理多元語文學習方案與國際交流活動,規劃沉浸式學習模式,使學生走向國際。 「英語階梯式學習路徑」與「學生國際化學習路徑」雙軌制度推動產業學分學程,產業合作提升職場競爭力 為提升學生職場競爭力與縮短學用落差,推動產業學分學程,以建構階段性職能成長。第一階段為企業最後一哩對接,縮短學用落差,並建立示範效益。第二階段為企業內部職能對接,第一階段人才進入公司後,再以碩專班模式回校就讀,提升專業職能。第三階段為產業鍊聚落對接,擴大第一、二階段的模式,擴大培育規模,使整體產業鍊能夠有專屬培育機制及人才升級轉型的策略。目前學程為「國巨被動元件」與「日月光半導體」兩學程,為產業培育更多跨域人才,進而降低學用落差與挹注整合型人才之需求。 產業學分學程規劃實習領航,贏得職場競爭力 高科大致力於推動多元實習課程,依據各系課程規畫開設學期實習、學年實習、(寒)暑期實習以及專案實習課程,輔導學生將理論運用於實務,至科技業、製造業、觀光業、航運業、金融業等產業領域實習,累積職場經驗,接軌未來就業;高科大開設實習課程多年,與許多知名企業及公部門長期實習合作,舉凡台積電、聯發科、聯華電子、日月光、神基科技、京元電子、昇恆昌、合作金庫、第一商業銀行、台中銀行、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台灣高鐵、高雄捷運等皆有高科大學生實習足跡,透過職場實習與探索,提升職場競爭力。 學生實習創業家的精神-創業精神是一種活動、一種生活方式(彼得‧杜拉克) 高科大以「創夢工場」為場域基地,整合六創循環新生態系統之組織、場域、教育、活動、激勵等校園創新創業資源,推動校園創意、創新、創業、創造、創價至創局等六創活動發展,進行校園創新創業推動輔導及發展服務,全方位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銜接商品化基地再至創新創業邁入市場,實現扶植學生培養創業家精神及推動校園新創之願景。2021智慧生活創新創業競賽-創業組第一名 嘖嘖募資成功 皮革手做課程
塑造具產業特色的課程模組推動「主題式總整課群」共7學系參與,累計開設33門課,修課人次3,120人,修課學生實作成果卓越,獲有32項校內外實作獎項,含電子系入圍U-start與USR大學社會責任獎、互動系獲2024台灣數位媒體設計獎金獎與佳作等。與台積電共構「半導體產業系列學程」,規劃四大學程類別,課程特色規劃有台積電經理級主管及設備商共授的核心課程,並送至台積電NTC新人訓練中心學習。產業學程計33學分以上,四門特色核心課程合計569人次修讀。另本校「技優領航專班」於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為我國榮獲1金4優勝佳績,並在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取得6名國手、5名副國手,創下最佳成績。此外,五專「智慧自動化工程科」展現技職向下扎根,於多項競賽中表現優異,獲2024國科會資安競賽亞軍、2024台灣海洋國際青年論壇青年亞軍等。鞏固實務技能的學習機制遴聘業界專家入班教學,每年逾120門課程,計合作210間企業、220位業界專家,並導入「共同評分機制」,業師參與出題評比率達67.3%。學生回饋「有助提升專業技能實務應用」由4.1分提升至4.5分,顯示共授有效增實務知能。同時邀請國外學者,如美國工程院院士暨賓州大學榮譽教授特羅萊爾-麥金斯崔(Susan Trolier-McKinstry),講授陶瓷材料課程並開展聯合研究,加強國際實務教研能量。此外,結合GOLF學用接軌聯盟,協同企業及學校提升教師製課能力,由微星科技、緯創資通等企業提供案例並共同協作15件產業個案教材,接軌產業實務知能。GOLF學用接軌聯盟企業提供案例並共同協作15件產業個案教材表序企業產出課程(含產業個案)媒合系所課程1力成科技半導體產業概論學程材資系半導體製程2仁寶電腦仁寶學程互動系設計實作3友達光電顯示器智慧創新應用學程光電系平面顯示器概論4友達光電顯示器產業未來趨勢學程光電系平面顯示器概論5友達光電工程(技師)學程光電系顯示科技原理與實務6友達光電研發學程光電系顯示科技原理與實務7晶元光電實習入門學程光電系顯示科技原理與實務8勤業眾信會計通識學程工管系生產管理9微星科技人力資源先修學程工管系生產管理10鈦坦科技Scrum敏捷進階學程工管系生產管理11鈦坦科技Scrum敏捷入門學程工管系生產管理12緯創資通EE學程資財系物聯網系統設計與商業應用13緯創資通AI學程資財系物聯網系統設計與商業應用14緯創資通專利小學堂學程資財系物聯網系統設計與商業應用15緯創資通AI 100問學程資財系物聯網系統設計與商業應用擴展教學混成化及開放化與臺北聯大夥伴學校(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大學、臺灣海洋大學)共構及推廣MOOCs,本期將MOOCs由單主題課程已轉向為系列課程發展,推廣面向以國內導向國際之教學品牌為主。共集結臺北聯大系統8位教師及業師共構「創業狂想曲」MOOCs(分為序章-我的新創時代、貳章-創新創業面面觀、參章-創業營運經驗薪火相傳等3門課程),修習人數計有7,738人,完課率達57.97%,(計4,486人),高於MOOCs平均標準10%。同時本校將「序章」及「貳章」組成校院級線上學分課程,並納為「創業家精神」微學程核心課程。另外於英國FutureLearn平臺發佈AI跨域應用(與臺北聯大共構)、健康物聯網(與北醫共構)世紀之光-雷射、永續建築節能發展(與臺北聯大、慈濟大學組成SDGs概念&應用系列課程)及質量擴散與傳遞等全英語MOOCs。計有5,019名國外學習者修習,完課率達18.31%(計919人),高於MOOCs平均標準10%。因應生成式AI趨勢,辦理5場系列工作坊吸引各校865位老師共學增能,並推出「生成式AI導入教學」獎勵計畫, 計有35位教師以ChatGPT為主軸,搭配Dell.E 2、Toko、Gamma、Conker等29項GAI資源,發展高互動的複合式教學設計,其中超過九成的修課學生,認同生成式AI工具讓他們「提高自主學習的意願」、「更願意探索學科知識」、「有效提升課程學習效果」。案例:電機工程系老師張致遠將生成式AI融入「數位訊號處理」課程,與學生共同發掘正確應用生成式AI且高效的方式,而非僅僅將其視為「能回答問題的google」。他鼓勵學生使用各式生成式AI工具如ChatGPT、Freepix、Copilot等,並結合課堂討論與實踐,彙整學生的使用方法與經驗,整理出班級的「生成式AI使用教戰守則」;並藉以進一步激發學生運用多元工具,為自己量身打造學習教材與課後筆記。例如在期末作業,學生利用生成式AI工具製作「複習懶人包」,作為未來協助自己高效複習的「客製化個人家教老師」;此外,還有學生展現創意,運用AI生成一首「Z轉換之歌」,將琅琅上口的有聲教材納入自己的複習懶人包,作為學習的輔助工具之一。推動種子師資培訓,領航技職創創進路推動創新創業希望園丁種子教師海外培訓計畫,選送5名教師參與哈佛商學院線上課程培訓、10名前往美國柏克萊大學進行新創加速營培訓。培訓後進行經驗分享及規劃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擴充優化本校創新創業課程專區,同時融入教學。同時於暑期辦理創創校園交流巴士,由創創希望園丁號召本校對創業教育有興趣教師進行校外參訪,邀請夥伴學校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一同前往國內創新創業教育優質學府跨校交流,借鑑夥伴學校推動之經驗優化本校創業能量。112年度7月前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113年度5月前往靜宜大學、逢甲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更加入校友企業參訪(吉輔企業/自動化所校友),進行跨校創業教育推動經驗成果交流座談及建立合作機制,累計77人次教職員參與交流。希望園丁培訓後進行經驗分享,辦理種子師資培訓營,並邀請具創新創業教育推動經驗之專家學者進行主題演講,以教學論壇形式開放予全國大專院校教職員參與,培育全國創新創業種子教師。112年度3月邀請本校電子系鍾明桉老師分享體驗式學習法培訓經驗及創業競賽帶隊經驗,9月以交流論壇模式邀請志聖工業、陽明交大陳碩漢老師及本校希望園丁工管系尹秦清老師、建築系陳盈棻老師、文發系陳涵秀老師分享AI教學及創新創業教育推動經驗。113年1月則邀請112年度創創巴士夥伴學校成員海大產學營運總中心黃章文副主任及本校希望園丁化工系方旭偉老師及資工系張世豪老師分享創業人才培育、海外培訓經驗及生醫材料商品化經驗。113年10月以線上論壇模式辦理,由車輛系-王謹誠老師、文發系吳欣怡老師、工設系郭若妤老師分享創新創業教育推動相關主題。優質國際學校的擴點合作112-113年與全球四大洲歐美日澳21個國家63個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至113年已與57國435個盟校簽訂國際合作協議,並與7國18校簽訂雙聯合約,累計參與雙聯學生達317人,本校積極培育具國際競爭優勢的人才,疫情後境外生人數逐步成長,出國與來校交換生679人,境外學位生1,015人已趨近疫情前。合作案例包括:113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與我校在今年六月簽訂合作備忘錄(MOU),並於7月由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校長Chancellor Pradeep K. Khosla、Ms. Whitney Egan健康科學研究部執行長與Ms. Courtney Giordano國際發展處處長一行三人至本校拜訪王校長及國際事務處,討論未來兩校簽訂雙邊研究計畫—Joint Research等計畫,未來增加各學院國際化之教學研究環境;法國里爾大學副校長Ni Toulouse 及國際處健康與運動組主任Angeline Nova來訪討論有關交換學生、合作領域、PBL工作坊等議題。113年與臺北聯合大學系統締盟深化越南盟校,進行雙方擴大及深度合作,並與胡志明市百科大學(Ho Chi Minh City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CMUT)、胡志明市科技與教育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ical Education, Ho Chi Minh City)簽訂合作協議,本校亦拜訪胡志明市越南國家大學(VNUHCM)、胡志明市醫藥大學(Ho Chi Minh City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文朗大學(Van Lang University),深化越南學校合作。積極擴展雙聯學制,18項雙聯學制包括學碩士、雙碩士與雙博士等,累計參與雙聯學生達317人。包含泰國皇太后大學和德國波茲坦應用科技大學的碩士雙聯,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和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學碩雙聯,另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有五學院有學士、雙碩雙聯的合作。跨國跨域整合的聯合研究模式為培育跨領域、多元及具包容性的科技研發人才,推廣與國內外學術單位及醫療院所合作,鼓勵不同領域、不同面向的團隊組織共同提出研究計畫,透過與國內學校(臺北聯合大學系統)、國外學校(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日本東北大學等)與機構(如公私立醫院:馬偕醫院、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萬芳醫院等)共同簽訂合作協議進行聯合研究計畫,訂定各項學術合作專題研究計畫作業要點,以提升本校學術國際能見度、加深並雙向提高學術研究水準。113年合作夥伴達23所,合作計畫達60件,跨國際合作占比提高至將近5成;合作主題聚焦光電通訊、化學材料、環境能源、生技醫材、AI智能運用等,雙方挹注經費合作產出SCI論文。目前本校與臺北聯合大學的合作主題多聚焦於「光電通訊、材料工程、環境能源、生技醫材、化學、醫學臨床應用」之拓展;與國際地區方面的合作主題則著重於「通訊、人工智慧、化學結構、電池」之開發;與醫院方面的合作主題多聚焦於「AI運用(智慧醫療)、臨床應用、生技醫材產學、臨床為導向之學術研究、醫院管理、醫學人文」之研發,並委由各領域專長教師負責技術研究,以供醫師進行臨床測試。透過雙方挹注經費及研究專長互補,規範合作經費及成果產出,雙邊共同投入金額亦逐年增高。為促進本校教師及學生增進與國際學研機構合作,鼓勵教師遴選學生出國研修、邀請國際學者來臺共同研究並發表頂尖期刊論文之雙邊學術合作研究,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際合作研究補助作業要點為準則,獎勵教師與QS前300國外學校學者共同研究。近兩年合作包括澳洲昆士蘭大學、荷蘭臺夫特理工大學、美國辛辛納提大學、日本九州大學等,計11件國際合作補助案,歷年累積與10個國家、18所學校及1個政府機構共同執行國際合作研究。拓展大學永續影響力的校務永續治理策略建置「臺北科大永續專區」,完整揭露本校校務治理、教研發展、綠色校園與社會實踐等永續發展策略及成效,以增加本校與利害關係人之溝通性。並建置「永續相關課程與活動填報系統」,使資料蒐集系統化提升行政效率。本校參考GRI、SASB及STARS等指標為架構,出版2022年與2023年永續報告書,揭露本校於永續發展願景下,校務ESG的推動經營成效與社會影響貢獻,作為學校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及自我檢視精進之工具。本校委託獨立第三方驗證機構法國標協集團-艾法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根據AA1000 V3保證標準,以及2018年附錄的第一應用類型(Type 1)中度保證等級對報告書進行查證,增加可信度。為擴大永續影響力,本校連續兩年參與「臺灣企業永續獎」榮獲「臺灣永續大學績優獎」,以及大學永續報告書獎「金級」;並參與遠見USR獎,榮獲「大學永續報告楷模獎」,本校USR計畫「鶯歌陶瓷培力‧科技驅動創生」榮獲「在地共融組楷模獎」。另參與北聯大「創新.永續實踐大賽」,於2023年本校1組團隊榮獲「最佳研究獎」,2024年更榮獲1銀3銅殊榮,展現出本校研究實力的穩步提升。
一、完成北竹二校區碳盤查:完成北、竹校區碳盤查,建立ISO14064溫室氣體盤查程序書,提出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宣言,導入TCFD評估財務風險。並強化利害關係人溝通機制,落實校園低碳生活調適、管理。二、制定學校淨零發展路徑:結合校務支持、專業特色,制定本校112~116淨零推動路徑。推動重點包含:(一)永續教學融整:永續導入課程,開發永續發展教材;結合專業課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結合院系專業,培育永續跨域人才。(二)永續校園治理:汰換耗能設備,落實能源需量控制;規劃減碳路徑,制定校園治理方案;精進智慧管理,追蹤校園碳排碳匯。(三)永續校務推動:永續報告更新,持續揭露永續成效;制定減碳路徑,定期追蹤碳排足跡;落實校務研究,滾動檢核資源配置。三、鼓勵學生以永續為主題參與競賽:111學年度深化永續發展教學內涵,修訂教學規範內容,制定各課程與SDGs之關聯,全校與SDGs相關課程計1,240門 (總計2,736學分)。112學年鼓勵學生以永續為主題參與競賽,重要獲獎項目有:(一)2023年參加中鼎教育基金會「探索台灣120h-永續好行」競賽獲獎,2023年獲全國第一名(獎金10萬元)。(二)2022以洞察台灣永續行動與在地文化為設計主體,參加「德國紅點設計獎」獲15座設計獎項。四、持續落實ESG永續發展成效:結合本校法規政策、組織、績效目標、永續教育等面向,引領淨零轉型,籌組ESG永續產學聯盟,共同推動永續議題之計畫,致力校園及協助產業共同推動永續治理。2021年為本校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發行「ESG永續報告書」,依循GRI Standards核心選項揭露,選定14項主要對應SDGs目標,擬定37項長期目標及22項永續作法,攜手內部與外部利害關係人,齊力落實永續未來。並由「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BSI)」查核通過。2021年獲「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大學組/永續報告書銅獎」;2022年ESG永續報告書再獲「台灣企業永續獎/大學組/永續報告書銀獎」及「台灣永續大學績優獎第一名」二座獎項;2023年ESG永續報告書第三度獲「台灣企業永續獎/大學組/永續報告書銅獎」及「台灣永續大學績優獎」二座獎項。結合本校規劃與設計、管理、資訊學院專業課程特性,以教學、研究、實務專題、競賽輔導等方式,多元導入永續發展議題,協助投入永續相關實習、就業,積極投入永續人才培育(永續財務金融、設計、服務及資安等),塑造新經濟價值課程,接軌產業永續人才需求目標。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使命在於培育具有深厚藝術底蘊的戲曲人才,並以推廣戲曲藝術活動為己任,力求實現「以藝術提升公民素養,增進人文內涵」的崇高目標。本校第一階段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執行成果及亮點如下:一、 創新教學精進113年度創新教學精進部分,為達到學生具備應有之素養,具體措施如下:推動教師專業成長、鼓勵創新教案研發,優化教學場域及環境、建構多元課程結構及輔助戲曲教學成效支持系統,五大主軸為主要策略。(一) 推動教師專業成長:113年度起鼓勵教師組成社群跨學系進行教學研討,提升教學能量,辦理3場教師成長社群。112-2學期教師辦理3個社群活動,包含跨領域演出合作、即時影像回饋系統應用於肢體教學訓練的開發、曾永義院士戲曲經典研讀班,共計10場活動,67人次參與(二)鼓勵創新教案研發:鼓勵教師突破傳統教學方式,建立創新教學、開發教材或教具,提升學生學習興趣,113創新教案共計17位教師提出,最後15創新課程實施,實際參予創新課程學生約200人,提升成效為85%。。(三) 優化教學場域及環境:113年修繕更換大小視聽及電腦教室電腦汰換,更換教學用印表機及雷瑟投影機,購買AI人工智慧站,學習場域空間、採購樂器設備,改善空調問題,演出場館修繕及改善、更新電腦教室電腦設備。共計536萬6,972元。(四) 建構多元課程結構:補助各學系開設基礎、進階、專精及特色課程,113年共計補助36門課程,112-2文化創新媒材,開設AI生城式運用等課程,並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開設微學分課程,邀請明師美國教授kathy A. Perkins教授燈光設計明師工作坊,將國外劇場實務經驗帶給本校同學,曹復永老師進行京劇經典唱腔身段之專精訓練,厚植學生實務能力,民藝系邀請旅法30年編舞家林怡芳老師進行「抓住公牛的角」實驗工作坊,提供學生創造力及編舞能力。(五) 輔助戲曲教學成效支持系統:聘任優秀學生擔任教學助理,輔助課業學習,113年共54門課程獲得教學助理協助,受惠學生達927位。二、善盡社會責任 本校肩負傳承傳統戲曲的責任,積極推動全民美感教育,並將日常學習成果與社會大眾分享,旨在豐富民眾的藝術內涵,促進社會文明的提升與國家文化的發展。以下為具體做法:1. 湖光山色藝術季:本校規劃精采好戲演出,專任教師和業師,如:廖瓊枝、曹復永、王金櫻等知名業師全力指導學生,從實務學習中帶動課程進行,實踐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的教育精神。113年「湖光山色藝術季」推出5齣好戲,演出7場次,如:《梨園妙韻奏輝煌》、《青白蛇·緣》、《劃·時代》《明妃》等,展現本校教學的硬底子功夫與表演美學。秉持以教育、文化、數位、區域、觀光之多元發展為主軸,113年推出創意新穎、首度由六系學生聯演的旗艦製作《森林七矮人》,不僅讓觀眾體驗京劇、歌仔戲及客家戲演員國語、台語及客語切換飆戲,加上馬戲特技與矮子功,並應用AI技術增加視覺效果,精彩的演出讓現場氣氛歡樂十足。2. 扶老攜幼計畫:落實以藝術滋養弱勢者、長者和幼者之心靈。(1) 攜幼計畫:師生至國中小社團課程推廣表演藝術社團,服務於文山區及內湖區之國民中小學,113年參與人數達300人,傳統藝術深耕,自幼開始。認識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表演藝術,培育文化素養,達成本校推廣文化藝術的使命。(2) 扶老計畫: 本計畫結合服務學習課程,以表演藝術為社區提供服務,落實社會關懷。辦理海洋教育永續計畫,淨灘及社區服務,至文山特教學辦理望年會活動。藉由活動激發學生熱心助人、自我反思的作為,將自身所學透過本計畫的實施,培養自我成為有社會責任的公民,113年共計參加1500人次。3. 全民美育共享:為達到全民美育共享,綜藝團與舞蹈名師藍波老師攜手合作,推出了跨界作品《人身 人聲 人生》,結合流行音樂與特技表演,掀起了熱烈回響,共計3場演出觀賞人次達3000人進場。三、產學鏈結本校培育專業表演藝術人才,與當代知名劇團、場館及表演藝術產業連結緊密,行之有年,策略如下:(一)強化產學實務合作:為使學生能與業界接軌,與在地歌仔戲團緊密結合,並和趨勢文教基金會合作,讓師生能在文化舞台上演出,增加實際演出實力,以當前產業需求及發展實況為基礎,並培養在地人才,113年共計109件產學合作產值約1,178萬1,834元。(二)專業跨領與展演製作:113年推出《森林七矮人》京歌客不同語言尬系,運用AI科技生成影像,使得演戲更生動活潑。(三)國際文化藝術產業鏈結:113年度本校學生11位致法國第八藝術大學為期15天之交流。6月法國、印尼老師、比利時老師開設身體工作坊,帶來新的火花,此外113年補助學生前往美國,澳門,荷蘭,義大利,韓國,法國,柬埔寨及馬來西亞等國77人次,補助機票達133萬元。且本校與凌華教育文教基金會合作辦理劇藝無限文化交流計畫,到德國前往交流演出,傳達「文化交流無國界,中西藝術融合無框架,戲曲青年淺職無限量」之精神。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1. 每年擴大舉辦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113年度邀請法國、新加坡、印尼及國內知名學者進行研討,有效提升本校在國際戲曲藝術學術地位和能見度。2. 協助經濟不利文化學生113年度共計補助178人次學生,總補助金額達56萬7,170元,使學生能專心學習。3. 辦理健康法治講座及課程,融入性別平等、健康議題、統合能力等,培養全能之知識。
教學創新精進-朝陽科技大學榮獲辦學績效卓越獎,致力永續表現亮眼 Cheers雜誌2024大學辦學績效成長調查結果出爐,評選全台辦學績效最佳大學18所,其中,本校榮獲績效卓越獎,由鄭道明校長代表領獎,表現十分傑出。 根據調查指出,本校辦學認真,師生與校友向心力強,112學年度日間部四技新生註冊率高達95.58%,在少子化浪潮中逆勢成長。此外,本校致力推動SDGs,目前海外姊妹校超過640所,境外學生來自20個國家,除了透過重點特色計畫強化校級研究中心,帶動研發與產學績效外,更斥資新台幣7億元成立航空學院,打造全台首創ㄧ條龍情境式航空教育環境的校園航空城,成為國際航空產業人才首選。 在頒獎典禮上,鄭道明校長特別感謝全校教職同仁的努力,讓本校的卓越能被看見,並受邀以科大代表身分,分享朝陽近年推行AI數位學習成果,以及生成式AI趨勢對大學教育的挑戰。校長鄭道明表示,因應ESG的浪潮,大學校長更需要從觀念到行動,為高教永續領航,除了要有清楚的辦學藍圖、宏大的願景、明確的策略以及可持續的行動方案,更需與世界高等教育潮流同步前進,兼顧USR、SDGs永續辦學的雙重目標,落實「大學治理」、「社會參與」、「教學承諾」、「環境永續」四大實踐策略,才能把學校辦的更好。 本校以永續為發展主軸,除了展現卓越辦學績效,並運用AI深度學習來進行產學研究的品質檢測,同時透過人工智慧來了解學子學習狀況並預測休退學趨勢,擴大辦理研習工作坊讓教師將生成式AI工具融入教學,與AI協作創造智慧化校園,深受肯定。善盡社會責任-推動社會參與績效卓越,朝陽科技大學獲頒永續典範大學殊榮 由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主辦之首屆「2024台灣永續大學獎」榜單揭曉,其中,朝陽科技大學以推動社會參與之卓越成果,獲選「十大典範大學」,在大學永續願景策略、學校治理、財務規劃經營、環境永續及社會共融等五大面向的綜合績效,表現十分亮眼,成為永續大學標竿。 在鄭道明校長的帶領下,本校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納入校務發展,致力打造國際化校園,從在地社區到全球參與,師生USR團隊推動永續發展績效卓著。目前全校開設超過4,000門與SDGs相關的課程,並成立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年降2%的能源使用,宣告2045年達成淨零排放之目標,不但連續7年蟬連UI世界綠能大學全球百大,進榜英國QS世界大學永續排名及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更榮獲2024歐洲ACEEU亞太區Triple E Awards年度傑出社會參與暨永續大學特別表彰獎,為台灣唯一獲獎學校。 在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上,本校國際志工遠赴非洲坦尚尼亞、印度、越南、菲律賓及蒙古等地進行志願服務,協助興建圖書館及數位學習中心,改善當地飲水環境,並關懷失依兒童,服務人次高達27,000人,愛無國界的志工行動,廣受國際肯定。同時,朝陽也致力地方創生,貼近社會需求,師生USR團隊輔導農民無毒種植,維護友善生態環境,並建構北溝文化生態共融村、推動幼老共學,營造永續城鄉,榮獲天下USR大學公民獎私立技職第一。此外,本校師生團隊亦投入「美樂地計畫」,協助台中市政府打造「共融公園」,促進不同背景、文化及能力的族群共存,營造多元(Diversity)、平等(Equity)、共融(Inclusion)的包容友善環境,發揮永續典範大學的社會影響力。產學合作連結-朝陽科技大學與證基會簽署MOU,培育綠色永續金融人才 因應金管會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並提升青年學子金融專業及就業競爭力,本校與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簡稱證基會)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分別由朝陽科大校長鄭道明及證基會總經理張麗真代表簽訂,未來將共同培育綠色永續金融人才,合作備受關注。 證基會總經理張麗真表示,淨零減碳已是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入場券,永續人才是企業發展及達成永續目標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證基會規劃辦理「永續金融證照」,分為「基礎」及「進階」兩階段,「基礎」證照可自修通過測驗或培訓完訓取得,再完成進階培訓取得「進階」證照。測驗範圍涵蓋永續基本概念、永續資訊揭露、永續風險管理與治理及永續金融共四大範圍,除金融業所需具備的永續投資、融資、保險等知識外,亦納入非金融產業所需的永續資訊揭露。此外,為協助學習準備,證基會也有出版參考書籍。 校長鄭道明強調,本校多年致力永續卓然有成,並榮登QS世界大學永續排名,為全台私立科大唯一進榜,很榮幸能與證基會簽署MOU,共同推動永續金融證照制度,不僅能為金融業培育符合永續發展需求的人才,亦能提供一套有系統的培訓課程,協助學子取得永續金融證照,提升專業並增加職場競爭力。 「永續金融人才」是金融業和企業邁向永續目標的幕後推手,而永續金融證照與其他金融相關證照類似,但增加了「永續資訊揭露」、「風險控管」、「溫室氣體管理」及「永續投融資」等項目。管理學院院長傅鍾仁表示,愈來愈多金融業者及投資人將企業的ESG表現,納入風險評估及投融資標的之考量,未來管理學院包括財務金融系、企業管理系、保險金融管理系及會計系將持續與證基會合作,提升學子在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大面向之能力,為培育綠色永續金融人才而努力。提升高教公共性-朝陽科技大學聽障校友黃睿麒創業有成,捐贈120萬嘉惠學弟妹 在科技業創業有成、闖出一片天的聽障創業家黃睿麒,為了感念昔日師長的照顧,捐贈新台幣120萬元回饋母校朝陽科技大學,支持弱勢助學計畫,同時優化校園無障礙環境,嘉惠朝陽的學弟妹,傳為佳話。 「我的成就,來自母校朝陽!」黃睿麒為本校資訊管理系校友,雖已離開校園20年,卻一直未曾忘記母校師長的恩情。黃睿麒說,當年因自身聽力受限,求學這條路走的十分艱辛,他很感謝學務處特教資源中心李麗溫老師及學輔志工同學的耐心陪伴,克服溝通的障礙,終能在資訊科技領域發展,成功創業,因此決定以實際行動回饋母校。黃睿麒為連續創業家,專注於系統開發及數位應用優化領域,近年積極拓展事業,不僅取得社群備份分析系統新型專利,更榮獲政府補助,為跨足全球數位市場做好準備。 校長鄭道明表示,他除了代表全校師生對黃睿麒校友表達感謝之外,也肯定本次捐贈百萬回饋母校的行動。黃睿麒校友以毅力及熱忱,克服聽力受限的困難,跨越人生低谷,不但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更回饋母校及社會,實為青年學子學習的榜樣。在促進無歧視與友善校園環境的努力上,本校已連續6年進榜英國泰晤士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同時為全台第一所設立特教資源中心之科大,30年來服務超過1,800名身心受限學生,希望未來身心受限的學子都能發揮所長,成為社會上友善的貢獻者。 助理副校長兼校友服務暨職涯發展處處長許世宗也強調,本校培育了9萬名校友遍佈全球,每一位校友都是本校力量的延伸。黃睿麒校友捐贈120萬回饋母校的善舉,凝聚愛心力量,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溫暖和幫助,再一次見證了校友與母校共同守護朝陽學子的決心,也激勵更多人參與回饋的行動,對本校未來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校長鄭道明表示,黃睿麒校友以毅力及熱忱,克服聽力受限的困難,跨越人生低谷,不但成就了自己的事業,更回饋母校及社會,實為青年學子學習的榜樣。 黃睿麒說,當年因自身聽力受限,求學這條路走的十分艱辛,他很感謝老師及學輔志工同學的耐心陪伴,克服溝通的障礙,終能在資訊科技領域發展,成功創業,因此決定以實際行動回饋母校。 ◆其他成果及亮點—教學創新精進1.■ 全國大學校長會議於朝陽科技大學展開,創新永續實踐高教願景2.■ 馬來西亞國際發明展,展現朝陽科技大學師生永續研發實力3.■ 朝陽科技大學學生會連6年獲頒教育部最高榮譽4.■ 朝陽科技大學國際文化週登場,多元共融校園全球化5.■ 美國普渡大學師生來朝陽科技大學,交流研習飛航領域專業6.■ 全國技能競賽英雄榜,朝陽科技大學奪金表現亮眼7.■ 朝陽科技大學榮獲THE全球最佳大學排名8.■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系創新研發,勇奪全國學生實務專題競賽首獎9.■ 全國大專院校特色公園競圖,朝陽科技大學景都系榮獲雙首獎10.■ iPAS無形資產評價師認證,朝陽科技大學會計系通過率全台之冠11.■ 朝陽科技大學工設系設計週,展現永續設計創作成果12.■ 朝陽科技大學視傳系學子策展,俄羅斯藝術家創作受好評13.■ QS 2025亞洲最佳大學排名,朝陽科技大學連續四年蟬聯全臺唯一進榜私立科大14.■ AI創新技術再突破,朝陽科技大學資訊學院畢業展成果亮眼15.■ 南非藝術家受邀朝陽科技大學展出 ,多媒體創作受注目16.■ 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畢業專題發表,銜接幼教產業前景看好17.■ 台中市技職秀起來,朝陽科技大學社工系展現亮點特色18.■ 大學校園絕美耶誕布置,朝陽科技大學限定19.■ 朝陽科技大學國際學生跨年,感受台灣師生溫情◆其他成果及亮點—善盡社會責任1.■ 朝陽科技大學榮獲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2.■ 朝陽科技大學攜手科思創,地球日共創永續3.■ 朝陽科技大學開設4,000門永續課程,天下USR大學公民獎奪冠4.■ 朝陽科技大學響應世界糧食日,山城美食嘉年華推廣食農教育5.■ 北溝故宮論壇登場,朝陽科技大學USR開啟在地創生契機6.■ 南屯長青學苑打造社區共學平台,樂齡學習實踐永續7.■ 鋪面材料再生研討朝陽科技大學展開,聚焦永續創新8.■ 致力淨零永續,朝陽科技大學IEEE ICACEH國際研討會大獲好評9.■ QS 2025世界大學永續排名,朝陽科技大學連續2年私立科大唯一進榜10.■ 朝陽科技大學攜手國際同濟會,小小夢想家共創SDGs學堂◆其他成果及亮點—產學合作連結1.■ 波音777飛航情境模擬教室,結合飛安演練全台首創2.■ 學術影響力評比,朝陽科技大學論文被引用數12年蟬聯第一3.■ CYUT pens MOU with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Services4.■ 朝陽科技大學進榜美國新聞全球最佳大學排名,榮登私立科大第一5.■ 朝陽科技大學首創AI精準運動系統,協助國民運動中心智慧升級6.■ QS世界大學排名,朝陽科技大學名列私立科大第一7.■ 全球最佳年輕大學排名,朝陽科技大學名列非醫學類私立科大第一8.■ 朝陽科技大學校園創業市集開跑,結合USR致力地方創生9.■ 朝陽科技大學成立碳回收中心,推動淨零轉型10.■ 朝陽科技大學SSIM國際研討會,開啟社會科學與科技管理新對話◆其他成果及亮點—提升高教公共性1.■ 企業捐款響應助學計畫,嘉惠朝陽科技大學弱勢學子2.■ 朝陽科技大學EMBA校友募集熱血千袋,捐血行動讓愛永續3.■ 朝陽科技大學圓夢樹點燈,募集300份耶誕禮物送暖家扶
一、教學創新精進(一)革新課程地圖,優化學生職涯定向 為鼓勵與推動各系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全面系統性檢視並規劃,讓學生畢業時具備目標職場所需之就業競爭力,全面推動各教學單位課程更新,為此本校教務處於112年3月30日邀請各系出席「系所科課程革新作業說明會」,會中具體討論各教學單位課程地圖之革新重點、運作細節、執行時程等,以落實系統更新及各教學單位課程盤整革新。並於112年4月19日辦理課程地圖概念與設計之分享透過重視學生學習歷程,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主及精進教學品保的學習環境,調整與盤點目前各系所之課程規劃,期達學用合一。(二)教師教學研能精進 本校積極鼓勵教師自組專業成長社群,透過互相交流與學習,營造共學氛圍,投入面向包括教學類、研究類、實務類及工作坊等四大類別,每年依年度預算公告受理申請。同時,每學年持續辦理各項教學法精進與創新研習及工作坊,邀請專業學者及實務人士分享經驗與技巧,透過互動交流提升教師教學創新知能。為鼓勵教師投入教學創新與改善計畫,解決課堂實務問題並提升教學效能,本校每年度提供教師申請教學改革計畫的資源支持,協助教師精進課程內涵並拓展多元專業知識,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截至目前,本校112年度獎勵教師從事創新改革計畫數量共20案,並持續鼓勵教師參與國內外各領域教材、教學法研究及專業知能研習活動,強化教學品質與專業發展。(三)國際競賽能力 本校積極爭取參與國內外各項競賽與學習機會,透過舉辦國際競賽相關講座,邀請國際裁判親自說明競賽規則與評分重點,並邀請金牌選手分享得獎經驗與實戰技巧,協助參賽學生掌握正確賽事資訊、調整備賽方向,有效提升競賽表現與獲獎機會,並促進經驗傳承。此一系列系統性培訓與輔導成果豐碩,112年已榮獲 2項特金獎、15項金牌、29項銀牌與46項銅牌 的亮眼成績,不僅展現本校對卓越教學品質的堅持與落實,也奠定在國內餐旅教育的標竿地位,並讓世界看見臺灣人才的實力與餐旅教育的發展潛能。(四)英語學習措施 本校積極推動多元化之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學習活動,並於新生入學時辦理英文分級測驗,採適性分班教學,以提升教學成效。透過前、後測成績分析,持續掌握學生英語學習成效,逐步強化學生英語能力,並以此作為提升畢業門檻之依據。此外,學校亦致力於提供學生更多國際交流與海外學習的語言與文化體驗機會,並採購線上語言自學系統(Easy Test),協助學生自主提升語文能力。同時,針對英語學習相對弱勢的學生,也提供補救教學資源,確保學習機會均等。在各項措施推動下,學生英文能力穩步提升,學生通過各級CEFR英文能力對應之證照數量已達 373張,展現本校在語言教育與國際化發展上的積極成果。(五)資訊素養提升 本校專注於餐旅專業技職教育,因無資訊科技或數位媒體相關科系師生協助課程數位化,因此特別延請高雄在地數位學習業界專業人才,協助培育本校自有數位學習團隊,以確保課程教材品質與教學效能。為落實數位學習認證制度,以確保數位學習品質,提升學生參與數位學習之意願,促進終身學習之實現,本校「餐飲資訊管理」課程榮獲112年度教育部數位學習課程認證肯定。(六)研究中心 本年度為研究中心設置運作籌備期,確立研究中心設立相關規範與管考標準,已於112年3月通過行政會議制定「院級研究中心設置要點」及「院級研究中心評核作業要點」兩辦法,並利用講座舉辦及實地參訪等方式,讓各學院師長了解各校主題研究中心推動與營運方式,以利各院研究中心設置之意願與設立目標與任務之確立。目前已設立「觀光政策創新普拉斯+」、「永續觀光休閒產業發展」及「食農在地創生」等三研究中心,各研究中心之設立制定目的與階段性的短中長程計畫,如主編期刊或學報之評等提升計畫、研發成果商品化與技轉、產學合作金額目標、教學創新研究成果之產出等,以利後續之評鑑,並鼓勵各院以小組經營之形式,審慎評估營運所需的資源與經營方向,凝聚共識。二、善盡社會責任(一)一學院一USR 為配合政府推動地方創生之策略,由各學院推動目標以概念發想階段為主,融入校務治理架構形成運作機制與場域共同研議、凝聚共識,藉由教師帶領學生以跨科系盤點在地發展、產業、文化與城鄉需求議題及面臨問題瓶頸後,進而輔導級協助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全人素養和社會貢獻。各學院執行內容如下:1.餐旅學院:以偏鄉關懷、用愛陪伴為主題,落實教育平等、關懷弱勢的理念,規劃餐旅相關課程陪伴屏東縣滿州鄉三間國小及南投縣埔里國小之學童,強化學生對永續食農教育、永續環境觀念。並於活動執行期間,盤點在地需求後,使用滿州鄉與埔里鎮在地食材及研擬特色餐酒,期以透過產品研發,提升在地產業經濟價值。2.廚藝學院:為厚實人文社會關懷,提升社區長者身心社層面的整體福祉,師生團隊規劃樂齡香草植栽療癒課程,鏈結小港周圍之社區據點,以廚藝專業帶領高齡者進行植栽認識與餐食示範展演,透過改善長者飲食習慣及提高長者社交機會,促進長者身心健康,更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增進高齡者的「健康與福祉」。3.觀光學院:強化課程與在地連結,推廣以永續漁業文化為底蘊的遊程,帶領學生至永安漁港了解當地文化風情、凝聚地方共識,規劃符合在地特色的體驗內容,點亮在地遊憩資源,提升旅遊服務專業,並可為深度探索社區的遊客提供多元化選擇。4.國際學院:除建構雙語SDGs課程及教材,推動永續發展教育外,更聯合本校廚藝學院西廚系及中廚系,與田寮古亭社區、食品公司、高市府農業局畜產科建立多元夥伴關係,藉由產業技術聯盟及交流活動,以田寮在地產銷履歷豬研發多元異國風味料理,藉此促進學校、廠商和社區產業共生共榮,達到地方創生及永續經濟發展之目標。5.共同教育委員會:著重實踐在地連結,針對人文藝術結合歷史文化融入USR實場域調查探訪,並與魚池鄉鄉長針對培育在地觀光旅遊及產業人才與生態旅遊結合進行交流座談,期望藉由政府單位做為基地,建構大學推動社會責任之規劃與執行,共同推展地方創生及文創產業之發展。(二)義賣餐車活動 本校邀集23家育成廠商、創業校友及各地商家進駐,舉辦以「療癒美食x創意美學x育成輔導x食農教育」為主題的文創減塑市集,含括手作愛玉體驗活動、餐車美食等具有創新及互動性的方式,吸引活動參與率,亦邀請專業師資進行餐車創業輔導,協助欲創業之對象,以提升社區創業知能,本次義賣所得,將全數捐贈高雄市社福團體做為兒童助學之用,並於活動後持續宣傳公益事業的實質成果,助於提高餐車義賣公益活動的執行成效,建立本校品牌形象,同時確保活動能夠達到促進社會參與和公益支持,落實大學責任實踐之目的。(三)服務學習 學生社團、系學會等至偏鄉國小、財團法人等機構進行服務學習,藉由參與志願服務,關懷與瞭解弱勢團體、偏鄉學童等,培養志願服務的精神外,也可發揮自己所長,並從中累積實務經驗,實際服務與知識技能融合,達到真正的學以致用,並從中體驗到為他人服務的喜悅和成就感,同時也能學習與人溝通、協作、領導和解決問題的技能,這些技能對未來的職業和生活都有重大影響。於課程結合「性別平等教育」,讓學員們能夠在活動體驗中學習新的知識,建立關於性平教育的觀念,並藉由親身體驗維護公共區清潔工人的辛苦,能更直觀的感受並養成習慣,了解為何一直以來政府都在倡導「垃圾不落地」,落實社會回饋的理念。三、產學合作連結(一)創業鋼鐵人 透過鋼鐵人計畫,鼓勵創業校友於本校培植與孕育新創事業,提升學生面對職涯發展之應變能力及就業競爭力,媒合創業校友與學生,藉由店家技術指導及移地實地訓練,同時校方適時介入加以輔導、協助,增進學生掌握產業發展動向及趨勢之先備知識,落實創業人才孵育。 本校持續進行媒合創業校友,老新餐飲集團、等路伴手、餵口甜點、綠野香蹤及陋比咖啡等進行輔導,提供模擬創業場域,同時辦理數場創業相關課程,如:美食攝影、品牌管理、素食甜點示範教學等,並於期末辦理微型創業成果展,透過此計畫整合學生各項所學的知識與技術,結合創新與創意,演練創業實務企劃流程,並實際體現學生創業實務及開發創新商品之能力,藉由校友協助指導,已有一位學生成功於網路創建品牌【荒漠甘泉】,一位於臺南知名飯店的烘焙坊工作,未來將持續協助新創團隊發展,為餐旅產業注入新流,以達到擴大影響力及回饋地方產業貢獻,期望未來帶給臺灣餐飲產業有不一樣的視野與展望。(二)一學院一國際組織 本校持續深化與精進一學院一組織之目標,提升學校在國際上知名度和聲譽,同時增加國際合作機會,旅遊及觀光研究協會(TTRA)、國際餐旅教育學會(ICHRIE)、亞太旅行協會(PATA)、法國Lyfe國際廚藝聯盟等,每年選派各學院之師生赴海外參與國際研討會,與各國產學業界優秀人才進行國際交流,拓展本校國際能見度。1. 國際學院:持續與旅遊及觀光研究協會(TTRA)維持會員關係,於今年至韓國首爾參加研討會探討疫情後及少子化之國際觀光議題外,本校師生也於此次研討會口頭發表論文專題,並於亞太地區籌備單位洽談2025年於臺灣舉辦之可行性,盼能增加本校國際能見度。2.餐旅學院:持續維持與國際餐旅教育學會 (ICHRIE) 的會員關係,積極參與該學會每年由不同會員大學主辦的國際研討會,關注全球餐旅教育趨勢與產業發展脈動。透過會議中的學術交流與實務討論,深入探討餐旅教育的創新教學方法、數位科技應用、永續發展策略以及產學合作新模式,並與國內外學者、業界專家及教育機構代表建立緊密連結。並於會後,將會議所學帶回校內,轉化為教學與研究的養分,不僅強化課程內容,使其與國際標準接軌,更促進教師間的經驗分享與學術合作。3.觀光學院:帶領觀光所研究生參與PATA Travel Mart(PTM),為亞太地區最大之旅展暨旅遊交易會,與國際買家進行交流,推廣臺灣觀光,並吸收其它國家觀光產業最新趨勢,同時促成本校與PATA實習合作機會與成立NKUHT學生分會;本校研究生亦參與青年論壇,與各國之青年交流,分享目前國家觀光發展趨勢,進而達到與國際接軌,走向國際,參與未來之目標。4.廚藝學院:加入法國Lyfe國際廚藝聯盟主要目標為強化餐旅管理與廚藝教育的國際合作與專業交流,並提供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國際合作機會,112年選送學生至聯盟參與10周短期訓練課程,並選派教師至法國里昂及泰國曼谷參加聯盟會議及教學訓練與業界餐廳實習課程,旨在深化國際交流與教學,該課程提供聯盟學校教師們學習不同教學模式與教師們互相交流的機會,進一步提升教學技巧與專業知識,並於此次會議中倡議廚藝創新暨綠色永續研究及實踐活動,榮獲聯盟總部廚藝永續研究經費。四、提升高教公共性(一)三服教育 三服教育共包含三個項目,分別為「服務精神」、「服儀端莊」及「服從紀律」,「服務精神」為推動勞作教育晨起勞掃服務,並辦理「校園與社區關懷工作坊課程」與「環境關懷與服務能力提升講座」,鍛鍊學生體能並養成同學服務的美德與勤勞的個性,進一步培養學生「做中學,學中做」的教育意義樸實負責任的生活態度與愛校惜福的校園文化;「服儀端莊」為教育學生符合餐旅業界之特性及其工作倫理與專業形象,更藉以培養同學良好生活禮儀,學習合宜得體服儀穿著,養成優雅氣質,提升職場競爭力,同學若對於制服有想法,可藉由「校園公共事務民主餐與學習活動」表達意見;「服從紀律」為學生參與「學生服務團隊研習營」、「宿舍幹部公民教育探索訓練營隊」等活動,強化團隊合作精神與團體紀律遵循,增進團隊共事、凝聚向心力,培養學生具備負責任、守紀律及重品德。(二)校務研究 本校於112學年度第1學期起將原「校務發展中心」改為一級單位「永續發展與校務研究中心」,其下設有「校務永續發展組」及「校務策略研究組」,藉以促進全校跨單位行政效能,並強化「數位治理」行政運作系統及研析功能,為學校政策訂定及相關重要行政決策之支援。另外,善用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 IR)資源推動數位治理,配合學校中程校務發展計畫, 112年校務研究議題分析共計6案。(1)學生生源來源分析。(2)學生英文成績表現。(3)學生專業證照資料蒐集現況探討。(4)師培學生休退學原因分析。(5)學生休退學原因。(6)畢業生流向調查。
本校在112年的基礎上持續深化各項計畫,特別強化教學創新、導入數位科技、接軌永續發展目標、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產學合作連結,並加強扶助經文不利學生,拓展多元學習視野,提升學生實作力、就業力與創新力,展現教學精進與育才成效。執行成果及亮點如下:一、教學創新精進:1. 通識教育顯著躍升:全民中檢及格率較112年大幅進步20%以上,顯示學生的閱讀理解與語文應用顯著提升,學生參加全國語文競賽分別獲得作文、寫字、朗讀、演講等多項榮譽。針對田徑、排球、品勢等八項重點運動項目培訓競賽選手,榮獲地區性和全國性運動競賽共計31個獎項。2. AI類產業實作場域的升級:學校持續更新教學儀器設備,如護理科的高擬真模擬訓練儀器、人工智慧暨醫療應用科建置AI病房,添購AI機械手臂與智慧機器人實驗設備,讓學生在高度模擬的「類產業」環境中學習,培養與未來醫療科技接軌的實作技能。3. 自主學習人數倍增:參與自主學習的學生人數由112年的1110人增加至2000人以上。透過小組讀書會與教學助理輔導,接受輔導的學生學業成績進步率提高至86%的高水準,SPOCs補救教學平台累積42門課程教材,學生線上自學突破30000人次。4. 優化數位教學與資訊證照成長:舉辦8場數位教學研習,教師善用人工智慧與雲端資料庫等工具,並升級Moodle數位學習平台。加強並輔導資訊證照課程,學生取得Python國際證照的人數自112年的49位大幅增加至113年的209位,新開設「人工智慧與醫療應用微學程」,有助於學生接軌臨床醫療實務的科技應用能力。5. 實務專題與創新成果斐然:各科推動實務專題製作課程,護理科、復健科、醫檢科、生關科、生技科、智醫科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學術研討會,進行專題製作發表以及實務專題競賽、國內外專業技能競賽榮獲近50項優異佳績、創新發明競賽獲5金6銀1銅1特別獎。6. 證照輔導成效卓越:護理師國考通過率持續保持90%的高水準,物理治療師與驗光生國考通過率高於全國平均,驗光師高考更有學生榮獲全國第5、9名的佳績。全校證照數2400張以上,並加強輔導學生取得甲、乙級專業證照,職業安全衛生科學生共取得乙級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營造甲種職業安全衛生業務主管及高空工作車等證照 38 張;餐旅管理科學生考取66 張乙級門市服務禮儀、乙級門市銷售管理證照;健美觀光科學生則取得75 張進階美容證照、國際芳療師與旅遊領團人員認證。口腔衛生科學生參加「口腔衛生核心課程基本能力測驗」,合格率達92%;生技製藥經營管理科學生通過健康保健諮詢師證照88%、ESG初階管理師證照97%。7. 深化專業與國際交流:生關科擔任編輯出版兩期的《殯葬研究》期刊,辦理「殯葬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連結亞洲殯葬教育聯盟成員,提升台灣殯葬產業能見度。視光學科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辦理「視光國際論壇」,促進專業實務教育與產業交流。二、產學合作連結:1. 創新研發與產學連結:各科新增創新創業選修課程結合STEM教育,超過300人修課。邀請產業界專家與創新輔導顧問,完成20件以上創新方案與作品,通過11件新型專利作品申請。生技製藥經營管理科與沉香產業合作,研發積雪草面膜與沉香防蚊液。人工智慧暨醫療應用科與員榮醫院、掌宇公司及國泰醫院攜手合作,共同培育智慧醫療跨領域人才。2. 業師協同與實務學習:11個科系獲得勞動部補助880萬元執行大專就業學程計畫,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邀請37位業師協同教學,實施25門課程、34個班級,參與學生人次超過1100人,將最新產業趨勢融入教學,縮短學用落差。三、善盡社會責任:1. 落實專業實踐與在地關懷服務:以實踐學生專業醫護能力養為導向的活動設計,共辦理187場健康促進活動,包括職涯探索76場、專題演講30場、健康服務諮詢站83場,服務民眾超過4.7萬人次。整合各科資源與在地社區關懷據點、驗光師公會合作,辦理超過20場次的高齡健康促進與社區專業服務活動。2. 生態保育與永續城鄉:全校推動一年級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活動,每年超過1,000名學生投入認養合歡石滬淨灘與守護校園周邊社區服務。專業課程導入威煦軟體的風險雲、法規雲、Carbo盤雲及ESG永續人才教育規劃,將環境教育融入課程與各項校外參訪活動,以行動實踐SDGs。四、提升高教公共性:1. 外部募款充實助學資源:外部募款金額年增率達5.6%,共投入808.4萬元支援經文不利學生。校務研究分析顯示,受助學生在學業成績排名與進步狀況的表現均優於一般生。學生與醫療機構企業簽約公費專班超過120人,五年就學期間可獲60萬元助學金支持。辦學品質獲專家肯定:餐旅管理科、職業安全衛生科、生命關懷事業科、高齡健康促進科順利通過教學品保效期展延訪評,生技製藥經營管理科通過自我評鑑,外部訪評委員皆對本校教學品保的追蹤改善成效給予高度肯定。
僑光科技大學Prophet AI團隊利用AI技術結合氣象數據和空拍影像,設計出一套能預測河川揚塵並發出自動警示的系統,贏得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主辦「AI應用鬥智賽暨AI+新銳選拔賽」首獎金獎,奪得獎金100萬元;另一組則以AI模型辨識寵物兔飼料營養成分,獲得佳作20萬元獎金。
一、創新教學精進1. 開設技優領航專班,實施師徒制培養跨領域人才:112-113專班學生參加競賽得獎共79件,平均每位專班學生獲獎件數,為非專班的6.97倍,專班學生學習成效明顯優於一般學生。2. 全國實務專題競賽表現最佳:學生參加113年教育部主辦理之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共獲6個獎項,分別為2個【第一名】及4個第【第三名】,績效為科大第一。3. 跨領域學習成效豐碩:(1) 修畢跨領域學分學程人數自112年之328人,成長至113年之421人;(2) 修畢輔系學生人數自112學年度之10人,依學生修課預估113學年度可達13人;(3) 修畢雙主修學生人數,預估於113學年度將有4名學生修畢。4. 建構「AI賦能學程」課程:聚焦AI在智慧製造、5G通訊、高速傳輸介面、企業永續及人文等領域的應用規劃。本校入選教育部AI學程聯盟,為學生提供專業的AI學習資源。5. 推動創新創意創業教育成果卓著:學生團隊– GaiaBit毛焦點,111學年獲得教育部創業實戰學習平台、U-Start創新創業計畫及數發部創業歸故里競賽等資助,累計創業基金達125萬元,成立「毛焦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於113年正式進駐桃園巿「中路電商基地」。6. 提升雙語競爭力:110-112學年連續獲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私立科大僅6所獲補助),共1,050萬元,持續深化學生一般及專業英語能力。7.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效良好:107-113年獲教育部補助共119件,以平均每師獲得補助件數為全國私立科大第二,顯見本校在教學、研究及實作技能上相輔相成,整體表現優異。8. 提早培育優秀研究人才:113年度本校共通過21件國科會大專學生專題研究計畫,通過件數為私立科技大學第三名。9. 企業最愛大學生:「遠見雜誌」及「Cheers雜誌」所做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排名,本校112及113年皆為全國私立科大第一名,超越多所國立科大,顯示執行高教深耕計畫成果豐碩。二、善盡大學社會責任1. 配合勞動部開設產業新尖兵課程:109-112年已開設培訓班共計13班,運用本校優質實驗設備,共培訓190位待業青年強化專業技能。2.培訓ESG種子教師,協助企業執行永續相關計畫成果豐碩:自112年元月起辦理多次教師碳盤查及減碳相關研習活動,教師考取ESG相關證照共30位,執行ESG相關產學計畫,112-113年共97件,計畫金額由112年2,623萬元大幅成長至113年之4,817萬元。三、產學合作連結1. 認養龜山及林口工業區,協助企業獲得政府補助計畫,成效良好:112-113年成功協助35家企業成功申請36件政府補助計畫,總經費達7,750萬元。2. 本校為產業提供創新技術服務,已成為支持廠商解決技術問題重要機構:本校實作場域(詳見第29-32頁)衍生產學合作金額逐年成長,112年3,721萬元,113年增加至3,974萬元,已協助34間廠商解決技術問題共215案,摘列部分案例如下:(1) 受某財團法人委託研製一款應用於人體血管之AI智慧無線監測的被動式天線感測器,僅用2個月時間,順利完成血管監測天線感測器原型,並交付廠商進行後續動物實驗。(2) Wi-Fi 7 傳輸速度將比Wi-Fi 6e快三倍以上,傳輸速度越高,容易產生電磁干擾問題,本校團隊協助某上市公司解決干擾問題,使其得於明年順利推出商品化WiFi 7模組。(3) 本校團隊協助土城工業區的中小企業,對聚合物配方進行優化調整,降低「能量的浪費」並提高「訊號加速的穩定性」,進而使得材料更適合於高速傳輸基板的應用,為廠商打開了高速傳輸基板材料供應市場,也為廠商帶來新的獲益。(4) 協助樹林工業區的中小企業成功開發出用於射頻(RF)元件測試的小型無電波暗室,能在無雜訊干擾的環境下進行精密的測量。此項技術進步不僅提升該公司在RF元件設計與製造上的自主性和專業水準,也增強該公司在國際RF元件市場的競爭力。四、提升高教公共性1. 鼓勵教師多元升等,適性發展:112-113學年共10位教師通過升等,其中教學實務成果及作品升等2位、技術報告升等2位、專門著作升等6位,教師適性發展顯著。2. 績優專案教師轉聘為編制內專任教師,肯定優異表現,專任管道通暢:累計共32名專案教師轉聘為編製內專任教師,另修訂規定,專案教師晉薪方式比照編制內專任教師。3.精進校務研究促進校務永續發展:104-113年共執行134個校務研究議題,成果適時回饋校務發展,並發表29篇論文,其中1篇刊登於TSSCI期刊,另1篇獲評優秀論文並受邀出版專書。
本校107-113年連續七年獲高教深耕經費近13.3億亮眼成績,每位學生平均受益經費為全國私立科大第一,同時與美國康乃爾大學合作,引進美國最新微電網模擬、分析與預測技術,並於兩校聯合成立「智慧電網模擬與分析聯合實驗室」,進行電力削峰填谷、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等技術服務,攜手15家企業簽訂 「智慧能源魔法學院暨儲能人才培育計畫」透過一系列課程規劃提供能源業者相關組裝、驗證,實現能源有效管理和節能減碳等,此例更獲113年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委員精準訪視之優良實務。本校亦與勞動部雲嘉南分署成立嘉南地區唯一太陽光電設置乙級技術士術科檢定考場,辦理太陽光電技術技優人才培育專班,獲得補助總經費超過800萬元,培育319位學生取得太陽能光電設置乙級技術士證照。112級畢業生丁建朝以「太陽能電池單二極體/雙二極體發電物理模型製作」經過嚴格遴選,榮獲獲獎率僅5.7%的國科會大專生「研究創作獎」。「電動車晶片模組暨充電椿研發製造人才培育基地」,與超過40家龍頭企業共同組成「電動車產業聯盟」,深化跨界技術交流與資源共享 教育部以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人才為主軸,協助大專校院設立20座「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促成大專校院與產業聚落合作培育專業技術人才,電動車已經成為全球重要新興創新科技,資訊科技產業對於電動車與充電技術的發展也同樣保持高度的興趣,本校以「電動車晶片模組應用暨充電樁研發製造基地」獲113-114年補助9,000萬元打造以業界產線實際作業環境為模組之學習環境,宣明智董事長鏈結公信電子(8119)及飛宏集團(2457) 旗下馳諾瓦科技於本校建置「電動車產業技術南部研發中心」,並已經共育6位碩士畢業生(薪資6萬以上)及4位學士(薪資4.5萬)獲聘投入研發技術工作。 全球淨零碳排已成為趨勢,配合政府推動ESG碳盤查,協助企業盤點整廠之碳排,本校將「淨零碳排」從口號變為實際行動。112-113年已培育30位師生具備ISO-14064溫室氣體盤查標準主導查證員、11位具ISO-14067碳足跡標準主導查證員及3位具有ISO-50001能源管理系統證照,並組成「企業ESG輔導服務小組」,從低碳管理到減碳輔導,協助企業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同時112-113年獲經濟部產業發署點碳成金淨零計畫、產業低碳化輔導計畫、資策會電資相關製造業轉型輔導診斷服務等計畫補助逾1,200萬元。已輔導包括公信電子、志鋼金屬等逾百家廠商,完成碳盤查38件、低碳化35件與智慧化75件,共計148件產學合作案,此例亦獲精準訪視委員之優良實務。為建構跨域學習環境,培養學生關鍵基礎與多元能力,本校共計建置16間「類產線環境場域」作為學生類產線實作基地。與「上銀科技」共同掛牌全台唯一「機器手臂維修訓練中心」、群創光電於本校成立「先進封裝COG實驗室」啟用培育技優生,112年更與Gogoro全台首創與大專院校共同簽署「產業人才培育及技術研發合作」,提供學生更豐沛的智慧電動機車學習資源。113年台積電捐贈本校上百萬機台並合作半導體設備人才培育課程模組,且獲選15位全年MAE實習生合作計畫,為半導體持續耕耘人才的挹注與培育。1111人力銀行發布2023年企業雇主最愛大學及薪資所得評比,本校獲雲嘉南地區私立科技院校排行第一。 推動資訊數位化輔助學生學習成效,本校已投入軟硬體資源達上億元,建置6間全校型智慧PBL、56間智能影音自主學習教室,提升教師數位化遠距教學能量,連續17年榮獲教育部「數位學習認證」課程認證數量達66件,持續蟬聯全國技專校院第一。 本校計畫推動以「創新博雅精進教學」、「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深耕產學鏈結特色」及「提升高教公共量能」等四個分項計畫16個子計畫持續第二期的計畫執行,配合政府創新產業發展政策及各項前瞻計畫所需人才,及因應國內外新產業與新技術之發展,以〈技職教育再造計畫〉為基礎,與產業共構實務導向課程及資源共享機制,修正精準訪視委員建議,以及高教計畫調查報告,針對專業實務能力深化與產學合作創新發展兩大方向,賡續培養具有跨領域、符應國際產業發展脈絡的技職人才。 本校已8度榮獲教育部「技職之光」,獲得競賽卓越獎、技職傑出獎與證照達人,足見本校訓練業界人才為台灣相關產業貢獻培育力量。113年台積電捐贈本校上百萬機台並合作半導體設備人才培育課程模組,且獲選15位全年MAE實習生合作計畫,為半導體持續耕耘人才的挹注與培育。 本校與韓國映像大學合作,共同申請「韓國世宗語言學堂」,成為全球新設34處據點之一,也是臺灣唯一通過申請的大學,在「2023年世宗學堂營運評價」中,台南世宗學堂被評選為全球最優秀學堂,不僅是台灣首次獲選,更成為全台唯一入榜之學堂。為此,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與韓國世宗學堂財團於首爾新羅酒店舉辦的「2024年世界韓語教育者大會」上,進行了2023年全球最優秀學堂的授獎表揚儀式,給予實質鼓勵。另外,本校磨課師線上課程「背包客日語」,獲臺灣開放式課程聯盟特優課程獎外,企管系楊泰和老師以數位影音課程「企業倫理專題」,在「2024全國開放教育優良課程獎:OCW組」中榮獲優選,更是全國唯二在該項目獲獎的私立科大。三度蟬聯遠見USR「生態共好組」楷模獎,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左)頒獎予李天祥校長(右) 本校除教學、產學卓越外,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更一馬當先,由師生共同深耕社會責任、實踐SDGs目標,整合跨領域學術量能,促進社會共榮發展,驅動美好未來,於2022年「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榮獲南部科大第一、2023年榮獲第16屆「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之「循環經濟領袖獎」、連續三年2022~2024榮獲第三至五屆《遠見》「USR 大學社會責任獎」-生態共好組楷模獎,2024年更獲「TCSA台灣永續大學獎」,顯示本校於大學治理、社會參與、教學承諾、環境永續之大學社會責任四大面向,都能兼顧不同「利害關係人」。世界綠色大學 (UI GreenMetric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公布2022年排名,共有80個國家、1,050所大學參加,台灣共計有30所學校入榜。本校首度參與競賽便入榜,獲得全球第406名,為全球總排名前38%,更是中部以南唯一私立科大進入排名。
一、教學創新精進 – 教學品質、數位科技、學習成效與專業證照(一) 教學品質:112學年度本校校務追蹤評鑑全數通過,112學年度臺灣評鑑協會完成系所評鑑,休觀系、多媒系通過5年、電機系與工管系通過IEET技術教育認證(TAC),本校教學品質持續提升,113學年度起教育部解除107學年度「維護學生受教權益查核」列管。本校113年與114年連續榮獲「三好校園實踐學校」。吳興祥校牧獲教育部 113年生命教育特色學校績優人員獎,全國大專院僅3校入選。(二) 數位科技:為提升本校創新教學成效,112年除了更新電腦教室設備以例提升學習成效外,智慧科技學院建置「電動汽車電池再生系統中心」以學以致用產學接軌。再藉由數位科技導入,達到輔助教學、互動教學與創新教學三層面需求,113年度樂活設計學院建置「智慧樂齡健康教室」、「智能健康促進實訓教室」、「樂齡自然照顧訓練室」共3間,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商管學院建置業界高標準之「虛擬攝影棚」,如高階攝影機、燈光系統及直播設備等,提升教學品質提升學生實作能力與作品品質。智慧科技學院建置「汽車維修保養服務產業AI客服平臺」、「智慧農業特色」專業教室、建置「5G高效能設施平台」專業實驗室,強化專業教室、跨領域課程與數位教學。(三) 學習成效與專業證照:113年本校教師指導學生參加「2024年亞洲匹克球錦標賽公開賽」,獲女子雙打19+4.0組金牌及女子單打19+open 銀牌。112學年度成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4組;開設推動問題解決導向PBL 課程33門。112 學年度競賽成果共46 件,包括1件國外競賽及45 件國內競賽。113 學年度,國內競賽成果11件,國外競賽成果2 件。開設多項學生專業證照輔導班,112 學年度共10 場,學生取得專業證照共135 張,取得證照率22.24%較111學年度12.87%,增加9.3%,113學年度接續辦理證照輔導,共取得專業證照204張。 二、善盡社會責任 – 永續發展、財務穩健、在地鏈結(一) 永續發展:本校榮獲新北市113年低碳校園「銀鵝獎」認證、114年再榮獲低碳校園「金熊獎」最高認證。本校發布「2024 永續報告書」及「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年報」,培育6 位ISO14064碳盤查主導查證員及3位淨零碳規劃管理師。配合政府再生能源發電目標,本校校舍屋頂裝置太陽能光電發電系統,總設置容量達1113.7 瓩,每年減少排放超過445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113年度回饋金達60萬。同時落實校園節能用電,113年本校用電度數共2,141,884度電費支出6,921,075元,較112年用電度數2,618,712度電費支出8,683,907元,減少476,828度;同期電費支出則較去年減少176萬多元,降幅達13%,且電費樽節130萬。(二) 本校財務狀況穩健,具備良好的收入結構與資金運用效益可永續發展,除學雜費為主要財源外,受贈款項持續穩定成長,有效補充經費來源,促進校務發展與教學研究品質提升。過去三年來,董事及校友群體對本校捐贈支持顯著,展現高度認同與凝聚力。校友與董事於112年捐款1億9,089萬餘元,113年捐款約6,687萬餘元。本校校友會於110年7月成立「新埔之星」創投基金,委由專業經理人管理運作,並每年自投資盈餘中提撥固定金額回饋學校,作為校務發展及教學支持經費。112年度捐款116萬8,739元,113年度捐款282萬4,957元。(三) 在地鏈結:112至113年執行「北海岸跨領域共享共創共耕基地建構以創新生活文化圈整合創生生耕計畫」,計畫執行內容包含在地關懷、產業連結,以經濟永續及其他社會實踐。113年深入北海岸淡水、三芝及金山等偏鄉社區辦理5場銀髮健身俱樂部活動;另開辦新北市社會局婦女大學1班。三、產學合作連結 – 永續校園、創新研發、產學鏈結(一) 永續校園:112年結合ESG 永續發展協會、新北市綠色能源產業聯盟等7間廠商締結盟約,產學攜手打造永續校園。課程融入 SDGs比例由112學年度 40% 提升至 113 學年度 97%。(二) 創新研發:113年商管學院舉辦2024智慧商業與管理學術研討會、樂活設計學院舉辦2024民生產業與創新設計研討會、智慧科技學院舉辦2024資電技術應用暨永續環境研討會提供教師研究發表平台,教師發表論文數從112學年度發表32篇提升至113學年度發表87篇,113年度教師論文發表比112年度教師論文發表成長10%以上。(三) 產學鏈結:112年度教師產學合作計畫17件,產學合作金額約870多萬元。開設推廣教育班方面,113年度開設淨零碳規劃管理師(iPAS)證照輔導班3班、荷重一公噸以上之堆高機操作人員安全衛生教育訓練班2班、室內配線乙級證照輔導班、自來水管配管丙級證照輔導班等共7班。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 弱勢學生扶助、大學社會責任(一) 弱勢學生扶助:本校成立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服務原住民族學生,並透過「募款機制」結合校外企業及串聯校友資源,募款80 萬,提供大學部新生安心就學獎助學金,另為校內經濟不利的學生募款提供愛心餐券,112年至113年期間受助之經濟不利學生占比由4.2%提升至17%,共提供231位同學用餐。並透過課業輔導、就業力及社會力增能輔導等服務,持續陪伴並關心經濟弱勢學生的需要。112至113年原住民族中心辦理10場活動,促進族群理解與尊重,重視全人教育,包括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等,並獲三好校園實踐學校殊榮。(二) 大學社會責任:112年及113年執行「北海岸跨領域共享共創共耕基地建構以創新生活文化圈整合創生生耕計畫」,計畫執行內容包含在地關懷、產業連結,以經濟永續及其他社會實踐。學校以自身特色實踐社會責任,對在地區域或社會長期耕耘貢獻,整體發展重點為「在地高齡關懷」、「聚落文化創生」及「產業連結加值」三大面向,肩負社會責任與關懷行動,專業與服務學習、關懷社區行動。113年3月發行大學社會責任年報(ISBN 978-986-6765-50-6)。114年提出「青銀接點樂活動連線」,其亮點包含在地高齡關懷、國際跨文化與世代交流及聚落文化創生產業連結加值等面向。重塑新生的淡海光譜-多層次創意青銀樂活向前行,其亮點包含提升長者走出來參與社區活動、優化社區、長期照護服務、增強照護人力資源與專業能力、推動創新與技術應用及建立長者需求與服現況的數據庫功能。五、國際化特色 – 學海築夢、境外招生(1) 學海築夢、學海飛颺:114年樂齡福祉與健康促進系7位同學榮獲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補助赴日本北海道照顧服務員實習,休閒運動與觀光管理系李亯和同學榮獲學海飛颺計畫補助赴加拿大交換研修一年;113年韓國姊妹校4位同學來本校研修。(2) 境外招生:113年與國內知名企業如亞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福麟系統整合股份有限公司、嘉發實業工廠股份有限公司、益發精機股份有限公司、誼昌空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正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簽訂產學合作成立國際產學攜手合作專班,培育國內產官學三方需要的人才。「促進國際生來臺暨留臺實施計畫-國際產業人才教育專班(新型專班)」政策,本校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擴大招收國際學生,從招生、課程設計到留才機制,以加速擴大方式,強化海外招生及國際產學合作。112-113年已陸續和33所國外大學締結姐妹校,38所印尼高中職及6所印尼大學簽訂MOU、與越南外語工藝高專、越南外語、技術與工藝中專、越南紅星大學、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Technology for Industries (UNETI)簽署新型專班姊妹校。113學年度業經教育部核定開設2+2新型專班,專班學生主要來自印尼大學。113 學年度有24位同學入學就讀,由合作企業提供助學金及工作實習。僑務委員會同時核定樂齡福祉與健康促進系與開南高中合作僑生產攜專班(43位現住本校宿舍)116學年度入學本校。114學年度擴大境外招生,教育部核定新南向專班2班80名(電機工程系、休閒運動與觀光管理系)預計入學64位同學,學生來源為越南、新型專班7班148名(電機系、機電動力、智慧車輛、智慧營建),預計入學151位學生來源為印尼。
112年計畫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本校第一期(107-111年)高教深耕計畫除延續過往教學卓越與典範科技大學計畫,持續在推動項目精進成長外,亦在創新教學、發展學校特色、高教公共性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等推動主軸上戮力執行,為第二期計畫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中,本校為精進教學創新,引導學生結合跨域知能,不僅於教師成長活動辦理STEM相關工作坊,鼓勵教師創新教學融入STEM教學方法,亦持續辦理Pre-SoTL計畫,強化校內教學創新氛圍。除此之外,本校擴大推動學生跨國i-PBL學習活動及學生跨國產業實習,以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並將永續發展與學校特色進行結合,推動ESG綠色創新產業技術研發。112年成立智慧綠能科技中心,以再生能源轉換技術與馬達、發電機設計相關技術,發展創能、節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維運之能源轉型為研發核心技術,為永續產業及環境努力。本校也勵行節能減碳,持續推動環境永續,榮獲經濟部水利署「111年節約用水績優單位」學校組優等獎,是唯一獲得優等獎的學校單位,並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簽署「大學永續發展倡議書」,朝碳中和目標邁進,112年將「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更名為「社會責任暨環境永續中心」,接軌全球永續發展議題。在提升高教公共性方面,為讓更多經濟不利學生受益,利用IR分析完善就學協助機制之成效並精進改善,期能從更多面向有效協助經濟不利學生翻轉未來。本校112年在專業學術、藝術人文以及體育活動方面均有亮眼表現,其中在學生競賽方面,「2023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榮獲亞洲發明界最高榮譽「鉑金獎」及獲得1金1銀2銅;國企系團隊代表台灣赴新加坡參加全球品牌策劃大賽,從各國代表隊中脫穎而出,勇奪總冠軍;第十九屆「電腦鼠暨智慧輪型機器人國內及國際競賽」奪得「線迷宮鼠」大專組冠軍;「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共獲得3金,為全國金牌數最多的學校;在產學研發方面,本校與佐臻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合作,在「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榮獲金獎,為COMPUTEX對於創新科技產品的最高肯定;「2023 Mobileheroes通訊大賽」亦勇奪冠亞軍,共獲獎金八十萬元;在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方面,本校共有5案計畫獲得第三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補助,在全國公私立科大名列第一,另外「藏碳蘊漁」萌芽型計畫團隊參與「2023全國海洋能源創意實作競賽」勇奪冠軍;在體育方面,「112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獲1金4銀及榮獲全國一般女子組田徑總錦標第五名;男子排球校隊勇奪「111學年度全國大專排球聯賽」一般男子組冠軍;在辦學績效方面,遠見雜誌「2023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本校榮登「私立大學30強」和「技職大學30強」中全國技職大學第10強,Cheers雜誌「2023年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本校在私立技職體系排名第三名,南部地區分區排名穩站私立科大第一,表現穩健並領先多所國立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透過Scopus的論文影響力數據公佈「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本校有7名教授榮登「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4名入選「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研究領域含括生物醫學、自動化、能源、工程、資訊與通訊技術、社會科學等,展現本校厚實的學術研究實力。以下分別從計畫各主軸說明執行亮點成果:一、 教學創新精進本校早在2015年起即選派教師前往美國著名的歐林學院觀摩與學習並引入校內,逐步推動全國特有的箍桶式課程架構模組與進行教學創新實驗。透過不斷精進與推廣箍桶式人才培育模式,本校電子系、化材系、電機系與機械系於2023年分別獲得「教育部新工程教育實驗及建構計畫」A+與A類計畫各二件,是全國大專校院工學院唯一通過4件的學校,且循序漸進有系統地以各式創新教學方案培訓學生探索、界定與釐清問題,進而分析與解決工程實務問題。此外,本校積極推動與國際夥伴學校的跨國合作研究及各種學習活動,於第一期計畫期間即與日本大阪工業大學及菲律賓聖何塞-雷科萊托斯大學共同辦理「i-PBL跨國師生共學」,期望在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下,拓寬學生的視野。2023年活動主題為「Smart Farming 2023」,主要是延續2022年太陽能技術基礎,以智慧農業打造跨國、跨校、跨文化的軟硬體系統整合,制定5天的學習體驗,本校由2位教師帶領10名學生前往菲律賓參加。三校成員們先以跨國混合方式編成5組,每組成員必須透過動腦思考與動手實作,共同協作以解決專題工程問題,不僅讓學生體驗跨國合作面臨的挑戰,也從中提升學生的國際競爭力。為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本校建置學生自主學習及研究場域,如:電子系魯班工坊、電機系再生能源轉換器類產線工廠、資傳系虛擬攝影棚及產設系創思工作坊等,鼓勵學生善用場域進行自主學習。第二期計畫仍持續優化自主學習場域,整建本校TA Corner,依不同需求重新規劃現有空間,分為開放學習區、分組學習區以及個人讀書區(含數位學習區),打造出更容易讓學生親近的學習環境,以培養自主學習風氣與良好閱讀習慣。為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自教育部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起,本校即成立SoTL推動小組及補助教師經費,協助教師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積極引導教師投入教學實踐研究,並持續精進。在教師社群、教師研習及工作坊中,亦加入STEM相關議題,加強教師知能,也延伸推展至各領域教師投入,期以多方交流增進教師質能,提升教師成長並活絡經驗交流,強化校內教學創新氛圍。本校112學年度共通過23件SoTL計畫,行流系唐楚君老師以「In點子:打造軟硬兼顧的程式設計教學環境」榮獲112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計畫。對申請未獲得計畫核定之課程,本校持續辦理Pre-SoTL計畫,提供經費支持教師能先行進行前期研究,並輔導提案老師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以利教師下期計畫能獲核定通過,本校亦盤點自107年度以來本校教師執行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利用IR分析其對學生興趣或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成果及職能養成等成效影響,以精進強化教學創新。二、 善盡社會責任本校自106年起即投入USR計畫,透過人文關懷協助城鄉永續發展,建立長期互信的夥伴關係。本校在第三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共通過5件,無論是件數或金額皆為歷年最佳表現,其中長期致力於深耕高齡社區的「青銀共創打造在地智慧自在不老力」計畫獲得肯定,除在「2021大學社會實踐線上博覽會」獲得最佳亮點故事獎外,也於112年進階為永續發展類特色永續型計畫;「文化底蕴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同樣於112年度進階為大學特色類深耕型計畫,顯見師生與在地公部門及社區夥伴六年來努力發展的台南市神農街燈展之在地創新永續模式已創下獨有特色。未來本校將在健康促進、文化永續、在地創生、社會共融、綠能發展與永續環境等在地議題上,持續發揮正向影響力。本校112年3個獲大學特色類萌芽型計畫中,「藏碳蘊漁」計畫主要將本校綠電創能與節能技術導入台南土城養殖魚塭,並逐步建置完善的魚塭微電網,降低養殖戶之用電成本,以活化在地經濟及環境永續發展,接軌全球永續淨零之目標。該計畫也鼓勵參與學生以發電機實作成果參賽,從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獲得佳績。三、 產學合作連結本校長期推動產業整合式人才培育,透過理論與產業實務應用的結合,期望對學生畢業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112年度通過教育部產業學院計畫,其中「產業實務人才培育專班」3件、「精進師生實務職能方案」6件,為全國科大第一。112學年度成立「智慧製造跨領域技優學程」,並與緯創資通合作開設「AIoT智慧製造產業碩士專班」,利用緯創資通智慧製造類產線,培養學生整合和實作的技能;與陽明交通大學及緯創資通三方共創產學新方案,優秀技優學士將有機會優先甄試進入陽明交通大學就讀碩士班或第二學士班,學生在學期間除可獲得優渥獎學金及寶貴類產線實習機會外,表現良好者畢業後亦可優先受聘至緯創資通集團任職。112年3-5月則與台積電攜手共育人才,合作開設早鳥班課程,由本校教師與台積電主管共同授課「半導體應用課程」與「就業前的實力培養課程」,培育大四學生畢業後即可至台積電就業。在第二期高教深耕計畫中,本校亦著重環境永續及綠能議題,推動ESG綠色創新產業技術研發,開發減碳材料及製程技術、電動車技術,同時因應政府推動政策及產業需求,培育校內教師通過ISO 14064-1碳盤查課程培訓之種子師資,成立「綠能永續低碳技術輔導團隊」,積極強化教師與產業合作量能,並參與教育部離岸風電人才培育場域建置計畫,串聯相關技術課程及教育訓練場域,發展相關實驗與教學,提供進階實務培訓。此外,本校開創運動科技跨領域研究,與臺南市政府攜手舉辦「2023科技棒球嘉年華」,積極推廣運動科技,不僅匯集成功大學、清華大學、新創公司傳接球實驗室、工業技術研究院及本校的運動科技量能,打造運動科技觀賽體驗,將球場上的選手運動影像進行分析,提供即時運科數據,並以5G無線傳輸技術直播賽事,透過多機連動畫面,讓無法至現場觀賽的觀眾也能藉由網路直播宛如親臨現場觀賽,希望透過運動與科技的深度結合,讓全民更深入瞭解棒球運動的專業內容,藉此帶動運動風氣,提升運動素養。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校致力推動大學永續發展教育,長期投注資源關懷經濟不利學生,從經濟、學業、生活等各層面,制定各項輔導措施以保障並支持經濟不利學生之權益。自106年起,每年定期舉辦「弱勢助學募款餐會」,透過向各界勸募善款及教育部補助金額扶助經濟不利學生安心學習,善盡社會責任。在校友及社會大眾各界愛心支持下,112年度總計投入逾2千萬元(含學校向外部募款、申請教育部基本補助及獎勵補助)幫助經濟不利學生之學業輔導,並於112學年度增加10%的校內工讀經費,持續關注並減少經濟不利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問題。本校經濟不利助學機制以「學習取代打工」為宗旨,鼓勵學生專注學業才能翻轉未來。該機制規劃有提升英語能力、青春好樣讀書會、考照補助與證照獎勵、競賽式導向專題補助、職涯發展輔導、社團培力訓練等,協助經濟不利學生在求學期間穩固基礎知識,深化就業技能。本校經濟不利學生透過完善就學協助機制計畫補助,參加各式全國性競賽,屢屢獲得佳績,利用校內各類資源,成功提升其外文能力,熱心協助辦理本校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更在112年4月榮獲臺南市大專優秀青年獎,充分發揮出南臺人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核心態度。為能從更多方面協助經濟不利學生翻轉未來,本校自執行完善就學計畫以來,便不斷修正及調整活動方式,透過問卷蒐集經濟不利生的建議,112年度以IR研究分析經濟文化不利生輔導成效,期能持續精進本校完善就學計畫相關機制,永續發揮協助經濟不利學生之效益。五、 推動校務研究本校自105年起建置校務研究資訊平台,在教務、學務、人事、研究、財務及學校等面向建置議案及資料庫,透過平台更有效分析和評估學校的運作情況,發現問題和挑戰並制定相應對策,促進校內各處室之間的合作和共享資源,實現校務發展的協同效應。為因應少子女化,本校除經由IR分析高中職學校群別科系分布、南臺學生高中職畢業學校、不同入學管道學生表現,據此進行招生來源群組調整,擬定各項招生策略外,亦於休退學成因探討,透過邏輯模型找出學生休退學的關鍵成因,進而瞭解不同特質學生間發生休退學之風險倍率關係。本校除在既有議題下持續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外,為落實計畫執行,於本期導入IR分析驗證計畫面向執行成效,以透過成效反饋調整執行方式,精進計畫推動,例如:在教學創新精進面向已對期中預警機制和TAC課後輔導成效進行分析;在高教公共性面向,已分析經濟不利學生輔導成效。未來將持續透過IR分析驗證追蹤執行成效,進而調整精進計畫執行策略。
1. 學習深化大鵬展翅 :致力實務技術能力養成、鼓勵學生藉由競賽、獲致專業實務技術能力(1)鬆綁學生修課限制,以及帶動學生實現創意動手做風氣,強化學生專業實務能力。(2)112年度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北區分區競賽,勇奪3金3銀2銅,共23座獎牌。(3)學生通過飛機相關專業證照人數顯著提升:111年56張;112年71張。2. 實務增能學用接軌:深化教師實務能力、實現學用接軌(1)聘任具實務經驗教師::訂定「敦品勵學獎助學金實施辦法」、「菁英教學計畫學生輔導實施辦法」,鼓勵學生具備優良品德與認真向學之態度。(2)學校全體教師完成半年與專業或技術有關研習或研究之比率:111年:6.88%;112年:13.73%。(3)專任教師具乙級證照與專業證照之比例達95%以上。3. 教學精進知能深耕:深化教師創新教學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能力(1) 使用多元形式教學工具,活潑上課內容,提升學生學習動機。(2) 廣泛推動教師使用互動式教學軟體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3)採用創新教學教師數:111年238位;112年310位。(4)開設互動式教學課程:111年50門;112年87門。4. 資訊思維科技提升:提升學生程式設計與AI實務能力、強化科技實務應用能力(1)提昇程式設計應用能力:開設數位科技微學程及深化運算思維課程(2)發展資訊科技應用場域:建構大數據雲端智慧商務基地的AI網路環境,辦理智慧物聯網AIoT程式設計與應用教學,舉辦黑客松或創客工作坊。(3)全國雲端APP行動創意應用競賽,獲得第二名3隊、第三名4隊及佳作5隊。(4)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獲得雲端運算、機器人兩項佳作。5. 飛修昂揚智慧製造:培植飛機修護及智慧製造菁英人才(1)建置飛機修護檢測人才培育場域,開設複合材料模組課程。(2)建置智慧製造與智慧生產示範場域,設立工業機器人技術檢定考場。(3)輔導學生至飛機修護廠商實習,如:漢翔航空工業、長榮航太、星加坡科技宇航。(4)學生取得飛機修護乙丙級證照:111年共45張;112年共71張。6. 國際移動悅讀台灣:招收多元跨境學生、開設多樣跨界課程、開闊學生國際視野(1)透過專班方式,招收僑生專班及新南向外國學生產學合作專班。(2)拓展境外實習機構:各學院統籌,協助拓展海外實習機構數量與品質。(3)獲得教育部學海飛颺、學海築夢、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4)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開設國際產學專班、2+2雙聯學制合作計畫、姊妹校1+3合作計畫專班、國際專修部等。7. 社會關懷永續實踐:關注在地社區需求課題、啟迪學生社會責任意識(1)辦理教師社會責任實踐培力工作:協助本校各USR計畫團隊落實執行社會實踐工作。(2)拓展學生對於永續發展工作之認識:招募授課教師帶領學生團隊,推行社區關懷活動。(3)USR-HUB計畫:桃園社區食安與低碳幸福共餐計畫。(4)USR-HUB計畫:桃園新住民文化理解共融。(5)USR-HUB計畫:智慧醫療病房改造升級計畫。8. 資源共享技職扎根:深耕技職人才培育、深化與高中職社團交流(1)辦理大學體驗營活動,讓高中職學生對於未來技職教育充滿信心。(2)透過社團活動之交流與帶動,協助高中職學生社團活動之學習成果能更多元的展現。9. 創新創業築夢踏實:建構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奠基創新實作與創業基礎(1)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設計研討劇本,以分組實戰模擬演練,激發創意思考。(2)開設微型創新創業工作坊,進一步精煉創意點子內涵,並評估商品化的可能性。(3)修讀創新創業課程學生人次:111年1776人次;112年3042人次。10. 聚焦產學共創雙贏:推動產品創新與附加價值、協助產業人才培育(1)設置四個研發中心(航空科技中心、創新管理研發中心、觀光餐旅研發中心、生活應用創意設計研發中心),以開發新產品、新技術。(1)結合教師產學研發成果,協助推動教師專利申請:111年60件;113年90件。(2)辦理產學專班:111年627位;112年992位。
一、教學創新精進◆ 在提升教師素養方面:積極改善師資質量,完成第一期業界實務經驗教師比例為98%,教師每年參與校內外的學術或專業活動總數超過1,450場次,每人每學年平均參與8場次以上。近五年來共聘請實務教師計18人,專技教師亦維持6.7%以上的比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申請件數與佔所有老師比率已逐年提升,113年申請16件佔14%。◆ 在強化學習成效方面:取得專業證照比率由84.38%提高到99.07%;專業外語證照率由21.73%進步到40.62%;參加校外競賽得獎佔總學生數比率由6.78%進步到8.70%。本校師生發明專利比例由16%提升至28%,至113年全校師生通過之專利數已達4,824件。113年參加國際發明展,總計榮獲8面金牌。二、善盡社會責任◆ 113年獲得20案整合型專案輔導計畫,輔導診斷234家在地廠商,協助11家廠商進行碳盤查與產出企業內部之碳排清冊及27家產業中小能源用戶節能診斷服務,計畫總輔導金額達937萬元,減碳當量預估可達1138.25公噸。◆ 113年輔導培訓師生取得ISO14064-1與ISO14067證照共34張。◆ 與臺南市政府合作冠名,透過本校現有運動場館設立「臺南市全民運動中心」,結合運動資源提供在地健康服務,年使用共高達37,500人次。◆ 113年執行【永續農業,社區共善的綠色學園開放計畫】USR種子計畫,嘗試打破校園圍牆,讓校園和社區融為一體,成立團購平台,藉由社會企業實習商店的概念,協助在地農民行銷小農好物,也讓弱勢學子藉此學習專業技能並獲得經濟上的協助。三、產學合作連結◆ 113年度In-Bi-Sn合金開發技術,榮獲國科會科研創業計畫530萬元補助。學校承接30萬元以上產學計畫案件數15件。◆ 產學合作計畫111年度平均金額由52萬/件提升為58萬元/件。◆ 113年度開發達12項量產或特色技術及其成果商品化達10件,學校技術轉移件數2件。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總統教育獎:2024年黃晢文(中低收入戶)。◆ 餐管系陳美禎同學(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獲113年全國大專優秀青年獎;創新系蔡宓雅(身心障礙學生)獲2024鳳凰盃全國時尚造型競賽-妝髮造型設計圖(靜態)第二名。113年度獲得完善就學協助之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總計964人次,透過助學與輔導其平均學業成績比未接受計畫補助學生高約7.24%。
(一)高齡者咀嚼吞嚥活動落實專業服務台灣即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本校所在地區亦有較高比例的高齡人口,因此學校專注推動高齡者咀嚼吞嚥及口腔保健,以對應高齡化社會的需求。本校延續技優計畫補助設置「高齡者咀嚼吞嚥暨口腔保健中心」,結合產(榮家與醫院)官(縣市政府教育局)學(中小學、大學等)單位通力合作,協助開發高齡者咀嚼吞嚥多元支持系統外,並進行在地與偏鄉離島義診服務。同時,每年固定薦送老師和學生到日本的齒科專門學校學習,返校時進行課程規劃與知識傳授,並加強醫護台語等訓練課程,以利學生與長者互動過程中進行更有效之溝通。111-113年度參與及服務人次已由600人增加至1024人。(二)學生就學穩定率高,位居專科前茅本校學生主要來源為國三畢業生,知識銜接與國中落差大,113年度辦理2場國中端課程銜接分享座談,邀請國中校長蒞校演講,瞭解國中階段學習重點,提供本校各科所開設課程之參考規劃。開學前辦理「新生第一哩路銜接教育」,引導認識專科課程,降低學習焦慮,113年度護理科首次與柳營奇美醫院合作,帶領新生進入手術室等單位,認識臨床環境並實作體驗。此外校長更是利用每班4堂課,親至一年級講述學校辦學理念,並進行問卷瞭解新生對未來規劃,做為導師輔導與各科課程規劃之參考。在完善的課業與生活輔導規劃下,本校111-112學年度學生就學穩定度均能維持94.26%與94.38%,位居專科學校前茅。(三)完善實習輔導制度,就業率優於升學透過深耕計畫協助學生專業技術精進、各科規劃多元專業知能證照課程,透過業界教師課程指導,積極輔導學生參與課程培訓,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升職場競爭力。針對護理師與牙技師高考證照,舉辦考照輔導措施,包括「模擬考」與「試題解析」、「國考複習選修課程」、「課餘留校自修」、「加強班」、「考題線上自學平台」等,強化學生學習的風氣與成效。表 1 111-113年度應屆畢業生國考通過率統計表 年度111112113護理科通過率65.55%69.10%67.78%全國平均通過率45.31%45.73%49.47%牙技科通過率46.38%62%66.07%全國平均通過率37.02%42.2%51.04%為幫助學生提早體驗職場,縮短職涯探索期,5個學科均實施全學年實習,各學科校外實習合作機構之擇定,均有嚴格檢視之標準,課程採階段漸進式實習安排,各單位均安排「雙師」實習輔導老師,護理科安排「實習指導教師」全程指導學生實習外,其餘各科均聘請實習單位業界教師擔任指導老師,並輔以校內專業教師。學生依其實習規劃內容,定期完成校外實習報告,同時定期返校參與實習討論會,分享檢討學習狀況。本校專業教師定期至實習單位,瞭解學生以及實習單位問題建議,建立雙向良性互動交流,提升學生實習成效。透過完善的全學年實習輔導制度、職涯輔導等計畫推動,並積極推動展翅計畫,112年度平均就業率37.92%優於升學率36.58%,各科畢業生就業於該專業領域之留任率,全校平均82%。表 2 112學年度畢業留任率 五專二專全校平均科別護理幼保美保牙技長健留任率89%94%75%59%74%76%82%**留任率計算方式為就業於該專業領域之人數/當年度就業人數表 3 111-112學年度雇主滿意度統計表科別/學年度111112護理科95.12%96.6%幼保科89.36%90.88%美保科89.57%90.32%牙技科90%90.23%長健科82.66%83.48%(四)產學合作努力連結,有酬實習比例高本校屬於教學型學校,產學創研能量雖有限,仍積極努力對接產學資源,除持續執行展翅計畫外;幼保、美保及牙技平均85%學生為有酬實習,其中長健科更高達97%;112年度起護理、長健科與柳營奇美醫院推動「幼鷹計畫」,採師徒制引導,醫院提供工讀金,參加學生人數由36人增加至67人。表 4 112學年度有酬實習比例統計表112學年度幼保科美保科長健科實習人數3566138有酬人數3345134比例90%70%97%**備註:護理科與牙技科屬專技高考證照,需於畢業後始得參加證照考試表 5 112-113年度展翅計畫補助年度112113媒合單位數4042教育部就業獎學金11,994,64411,568,964企業補助(含實習津貼)20,496,48020,813,240
精進教學創新、競賽成果豐碩高教深耕經費的挹注,在教師面,辦理創新教學法研習活動,讓教師將研習所得的教學方法,運用在課程內容設計中,並提供教師申請材料費、印刷費等項目,讓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中,能獲得教學資源的支持;推動多項創新教學執行策略,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相關競賽,將所學專業理論與實作能力,透過競賽完成自我實踐與成就,具體績效如:第七屆國際廚藝美食藝術大獎7金12銀11銅1佳作、3座全場最高分小金人及全場總冠軍佳績;2023中華奧林匹克盃1特金4金6銀3銅;2023WCC馬來西亞世界廚藝大賽榮獲3特金42金3銀2銅;TUCC泰國終極廚師挑戰賽勇奪1金10銀9銅4佳作;2023新一代設計展榮獲金點新秀設計獎、工藝設計類贊助特別獎;2023國際亞洲餐飲挑戰賽榮獲18金6銀1銅;2023TCAC台灣國際廚藝挑戰賽勇奪3全場最高分2金11銀22銅4佳作;2023AFA韓國世界廚藝大賽勇奪20金3銀;第十四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榮獲3金2銀1銅。學生李安璿榮獲112年「全國大專優秀青年」、學生趙健璋榮獲112年「新北市大專優秀青年」殊榮,致力培育優質人才。產學合作連結、加強國際交流本校與東龍珠鑽石集團產學合作,開設珠寶金工設計課程教授業界專業技能,培養精品珠寶鑲嵌人才,輔導學生與國際接軌。並參與由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結合產官學三方鏈結,推動八年一貫培育珠寶工藝與設計之人才,全國首創珠寶金工培力預修專班課程,課程師資為東龍珠鑽石集團執行長張芳榮與資深工藝師郭志祥和景文科大視傳系助理教授陳嬿如共同授課,徵選18位高級中等學校在籍學生參與研習,期望培育新一代精品珠寶專業人才。與泰國湄州大學共同簽訂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提升兩校之間學術合作,包括共同進行研究項目、教職員和學生交流計畫等,有助於拓展學校師生學術視野與學術水平,並推動兩國學術界發展。持續與國際觀光連鎖飯店萬豪集團聯手合作,為後疫情時代之觀光商旅需求培育人才,除導入國際連鎖飯店集團的培訓系統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及素養之外,更藉由實習及職場體驗計畫,使學生提早進駐國際集團,為其將來在全世界旅館的職業生涯規劃展開序曲。善盡社會責任、深化在地連結結合新北市社會局及譚聖道慈善基金會共同合作,以「惜食分享」作為理念,師生分享所學專業廚藝,打造長輩健康飲食又寓教於樂的活動,結合各系專業知能與健康知識帶入服務活動,如實施銀髮族健康議題宣導(如健康飲食、心臟病預防、三高預防)、彩鹽罐製作等多元體驗活動,倡導銀髮族活到老學到老的樂活精神,深耕新店玫瑰社區、北宜社區、大鵬社區、忠孝社區、烏來忠治部落及烏來信賢部落等銀髮據點;邀請在地弱勢機構合作,如台北恩加貧困協會、鶯歌、板橋、新店及三重家扶中心等經文不利青少年,參加學校辦理的烘焙飲調實作及認識聯合國SDGs永續議題等活動;寒暑假時間則帶領文化及經濟不利小學生跨域體驗,增進學童學習興趣,消弭教育學習落差,並藉遊戲使學生展現團隊創新合作知能;服務學校遍及新店龜山國小、三峽大成國小、林口嘉寶國小、基隆尚仁國小、基隆復興國小、基隆仙洞國小及深澳國小等;餐飲系師生與相關社團,利用原住民部落特色食材,共同研發創意料理,112年「洛神花」研發50道原住民特色料理,並提供食譜書供大眾參用。為使各校資源共享,建立熱絡夥伴關係,本校與北區12所大專院校,簽訂社團策略聯盟「領航卓越、攜手永續」合作意向書,以一校一主題的模式辦理,共同為推展環境永續而努力。 積極推動高教深耕計畫,2023《1111人力銀行》企業最愛大學調查,榮獲私立技專校院排名全國第六/休憩與運動學群全國第三。本校將持續精進教學,推動課程創新,鼓勵學生跨域學習,落實計畫執行,以培育學生成為企業最愛人才。
1. 專業競賽屢獲佳績:護理科學生在全國技能競賽南區分區技能競賽青年組健康照顧職類中,在113年第54屆榮獲個人賽第二、三、四名及佳作佳績。「2024大專校院永續發展高齡創意活動設計競賽」榮獲海報組特優,口頭報告組優等。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科學生參加「2024國際CIAM創意形象藝術髮型化妝文創大賽」等多項競賽皆榮獲辱軍殊榮。2. 專業證照考照率提升:本校護理科畢業生之護理師考照通過率113年度高於全國平均。3. 有效鼓勵教師投入創新教學:推動以創新教學方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效。學校訂定「推動創新教學模式獎勵要點」,辦理創新教學模式課程競賽及減授基本鐘點申請:113年度有五位教師於課程競賽獲獎、一位教師獲准減授基本鐘點。4. 跨領域學程培養高齡健康促進人才:配合教育部「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計畫,與高雄醫學大學成為「大南方咀嚼吞嚥健康產業人才培育基地計畫」之夥伴學校,本校之跨領域整合課程中有五學門相關課程,安排至基地實地參訪、授課,以增進學生因應高齡時代來臨之相關咀嚼及吞嚥照護問題,提升其評估及多元照護能力,以強化未來就業優勢。5. 有效提升教師研發專利:本校教師專利件數113年度10件,展現教師積極投入研發專利並應用於教學內容,協助學生增加實務競爭力。6. 積極提供健康促進專業資源:本校為推動在地社區的健康促進,透過本校之醫護專業,提供社區多元化之專業資源。113年度共辦理51場社區(含偏鄉)健康講座,以及辦理健康保健服務關懷或技職體驗活動,深獲服務對象正面肯定,並期待本校能延續推動辦理,展現本校長期履踐社會責任之成果。7. 積極推動校務研究精進運作:透過PDCA品質管理循環機制,以數據為本,檢視本校招生策略、獎補助措施及學生輔導成效,並進行自我改善。訂定多元化校務研究議題,包含:各單位例行性校務議題分析、各科實施總整課程成效分析、服務學習提升學生利他關懷態度之分析、UCAN職能培養之全面輔導效果可行性策略研究評估、英文能力自訂衡量方式之成效、友善校園節能行動等,視執行成效後再滾動式修正,持續進行對校務發展的具體建議。
中華科技大學113年高教深耕計畫成果亮點 ✦ 強化專業實作與國際競賽表現,展現教學創新成果 本校積極推動專業教育與實作創新,指導學生參與國內外技能競賽表現亮眼,包括於馬來西亞舉辦之第四屆國際美業技能大賽榮獲「全場總冠軍」及多項獎牌;於2024健行好棒盃咖啡手沖賽、全國技能競賽砌磚項目、國際亞太盃美業競賽等賽事中獲得佳績。另有學生獲選國手參與「2024AEG亞洲電競錦標賽」並榮獲銅牌。透過教師輔導與專業教育基地建置,深化學生實務技術與跨領域競爭力,落實教學創新與人才培育之目標。 ✦「航空工程跨域產學連結」成為全國大專院校唯一獲得民航局授權的B2類證照術科檢定考場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學院為全國唯一同時具備B1與B2類航空器維修工程師證照檢定考場的學術機構,分別於111年1月及113年1月通過民航局認證,結合國際認證訓練資源與高教深耕計畫支持,提供全方位實務導向的專業培訓,成功培育航空產業高階人才。 ✦ 提升高教公共性 113年本校持續深化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之支持,推動暑期「有趣多媒體應用」線上課程、烘焙與空間攝影社群,協助學生培養跨領域實作與表達能力。同步推動多益線上學習與專業證照輔導,學生學習成果顯著,如多益分數自大一起大幅進步至大四達715分,證照輔導補助人次占弱勢生21%。另透過全校性問卷掌握學生學習態度與困難,作為後續資源配置與課程設計依據,強化高教公共性實踐。 ✦ 私立科大唯一 中華科技大學USR計畫榮獲U-start原漾計畫補助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日前公布113年度「U-Start原漾計畫」第一階段審查結果,其中由中華科技大學研發處創新育成中心、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與USR社會責任推動中心共同輔導的學生創業團體「原紡教育團隊」,成為全國113年度「U-start原漾計畫」十二組獲補助團隊之一,榮獲55萬元創業獎金,且為唯一私立科大榮獲補助殊榮。 ✦ 中華科大與聖約翰科大走進烏來探索泰雅文化之美 中華科大與聖約翰科大師生前往新北市烏來西羅岸的「給樹營地」舉辦跨校文化交流活動,讓學生們深入體驗泰雅族的生活智慧與傳統文化,感受泰雅族與自然共存的哲學,促進大學生對原住民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活動結束後,學生們表示這樣的體驗充實有趣,讓他們對原住民文化有更深層的理解與尊重。
秉持「敬天愛人」的校訓,文藻外語大學以語言專業與人文精神為基石,融合全球化視野與本地文化價值,實現跨文化與國際化、教學創新、跨域合作與永續發展的多層次教育實踐。本校在堅持人文素養的同時,積極拓展國際連結與地方影響,展現卓越的辦學成果。以下亮點充分彰顯文藻教育的創新與影響力:國際化與跨文化學習:塑造全球人才的新典範 文藻已與全球逾325所大學締結姊妹校,每年超過300名學生參與海外交換與雙聯學制,培養國際視野與專業能力。透過執行美國國務院NSLI-Y華語合作計畫、美國國防部Project GO大學儲備軍官語言學習獎學金計畫案,以及與聖湯瑪斯大學共同設立美國首個台灣華語中心,文藻持續引領全球華/外語教育發展。教學創新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激發學習潛能與公平教育 文藻推動數位化與個性化學習,導入myViewBoard互動工具,提升學習效果與學生參與度。針對經濟弱勢與特殊需求學生,設計支持計畫,如「以學代工」計畫,幫助經濟弱勢學生穩定就學,穩定率達95.38%,有效降低退學風險;開設「職場關鍵技能實務」課程,協助身心障或特殊教育身分學生培育職場適應力與競爭力。同時,學校強調全人教育,結合人文與科學創新教學,如STEM設計思考融入數學課程、數學與文學結合,以及舉辦SDGs全國學生口語簡報比賽等。這些成果也讓本校數學教師李雪甄教授榮獲教育部113年師鐸獎,成為教學創新典範,彰顯學校支持教學卓越的努力。此外,本校教師結合各類計畫與USR活動融入課程,創新教學模式卓有成效,例如數位系USR計畫團隊參加「蘇臺大學生創新創意大賽」,有一組學生獲得競賽一等獎,兩組學生獲得競賽二等獎,充分展現學校推動創新教育的成功實踐。跨領域產學合作與AI賦能:開創教育新契機 文藻以語言為基石,結合高科技與產業需求,開展跨域應用。透過「高科技產業人才培訓」課程,修完課程後,多名學生進入台積電美國廠、日本廠實習,並規劃德國廠人才培育計畫。與上銀科技合作開設「產業實務分析」課程,打造畢業即就業的整合型實務教學;111學年度實習生7人中6人獲留任,留任率達85%,彰顯產學合作對學生職涯發展的助力。同時,為應對未來需求,文藻成立「AI創新發展中心」,以「WZU Intelligence: AI Inside」為願景,試行AI賦能教學,融合語言學習與AI技術,為全校跨域教育創新奠定基石。永續校園與減碳實踐:生活教育的典範 文藻全面融入永續發展理念,以校園為實踐場域,推動減碳及環保行動。近兩年實現每年減碳1,415公噸,榮獲經濟部水利署112年節約用水績優獎,透過實踐「敬天愛人」的精神,將環境與人文的關係深植學生生活,促進對未來責任的全面認識。
本校依據中長程校務發展願景及目標,推動深耕計畫,在教育部校務評鑑全部通過之優質基礎上,跨域發展「智慧商務.智慧生活」特色,致力永續經營。連9 (105-113)年榮膺「企業最愛大學」私立科大桂冠,名列104人力銀行三大燙金產業最愛邀約學校,並於113學年度再度滿招,註冊率達99.50%。112-113年成果摘要亮點如下:一、教學精進創新—基深盤穩跨域致用,淬鍊雇主最愛幸福就業力(一)幸福就業品德加值:專業就業—畢業生投入相關職場達92.13%;在地就業—逾90%於北北基桃工作;優薪就業—畢業1至4年平均薪資高出全國大學商管學門畢業生4.81至14.99%;品德良善—獲113年三好燈塔學校、學治三冠獎殊榮。(二)技職指標四項俱強:超強專業模組-25種模組跨域涵養實力,營造多元畢業門檻;亮麗競賽表現-連3(109-111)學年競賽獲獎人次全國大學第1;實務專題耀眼-雙PBL專題專案式解決業界問題43案,跨域STEM實務普受肯定;特色證照發光-證照實務連結率達77.36%;102-112年榮獲10屆教育部「技職之光」證照達人獎。(三)產學合作務實致用:開發e化自主學習管理平台,促進課程與學生興趣職類結合,提升就業契合度;對焦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獲教育部產業學院11案、勞動部就業學程17案補助;簽訂「就業守護神」MOU 1,006案,共推實務課程發展。(四)創新創業持續躍進:教師具業界實務經驗比率平均達97%,推動學生獲教育部U-Start創業計畫3案共195萬元;獲創業實戰平臺補助4組,成立4家有限公司。(五)數位能力成果續優:全面導入邏輯與程式課程,榮獲2024程式教育推動貢獻獎、2023臺灣開放教育優良課程徵選優等、112年亞洲數位學習論壇科技創新銅獎。(六)跨域學習多元成長:輔、雙修讀人數持續成長;推動4個跨域學院、8個學分學程及26個微學程,連3年學程證書取證比率皆在90%以上,培育特色跨域人才。二、社會責任成果—USR成效異彩紛呈,涵養社會奉獻美好優質青年(一)萬金旅遊跨國育才:連5年獲新北市城鄉發展局補助,建置萬金國際旅遊實驗基地,整合在地成立策略聯盟;以「國際遊程風土規劃師」學程跨國培育創生人才。(二)銀髮健康專業促進:實現銀髮就醫陪伴2,410案(含462案獨老),結合各社區銀髮據點及本校青銀微社群,動健康服務長者1,199人次;獲選2024「技職力100」。(三)Hub能量四方惠人:智慧創新共構食農教育永續發展;推動新北危老重建與都市更新;涵養新移民新經濟共創台灣價值;師生志工夏令營兒少扶弱促成長。三、特色發展成果—產官學研跨域共構,商務與資通訊智慧育才昂揚(一)SDGs及產研續成長:持續推動SDGs研究,發行BTIJ國際期刊;產學合作成功連結SDGs指標達125案,教師發表專利41件,完成技術移轉5件;連續7次(100-113年,2年1次)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產學合作績優單位(大學)」肯定。(二)商務數位科技量能提升:協助企業數位轉型,推動網路貿易及去中心化金融實務,跨界整合數位金融生態圈;建構雲端憑證實作場域、落實租稅ESG沉浸式教學。(三)智慧資通跨域人才培育:執行36件資安產學案,輔導企業導入ISO 27001;培育智慧製造、流通、空勤服務、地勤管理、資訊安全管理、AI應用等特色專業人才。四、公共性成果—校務治理專業穩健,建構扶弱平權永續韌性校園(一)校務精進永續深獲肯定:公開辦學資訊1,079項,獲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2024台灣永續大學獎永續報告書」銅級獎及「新北市低碳校園標章」;落實良善生師比。(二)建構校園共榮韌性環境:協助52位經濟與文化不利生海外學習;加強原民權益。
全面提升EMI課程、華外語能力、高度產業鏈結就業力及提升高教公共性等方面持續精進,進一步結合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利用科技創新教學,結合IR評估結果,朝著順應國家人才發展所需、學生學習需求及與產業對接進行。EMI課程引領學生跨越國際界線 112年度,本校各院、系所中心共開設了120門EMI課程,總修課人次達4,264人。本校各院、系所中心積極開設EMI課程,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和選擇,同時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並增強了他們的學科知識和英語能力。透過對EMI課程的問卷調查,學生修習EMI課程滿意度達4.29分(滿分為5分),顯示出學生對於課程內容和教學品質的認可。其中,43.2%學生出於興趣和自我提升的動機選修EMI課程,這表明EMI課程對於激發學生的學術興趣和個人成長至關重要,對學生未來的學術和職業發展產生正面的影響。同時,49.1%的學生修習EMI課程作為必修課程,凸顯了本校對於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重視,這不僅有助於強化學生的語言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國際競爭力。EMI教師培訓:掌握雙語教學新趨勢 112年度,本校積極推動EMI教學技能的提升,透過與國立中山大學合作推動執行「南區高教EMI區域資源中心計畫及優華語資源中心計畫」,以及辦理雙語教學技能師資培訓課程,以提升大專校院教師的雙語教學專業知能。本校辦理的EMI培訓課程以互動式、分組討論和實作為特色。學員需歸納課程中所學,並在當天課程實際參與教學演練,以增強雙語授課技能。學員演示完畢時,授課老師提供建議和回饋,專業反饋有助於學員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優點和改進的空間。根據本校目前的EMI教學模組培訓課程分為概論課程(Module 1)和進階課程(Module 2)。112年度,共有71名教師參與了EMI概論課程(Module 1)、65名教師參與了進階課程(Module 2)的培訓。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訓教師對培訓課程的滿意度為4.84分(滿分為5分),各校參與培訓的教師對於教學內容和課程品質均給予正面評價和反饋,例如希望本校在未來能舉辦更多相關培訓活動、期待本校未來開設高階課程等等。打造無邊界之國際交流,邀請國外姊妹校共同辦理「國際學者線上共時教學」計畫 「將世界帶進文藻,讓學生迎向國際」更是文藻的教育目標與辦學亮點;本校持續積極主動地創造融合多國語文與在地/國際產業所需的就業力,培育學生具備全球化的在地視野,這些獨特的計畫不僅超越了課室內的學習範圍,更協助學生可走向以全球視角探索未來職涯與就業機會的康莊大道。本校目前已簽訂306個全球合作夥伴大學,透過交換學生、短期語言及文化學習計畫,以及與夥伴學校學術需求而量身定制的計畫,和超過90%以上之夥伴學校有積極的交往實績,透過此國際交流平台,是拓展學生多元國際學習的最佳管道。因應後疫情時代之國際交流,持續發展與姊妹校無邊界之合作計畫,本校特別與國外姊妹校合作辦理「國際學者線上共時教學」,邀請姊妹校知名教師學者透過線上教學平台,與本校教師共時授課,讓學生能夠透過國際學者的線上協同教學,增進跨文化溝通能力及專業知能。112年度分別邀請來自美國維吉尼亞聯邦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俄羅斯彼爾姆國立民族研究大學、泰國法政大學及日本山形大學等國際學者進行線上授課,授課總時數達215小時,共1,000位以上學生參與,學生透過線上教室與國外學校或姊妹校共同上課或討論,彼此學習交流;未來將繼續推動,運用科技線上平台,創造更多國際學習空間。文藻華外語旋風席捲全台、培育國家核心產業人才及提升台美關係 配合2030國家雙語政策,本校與「國家運動訓練中心」攜手結盟,傾力動員教師團隊進駐,全面提升國手外語能力,在東奧賽事中展現豐碩成果。111-112年執行「培訓大專英語課程暨補充補救教學委辦(開口契約)案」,以本校撰寫的運動英語教材為主,連結選手專業興趣,客製化符合不同運動類型選手課程及分級、彈性上課時間,受到國手與教練們的一致好評。除執行「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外國學生合作交流計畫」,培訓外籍生至高雄市20所中小學進行雙語協同教學,營造跨域英語學習情境。並推動與各高中、國中小及「法國亭林中文學校」合辦外語營隊,接軌國際及擴展雙語教育資源效益。110-112年推動教育部「南區技職校院高教EMI計畫」,全力建構全英語教學訓練資源網絡及課程,協助提升教師英語教學能力並培育國家核心戰略產業之雙語專業人才,共同推動國家雙語政策。本校結合網路和數位科技,開發線上華語教材,首創「線上華語師資培訓和認證機制」,讓全世界各國的華語師資與學子,跨越時空修習華語。另簽訂「美國國務院NSLI-Y計畫」及「美國印第安納大學Project GO計畫」,讓美國高中生及儲備軍官申請獎學金來台進行關鍵華語密集課程訓練,期能體驗中華文化及學習國際重點語言。教育部、「德州聖湯瑪斯大學」及「休士頓警察局」共同推動全美首創「警用華語」課程,每年薦送績優學員赴臺短期研習,展現多元文化理解、共融精神。本校規劃專業華語課程及推動國際交流互動,增進美國學子的華語文能力並提升台美兩國關係。培育外語+專業之複合式跨領域專業人才,開創學生職涯全新視野 本校以外語見長之優勢,鼓勵學生參與及協助各種國際會議,增加學生服務國際事務之經驗。112年5月22日到26日於高雄舉辦的「第四屆亞洲四健網絡會議」,吸引180名國際專家蒞臨。本校翻譯系師生均加入該會議的口譯支援,深獲與會者讚賞。為提升本校學生就業競爭力,各學院依照其屬性及人才培育目標規劃產業對接實務課程。歐亞語文學院與上銀科技公司合作開設「產業實務分析課程」,111學年度共計7名學生至上銀科技公司實習,實習結束後 6 名學生留任轉正職,留任率高達85%。國際企業管理系以產業對接結合實習為南科廠商培8位國貿人才。國際文教暨涉外事務學院結合周邊科技園區,攜手國際科技業者與專家共同開設「高科技產業人才培訓課程」,不少學生透過培訓課程爭取到知名科技大廠的實習及就業機會。應用華語文系與美國、越南、德國學校合作,進行跨國遠距實習,由本校學生指導外籍學生參與線上學習,增進學生華語教學所需之英/外語溝通能力及專業教材之編制設計能力。本校新媒體暨管理學院為強調實作能力的院所,除了專業知識外,也藉由與合作廠商密切配合,透過產學合作方式啟動學生職能準備,培養就業力,幫助學生找到適性適才的職業。傳播藝術系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合作,創立「高美藝播客」頻道,並推出全新Podcast節目-文藻轉藝棧《高美館藝播客:時代之聲》於各大平臺上架播送。該節目由本校傳藝系畢業校友DJ馬士(凌士哲),與在學學生洪采妮、楊子萱與張仲儀共同擔任節目主持,以高美館展覽《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為核心主題,帶領聽眾們回顧1970-90年間臺灣解嚴前後的大時代文化發展。文藻外語大學舉辦南島文化節 傳遞原民文化之美 善盡社會責任與使命 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舉辦「南島文化節」,活動內容包括傳統取火儀式、南島樂舞展演、美食饗宴、文化展覽、文化工作坊、公益義賣等,除藉此推動全民原教,亦讓參與者深入了解南島文化的豐富性和魅力,進而促進跨文化交流和溝通,安排文化展覽及手作工作坊,展示南島文化藝術品、傳統文物及介紹南島文化的故事和歷史,文化工作坊提供編織、皮雕等南島文化技藝體驗;另藉南島文化市集之原住民風味餐食、馬來西亞傳統小吃、東南亞彩虹冰、南洋風味甜點及雞蛋糕,讓大眾感受到南島文化獨特風味。規劃落實永續校園:從節能、節水、飲食和採購做起 本校103年成為台灣綠色大學聯盟成員,同年亦簽署完成塔樂禮宣言(The Talloires Declaration)。遵循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包含SDGs6:提供清潔的用水及衛生環境、SDGs7:提供環保永續的能源、SDGs 12:推動綠色採購、消費和飲食。進而執行學校中程校務計畫,尤其是「策略三、融合人文與科技的永續大學/分項計畫2:建構綠色大學深化永續發展」,精進能源管理、校園境教、綠色採購、更新設備、節約用水等面向,並配合各單位規劃執行高教深耕計畫之資本門,希冀達成永續校園的理想。
第一階段(112至113年)計畫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一、 教學創新精進為提升學生跨域學習能力,透過微學分課程讓學生透過參加不同主題的研習或活動,了解不同領域技術、知識,使之思維有不同面向思考,有效建立學生第二專長。在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方面,共辦理了護理師證照、烘焙麵包、烘焙蛋糕丙級證照、烘焙中式麵食乙丙級證照、美容美髮丙級、烘焙麵包丙級證照、電腦技術證照、多益證照等證照輔導班,亦藉由課後輔導加強學生學、術科準備,提升學生證照通過率,並透過業師協同教學,使教師有專業成長的機會。也讓學生熟悉業界發展現況,並將課程中學習到的理論轉化為實際應用,藉以增強職場職能之實力。另配合生命教育推動,學校成立「生命教育中心」一級單位。就一~五年級規劃「五年一貫生命教育課程」,並配合學生入學禮、成年禮、點燈祈福禮,引導學生從儀典活動中感悟體會尊重生命。 面向一證照輔導班共計13班、847人次(各班證照通過率如表3)參與專業競賽共計22項冠軍、23項亞軍、22項季軍業師協同教學共計30門、29名業師創新教學課程共計25門、1,678人次微學程課程共計24門、652次二、 善盡社會責任透過「幸福銀髮營造家」、「大洲天主教堂活化計畫」讓師生走出校園,活躍社區文化氛圍,促進鄰里團結互動,整合在地社區既有照護資源,並透過學生在校所學之專業知識及技術,使在地的銀髮族、社區民眾能得到關心及參與,讓學校與在地共構和諧幸福社區;學生也能在服務活動過程中體會自己具有協助、服務他人的能力,提升學生自我的重要性與價值。面向二銀髮照護心學堂(1)24人接受本校師生的服務。(2)社區受服務人次因民眾參與活動眾多無法逐一簽名並計算。(3)滿意度:現場無法收集,但有民眾因喜歡本校該場次的活動,故邀請本校114年帶領學生到該服務機構,提供長輩手部訓練等相關活動。銀髮飲食心體驗(1)參與學生人次:4人次(2)社區受服務人次:100人次(3)滿意度:88%樂齡裝扮水噹噹(1)參與學生人次:參加活動進行社區服務師生共5位(2位老師與3位學生)(2)社區服務對象人數達 120人(3)滿意度:97.4% 三、 產學合作連結本校在著重學生的專業能培養外,亦鼓勵及補助教師進修或參加專業相關之學術或產業研習,以充實專業能力、提高教學品質及提升學術聲譽;鏈結在地的社區團隊、醫療照護、健康飲食、醫學美容、嬰幼兒保育,並由各專長領域之教師們擔任『領頭羊』,結合產業發展與專業研究,進行產業創新、文化創意、微型創業與精進專業實務,以開拓教師產業新視野,本校教師與政府單位、公民營事業機構或單位合作之產學案共17件、校內教師專題研究計畫共12件、教師專利案共2件。面向三醫護與健康科技研討會1.參與人數87人2.發表論文16件創新創意整合成果展1.參與人數200人2.本校研發特色產品3項妝管科申請通過國科會計畫1件,金額為780,000元與政府單位、公民營事業機構或單位合作之產學案共17件(含宜蘭縣政府8件、聖母醫院3件、博愛醫院2件、工研院1件、其他公民營事業機構3件)校內教師專題研究計畫共12件(提升教師在課程設計、教材教法、研究方法、成效評量等方面的專業素養)教師專利案共2件(促進教師將其研究成果商品化,開拓教師產業視野)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校為五年制護理專科學校,我們注意到學生精進專業技術的同時,面臨學業及家庭多方的壓力,為協助同學在學業和經濟壓力下繼續安心學習並培養多元技能,本校實施綜合性計畫以學習輔導為基礎,搭配完善就學協助機制,並統籌建立全面的學習援助機制。使學生可針對興趣科目、技術型科目拔尖輔導,針對較弱科目進行築底課後輔導,旨在提高學生留校學習的意願,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同時也能通過經濟補助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從而使他們更加安心地投入課業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海外志工服務,擴展視野並培養國際移動力。
一、教學創新精進(一) 專業實務力全方位培育 為培養學生專業實務能力,本校除規劃並開設多元化專業課程外,亦依據「學生取得專業證照獎勵要點」設立獎勵機制,積極鼓勵學生考取各類專業技術證照。同時,透過專業師資的輔導與系統化訓練,持續推動學生參與各項技能競賽,以深化實作經驗、強化應用能力,進而提升整體就業競爭力。 在持續推動與資源支持下,學生專業表現成果斐然;若扣除丙級證照,通過各類專業技術證照之人次已達 652人,充分展現本校培育專業人才的成效與學生實務能力的進步。 此外,本校積極推動「證照 × 競賽 × 就業」三合一培育模式,並與國際知名旅館、餐飲及觀光產業密切合作,提供學生跨國實習與職場體驗機會。此舉不僅提升學生取得專業證照與競賽佳績的表現,更進一步強化畢業生的國際移動力與職涯發展潛能,奠定本校作為國內餐旅教育龍頭及國際專業人才搖籃的堅實地位。(二) 教師實戰經驗教學傳承 為提升學生專業實務核心能力,本校特別招聘具國際技能競賽優異成績的選手作為專任教學或專業實作指導人員,目前共有16位此類師資匯聚校內。他們憑藉於如 WorldSkills、國際烘焙競賽等賽場取得的金、銀牌與優勝成績,將實戰經驗與技術轉化為教學能量,優化校內專業實務課程與競賽訓練系統。透過此類師資佈局與策略培育,學生不僅獲得高品質實務課程,也能透過與實戰選手兼教師的互動,提升就業能力與國際視野,加速成長為餐旅領域中具備專業、創新與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三)國際競賽能力 本校積極爭取參加國內外各項競賽機會與學習,透過舉辦國際競賽相關的參賽講座,邀請國際裁判指導競賽相關競賽規則與評分重點,及金牌選手分享得獎經驗與比賽技巧,藉以協助參賽選手掌握賽事正確資訊、調整參賽準備方向,提高獲獎率並傳承參賽經驗,不僅展現學校追求卓越教學品質,奠定國內餐旅教育典範,更讓國際見證臺灣人才實力與餐與教育潛能。 在多方努力下,競賽成果豐碩,累計榮獲 1 冠軍、1 特金、19 金、33 銀、50 銅,成績斐然。(四) 提升學生國際語言競爭力 本校積極推動多元 EMI(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學習活動,針對新生入學進行英文分級測驗,採適性分班教學,並透過前、後測成績分析,逐步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與畢業門檻。同時,提供學生國際移動與海外學習機會,增進語言能力與跨文化素養。 為支援學生自主學習,本校採購線上語文自學系統(Easy Test),提升學生語文自學能力;並針對英語表現較弱的學生提供補教教學與額外輔導。透過上述措施,學生英文能力持續提升,累計取得各級 CEFR 英語證照 共 234 張,充分展現學校推動國際化語言教育的成效。 (五) 建置特色場域 在全球數位轉型浪潮席捲之際,餐旅產業迅速邁向智慧旅館、人工智慧(AI)及大數據應用的新時代。為因應產業變革並強化學生與業界人才的數位能力,本校於第二實習大樓成立「數位服務與創新培訓基地」,全面打造智慧教學環境,積極培育兼具創新思維與科技應用能力的專業人才。 「數位服務與創新培訓基地」以智慧服務、創新科技與數位應用為三大核心,整合群賢會館、智能服務中心與餐旅數位轉型培訓教室,提供一流的數位學習場域。基地設有3D裸視螢幕、餐旅機器人展示區、智慧互動教學設備,並於教室內建置LED大螢幕、互動教具與全景追蹤攝影機,讓師生在沉浸式的數位學習環境中靈活互動,有效支援多元教學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數位實作能力。 培訓教室同時具備符合國際認證標準之場地規模,是應用人工智慧與科技於餐旅營運的實戰訓練基地。教師及特邀業界專家透過場域進行實務授課,分享跨域應用經驗與前瞻知識,不僅培訓學生,更協助在職業者強化實戰力,無縫接軌產業趨勢,進而提升餐旅營運效率與顧客服務品質。二、善盡社會責任 於 113 年 12 月,本校發行「小事雖小但有用——萌怪帶你實踐 SDGs」主題桌遊。此桌遊由本校圖書館館員集體創作,是全國大專院校中首款由圖書館自主設計的桌遊,更成功取得新型設計專利,彰顯本校在創新教育與知識傳播上的實力。 桌遊以遊戲化方式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理念融入學生學習與日常生活,透過角色扮演、策略選擇與任務挑戰,引導學生理解並實踐環境保護、社會關懷與永續經濟等核心議題。不僅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與學習動機,也提供校園師生及社區民眾一種創新學習永續發展的方式。 此外,本校透過此桌遊案例展示圖書館作為創意教學基地的角色,將資源整合、教育推廣與專利創新結合,成為校內外永續教育與創新實踐的示範典範,也讓外界見證本校在推動 SDGs 教育與創新教學上的卓越成果。 三、產學合作連結(一)企業學苑 本校已與多家知名企業、集團及機構分別簽訂了多項為其量身定制(Tailor made)的菁英人才培育計畫,簽訂產學合作及專業培訓課程,如:IHG酒店集團、Marriott萬豪集團、麥當勞及雄獅旅遊集團,開設小產學專班及專屬微學程,並辦理企業說明會,接軌畢業即就業的合作方案,其目的是讓餐旅教育的學習與產業實務界結合,將合作企業之專業資源導入學校,共創教育與產業雙贏。 IHG酒店集團:為提升學生專業能力並拓展實習與就業機會,本校與洲際酒店集團(IHG)簽署「英才培養學院(IHG Academy)」合作備忘錄,藉由企業多元的培訓課程,協助學生在踏入職場前獲得更多學習與成長的機會,期許學生能透過本計畫所建構的人才培育平台,探索個人興趣,發掘自身特質與潛力,及早規劃職涯發展方向。同時,也期勉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秉持積極的學習態度,透過持續學習與實踐,將所學融會貫通,為未來順利進入職場做好充分準備。 IHG Academy課程設計以實務導向為核心,涵蓋奢華消費品牌的市場洞察、自我引領與跨世代溝通、問題解決與高效溝通技巧及酒店業數位行銷基礎等多元主題;並分階段完成技能培訓認證,進一步鞏固其專業素養。自111年起至113年,共計已有60位學生順利結業,其中有24位學生分發至IHG集團旗下飯店進行實習,順利銜接職場實務。為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國際學習機會,113年特別新增新加坡羅伯遜碼頭洲際酒店(InterContinental Singapore Robertson Quay)及香港麗晶酒店(Regent Hong Kong)作為海外實習單位,期望藉此強化學生的國際視野與實務經驗。 Marriott萬豪集團:自2023年開設「奢華酒店專班」以來,延續至2024年5月啟動的「Voyage啟航者計畫」,皆以「實習優先選才」為核心理念,主要對象為即將前往實習的大二學生,課程設計聚焦於協助學生在實習前深入了解萬豪集團的品牌精神、核心價值與企業願景,並引導學生進行職涯方向的規劃與思考。 課程由萬豪集團統籌規劃,邀請集團旗下不同品牌飯店之主管擔任講師,從實務角度介紹各部門職能與飯店文化,讓學生能全面掌握不同職場樣貌,提升對未來工作的認知與準備度。課程結束後,全程參與的學生可優先參與實習單位志願選填,最多可填報三個志願,並獲得優先參加實習徵選面試的機會。最終共有27位學生獲得面試資格,其中24位成功錄取台灣各地萬豪飯店,另有2位錄取日本大阪W飯店,展現本校學生的專業素養深受國際飯店集團肯定。 此外,本校更與台北W飯店總經理 Mr. Giannetti 正式簽署「育才札根計畫」,並攜手萬豪國際集團大中華區首席人力資源官 Mr. Taikitsadaporn(戴經緯) 共同簽訂「萬豪夢想家儲備幹部培訓計畫」,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為學生開拓更寬廣的國際職涯發展平台。雄獅旅遊集團:企業講座是組織內及外部提供的教育和培訓活動,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提升,本校與雄獅集團針對將前往實習的大二學生開設企業講座,透過講座使學生了解及熟習職場上的工作業務,創新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更好應對挑戰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麥當勞:本校與麥當勞合作推動【大專生實習襄理計畫】,招募即將前往實習的大二學生,透過全球一致的經營模式與完善的專業訓練,培養具備獨立管理能力的餐飲經營人才。113年共有1名學生參與此計畫實習,培訓期約6至8個月,培訓內容涵蓋生產、行銷、物流及人力資源等全方位管理技能定。完成培訓並通過考核的學生,可晉升為實習襄理,進一步累積管理經驗,為未來的餐飲職涯奠定堅實基礎。 在學生進入企業學苑相關業者實習人數方面,第二年佔全部實習人數的18%,相較於第一年的15%,成長幅度達到20%,顯示企業學苑實習方案對學生的吸引力與成效有顯著提升,逐步支持學生在實習方面的發展。(二)校友攜手共創產學價值,樹立餐旅人才培育品牌 本校校友於餐旅、觀光、廚藝等業界發展漸趨茁壯成熟,於國內外多諸有標的性餐飲品牌創立與營運管理,本校以蒐集訪談方式定期出版「創業校友成果」與「專業經理人校友成果」書刊,透過校友的成就表現為延伸本校餐旅教育精神;另以「創業鋼鐵人計畫」結合校友資源與經驗,帶領在學學生模擬創業路程與培養校友展店人才需求,結合經驗傳承、專業技術傳授及成果發展等培訓活動,提升在學學生經營實務的能力。 開授創業經管課程結盟校友共創品牌:運用產官學資源,透過相關課程培育青年具備創業知能,尤其在「經營管理專業實務」課程,使學員完整參加創新創業相關課程達20小時課程後,頒發「跨域整合餐旅創新創業培育系列課程結訓證書」,持結訓證書,青創者得以向相關單位或金融機構申請創業經費。另外,本校創業有成之傑出校友及企業皆已在產企業嶄露頭角,連接校友企業資源「大手攜小手」,並結合「高餐大品牌系統」,初步構想針對不同觀光餐旅行業類別發展不同認證或認同品牌,例如:高餐讚、高餐棧、高餐旅、高餐饌等。 (三)產品研發 本校師生透過整合在地農特產、餐飲服務、觀光休閒、文化創意、品牌行銷及綠色永續等核心,並盤整在地產業之問題進行診斷及業界資源投入在地食材研發,以產學合作方式,協助在地創生,整合餐旅營運模式及產品研發,亦研發、生產、行銷、創價高餐大自有品牌產品,進而將研發成果於經濟部申請專利。1.申請專利:(1) 研發即溶滷味塊,透過溫度及外型設計,達到使用時僅需將滷塊本體兌水烹調,即可達到快速溶解之效果。(2)糕點輔助造型工具:一種糕點輔助造型工具,具有一握把與一連接該握把的工具頭,該工具頭具有複數作用邊,藉此本創作可用來抹平糕點上的醬料,或者用來將醬料刮成波浪狀。(3)包裝式可可果殼環保筷:一種包裝式可可果殼環保筷,其於一外包裝內裝設有複數筷體,該筷體是以乾燥磨製成的可可果殼粉末為主要原料,因此除了可達到環保效益外,也能增加可可副產品的實用價值。(4)裝有可可果殼貓砂條之外袋:一種裝有可可果殼貓砂條之外袋,該貓砂條是以乾燥磨製成的可可果殼粉末為主要原料,除具有極佳的吸水性能外,其天然由來原料的特性也讓它被貓誤食時不會產生安全虞慮,而透過再利用可可果殼來製成貓砂後,可解決過往處理廢棄果殼時較為麻煩並成本較高的問題,同時也兼具環保與經濟效益。(5)塑型即食盒餐:一種塑型即食盒餐,該餐盒容裝有複數塑型食物,該塑型食物是由原型食物經過均質稠化成流質狀後,再倒入模具中凝固而成,其質地柔軟順口,因此供給無牙、牙口功能不佳與咀嚼吞嚥障礙者食用時,可不需經過咀嚼而直接吞食。(6)裝有果凍的容器:一種裝有果凍的容器,是於一容器中裝設有果凍體,其中該果凍體質地柔軟而順口並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與中鏈脂肪酸,因此本創作可供給咀嚼吞食障礙者直接吞食而不需經過咀嚼,進以達到補充人體所需營養素的作用。2.創新研發潔淨無添加綠色永續食尚產品:鳳黃女神果乾、天然芒果乾,蕉心冰淇淋、蜜香芭樂葉茶飲、透紅芭樂檸檬風味奶凍捲、全植甘露飲、清新花草茶、提拉奶果蘇、生魚片素司、椒麻香雞排、食光鹹水雞、天賜涼圓凍、厚豆漿起司、芭樂果乾塔、植物奶優格。3.高餐大自有品牌產品:(1)牛肉系列:牛肉鬆糬鯛魚燒、醬油青蔥牛肉乾的馬卡龍。(2)鳳芒女神系列:鳳梨果露、鳳芒雪糕、鳳梨起司蛋糕冰淇淋、鳳芒女神果醬。(3)紅心芭樂系列:芭斯克、芭熱梅、芭桂Q凍飲、桔奶蓋芭樂茶、琴樂雪沙,燕巢芭樂雪霜。(4)茉莉花系列:茉莉御握(茉莉花糰。梅子筍乾)、浣紗女油醋醬、茉莉花風味鹽、茉莉玉露燉奶、茉莉香頌、煙燻茉荔特調飲、茉莉花風味漬糖。(5)塔香巧克力。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完善就學機制1.提供經濟不利學生參與第2階段面試服務機制 本校提供家庭經濟不利考生個人申請入學及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第二階段甄試報名費減免補助,與前來本校面試之交通補助、住宿補助等措施,以免除其經濟壓力。2.赴高中職進行宣講及協同教學 本校鼓勵各系至全臺各級高中職辦理招生宣傳,及邀請高中職學生親臨校園進行參觀與體驗餐旅文化,以增進經濟或文化不利之高中職學生瞭解學校特色及未來職涯發展,並充分說明就學輔導入學機制,協助學生安心就學。 為照顧經濟文化不利之學生,提升其就學機會,積極透過本校各系至全國高中職校進行招生宣傳時,充分說明本校針對經濟文化不利學生的就學輔導入學機制,使高中職學生瞭解學校特色及未來職涯發展,以期能協助學生安心就學。透過本項措施,本校所招收經濟文化不利的學生從111學年度105人增加至112學年度119人,成長13.33%。3.經濟不利學生學習輔導機制 藉由課業輔導、就學輔導等措施,以獲取專業技術或語文證照作為能力提升之認定,並補助學習經濟,如證照專業課程輔導助學金、課程圖書補助金等;且辦理職涯輔導等多元輔導機制,加強弱勢學生未來職場競爭力,以協助畢業後能順利就業。相關執行內容如下:(1)學生申請補救教學課程(含自主學習社群)有「歐陸料理文化與肉品科學實作研究」、「傳統中式料理結合肉品科學社群」、「領隊導遊考照學習」、「調飲實務」、「英文加強課程」及「原民文化學習探索」等,藉由自主學習課程及輔導,強化其學習力與未來就業力。(2)職涯規劃與輔導助學金有「各系所企業說明會」、「YS青年職涯中心」及本校研發處辦理之相關職涯講座等活動。(3)證照考照課程及補助金有「中式麵食加工-發酵/發粉麵食類」、「英式管家證照」、「飲料調飲」、「會議展覽專業人員證照」、「WSET Level 1認證」、「SSI日本酒認證」、「電腦軟體應用丙級技術士證照」、「華語、外語領隊導遊證照」及「高級急救員證照」等,鼓勵學生跨域學習,學習多元課程與考取相關專業證照。(4)課程圖書輔助金為各開課課程皆可申請。(5)多元增能培力獎助金有「修習線上課程」、「共讀共學學習活動」、「專題學習計畫」及「運用圖書館館藏閱讀書籍」。(6)學習達標獎勵金有搭配補救教學課程或多元增能培力學習後當學期總平均達75分以上者則另有學習獎勵金,依級距獎勵新臺幣1,000元~5,000元。(7)健康促進獎助金有完成「急救訓練課程」且獲取證照給予獎勵,「心理治療或諮商輔導」需求之助學金協助。
l 112年度在「教學創新精進」方面展現亮眼成果,積極推動大一前導式總整課程,並將產業需求融入專題製作,讓學生在學習階段即能與實務緊密接軌。同時,透過跨域學程與自主學習,結合數位教育與人文素養,強化批判思維與創新能力。特別是在專業實作方面,學校開設147門實作導向課程,學生參與技術能力檢核的通過率超過九成,展現紮實的專業力。另有198門專業課程優化實作內容,111–112學年度更有7,469張專業證照由學生成功取得,顯示教學與實務結合的成效。國際交流方面,112年度特別推動170名技優生赴海外研修,實現100%系所參與國際交流,學生的國際移動力與視野大幅提升。l 在「善盡社會責任」面向,弘光科大持續深耕USR計畫,推動「海線創生」與「深耕服務」,結合地方議題與外部資源,強化學生對在地的關懷與責任。僅112年度相關活動參與人次便突破萬人,透過社會實踐及世代交流,不僅促進了社區活化,也厚植學生的公益精神。l 在「產學合作連結」部分,112年度透過特色研究中心積極推動產學合作,聚焦精準智慧照護、應用資源產品開發及新興產業研究,提升學生實務能力並厚植未來職場競爭力。l 至於「提升高教公共性」,弘光科大以「弘愛築夢九大項目」為核心,提供助學金與獎勵金,每年投入約1,340萬元,協助經濟或文化不利的學生安心就學。學校同時強化專業證照輔導與職涯技能培養,使學生能在學習與未來職涯間順利銜接。l 整體而言,112年度的亮點在於:創新教學結合實務的模式,顯著提升學習成效與證照通過率;國際交流全面展開,170名技優生赴海外研修,展現學校積極推動國際化的決心;USR計畫深耕地方,社區參與人次突破萬人,展現社會影響力。這些成果突顯了弘光科大在教學、社會責任與產學合作等面向的全面發展。
本校積極推動影視與表演藝術相關的職能導向孵化平台,成果豐碩,具體成效如下:首先,校內成立多個劇組與企劃編劇工作室,如飆戲社劇組、影視系劇組及畢業製作劇組,統籌舉辦112學年度冏冏影展,製作12部短片,總點閱超過6,000次,並完成多部原創與改編劇本如《關係與關係的距離》等。校方更成功爭取與八大電視、禾作社劇團及星驊娛樂等業界合作,將專業資源引入課程,強化學生實務與原創能力。在表演方面,學生與當代音樂劇團體合作演出《Day Light》全本音樂劇,並參與商演《月亮不見了》及親子劇劇本編劇,提升專業實戰經驗。同時,與各地舞蹈機構合作,包括HRC舞蹈教室,讓學生有實際舞台表演機會。學校更設計「街舞進擊計畫」與「Funkdation Locking Crew By Crew Battle Show」等課程,強調創意與技術並進。此外,積極安排學生參與大型藝術活動與業界實習,包括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兩廳院「百年之囚」演出、民視實習等,並促成學生提早進入劇團實習,如鞋子兒童劇團與全民大劇團。學生亦參與水源村劇團《穿越時空的反毒旅行者》校園巡演。在整體造型與行銷領域,學生創建造型平台,並與品牌kai beauty合作參與快閃與平面活動。最後,各系跨領域合作舉辦畢業展演,學生從企劃、舞蹈編排到造型、導播與後製皆親力親為,展現完整學習成果與團隊合作能力。
一、執行亮點:(一)教學創新精進:1. 探索跨域學習成效優異:111-112學年度修讀跨領域學分學程達11,335人次,其中機械系學生將機械工程與環境科學結合,參加「112年氣候變遷創意實作競賽」,獲銀獎暨環境部淨零轉型實踐特別獎,表現亮眼。另外鼓勵學生修讀雙主修及輔系,111-112學年度共高達320人次,較107學年度57人次,已有翻倍成長。2. 專業技能應用表現亮眼:112-113年招收73位具技能選手資格學生,並延伸參加第53-54屆年全國技能競賽,共有獲得1金、1銀、1銅,其中蘇同學參與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獲CNC銑床職類優勝。3. 創新教學教師數逐年增加:翻轉傳統教學模式,透過PBL、磨課師等創新教學方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及熱情,提升學習成效,專兼任教師從執行高教前57人成長至113學年度第1學期327人,成長率達473%,並以教學實踐研究升等共有2位教師,開設教學實踐創新課程,從112-1的14門課程成長至113-1的27門課程,成長率達92.86%。4. 教師學術質與量逐年提升:教師於WOS資料庫發表論文件數,較執行高教前115篇成長至112年403篇,成長率達250.43%。並在史丹佛大學公告「2024年度科學影響力」,本校有六名教授獲選為全球排名前2%頂尖科學家,並有七名教授進入「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年-2023年)。5. 國際移動力特色:113學年度招收12國929位國際生、累計至201間姊妹校、較執行高教前成長近5倍。並於2025年QS亞洲地區最佳大學排名躍昇至294名,為全國科大第三名。(二)善盡社會責任:1. 推動教育部USR計畫:已從B類萌芽型突破至C類深耕型,協助臺中新社區菇農建置環控智慧生產環境,協助穩定生產環境以增加產量,已擴大服務區域,獲補助經費也從700萬元增加至1,090萬元,成長比例達55.71%。2. 開設產業人才專班:依企業人才需求,開設產學專班。從執行高教前28班成長至54班。3. 社區教學推廣教育:建置社區終身學習網絡。從執行高教前30班成長至52班。(三)產學合作連結:1. MIG技術研發聚焦有成:成立5大專業技術服務中心,本校112-113年中大型產學案達446件,其中112年已達255件較執行高教前(106年)109件,大幅成長2.3倍。2. 學生創業能量充沛:開設三創課程、成立團隊,112-113年商品化已完成86件,學生申請開發產品並已核准專利83件。(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學生助學圓夢:112-113年共計輔導15,604人次,其中在112年每位學生在各項輔導平均獲得45,368元。
第一階段(112至113年)計畫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面向一:教學創新精進,本校為強化學生語文基礎與STEM資訊科技相關知識,於112年度開設62門相關課程,113年度則減至52門,顯示出課程調整的靈活性與針對性。為延續上一期計畫,本校專注於開設專業證照輔導班,並將輔導目標修訂為以取得乙級證照為主。112年度開設11個乙級證照輔導班,報名考照率達73%,考取證照率為60%;而在113年度,開設11個證照輔導班,報名考照率提升至100%,考取證照率上升為63%,顯示設置乙級證照輔導班對學生能力提升有顯著幫助。推動教學創新過程中,本校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全國及國際性競賽,112年度共參加17場比賽,獲獎人次達124人次;113年度共參加18場比賽,獲獎人數達35人。為提升教師教學技能,本校鼓勵教師參加相關研習,於112-113年間平均每年有30位教師參與。除此之外,本校與宜蘭大學合作舉辦國際學術與農業實務交流活動,與日本秋田縣立大學和韓國順天大學師生進行交流,將相關經驗融入課程,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向。面向二:善盡社會責任,本校致力於強化在地社區服務,112-113年間共舉辦了4場輔導班,透過職涯發展輔導,引導學生設定未來人生目標。同時,本校積極協助在地產業發展與升級,於112年度輔導臺東縣內共10間廠商,促進在地產業的創新,實踐本校的社會責任。於此基礎上,本校於112-113年間推動了10項USR計畫與1項先期產學合作計畫,透過人文關懷及協助解決區域問題,帶動地方成長動能。面向三:產學合作連結,本校為加強學生與產業的互動,於112年度辦理17場講座與企業參訪等活動,113年度為14場;亦透過進行職場實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此外,本校於112年度辦理3場相關競賽,讓學生學以致用,提前與產業接軌;113年度更與相關產業簽訂多項合作備忘錄,深化產學連結,促進學用合一。面向四:提升高教公共性,鑒於臺東地區弱勢族群比例偏高、家庭結構變遷及新住民家庭增加,本校制定「完善就學機制學生獎勵實施要點」並提供多項助學措施,幫助經濟或文化弱勢的學生安心就學。112學年上學期,獲得輔導或協助的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占所有經濟不利學生的比例約為65%;至下學期,此比例提升至約80%,申請人數顯著增加。校務研究方面,本校校務研究辦公室於112-113年間持續進行新生學習適應、畢業生學習經驗回饋及學習成效與滿意度等研究分析,同時因應招生需求,進行少子化生源、經濟或文化不利生之相關研究,並提出精進策略建議,以回饋教學。第二階段計畫將延續第二期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的四大面向,全面落實技專院校的角色與使命,為學生創造優質的學習環境,並在東部地區推動教育深耕,以提升學校及學生的競爭力。同時秉持「深耕臺東」的精神,強化技專院校服務社會的本質,並致力於培育具備專業技能的優質技職人才,支持東部地區的產業發展。
核心主軸:1. 對焦重點發展產業。 2. 創新智慧科技應用。3. 協力企業永續成長。 4. 拓展國際合作生源。 面向一:教學創新精進● 輔導金工木藝選手參加全國技能競賽,連年摘金、銀牌● 跨域學程學生 6594 人次,創新教學教師150 人● 教師敘事力教案獲教育部創新示範獎● 引進臺灣西門子、上銀科技等龍頭企業業師支援課程,指導實務專題9 組● 聘請在地智慧製造廠商 13 家負責人及主管 14 名擔任校外課程委員,精進實務課程內涵● 選送 59 名學生赴宏全國際、台華精技等 11 家智慧製造廠商進行校外實習 面向二:善盡社會責任● USR 萌芽型2 案與種子型 5 案計畫,獲得 1000萬元補助● 協助地方品牌獲荷蘭設計獎 3 座金獎● 結合 SDGs完成 13項經濟部計畫,輔導 12 家企業碳盤查 面向三:產學合作連結● 成立 2 校級、5 院級產學研中心,完成產學金額超過7,500萬元● 爭取政府就業計畫 37 件,合作廠商92 家,總經費近3,000 萬元
一、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2020年,結合「未來學院」與「PBL研究中心」新型態教學培育系統,獲臺灣唯一入圍「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教學策略卓越獎前8強」之國立科技大學。2022年,於英國泰晤士全球新興經濟體大學排名201-205,全球第七。2022年,於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801-900名。2022年,獲遠見最佳綜合大學全國第11名。2021年,以智慧學習系統獲得THE「年度科技/數位創新獎」八強提名。學生在國際創新與發明競賽上,共獲得約70面獎牌(例如德國Red Dot、德國iF、俄羅斯莫斯科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波蘭華沙國際發明展)外籍生佔全校學生總數 4.8%,遍佈全球20國。外籍師資任教比例逐年上升,並延攬國外優秀專家學者及科技人才來校訪問。YunTech與全球39國355所著名大學簽訂姊妹校院協定。二、發展學校特色2018-2021年,申請專利404件。2020年,全國師均產學合作金額全國第二名、技專校院第一名。2018-2022年,累積9,646篇國際期刊(Scopus、WOS、SSCI、SCI)。 輔導學生成立公司:2018-2022年共有良路設計等9間公司獲USTART獎勵金525萬。新創團隊獲科技部創新創業計畫:2018-2021年共有新創「蟲小到大」Wormax等7個團隊,獎勵金累積375萬元,其中 3組團隊獲創業潛力獎與創業傑出獎等獎項。2022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列入全球千大學術大學,為科技大學第1。2022年,連續第14次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產學合作績優單位」2022年,在THE全球大學排名,產業收入指標雲科大名列全球第27。三、提升高教公共性2018-2021年,輔導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人數累計2,278人次(占大一生比率達38.23%)。2018-2022年,推動「YunTecher勵學計畫」學生獲安心就學獎勵金累積765人次,金額2,754萬。2018-2021年,全校獎助學金受益人數達1,611人次,累計3億8,112萬元。2020年,全校就學穩定度達96.5%。2021年,未來學院轉系成功率74.89%,比2019第1學期高出5.39%。獲「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推行輔導工作績優學校8次。四、善盡社會責任2022年,獲「教育類國家永續發展獎」。2020-2022年,獲「TCSA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連續三次,更在「大學永續報告書」及「社會共融領袖獎」排名第一。2021年,獲得下列七項大獎:台灣永續典範大學獎、永續報告獎—白金獎(最高榮耀)、GCSA全球英文報告獎—銅獎(唯一獲獎的大學)、TRUST養雞溯源供應鏈(金獎)、蟲啟食農循環永續經濟(銀獎)、族群培力與國際共創(銀獎)、樟湖社區永續發展(銅獎)。獲經濟部能源局「節能菁英卓越創新獎」、「節能標竿獎金獎」。2018-2021年,開設USR課程157門;合作場域219處;參與學生1萬7,429人次;參與教師212位;執行件數175件。2021年,獲得世界綠色大學評比全球第56名。2022年,獲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全球201-300名(科技大學排名第1)。
一、教學創新精進參與改善教學項目:111-112學年參與教師184與193名,占所有教師比率達90.6%與94.1%。材料系劉定宇特聘教授,連續2年同時榮獲研究優良獎與教學創新獎,以實務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帶領學生參與各項創新競賽,實現產學研發型大學特色。教學實踐研究與績優計畫:112-113學年共47人次申請(113成長率76%),通過率超過46.6%,高於全國通過率,其中工設系賴宛吟老師4度獲補助,並以成果升等。112年本校榮獲4件教學實踐績優計畫,獲獎數為全國私立大學第1名。學生專業競賽獲獎:110-112學年競賽獲獎共614件(國際競賽獲獎225件),111、112學年成長率為86.2%、48.8%。其中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2023年獲獎數排名全國第2名;本校學生連續8年(106-113年)榮獲教育部技職之光。實習期間提升學生務實創新能力:學生於實習期間針對實習機構的實務問題,進行產業問題導向實務專題,112-113年共執行42件,培育81名學生。材料系學生於「2023 Biosensors」獲海報競賽第3名,於「2023華立創新材料大賽」獲優選獎。跨領域三部曲:111-112學年,100%畢業學生,皆修畢跨領域設計思考與跨領域學分學程,全校修畢跨系學分學程人數為590人,修畢跨院學分學程人數為70人,88位完成第二專長學分學程,17位修畢2個以上的跨領域學分學程。而跨院系的跨領域專題計畫,112-113年共138件,參與學生共545人次(433)。書院教育制度:全校學生100%參與書院教育,更可依據自身發展參與特色書院,以麗澤書院為例,透過國際交流四部曲,112-113年參與短期研習、交換計畫、國際研討會/國際競賽、雙聯碩士學位的學生,達到474人次。二、善盡社會責任USR+CSR:與公部門、企業、社群共同推動社區關懷,112-113年共提出10件創新解決方案,取得公、私部門補助案約759萬元,以此共同推動社區關懷。天下雜誌USR大學公民排名:112年本校榮獲私立科技大學第1名,並連續2年名列永續大學TOP 25。三、產學合作連結產學研發研究成果:111-112年SCI級論文人均值,皆排名全國科大第1名。112年國科會研究計畫人均金額,排名全國科大第4名。112年本校教師執行民營產學計畫人均金額,排名全國科大第1名。112、113年有機電子研究中心劉舜維特聘教授團隊與材料系黃裕清教授團隊獲國科會未來科技獎。綠能中心獲新智能公司投資約2.2億元簽訂4年期計畫,AI中心5年累計產學計畫金額達1.9億元。與產業共構研究中心:生化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12年與前創科技公司共構研究中心;電漿與薄膜科技中心,113年與台灣化學纖維公司合作成立共構研究中心。試量產工廠基地:有機電子研究中心與台塑生醫及智晶光電成立試量產工廠基地產出微光眼鏡已於112年底銷售,提供本校每年技轉金100萬元,每年銷售額分配授權金4%。智慧醫療中心與台塑生醫合作之濕熱敷背心,於113年11月銷售。四、提升高教公共性助弱築夢階級流動:每年提撥學雜費20%以上作為學生獎助學金,111學年以「自籌」補助學生助學金額,本校的學生人均金額為全國科技大學第2名。✅若想進一步了解更多成果與亮點,可參閱 112年成果海報。
113年計畫目標達成情形摘要及亮點本校第二期第一階段高教深耕計畫乃以建構數位時代下跨域實務人才培育模式、完備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社會實踐系統、建構「區域中小企業技術研發基地」之產學合作新型態、ESG綠色創新產業之技術研發、跨域組合之專利智財管理、深化跨國合作國際移動學習、深化經濟不利學生助學機制與輔導及落實校務研究成果於校務治理等策略方向持續推動。第一階段計畫執行後,各面向亮點成果如下:在「教學創新精進」面向,透過補助教師辦理「先導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累積教學創新經驗,提升113學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件數至27件,通過率從46.94%增加至48.21%;修訂規劃21個跨領域學分學程,引導學生有系統地融合跨域知識;工學院擴大執行以專題製作之「箍桶式」跨域課程革新,共四系榮獲「教育部第二期新工程教育方法實驗與建構計畫」A+與A類計畫補助,且經校務研究驗證可顯著增進學生十大核心能力表現,有效提升其就業力;擴大推動與日本、菲律賓或是德國等夥伴學校之學生跨國i-PBL或移動學習學程,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在「產學合作連結」面向,已具備14項創新研發技術之「智慧健康醫療科技中心」與奇美醫院合作成立「高階智慧生醫聯合研究中心」,推動臨床需求與技術新創媒合,並轉化為實際產品落地應用。「智慧綠能科技中心」113年獲教育部補助8,500萬元打造「智慧微電網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協助能源系統產業發展以達淨零減碳目標。校園創業團隊「觸覺科技有限公司」2023-2024年亦連續入選「數發部公益創新.徵案100」,累積獎金240萬元,顯示本校創業輔導機制有成。組成教師跨領域團隊,提升研發量能,開發「iThermos數位恆溫腹膜透析監控裝置」榮獲「第20屆國家新創獎」、「多維奈米銀鍍層之可拉伸導電纖維應變感測器」榮獲「2024未來科技獎」,並重視學生實務專業技能的培養,亮點表現包括:獲得「2024年旺宏金矽獎」應用組金獎、「2024年美國IDEA傑出工業設計獎」銀獎、連續2年榮獲「全球品牌策劃大賽」全球總冠軍、連續5年獲「2024年紅點設計概念大獎」Winner獎、私立科大唯一榮獲「113年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學校、獲得工研院「第六屆電網人才發展聯盟」頒發「傑出專題成果獎」及「優秀專題提案獎」等,展現本校推動創新研究與培育實作優秀人才之成效卓越。在「提升高教公共性」面向,近5年本校經濟不利助學基金募款金額皆超過500萬元,也是每年以自籌經費提供學生助學金額最多之私立科大,且透過校務研究驗證以「學習取代打工」的完善就學協助機制可有效輔導經濟不利生專注學習並順利畢業。在「善盡社會責任」面向,「跨樂尬陣」USR計畫推動在地共融與永續城鄉(SDG11),榮獲「2024臺灣永續大學獎」社會共融領袖獎;「藏碳蘊漁」USR計畫對接SDG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獲得「2024臺灣永續行動獎」銀獎;「文化底蘊」USR計畫落實文化永續使命,深耕SDG9、SDG11,獲頒「第八屆台北金鵰微電影展」永續微電影銅獎,具體落實本校大學社會責任,與地方共同促進區域永續發展。【學生競賽成果】旺宏金矽獎:2024年應用組金獎、最佳創意獎。電腦鼠暨智慧輪型機器人國內及國際競賽連續4年獲獎:「古典電腦鼠走迷宮」競賽大專組第1名。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1金2銀3銅。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金獎。DK盃全國大專校院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競賽獎1銅1佳作及創意獎1佳作。教育部智慧晶片系統應用創新專題實作競賽:2佳作。電網學校暨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2024年獲得1件傑出專題成果獎、3件優秀專題提案獎。全球品牌策劃大賽:全球總冠軍。113年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商管學院經營管理博士學位學程學生獲得獎助學金48萬元,本校為全國私立科大唯一獲獎學校。韓國世界美食奧林匹克大賽:2024年獲3金3銀2銅。德國紅點設計獎連續5年獲得肯定:「紅點設計概念大獎」1件Winner獎。美國IDEA傑出工業設計獎:2024年銀獎。C-IDEA設計獎:銅獎。國際影展:2024年義大利「怪誕影展」最佳動畫2件、義大利「短片之夜」榮譽獎2件、美國「拉斯維加斯短片影展」最佳學生作品、西班牙「停格影展」最佳科幻小說及最佳冒險影片、日本「DigiCon6動畫與短片競賽」最佳藝術、巴塞隆納「作者電影節」最佳剪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獨立線上影展」最佳學生作品。放視大賞設計競賽:1銀1銅7優選。金點新秀設計展:1件年度最佳設計獎、3件金點新秀設計獎、1件循環設計特別獎、1件包裝設計特別獎。育秀盃創意獎:1銀1優選2佳作。全球學生復健工程與輔助科技創新競賽–臺灣選拔賽:2024年設計組冠軍。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1金1銀2銅。全國大專校院田徑公開賽:4金。南臺科大電子系陳銘哲助理教授指導學生團隊「健康領航者」榮獲2024「第24屆旺宏金矽獎」應用組金牌獎。工研院舉行「第六屆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頒獎典禮」,南臺科大為全國唯一的私立大學獲得「傑出專題成果獎」;在「優秀專題提案獎」中,南臺科大有三名學生獲獎,與國立科技大學並列第一。 【教師榮譽表現】1. 2024創新技術博覽會:本校聚焦於智慧醫療及電動載具技術研發,師生團隊共獲得1金2銀3銅,其中電機系黃基哲老師帶領學生以「積木辨識裝置」榮獲金牌獎;機械系瞿嘉駿老師師生團隊與新元豪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機車手把控制開關」榮獲銀牌獎;產設系陳亞麟老師帶領學生創作「牙醫模組化行動診療椅」榮獲銀牌獎及「牙科行動診療臺及醫生椅之組合」榮獲銅牌獎;電機系許毅然老師帶領學生研發團隊以「基於安全考量之飛行無人載具雷射除蟲系統」及「無人機之多雷射聚焦安全除蟲系統」雙雙榮獲本屆銅牌獎。2. 電機系吳誠文老師、電子系陳銘哲老師以「多維奈米銀鍍層之可拉伸導電纖維應變感測器」獲得2024未來科技獎。2024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金牌獎得獎作品「積木辨識裝置」,由本校電機工程系黃基哲老師帶領學生研發團隊,透過遊戲設計的方式,協助年長者進行鍛鍊手眼協調能力、空間感知和邏輯思維等認知訓練。此作品目前已與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附設長照機構合作進行落地實驗,將為未來長期照護領域帶來創新的認知訓練方案。【校級科技中心研發成果】1. 智慧健康醫療科技中心:建置Web3.0視覺化護理資訊整合平台,讓護理人員可以更方便、更有效率的近床照護與復健輔助,建構安全且高效的護病資訊解決方案;透過混合實境(MixedReality,簡稱MR)的視覺化呈現,以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生成式AI)模型建立具互動性護病臨床技能訓練教材。113年與奇美醫學中心跨單位合作成立「高階智慧生醫聯合研究中心」,聚焦於人工智慧技術及其加值研發,獲國科會臺灣科技新創基地邀請共同研商醫療場域跨域合作模式及出海應用。2. 智慧綠能科技中心:研發項目包含「波浪發電雛型機」、「無線供電技術平台」、「再生能源發電遠端調度系統」、「電源轉換器」、「綠能檢測及維修技術」、「5G無人機太陽能板智慧巡檢暨故障檢測系統」等;與碩天科技、大同智能、加雲聯網等公司簽訂「智慧微電網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共同合作發展微電網產業相關技術;通過教育部「智慧微電網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計畫,培育微電網產業技術人才。3. 智慧電動載具科技中心:專注於前瞻性技術研究,如燃料電池、無人車、車聯網等,透過如AI、大數據等跨領域整合,提升智能交通技術,投入電動載具之開發,與金屬中心、宏佳騰、南智捷汽車、可愛馬、綠能科技相關公司合作,將技術轉化為實際車輛產品,包含輕型電動機車(ES-1000)及重型電動機車(ES-2000)已通過ARTC耐久測試與技審會審查,胖胎電動輔助自行車(EB-500)通過美規認證,並於113年外銷至美國,將逐步結合再生能源,建構可永續提供電動車電源之充電站。4. 智慧製造科技中心:建立機電整合、CNC、機械視覺、機械手臂等人才培育教室;與緯創資通公司合作113學年度設立「AIoT物聯網智慧製造產碩專班」,規劃產碩班專屬的智慧製造學程,招收13名產碩生;緯創資通公司亦捐贈本校新臺幣390萬元,建置AI機械視覺展示產線,提供學生學習AI機械視覺技術,協力強化臺灣智慧製造產業的研發能量。5. 運動科技中心:結合運動科學、醫療科技、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創造高效的運動及健康解決方案,研發成果包含「棒球跑壘技術分析系統Baserunner iCoach」及「XR捕手訓練系統」。中心亦與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合作開發「體能通項檢測自動姿勢分析系統」,在「113年補助運動科學團隊輔助基層選手實施計畫」中,運用科技協助臺南市棒球名校-南英商工進行投手訓練,執行成果獲得教練、選手高度認可,並獲邀至「2024運動科技論壇暨科技展示-影像分析應用於運動科技」展示棒球跑壘分析技術。為因應全球淨零碳排趨勢,南臺科大積極培育綠色能源人才,獲教育部補助8500萬,打造智慧微電網人才培育基地。南臺科大以培養綠電領域人才為目標,辦理全國大專風力盃-綠電創能創意淨零實作競賽,協助我國綠能人才培育與建構。
2025國際奧林匹亞機器人全國總決賽 160支隊伍齊聚嶺東科大競技爭鋒 台灣科技教育年度盛事「2025年WRO國際奧林匹亞機器人暨MARC AI全國總決賽」,21日起至24日於嶺東科技大學舉行。嶺東科大近年已將「資訊學院」升格為「智慧科技學院」,積極強化AI與ICT人才培育,期許參賽學生勇於突破自我,展現最具創意的科技實踐力。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3MMDbX 113學年度:打造中台灣科技園區智慧製造人才培育基地● 智慧製造科技系首招註冊率124.4%● 開設多元專班及培訓課程,為西門子等40家廠商客製人力● TAIROA智動協會中區盟主● 跨足醫醫療、農業、車輛、能源等智慧科技領域● 導入企業系統課程數43門 核心主軸:1. 對焦重點發展產業。 2. 創新智慧科技應用。3. 協力企業永續成長。 4. 拓展國際合作生源。 面向一:教學創新精進● 開設創新創業課程 317 門、修讀人數 12,230 人次● 連續 6 年獲教育部學海計畫,執行計畫 218 件● 邀請 12 國 35 位專家學者參與國際論壇與工作坊● 2 年境外生人數成長 20%● 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 80 人● 海外移地交流 278 人次 面向二:善盡社會責任● 新設校級單位: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 爭取農業部計畫 1125 萬元,協助國家森林遊樂區風災後重建與文化傳承 面向三:產學合作連結● 113 年執行產學計畫 4,325 萬元,較 112年成長 133%● 參與就業計畫實習學生數 780 人,合作企業 173 家● 輔導師生 55 名考取 iPAS高價值證照,通過率全國第二● 發起中臺灣智慧製造產學聯盟,建置中部私校第一間機器人工程師合格考場 面向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 面向五:推動校務研究● 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參與學習輔導,獲獎助受惠學生達2,553人● 公開辦學資訊 81 項● 精進校務研究,完成校務議題研究報告 166 案● 落實內控制度,辦理自主稽核 65 次,完成 43 項報告納入績效指標● 成立原住民資源中心,辦理 105 場次活動,提升原鄉文化認同● 打造原民文化走廊,展現族群多元特色
1. 專業競賽屢獲佳績:護理科學生在全國技能競賽南區分區技能競賽青年組健康照顧職類中,於112年第53屆榮獲個人賽第五名及佳作,。老服科學生參與「2023第九屆全國技專校院老人福祉產品服務創新設計競賽」榮獲海報組第二名。化妝品應用與管理科學生參加「TSIA國際美業競賽」、「2023年HBC國際盃美業暨網路作品技藝競賽」等多項競賽皆榮獲辱軍殊榮。2. 專業證照考照率提升:本校護理科畢業生之護理師考照通過率112年度高於全國平均。3. 有效鼓勵教師投入創新教學:推動以創新教學方法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效。學校訂定「推動創新教學模式獎勵要點」,辦理創新教學模式課程競賽及減授基本鐘點申請:112年度有兩位教師於課程競賽獲獎。4. 跨領域學程培養高齡健康促進人才:配合教育部「區域產業人才及技術培育基地」計畫,與高雄醫學大學成為「大南方咀嚼吞嚥健康產業人才培育基地計畫」之夥伴學校,本校之跨領域整合課程中有五學門相關課程,安排至基地實地參訪、授課,以增進學生因應高齡時代來臨之相關咀嚼及吞嚥照護問題,提升其評估及多元照護能力,以強化未來就業優勢。5. 有效提升教師研發專利:本校教師專利件數112年度7件,展現教師積極投入研發專利並應用於教學內容,協助學生增加實務競爭力。6. 積極提供健康促進專業資源:本校為推動在地社區的健康促進,透過本校之醫護專業,提供社區多元化之專業資源。112年度共辦理45場社區(含偏鄉)健康講座,以及辦理健康保健服務關懷或技職體驗活動,深獲服務對象正面肯定,並期待本校能延續推動辦理,展現本校長期履踐社會責任之成果。7. 積極推動校務研究精進運作:透過PDCA品質管理循環機制,以數據為本,檢視本校招生策略、獎補助措施及學生輔導成效,並進行自我改善。訂定多元化校務研究議題,包含:各單位例行性校務議題分析、各科實施總整課程成效分析、服務學習提升學生利他關懷態度之分析、UCAN職能培養之全面輔導效果可行性策略研究評估、英文能力自訂衡量方式之成效、友善校園節能行動等,視執行成效後再滾動式修正,持續進行對校務發展的具體建議。
一、教學創新精進在執行教學創新精進構面,112至113年延續第一期計畫執行成果,以厚植學生關鍵基礎能力、培育學生學用鏈結能力、建構優質跨域學習環境、推動教學創新深耕未來及落實環境教育深耕校園等行動方案進行。實習課程方面,本校 112 學年度「通過」技專校院實習課程績效評量,為公私立技專院112學年度校唯二通過之學校。各科參加競賽及獲得專業證照成績亮眼,例:護理科113年專技高考護理師全國第3名、113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鏈球冠軍、2023年長庚盃全國英語口說競賽個人獎項第一名、2024南丁格爾大仁盃護理臨床情境實務技能競賽病例閱讀與醫學術語第一名、2024年馬來西亞檳城國際舞蹈錦標賽之世界業餘公開單人精英18歲四項組季軍、113年專技高考護理師證照通過率80.59%。二、善盡社會責任由高教深耕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的26個細項計畫推動後,並藉由IR結合「通識教育課程的服務學習」與「全人統合教育的人倫關係課程」,連續兩年進行社區服務與愛德作業的行動研究。前者,豐富了通識教育的選修課服務學習,進而落實到在地社區服務中,提供社區長者「7」場次與「210人次」的健康促進活動。後者,深化了校定必修的人倫關係之愛德作業,全校二年級學生:600位分組行動,約有100組同學,藉由寒假到彰嘉雲南四縣市的社福機構、公園綠地等進行愛德服務。三、產學合作連結 產學合作連結面特色包含:「培養學生創新創意與創業能力」、「深化教師專業鏈結產官學合作」與「鼓勵教師申請專利與技轉」。學校於112年10月新訂教師產研獎勵辦法,包括獎勵「教師爭取校外研究計畫」與「產學合作暨技術移轉辦法」,藉由運用深耕經費與新訂辦法來提升113年的績效,相較於111年,112〜113年本校約增加30%的產研績效,包含5位教師接受現場專利與技轉諮詢,其中1位教師通過專利申請,另1名教師專利申請中,刻正修訂專利保護範圍,預計113年底通過。另1名護理科教師完成本校2件發明專利技轉讓與於生物科技公司(本校第一次技轉成功案例),現階段教師已結合業界資源,完成引導團隊學生創作產品原型並輔導商品化上市販售,持續評估師生新創事業可能性。四、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構面重點有二,首係經濟不利學生協助機制,112〜113年包括安心就學、生活輔導共有23項,受惠學生達1,827人。本校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執行並擬增加補助範圍及擴大補助額度。經分析接受相關輔導及補助機制之學生,學業表現確實有所提升。其次以「提升辦學成效、公開辦學資訊」為依歸,藉由校務研究及自我課責,強化本校校務經營能力,公開校務資訊項目逐年增加,目前已公布達40項。
教學創新精進◆ 鼓勵教師投入教學研究:112 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9 件,通過率50%,並績優計畫1 件◆ 推動跨領域學分與微學分:比前兩年,增加26%學程認定通過數;微學分修讀人數增17%,獲得證書增加14%。善盡社會責任◆ 結合運動素養與環境教育:淨山活動-台北市2個場域4場次,807位師生共同參與;淨灘活動。產學合作連結◆ 112 年31 位教師獲碳足跡查證員證照,通過iPAS 淨零碳規劃管理師2 位。◆ 與產業共同辦理2023年亞洲機器人運動競技大賽-無人機項目專屬賽場,全國共有72 隊。◆ 教育部2023 年技專校院實務專題競賽資工通訊類群第2 名;2023 高雄國際發明展金牌獎和銀牌獎;時報金犢獎國際競賽第2 名及14 項入圍獎2 項指導老師獎。全國學生美術比賽第2、3 名;112 年度優質稅務實習獲頒台北市政府青鳥展翅獎。◆ 實習機構提供薪資112 學年度年成長率增加了7.7%。提升高教公共性◆ 德明科大全校12系通過台評會112學年度系所評鑑。◆ 榮獲1111人力銀行2023企業最愛大學調查、財經學群全國第一名、連續三年全國私立科大第二名。
臺科大在無限大學的願景下開展第二期(112-116年)高教深耕計畫,並於第一階段(112-113年)結合高教深耕計畫推動面向,以教學創新精進(教學無限)、善盡社會責任(責任無限)、產學合作連結(產學無限)及提升高教公共性(公共無限)展開,以下摘述112年重點執行成果及亮點績效:面向一 教學創新精進(一)推動符合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課程:於111學年度起,新開課程計畫書需檢核課程是否符合永續發展目標 (SDGs),並加註其永續發展目標項目。112年約有1,600門課程其教學內容含括永續發展目標。(二)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系統,推動問題導向學習(PBL)課程:目前每學期皆穩定開設 120 門以上,且隨著永續議題的發酵,發展SDGs為主題的PBL課程(SDGs-Driven Problem-Based Learning)。(三)鼓勵教師申請與執行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從111年申請29件通過16件成長至112年申請40件通過22件。112年首次開辦校內「教學與課程精進研究計畫」輔導申請未通過教師,以累積計畫執行經驗,112年補助4案。(四)打造無限教室:推動更新現有教室與相關設備,以鼓勵教師翻轉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教學方法。112年參與單位包含化學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設計系、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應用外語系及營建工程系等6系所。面向二 善盡社會責任:(一)完善大學社會責任推動:本校永續發展與校務研究中心下的「永續發展與社會實踐推動組」,為原「社會實踐推動小組」調整升級成為正式行政組織。(二)推動全校社會實踐通識課程:修課狀況(案件量)已達穩定,平均每年約1,200位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行動。(三)校內USR-Hub種子計畫:112-113年輔導3件國內實踐型、2件國際合作型種子計畫。(四)本校在低碳轉型目標承諾「2030年達成50%碳中和,2049年達到100%碳中和」,於112年啟動溫室氣體盤查作業,並通過第三方立恩威國際驗證股份有限公司(DNV)查驗獲證。面向三 產學合作連結:(一)國際育成:於111年首創在臺辦外籍生創業培訓計畫,迄今已鏈結5個產業機構(連展投控、撼訊科技、科亞企業、合勤基金會及台灣雙福三創發展協會)資源挹注,孵化逾20支在臺外籍生創業團隊。(二)推動Made In Taiwan Tech (MITT)品牌:辦理產學論壇與數位廣宣,讓企業能了解學校技術解決能量。112年舉辦資安論壇,共計60位廠商代表參加。(三)建置國際專利分類(International Patent Category, IPC):以精準分類能快速整合專利技術,並提供符合市場需求與變化的解決方案(四)學校產學合作成效:112年產學總金額約6億3,780萬元、學校教師專利件數約90件、技術移轉件數約180件。面向四 提升高教公共性:(一)各項助學措施:本校約40項捐贈獎助學金,校外獎助學金約150項,以及設獎勵優秀學生就讀本校大學部獎學金,以及各系研究生獎學金等。(二)高教深耕「築夢踏實」助學金:112年補助符合資格之學生6-8萬元,募款400萬元、補助1,894人次及補助獎金達1,396萬元。(三)永續募款助學機制:由校友發起之「101傳膳計畫」獲多位傑出校友持續響應,協助經濟弱勢學生膳食費,112年募得逾200萬元,協助610人次。
教學創新精進◆ 跨域設計思考人才培育:跨域自主學習5 日營隊,39 名學生獲通識博雅「設計思考」2 學分;《德明青春使命 永續保護地球》系列活動:永續保育- AR 獵圖追蹤實境體驗、淨零減碳-德明智慧能源發展趨勢、立誓的青春使命-短影音大賞賽等。◆ 推動跨領域學分與微學分:舉辦全校性跨領域學分學程博覽會,1,268 人次參觀,524 人次申請跨領域學分學程,增加160%申請人數。◆ 鼓勵教師投入教學研究:辦理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工作坊5場及先導計畫、PjBL 專題導向計畫補助申請,共有18 件教師提出補助申請。 善盡社會責任◆ 結合運動素養與環境教育:淨山活動-台北市2個場域5場次,502位師生共同參與;淨灘活動-新北市八里北堤1 個場域2 次淨灘活動,260 名校內外人士參與,清除740 公斤以上的海岸垃圾與11 件醫療廢棄物。◆ 國際志工與原民偏鄉部落服務:協助菲律賓弱勢家庭、社區與學生,提供華語、衛教、急救等課程;建置35 座水井和6 座衛浴設施。(2)辦理偏鄉原民兒童暑期夏令營、引導就業與創業,提供部落特色與地方創生交流機會。產學合作連結◆ 碳足跡查證員證照19 位等待驗證通過中及iPAS 品牌企劃師22 人位等待驗證通過。◆ 與產業共同辦理2024年亞洲機器人運動競技大賽-無人機項目專屬賽場:增加370 支隊伍參賽,參賽隊伍增加4 倍以上。提升高教公共性◆ 德明科大全數通過教育部113學年度科技校院評鑑。◆ 德明技大一直致力於提升學生專業實務技能,以及就學期間的實習,讓同學畢業後銜接職場時,能夠順利就業。日前申請113學年度勞動部就業學程6案全數通過,為全國私立科大中排名第二名。◆ 德明科大榮獲教育部「113年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榮獲遠見雜誌2024年最佳大學排行榜台北市私立科大第一名。
本校定位為實踐「教學與研究並重的健康照護典範學府」,朝向「聲譽卓越.亞洲領先」之願景邁進,人才培育、產業鏈結及永續發展為本校最重要的辦學任務,透過實證為基礎的校務研究,推動校務發展及高教深耕計畫,落實「精進教學與品保」,結合五大教研中心及二大人才培育基地,加值教學與產學鏈結,並設置「永續發展辦公室」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落實技職教育務實的理念,呼應高教深耕計畫「教學創新精進、產學合作連結、高教公共性、善盡社會責任」四大面向目標。在課程推動上開設多元跨領域課程,培養學生跨域多元能力、厚植就業競爭力。截至112學年度第2學期,課程鏈結實作力、競賽力、證照力的課程數共77門,修課學生人次達5,521人次;跨域微課程、跨系跨域共授課程合計開設47門,修課學生人次達2,748人次。並藉由課程培育鼓勵學生學以致用積極參與國際競賽,榮獲「2023年第五屆綠點子國際發明暨設計競賽」鈦金獎、「2023年韓國首爾發明展」金獎及大會主席特別獎。提升學生國際競力,培育學生具備跨文化能力與全球視野素養,海外學習學生人數112年護理系學生通過申請至姊妹校美國東密西根大學(EMU),112年的3位學生皆以優異取得EMU的雙聯學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獲得輔導成效方面,獲補助之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的學習成效112學年度第1學期較前一學期同年級排名百分比進步0.82;112學年度第2學期較前一學期,同年級排名百分比進步0.91。董事會於112-116年挹注2億元之「啟航圓夢勵學金」,112年受獎助的學生共375位(其中經濟不利259位、文化不利116位),而112學年度第1學期獲補助學生之學期平均成績為83.06分,112學年度第2學期平均成績為83.69分,且學生成績進步比例超過6成。
高科大的目標– BEST:高雄的智庫(Brian)、產業的引擎(Engine)、南向的基地(South)、融合的校園(Together)高科大的使命– WISH:全方位跨域(Whole Person)、國際移動力(International Mobility)、永續學習力(Sustainable Learning)、人本關懷(Humanity) 教育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原動力,而教師扮演重要角色。高科大致力於提升教師的研究量能與學術影響力,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高科大113共57位教師入選,排行全國大學第9名、科大第2名; 113年通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計63件,居全國第一,迄今累積20件績優計畫。彈性薪資延攬特殊優秀人才獲獎人數逐年增加。培養學生研究與探究能力,大專研究計畫連續兩年(112、113)通過206件,為科大第1。高科大以成就「高雄的智庫、產業的引擎、南向的基地、融合的校園」為目標,培育學生具備「全方位跨域、國際移動力、永續學習力、人本關懷」的未來希望人才。在高教深耕計畫執行的成果展現如下:分項計畫A-教學創新精進:改變教與學思維,培育未來人才技能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導入一項激勵六個作法發揮效益;107至113年曾投入教學實踐研究教師佔全校25%,112至113年申請件數逐年成長,申請件數分別為137件、161件,通過件數分別為65件、63件,並且連續兩年(112、113)獲補助件數為全國第一,111年獲績優計畫件數為7件為全國第一。112至113年學生專業技術證照張數累計8,820張;最近一學年度日四技畢業生畢業後一年流向調查,顯示有專業證照者在平均月收入為44,945元與學用合一程度為4.13分(5分制),無專業證照者平均月收入為42,261元與學用合一程度為3.91分,顯示具有專業證照對於提升職涯發展有正面影響。學生透過大一大二實用英文分級小班教學,109學年度入學學生經歷四年學習,畢業時多益550 分以上程度的學生達82.6%。引導學生適性修讀跨領域學分學程、雙主修、輔系、第二專長等跨領域學習方式,111至112學年度跨領域學習修讀人數逐年增長,跨校區選課尤為顯著,修讀人次分別為8,825、8,996人次。在科技大學,以理工領域師生居多的校園裡,我們推動美感教育,舉辦多場藝文展演與工作坊,鏈結在地社區,並辦理藝術季,為師生帶來藝術人文饗宴,激發師生美學想像。 跨域教學工作坊 高科大藝術季-校慶音樂會分項計畫B-善盡社會責任:以在地為師,孕育有溫度的永續發展人才 鼓勵教師投入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近三年申請件數逐年上升,113年計167件通過,其中29案為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相關所衍生,佔總通過率17.36%。在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第一期到第三期總計通過18案、獲核定補助經費達1.5億,兩項數據皆為全國公私立大專院校之冠。近三年爭取國內USR類型之評比與獎項,連續兩年榮獲遠見雜誌「大學 USR傑出方案」產業共創楷模獎;連續三年榮獲天下雜誌「天下USR大學公民」公立技專組前五強;在我國永續發展評選指標獎項-TCSA(TCAA)臺灣永續行動獎,近四年總計榮獲 7 金 5 銀 3 銅,其中 113 年在大學組榮獲 2 金 1銀1銅的佳績,獲得金獎的計畫主軸分別為「SDGs2責任消費與生產」與「SDGs1 消除貧窮」類別,而在「SDGs17全球夥伴」更是唯一獲獎的大學,成績廣受各界肯定。 打造永安水產加工場 臺灣永續行動獎-【永原的記憶點】 分項計畫C-產學合作連結:打造前瞻共創基地,培育國際領航人才 進用研究型專案教師,期刊論文發表量由112年平均每人2.6篇成長至113年平均每人4篇,顯現延攬優秀之研究型教師有效提升高科大研究量能。透過教師指導學生實務專題課程,搭配校內特色研究中心、實作場域等資源, 113年國科會大專學生研究計畫通過件數為105件,連續二年通過件數科大第1。透過產學傳承,大手攜小手由具產學經驗老師帶領新進教師執行產學計畫,112至113年間促成32案產學計畫。高科大已培訓約50人次教師具有低碳輔導能力,為企業提供低碳化診斷服務。112至113年已輔導43家企業完成低碳化升級,顯示學校在推動產業永續發展上的強大貢獻。高科大透過大南方專利優化補助提升國科會衍生專利及國際專利家族佈局,專利獲證數逐年成長;113年於頂尖大學及典範科大中華民國專利獲證數排行中,高科大專利獲證數累計1,370件,排行全國第6名、國立科大第2名。學生透過實務專題課程,落實產品或技術商品化,其中《琉金歲月》 「金淨」致力於解決金紙灰燼問題,賦予廢棄物創新價值,達成循環經濟,獲113年U-start計畫85萬輔導創業金,並衍伸校園企業「金淨生技有限公司」。輔導學生將創新設計構想結合TRL培育機制,成功與壽山動物園合作並補助2組學生團隊商品量產。執行跨國合作教學,與THWS福茲堡科技大學World-Twin Robotics Program進行跨國合作研究,共推雙語(英德語)機器人學位學程;與HKA德國卡爾斯魯應用科技大學COIL合作課程,包含COIL協作式線上跨國學習、實驗室交換或短期見習及共同研究計畫。 校園衍生企業-金淨生技有限公司與壽山動物園合作,學生團隊商品量產分項計畫D-提升高教公共性:培育斜槓菁英人才完善就學協助機制 高科大回應經濟及文化不利學生需求,建立「以學習取代工讀」方案,學生可以安心就學並主動規劃時間學習,112至113年投入資源挹注經文不利學生並有752位學生入學,較110至111年提升185%;鼓勵學生參與多元學習輔導方案,學生認為獎勵金對生活幫助很多,而參與增能培力方案,使學生更加投入學習與成長,學習成績也大大提升,有助強化未來就業力;持續更新高科大校務資訊公開平臺(https://public.nkust.edu.tw/),使內外部人士了解高科大的校務概況。為求適性發展,高科大設立完善原住民學生支持機制,透過個別化課業輔導計畫,成功輔導原住民學生成績通過人數自107年以來逐年成長。 增能培力學生發表 課業學習輔導課程分項畫E-發展校務研究:發展校園生態系統,厚植大學永續力運用SciVal研究評估系統數據,長期追蹤高科大SDGs論文研究表現及SDGs優勢項目,近3年分析結果顯示高科大整體論文的影響力(FWCI)逐步提升,且高科大SDGs論文在影響力(FWCI)、在高被引論文占比及引用次數等指標明顯優於非SDGs論文。顯示加碼獎勵SDGs論文的作法,獲得成效。強化系所校務分析之能力,推動系所改質躍升計畫,第一期改質躍升計畫共49系所參與,有81%系所具有執行成效。 IR議題分析推動策略 高科大永續月《綻。永續》議題特展分項計畫F-國際專章:創造國際校園,實現國際化技職教育典範大學112至113年開設華語課程及專班59班,境外生修讀華語課程完成度高,高階華語課程通過率達100%。建立境外學生實習及就業流程說明資訊,使境外學生了解實習課程資訊、在臺就業的流程,增強學生留臺工作意願。以113年為例,水圈學院博士班菲律賓籍學生及機械系碩士班印度籍學生,畢業後獲高科大留校任職。 境外生北港迎媽祖繞境體驗營 境外生布袋戲工作坊
**一、教學創新精進** 本校於113學年積極深化實務課程,全年開設眾多專業實作課程,並設置三組實務課程模組。課程模組中包括:急重症照護模組、母乳哺育課程模組、健康照護創新創業課程模組。而畢業生「最後一哩」實習比例達100%,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學生數則超過5,000人。另外,本校國考表現亮眼,護理師國考通過率 (大學部) 達九成以上,學士後班更達100%,助產師、語言治療師及聽力治療師證照考試通過率皆顯著高於全國平均。而畢業生實質就業率則超過93%,穩定維持高標。再者,本校將持續追蹤考試通過率與成績並精進OSCE考試內容,預計每年新增或修訂6至8套,強化與臨床實務及國考能力的連結。同時,將逐步完善相關教學設備與模擬器材,提供學生更完善的實作學習環境,提升OSCE表現與國考通過率。 **二、善盡社會責任** 除了舉辦「ESG永續報告書製作實務課程」,嘗試通過課程凝聚全校教職員對推動永續發展方向的認識與共識之外。本校亦於2024年8月出版第一本永續報告書,並獲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主辦「2024台灣永續大學獎」之永續報告書—「銀獎」肯定。另,本校獲環境部之青睞獲選「113年公私立大專院校辦理淨零綠生活教育計畫」優選學校,攜手產官學界從民生的食出發,搭配微生物菌將廚餘變成寶貴的「黑金」跟「綠金」,形塑健康的自然生態與循環經濟,實現全民皆可行的環保行動。 **三、產學合作連結** 本校113學年舉辦多場創新創業活動,其中包括:「心理諮商創業經歷講座」、「幼兒園教材教法實務講座」、「正向關係的共好溝通課」、「傑出校友職涯實踐-初心與展望」,以及實作課程:「運動傷害防護」、「動物輔療在失落關懷的應用」、「幼托人員職場環境與專業形象:教保托育專業發展與正向管教講座」等,促進學校與業界雙方進一步產學交流合作之契機。另外,為致力推動創新創業相關活動及推廣育成服務,形塑校園三創之風氣,本校113學年輔導學生團隊進行3D產品列印雛型化2件,利於驗證創新產品的適切性,提供學生對於產品設計上未發現的盲點與可優化之處,以達學中做、做中學之教學目的。 **四、提升高教公共性** 本校持續關懷弱勢,針對經濟與文化不利學生提供一對一課業輔導,通過率達100%;整體預警受輔導後成績有提升者亦提升至82.8%。另外,本校113學年舉辦多場「全民原教」活動,其中包括:(1) 賽夏族與森林療癒的生活、(2) 賽夏族工藝DIY、(3) 跟著原民參訪趣:木工初體驗、(4) 回到原鄉的歌聲、(5) 沿著彎路回家之夜、(6) 原住民族系列文化探索:探索賽夏族、(7) 從山林到都市:探索布農族音樂的魅力、(8) 探秘布農之鄉:南投信義鄉部落文化踏查、(9) 原韻飛揚:歌唱之夜、(10) 漫談布農族歌謠與我的原創音樂之路、(11) 原民瘋市集、(12) 賽夏森呼吸,讓師生親身體驗多元文化並拓展多元文化視野。
A主軸-精進教學創新-考照競賽成績優1.各系透過國考會考競賽造就:113年鄭博元、林冠呈並列驗光師榜首,鄭博元也拿下驗光生榜首;醫檢師全國第六及第七名。2.華醫廚藝社同學,參加2024 SICGCC新加坡餐飲挑戰賽,取得17金、3銀、1銅。3.醫技袁巧霖和張庭三位同學於113年間考取多益金色證書。4.寵護系四技部應屆畢業生涂名儀,遠赴新加坡100強企業Pets’ station實習。除了完成實習課程,更利用機會前往泰國參加「泰皇盃寵物美容國際公開賽」,獲得「泰皇盃」category4–B級美容師第一名。B主軸-善盡社會責任-在地國際永續存1.拓展國際社區實踐工作,113年有23位師生至日本與菲律賓移地學習。2.獲獎榮譽:本校USR成效深受第三方肯定,如:2024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第2名、2024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首獎、2024台灣永續行動獎健康與福祉類金獎與2024亞洲永續行動獎銀獎。C主軸-產學合作連結-實習產學均發光1.113年度製藥系及食營系團隊,以「台灣火刺木美白護膚產品研發及永續利用」及「新穎多功能纖果隨行片」榮獲2024年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第二名及佳作,並再接再厲於2024創客松大賽中投入衍生創新產品「台灣原生植物旱蓮草(鱧腸)護髮增色產品之研發及永續推廣」、「高纖輕便介護食」榮獲銅牌及優勝。2.以醫護優勢鏈結國際醫療產業,與國際醫療機構合作,如美國Marywood University等醫療機構、日本足利大學醫護見學計畫及小布施町地方創生實務、執行菲律賓宿霧社區衛生教育實務計畫。D主軸-提升高教公共性-扶弱補助獲佳績校務研究顯示,經濟不利生學業成績表現:107-113年接受輔導學生學業成績表現優於一般生及未接受輔導之經濟不利生。五、國際化行政支持系統-南向發展拓藍海強化境外學生華語學習成效,並協助境外學生在臺生活。國際化行政支持系統朝建置國際化人力與行政支援、完善華語文師資與課程精進、培力國際專業輔導人才、強化學習預警與輔導機制、境外學習支援與輔導畢業留台面向推動。
l 標題:技能競賽培訓,提升國際競爭力l 內容:背景與目的技職教育的價值在於專業技術與實務能力的展現,而技能競賽正是檢驗學生專業水準的重要舞台。本校於 113 年度進一步強化技能競賽人才培育,目標在於提升學生專業水準、增強國際能見度,並透過制度化的培訓模式將競賽經驗轉化為教學資源。推動措施本校建立跨系所的技能競賽培訓機制,結合校內專業師資與業界專家共同指導,並透過模擬競賽、分階段檢測等方式,讓學生逐步達到國際競賽標準。成果數據113 年度木設系李宇凱同學、時尚系林廷襄同學、餐旅系陳怡蓁同學獲選國際技能競賽國手,代表台灣出戰,其中屏科大時尚系林廷襄同學及木設系李宇凱同學分別奪得美容、造園景觀類別優勝,實力堅強為國爭光,讓世界看見臺灣。木設系亦有 17 名學生通過木工乙級證照檢定,顯示培訓效益顯著。整體影響技能競賽培育體系不僅讓學生站上國際舞台,更促使校內專業教學與課程設計持續優化,全面提升人才培育水準。l 標題:語文素養與文化推廣並重l 內容:背景與目的面對全球化挑戰,語言與文化素養已是學生的核心能力。本校於 113 年度持續推動中文閱讀寫作課程,並透過檢定與競賽制度,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推動措施由語文中心統籌,設計中文閱讀寫作課程,並舉辦「靜思湖文學獎」、「作家講座」與「讀書會」,營造全校閱讀風氣。同時結合華語文能力測驗 (CWT) 作為學習成效的客觀指標。成果數據112–113 年度兩年間,共有 2,818 人次參與 CWT 檢定,其中 1,515 人通過中高級檢定,顯示學生語文能力穩步提升。案例說明有學生在參加「靜思湖文學獎」後,作品獲刊登於地方報章,成為未來申請研究所的重要作品集,展現閱讀與創作課程的延伸價值。整體影響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讓學生在學術表達、專業報告及跨文化溝通上更具信心,也使本校逐漸形成「專業技術+人文素養」並重的教育特色。l 標題:教師專業進修,帶動跨域能量l 內容:背景與目的教師是推動教學創新的核心。本校於 113 年度加強教師專業進修,鼓勵教師參與產業研習與證照檢定,將新知能量融入課堂,提升教學品質。推動措施推動跨領域教師培訓計畫,補助教師參與外部專業課程與證照考試,並建立成果回饋機制,要求將所學融入課程或研究計畫。成果數據113 年度全校教師取得近 80 張專業證照,涵蓋健身教練、碳盤查、無人機操作等領域。案例說明有教師考取「健身教練證照」後,將相關知識納入體育課程設計,學生同時具備運動科學與實務技能,修課後考取證照通過率達 85%。整體影響教師進修成果有效回饋教學與研究,形成師生共同成長的模式,並持續提升學校在跨域整合與產學合作上的能量。l 標題:跨域(微)學程 × USR 實踐場域,社會服務導入教學鏈並擴展國際合作l 內容:背景與目的以「跨域學習+USR 實踐+場域共作」為主軸,建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系統化培育路徑。學校在 USR Hub 架構下,配合跨領域特色學程設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學程」,把各學院專業與在地/國際社會需求對接,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服務社群、解決問題,同步強化批判思維、團隊協作與創新能力;議題對準社區發展與環境永續,回應 SDGs 精神。推動措施· 專題導向:以 PBL/服務學習驅動,從議題盤點→方案設計→進場執行→成果回饋,形成可驗證的學習歷程。· USR Hub 協作:Hub 統籌資源、媒合跨院師資與在地/國際夥伴,提供種子經費、工作坊與成果發表平台。成果數據·113共計有 10 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學程,累計 1,893 名學生參與。·「可可產業社會責任實踐微學程」:帶領 33 名學生進場協助小農病蟲害管理、土壤修復、發酵優化,可可豆發酵成功率提升 30%;部分產品達到國際標準並進入出口市場。·國際連結: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建立可可示範場域,7 位師生赴當地與農民/學生進行技術培訓,交流活動約 50 名參與者。案例說明「可可產業社會責任實踐微學程」以「可可加工與行銷」「可可產業夥伴關係建構與交流」等課程,串接產地實作:師生深入屏東可可農場與加工場域,從栽培、採收、發酵、烘豆到品牌行銷完整走一遍流程,並以田間診斷與製程參數優化做出看得見的改善;同時拓展國際合作,在泰國設置示範點、辦理技術工作坊,將在地經驗轉化為跨國可移植的實作模組,讓學生在跨文化情境下進一步鍛鍊專業與協作力。整體影響以「學程(跨域)+場域(USR)+Hub(治理)」的三合一模式,把社會服務變成課程常態與能力養成機制:一方面促成在地產業(如可可小農)流程升級與市場擴展;另一方面培育能連結 SDGs 議題、具行動力與影響評估能力的專業人才。112 年度的成果顯示,這條路徑同時強化了學用合一、跨域整合與社會連結,並透過國際示範場域把本校的實踐經驗擴散到更大的社會場景。l 標題:CSRUSR跨界連結,共創地方生態守護力l 內容:本案由本校野保所洪孝宇助理教授帶領團隊執行,並串連多項外部資源,包含4家企業(如遠雄人壽、全聯福利中心等)、4家國內縣市政府(如屏東縣政府、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等)、8家NGO組織(如台中市霧峰區桐林社區發展協會等)以及6所國小(如屏東縣舊寮國小等),以創新科學研究結合地方行動,展現生態保育與友善農業並進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團隊自2017年起研發並測試猛禽棲架之本土化,證實能有效吸引猛禽入田捕鼠,取代化學藥劑,並發展出棲架監測技術,已刊登國際期刊並取得國內新型專利。2020年起更成功應用於瀕危草鴞調查,克服以往難以掌握族群分布的難處。在政策推動與產業影響上,研究成果促使農業部防檢署停辦全國滅鼠週、限制高濃度農藥使用,並協助林業保育署從2022年開始推動草鴞生態給付政策。至2024年底,已在台南、高雄、屏東設立上百處棲架,超過百位農友參與,形成龐大監測網絡。2022年在農糧署的牽線下,本校團隊在台南善化的甘蔗田進行友善防鼠試驗,到2024年的試驗結果顯示顯示產量無損,並發現珍貴物種棲息,台糖規劃於2025年推出「生態糖」,為傳統產業注入永續價值,也正因該專案,台糖公司獲頒2024年台灣永續行動獎-企業組金獎。在社區連結與地方創生方面,2023年團隊在屏東縣農客松競賽勝出,在屏東鳳梨田以6.5萬顆彩帽打造草鴞地景藝術,2024年再次受屏東縣政府委託,以穿山甲打造地景藝術,帶動觀光與地方榮譽感;並協助社區發展「貓頭鷹鳳梨」、「貓頭鷹龍眼蜜」、「生態米」等友善品牌。結合全聯、遠雄人壽等企業資源,促成ESG採購與CSR專案,累積至2024年已創造超過2,145萬元經濟效益,同時幫助82位農友提升收益。在教育推廣與社會影響上,方案吸引逾3,500人次參與,透過講座、市集與校園推廣,讓保育議題更易於理解與參與。相關新聞報導超過30則,廣告價值破千萬元,粉絲專頁觸及人次超過200萬,讓草鴞保育走出同溫層,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在生態成效上,全台黑鳶數量自2013年200隻增至2024年900隻以上,草鴞分布範圍逐步擴大,顯示毒害威脅已減輕。透過減少鼠藥使用,提升農田生物多樣性,讓農地成為野生動物的安全棲地,計畫於2024年榮獲 《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生態共好組楷模獎」,肯定其結合產官學民、推動生態永續發展的卓越成效。成果影片:https://youtu.be/WFIAPHGgCFs?si=G8OeMS7NGUVWcjHE相關新聞連結:洪孝宇,2024。草鴞幼鳥難覓新家增加草生地是當務之急。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廣告,刊登自由時報2024/12/29。https://market.ltn.com.tw/article/16991l 標題:屏科大以「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碳匯人才」打造里山永續新典範l 內容:由本校森林系陳美惠教授與其帶領的社區林業中心團隊,長期蹲點原鄉社區,於112–113年度推動「里山根經濟-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的軸帶深耕與農林地碳匯人才培育」計畫,展現兼顧生態保育、產業創新與社區共榮的多元亮點。此模式以「里山倡議」為核心,整合 林下經濟(Under-forest Economy)、混農林業(Agroforestry) 與 生態旅遊(Ecotourism),發展出紮根地方的 里山根經濟(Deep Economy),並鏈結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共同打造台灣永續典範。在【林下經濟技術研發】上,團隊建立段木香菇、林下養蜂、金線連及台灣山茶等完整體系,出版教材與影片,並促成政府於2019年正式發布林下經濟政策,補足技術缺口。至2024年,已於校園與社區設立 58處示範場域,累積超過 6,000人次培訓,培育 758位部落人才,直接創造 600萬元產值。此外,透過蜜源植物花粉影像建檔、野生動物監測、虎頭蜂防治與養蜂病蟲害試驗,不僅提升蜂產品獨特價值與信賴度,也讓友善農業更具競爭力。在【生態旅遊推動】上,計畫場域已拓展至恆春半島、霧臺、牡丹與六龜,建構超過 100條遊程,年產值高達 7,000萬元。2024年更催生「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TERRA)」,串聯 65個社區與10個專業輔導團隊,推動DMO模式行銷,並建立全國入口網站(https://terrataiwan.com/),成為臺灣與國際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時亦結合文化推廣,如2024年舉辦 牡丹社事件講座18場,讓地方歷史成為生態旅遊的重要元素。在【碳匯人才培育】上,團隊率先於六龜設立樣區,進行不同農法的碳收支實測。結果顯示,家庭農園每公頃可固碳 70.5噸,且因草覆蓋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相較慣行農法更具永續效益。這些數據將發展為臺灣首創的 混農林業碳匯方法學。2024年更已建立農林地碳匯量測師資群組,辦理師資會議、開設認證課程與微型課程,培育 60名碳匯量測人才,為未來鏈結企業ESG需求奠定基礎。在 社區共榮與教育推廣 上,團隊攜手霧臺、牡丹、瑪家等原鄉部落,協助發展山林養雞、家庭農園與文化體驗,兼顧食安、文化傳承與生態保育。並與牡丹鄉高士國小、六龜區寶來國中合作,設計跨年級教案,推動民族植物與林下經濟教育,至今已帶動 2,685人受益,每年吸引 10萬名遊客,讓社區與學校真正共學共榮。在 青年與創業成效 上,計畫培養出多位青農與新創團隊,投入林下經濟及生態旅遊產業。2024年,畢業學生廖晋翊以「林下經濟養蜂」獲選 「百大青農」;另有兩組學生團隊「微碳石代永續顧問有限公司」、「蜂女孩有限公司」獲得 U-start績優社會企業組補助,展現USR長期蹲點的接班能量。在 社會影響力與國際能見度 上,2024年計畫累積 105篇媒體報導,觸及25家媒體,並積極參與 IPSI、印尼生態旅遊網絡(INDECON)等國際組織,推動臺灣經驗輸出,與印尼、日本展開策略合作,並促成IPSI新增國際會員1名、發表國際案例研究1篇,辦理TPSI北區共學活動5場。尤值一提的是,計畫於2024年榮獲 《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產業共創組首獎」,肯定其結合產官學民、推動地方永續發展的卓越成效。整體而言,陳美惠教授團隊以「林下經濟 × 生態旅遊 × 碳匯人才」為核心,創新發展出「生態 × 生計 × 生根」的USR三生模式。此模式兼顧自然環境、社區產業與在地文化,不僅帶動地方創生、培育青年人才,更成功接軌國際永續議題,成為展現本校USR精神的重要典範。相關新聞:第七屆百大青農─廖晉翊https://epost.m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epost&sub_theme=photo&id=1192不能單打獨鬥!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 串聯65個部落社區、10個輔導團隊 推永續經濟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22292屏東3鄉推家庭農園 自給自足兼顧生態永續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409220223.aspx影片:https://youtu.be/AGTCGJdx6ps?si=-QJX7HscbmRD6lMFhttps://youtu.be/kRIT7ZIHtZM?si=60avqoMOMGtuPA_I l 標題:教育部113年度U-start創新創業計畫 本校第二階段績優團隊數榮獲全國第一l 內容:本校定期為創新創業團隊提供專業諮詢與輔導,結合跨域課程、專案指導、顧問輔導與在地創業資源媒合,協助學生探索發展方向,培育1–3年長期發展團隊。學生團隊循序參與校內、區域性、全國及國際創新競賽,如黑客松、FITI等,累積實戰經驗,成熟團隊再參與教育部U-start計畫,邁向商業化發展。113年度,本校共輔導6組團隊成功通過U-start計畫,成立6家新創公司,獲創業補助款共565萬元(如下表),並以第二階段績優團隊數榮獲全國第一。序號團隊名稱成立企業名稱創業補助款/獎金1藻魚奇兵漁時力有限公司105萬元2蜂女孩蜂女孩有限公司95萬元3微碳石代微碳石代永續顧問有限公司100萬元464模型事務所先行者設計有限公司120萬元5生物菌水資源永續開發台灣藻安有限公司95萬元6正美蘭花坊(進入圍一階)正美蘭業有限公司50萬元獲獎團隊「蜂女孩有限公司」創辦人為本校森林系陳美惠老師USR計畫夥伴,為深化專業知識進入本校就讀,並以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維護生態系統為創業宗旨。團隊進入本校創新育成中心輔導,其產品「玉荷包蜂蜜」榮獲國際風味評鑑iTQi兩星認證,並獲教育部及外交部肯定,產品曾作為成果展禮品與外交活動伴手禮,亦在屏東縣政府舉辦的「2024屏東極屏獎」競賽中榮獲金獎。團隊目前已與駐印度及駐印尼代表處合作,並與馥蘭朵馥森阪治洽談聯名商品,與日月光公司推動光電板下農電共生養蜂,實踐農電共生模式。憑藉創新思維與永續農業實踐,「蜂女孩有限公司」不僅促進地方創生與產業發展,更成為女性從農創業的典範。 l 標題: 開發智慧農用電動載具實現精準自動化之智慧農業l 內容:· 建立跨領域研究模式,配合學校四大發展主軸,以PDCA循環逐年修正,提升教師研究與服務能量,並透過產學服務團隊掌握產業需求,創造產官學研合作契機。訂有補助與獎勵措施以強化教師傳承與團隊能量。· 以拔尖、扶平、拉弱策略透過跨領域研究專案計畫,由資深教師帶領新進教師進行技術研發,進而衍生專利、技轉及產學合作,並將成果融入教學,培育專業人才。· 拔尖策略由車輛系資深教師陳勇全特聘教授籌組材料系等4個系所、8位教師之跨領域研究團隊,與10家產學單位如鐵道局、和緯車輛、農試所鳳山分所等合作,輔導40位學生參與產學計畫及參加1件競賽。· 開發於溫室環境的小黃瓜之自動化採收載具系統,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與機械視覺進行目標辨識,並結合六軸機械手臂實現精確的採收,藉由系統整合實現精準的溫室自動化流程。· 教師團隊衍生相關產學績效包含17件共848萬元產學計畫、3件發明專利申請、7件發明專利獲證、6件共320萬元技轉金。· 未來規劃朝擴展應用場景、提高整體的速度、與其他智慧農業系統整合打造成一個多功能、模組化的農業解決方案。l 標題:開發真菌布料複合皮革進行減碳永續l 內容:· 建立跨領域研究模式,配合學校四大發展主軸,以PDCA循環逐年修正,提升教師研究與服務能量,並透過產學服務團隊掌握產業需求,創造產官學研合作契機。訂有補助與獎勵措施以強化教師傳承與團隊能量。· 以拔尖、扶平、拉弱策略透過跨領域研究專案計畫,由資深教師帶領新進教師進行技術研發,進而衍生專利、技轉及產學合作,並將成果融入教學,培育專業人才。· 扶平策略由熱農系張珮君老師籌組農園系等3個系所、5位教師之跨領域研究團隊,與10家產學單位如農糧署、防疫署、日正食品等合作,輔導13位學生參與產學計畫。使用紡織物作為基底,使真菌菌絲生長於表面,生成具有皮革外觀的真菌布料複合皮革,以生物性材料(部份)取代石化材料生產,且真菌皮革生產的碳足跡最低約為牛皮生產排碳量的8%,達成ESG永續指標。· 教師團隊衍生相關產學績效包含10件共689萬元產學計畫、1件發明專利申請、3件發明專利獲證及3件競賽獲獎。· 未來規劃朝開發自動換液系統,以減少人力成本與大面積生產,以建立科技與自動化的跨領域產品。l 標題:113年度總統教育獎l 內容:食品科學系林同學在學期間利用學校資源,透過高教深耕計畫學習支持補助,申請安心學習助學金以及競賽拔尖等項目,以減輕生活、競賽報名及證照考試等相關費用負擔,該生積極參與各項證照考試,至今已獲取9張專業證照,國內外獲獎無數,在2022年比利時觀光美食節國際大賽巧克力BONBON展示獲得金牌,同年拿到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南區分區西點製作銀牌;2023年韓國餐飲國際大賽巧克力BONBON展示獲得銀牌、第53屆全國技能競賽西點製作全國銀牌並入選參加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二階國手選拔賽;同年(2023)於FHM馬來西亞吉隆坡廚藝比賽工藝展示獲得佳作、UIBC世界盃青年西點大賽-台灣代表選拔賽等,並於113年度獲得總統教育獎。Npust 永續發展辦公室po文:https://sustainability.npust.edu.tw/news/%E5%B1%8F%E7%A7%91%E7%99%BE%E5%B9%B4%E6%A0%A1%E5%8F%B2%E7%AC%AC%E4%BA%8C%E4%BD%8D%E7%B8%BD%E7%B5%B1%E6%95%99%E8%82%B2%E7%8D%8E%E5%BE%97%E4%B8%BB%E9%A3%9F%E5%93%81%E7%A7%91%E5%AD%B8%E7%B3%BB%E6%9E%97/ 客家電視youtube:https://www.hakkatv.org.tw/news-detail/1718706801380720 新唐人亞太台po文:https://www.ntdtv.com.tw/b5/20240618/video/392598.html?%E5%B1%8F%E7%A7%91%E7%99%BE%E5%B9%B4%E6%A0%A1%E5%8F%B2%20%E7%AC%AC%E4%BA%8C%E4%BD%8D%E7%8D%B2%E5%BE%97%E3%80%8C%E7%B8%BD%E7%B5%B1%E6%95%99%E8%82%B2%E7%8D%8E%E3%80%8D
【亮點1、馬偕護理奪冠之光】護理科學生於112年參與第53屆勞動部全國技能競賽健康照護類分區賽獲第二名及佳作、全國賽獲第3名,國手選拔賽入圍第2及第5名,最終正取為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之國手代表台灣參加比賽。【亮點2、智創餐妝技藝爭鋒 】智醫科112年獲得萬潤2023創新創意競賽高中職組金牌、2023年數位發展部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資安創新技術組第三名之榮譽等。餐管科學生參加2023城市達人盃-藝術毛巾&創意早餐競賽1佳作。【亮點3、教學績優實踐卓越】護理科楊嘉玲老師於110年及111年連續2年榮獲教育部績優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視光科林佩儒老師於111年獲選績優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亮點4、國際移動拓展視野】112年起規畫海外選(實)習,112年護理科學生21人至日本青森中央學院大學海外學習,學習日本在長期照護及社區護理和助產學方面的專業。【亮點5、馬偕傳愛實踐四方】各科系共同投入社區服務並攜手公益,國內包含台北市、新北市、花蓮、台東、蘭嶼,國際志工觸及尼泊爾、北印度、柬埔寨等國,無論幼齡、學齡、青少年、長者、安寧病者或弱勢團體,皆是本校師生的服務對象,貫徹馬偕「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無私奉獻精神。本校於112年除維持教學卓越、競賽亮眼的優質教學成果外,主冊四大面向中,秉持馬偕博士傳愛精神,成就「善盡社會責任」為本校亮點特色。
台鋼科技大學執行高等教育深耕計畫113年計劃目標達成之亮點--繁鷹計畫,扶弱育才 本校統計自109至113年度,日間部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數,占全體學生數之28.34%,直至113學年度增加到34.59%,顯示本校經濟文化弱勢學生之成長快速。另外,加上申請就學貸款之學生,比例高達47.34%。充分顯示本校學生需要投入更多的關注及資源的協助,才能在排除家庭或生活因素後,專注於各項學習活動。本校基於社會責任及高教公共化的辦學宗旨,致力於減輕學生的經濟與生活壓力,方能安心求學,專注培養專業技能,進而扭轉生命劣勢,成就自己造福社會。 因此,雖然本校財務上在重建期間,但仍願意偕同台鋼集團的公益事業體,爭取更多資源投入。「繁鷹計畫」係針對經濟文化弱勢學生的扶助。扶助方案包括「協助就學與生活扶助」、「適性輔導」、「就業保障」等三個面向,同時也達到初步成效。概述如下:一、「繁鷹計畫」就學扶助 本校結合台鋼集團「皇鷹基金會」所提出的「繁鷹計畫」,是落實本校辦學理念,並實踐社會責任,協助弱勢學生安心就學,推動的育才專案。本校引進企業資源,為經濟文化弱勢的學生提供學雜費、住宿費、生活費,減輕家庭經濟壓力。同時,輔導學生畢業後,優先進入集團企業服務,畢業即「保障就業」。自112學年度以來,共補助162人、343人次,總補助金額高達5,553,888元。獎助方案如下:1. 四年免學雜費:免背負學貸壓力。2. 四年免住宿費:安心讀書,家長放心。3. 生活助學金:學期中領取,生活免擔心,最高補助1萬元/月。四年最高16.2萬元。4. 畢業協助就業:弱勢學生畢業後,優先進入集團企業服務,讓學生免於就業迷茫期學期受補助人數/人次總金額學雜費住宿費生活助學金人數金額人數金額人數金額112-148/931,810,443451,048,72323233,22025528,500112-235/61894,61631432,8761678,24014383,500113-118/37523,90415320,8641154,54011148,500113-261/1522,324,92555780,90543183,020541,316,000總計162/3435,553,8881462,583,36893549,0201042,376,500二、適性揚才,學習職涯輔導 為了照顧本校弱勢學生,翻轉其經濟或文化不利之家庭及處遇。協助學生適性發展,彌補學習、生涯輔導之弱項,才能徹底改善其就讀本校後的學習成效。因此,本校透過完善就學協助機制「台鋼繁鷹-漾飛翱翔計畫」輔導措施,解決學生生活適應、課業困擾、生涯迷惘等問題,並希冀達到學生專業職能強化、語文能力扎根、國際視野提升等目標,以厚植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之就業競爭力。 本校將日間部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依不同年級分成兩群:(A群)有接受計畫輔導與補助;(B群)未接受計畫輔導與補助。結果皆呈現獲得完善就學協助計畫長期補助的A群學生,成績皆優於未接受計畫補助的B群學生(如下表),平均成績提升約 12.57%。表2:歷年接受計畫輔導與補助學生之成績進步統計表學期學生107/1107/2108/1108/2109/1109/2110/1110/2111/1111/2112/1112/2A群89.8683.8892.6685.7885.7386.8492.2788.5786.1486.5985.5387.64B群76.1575.5576.9476.8878.0778.879.278.778.278.77678.3 說明:A群:有接受計畫輔導與補助學生;B群:未接受計畫輔導與補助學生三、就業保障、強化競爭力 為強化弱勢學生就業競爭力,本校透過輔導機制,協助學生報考語文證照或專業證照,並參加各項競賽、專利發明、或其國際視野提升活動,藉此強化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之就業競爭力。 此外,結合台鋼集團53家集團企業(含17家上市櫃公司),提供學生實習機會,畢業可無縫接軌就業。1. 具體成效: 本校弱勢學生雖然處於經濟弱勢或文化不利之狀況,但是經由上述輔助機制,進入本校就讀,在排除掉經濟因素干擾,加上老師認真的教學、輔導,往往能找回自信,發揮自身的優點與潛力。優良表現不勝枚舉。以下列舉競賽優良事蹟為證: (1)休閒運動管理系潘柏沅(大專弱勢助學)參與各項健力錦標賽,在計畫經費挹注下得以穩定學習,並在教練指導過程中不畏艱難、積極向上,不僅利用課餘時間認真練習精進技術,考取健力教練證照,也在各項比賽中屢獲佳績。未來學生除了希望擔任健力教練,也希望能持續為國、為校爭光。得獎統計如下: A.2024年亞太非洲聯合健力經典錦標賽,66公斤級4面金牌。 B.113年全國水泉菁英盃經典健力錦標賽,獲得1銀3銅。 C.2024亞洲健力錦標賽暨亞洲大學健力錦標賽,66公斤級1面銀牌、3面銅牌。 D.113年全國總統盃健力賽,獲得公開男子59公斤級單項臥推銀牌。 (2)休閒運動管理系李欣穎(大專弱勢助學)參與各項健力錦標賽,在教練指導下認真投入,不僅利用課餘時間認真練習精進技術,也在各項比賽中屢獲佳績。未來學生除了希望能持續進步,繼續為國家、為學校爭取更多優異成就,畢業也希望能成為國家隊健力教練,貢獻個人所學。得獎統計如下: A.2024年亞太非洲聯合健力經典錦標賽,84公斤級4面金牌。 B.113年全國水泉菁英盃經典健力錦標賽,獲得1銀3銅。 C.2024亞洲健力錦標賽暨亞洲大學健力錦標賽,84公斤級4面金牌。 D.2024年世界青少年、青年健力錦標賽,硬舉銀牌。 (3)休閒運動管理系沈智鈺(低收入戶子女)參與各項健力訓練,並在教練指導下積極向上考取健力教練證照。 (4)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洪嘉澤(大專弱勢助學)參與創新發明,作品「智慧居家非接觸型控制AI人臉辨識應用電梯裝置具」、「延伸功能行動臭氧殺菌外殼裝置」獲得肯定、表現亮眼,團隊與指導老師於「2023年新北市發明人表揚大會」接受表揚與頒獎。 (5)資訊應用系莊詩晴(低收入戶子女)參與創新發明,作品「智慧居家非接觸型控制AI人臉辨識應用電梯裝置具」、「延伸功能行動臭氧殺菌外殼裝置」獲得肯定、表現亮眼,團隊與指導老師於「2023年新北市發明人表揚大會」接受表揚與頒獎。 (6)香妝與養生保健系郭怜君(身心障礙學生)參與創新研究,發明作品「保暖複合纖維」,參加2024年俄羅斯阿基米德國際發明競賽榮獲金牌。 (7)智慧科技應用系邱詠勝(大專弱勢助學)參與創新應用,表現亮眼。得獎統計如下: A.「2024全國AI機器人應用大賽」,在「藍芽迷宮遙控競速賽」項目獲得1面金牌、1面銀牌及1面佳作;在「MICROBIT主機板遙控競速賽」項目獲得1面銀牌及1面銅牌之佳績。 B.「2024全國創意點子行銷競賽」,在創意設計組獲得1面銀牌;多媒體創作類獲得1面銅牌;科技應用組獲得優選。 (8)休閒運動管理系楊碩宇(身心障礙學生) 參加「2024年文化盃音樂大賽」,憑藉貝多芬《第8號鋼琴奏鳴曲作品13第一章樂曲》,榮獲大專鋼琴組第一名佳績。 (9)應用外語系林彥廷(中低收入戶學生) 透過課後輔導學習,提升期中成績。考照方面,藉由輔導課程學習取得(JLPT)日本語能力試驗[日本語能力認定書]、(MOCC) EXCEL 2016證書,不僅取得專業證照,更對文書處理能力更加提升。 (10)休閒運動管理系陳宥熙(中低收入戶學生) 藉由課後輔導學習,提升期中成績,學期成績也保持優異。藉由證照輔導訓練,考取中華民國運動賽事初階分析師證書,提升專業知識。 本校秉持辦學理念,以台鋼集團為後盾,持續投入資源,除了專業技能的培養,更重視學校的社會責任。學校持續推動各類弱勢扶助,為企業育才,同時鼓勵師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行動,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更多成果》